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二重性(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二重性
一、大传统与小传统:差序格局的二重性
费孝通于1947年首次提出差序格局之时,正值中西文化论辩方兴未
艾之际。在这场论辩中,以儒家传统为坐标原点形成了保守主义和激
进主义两大阵营。两大阵营的分歧在于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性之间是
否存有根本性冲突抑或相互融通的可能。受过英国人类学系统训练且
旨在超越激进与保守的费孝通意识到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仅仅停留
在大传统的层面,而应将目光转移向下从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衍生的
小传统去重新理解中国文化。②为了更加清晰、准确地理解中国,费
孝通以现代西方为他者、以团体格局为镜像,富有想象力地提出了差
序格局这个概念。在费孝通看来,西方的社会结构是团体格局。“西
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是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
一根柴也能够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
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③与西方
的团体格局相比,中国的社会结构则大异其趣。“我们的社会结构本
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
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
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④“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⑤在费孝通看来,团
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区别不但在于社会结构层面也在于二者各自衍生
的道德系统。在团体格局中,群己界限分明、团体边界清晰,以平等
观点、权利意识、公平规范、博爱精神为内核的道德系统因之孕育、
衍生。以“己”为中心、富有伸缩性的差序格局所孕育出的道德系统
则是自我主义。自我主义是将“己”作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的主义。在这种道德系统中,人与人之间地位不平等、权利相异,人
情和利益成为建构和维系差序格局的内在机制。费孝通认为差序格局
衍生的是自我主义,这种自我主义具有较大的伸缩性。费孝通将差序
格局比作丢石头所形成的同心圆和众星围拱的北斗星,以之论述儒家
伦理的伸缩性。在费孝通看来,同心圆波纹与儒家所讲的“伦”具有
相似性。“中国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
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
差序。”⑥伦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网络的纲纪,亲疏、远近、贵贱、高
低等均有相对应的伦理纲常予以维系和结构化。“自己总是中心,像
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绝不肯离开差
序格局的中心”。⑦但以己为中心并不意味着绝对的自我主义。“在
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
礼’。”⑧费孝通接着对孔子解释最多也最难捉摸的“仁”做了一番
发挥。费孝通从《论语》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及其他关于“仁”的文字中看到了“孔子的困难”,即,“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
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点来。
仁这个观点仅仅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
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缺乏具体性,仅仅个广
被的‘天下归仁’的天下,这个和‘天下’相配的‘仁’也不能比
‘天下’观点更为清晰。”①因为“仁”的模糊性和“团体”的脆弱性,儒家的道德理想终究难以严格地付诸实践。所以,孔子的道德系
统不像杨朱一样以小己来应付一切情境,也不像西方的耶稣或中国的
墨翟一放不能收,而是根据情境的不同向外推或向内缩。那么,差序
格局中的“己”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还是兼而有之,费孝通在行文中
未予明确交代。通过上述分析,作者发现费孝通的思想即使存有一定
的含混,却已经触摸到了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看到了己与群、利与仁之间的紧张。费孝通以差序格局为概念工具有效地解释了中国
人有私德而无公德的社会文化原因,但他不但没有把中国人的“私”
绝对化,反而从中看到了“私”的相对性和儒家伦理的约束性。这正
是费孝通有别于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之处,他既未从总体上肯定中国
文化,也未对儒家文化予以否定。到了晚年,费孝通目睹工具理性扩
张所引发的生态危机和心态危机而忧心忡忡,呼吁人们重视儒家伦理
之于化解现代性危机和重建道义秩序的积极功能。1998年在与李亦园
的对话中,费孝通指出:“能想到人家,不光是想自己,这是中国在
人际关系当中一条很主要的东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设身处地,推己及人,我的差序格局出来了。这不是虚的东西,是切切实实发生在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边的,是从中国文化里边
出来的。”②时隔五年,费孝通发表了晚年最为重要的论文《试谈扩
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在该文中,费孝通对大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
局做了深入阐述:“‘我’与世界的关系已经是一种‘由里及外’、
‘由己及人’的具有‘伦理’意义的‘差序格局’,而从‘心’出发
的这种‘内’、‘外’之间一层层外推的关系,应该是‘诚’、
‘正’、‘仁’、‘爱’、‘恕’,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说这种
‘内’、‘外’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真诚、共存、协调、和睦、温和、
宽厚、利他、建设性的等等,这种关系是符合‘天人合一’、‘推己
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际关系的基本伦理道德的。”
③晚年费孝通似乎更热衷于谈论大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指的是一个以己为中心、富有伸缩性的社会圈子,
而伸缩的水准则取决于圈子中心“推”的水平大小。以己为中心的“推”产生了两种道德体系:一个是以己为中心向内推所产生的自我
主义,“一个人为了自己能够牺牲家,为了家能够牺牲党,为了党能
够牺牲国,为了国能够牺牲天下”④,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自我主义突
出表现为“私”;一个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所产生的克己主义,“克己
也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⑤,克己复礼、推己及人、修齐
治平、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等都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理想。费孝通将
中国人的自我主义定位于“事实上的公式”⑥而非“应该的公式”,
这表明他在看到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具有紧张性的同时,也在一定水
准上承认儒家伦理对个人行为的约束性。差序格局中的“己”为自我
主义和克己主义这双重伦理所约束。晚年费孝通更多地从克己主义层
面阐释差序格局,这与其说他回到了儒家怀抱抑或滑向了儒家浪漫主
义⑦,毋宁说是对早期思想的接续和延展。综来说之,差序格局被费
孝通赋予了具有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双重属性和面向:一种是以克己主
义为内核的、表达儒家道德理想的大传统;一种是以自我主义为内核、
绝绝大多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的小传统。克己主义的道德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