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设误类型与应对策略

合集下载

文言文分析概括题错项辨析例说

文言文分析概括题错项辨析例说

文言文分析概括题错项辨析例说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题往往是在基本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的错误。

解答这类题,我们主要掌握“读找比”法:①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全文内容(读)——②在阅读文本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句(找)——③将选项与文本中的句、段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

这三步中,最关键的一步又是“比”,在比较中发现选项微小的带有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

那么,命题者是怎样设计错项的呢?下面对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题错项的规律进行探究,并作分类解析,以帮助我们在解题时快速作出判断。

一、背离原文,曲解词义选项在对原文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时,故意曲解个别字词句的含义,造成一字、一词或一句之差;或故意对一些关键词语删去不译,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例1,[题目选项](2008年广东卷第8题)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

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对应原文]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题文比较]文中原意是讲周访“蒙冤不会忍气吞声”“帝不之罪”,并未说因此“被皇帝赏识”。

选项将“帝不之罪”曲解为: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

例2,[题目选项](2008年全国卷Ⅰ第10题)D.廖刚敢于直言。

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

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对应原文]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

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题文比较]金人叛盟,廖刚乞求起用有德望的旧相,并非他直接“起用”,选项故意删去“乞”不译,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例3,[题目选项](2008年湖南卷第12题)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

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对应原文]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一、考点解析概括分析题是近些年高考文言文板块必考题型,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目要求往往是“选是”或“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是解答这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

二、解题技巧1.仔细比对,找异同。

比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比对:关键词句、增减内容、人物、时间、地点、关系等。

2.比对方法①比对选项中在“谁在何时何地说何做何”与原文是否一致。

②检查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的道理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偷换概念。

③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常见设错误点命题设误1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设误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的方式,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命题设误2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使事情发生的地点错位改变因果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其他关系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四、概括分析题解题“两步骤”第一步:定比对区间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

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第二步:定比对角度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相比较,特别是要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设误角度进行细致比对,找出似是而非之处,然后做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真题回顾1】(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文言文分析及概括题常见设误方式及应对

文言文分析及概括题常见设误方式及应对

文言文分析及概括题常见设误方式及应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18套语文试题几乎均设此题。

在试卷中,它常常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的形式出现,选项往往在细小环节上设误。

解答这类试题,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中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对所记之事或所阐之理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判断。

考查点一般是某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及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的依据,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等。

下面以近年高考的这类试题为例来分析其设误方式,以期寻得应对之策。

一、曲解词义,误解文意这类试题既然是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那么每个选项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比较复杂,与原文对照的点分布较广。

但是,设误的选项并不是对每一个点的分析概括都出了问题,它可能只在一两个关键词的理解上出了偏差,抓住了这个关键词,就等于击中了这个选项的穴位。

[例1]2010年重庆卷第10题: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

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对应原文]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原文中“有犯不较”可联系现代汉语成语“犯而不校”来理解,意思是“有人冒犯了他,他不计较”,选项解说为“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明显不正确。

[例2]2009年全国卷Ⅲ第6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

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

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对应原文]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

” 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

文言文概括分析技巧

文言文概括分析技巧
军事,后(鲁芝)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蜀军侵扰掠 夺,人口不断减少,盗贼到处都是,鲁芝竭力镇守防卫,重新创建 城邑和街市,几年时间,以前的景象全都恢复了。后又调任他为广 平太守。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德行,大家亲自到 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任天水太守)。
2.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原文] (2015·全国卷Ⅱ)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 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 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 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 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 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 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 知复何言!”乃遇害。
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
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
分析:从空间错位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蜀地饱受侵扰”错,原
文为“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
蜀军侵扰掠夺”,所以饱受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
[参考译文] 曹真去世后,宣帝(司马懿)接替曹真任职,就推举鲁芝参与骠骑
[选项 C] 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
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
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 )
分析: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以致宇文化及杀害
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由原文“是日旦将朝,见执。
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

高考文言文句意设误

高考文言文句意设误

高考文言文句意设误篇一: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设误类型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设误类型201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压轴题基本上都是文意理解题。

命题人设置这类试题的错误选项时,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项,要求考生能够正确地识别。

探究命题人设置干扰项的方法,无疑为我们准确、快捷地解答这类试题提供了绝佳的突破口。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6种设误类型:一、曲解词义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当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时,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如2012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C项: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该项中对“但此人却不知感恩”的概括分析,源自原文中“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

”文中的“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却不知感恩”。

二、对象错位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文段常常涉及到一组人物和事件。

命题人正是抓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地进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误选项。

如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第6题A项: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

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遭到萧的拒绝。

原文说:“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

授平江府观察推官。

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据此可知,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

对萧燧所做的事以及与萧燧有关的人所做的事情要搞清楚。

再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8题C项: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以海运代替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设误类型与应对策略

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设误类型与应对策略

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设误类型与应对策略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客观题最后一题的考查点通常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

该题涵盖内容广,整体把握要求高,是对文言材料中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因而考生错误率较高。

在这种情况下,洞悉该题的题型特点与解题技巧十分必要,以下从该题特点、解题方法、常设陷阱及对策三个方面结合试题进行解析,以期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该题特点这类选择题多数为“选非”型(但也有少数为选择正确的一项,如2009年的广东卷),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重点为概括分析,“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往往要涉及整篇文章。

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有时对原文局部细节有不解之处,通过阅读此题能豁然开朗,因此利用好该题选项可用来印证、补充、丰富阅读时的理解。

同时,文言文解题时宜采用“倒卷珠帘”的方式,即整体阅读后马上聚焦这最末一题,往往有助于迅速把握文段。

二、解题方法该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正误相杂,以真扰假,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采用“题文对照”的策略,即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域,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的仔细对照,看有无曲解。

解答该题最忌的就是“题文分离”,只凭阅读的模糊感觉确定答案,这样会增加错误率。

三、常设陷阱与相应对策作为选择题,题目中总是需要设置一些干扰点,如果能熟悉常见的干扰设置方法,就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常见错误设置类型有:1. 曲解词义——以转述中误释词义来设置错点对策:要细辨原文中的字词在进入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要找到原句,运用语境推断法进行推敲,有时还可灵活运用常见的成语联系法、互文现义法、结构推断法等协助辨析。

文言文分析和概括题常见设误方式及应对

文言文分析和概括题常见设误方式及应对

文言文分析和概括题常见设误方式及应对作者:周敏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1年第08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18套语文试题几乎均设此题。

在试卷中,它常常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的形式出现,选项往往在细小环节上设误。

解答这类试题,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中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对所记之事或所阐之理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判断。

考查点一般是某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及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的依据,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等。

下面以近年高考的这类试题为例来分析其设误方式,以期寻得应对之策。

一、曲解词义,误解文意这类试题既然是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那么每个选项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比较复杂,与原文对照的点分布较广。

但是,设误的选项并不是对每一个点的分析概括都出了问题,它可能只在一两个关键词的理解上出了偏差,抓住了这个关键词,就等于击中了这个选项的穴位。

[例1]2010年重庆卷第10题: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

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对应原文]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原文中“有犯不较”可联系现代汉语成语“犯而不校”来理解,意思是“有人冒犯了他,他不计较”,选项解说为“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明显不正确。

[例2]2009年全国卷Ⅲ第6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

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

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对应原文]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设题九大陷阱及对策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设题九大陷阱及对策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 合题错项设题九大 陷阱及对策
陷阱
陷阱一:无中生有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命题人在选项中故意编造 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或者是捏造的情节, 以此来干扰考生思维。

陷阱二:张冠李戴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 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 导致对象错位。

陷阱六;事件杂糅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或杂糅文段里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杂糅作者的主要观点, 或杂糅不同人物的的观点态度,或杂糅同一 人物对不同事件的观点态度,使考生头绪难 以理清,正误难以分辨。

陷阱七:言过其实 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 其观点态度故意作出错误解说,这是我们常 常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 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出合理 评价,常常以今律古。

(4)仔细查对。要放回原文中查对,特别是 事件中的人物角色、行为的程度等方面,应 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 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5)读题解疑。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均包 含了反过来可帮助我们通读原文的内容,要 善于利用这些信息。

(6)看注释解疑。年代、官职、人物关系、 特殊事物等,有时会有注释,可以帮助理解 文意。

陷阱三:弄错时间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叙述的事 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不同事件之间的时间 混乱表述

陷阱四:颠倒顺序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中没有 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当做已发生的事情, 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做已出现或必然 出现的情况来表述。

陷阱五;故意误译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对原文某些文 言词语的含义或词类活用现象等作不恰当的 解释,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

高考备考:文言文常见设题陷阱及应对策略

高考备考:文言文常见设题陷阱及应对策略

高考备考:文言文常见设题陷阱及应对策略1 .张冠李戴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

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

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与原文是否一致。

例1:(2018·全国卷Ⅰ)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鲁芝传》)【选项设置】B.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

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口头翻译】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

曹真去逝后,宣帝代替曹真督促关西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

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

鲁芝竭力镇守防卫。

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

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

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做天水太守。

【比对分析】“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意思是“天水接邻蜀地,多被蜀国侵扰”。

例2: 庞籍……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

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庞籍传》)【选项设置】A.庞籍不畏权贵。

庞籍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

【口头翻译】很久后,庞籍离开京师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颁布遗诏: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

庞籍请求交付阁门,取来垂帘礼仪制度全部烧掉。

【对比分析】“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应为“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时。

例3:(2017·全国卷Ⅱ)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文言文理解文意题的错误类型及矫正 xuxiaoyong

文言文理解文意题的错误类型及矫正 xuxiaoyong

文言文理解文意题的错误类型及矫正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2011届高三语文备课组本文以2010年各省市高考文言文理解文意题为例,总结其错误类型及矫正要求。

类型一、概括错误错误选项所概括的内容与原文不符。

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加以对照。

例一:“10年福建卷”:《周维城传》。

【题目】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弱。

【对应原文】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徙杭州,世为贾,有资。

【分析】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可以看出周维城祖上并非时代住在杭州,而是迁徙到杭州的。

例二:“10年湖北卷”《原弊》【题目】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对应原文】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

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分析】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逝世已经都没有了,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

类型二、望文生义因为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导致望文生义,理解错误。

在做题时,要联系上下文,对重要字句进行仔细推敲,揣度出其合理的意思。

例一:“10年江苏卷”【题目】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对应原文】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

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分析】“西兵未解”指西部边境战争威胁未能解除,并非指“西兵进攻江淮地区”。

例二:“10年重庆卷”【题目】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题做题技巧与方法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题做题技巧与方法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题做题技巧与方法
考点探讨
题型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题型为单选题,一般要求选出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②四个选项按照原文顺序排列,文意正确率达75%,在错误的选项里,命题人把错误点设臵得较为隐蔽,有很大的迷惑性,需要考生做题格外认真、仔细。

一、牢记常见设错类型
张冠李戴(人、地、时间故意错位)、错解关键词、强加因果、无中生有、评价人物时任意拔高等。

二、巧用已知,把握中心(先看第三小题)
读文前阅读信息筛选题和分析归纳题(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除外)。

筛选信息的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的中心,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分析和概括题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大体一致。

这样的题目一般一错三对。

先阅读文意分析概括题这两个题目,利用其中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读懂文章。

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
抓记叙的要素,抓关键句、找时空词,理文章层次
大都是记叙性材料,要抓记叙的要素。

如全文中心人物是谁,这个人物何时、何地、何种场合,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他的职务有何变化;还写了哪些人,他们与中心人物是什么关系,是如何评价他的。

(哪些人,做过哪些官、哪些事,具有什么样的品格)
分层依据,一个人的多件事
四、比对原文,注意细节,检验确定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快速固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

尤其要注意细节,注意选项对原文的转述是否等值,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词语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

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对应选项:傅珪守正
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 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 ,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 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 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 ,他仍坚持离职。
比对分析:从曲解
文意设误。“矫旨” 是理解句意的关键, 矫旨是“假传圣旨” 让二人辞官退休。
角度五:比对因果关系---避免颠倒因果
原文:(董俊 )为政宽明,见 人善治田庐,必 曲加褒奖,有惰 者,则怒罚之。 故所部完实,民 惟恐其去也。
对比分析:根据原文 可知,隋朝灭亡是因为 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 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不 仅仅是大臣的原因。
角度四:比对关键词语——避免 曲解文意
原文:(2016全国3卷)
珪居闲类木讷者。及
当大事,毅然执持,人 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 去……极陈时弊十事, 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 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 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 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 交章请留,不听。
对应选项:孙长卿
断案如神。在他担任 和州知州时,有人上 诉说别人杀了他的弟 弟,孙长卿察觉他所 讲的不合情理,询问 了他两个问题,就断 定是他杀了弟弟。经 审问,此人认了罪。
比对分析:地点有
误。审理案件是在担 任和州知州时,非任 “河南府通判时。
角度三: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避免无中生有或以偏概全
高考复习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全国卷12题)
学习目标
了解概括分析题设误类型, 掌握答题方法。
一、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语文学科“考试内 容”部分有关文言文阅读“分析综 合”具体包括三点:(1)筛选文 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 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 文中作者杨 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 至孝之名,但直到李 台州去世之后,才写 作此文,并在士大夫 中传颂其事迹。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篇1: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1.掌握归纳内容要点的常用方法①信息提取法。

准确地归纳核心信息:人、事、景、情、理等。

②题面验证法。

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自己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2.把握分析概括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具体方法①借助整体阅读归纳主旨。

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先要整体上解读文章内容、感受思想,力求知道在这篇文章中最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了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知的观点态度。

②借助文体特征分析观点。

史传散文中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可能有简略的评价;咏物散文中观点态度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③借助关键信息分析观点。

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关键词、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等。

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归纳分析出文章观点。

④借助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观点。

近年湖南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常选用非传记类文章,一般为教材介绍过的作家,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理解观点。

的写作背景、动机等是我们解读所供文言要义的一把钥匙。

⑤辩证分析。

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做好“分析概括”的工作,还要学会辩证的分析方法,切忌片面性。

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一方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其消极因素。

判断积极与消极因素,可从五个方面考虑:的.人民性、作品的社会性、思想的进步性、历史的局限性、文章的现实性。

要注意的是,对文章中欠当的观点及消极因素,还要视答题的实际情形来作出恰如其分的评析。

3.明确答题步骤首先通读原文,获取大意。

其次,对照原文核对错误。

将备选答案的相关内容与原文的相关部分逐一对比,看所选条目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任何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原文内容的选项,都是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要特别小心。

因为题干往往是为了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而设计的,如果能充分利用这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和排除法,一定能选出错误的一项。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掌握好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对于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分数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常常会犯一些错误。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错误,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一、错误的阅读理解许多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会对句子的结构、意思和修辞手法产生困惑。

他们往往无法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导致阅读理解的错误。

改进方法:1. 提前准备:在高考前,要多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文章,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培养对文言文的感觉和理解力。

2. 理清句子结构:在阅读文言文时,先理清句子的结构,分析句子的主谓宾关系,弄清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目的。

3. 理解上下文:抓住文章的背景和主题,理解上下文的关系,辨别主次矛盾,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意图。

二、字词理解不准确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学生经常将古代文字与现代汉字的意思混淆,导致对文章的理解产生偏差。

改进方法:1. 查字典:对于生词或不熟悉的古代文字,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使用字典,查找其准确的解释和用法。

2. 多练习:多做一些文言文阅读的练习题,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字和词汇,提高对字词的理解能力。

三、缺乏整体把握很多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只看到了局部的句子和词语,却无法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脉络,导致对文章的理解片面和不全面。

改进方法:1. 阅读全文: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尽量读懂全文的大意,抓住文章的思路和结构,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观点的触发点。

2. 串联观点:在阅读时,要将文章中的各个观点和段落进行整合和联想,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帮助记忆和理解。

四、缺乏综合运用在高考语文阅读中,很多学生只追求理解句子和文章,却忽视了对古代文化、历史背景、作者思想等方面的理解。

改进方法:1. 关注古代文化:学习文言文时,要关注其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之概括分析题 教学设计

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之概括分析题 教学设计

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之概括分析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设置错误类型2.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正确理解文言文大意。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言文大意,学会提炼概括文言文大意。

【教学过程】1.从人物角度设误(1)【原文】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吴起传》【错误选项】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

吴起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吴起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2)【原文】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吴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错误选项】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

吴起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吴起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3)【原文】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颜太初杂文序》【错误选项】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陈情表》(4)【原文】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设误类型与应对策略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客观题最后一题的考查点通常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

该题涵盖内容广,整体把握要求高,是对文言材料中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因而考生错误率较高。

在这种情况下,洞悉该题的题型特点与解题技巧十分必要,以下从该题特点、解题方法、常设陷阱及对策三个方面结合试题进行解析,以期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该题特点这类选择题多数为“选非”型(但也有少数为选择正确的一项,如2009年的广东卷),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重点为概括分析,“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往往要涉及整篇文章。

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有时对原文局部细节有不解之处,通过阅读此题能豁然开朗,因此利用好该题选项可用来印证、补充、丰富阅读时的理解。

同时,文言文解题时宜采用“倒卷珠帘”的方式,即整体阅读后马上聚焦这最末一题,往往有助于迅速把握文段。

二、解题方法该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正误相杂,以真扰假,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采用“题文对照”的策略,即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域,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的仔细对照,看有无曲解。

解答该题最忌的就是“题文分离”,只凭阅读的模糊感觉确定答案,这样会增加错误率。

三、常设陷阱与相应对策作为选择题,题目中总是需要设置一些干扰点,如果能熟悉常见的干扰设置方法,就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常见错误设置类型有:1. 曲解词义——以转述中误释词义来设置错点对策:要细辨原文中的字词在进入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要找到原句,运用语境推断法进行推敲,有时还可灵活运用常见的成语联系法、互文现义法、结构推断法等协助辨析。

样题点击:2010年重庆卷第10题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

好学,喜欢弈棋。

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

B. 查道举进士高第,得到寇准的赏识。

知果州时,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

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C. 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

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D. 查道对亲族朋友有情有义。

居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解题分析:C项“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的说法源自原文“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仔细推究,如果有人犯法查道也不追究的话,这种做法不该褒奖而恰恰该否定。

其实“犯”若能联系成语“犯而不校”,就能理解不是“犯法”而是“冒犯”之义,也就是“即使有人冒犯了他,他也不计较”,此项的错误就是转述中误释词义,导致偏离原意。

2.无中生有——在概括中添枝加叶来设置错点对策: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关注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其实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这是一种查文无据、无中生有的错误。

样题点击:2010年江西卷第12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 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C. 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

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 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

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解题分析:把B项与原文“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

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相对照,会发现王德用确实拒绝执行太后的诏命,而太后醒悟后也听从了他的意见,但原文中并没有“赞赏”的表述,这一信息纯属无中生有。

3.错位嫁接——以概括中混淆错位来设置错点对策:要梳理清楚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并清楚前后顺序与经过,留意相关信息进入选项后是否存在错位,从而出现人事混淆、顺序倒置、张冠李戴等错误。

样题点击:2010年全国卷Ⅲ第6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

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B. 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

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C. 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

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俘后,妻子投水而死。

D. 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

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解题分析:B项中“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原文中叙为“陈友谅以舟师来寇。

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之后才是“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城陷,贼缚云”,很明显,元帅朱文逊战死在前,陈友谅攻破城池在后,选项时序颠倒,叙述错位。

4. 偷换概念——以分析中内容的混淆偷换来设置错点对策:要对文段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核对,尤其是涉及原因、是非之处,注意内容偷换、是非颠倒、强加因果等错误。

样题点击:2010年湖北卷第12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 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 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 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解题分析:将C项与原文“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

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对照,原文意在表达国家休战三十三年,曾身经百战的士兵已经老迈病死,后来当兵的人未经历战事,衣食不缺不由产生骄惰之情,禁军背粮自己不做而雇请他人即是例证之一,而选项略去相关内容,所述毫无因果关系。

5. 评析失当——以分析中对人事理的错误评析来设置错点对策:要整体把握选段中的人物形象与文章的感情倾向,斟酌选项中对人物、事件、道理的评析是否符合原文意图,注意评述无据或评述过度的错误。

样题点击:2008年福建卷第5题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晏子前往晋国,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替他赎身,可见晏子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

B. 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胸狭窄。

C. 晏子听了越石父的一番话后,深感愧疚,就以嘉礼相待,这使越石父颇受感动。

D. 君子认为,晏子能远离世俗的偏见,礼贤下士,不居功自傲,这样就可以保全功德了。

解题分析:将B项对照原文,可以发现越石父生气的原因固然是因为他认为晏子对他失礼,但由此评价越石父“态度偏激,心胸狭窄”于原文失据,不符合文中越石父的形象,属于评述过度。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概括分析”题在有些省份有拓展到“鉴赏评价”的倾向,即从单纯的内容理解向鉴赏构思层次、技巧手法、语言特色等表现形式延伸,突出了能力立意,体现了创新。

典型的如2009年浙江卷的命题思路,对此我们也应熟悉题型、关注变化。

样题点击:2009年浙江卷第20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构思极具特色。

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 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

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 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 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

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解题分析:四个选项从不同层面对文段来作鉴赏。

A项偏于构思特色,B项偏于论证方法与论点,C项偏于句式与修辞手法,D项偏于内容理解。

把D项放在原文中来观照,可看出用老子之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为的是证明前一句“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说明的是“留意于物”的弊病,并没有“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之意(其中“口爽”的“爽”为“败坏”之义,而非“爽快”)。

同时“但不能沉溺其中”是作者观点,而不是引用的老子之言所要表达的意思,故D项错。

综上所述,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要从释义是否正确、有无相关信息、表述是否错位、内容是否偷换、评述是否恰当,以及鉴赏语言、手法、构思等方面入手,对照选项仔细筛选,最终方能去伪存真。

(作者时剑波系浙江省宁波中学高级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