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行通信程序设计微机原理课设
微机原理串行数据传送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一、设计目的······························二、设计要求······························三、设计题目······························四、设计原理······························五、设计过程······························1、开关控制LED显示模块···················2、中断读取开关状态模块···················3、8250串行发送数据模块··················4、定时器控制中断模块·····················5、动态扫描显示模块·······················六、器件连接图····························七、源程序································八、设计总结······························九、参考文献·································一、设计目的微机课程设计是《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微机软硬件技术的能力,加深对微机结构和接口原理的理解,熟练地掌握汇编程序的编写、调试和接口技术应用的水平;为后续课程的应用打好基础。
多机串行通信课程设计
多机串行通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数据传输方式、波特率等概念。
2. 学生能了解多机串行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如主从机通信、地址识别等。
3. 学生能掌握并运用相关编程语言(如C语言)进行串行通信程序设计,实现数据的发送与接收。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搭建简单的多机串行通信系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2. 学生能通过编程实现串行通信功能,具备一定的编程调试和故障排查能力。
3. 学生能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多机串行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串行通信技术产生兴趣,培养学习主动性和探究精神。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培养沟通、合作、共享的价值观,提高团队意识。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通信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以上课程目标。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编程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串行通信基本原理:包括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的区别、串行通信的数据传输方式、波特率、停止位、校验位等基本概念。
教材章节:第一章 串行通信概述2. 多机串行通信系统组成:介绍主从机通信模式、地址识别方法、通信协议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多机通信系统3. 串行通信接口及编程:学习常用串行通信接口(如RS-232、RS-485)的原理及编程方法,以C语言为例进行程序设计。
教材章节:第三章 串行通信接口与编程4. 实际操作与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操作,搭建简单的多机串行通信系统,分析并解决通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材章节:第四章 实践与案例分析5. 小组项目设计与实现:分组进行多机串行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包括硬件连接、程序编写、调试与优化。
双机串行课程设计
双机串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工作原理和通信协议;2. 能够描述双机串行通信的硬件连接方式和软件实现方法;3. 了解串行通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技能目标:1. 学会使用编程软件编写双机串行通信程序,实现数据收发功能;2. 能够分析并解决双机串行通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习积极性;2. 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了解通信过程中的数据保护措施;3.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认识通信技术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信息技术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双机串行通信技术,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和编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 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知识;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1. 串行通信基本概念:介绍串行通信的定义、特点及与并行通信的区别。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2. 串行通信工作原理:讲解串行通信的信号线、数据格式、波特率等关键参数。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三节3. 双机串行通信硬件连接:阐述双机串行通信的硬件设备选型、连接方法及注意事项。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4. 串行通信软件实现:介绍串行通信编程的基本方法,以案例形式讲解数据收发过程。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5. 双机串行通信程序设计:引导学生编写简单的双机串行通信程序,实现数据收发功能。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6. 串行通信应用场景:分析现实生活中串行通信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教材章节:第三章7. 串行通信问题与解决:讨论双机串行通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串口通信课程设计(微机原理课程设计)
SerialPort serialPort = (SerialPort)serialPortobj; System.Threading.Thre源自d.Sleep(500); try {
三、实验步骤
1、打开 Visual Studio 2008,新建C# 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项目 2、设计界面,添加界面元素 3、为各个控件设置事件响应代码 4、调试并完成程序
四、设计的控制界面及其操作
设计的控制界面如下所示: 通过“串口设置”可以选择串口、设置帧格式、打开及关闭串口等 通过“状态”可以查看串口状态、发送的数据帧数和接受的数据帧数 在“发送数据”窗口中输入内容,点击“发送”,即把数据发送给对方 在“数据显示”窗口中会显示接受的数据
//开启接收数据线程 ReceiveData(serialPort1); }
private void SendStringData(SerialPort serialPort1) {
serialPort1.Write(txtSend.Text); //发送数据帧加1 lbSendNum.Text = (int.Parse(lbSendNum.Text.Trim()) + 1).ToString(); }
串行通信控制
理学院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串行通信的原理和控制方法。 2、采用三线连接方法,编程控制,实现两台微机异步串行通信。
二、实验原理
1、串口通信连接 本次实验使用了 RS-232C 接口,其标准规定有25根连线,在一般的 微机通信中,只有9个信号经常使用,它们的引脚定义如下表和图所 示:
微机原理串口通信.课程设计
1基础理论知识1.1通信的方式通信的基本方式可以分为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两种。
串行通信时数据用一根传输线逐为顺序传送。
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是CPU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基本方法。
采用并行通信时,构成一个字符或数据的各位同时传送,每一位都占用一条通信线,另外还需要联络以保证和外围设备协调地工作,它具有较高的传输速度。
但由于在长线上驱动和接收信号较困难,驱动和接收电路较复杂,因此并行通信的传输距离受到限制,这种通信方式多用于计算机内部,或者作为计算机与近距离外围设备传输信息用。
1.2串行通信串行通信分为两种类型:串行异步通信和串行同步通信。
串行异步通信是指通信中两个字符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不固定的,而在一个字符内各位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
同步通信时指在约定的数据通信数率下,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时钟信号频率和相位始终保持一致,通信双方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具有完全一致的定时关系。
串行通信的数据传输方式分为单工传送,半双工传送,全双工传送。
单工传送:单工传送时指在通信时只能由一方发送数据,另一方接收数据的通信方式。
半双工传送:指在通信时双方都能够接收或者发送,但是不能够同时接收和发送的通信方式。
全双工传送:通信双方之间有两条通路,发送信息和接收信息可以同时进行。
2 串口通信芯片82502.1 8250的内部结构INS 8250是通用异步收发器UART,用作异步通信接口电路。
INS 8250的引脚信号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与CPU系统总线相连的信号线和与通信设备MODEM连接的信号线2.2 8251的内部寄存器及其编程方法在微机中用可编程芯片8250来实现串行通信。
由于8250的引脚较多,在此就不列出了,仅列出它的几个寄存器,因为在编写串行通信程序时要使用这些寄存器。
2.2.1波特率因子寄存器(DLL/DLH)8250芯片规定当线路控制寄存器写入D7=1时,接着对口地址3F8H、3F9H可分别写入波特率因子的低字节和高字节,即写入除数寄存器(L)和除数寄存器(H)中。
《微机系统串行通信》课件
无线串行通信技术采用无线电波或红外线传输信号,避免了传统线缆连接的限制,方便 了设备的移动和组网。
嵌入式串行通信技术
总结词
嵌入式串行通信技术将串行通信功能集 成到微机系统的硬件中,提高了系统的 可靠性和稳定性。
VS
详细描述
嵌入式串行通信技术采用专用硬件电路实 现串行通信,具有低功耗、高可靠性和高 稳定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智 能家居等领域。
USB接口
采用4个针脚,传输速度快,支持热插拔,通常用于 连接外设。
串行通信接口的硬件组成
信号线
用于传输数据信号和控 制信号。
驱动器
用于将微机的TTL电平 转换为RS-232或RS485电平。
接收器
用于将RS-232或RS485电平转换为TTL电平 。
串行通信接口的软件实现
串行通信协议
用于规定数据传输的格式、波特率、数据位、 停止位等参数。
数据传输控制
用于控制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包括数据的同步 、错误检测和纠正等。
串行端口编程
用于编写程序实现串行通信接口的控制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04
微机系统串行通信应 用
串行通信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数据传输
01
在工业控制系统中,串行通信用于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如PLC
与传感器、执行器之间的数据交换。
远程控制
THANK YOU
02
通过串行通信,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工业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
设备利用率。
实时监控
03
通过串行通信,可以实时监控工业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
并处理故障。
串行通信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局域网通信
在局域网中,计算机之间通过串行通信实现文件传输、打印机共 享等功能。
串行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串行通信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串行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其与并行通信的区别;2. 学会使用相关编程语言实现串行通信,了解串行通信接口和协议;3. 掌握串行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误码率等性能指标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设计简单的串行通信系统;2. 提高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熟练使用相关开发工具进行串行通信程序设计;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就串行通信系统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和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发展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案,勇于克服困难;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通信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信息类学科的专业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串行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和编程基础,对通信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串行通信系统基本原理:介绍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的区别,分析串行通信的优缺点,探讨串行通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 串行通信概述- 内容:串行通信原理、串行通信接口、串行通信协议。
2. 串行通信编程实践:讲解使用C语言、Python等编程语言实现串行通信的方法,分析串行通信接口的编程接口和函数库。
- 教材章节:第二章 串行通信编程- 内容:编程环境搭建、串行通信接口编程、数据发送与接收、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3. 串行通信系统性能分析:介绍串行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误码率等性能指标,分析影响性能的因素。
- 教材章节:第三章 串行通信性能分析- 内容:数据传输速率、误码率、性能优化方法。
串行通信程序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 xxx 专业班级: xxx指导教师: xxx 工作单位: xxx题目: 串行通信程序设计初始条件: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实现两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①制作RS-232C通信线,并用它连接两台计算机;②在计算机上用不同的颜色设置接收、发送区域;③能设置发送、接收的数据长度,并能显示接收的数据;④能选择通信校验方式(奇校验、偶校验或无校验);⑤可以将接收的数据作为文件保存起来;⑥撰写设计说明书及调试心得。
时间安排:第一阶段: 查阅相关资料第二阶段: 课程设计第三阶段: 撰写课程设计报告第四阶段: 课程设计答辩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串行通信程序设计1方案论证首先,要能进行串行通信,串口是基础。
使用RS-232 DB-9串口,实现基本通信时,只需将其5号线(地线)相连,2、3号线(接收、发送数据线)分别交叉相连即可。
根据要求,此程序可分为界面显示、参数设置、发送数据、接收数据和保存文件五部分。
以下将从这五个方面进行方案论证。
1.1 界面显示一般情况下显示器的屏幕为25行、82列,不妨把整个屏幕看成25*80个存储单元。
屏幕坐上角存储单元的坐标为(0,0),即行号为0,列号为0。
因此可通过设置不同的行号和列号定位屏幕上的存储单元。
用不同颜色设置发送和接收区域,即用不同颜色的空格填充发送和接收区域。
这就需要调用BIOS系统中断,先置光标位置,再写当前字符和属性。
这两项功能都可调用BIOS显示输出10H号中断服务程序实现,详见表1-1 10H号中断服务程序部分功能。
表1-1 10H号中断服务程序部分功能IBM PC的标准显示器适配器,有单色和彩色之分,其中后者能以文本和图形两种工作方式,既可以显示黑白图形又可以显示有16种颜色的彩色图形。
彩色文本方式下,设置不同的属性字节即可实现不同前景和不同背景的组合。
例如,0111表示灰白,1110表示黄,设置灰白底黄字的属性为01111110,十六进制表示为7EH。
串行通信程序设计
串⾏通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学⽣姓名: xxx 专业班级: xxx指导教师: xxx ⼯作单位: xxx题⽬: 串⾏通信程序设计初始条件:⽤汇编语⾔编写程序,实现两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①制作RS-232C通信线,并⽤它连接两台计算机;②在计算机上⽤不同的颜⾊设置接收、发送区域;③能设置发送、接收的数据长度,并能显⽰接收的数据;④能选择通信校验⽅式(奇校验、偶校验或⽆校验);⑤可以将接收的数据作为⽂件保存起来;⑥撰写设计说明书及调试⼼得。
时间安排:第⼀阶段: 查阅相关资料第⼆阶段: 课程设计第三阶段: 撰写课程设计报告第四阶段: 课程设计答辩指导教师签名:年⽉⽇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串⾏通信程序设计1⽅案论证⾸先,要能进⾏串⾏通信,串⼝是基础。
使⽤RS-232 DB-9串⼝,实现基本通信时,只需将其5号线(地线)相连,2、3号线(接收、发送数据线)分别交叉相连即可。
根据要求,此程序可分为界⾯显⽰、参数设置、发送数据、接收数据和保存⽂件五部分。
以下将从这五个⽅⾯进⾏⽅案论证。
1.1 界⾯显⽰⼀般情况下显⽰器的屏幕为25⾏、82列,不妨把整个屏幕看成25*80个存储单元。
屏幕坐上⾓存储单元的坐标为(0,0),即⾏号为0,列号为0。
因此可通过设置不同的⾏号和列号定位屏幕上的存储单元。
⽤不同颜⾊设置发送和接收区域,即⽤不同颜⾊的空格填充发送和接收区域。
这就需要调⽤BIOS系统中断,先置光标位置,再写当前字符和属性。
这两项功能都可调⽤BIOS显⽰输出10H号中断服务程序实现,详见表1-1 10H号中断服务程序部分功能。
表1-1 10H号中断服务程序部分功能IBM PC的标准显⽰器适配器,有单⾊和彩⾊之分,其中后者能以⽂本和图形两种⼯作⽅式,既可以显⽰⿊⽩图形⼜可以显⽰有16种颜⾊的彩⾊图形。
彩⾊⽂本⽅式下,设置不同的属性字节即可实现不同前景和不同背景的组合。
例如,0111表⽰灰⽩,1110表⽰黄,设置灰⽩底黄字的属性为01111110,⼗六进制表⽰为7EH。
微机原理与接口专业技术课程设计(串行通讯)
一、设计意义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微机原理是机械工业控制设备的理论基础,学好了就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找到一份好一点的工作。
理论课程学习是让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对课程内容和原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只要从理论上理解,不用考虑实际的可行性。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不仅需要在理论上能实现而且还要考虑实际的可行性,不能纸上谈兵。
二、设计目的1、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
2、掌握串行接口芯片8251的工作原理。
3、掌握8251芯片的编程方法。
4、了解8253的初始化。
5、巩固和加深在微机原理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课程设计加深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掌握计算机接口技术的基本应用方法。
6、学会查阅相关手册与资料,培养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三、设计环境PC机一台,串行通讯接口芯片8251A一片,8253一片。
TC-1集成开发环境实验箱一台。
四、设计题目及要求4.1 设计题目串行通讯4.2 设计要求设计一个串行通信系统,用软件编程和硬件实验来实现。
具体要求:用8253芯片作为计数器,用于产生8251的发送和接受时钟。
TXD和RXD连在一起。
从PC机的键盘输入一个字符,将其ASCII码加1后发送出去,在接受回来在屏幕上显示,实现自发自收。
8251的控制端口地址为2B9H ,数据口地址为2B8H.8253计数器的计算初值=时钟频率/(波特率*波特率因子),这里的时钟频率接1MHZ,波特率若选1200,波特因子若选16,则计数器初值为52。
收发采用查询方式。
五、设计原理5.1.8251A的基本性能8251A是可编程的串行通信接口芯片,基本性能:1.两种工作方式:同步方式,异步方式。
同步方式下,波特率为064K,异步方式下,波特率为0~19.2K。
2.同步方式下的格式每个字符可以用5、6、7或8位来表示,并且内部能自动检测同步字符,从而实现同步。
c串行通信课程设计
c 串行通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工作原理和通信协议;2. 学生能掌握串行通信接口的硬件连接和编程方法;3. 学生能了解串行通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使用编程软件进行串行通信编程,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学会使用串行通信模块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交换;3.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决串行通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串行通信,培养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习动力;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耐心;3. 学生能够认识到串行通信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科技进步的认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信息类学科的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串行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已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和编程基础,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串行通信基本概念:介绍串行通信的定义、特点及其与并行通信的对比。
教材章节:第一章 串行通信概述2. 串行通信工作原理:讲解串行通信的信号线、波特率、停止位、校验位等关键参数及其作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串行通信原理3. 串行通信协议:学习常见的串行通信协议,如RS-232、RS-485、I2C、SPI 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串行通信协议4. 串行通信接口硬件连接:介绍串行通信接口的硬件设计,包括电路原理、器件选型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串行通信接口设计5. 串行通信编程方法:学习基于C语言的串行通信编程,包括API函数的使用、数据发送接收等。
教材章节:第五章 串行通信编程6. 串行通信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中的串行通信案例,了解其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
51单片机串行通信课程设计
51单片机串行通信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设备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变得越来越普遍。
而串行通信正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数据交换方式。
51单片机已经成为了许多嵌入式系统的主要控制芯片,其中串行通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因此,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51单片机完成串行通信,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技术,且能够设计出简单的串行通信系统。
二、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目标:1.掌握51单片机的串行通信原理和基本知识;2.理解串行通信的概念、特点和应用;3.学会设计简单的串行通信系统, 并能正确处理串口数据。
三、课程设计内容1.串行通信原理和基本知识介绍–串行通信的概念和特点–常用的串口协议(如UART、SPI、I2C等)–串口通信的通信协议2.51单片机串行通信实验–串口配置和初始化–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实现–模拟串口通信3.串口通信协议实验–实现一个简单的通信协议–验证串口通信协议的可靠性4.应用实验–设计一个可以向计算机发送字符并显示字符的系统。
四、课程设计步骤1.掌握串行通信原理和基本知识,了解常用的串口协议。
2.学习51单片机串行通信的相关知识。
3.对串口进行配置和初始化,包括参数设置和波特率;4.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通过模拟实现串口通信的过程;5.实现一个简单的通信协议,并验证其可靠性;6.设计一个简单的串行通信系统,向计算机发送并显示字符。
7.总结串行通信的过程和应用,提高对该技术的理解。
五、课程设计总结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们了解并掌握了串行通信的原理和基本知识,学习了51单片机串行通信的相关知识,同时学会了串口的配置和初始化方法,以及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实现方法。
此外,我们还学会了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通信协议,并验证其可靠性,最终设计出了一个能够向计算机发送并显示字符的系统。
总之,本次课程设计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串行通信的应用场景和实现过程,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 通信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8086双机通讯实验0440305114 张俭一、设计目的:1.了解串行通信的一般原理和8251A和8255以及8253,DAC0832及ADC0809芯片的工作原理。
2.了解RS-232串行接口标准及TTL电路的连接方法。
3.掌握按键识别的原理,键盘输入控制数码管的显示编程技术。
4.进一步掌握微机性能和应用。
5.掌握接线正确性检查测试的方法。
6.要求使用软件编程,局部到整体调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且独立完成全过程。
7.通过实习提高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提高使用仪器和实验技能。
二、课程设计内容:以32位教学实验系统为平台设计甲乙两台微机之间按RS—232标准协议,全双工串行通信系统。
波特率设为12000HZ;发送方通过选择采样通道,采集模拟信号,通过RS—232接口发送到接受方,接收方收到数据后,将数据送到数码管显示并且将数字信号还原为模拟信号,用示波器观察波形。
三、实验原理:实验用芯片介绍如下:用8251作为发送与接收,0832把接收过来的数据转换成相应的波形,8255与小键盘作为输入,在程序的作用下实现双机通信。
1). 8251A是一个通用串行输入/输出接口,可用来将86系列CPU以同步或异步方式与外部设备进行串行通信。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用的是异步通信)。
它能将并行输入的8位数据变换成逐位输出的串行信号;也能将串行输入数据变换成并行数据,一次传送给处理机。
由发送器、接收器、数据总线缓冲存储器、读/写控制电路及调制/解调控制电路等5部分组成。
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初始化,以确定它的工作方式,传送速率,字符格式以及停止位长度等。
可用方式控制控制字、操作命令控制字、状态控制字。
在异步方式下,接收器监视输入到RxD引脚的串行数据。
在无字符是传送为高电平,当出现低电平则启动内部计数器,当计数到一个数据位宽度的一半是重新采样RxD线,若仍为低电平则确认启始位,以后每隔16个脉冲采样一次RxD线,若仍为低电平,并送至移位寄存器,经移位去掉停止位,又经奇偶校验使串行数据变为并行数据,送至接收数据缓冲器,同时发出RxRDY信号,告诉CPU 字符已经可用。
c串行通信课程设计
c 串行通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C语言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
2.掌握C语言中串行通信的API。
3.了解串行通信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4.能够使用C语言进行简单的串行通信编程。
5.能够分析并解决串行通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增强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串行通信基础:介绍串行通信的概念、原理和优缺点。
2.C语言串行通信API:详细讲解C语言中串行通信相关的函数和用法。
3.串行通信应用案例:分析串行通信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如串口通信、网络通信等。
4.第1-2周:串行通信基础。
5.第3-4周:C语言串行通信API。
6.第5-6周:串行通信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讲解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C语言串行通信API。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串行通信的应用。
3.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串行通信编程和实验。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C语言串行通信编程》。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研究。
3.多媒体资料:制作教学PPT,辅助讲解和展示。
4.实验设备:提供实验室设施,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
2.作业:布置相关的编程作业,评估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理解程度。
3.考试:安排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串行通信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估方式将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调整,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异步串行通信课程设计-微机原理
异步串行通信课程设计串行通信接口是面向接口标准,而不是直接面向具体设备的的一种接口,这一特点和并行打印机接口类似。
因此,串行接口实验的内容不是以接口所连接的外设来考虑,而是以不同串行接口标准、通信方式、数据格式、传输速率、传输距离和传输方向等要求为内容来设计实验项目的。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原理如图2.1.17所示。
所有使用串行接口的外设(包括微机)都共用MFID 平台板上的这一硬件资源进行串行通信。
图一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原理框图一、设计目的通过该设计,掌握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8251串行接口的使用,并掌握相应的程序设计和电路设计的技能。
是对串行通信接口芯片章节理论学习的总结和补充,为后续的硬件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50 芯 扩 展 总 线三总线12 分 频CLK2=1.19318MHz二、设计内容甲乙两台微机之间,按RS-232C标准协议,进行零MODEM方式,全双工串行通信。
所谓全双工是双方通过各自的键盘按键发送,同时接收对方发来的字符。
发送与接收的字符均在屏幕上显示。
通信数格式为起止式:1位停止位,7位数据位,无校验,波特率因子为16。
波特率为1200bps。
按ESC键,退出。
三、设计要求采用两台MFID平台板上的串行接口电路进行硬件连接,分别编写甲乙两机各自的发送与接收程序,并进行调试,直至程序正常运行。
四、设计原理1.RS-232标准串行通信接口电路原理如图2.1.17所示。
接口电路以8251为核心,8253提供发/收时钟,8255控制8253的Gate门。
另外,还有MAX232作电平转换,MAX491作RS-232与RS-485的转换、用RxRDY作中断申请开关等。
因此,该接口电路可实现两种接口标准和查询/中断两种方式的串行通信2.RS-232C标准串行通信接口电路设计原理和方法的详细阐述,参考计算机接口技术相关参考书.五、设计基本步骤:1.电路设计:根据设计内容,通过分析,设计出相应的电路图。
串行通信设计课程设计
串行通信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工作原理和关键参数,如波特率、停止位、校验等;2. 学会使用串行通信接口进行数据传输,并了解其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3. 掌握串行通信协议的设计与实现,了解不同通信协议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使用编程语言(如C、Python等)实现串行通信程序的设计与调试;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完成串行通信设备的连接与数据传输;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在遇到串行通信故障时,能够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通信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在小组讨论和实践过程中,学会倾听、沟通、协作;3.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电气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定。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1. 串行通信基础理论:- 串行通信概念与分类;- 串行通信协议及其特点;- 波特率、停止位、校验等参数的设置与影响;- 串行通信接口(如RS-232、RS-485等)的原理与应用。
2. 串行通信编程实践:- 常用编程语言(如C、Python等)的串行通信库函数;- 串行通信程序的设计与实现步骤;- 串行通信程序的调试与优化方法;- 嵌入式系统中串行通信的应用案例。
3. 串行通信设备连接与数据传输:- 串行通信设备的选型与连接;- 串行通信线路的布局与布线技巧;- 数据传输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串行通信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保障措施。
4.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章节:串行通信基础理论(2课时)- 第二节点:串行通信编程实践(4课时)- 第三节点:串行通信设备连接与数据传输(2课时)- 实践环节:动手实践与问题解决(2课时)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微机原理-串行通信
第11章 串行通信接口教学提示: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计算机内部之间进行通信、计算机和各种外部装置进行通信以及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都是时时刻刻进行着的。
没有通信也就没有计算机。
通信有两大分支: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
其中串行通信近年来发展特别迅速,值得我们对它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章将介绍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常见的串行接口芯片、RS-232等串行接口标准等,另外介绍了在VB 中串行通信的编程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计算机通信最基本的概念,掌握8250芯片的编程使用方法,对于学过VB 的读者,还应该掌握在VB 中使用通信控件进行串行通信的方法。
11.1 串行通信基础串行通信是计算机通信的重要领域,本节将详细地介绍串行通信的知识。
11.1.1 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计算机系统中,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交换信息称之为通信。
通信的方式有两种,分别是:数据各位同时传送的并行通信方式和数据各位依次传送的串行通信方式。
概念:各个数据位同时进行传递的通信是串行通信;各个数据位逐位进行传递的通信是串行通信。
图11.1表示的是一个字节(假定传送的内容是8位二进制数10010011B)的数据进行并行通信,需要8条数据线,D 0~D 7是同时传送的。
图11.1 并行通信图11.2表示同样的数据进行串行通信,只需要一条数据线,数据依次传递,在最初传递的是D 0位,然后是D 1位,……,最后传递D 7位。
优缺点:与并行通信相比串行通信有以下优点:线路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传送距离远,但是它的传送速度比并行通信传送得慢。
所以在计算机内部一般采用并行通信,第11章 串行通信接口·307··307·计算机与外设之间、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一般采用串行通信。
图11.2 串行通信11.1.2 同步串行通信和异步串行通信串行通信又分成两大类:异步串行通信、同步串行通信。
概念:异步串行通信的一次数据传递由1位低电平的启始位、若干位数据位、1位奇偶校验位,1~2位高电平的终止位组成。
串行通讯课程设计
串行通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串行通讯的基本原理、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使学生掌握串行通讯的基本概念、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串行通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掌握串行通讯的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3.熟悉串行通讯相关的技术术语和标准。
4.能够使用串行通讯协议进行数据传输;5.能够分析和解决串行通讯过程中的问题;6.能够设计简单的串行通讯系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串行通讯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串行通讯的基本原理、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
具体安排如下:1.串行通讯的基本原理:介绍串行通讯的概念、特点和优势,讲解串行通讯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方式。
2.串行通讯的实现方式:讲解串行通讯协议的分类和特点,介绍常见的串行通讯协议及其应用。
3.串行通讯的应用场景:分析串行通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举例说明串行通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
4.串行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介绍串行通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串行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前景。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串行通讯的基本原理、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串行通讯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3.实验法:学生进行串行通讯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案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准备串行通讯实验所需的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计算机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换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并行通信,另一种是串行通信。
其中串行通信时,数据和控制信息是一位接一位串行传输,这样虽然速度会慢一些,但是传输距离长,硬件电路也相对简单。
因此在长距离通信系统及各类计算机网中,串行传输方式是主要的通信方式。
计算机提供给用户的RS-232C接口就是一个标准的串行通信接口,主要用来把数据处理装置与数据通信装置连接在一起。
RS-232C标准包括接口的机械,电气及功能方面的内容,许多场合都以这种借口规范作为连接标准。
串行通信是指计算机主机与外设之间以及主机系统与主机系统之间数据的串行传送。
使用串口通信时,发送和接收到的每一个字符实际上都是一次一位的传送的,每一位为1或者为0,每一位数据占据一个固定的时间长度。
汇编语言是用指令的助记符,符号地址,标号等书写程序的语言,实际上是机器语言的一种符号表示,主要特点是可以使用助记符来表示机器指令的操作码和操作数,可以用标号和符号来代替地址,常量和变量。
汇编语言是与机器语言密切相关的,是面向机器的语言。
CPU不同的计算机有着不同的汇编语言,汇编语言源程序不能直接在计算机上运行,需要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
本次课程设计要求制作RS-232C通信线,用其实现两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要求在计算机上用不同颜色设置接收和发送区域,能设置发送和接收的数据长度,显示接收数据,并能选择通信校验方式,将接收的数据作为文件保存起来。
关键字:汇编语言串行通信 RS-232C通信线源程序CPU串行通信程序设计1.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1.1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串行通信有两种工作方式:异步通信和同步通信。
异步通信由于不需要同步信号,硬件连接简单而被广泛使用于串行部件,计算机与计算机,计算机于单片机及其仪表之间的数据交换。
(1)异步通信所谓异步通信,是指以字符为单位传输数据,用起始位和停止位标志每个字符的开始和结束,两次传输时间间隔不固定。
异步通信不需要同步信号,为了实现异步通信的要求,CPU与外设之间有两项规定,及字符格式和波特率的规定。
在一个串行通信系统工作时,应该设定接收方和放松放的比特率相同;在异步通信方式中,任何一组数据总是以起始位开始,停止位结束,在起始位和停止位之间才是有效数据位,另外数据位的末尾是否用奇偶校验,起始位和停止位选用宽度等都有一定的规定。
(2)同步通信异步通信为了可靠地传输数据,在每次传输数据时附加一些标志位。
在大量数据传输时,为了提高速度,就去掉这些标志,这就是同步通信。
采用同步传输,数据块开始处要用同步字符来指示,且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要用时钟来实现同步。
同步通信中使用的数据格式根据所采用的控制规程而定。
1.2串行通信中的数据传输方向通常,串行通信数据在两个站之间是双向传输的,A站可作为发送端,B站作为接收端,也可以A站作为接收端,B站作为发送端,根据要求可分为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每次只能有一个站发送,即只能有A站发送到B站,或者有B站发送到A 站,A站和B站不能同时发送。
全双工:两个站都能同时发送成为全双工,数据传输方向示意图如图1-1所示。
(a)半双工(b)全双工图1-1 串行通信中数据传输方向1.3串行通信的硬件条件串行通信实际上把数据一位一位地发送和接收,而计算机处理数据是并行的,它要传输的数据也要并行的,因此这就需要一个部件把并行数据与串行数据进行转换。
对于发送数据端来说,这个部件就是并行输入串行输出的移位寄存器,CPU通过对相应端口的写数操作,把要传输的数据写入这个并入串出移位寄存器中,然后移位寄存器在同步时钟的作用下,把数据逐位移出,发送给接收端;对于接收端来说,相应的部件是串行输入并行输出移位寄存器,在同步脉冲的作用下,发送端送来的数据逐位移入这个串入并出移位寄存器中,然后CPU对相应端口进行读数操作,把串入并出移位寄存器的数据读入CPU中。
在硬件上,串行通信系统的核心部件是移位寄存器,其中在发送端要有一个并入串出移位寄存器,在接收端要有一个串入并出移位寄存器。
1.4串行通信接口RS-232C(1)电气特性目前较为常用的RS-232C串口有9针串口和25针串口,它对电器特性,逻辑电平和各种信号线功能都做了规定。
在TXD和RXD上:逻辑1(MARK)=-3V~-15V,逻辑0(SPACE)=+3~+15V。
在控制线和状态线RTS、CTS、DSR、DTR 和DCD上:信号有效(接通,ON状态,正电压=+3V~+15V;信号无效(断开,OFF状态,负电压)=-3V~-15。
以上规定说明了RS-232C 标准对逻辑电平的定义。
由于逻辑电平在-3~-15V及+3~+15V范围内,所以中有当传输电平的绝对值大于3V时,电路才能有效地检查出来,而介于-3~+3V之间的电压无意义。
同样,低于-15V或高于+15V的电压也被认为无意义。
因此,实际工作时,应保证传输的电平在±(3~15)V 之间。
(2)接口信号可以用电缆线直接连接标准RS-232端口,但通信距离较小。
RS-232C标准接口有25跳线,包括4跳数据线,11条控制线,3条定时线,7条备用和未定义线。
表1-1为RS-232C 最基本最常用的信号线。
表1-1 RS-232C信号线(3)RS-232C串口通信接线方法(三线制)利用计算机的RS-232C接口,可以方便的与另一台计算机或单片机系统,如MCS51系统之间相互传输数据。
虽然标准串口的信号线很多,但是由于RS-232C是全双工通信,在实际应用中,如PC与其他系统相连,采用三线制就可以了。
三线制就是指发送数据线TxD,接收数据线RxD和信号地线GND。
连接时,双方地线直接相连,收发数据线交叉相连,如图1-2所示。
图1-2 串行通信接线方法图2.串行通信程序设计2.1串行通信程序流程图设计本次课程设计任务书要求之中有,能设置传送和接收的数据长度,能选择通信校验方式,并且可以选择是否将接收到的文件保存起来。
首先对传送和接收的数据长度设置,通过数字键“7”和“8”来选择数据长度;其次对奇偶检验方式的设置,“e”表示偶校验,“o”表示奇校验,“n”表示没有任何校验;再次是对是否保存接收文件的设置,“y”代表保存,“n”代表不用保存。
对于一台计算机而言,需要选择是接收数据,还是传送数据,在设计中,设定“Tab”键为接收数据选择,除去“Tab”之外的其他键位发送数据选择。
根据上诉分析,可以画出串行通信程序的总流程图如图2-1所示。
图2-1 串行通信程序的总流程图2.2串行通信各单元程序设计2.2.1界面设计界面设计这一块主要由小组成员刘鹏设计完成。
其中包括,首先,显示标题、提示、设置等信息,这个只要先将光标定位,再输出字符串,用顺序结构程序即可。
其次,需要开辟接收区和发送区,并用不同的颜色显示这两个区域,在IBM PC的标准显示器适配器彩色文本方式下,设置不同的属性字节即可这一效果。
最后就是在发送数据时需要显示光标的位置,这个可以通过填充CX个空格,行号和循环次数加1,判断循环次数来完成,若未完则在下一行继续填充,直到填充完为止。
2.2.2参数设计参数设计这一块主要由我来完成,参数的设计包括两个方面,即接收和发送数据长度的选择和校验方式的选择。
在数据长度的选择上,利用CMP指令来判断操作者从键盘上输入的数据,若输入的为7,则用跳转语句跳到DL_7设置数据为7个字节长度;若输入为8,则跳到DL_8设置数据为8个字节长度,其流程图如图2-2所示。
在校验方式的选择上和上述类似,首相也是利用CMP指令来判断操作者从键盘上输入的字符,若为o,则用跳转语句跳到Odd_check设置为偶校验方式;若为e,则跳到Even_check设置为奇校验方式;若为n,则跳到No_check设置为无校验方式,其流程图如图2-2 设置数据长度流程图图2-3 设置校验流程图2.2.3发送/接收/保存数据发送数据,接收数据并保存数据这一块由小组成员靖争来完成。
发送数据的时候,当检测到AH.5有效时,可以写入一个数据到通信口,因此必须先调用14H的3号功能取通信口状态,再调用14H的1号功能将字符一个个地发送到通信口,采用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设计发送数据主程序,其流程图如图2-4所示。
主程序子程序图2-4 发送数据程序流程图接收数据的过程其实分为接收数据和显示数据两个部分。
其中接收数据与发送类似,先调用14H的3号功能取通信口状态,“数据准备好”位即AH.1位有效则表明通信口收到一个数据。
再调用14H的2号功能读通信口数据,将字符读入AL中。
显示数据则可直接在接收后将字符一个个显示在接收区。
因为数据显示利用了其自动换行功能,所以接收区应放在屏幕左边而发送区应放在屏幕右边,否则接收的数据换行后将在显示在发送区里。
最后采用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设计接收数据主程序,其流程图如图2-5所示。
图2-5 接收数据程序流程图当接收完数据之后,就面临着是否将数据保存的问题。
若不保存,则程序直接结束;若需要保存,则需开辟一块内存,将所接收到的数据作为文件保存到这块内存中去。
当然在界面上需要告诉操作者接收到的数据定义为了什么文件名,并且保存在哪里,我定义的保存路径是c:\HUST\zhanghang.TXT。
3.程序运行及调试3.1运行调试结果打开MFPCI98软件,在“文件”选项中选择新建ASM语言文件,点确定进入空白界面,输入主程序后,在“编译”中选择汇编,连接,运行,运行后,出现如下界面。
图3-1 初始界面图当发送和接收参数选择一样,即数据长度同为7个字节或者同为8个字节,切校验方式同为奇校验或者偶校验或者无校验时,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界面图如下所示。
图3-2 发送参数为(8,o)时的发送界面图图3-3 接收参数为(8,o)时的接收界面图经调试发现,只要将发送和接收的参数设置为相同时,发送端发出的数据,接收端都能够准确无误的收到。
且接收方可以通过“y”和“n”来决定是否将接收到的信息保存起来,保存界面如下所示。
图3-4 保存接收数据界面图在调试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发送端和接收端在参数选择中,选择的校验方式不同时,可能导致接收端不能准确无误的接收数据,接收界面显示为乱码,其图如下图所示。
图3-5 发送端为无校验时的发送界面图图3-6 接收端为偶校验时的接收界面图3.2运行调试结果分析当发送和接收参数相同时,接收端能准确的接收发送端发出的数据,并且能选择是否将接收的数据保存为txt格式的文件存放起来,说明此程序答题上实现了任务书中的设计要求。
当发送和接收参数中校验方式不同时,可能导致接收显示界面为乱码的现象,具体的情况统计如下表格所示。
表3-1 检验方式不同时的接收结果表经分析,在串行通信中对波特率有所规定,应该设定接收方和发送方的波特率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