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专业术语——“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有这些个“本原”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其不变性。所有的形而上学体系都不否定具体事物的变化,但坚持认为终归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在支配万物的变化。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不可分、不可变化的;柏拉图的“理念”是不变的,尤其是他的“至善”理念,更是永恒不变且支配整个宇宙;中国哲学的“道”也是不变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到了事物的终极实在的层面,只可能有数量的增减和相互关系的变化,不可能有这个终极实在自身的演变。事物终归有一个不变的本质,这是几乎所有形而上学体系的共同观点。
二、形而上学词义的彻底变化
从恩格斯开始,“形而上学”这个词语变得更坏了,开始正式变成“以静止孤立的观点看世界”了。到了我们这里,“形而上学”的意思已经完全变化,以至于很多的中国人已经完全不知道“形而上学”的本来含义了。怎么会这样呢?这太奇怪了!
原来,形而上学体系的最基本特征就是追问世界的本原,也正是这个“本原”惹了祸,对“本原”的追问使形而上学背上了“以静止孤立的观点看世界”的骂名。
一、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这首先要从黑格尔说起。黑格尔认为,在他之前的所有形而上学体系都பைடு நூலகம்一个毛病,就是强调形式逻辑,强调概念的同一性,强调理论体系“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黑格尔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没有“意识到思维在自身和对自身的对立,而包含着一种信念,以为通过反思就可以认识到真理,使真正是客体的东西呈现在意识面前”(黑格尔《逻辑学》第81页,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黑格尔把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叫做“知性思维”。黑格尔的意见是否正确,我们姑且不论,可以肯定的是,黑格尔反对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为这种方式是刻板的、孤立,只能给不断变化的自然界拍一个“快照”,却不能真正反映永恒变化、普遍联系的客观实在。
占据十八世纪德国大学哲学系的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就是一群典型的“形而上学者”,他们炮制的“形而上学知识体系”,遭到康德批判哲学的摧毁,最终被黑格尔庞大的“辩证法知识体系”所替代。
形而上学为什么会变成静止孤立的世界观
(一家之言 慎思明辨)
形而上学在通常的意义上,就是哲学上的本体论,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是“关于本质的抽象规定的学说”。形而上学追问物质后面的、超越于物质表面的本质,即本原。也就是认为现实的存在不会是表面看来的那么简单,必定有一个存在于物质后面的、支配物质运动和演化的根本原因。黑格尔提出作为全部存在基础的“绝对观念”,并以他的“纯粹概念”构筑而成的宏大体系就是一个典型的形而上学体系。
可见,所谓“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并非哲学家发明的,而是最近几个世纪西方科学研究者在“在认识自然界方面留下了一个习惯”,并传染给了哲学家,尤其是“形而上学者”。
恩格斯接着说:“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虑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所谓“本原”,字面意思就是世界的开端、肇始,“世界的本原”就是形成世界的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万物之因”。形而上学以“本原”作为逻辑基础,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对宇宙万物进行最一般性解释的理论体系,解释存在物的最深层次的本质和万事万物的起源,解释产生所有现象的最基本的方式。形而上学的“本原”一般表现为某种“实体”或人格化的抽象物,如柏拉图的“理念”,老子的“道”,朱熹的“理”,毕达哥拉斯的“数”,还可以是黑格尔的“纯粹概念”,这些个“本原”都可以是解释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最后依据。
“马哲”专业术语——“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作为“马哲”专业术语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可能出自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恩格斯认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首先表现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后来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形成了所谓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的原话如下:“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留下了一个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做运动的东西,而是看做静止的东西;不是看做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做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做活的东西,而是看做死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这就犯了辩证法的大忌了。所以毛泽东在《矛盾论》里说: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
现在的问题是,辩证法为什么说:形而上学是以静止的、孤立的观点看世界呢?追问世界的本原和以静止孤立的观点看世界有什么必然联系呢?形而上学字面意思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有人认为,“形而上学”词义的变化发生在黑格尔身上。我觉得不尽然,黑格尔开了个头,但真正把“形而上学”妖魔化的是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
黑格尔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但显然,这不足以得出结论,说“形而上学是以静止孤立的观点看世界”。正如瞎子摸象,你可以批评这些瞎子的方法不当,但不能因此就说瞎子们错误地认定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事实上,所有的形而上学体系都不反对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也不反对世界的普遍联系,把“以静止孤立的观点看世界”这顶大帽子扣在“形而上学”头上的理由尚不充足。但不管怎样,“形而上学”开始从一个高尚的词语变成一个贬义词了。
黑格尔的方法就是要对我们头脑中的概念进行“辩证”,以便概念能够正确地对待运动的、活动的有机的存在,完全彻底地揭示实在的真相。辩证的方式是一种称为“对立面的统一”的办法。这个办法对日常的抽象概念进行辩证之后,使之成为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使之内在地包含对自己的反动。黑格尔的辩证法表现为正、反、合的过程,首先是正题,由正题引出反题,最后将正题和反题合而为一,成为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