高中地理外力作用
【高中地理课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力搬运 冰川搬运
风力堆积 冰川堆积
海浪侵蚀 海浪搬运 海浪堆积
1.风化
风化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温度、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 进行分解,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
风化之后的产物称为风化壳,土壤是在风 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 ,植物茂密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考点讲解 在线练习 答题模板 课堂归纳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
作用主体
流水、风、 冰川、海浪等
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 运、堆积、固结 成岩
影响
使地表起伏状况 趋向于平缓
外力作用
作用主体
流水 风
冰川 海浪
表现形式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侵蚀 流水搬运 流水堆积
与温度、水及生物有关
风力侵蚀 冰川侵蚀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
河流阶地
(1)含义:有堆积物的谷坡 (2)形成条件:河漫滩+地壳抬升+河流下蚀,由谷底到谷坡 (3)形成的年代顺序:距河水越近,形成年代越新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 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 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 增多增大。据此完成4—6题。 4.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大陆边缘连绵呈弧状的一长串岛屿 。日本列岛是典型的大洋岛弧带
大洋中脊分布示意图
Thanks For Watching
您的文字添加到此处,可以通过单击此处删除此处的文字进行添加,也可以复制您的 文字粘贴到此处本模板所有文字图片图标均可更改替换的文字粘贴到此处
高中地理精品课件:外力作用
风蚀作用
吹蚀作用 地表的松散沙粒或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
磨蚀作用
风沙中的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摩擦或撞击,或在 岩石裂隙中进行旋磨
风蚀地貌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波浪谷
风蚀洼地 风蚀沟槽 土墩
风蚀垄脊
雅丹地貌
03 外 力 作 用 与 地 表 形 态 之 风 力 作 用 与 地 表 形 态 : 风 积 作 用
结果:改变了岩石的化学成分
氧化作用使得岩石呈现红色
水中的碳酸令石灰岩沿着裂隙方向溶解风化
03 外 力 作 用 与 地 表 形 态 之 风 化 作 用 与 地 表 形 态 : 生 物 风 化
在生物参与下,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行
根劈作用
微生物对岩石表面的氧化作用
03 外 力 作 用 与 地 表 形 态 之 风 化 作 用 与 地 表 形 态
【侧向侵蚀】
➢ 概念:
A岸
v
B岸
F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 结果: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 流横向发展
河流行进过程中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从而发生偏转,导致河道发生弯曲
O
A岸
a
➢ 形成的地貌: 河曲地貌、牛轭湖等
B岸
b
a点和b点谁受到的离心力比较大?
03 外 力 作 用 与 地 表 形 态 之 流 水 作 用 与 地 表 形 态 : 水 蚀 作 用
【流水沉积地貌】
三角洲:主要分布在河流入海口。
三角洲的形成机制: 1. 河口处河道扩宽,河水快速分散,流速降低; 2. 海水对河水有顶托作用,使得流速减慢; 3. 海水中的离子使得河水中不易沉降的胶体物质也絮凝沉降;
恒河三角洲
03 外 力 作 用 与 地 表 形 态 之 风 力 作 用 与 地 表 形 态 : 风 蚀 作 用
高中地理4.1外力作用优秀课件
〔沿海地区〕 海蚀崖、海蚀柱
沙滩
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 只能由岩浆直接生成 • 如花岗岩(侵入岩)和玄武岩(喷出岩) • 侵入岩坚硬致密,喷出岩有气泡
沉积岩 • 外力作用生成,如石灰岩 • 有明显层理,可能含有化石
变质岩 • 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生成 • 如大理岩
1、岩浆岩 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喷出岩:玄武岩 侵入岩:花岗岩
流水侵蚀〔溶蚀〕
CaCO3+H2O+CO2
Ca(HCO3)2
喀斯特地貌(Karst)
喀斯特石林〔路南石林〕
风蚀磨菇
风力侵蚀
〔干旱半干旱地区〕
风蚀城堡
雅丹地貌
海蚀柱
海浪侵蚀
海蚀崖
十二门徒石: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沿线。
冰川侵蚀
角峰
冰川侵蚀
冰斗
冰斗
冰川侵蚀
流水侵蚀
挪威的峡湾:U型谷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二、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阳光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沟谷
流水侵蚀
峡谷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丹霞地貌
• 水蚀地貌
顶平、身陡、麓缓 明显的水平层理构造 是丹霞地貌的显著特征
• 水蚀地貌
丹霞地貌
远古的红色砂岩沉积 随地壳上升后经流水切割 形成丹霞地貌
洪 积 扇
冲积平原
尼罗河三角洲
风力堆积
海浪沉积
三、外力作用 削低高山,填平盆地,使地表趋于平坦
〔湿润地区〕
沟谷、峡谷、黄土高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 原的沟壑、Karst地貌 口三角洲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干旱地区〕
高中地理知识点:地形地质之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地形地质之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有什么区别?
提示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2.侵蚀作用与地貌
3.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4.沉积作用与地貌
5.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对应地貌(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如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6.外力地貌的应用
(1)风向的判定
(2)河流流向的判定
[答题模板]。
普通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地理《外力作用》教学设计
3.外力作用的影响
使地表趋于平坦
(图片导入)削高填低图
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的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
(图片导入)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图
4、总结
5、练习
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探寻规律的能力。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新课
对庐山的险峻,毛泽东有诗赞道:“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在海拔1100米左右,却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是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上?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
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物理风化)、化学分解(化学风化)和生物分解等,这一过程叫风化作用。
(图片导入)物理风化:岩石机械破碎过程
(图片导入)根劈作用图
(图片导入)冰劈作用图
(2).侵蚀作用
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图片导入)丹霞地貌图
风化物被带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丹霞地貌强调的是红色地层和陡崖坡、顶平、身陡。
(图片导入)黄土高原和河流侵蚀图
(图片导入)喀斯特地貌相关图
③冰川侵蚀
(图片导入)冰川各种地貌图
④海水侵蚀
认识海水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图片导入)海岸各种地貌图
(3).搬运作用
搬运作用是一个过程,并不会产生地貌类型。
(图片导入)流水搬运图、风力搬运图、冰川搬运图、海浪搬运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教学设计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在这一节内容里将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本节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不同作用。
2.内容分析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2.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2.能够通过阅读示意图、实例图片,描述并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读图分法2.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人名币的背景图片,提问“印在人民币背面的这些风景你认识吗?”,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不断发生变化的?”。
【新课教学】(一)内力作用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8页-19页的内容。
回答: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其中内力作用是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岩浆活动是岩石圈破裂,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
变质作用是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
2、探究活动:识别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材料: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
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
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些痕迹。
a.我国宋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
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b.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
公元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
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6米至6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2-1.1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来自地球外部, 主要是太阳辐 射能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作用力
风 流水 冰川 生物等
青海G315国道旁的雅丹地貌——被人称为“魔鬼城”,请大家思 考地貌成因。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含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 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 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 物分解。
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因温度变化产生的物理风化: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 由于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 膨胀和收缩,容易崩解破碎。
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岩石因水的冻融而分解
风化作用 2.化学风化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石灰岩与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反应,慢慢被溶解,随水流迁移, 形成秀丽的喀斯特地貌
角峰
冰斗
刃脊
冰川侵蚀地貌
狭湾
U型谷
冰碛物
冰川堆积无分选性,堆积物大小混杂
风沙地貌
冰川地貌
流水地貌
海岸地貌
常见于降水丰沛的热带、温带地区
玉树(32°58′N, 97°14′E) 宜昌(30°40′N, 111°28′E) 南京(32°07′N, 118°45′E)
上游
落差大, 下蚀为主, v型河谷
风化作用 3.生物风化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地衣分泌地衣酸
克里米亚松树的根劈作用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含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 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 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 物分解。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总结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总结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地球上发生地质运动,形成地貌景观的重要力量。
它
们共同构成地质动力学;各自对地貌形成和演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理内力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熔融而形成的构造活动。
它可以将地球分为四个不同的部位:地幔、地壳、上地壳和下地壳。
主要有火成作用、冷缩作用和活动断裂作用三种形式。
它们是由地球内部的力作用驱动的,在不断改变形态和结构的过程中,发现深地震、构造
运动、地层变化、部面形变等等地貌景观。
另一方面,外力作用又称为表面力作用,由外部来源驱动,主要包括热力作用和物理
力作用。
热力作用是指风、河、海的热能作用,是地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形成地形,
比如山、河、湖泊等。
此外,物理力作用也是地质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有径流、冰融、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以破坏地貌景观,因此非常重要。
外力作用高中地理
(2)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1、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雅
科
鲁
罗
藏
拉
布
多
江
大
谷
峡
地
谷
流水侵蚀
青
藏
高
原
的
水
拍
云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崖
冲积平原
冲积岛
流水沉积
冲积扇
三角洲
出山口
冲积扇
在沙漠,冲积扇边 缘往往形成绿洲。
河口入海口
三角洲
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 东部山麓、祁连山北部山 麓有较大面积的冲积扇。
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沟谷、瀑布、峡谷、喀斯特地貌、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等
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山麓冲积扇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
海蚀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 沙滩等海岸地貌 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洼地等 冰碛平原、冰碛丘陵等冰碛地貌
【随堂练习】
1、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 严重缺损的主要原因 是( ) A、海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化、风蚀作用 D、冰蚀作用
2、石灰岩溶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的成因是( )
A、溶蚀作用 B、沉积作用 C、风蚀作用 D、海蚀作用
3、下列有关地貌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力挟带的粉砂、尘土堆积而成的
B.
C.内蒙古高原西部的大片戈壁和裸岩荒漠是风力作用的产物
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和沙垄是典型的风积地貌
(1) 由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___B___图,该地形 名称叫风__蚀__蘑_菇_。 (2)由流水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___A___图,该地形
2.1.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2.通过问题驱动,使学生深入探讨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规律。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课堂参与度。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2.设计合作任务,如调查报告、小组演示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简要介绍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定义,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4.设置疑问:“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内力作用的成因、类型和特点,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以及它们对地表形态和资源分配的影响。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内力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地震预警、火山tourism等。
3.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逐一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2.强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它们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内力作用的类型、特点及影响,外力作用的类型、特点及影响等。
2.1.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教学案例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中“2.1.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为主题,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概念、成因和影响,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两种地质作用的基本特征,提高其地理学科素养。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表面形态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
根据能源的不同,它可以分为内力(地球的内能)和外力(主要是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表面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位移。
(变形褶皱、位移断层)
(2)常见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和地震不仅是地球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的具体表现形式。
火山喷发通常形成火山锥和火山口;当地震发生时,地壳会破裂并摇摇晃晃。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和成岩作用
2外力与地形。
高中地理必修一---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河流搬运
风力搬运
冰川搬运
河流、风的搬运——选择性; 冰川搬运——不具有选择性。
(4)堆积作用 在搬运的过程中,如果外力作用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①流水堆积
河流出山口 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
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 三角洲
山麓洪积-冲积扇 凸岸堆积—河漫滩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 山下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丹霞地貌
由红色砂砾岩在水作 用下,沿垂直节理面不 断侵蚀、搬运、磨蚀、 风化后形成的一种独 特的地貌类型。
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岩和砂岩,在外 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湿润地区丹 霞地貌(图1)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图2) 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完成 1~2题。
外营力来源: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通过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生物作用体现)
风化作用 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生物 的作用下,发生的破坏崩解的现象。
外
力 作
侵蚀作用 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 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
用
搬运作用 是指地表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
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 并把破坏了得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 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风化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固结成岩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地貌 沙丘、沙漠等地貌 黄土地貌 风源地
知识拓展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
高中地理课件-4.4 外力作用概述
跟踪训练
下图为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的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B
A.a——海浪侵蚀
B.b——流水侵蚀
C.c——风力侵蚀
D.d——冰川侵蚀
4.b景观中的瀑布为黄果树瀑布,形成该景
观的地质作用最强烈的季节是 B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外力作用: 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固结成岩
瀑布——流水侵蚀
石林(喀斯特地貌)——流水侵蚀
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流水侵蚀
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流水侵蚀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流水侵蚀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流水侵蚀
风蚀蘑菇——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风力侵蚀
雅丹地貌——风力侵蚀
雅丹地貌——风力侵蚀
雅丹地貌——风力侵蚀
雅丹地貌——风力侵蚀
角峰——冰川侵蚀
角峰——冰川侵蚀
海蚀柱——海浪侵蚀
探究学习2——外力作用地貌
搬运作用:风化、侵蚀产物被流水、风、冰川、海浪等搬运到另 一个地方。
风力搬运
冰川
冰川搬运
探究学习2——外力作用地貌
沉积作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被搬运的物 质堆积下来。
沙丘——风力沉积
沙丘——风力沉积
固结成岩
侵蚀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沉积作用
搬运作用
探究学习2——外力作用地貌
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水及生物的影响下,在原地崩解、破碎
风化——岩石在原地崩解、破碎
风化——岩石在原地崩解、破碎
探究学习2——外力作用地貌
侵蚀作用:外动力(流水、冰川、风力和海浪等)对岩石的破坏 作用。
2.1.1外力作用(内含丰富的地貌图)课件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01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冻融作用:在寒冷气候条件下, 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 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 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 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也成 为冰劈风化。
01 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
(动物、植物、微生物)
根劈作用: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 物,随着根系不断地长大,对裂隙 壁产生挤压,使岩石裂隙扩大,从 而引起岩石破坏
典型地貌:水蚀地貌,如“V”形谷 (沟谷)、黄土高原的沟壑、壶穴等
主要分布:湿润、半湿润地区
黄土高原
V型谷
V型谷:因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 加深加宽,从而形成V型谷。
瞿塘峡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黄土 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 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 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由 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 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 形态。
01 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
因化学反应而使岩石化学 成分发生改变,在高温湿润地 区(易发生化学反应),化学 风化较强
石灰岩容易与水、酸发生溶解反应而形成裂缝
01 风化作用
球状风化: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 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 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于球形。 “石蛋”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02 侵蚀作用 物质离开原地
风蚀蘑菇
“风蚀柱”:风长期吹蚀垂直与水
平裂隙均较发育的裸露基岩,形成孤 立的风蚀柱,进一步磨蚀其基部则形 成风蚀磨菇。
风蚀柱
“风蚀蘑菇”: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
露出地表孤立突起的岩石下部岩性较软 , 风及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下部,形 成风蚀蘑菇。
风蚀蘑菇
• 雅丹地貌
高中地理课件-3 外力作用
仙境
冰川侵蚀 U形谷、冰斗、角峰、峡湾、冰蚀湖
3.
外 力
海浪侵蚀 海蚀陡崖、海蚀拱桥、海蚀柱(青岛“石老人”) 风力搬运
作 用
搬运作用
冰川搬运 流水搬运
搬运作用不形成地貌,只是一个搬运物体的过程
海水搬运
流水沉积 三角洲(入海口)、冲积扇平原(出山口)、河漫滩平原(大多数的平原) 沉积作用 风力沉积 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风力侵蚀: 戈壁、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机械侵蚀)V形谷(长江三峡)、黄土高原的沟
流水侵蚀:
万壑、瀑布、“红色沙漠”“石漠化”
侵蚀作用
流水溶蚀(化学溶蚀)喀峰斯林特、地天貌坑()漏例斗:桂、林地山下水暗、河路、南溶石洞林、、石瑶林林、
冰川沉积 形成冰碛地貌:冰碛湖、冰碛丘陵 海浪沉积 形成海岸地貌,例如:海滩
固结成岩作用 使沉积物形成沉积岩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地貌和农业分布示意图。
4.图中( ) A.地质地貌的形成顺序是③①② B.岩层①是由于变质作用形成的 C.河流④处左岸堆积,右岸侵蚀 D.暗河主要通过蒸发参与水循环
AC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关系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关系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唠唠高中地理里那个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关系哈。
这俩玩意儿啊,在塑造我们地球的面貌上那可是缺一不可,就像一对默契的好搭档,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呢。
一、内力作用——地球的“内力大侠”内力作用啊,就像是地球内部的一股神秘力量,它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这些个“武功招式”。
地壳运动那可是内力作用的“拿手好戏”之一啊。
它就像一个大力士,能让地壳发生变形和移动。
比如说板块的碰撞和张裂,这就导致了山脉的隆起和海洋的形成。
像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地壳隆起形成的。
这内力作用一发力,那效果可真是相当震撼啊!岩浆活动也不容小觑。
地球内部的岩浆就像一锅滚烫的“热汤”,时不时地想要找个出口冒出来。
当岩浆喷出地表的时候,就形成了火山。
火山喷发不仅能塑造出独特的火山地貌,像火山锥、火山口啥的,还会带来丰富的矿物质。
这就好比是地球给我们送的一份“礼物”,虽然有时候火山喷发也会带来一些灾害,但从长远来看,它对地球的演化可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变质作用呢,就像是地球内部的一个“魔法工坊”。
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岩石的成分和结构会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变质岩。
比如说石灰岩在变质作用下会变成大理岩,这大理岩啊,质地坚硬,纹理美观,很多高档的建筑和装饰材料都用它呢。
二、外力作用——地球的“美容师”如果说内力作用是在给地球“打造骨架”,那外力作用就是在给地球“梳妆打扮”啦。
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这些过程。
风化作用就像是一个“慢性子的雕刻家”,它慢慢地把岩石分解、破碎。
你看那些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雨淋,表面会逐渐变得粗糙,甚至会剥落一些小块。
这就是风化作用在“大显身手”呢。
侵蚀作用可就比较“激进”啦,它就像一个拿着工具的“装修工人”,把地球表面的物质一点点地“搬走”。
比如说流水的侵蚀,河流就像一把锋利的“刀”,不断地切割着地面,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峡谷和沟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地理复习疑难问题专项突破:外力作用
疑难点:1.结合情景和材料判断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
2. 分析外力作用塑造地貌的思路方法
3.外力作用的形式和方法
规律方法:
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它们每时每刻都在雕塑着地表。
其相互关系如图示:
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
2.分析外力作用塑造地貌的思路方法
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特定时间、特定区域则是以某种作用为主;而且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主导的外力作用不同。
3.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引起地壳及其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
4.外力作用下的地貌
在内力作用造就的地表形态的骨架上,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
一般通过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说明。
(1)冰川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典型例题
1. 某河谷一块高约200米的巨大沉积岩崖壁上分布着许多直径小于1米的洞穴,河谷所在流域一直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
下图是崖壁洞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洞穴成因最有可能是( )
A.风力侵蚀 B.冰川侵蚀
C.海水侵蚀 D.流水侵蚀
(2)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
A.年平均河水位线在持续上升
B.海拔越高,洞穴形成的年代越晚
C.海拔越高,岩石年龄越老
D.高处洞穴较少,可能是久经外力作用而消失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判断洞穴为流水侵蚀而成,随着河床的不断下降,洞穴逐渐显露出来。
第(2)题,沉积岩容易被河水侵蚀而使得河床不断下降,因而年平均河水位线持续下降;海拔越高,洞穴形成的年代越早;海拔越高,说明其对应的岩石越晚形成,而不是年龄越老;
A、B、C选项错误。
高处洞穴较少,可能是因河水位下降导致最先露出;与较低海拔的洞穴相比,其所经历的外力作用更多,更易被风化、侵蚀掉;D选项正确。
答案: (1)D (2)D
2. 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塑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读图,完成(1)~(2)题。
(1)分布在石灰岩地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干旱环境下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溶蚀桥”顾名思义说明其成因与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密切相关。
石灰岩是主要分布在湿润地区的沉积岩,受流水侵蚀、溶蚀等外力作用影响大。
第(2)题,干旱环境以风力作用为主,四地中唯有蘑菇石是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答案: (1)C (2)D
3. 据考证:在3.8亿年前,湘西武陵源曾是近陆浅海,后经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此形成石英砂岩。
结合“武陵源风光邮票图”,回答(1)~(2)题。
(1)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成因是( )
①地壳的上升运动②地壳的下沉运动③流水的沉积作用④流水的侵蚀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该地区的岩石类型、气候类型、典型植被类型依次是( )
①沉积岩②变质岩③岩浆岩④热带季风气候⑤亚热带季风气候⑥温带季风气候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⑨温带落叶阔叶林
A.①⑤⑧ B.①⑥⑨
C.②④⑨ D.
【解析】第(1)题,砂岩属于沉积岩,其形成时必定在地表以下;而武陵源峰林现已出露地表,推断其成因是地壳的上升运动。
读图可知武陵源峰林陡峭,还有石桥、石拱等地貌,结合湘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推断该地貌景观的形成离不开流水侵蚀作用。
第(2)题,该地区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答案: (1)B (2)A
4.读某地景观素描图,完成(1)~(2)题。
(1)该地质构造属于( )
A.断层 B.山岭
C.背斜 D.向斜
(2)对该景观形成过程的推断,最合理的是( )
A.变质作用、冷却凝固、地壳上升、风化作用
B.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D.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侵蚀作用
【解析】第(1)题,根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及缺失的部位可知其为背斜。
第(2)题,根据其岩石具备明显的层理性,判断其为沉积岩,先经沉积作用,后受到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随着地壳运动挤压形成褶皱,并经过隆起抬升露于地表,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易受侵蚀,导致背斜顶部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