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时 约分(1)

合集下载

五下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课时练习题

五下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课时练习题

3.请在下图的方框中填适当的数,直线上面填假分数,下面填带分数。
【拓展应用】
4.一个带分数,它的分数部分分子是 7,把它化成假分数,分子是 18,这个带分 数是多少?
【学习评价】
自评 ☆☆☆
师评
5.4.7 分数的基本性质(1) 班级:姓名:
【当堂达标】
1.按要求涂色,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想一想,填一填。
【拓展练习】3.判断
(1)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只要比较它们的分数单位就可以,分数 单位大的分数值就大分数单位小的分数值就小。( )
(2)把 3 千克糖平均分成 4 份,每份就是 3 。 (

4
(3) 2 和 1 的分数意义不同,分数单位也不同 。 ( )
33
【学习评价】
自评 ☆☆☆
师评
【课堂达标】
3.下面两组中的两个分数是否相等?相等的画“√”,不相等的打“×”。 4.下面哪些分数在直线上能用同一个点表示?把它们在直线上表示出来。
【拓展应用】
4
5.小芳和小兰都有一本《百科全书》,小芳用一周的时间看了全书的 ,小兰看了一周
后还剩下全书的 1 没看完。?小兰说她们看得同样多,对吗?
6
3
【学习评价】
班级: 姓名:
【课堂达标】
1.单位换算
1200 厘米=( )米 6 分米=( )米 15 秒=( )分
360 秒=( 40 厘米=( 25 分=(
)分 )米 )时
2.判断 (1)分子、分母都是奇数的分数,一定是最简分数.( ) ( 2)约分时,每个分数越约越小;通分时,每个分数的值越来
越大.
()
(3)约分是每个分数单独进行的,通分是在几个分数中进行的.(

华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试题 一课一练(含答案)

华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试题 一课一练(含答案)

16.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位置填写本人准考证号、姓名等信息.考 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 姓名是否一致.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 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作图可先使用 2B 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描黑.一、填空题:1.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首项分子与分式本身都不含“-”号:2a b a b ---=________;(2)2a b a b----=___________. 2.当a=_______时,分式2232a a a -++ 的值为零.3.当分式44x x --=-1时,则x__________.4. 若分式11x x -+的值为零,则x 的值为 .5.当x________时, 1x x x -- 有意义.6.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分式0.420.51x x +- 中分子、分母各项系数化成整数为________.7.小明参加打靶比赛,有a 次打了m 环,b 次打了n 环, 则此次打靶的平均成绩是________环.8. 当x=___时,分式22943x x x --+的值为0.9. 当x______时,分式11x x +-有意义. 10. 已知:212212+=⨯,323323+=⨯,434434+=⨯,……,若10ba10b a +=⨯ (a 、b 都是正整数),则a+b 的最小值是______.二、选择题 11. 使分式24xx -有意义的x 的取值范围是( ) A. 2x = B.2x ≠ C.2x =- D.2x ≠- 12. 已知两个分式:244A x =-,1122B x x=++-,其中2x ≠±,则A 与B 的关系是( )A.相等B.互为倒数C.互为相反数D.A 大于B 13. 下列各式从左到右变形正确的是( )A.13(1)223x y x y ++=++; B.0.20.03230.40.0545a b a dc d c d --=++; C.a b b a b c c b --=--; D.22a b a bc d c d --=++ 14. 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0x y x y +=+;B.22y y x x=; C.1x y x y -+=--; D.11x y x y =--+- 15. 下列等式中,不成立的是( )A.22x y x y x y -=--; B.222x xy y x y x y-+=--; C.2xy y x xy x y =--; D.22y x y xxy x y-=- 16.下列各式32222211,,,,,2455x a b m a x y x x a +-+中,是分式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7.当x=-3时,在下列各分式中,有意义的有( ) (1)33(2)(3)(2)(3),(2),(3),(4)33(2)(3)(2)(3)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A. 只有(1); B. 只有(4); C.只有(1)、(3); D.只有(2)、(4) 18.下列分式中最简分式是( )A.a b b a --;B.22a b a b ++;C.222m m a a ++;D.2121a a a --+- 19.对于分式11x + 的变形永远成立的是( )A.1212x x =++; B.21111x x x -=+-; C.2111(1)x x x +=++; D.1111x x -=+- 20.将3aa b- 中的a 、b 都扩大到3倍,则分式的值( ) A.不变 B.扩大3倍; C.扩大9倍 D.扩大6倍 三、解答题21.要使分式221y x x -+的值为零,x 和y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22.x 取什么值时,分式)3)(2(5+--x x x :(1)无意义?(2)有意义?(3)值为零?23.约分:(1)3232105a bc a b c -; (2)2432369x xx x x --+.24.通分:(1)2342527,,2912c a a b a b --; (2)2142,,242x x x x+--.25.若分式2223n n ++ 的值为正数,求n 的取值范围.26. 已知:b a b a +=+111,求baa b +的值.四、探索问题:27.(1)请你写出五个正的真分数, , , , , ,给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加上同一个正数得到五个新分数: , , , , . (2)比较原来每个分数与对应新分数的大小,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一个真分数是a b (a 、b 均为正数),给其分子分母同加一个正数m ,得a mb m++,则两个分数的大小关系是a m b m ++ ab . (3)请你用文字叙述(2)中结论的含义:(4)你能用图形的面积说明这个结论吗?(5)解决问题:如图1,有一个长宽不等的长方形绿地,现给绿地四周铺一条宽相等的路,问原来的长方形与现在铺过小路后的长方形是否相似?为什么?(6)这个结论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解决许多生活与数学中的问题.请你图1小路 小 小路 路小路绿地再提出一个类似的数学问题,或举出一个生活中与此结论相关例子.第二课时一、选择题1.在代数式32,252,43,32,1,32222-++x x x x xy x x 中,分式共有( ).(A)2个(B)3个(C)4个(D)5个2.下列变形从左到右一定正确的是( ).(A)22--=b a b a(B)bc ac b a =(C)b a bx ax = (D)22ba b a =3.把分式yx x+2中的x 、y 都扩大3倍,则分式的值( ). (A)扩大3倍(B)扩大6倍 (C)缩小为原来的31(D)不变4.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A)y x yx y x y x +-=--+-(B)y x yx y x y x ---=--+-(C)yx yx y x y x -+=--+-(D)yx yx y x y x ++-=--+-5.若分式222---x x x 的值为零,则x 的值为( ).(A)-1 (B)1(C)2(D)2或-1二、填空题6.当x ______时,分式121-+x x 有意义. 7.当x ______时,分式122+-x 的值为正.8.若分式1||2--x xx 的值为0,则x 的值为______.9.分式22112m m m -+-约分的结果是______. 10.若x 2-12y 2=xy ,且xy >0,则分式yx yx -+23的值为______. 11.填上适当的代数式,使等式成立:(1)b a b a b ab a +=--+)(22222; (2)xxx x 2122)(2--=-;(3)a b ba b a-=-+)(11; (4))(22xy xy =. 三、解答题12.把下列各组分式通分:(1);65,31,22abca b a - (2)222,b a aab a b--.13.把分子、分母的各项系数化为整数:(1);04.03.05.02.0+-x x(2)b a ba -+32232.14.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与分式本身不含负号:(1)yx yx ---22; (2)ba b a +-+-2)(.15.有这样一道题,计算))(1()12)((2222x x x x x x x --+-+,其中x =2080.某同学把x =2080错抄成x =2008,但他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16.已知311=-y x ,求分式yxy x y xy x ---+2232的值.17.当x 为何整数时,分式2)1(4-x 的值为正整数.18.已知3x -4y -z =0,2x +y -8z =0,求yz xy z y x +-+222的值.第一课时参考答案一、 1.b a ba ab b a ----22,2 2. 2 3. x < 4 4. 1; 5. x < 0 6. 105204-+x x 7. b a bn am ++ 8. -3 9. x ≠1 10. 19二、 11. B 12. C 13. C 14. D 15. A 16. C 17. C 18. B 19. C 20. A 三、 21. x =-1且y ≠±122. ①x =2或x =-3,②x ≠2且x ≠-3,③x =5. 23.(1) 22a b c -;(2)213x x-. 24. 最简公分母是36a 4b 3. 3434234333621,368,3690ba bcb a a b a b a -- (2)最简公分母是(x+2)(x-2),442,44,42222-+----x x x x x x 25. n>-32.26. -1四、27. 解答:(1)答案略;(2)bam b m a >++.; (3)给一个正的真分数的分子、分母同加一个正数,得到的新分数大于原来的分数;(4)思路1:如图2所示,由a b <,得12s s s s +>+,即am ab bm ab +>+,).()(m a b m b a +=+,可推出a m ab m b+>+; 思路2:构造两个面积为1的长方形(如图3),将它们分成两部分,比较右侧的两个长方形面积可以发现:b a b b a -=-1,m b a b m b m a +-=++-1, 因为a 、b 、0>m ,且a b <,故b a -1m b m a ++->1,即bam b m a >++ (5)不相似.因为两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值不相等; (6)数学问题举例:m mab b as=ab s 1=bm s 2=am 图2图3①若b a 是假分数,会有怎样的结论?(答:b am b b a <++) ②a 、b 不是正数,或不全是正数,情况如何?第二课时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 . 2.C . 3.D . 4.A . 5.A . 二、填空题 6.21≠. 7.21-<. 8.0. 9.⋅+--11m m 10.1. 11.(1)a +2b ; (2)2x 2; (3)b +a ; (4)x 2y 2. 三、解答题12.(1);65,62,632223bc a abc a bc bc a c a - (2)⋅-+-++))((,))(()(2b a b a a a b a b a a b a b 13.(1);2152510+-x x (2)⋅-+ba ba 6491214.(1);22x y y x -- (2)⋅-+ba ba 2 15.化简原式后为1,结果与x 的取值无关.16.⋅5317.x =0或2或3或-1.18.⋅23。

约分教案

约分教案

约分(1)【教学内容】最简分数的意义和约分的意义(教材第65页的例4及“做一做”,第66页练习十六的第1~4题)。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重点难点】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复习导入】1.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9和18 15和21 7和94和24 20和28 11和132.提问: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的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新课讲授】1.出示教材第65页例4: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

(1)学生先尝试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然后得到最简分数。

24242123030215÷==÷ 121234151535÷==÷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242464303065÷==÷ (2)教师:怎样进行约分?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去除。

(3)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板书)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65页的例4,试着自己写一写。

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

或提问:怎样约分比较简便?小结:如果一下子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

2.完成教材第6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题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六的第1~4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5.1.2:分式的基本性质应用:约分、通分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5.1.2:分式的基本性质应用:约分、通分教案

§15.1.2 分式的基本性质(2)——分式的约分和通分一、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5.1.2分式的基本性质》第二课时,即分式的约分和通分。

本节是在学生有小学学习的分数的约分通分、初一学习了因式分解及上节课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式基本性质的应用。

学生通过类比分数的约分和通分来总结出分式的约分与通分的法则,从中体会数学的类比思想。

同时分式的约分和通分,是进行分式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所必须掌握的分式变形,为后边分式的计算学习做铺垫,在本章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分式约分和通分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约分和通分其实是分式基本性质的应用和巩固,并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进行正确的约分和通分。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通过复习分数的约分、通分类比分式的约分、通分,从中渗透数学的类比思想方法,并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分式约分通分的关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思考、探究等活动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式的约分和通分教学难点:分式的约分和通分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约分和通分,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因而对于分式的约分和通分理解要相对容易一点。

但学生基础不是很好,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约分过程中先找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和在通分过程中先确定最简公分母这两个关键点不能很好地把握,尤其是当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要先进行因式分解,这样的变形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更困难。

四、教学法分析本着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互动交流学习,体现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温故知新分式的基本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数学符号怎么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生活动:学生回忆并举手发言,师展示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约分(1)》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约分(1)》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3课时约分(1)教学内容:教科书P65例4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六”中第1~3题。

教学目标:1.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认识。

探究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约分。

2.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3.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揭示课题课件呈现复习题。

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呈现结果。

化成分子、分母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好。

像这样把1632比较小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就叫约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约分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约分(1)]【设计意图】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转化为指定分子或分母的分数,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探究新知(一)课件呈现教科书P65例4。

(二)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师:题目要求什么?生: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较小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包括两个意思:分子、分母比原分数的都要小;分数大小不变。

师:怎样才能保证分数大小不变?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

师:怎样才能使分子和分母比较小?生: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同一个大于1的数就比原来小。

师:请你们自己独立思考,尝试着做一做。

(三)汇报交流。

教师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尝试,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察分析,发现规律。

1.理解约分的概念。

师:仔细观察同学们的各种解答,都达到了题目的要求了吗?师:尽管结果不一样,但是他们的解法相同吗?生:都达到了,分子和分母都变小了,而且大小都没变,都是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达到要求的。

师介绍: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板书)2.理解最简分数的概念。

师:仔细观察这里的2430,1215,810,45,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生:这些分数都是相等的,分子和分母都比2430的分子、分母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有理数的除法——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有理数的除法——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C)
A. 1
B.5
C. 25
1
D.25
3
计算
6 5
5
1 5
的结果是(
B
)
A. 6
B. 6
125
125
C. 6
5
D. 6
5
知识点 2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知2-讲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顺序:在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若没 有括号,则先算乘除,再算加减,若有括号, 则按照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顺序计 算.
1 3
+
1 4
1 6
.
错解:-12÷
1 3
+
1 4
1 6
(12)
1 3
(12)
1 4
(12)
1 6
=-36-48+72=-12.
错解分析:错解是由于受分配律a(b+c)=ab+ac
思维定式的影响,错误地认为a÷(b
+c)=a÷b+a÷c,这是不正确的;
除法没有分配律.
正确解法:
(12)
知3-讲
例5 某公司去年1~3月平均每月亏损1.5万元, 4~6月平均每月盈利 2万元,7~10月平均 每月盈利1.7万元,11~12月平均每月亏 损2.3万元. 这个公司去年总的盈亏情况 如何?
解:记盈利额为正数,亏损额为负数.公司去年全 年盈亏额(单位:万 元)为 (-1.5)×3+2×3+1. 7×4+ (-2. 3)×2 =-4. 5+6+ 6. 8-4. 6 = 3. 7. 答:这个公司去年全年盈利3.7万有理数的除法——有理数 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1 课堂讲授 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第十五章分式教材分析

第十五章分式教材分析

例:已知分式 x 3 的值为0,求x
的值。
x 3
易犯错误
3、利用分式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 )非零整式M时,只乘(或除)其中某些项,有漏乘 (或漏除)的项。
例: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正确:
(1)
m =- m -m-n m-n
a+x=a+1
(2) b+x b+1
易犯错误
4、化为通分母的分式后的符号容易出错,从而导致 结果错误。
例:计算:
4 -x+2 x-2 x-2
容易忽视分数线具有括号的作用。
易犯错误
5、混合运算时,运算顺序易出错。
例:计算
容易先运算乘法,后运算除法,同级运 算,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顺序进行。
易犯错误
6.对于 a0 常常会忽视 a 0 ;在进行 an 变换 时易把负号写到分式的前面去;在10n 中会
生活小常识
用科学记数法填空: (1)1微秒=_1_×__1_0_-6___秒; (2)1毫克=_1_×__1_0_-3___克=_1_×__1_0_-6___千克; (3)1微米=_1_×__1_0_-4___厘米=_1_×_1_0_-_6 ___ 米; (4)1纳米=_1_×__1_0_-3___微米=_1_×_1_0_-_9 ___米; (5)1平方厘米=_1_×__1_0_-4___平方米; (6)1毫升= _1_×__1_0_-_3__ 升=_1_×__1_0_-_6__立方米.
本章难点
1、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它是整式运算、 因式分解和分式运算的综合运用; 2、分式方程的增根问题; 3、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与列整式方 程相比,尽管涉及的基本数量关系相同,但是由 于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可以是整式或分式,所以更 具灵活性,学生会感到困难。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1、分数的初步认识课题:几分之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几分之一”,(课本第92—93页例1、例2)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的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本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本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几分之一。

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初步理解分数的各部份表示的具体含义、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三、学情分析: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作为刚从二年级升上来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

主要有二个困难:其一是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其二是要口头表达。

另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因自己对双江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不了解,不知道他们对数学学习的需要及学习风格,所以在教学时我提供了丰富的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他们感兴趣的现实和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几分之一”的含义,在宽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采用“问题导学、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以终为始”,把知识点变为情境问题,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上,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扶到放、分层递进,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

五、设计理念:1、创设丰富的数学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

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教材虽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情境,但我觉得还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充实,拉近与学生的生活。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伴你学》答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伴你学》答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伴你学》答案第1单元简易方程第1课时等式与方程2.(1)x (2)x (3)x (4)< (5)x (6)V4 .⑴3x=270(2)82.5-x=17.5(3)x+26=38(4)14-6+X=36第2课时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1)4.x=60 x=3.1x=2.9 x=515.x+38=90 x+x=36x=52 x=18第3课时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1)练习1.(1)q (2)x (3)寸(4)寸2.x=4 a = 7.4 y=14.3 x=9.14.75+x=60+60 19+x=48x=45 x=29第4课时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2)3.x=31 x=8.1 x=2 x=12.85.(1)5x=85 (2)3.2x=12.8 x=17 x=4(3)4x=17.2x=4.3第5课时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2)练习2.x = 148 x=958 x=1.1 x=73.(1)寸(2)寸(3)< (4)x4.88+x=210 1.4x=3.36x=122 x=2.4第6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x=12.7 x=0.9 x=64 x=305.(1)3.6—x=2.1x=1.5(2)16x=12x12x=93.(1)46—x=29 (2)1.5x=15 x=17 x=10第8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3.x=8 x=11 x=64.640+30x=1450x=275.1200-118x=138x=96.1/2(13 + 17)x=360x=24第9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练习2.x=12 x=15 x=244.56x25+45x^3020x=365. 20x-60=20x15x=18第10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3) 2.(1)3x+2x=95 (2)24+3x=87x=19 x=215.4x—x=480x=1606.2(1.5x+x)=100x=20第11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3)练习3.x=3 x=3 x=1.84.3x+24=300x=925.20x15+12x^600x=25第12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4) 3.(90-75)x=45x=35.2(21+x)=72x=156.(77+65)x=568x=4第13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4)练习5.3.6(x_60)=18x=656.5x—3x=6x=3第14课时整理与练习(1)3.(1)4x=17.2 (2)x+68 = 100x=4.3 x=32(3)5x=40x=8(4)1.5x=4545-30 = 15第15课时整理与练习4.15x+4.5=49.5x=35.2x+6=72 5y—7=48 x=33 y=116.3x-10=90-xx=25第16课时综合与实践1.(1)176—105=7175-71=4(千克)他的体重比标准体重多,多4千克。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10课时 约分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10课时  约分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10课时约分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约分的概念和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

2. 培养学生运用约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约分的概念和方法2. 约分的运用教学重点:1. 约分的概念2. 约分的方法教学难点:1. 约分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约分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约分的意义。

2.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约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新课导入1. 讲解约分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掌握约分的步骤。

2. 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约分。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约分的方法。

2. 老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正确进行约分。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加深对约分的理解。

2. 强调约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约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运用约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约分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掌握了约分的步骤,并能够正确进行约分。

通过实例和练习题,培养了学生运用约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约分的意义,让学生感受到约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将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约分的概念和方法约分的概念和方法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概念和方法,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顺利进行约分的操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约分的概念和方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概念和方法。

一、约分的概念约分是指将一个分数化简为与之相等,但分子和分母较小的分数的过程。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1课时《通分》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1课时《通分》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1课时《通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1课时《通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通分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分数的相同分母和通分的意义,学会用同分母的方法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对分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通分这个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分数转换规律不清晰、操作步骤不熟悉的问题,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纠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通分的概念,掌握通分的方法,会将几个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相同分母和通分的意义,学会用同分母的方法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2.教学难点:学生对通分过程中分数转换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如何运用通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引出通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分数的相同分母和通分的意义,总结通分的方法。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方法,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将几个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五下数学4.约分 第1课时 最大公因数公开课教案课件课时作业课时训练

人教版五下数学4.约分  第1课时   最大公因数公开课教案课件课时作业课时训练

(2)①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②互质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③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④两个合数的最大公因数不可能是1。
பைடு நூலகம்上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B )个。
A.1
B.2
C.3
D.4
解题指导:①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2和4的最大公因数是
2,错误;②互质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正确;③一个数的因数
探究新知
把5支铅笔放到4个铅笔盒里呢? 把6支铅笔放到5个铅笔盒里呢? 把7支铅笔放到6个铅笔盒里呢?…… 首先通过平均分,余下1支,不管放在哪个盒子里, 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支铅笔”。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抽屉原理或者鸽巢(笼)原理。
基础练习
一、5只鸽子飞进了4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2 只鸽子。为什么?
个人各拿某一种花色,那么第5个人拿到的花色只能和前面
四个人中其中某一人拿的花色相同了,因为再没有第五种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花色。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拓展练习
把3个铅笔分到两个盒子里 把5个鸽子分到4个笼子里 把4支铅笔分到3个笔筒里
3.写出下列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1
3
1
7
12
28
3
15
4.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a和b是相邻的两个非零偶数,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A)。
A.2
B.a
C.b
D.不能确定
解题指导:因为a、b是相邻的两个非零偶数,即两数相差2, 并且都是2的倍数,则a、b的最大公因数是2。故选A。
游戏导入

人教初中数学八上《第11课时 三角形全等判定(SAS)》教案 (公开课获奖)

人教初中数学八上《第11课时 三角形全等判定(SAS)》教案 (公开课获奖)

三角形全等判定(SAS)【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例2,分析:如果能够证明△ABC ≌△DEC ,就可以得出AB=DE .在△ABC 和△DEC 中,CA=CD ,CB=CE ,如果能得出∠1=∠2,△ABC 和△DEC•就全等了.证明:在△ABC 和△DEC 中CA=CD12CA CD CB CE =∠=∠= CB=CE∴△ABC ≌△DEC (SAS ) ∴AB=DE想一想:∠1=∠2的依据是什么?(对顶角相等)AB=DE 的依据是什么?(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学生活动】参与教师的讲例之中,领悟“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会分析推理和规范书写. 【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例2.【教学形式】教师讲例,学生接受式学习但要积极参与.【评析】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 三、学以致用 【问题探究】(投影显示)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教师活动】拿出教具进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本质.操作教具:把一长一短两根细木棍的一端用螺钉铰合在一起,•使长木棍的另一端与射线BC 的端点B 重合,适当调整好长木棍与射线BC 所成的角后,固定住长木棍,把短木棍摆起来,出现一个现象:△ABC 与△ABD 满足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相等的条件,但△ABC 与△ABD 不全等.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操作教具、发现问题、辨析理解,动手用直尺和圆规实验一次,做法如下:(如图1所示)(1)画∠ABT ;(2)以A 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BT 于C 、C ′;(3)•连线AC ,AC ′,△ABC 与△ABC ′不全等. 【形成共识】“边边角”不能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形式】观察、操作、感知,互动交流. 四、巩固练习课本P10练习第1、2题. 五、课堂总结1.请你叙述“边角边”定理.2.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是:首先分析条件,•观察已经具备了什么条件;然后以已具备的条件为基础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确定还需要证明哪些边或角对应相等,再设法证明这些边和角相等. 六、布置作业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x x x x 22)242(2+÷-+- (2))11()(b a a 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课 后 反 思(1))1)(1(yx x 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 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 x xy-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法. 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生:硬纸、剪刀.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BICABI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接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部分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师]很好,大家看屏幕. (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底边BC 的中线AD ,因为,,,AB AC BD CD AD AD =⎧⎪=⎨⎪=⎩所以△BAD ≌△CAD (SSS ). 所以∠B=∠C .[生乙]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顶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因为,,,AB AC BAD CAD AD AD =⎧⎪∠=∠⎨⎪=⎩所以△BAD ≌△CAD . 所以BD=CD ,∠BDA=∠CDA=12∠BDC=90°. [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规范.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在AC 上,且BD=BC=AD , 求:△ABC 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 ,∠ABC=∠C=∠BDC ,•再由∠BDC=∠A+∠ABD ,就可得到∠ABC=∠C=∠BDC=2∠A .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 的三个内角.[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 设为x 的话,那么∠ABC 、∠C 都可以用x 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 ,BD=BC=AD , 所以∠ABC=∠C=∠BDC . ∠A=∠ABD (等边对等角).设∠A=x ,则∠BDC=∠A+∠ABD=2x ,D CA BD CABDC A B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 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 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一)课本练习 1、2、3. 练习1. 如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2)120︒36︒(1)答案:(1)72° (2)30° 2.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 、∠C 、∠BAD 、∠DAC 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D CAB答案:∠B=∠C=∠BAD=∠DAC=45°;AB=AC ,BD=DC=AD .3.如图,在△ABC 中,AB=AD=DC ,∠BAD=26°,求∠B 和 ∠C 的度数.答:∠B=77°,∠C=38.5°.(二)阅读课本,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课后作业(一)习题13.3 第1、3、4、8题. (二)1.预习课本.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Ⅵ.活动与探究如图,在△ABC 中,过C 作∠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线,垂足为D ,DE ∥AB 交AC 于E .D CAB求证:AE=CE .EDCAB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果:证明:延长CD 交AB 的延长线于P ,如图,在△ADP 和△ADC 中,12,,,AD AD ADP ADC ∠=∠⎧⎪=⎨⎪∠=∠⎩∴△ADP ≌△ADC .∴∠P=∠ACD . 又∵DE ∥AP , ∴∠4=∠P . ∴∠4=∠ACD . ∴DE=EC .同理可证:AE=DE .∴AE=C E .板书设计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三、例题分析 四、随堂练习 五、课时小结 六、课后作业 备课资料 参考练习1.如果△ABC 是轴对称图形,则它的对称轴一定是( ) A .某一条边上的高 B .某一条边上的中线 C .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 D .某一个角的平分线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 ) A .80° B .20° C .80°和20° D .80°或50° 答案:1.C 2.C3.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 cm ,并且它的周长为16 cm .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 解: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cm ,则其腰长为(x+2)cm ,根据题意,得 2(x+2)+x=16.解得x=4.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 cm 、6 cm 和6 cm .E DC A B P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x x x x 22)242(2+÷-+- (2))11()(b a a 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 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x xy- (2)21-a (3)z 1 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4.2.2《约分》word版 含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4.2.2《约分》word版 含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4.2.2《约分》一、填空题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_,化成最简分数是________。

2.一个最简真分数,分子和分母的积是8,这个分数是________。

3.一个分数约分后,分数的大小________。

4.分母是10的最简真分数的和是________。

5.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________。

6.把13约分,用分子和分母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________,约成最简分数26是________。

7.分母是10的最简真分数的和是________.二、判断题。

8.把一个分数约分,分数的大小不变。

9.分子和分母是两个不同的质数,这个分数一定是最简分数.三、选择题10.下列的分数是最简分数的是()。

A. B. C.11.分子和分母是两个不同的质数,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有()个公因数A. 0B. 1C. 2D. 312.分子和分母都是合数的分数,()最简分数A. 一定是B. 一定不是C. 不一定是 13.约分时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 )去除,可以一次得到最简分数。

A. 公因数B. 最大公因数C. 较小的数D. 较大的数 14.下面的等式()是正确的A. = =B. = = = 15.分母分别是15和20,比较它们的最简真分数的个数的结果为( )A. 分母是15的最简真分数的个数多B. 分母是20的最简真分数的个数多C. 它们的最简真分数的个数一样多16.一个分数的分子除以2,分母乘2,这个分数的分数值将()A. 乘4B. 除以4C. 不变 17.最简分数的分子( )分母A. 一定小于B. 一定大于C. 不确定 18.下列( )组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A. 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B. 一个质数和一个合数C. 两个不同的奇数D. 两个不同的质数19.把 3570 化成最简分数,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除以( )。

A. 7B. 5C. 3520.下面的分数中,( )是最简分数. A. 1821 B. 187 C. 147 D. 159 四、解答题21.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加上一个数约分后得,同时加上的这个数是多少?22.一个真分数的分子、分母是两个连续自然数,如果分母加3,这个分数变成4,则原分数是多少?523.蜜蜂酿10克蜂蜜要采蜜50次,平均采一次蜜可以酿蜂蜜多少克?(用分数表示)24.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减去一个数,新的分数约分是,减去的数是多少?25.一个分数约成最简分数是1。

八年级数学上册15-1分式15-1-2分式的基本性质第1课时分式的基本性质与约分习题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15-1分式15-1-2分式的基本性质第1课时分式的基本性质与约分习题新版新人教版

D. 无法确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各式的分子、分母中各项的
系数都变为整数.
(1)











解:(1)原式=
(2)
.+.
.
−.
解:(2)原式=
1
2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在下列三个整式中,任意选择2个式子构造分式,分
别作为分子、分母,要求构造的分式是“和谐分
式”,写出所有的结果.
m2- n2; m2+2 mn + n2; m - n .
解:(3)∵ m2- n2=( m + n )( m - n ), m2+2 mn + n2

+
(+)
+



.(选择一个即可)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若2 x - y +4 z =0,4 x +3 y -2 z =0,则
值为



1
++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