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_POPs_及其生态毒性
3-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3-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难于降解•对生物体具有急性或慢性毒性•易于发生生物富集与放大•可由大气、水与迁移性物种(如鸟类、鱼类)发生长距离传输,引起跨境污染主要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如:DDT、PCB、PBDE、PAH、PCDD/F等有机金属化合物,如:有机汞、有机铅等重金属(广义PTS),如:Hg, Pb, Cd, Cr等大气细颗粒物(广义PTS),PM2.5, PM10POPs的危害:具“三致”(致癌、致畸、致基因突变)作用,一些还因可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而被称为“环境雌激素”或“内分泌干扰素”,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危害。
POPs的的环境地球化学性质1. POPs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高卤元素含量:除多环芳烃(PAH)外,典型的POPs在化学组成上以富含氯、溴、氟等卤族元素为其显著特点。
碳原子与卤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十分牢固,大多数POPs具有相对较高的挥发性和热稳定性,并难于被微生物降解利用。
异构体与系列化合物:POPs的化学结构较为复杂,许多POPs均存在多种异构体。
如六六六(HCH)的异构体就包括α-,β-,γ-,δ-和ε-HCH等5种。
POPs因卤原子取代数目、取代位置和碳链长短的不同,PAH芳香环数目的不同及其缩合结构的不同,使不同POPs异构体在物理化学性质(沸点、溶解度等)、环境行为乃至毒性上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呈现出规律性的渐变特征,构成了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POPs系列化合物。
手性化合物:由于卤原子(杂原子)的引入,许多含卤POPs均具有手性异构特征。
如α-HCH、o,p’-DDT,顺式与反式氯丹等。
POPs的ER值(+/-)可作为其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示踪剂。
环境中“新”的POPs由于所经历的生物作用过程较少或时间较短,其手性化合物分馏不明显,“老”的POPs因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复杂生物作用,其ER值将偏离1。
2. POPs的半挥发性POPs均属半挥发有机化合物。
我国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与研究对策
我国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与研究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问题。
这些污染物具有长期稳定性、生物累积性和远距离迁移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POPs问题的现状、挑战及研究对策,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首先概述了POPs的定义、特性和来源,阐述了POPs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POPs污染的现状,包括污染物的种类、分布和主要来源等。
接着,文章探讨了我国在POPs污染控制和治理方面面临的挑战,如法规政策不完善、监测技术落后、公众认知度不高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研究对策。
建议加强POPs 污染的基础研究,深入了解POPs的环境行为、生态效应和人体健康影响。
推动POPs污染控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污染物的治理效率。
加强法规政策建设,完善POPs污染控制的法律体系。
还应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POPs污染问题的认识和参与度。
通过本文的探讨,期望能够为我国的POPs污染控制和治理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推动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的现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合物。
在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威胁着生态环境安全,也对人民健康构成严重风险。
目前,我国面临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业排放和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的有机化学物质,如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等,在环境中长期残留并不断累积,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垃圾不完全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等也成为POPs的重要来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毒性研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毒性研究摘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因为其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造成严重危害,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主要介绍了POPs对生物体的致毒机理,综述了近年来POPs对生物体基因毒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基因毒性致毒机理Abstract: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have shown great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beings and attracted much aRenfion for its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and high toxicity. The toxicity mechanism of POPs to gene was introduced and the recent works on the genetic toxicity of POPs were reviewed.Key words: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genetic toxicity; mechanism1 引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制造的化学制剂,无论是种类还是总量,都在持续不断地增长,并且随人类活动大量地进入到环境当中。
全球约有各种合成化学物质l000万种,每年新增加的合成化学物质大约10万种。
这些化学物质在生产、存贮、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环境污染[1]。
在数量众多的环境污染物中,有一部分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并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的有机污染物质,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POPs的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人类的需要而不断生产POPs,并施用于土壤、作物或其他环境中;另一方面,是通过金属冶炼、垃圾焚烧以及五氯苯酚和多氯联苯的生产过程,将POPs带入环境中[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第七部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定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二、特性:1.能够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
2.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
3.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
4.在一定的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影响。
三、POPs判定基准:判定一种物质是否是POPs应当建立科学的判定基准,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ICCA)所推荐的判定基准包括:1.持久性基准:用半衰期来判断,在水体中为180 d,在底泥中为360 d,在土壤中为360 d;2.生物蓄积性基准:用生物富集系数来判断,BCF〉5000;3.关于远距离迁移并返回到地球上的基准:半衰期2d(空气中)以及蒸气压在0.01~1 kPa;4.判定在偏远的极地地区一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基准:该物质在水体中质量浓度〉10 ng/L。
四、POPs的基本性质:1.持久性POPs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等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在环境中不宜被分解,能够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多介质环境中残留数年或更长时间。
半衰期:污染物挥发到其浓度减少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2.半挥发性半挥发性使POPs能发生远距离迁移,但不能永久停留在大气中,最终沉降到地面。
饱和蒸气压和亨利常数。
3.生物富积性有机物进入水体后,它们在水生生物内浓度升高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富集因子(BCF):指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或生物组织内的浓度与水中浓度之比。
它是估算水生生物富集化学物质能力的一个量度。
鱼作为有效的标准测试物。
KOW、SW、KOC、Kd。
4.高毒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毒性等。
POPs进入生物体后,其毒性作用大致分为两种:⑴来自POPs本身特定的化学结构的毒性,其毒性作用相当于物质所具有的生理作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认识赖建豪基础医学院 1110305129摘要:工业发展以来,人工合成化学品的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然而,随着DDT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大量使用和无意思排放,导致了严重的POPs污染问题,“福音”变成“灾祸”。
本文章先对POPs作基本介绍,再分析其来源和对人体的危害。
最后对POPs解决方法做出探讨。
关键词:POPs 环境与经济化学品毒性前言:化学农药杀灭害虫,带来丰收。
DDT治疗疟疾,救治生命。
还有许许多多添加于油漆,助燃剂和用于多种化学处理中。
然而从《寂静的春天》发表,人们逐渐意识到有机化学品的危害性,及其富集到人体上对人体的破坏。
面对其中的利与弊,我们应该完全禁止可产生POPs的产品的使用,还是部分保留;禁止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寻找其它替代品。
本文章希望通过分析,得出相应的答案。
正文:近年来,持久行有机污染物作为一个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成为各国政府、管理部门、工农业界、学术界以及公共共同关注的焦点。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能够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物。
根据POPs的定义,国际上公认的POPs具有以下四个重要的特征:(1)持久性。
POPs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等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通常,POPs在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半衰期分别大于60天,180天和180天。
⑵(2)半挥发性。
它们能够从土壤、水体挥发到空气中,并以蒸汽的形式存在与空气中和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从而能长距离迁移,再重新沉降到地表。
(3)生物富集性。
POPs经环境媒介进入生物体,并经食物链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
营养等级越高,BCF越大,毒害越严重。
(4)高毒性。
POPs大多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效应,对人类个洞无的生殖、遗传、免疫、等系统具有强烈的危害作用。
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
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概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是指一类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远距离迁移能力的化学物质。
这类物质一旦进入环境,便难以降解,可通过食物链逐级累积,最终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POPs包括多种类型的化合物,如多氯联苯(PCBs)、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PCDDs)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s)、有机氯农药(如DDT)等。
1.1 POPs的环境行为POPs的环境行为主要表现在其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远距离迁移能力。
持久性意味着这些物质在环境中的半衰期较长,不易被分解。
生物累积性则指这些物质能通过食物链逐级累积,导致生物体内浓度远高于环境浓度。
远距离迁移能力则是指POPs能够通过大气和水流等途径,跨越国界和大洲,影响远离污染源的地区。
1.2 POPs的来源POPs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生产、农业使用、废弃物焚烧和自然生成等。
工业生产中,如PCBs曾广泛应用于变压器、电容器和塑料添加剂中。
农业使用中,如DDT曾广泛用于杀虫剂。
废弃物焚烧过程中,高温条件下可能生成PCDDs和PCDFs。
此外,某些POPs如天然火灾也能产生。
二、环境中POPs的分布特征2.1 大气中的POPs分布大气是POPs远距离迁移的主要途径。
由于POPs的挥发性,它们可以通过蒸发进入大气,随后通过风力传播到远离污染源的地区。
大气中的POPs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和风向等。
在寒冷地区,POPs的挥发性降低,可能会在冰雪中积累,形成所谓的“冷凝结库”,而在气候变暖时释放,导致POPs的再次迁移。
2.2 水体中的POPs分布水体是POPs的重要储存库。
POPs可以通过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渗透等途径进入水体。
在水体中,POPs的分布受水文条件、水质和生物活动等因素影响。
例如,在河流中,POPs可能会随着水流迁移,而在湖泊和海洋中,则可能在沉积物中积累。
浅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
浅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指那些在环境中难以分解和长期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强大的毒性和高度的持久性。
这些污染物对土壤生物造成了严重危害,阻碍了土壤生物圈的正常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成为了当下环境保护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了多种化合物,如有机氯农药、多溴联苯、多氯联苯和多氯二苯乙烷等,它们的特性都是难以被微生物降解或分解,并且在环境中长期存在。
这些污染物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直接的毒性危害,破坏了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导致了土壤环境的退化。
修复受到这类污染的土壤生物成为了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方法主要包括了生物堆肥、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等多种手段。
这些方法可以分别单独应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根据具体的污染情况和土壤环境的不同来进行选择和应用。
下面就对这几种常见的生物修复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生物堆肥是一种通过生物堆肥菌的作用来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方法。
生物堆肥菌是一种分解有机物质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分解和降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从而减轻有机污染物对土壤生物的毒性。
生物堆肥方法将有机污染土壤与一定数量的堆肥菌混合,通过适当的保温和通氧处理,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分解。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但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修复效果。
植物修复是一种通过植物的吸收和转运来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方法。
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和转运能力是很强的,它们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并将其转运到地上部分,然后将其分解和降解。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且对土壤环境影响小,被广泛应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复中。
但植物修复需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且修复周期较长,因此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修复任务。
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方法,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修复,也可以将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应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UNEP规定:12种《关于远距离越境空气污染物公约》
从下列来源无意生成或排放
(a) 在露天场地焚化废物,包括填埋场地的焚化;
POPs的危害
z对生殖和发育的危害:自70年代以来,加拿大男婴的出率下
降了0.22%,美国下降了0.1%。
z对内分泌系统的危害:动物雌性化现象严重。
英国的一项调
查报告说,在诺福克郡的艾尔河观测点,接受调查的雄性石斑
鱼60%出现了雌性化的特征,不少石斑鱼的生殖器开始具有排
卵功能,并出现了两性鱼
z致癌、致畸、致突变
2004年3月初在英国西南部发现的三头六腿青蛙
日本卡内米油事件海豹:人类未来的命运?
全球分布
z全球蒸馏效应:
解释POPs从热、温带地区向寒冷地区迁移的现象。
z蚂蚱跳效应:时间尺度: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特性和危害
谢绍东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
1
持久有机污染物 What are POPs
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食物网积聚, 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化 学物质。 学物质
POPs在水生物种中的生物浓缩系数或生物 积累系数大于5000,如无生物浓缩系数和 生物积累系数数据,则logKow值大于5。
6
7
8
9
DDT在体内积累到万分之五时就会 引起肝细胞坏死并损害神经系统
人吃动物
吃虾的动物体内又 把浓度提高10倍
虾体内则为 0.44*10-6
淤泥中的DDT含量 浓度为0.016*10-6
14
POPs公约禁用的十二种POPs物质
POPs Treaty Identifies 12 POPs Slated for Elimination
杀虫剂类 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毒杀芬、 七氯、DDT、六氯苯、氯丹和灭蚁灵 工业化学品 多氯联苯 六氯苯 副产物 二噁英、(多氯二代苯并)呋喃
15
17
滴滴涕(DDT)
是一种无色的、经接触传递的杀虫 药剂,当被吞食或被表皮吸收时对 人类和动物有毒; 对人类和动物有毒; 在土壤中残留10至15年 ; 全球累积消费量大约30万吨; 65国家禁止,26国家限制生产和使 用; 二战期间曾广泛在部队与平民中用 于防止疟疾、伤寒及其它由昆虫传 染的疾病 ,并在多种农业作物中广泛 使用 。
10
⌦远距离环境迁移性
(Potential for long-range environmental transport )
转发: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哪些生态毒性
转发: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哪些⽣态毒性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哪些⽣态毒性?转⾃清华⼤学⽹站POPs之所以成为当前全球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正在在于其具有⼀系列很强的⽣态毒性,能够对野⽣动物和⼈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危害。
(1)对免疫系统的毒性效应POPs会抑制⽣物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POPs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包括抑制免疫系统正常反应的发⽣,影响巨噬细胞的活性,降低⽣物体对病毒的抵抗能⼒。
研究⼈员通过测试Florida海岸的宽吻海豚的肝⾎发现海豚的T细胞淋巴球增殖能⼒的降低和体内富集的有机氯相关显著。
Brouwer等研究也发现海豹⾷⽤了被PCBs污染的鱼会导致维⽣素A和甲状腺激素的缺乏,⽽这两种物质的缺乏使它们更易感染细菌。
POPs对⼈的免疫系统也有重要影响。
Weisglas Kuperus等研究发现,⼈免疫系统的失常与婴⼉出⽣前和出⽣后暴露于PCBs和PCDDs的程度有关。
由于POPs易于迁移到⾼纬地区,POPs对于⽣活在极地地区的⼈和⽣物影响较⼤。
⽣活在极地地区的因纽特⼈由于⽇常⾷⽤鱼、鲸、海豹等海洋⽣物的⾁,⽽这些⾁中的POPs通过⽣物放⼤和⽣物积累已达到很⾼的浓度,所以因纽特⼈的脂肪组织中含有⼤量的有机氯农药、PCBs和PCDDs。
通过对加拿⼤因纽特⼈婴⼉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和奶粉喂养婴⼉的健康 T细胞和受感染T细胞的⽐率和母乳的喂养时间及母乳中有机氯的含量相关。
(2)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和其它⽣物的许多健康问题都与各种⼈为或⾃然产⽣的内分泌⼲扰物质有关。
通过体外实验已证实POPs中有⼏类物质是潜在的内分泌⼲扰物质。
如果⼀种物质能与雌激素受体有较强的结合能⼒,并影响受体的活动,进⽽改变基因组成,那么这种物质被认为是内分泌⼲扰物质。
PCBs(多氯联苯)的混合物Aroclor 1221、1232、1242和1248在体内试验中就表现⼀定的雌激素活性。
此外,男性精⼦数量的减少、⽣殖系统的功能紊乱和畸形、睾丸癌及⼥性乳腺癌的发病率都与长期暴露于低⽔平的类激素物质有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常识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常识一、什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1、定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英文缩写为POPs,是指具有高毒性,进入环境后难以降解,可生物积累,能通过空气、水和迁徙物种进行长距离越境迁移并沉积到远离其排放地点的地区,随后在那里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中积累起来,对当地环境和生物体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物。
2、性质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4个重要的特性:(1)环境持久性:由于POPs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有较高的抵抗能力,它们难于被分解。
(2)生物累积性:由于其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点,它能在生物体脂肪组织中进行生物积累,在动物和人体内达到中毒的浓度。
(3)远距离迁移能力:能通过蒸发作用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导致全球范围的污染传播。
(4)高毒性:POPs大都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
3、种类首批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受控名单的12种POPs分为3类:一类是有意生产—有机氯杀虫剂:滴滴涕、氯丹、灭蚁灵、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芬;二类是有意生产—工业化学品:六氯苯和多氯联苯;三类是无意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或燃烧生产的副产品:二恶英(多氯二苯并-对-二恶英)、呋喃(多氯二苯并呋喃)。
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危害?POPs之所以成为当前全球环境保护的热点,正是由于其能够对野生动物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危害,典型地包括:1、对免疫系统的危害POPs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影响巨噬细胞的活性、降低生物体的病毒抵抗能力。
研究表明,海豚的T细胞淋巴球增殖能力的降低和体内富集的滴滴涕等杀虫剂类POPs显著相关,海豹食用了被PCBs污染的鱼会导致维生素A和甲状腺激素的缺乏而易感染细菌。
一项对因纽特人的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和奶粉喂养婴儿的健康T细胞和受感染T细胞的比率与母乳的喂养时间及母乳中杀虫剂类POPs的含量相关。
2、对内分泌系统的危害多种POPs被证实为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质,它们与雌激素受体有较强的结合能力,会影响受体的活动进而改变基因组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3
THANKS
Your date here
14
2
3 4
Your date here
来源
Your date here
4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现状
大气
水体
土壤
Your date here
5
大气
水体
我国生物体内六六六和滴滴涕含量
土壤
目前,绝大部分的含多氯联苯的电 容器已彻底报废。我国因管理力度不够, 各地对多氯联苯封存数量以及地点情况尚 不清晰,相当一部分多氯联苯电容器因封 存时间过长出现腐蚀泄漏情况,这些均造 成封存土地和水体相当严重的污染。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进展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简称POPs ) 是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 挥发性和高毒性, 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 水、土壤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 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 化合物。
目录
1
POPs来源 污染现状
危害 治理技术
电化学氧化过程中,具有电活性的阳极表 生物: 植物修复或通过微生物的作用 面能起到吸附、催化、氧化等多种转化功能 通常有吸收法、洗脱法、萃取法、 物理: 电化学氧化技术是近年来中国处理POPs利
Your date here
10
生物法
植物修复技术
目前主要处于对一些特定的植物对 PCBs、PAHs、 是利用植物吸收,降解,挥发,过滤,固定 有机溶剂、总石油烃类 (TPH) 、杀虫剂和爆炸物 作用,转移或转化污染物 ,包括 : 等有机污染物的吸收、转运、分配及在体内的 ①植物对污染物的直接吸收 归宿研究方面 ②植物根部分泌酶来降解污染物 ③植物根系与微生物协同吸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湖库水体中的污染现状及分布特征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湖库水体中的污染现状及分布特征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在中国湖库水体中的污染现状及分布特征。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一类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迁移性和高毒性的有机化合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环境,严重污染了湖泊和水库等水资源,威胁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本文首先对中国湖库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水平、空间分布等方面。
本文深入探讨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分布特征,包括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水体类型之间的差异。
本文还分析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机制。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湖库水体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合理的水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本文也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持久性有机污染问题的关注,共同推动中国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湖库水体环境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域广阔、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的国家,其湖库水体环境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
湖库水体在中国分布广泛,从东北的寒温带湖泊,到华北的温带湖泊,再到华南的热带湖泊,类型多样,大小不一,功能各异。
这些湖库水体在维持生态平衡、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湖库水体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压力。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以及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都导致了湖库水体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作为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远距离迁移性和高毒性的污染物,在中国湖库水体中的污染现状及分布特征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湖库水体的污染现状呈现出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及其生态毒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收稿日期:2002-03-25作者简介:苏丽敏(1976-),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有毒有机污染物生态毒理研究。
・综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 Ps )及其生态毒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苏丽敏,袁 星(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 P s )是一类具有持久性、易于生物富集、对人和生物具有毒性的有机污染物质。
PO P s 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们对人和生物具有免疫毒性、内分泌毒性、生殖发育影响、致癌性以及其它一些毒性效应。
因此应加强PO P s 生态毒性的研究。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态毒性;生物测试;Q SA R 模型 中图分类号:X 1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41(2003)09-0062-03 在过去的40年中,由于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的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化学品越来越多,人们对这些化学品的警惕性也在不断提高。
一类被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物质已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因为这类物质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健康和环境问题。
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毒性,对于这类化学品的生态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又称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简称PO P s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 N ECE )[1]将它们定义为是一类具有毒性,易于在生物体内富集,在环境中能够持久存在,且能通过大气运动在环境中进行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199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需要采取国际行动的首批12种PO P s ,即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DD T 、氯丹、六氯苯、灭蚁灵、毒杀酚、七氯、PCB s 、PCDD s 和PCD F s ,前9种是农药,PCB s 是工业化学品,PCDD s 和PCD F s 是化学产品的杂质衍生物和含氯废物焚烧的产物。
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2.l 持久性 PO P s 在环境中难于发生化学分解和光解,也难于被生物降解,因此它们一旦排到环境中,可以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环境中长久存在,这是PO P s 的一个重要特征。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治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谢谢观看
三、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人体 负荷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虽然我国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人体负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面临 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POPs的监测技术和分析方法还需进一步完善,以提高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需加强POPs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理学研究,为 风险评估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最后,需采取综合措施降低POPs的 生产、使用和排放,以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2、POPs的健康风险评估
POPs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得到广泛证实。长期暴露于POPs可导致免疫系统、 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多方面的损害。我国研究者通过对不同人群的调查,评 估了POPs的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居民的POPs暴露水平已 达到或超过国际公认的安全限值,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POPs的暴露水平。
3、降解和转化机制的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是研究的重点之 一。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能够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和酶类。 这些发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替代品的研究:为了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使用和排放,科学家们积极 开展替代品的研究。例如,新型的环保型材料、替代化学品等都得到了广泛的 研究和应用。这些替代品能够替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从而降低其对环境和人 类健康的危害。
4、新型光谱技术
近年来,一些新型光谱技术也被应用于POPs的分析。例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 谱(FTIR)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等。这些光谱技术具有无损、快速 和非破坏性等优点,可以提供POPs的结构和化学信息。通过与其他技术的联用, 可以进一步提高POPs的分析效率和准确度。
三、结论
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在提高分析效率和准确度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些方法包括改进气相色谱-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免疫分析法和新 型光谱技术等。这些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POPs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性, 为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更高效、 更环保的POPs分析方法,以适应环境保护的更高要求。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及其生态毒性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及其生态毒性作者:张燕平, 邱树毅作者单位:张燕平(贵州大学,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3), 邱树毅(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贵州,贵阳,550003)刊名:广东化工英文刊名: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年,卷(期):2009,36(10)被引用次数:1次1.(美)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王铁宇.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状况及宏观对策[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11):21-22.3.曹启民.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361.4.UN-ECE.Draft protocol to the convention on long-range air pollution on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EB.AIR/1998/2).Convention on Long-range Transboundary Air Pollution,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1998.5.姜安玺.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与控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21(2):98.6.刘继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1):66.7.吴瑞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及其生物修复[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4):87.8.齐美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治理现状及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2008,26(1):92-93.9.徐科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其治理技术进展[J].四川环境,2003,22(4):30.10.Jones KC,de Voogt P.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State of the science[J].Environpllute,1999,100:209-221.11.黑笑涵.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及污染现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5):39-40.12.Jane H,Chris C,Richard W.MOMs and POPs[J].Washington,D.C.:envirortmental working group,2000.13.Fierens S,Mairesse H,Heftier JF,et al.Dioxin/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body burden,diabetes an d endometriosis:findings 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Belgium[J].Biomarkers.2003,8(6):529-34.14.EPA.SPECIAL PEPORT ON ENVIRONMENT EN-DOCRINE DIS-RUPTION:AN EFFECTS ASSESSMENT ANDANALYSIS[J].Washington,D.C.EPA.1997.15.Brouwer A,Reijnders PJH,Koeman JH.Polychlorinated blphenyl(PCB)-contaminated fish induce vitaminA and thyroid hormone deficiency in the conlnlon seal(phoca vitulina).Aquat.Toxicol.,1989,15:99-106.16.Weisglas-Kuperus N,Sas TCJ,Koopman-Esseboom C,et al.Immunological effect of background prenatal and posmatal exposure to dioxins and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in Dutchinfants[J].Pediatr.Res.,1995,38:404-410.17.Kinloch D,Kuhnlein H,Muir DCG.Inuit foods and diet: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benefits andrisks[J].Sci.Tot.Environ.,1992,122:247-278.18.Fielder H et al.Dioxin'93:13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lorinated Dioxins and Related Compounds[J].Federal Environmental Agency Vienna,September 1993 Organohalogen Compounds,13:403-406.19.方昌阁,张才乔,夏国良,等.多氯联苯对鸡胚卵巢发育和配子分化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6(3).1-5.20.苏丽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及其生态毒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重庆环境科学,2003,25(9):63.21.McGregor DB,Paratensky C.Wilboum J,et al.An IARC evaluation of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and polychlorinated dibenzofourans as risk factors in human carcinagenesis[J].Environ.Health Prospect,1998,106(suppl.2):755-760.22.徐瑛.二恶英的毒性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1,18(6):412-413.1.期刊论文李坤陶.李文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生物学教学2006,31(12)本文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含义、特性及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事件,阐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措施.2.期刊论文李阳慧明兵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调查与数据分析-山西建筑2010,36(16)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二英的特性、危害,重点分析了兵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调查情况,得出了相关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兵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提出了一些建议.3.期刊论文王佩华.WANG Pei-hu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及环境的危害-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作为工业化的伴生物,对人类生存繁衍和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威胁,并对环境造成难以修复的破坏.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结构、特性及其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进行了论述.4.学位论文邢颖中国多氯联苯控制战略研究2006多氯联苯(PCBs)是一种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具有严重威胁的工业产品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特殊的环境特性和社会特性,中国亟需采取有效手段从整体上开展PCBs的控制工作。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光降解 采用中压汞灯作为紫外光源对 正己烷相中2, 2’, 5, 5’- 四溴联苯 进行了光降解研究. 试验发现, 正己烷相中其紫外光降解遵从 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检测到其 降解产物主要为更低溴代的多 溴联苯及联苯。
紫外光降解
以高压汞灯为光源,分别研究了六氯苯在正 己烷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IOP) 为有机气 溶胶表层模拟介质时的光解,发现六氯苯在 正己烷和DIOP 中的光解半衰期分别约为 5 min 和5 h ,相差70 多倍. 研究发现蒽醌和甲 氧酚类气溶胶组分对六氯苯的光解具有光 敏化作用,其反应机制可能分别为能量转移 和去氢反应. 六氯苯光解的主要产物是五氯 酚.
实例3
666降解微生物
嫌气性降解菌13.4,7旱地加水可以加速对Y六六六的降解。 短芽孢杆菌(Bacillus brcvis)可将丙体六六六 降解为间二氯苯和转化成少量甲体六六六
实例4
苍白杆菌菌株TP-D1可将保护性杀菌剂百菌 清(2,4,5,6-四氯-1,3-二氰基苯)降解 为1,3-二酰胺-四氯苯和4-羟基-三氯苯二腈 (TPN-OH). 两面神菌属(Janibacter sp.)命名为JY11菌 株可以降解多环芳烃PAHs和多氯联苯PCBs。 白腐真菌产生的白腐真菌细胞色素P450可降 解五氯酚。 假单孢菌PB-02可降解五氯硝基苯 施氏假单胞菌可降解除草剂丁草胺
微生物共代谢降解技术
共代谢作用: 共代谢作用:微生物在利用碳源和能源的同 对难降解性污染物进行异化作用, 时,对难降解性污染物进行异化作用,但 是在污染物降解转化的过程中,微生物不 是在污染物降解转化的过程中,微生物不 能从待降解污染物中获得维持生长的碳源 或能源。 或能源。 Lajoie 发现以甲烷和甲醇作为初级能源物 发现以甲烷和甲醇 甲烷和甲醇作为初级能源物 质时, 质时,甲烷营养型的微生物可代谢在单一 基质下不能降解的化合物三氯乙烯 三氯乙烯。 基质下不能降解的化合物三氯乙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化工
· 119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及其生态毒性
张燕平1,邱树毅2
(1.贵州大学 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03; 2.贵州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贵州 贵阳550003)
[摘 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简称 POPs)以其环境持久性、生物积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具有致癌、致突变、致
2.5 其他毒性
POPs还能引起其它器官组织的病变。比如:TCDD暴露可 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率升高;也可以引起肝脏纤维化以 及肝功能的改变,出现黄疸、精氨酶升高、高血脂;还可以引 起消化功能的障碍[22]。
(endrine) 、 七 氯 (heptachlore) 、 灭 蚁 灵 (mirex) 、 毒 杀 芬 (toxaphene)、六氯苯(HCB)等;第二类是工业化学品,主要是 多氯联苯(PCBs);第三类是副产物,主要是二噁英(PCDDs)、 呋喃(PCDFs),它们是化工产品的杂质衍生物和含氯废物焚烧 所产生的次生污染物。这12种物质大多具有高急性毒性和水生 生物毒性,其中1种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认为人体致癌 物,7种为可能人体致癌物。1998年6月在丹麦奥尔胡斯召开的 泛欧环境部长会议上,美国、加拿大和欧洲32个国家正式签署 了关于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物公约,提出了16种(类)加以控制 的POPs物质,除了联合国规划署(UNEP)提出的12种物质意外, 还有六溴联苯、林丹(即99.5 %的666丙体制剂)、多环芳烃和五 氯酚[5]。
2.3 对生殖和发育的影响[11]
生物体内脂肪组织富集的POPs可通过胎盘和哺乳影响胚 胎发育,导致畸形、死胎、发育迟缓等现象。暴露与高浓度 POPs的鸟类的产卵率会相应降低,进而使得其种群数目不断 减少,甚至灭绝。POPs对鸡的毒性试验表明:PCB可诱发鸡 胚的死亡和不同程度的水肿,使种蛋的死亡率明显升高[19]。
因具有杀灭白蚁、火蚁的功效,也用于建筑基础防腐。 有机氯农药。曾作为防治棉田后期害虫、果树和蔬菜害虫的农业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作用。目前用于防治蚊蝇传播的疾病。
有机氯农药。用于控制白蚁、纺织品类害虫、森林害虫、棉作物害虫和地下害虫,以及防治热带蚊蝇传播疾病。 有机氯农药。用于喷洒棉花和谷物等大田作物叶片的特效杀虫剂。
Abstract: POPs (short for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persistence, bioaccumulation, semi-volatility and high toxicity(may result in cancer, mutation, malformation), have become a global concern hot issues. In the paper, the definition, types, source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co-toxicity, especially to human health hazards of POPs were introduced.
Zhang Yanping1, Qiu Shuyi2 (1. Guizhou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and Biopharmacy,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3;2.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3, China)
橡胶的增塑剂,使胶料具有自粘性和互粘性。 一组有75种异构体的化学品。在制造氯酚过程中的副产品,一些杀虫剂、除草剂农药中含有二恶英。在固体废物焚烧、汽车排气、
煤炭和木材燃烧时也产生二恶英。氯碱和钢铁工业排气与废渣中也含有二恶英。 一组有135种异构体的化学品,其产生过程同二恶英。
2.2 对免疫系统的毒性效应
POPs对人的免疫系统也又重要的影响。Weisglas-Kuperus 等研究发现,人免疫系统的失常与婴儿出生前和出生后暴露与 PCBs和PCDDs的程度有关[16]。由“全球蒸馏效应”,POPs易 于迁移到高纬地区沉降下来,生活在极地地区的因纽特人由于 日常食用鱼、鲸和海豹等海洋生物的肉,而这些肉中的POPs 通过生物放大和生物积累已达到很高的浓度,所以因纽特人的 脂肪组织中还有大量的有机率农药、PCBs和PCDDs[17]。通过 对加拿大因纽特人的婴儿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和奶粉喂养婴儿 的健康T细胞和受感染T细胞的比率和母乳喂养的时间及母乳 中有机氯的含量有关[18]。
2.4 致癌作用[20]
实验表明,长期低剂量暴露于POPs环境中,导致癌症的 发病率较正常情况有明显增高。对沉积物中PCBs含量高地区 的大头鱼进行研究,发现大头鱼皮肤损害,肿瘤和多发性乳头
瘤等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2,3,7,8-TCDD对小鼠、大鼠、 仓鼠和田鼠进行19次染毒试验,致癌性均为阳性。际癌症机构 在大量的动物实验及调查基础上,在1997年将2,3,7,8-TCDD 定为人类Ⅰ级致癌物,PCBs、PCDFs定为Ⅲ级致癌物[21]。
1.2 POPs的来源
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见表1。
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毒性
POPs物质一旦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后,就会在生物 体内的脂肪、胚胎和肝脏等器官中积累下来,累积到一定程度 就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各种POPs的毒性作用机制现在并不 是完全明确,POPs物质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一般并不是某一 种或某一族POPs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某几族POPs相互协同 作用的结果[9-11]。大部分POPs物质具有致癌性、致突变和致畸 变作用。此外,POPs能够破坏人体的内分泌、影响生殖与发 育、导致男性雌性化和女性雄性化、肝损害、免疫力下降等等。 POPs导致的生物学毒性具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机氯农药。用于防治地下害虫、棉花后期害虫及禾本科作物及牧草害虫,具有杀灭白蚁、火蚁、蝗虫的功效。 有机氯农药。具有胃毒作用,广泛用于防治白蚁、火蚁等多种蚁。
有机氯农药。用于棉花、谷物、坚果、蔬菜、林木以及牲畜体外寄生虫的防治,具有触杀、胃毒作用。 用于种子杀菌、防治麦类黑穗病和土壤消毒,以及有机合成。同时,某些化工生产中的中间体或副产品。 一组209种异构体的化学品,用于电力电容器、变压器、胶粘剂、墨汁、油墨、催化剂载体、绝缘电线等,同时也用于天然及合成
2.1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通过体外实验已经证实POPs中有多种物质都是潜在的内 分泌干扰物质,某些能够模拟雌激素功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 发挥类雌激素作用,有些能发挥雄激素作用,有些则能与芳香 烃受体结合后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化学效应。这些内分泌干扰物 与相关受体结合后又不易解离、不易被分解排出,因而扰乱内 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12]。PCB的混合物Aroclor1221,1232, 1242和1248在体内试验中就表现一定的雌激素活性。此外,男 性精子数量的减少,生殖系统的功能紊乱和畸形,睾丸癌及女
[收稿日期] 2009-04-28 [作者简介] 张燕平(1984-),女,甘肃庆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微生物。
· 120 ·
广东化工
2009年 第10期 第36卷 总第198期
性乳腺癌的发病率都与长期暴露于低水平的类激素物质有 关[13]。实验表明,POPs能够减轻性器官的重量,抑制精子的
畸变作用)的特点,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阐述了 POPs 的定义、种类、来源、特性及其生态毒性特别是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性;生态毒性
[中图分类号]X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09)10-0119-02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and the Eco-toxicity
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种类、来源和特 性
1.1 POPs的定义和种类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 性和毒性,能在大气中远距离迁移并能沉积回地球,对人类健 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合物[4]。
《斯德哥尔摩公约》中首批控制的POPs可分为3大类12中 化学物质:第一类是有机氯农药,它们分别是艾氏剂(aldrine)、 氯丹(chlordane)、滴滴涕(DDT)、狄氏剂(dieldrine)、异狄氏剂
产生,男性雌性化,少女初潮提前等[14]。
名称 艾氏剂
氯丹
滴滴涕 狄氏剂 异狄氏剂
七氯 灭蚁灵 毒杀芬 六氯苯
多氯联苯
二噁英
呋喃
表1 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6] Tab.1 Main source of 12POPs
主要用途与来源 有机氯农药。用于防治地下害虫和某些大田、饲料、蔬菜、果实作物害虫,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触杀和胃毒剂。 有机氯农药。用于防治高粱、玉米、小麦、大豆及林业苗圃等地下害虫,是一种具有触杀、胃毒及熏蒸作用的广谱杀虫剂。同时
POPs同样会影响人类的生长发育,尤其会影响到孩子的 智力发育。对150个怀孕期间食用了受有机氯污染的鱼的女性 进行跟踪随访,发现她们的孩子与一般孩子相比,出生时体重 较轻、脑袋小;在7个月时认知能力较一般孩子差;4岁时,读 写和记忆能力也较差,在11岁是测得他们的IQ值较低,读、写、 算和理解能力都较差[11]。
Keywords: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characteristic;eco-toxicity
早在1962年,美国的Rachel Carson[1]女士在《寂静的春天》 (silent spring)一书中描述了由于农药的使用使得鸟类和其他 动物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的事实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并承认持久 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严重污染及对生物体 造成的极大危害。1966年,斯德哥尔摩大学确认PCB(多氯联 苯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简称PCBs)在白尾海雕体内的富 集现象。随后,1968年日本发生米糠油事件而导致上千人中毒; 荷兰在1963~1989年期间多次发生二噁英污染事故;1972年, 美国密苏里小镇发生二噁英扩散事件,造成大量鸟和动物死 亡,致使十几年后该镇2万多居民被迫迁移;1976年7月,意大 利伊克摩萨化工公司发生爆炸而泄露出2 kg二噁英,导致附近 城镇家禽大量死亡,许多孩子面颊上出现水泡,700多人被迫 搬迁;1979年,中国台湾发生因食用受多氯联苯污染的米糠油 而导致上千人中毒的事件;1999年,德国、法国、比利时、荷 兰相继发生因动物饲料被二噁英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制 品含高浓度二噁英,致使欧洲食品行业的大崩溃。1996年,西 奥科尔伯恩在《失去的未来》(Our Stolen Future)再次提到农药 污染对生物激素和人类健康的影响[2-3]。鉴于POPs对环境和人 类的严重危害,从1998年以来,世界各国政府举办了一系列的 谈判和协商,并于2001年5月23日达成共识,包括中国在内的 90个国家的环境部长或高级官员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代表各自 政府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 约》(简称《斯德哥尔摩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于2004 年5月17日正式生效。从而拉开了人类向POPs宣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