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之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领悟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了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度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敌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 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问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溢文正。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三、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奉敕编撰《资治通鉴》上。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959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史”、文集、
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宋代通儒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由神宗赐名并做序。
四、课文分析
(一)段落分析
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全文可分为战争的起因、战前的准备、作战经过和结果三部分。
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战争的起因
这一部分主要讲曹操率军南下想夺取东吴之地,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这是赤壁之战的起因。
本部分讲述了:
①战争发生的时间:东汉末年。
②地点:赤壁。
③交战的双方:曹操和东吴的周瑜。
④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
⑤战事的目的: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2.第二部分(第2 —4自然段):战前的准备
这一部分讲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用铁索把船连起来练兵。黄盖根据这些情况,向周瑜献计用火攻打败曹军。这是双方的战斗准备。
3.第三部分(第5 —11自然段):作战经过
这一部分讲黄盖假意投降,驾火船烧曹营,使曹军大败。这是火攻一仗的全过程。这一部分也是全文的重点。因为故事性比较强,教学时最好以一个或几个大问题为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顺序说一说。
(二)内容分析
1.文中的“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指魏、蜀、吴,其首领分别是曹操、刘备、孙权。
2.“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
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3.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周瑜是孙权的部
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
课文主要记述了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为兵士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军营,曹操大败而逃。
4.第二部分中,对于难以适应的环境,曹操是怎么做的?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别的办法吗?
曹操命令士兵把船一条条用铁索连起来。
因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这次作战“非坐船不可”,可是他们不习惯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
5.怎么理解“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这个办法,只是具体怎么做“还得有个计策”。说明周瑜很谨慎,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最终采纳了火攻。
6.“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谕说了一遍。”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课文在这里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是因为下文实际上是这一计策实施的描述。这样写既为下文埋了了伏笔,又避免了重复,从而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引人人胜。
7.课文中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课文分四步来写火攻:
第一步,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肯定失败,并表示带兵士和粮草投奔曹军。这个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认为己方必然胜利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为真。
第二步,火攻选择在刮东南风的天气里,船上装满引火的东西,趁着东南风驶向曹营。因为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这样就使得“火攻”在东南风的帮助下得以很好的实施。
第三步,黄盖在船接近曹营时,叫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致使曹操的战船一下子都烧了起来,火又窜上岸,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这样近距离点火使曹军措手不及。
第四步,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鼓声震天”说明周瑜一方士气大振,火攻大胜。“丢盔弃甲”形象地描述了曹军大败时狼狈逃跑的样子。8.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瑜只有3万人,曹操拥有80万人,力量悬殊很大。可是周瑜的兵土善于水战,恰好有东南风,又因为曹军来犯,周瑜带领兵将奋起抗击,属于正义事业。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