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文言文分析概括题错项辨析例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一、考点解析概括分析题是近些年高考文言文板块必考题型,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目要求往往是“选是”或“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是解答这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
二、解题技巧1.仔细比对,找异同。
比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比对:关键词句、增减内容、人物、时间、地点、关系等。
2.比对方法①比对选项中在“谁在何时何地说何做何”与原文是否一致。
②检查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的道理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偷换概念。
③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常见设错误点命题设误1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设误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的方式,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命题设误2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使事情发生的地点错位改变因果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其他关系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四、概括分析题解题“两步骤”第一步:定比对区间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
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第二步:定比对角度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相比较,特别是要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设误角度进行细致比对,找出似是而非之处,然后做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真题回顾1】(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文言文分析及概括题常见设误方式及应对
文言文分析及概括题常见设误方式及应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18套语文试题几乎均设此题。
在试卷中,它常常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的形式出现,选项往往在细小环节上设误。
解答这类试题,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中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对所记之事或所阐之理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判断。
考查点一般是某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及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的依据,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等。
下面以近年高考的这类试题为例来分析其设误方式,以期寻得应对之策。
一、曲解词义,误解文意这类试题既然是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那么每个选项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比较复杂,与原文对照的点分布较广。
但是,设误的选项并不是对每一个点的分析概括都出了问题,它可能只在一两个关键词的理解上出了偏差,抓住了这个关键词,就等于击中了这个选项的穴位。
[例1]2010年重庆卷第10题: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
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对应原文]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原文中“有犯不较”可联系现代汉语成语“犯而不校”来理解,意思是“有人冒犯了他,他不计较”,选项解说为“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明显不正确。
[例2]2009年全国卷Ⅲ第6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
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
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对应原文]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
” 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
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设误类型与应对策略
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设误类型与应对策略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客观题最后一题的考查点通常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
该题涵盖内容广,整体把握要求高,是对文言材料中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因而考生错误率较高。
在这种情况下,洞悉该题的题型特点与解题技巧十分必要,以下从该题特点、解题方法、常设陷阱及对策三个方面结合试题进行解析,以期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该题特点这类选择题多数为“选非”型(但也有少数为选择正确的一项,如2009年的广东卷),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重点为概括分析,“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往往要涉及整篇文章。
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有时对原文局部细节有不解之处,通过阅读此题能豁然开朗,因此利用好该题选项可用来印证、补充、丰富阅读时的理解。
同时,文言文解题时宜采用“倒卷珠帘”的方式,即整体阅读后马上聚焦这最末一题,往往有助于迅速把握文段。
二、解题方法该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正误相杂,以真扰假,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采用“题文对照”的策略,即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域,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的仔细对照,看有无曲解。
解答该题最忌的就是“题文分离”,只凭阅读的模糊感觉确定答案,这样会增加错误率。
三、常设陷阱与相应对策作为选择题,题目中总是需要设置一些干扰点,如果能熟悉常见的干扰设置方法,就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常见错误设置类型有:1. 曲解词义——以转述中误释词义来设置错点对策:要细辨原文中的字词在进入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要找到原句,运用语境推断法进行推敲,有时还可灵活运用常见的成语联系法、互文现义法、结构推断法等协助辨析。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误项探析
【 解析】 文中说到 由于太原没有
被攻 下 , 皇帝 只 是暂缓 封相 , 所 以 “ 心存戒 备 , 并 有所 防 范 ” 在 文 中没 有 依据 。 二、 张 冠 李 戴 。 即 将 某 人 做 的 事、 说 的话 , 强 加 给 另 外一 个 人 物 。 例4 ( 2 0 1 3年 高 考福 建 卷 第 4题 ) c . 按 照 当地 的风 俗 , 在 洞 外 饮 酒 的 人 要 为 人 洞 游 玩 的 人 喝 两 大 杯酒 , 名 为“ 定心饮” 。
的观点态度” , 能力层级为 c级 。 该
题错误项设置 的基本做 法是 , 在 大 体 正 确 的 说 法 中 夹 杂 一 两 处 不 正
【 解析 】 ‘ ‘ 且南 越君 民 同心 , 足
以 与 汉王 朝 分 庭抗 礼 ” 文 中 无 依 据, 相反, 从陆 贾的“ 越 则 杀 王 已降
上。 当 现 今 的韩 丞 相 因 好 水 之 战 指
挥 失 当 致 使 任 福 等 人 战 死 而 被 贬
之越与天子抗衡 为敌 国 。 祸 且 及 身 矣 ! /汉 诚 闻 之 。 掘烧 君 王 先 人 冢 墓, 夷 种宗族 , 使 一 偏 将 将 十 万 众 临越 , 越 则杀 王 已降汉 , 如 反 覆 手
官时 , 敢于仗也 ,
太祖谓 日 : “ 俟克李煜 . 当 以 卿 为 使
【 相 关语段 】 是时 , 边兵新败 于
好水 , 任 福等 战死 。 今 韩 丞 相 坐 主 帅失律 , 夺招 讨 副使 , 知秦 州 ; / 且
汉 !”
然。 夫是行 也 , 仗 天威 , 遵庙 谟 , 乃 能成事 , 吾 何 功 哉 ? 况 使 相 极 品 乎 。” 美日 : “ 何 谓 也 ?” 彬 日: “ 太 原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篇1: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1.掌握归纳内容要点的常用方法①信息提取法。
准确地归纳核心信息:人、事、景、情、理等。
②题面验证法。
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自己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2.把握分析概括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具体方法①借助整体阅读归纳主旨。
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先要整体上解读文章内容、感受思想,力求知道在这篇文章中最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了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知的观点态度。
②借助文体特征分析观点。
史传散文中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可能有简略的评价;咏物散文中观点态度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③借助关键信息分析观点。
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关键词、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等。
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归纳分析出文章观点。
④借助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观点。
近年湖南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常选用非传记类文章,一般为教材介绍过的作家,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理解观点。
的写作背景、动机等是我们解读所供文言要义的一把钥匙。
⑤辩证分析。
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做好“分析概括”的工作,还要学会辩证的分析方法,切忌片面性。
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一方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其消极因素。
判断积极与消极因素,可从五个方面考虑:的.人民性、作品的社会性、思想的进步性、历史的局限性、文章的现实性。
要注意的是,对文章中欠当的观点及消极因素,还要视答题的实际情形来作出恰如其分的评析。
3.明确答题步骤首先通读原文,获取大意。
其次,对照原文核对错误。
将备选答案的相关内容与原文的相关部分逐一对比,看所选条目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任何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原文内容的选项,都是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要特别小心。
因为题干往往是为了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而设计的,如果能充分利用这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和排除法,一定能选出错误的一项。
文言文归纳概括题解题错因例说
一
阐发 了万 物平等 、物我 为一 的主题 ”的理解 显然 有 误, 夸大其辞 ,人为地拔高 了。 解这一类题应该 尊重原文 ,不能把 自己的想法强 加到作者身上,随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观点。如果作 者的观点态度不够明显或分散在文章各处, 应当仔细 阅读并进行综合概括 ,但概括时不可夸大事实或片面
他 的 意见 。
选项部分对应 的原文是 “ 会元夕 ,帝 欲于内庭 张 灯为鳌 山,即上疏 于左丞相拜住。拜 住袖 其疏人谏 ” 。 此项 属张冠李戴 的错 误 ,张养 浩并没有 “ 直接 ” 给 皇帝上疏 ,而是通过左丞相拜住上疏 ,属间接上疏 。 此类题 目的干扰 ,是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起 表述 ,混淆 了状语 、定语或 其他 条件 ,迷惑性 非 常 强 ,所 以做题的时候要非常小心。 三、无中生有 。另起炉灶 20 07年广东高考 调研 B卷 :
文章夸大了事实 , “ 兄弟侄子 皆笃实谦 和”不只 是王志一人之功 ,还 有家 门的传承 。 20 0 6年高考广东卷 : B 杜 环见到 张氏 ,深感惊讶 ,随即殷勤接待 张 . 氏。他和 家人都像对待母 亲一样服侍张 氏,使 张 氏在 杜 家无忧无虑地度过 了晚年。 原文中有 “ 太夫人在环家 , 日夜念少子成疾 , 不可不 早往见”“ , 环奉母弥谨。 然母愈念伯章 , 疾顿加。 后三年 , 遂 卒” 等句 , 所以“ 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 错 20 0 6年高考北京卷 : - B 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 、知错就改的开明君 主。 . 尽管景公最 后听了晏子 的话 ,改正错误 了 ( 再 “ 拜稽 首,请 身而去 ,遂走而 出。公从之 ,兼于涂 而不 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 家,不及 。粟米尽于氓 ,任器 存 于陌。公照 ,及之康 内。公下车从晏子 日……” 。 ) 但他起初并不采纳晏子的意见 ( 景公之 时,霖雨十有
新高考语文考点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解析版)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解析】“担任……中京留守”错误,原文是“遥授”和“遥领”,授予官衔但并不到任。 参考译文:
兴定元年春天,皇上因为杨沃衍屡立战功,赐予他现在这个姓(兀林答)。元光元年正月,遥授他为中 京留守。六月,晋爵为元帅右监军,仍然世袭纳古胡里爱必剌谋克。元光二年春天,元军几百游动的骑兵 劫掠延安并向南而来,杨沃衍率军追击,在野猪岭作战,俘获四人而还。不久,元军大举入侵,驻扎在德 安寨,杨沃衍再次出击打跑了元军。正大二年,晋爵为元帅左监军,遥领中京留守。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选项错误。
更始二年征,再迁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永虽为将帅,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时赤眉害更始, 三.辅.道绝。
选项:鲍永生活俭朴。他虽为位高权重的将帅,然而乘坐的车辆装饰却很破旧,因为这一特点,他很 容易为路上的行人所辨识。
【解析】 “然而乘坐的车辆装饰却很破旧,因为这一特点,他很容易为路上的行人所辨识”错误。根 据原文“永虽为将帅,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可知,为路上的行人所辨识,除了“车辆装饰却很破旧” 外,还有鲍永所穿的衣服也是陈旧而俭朴。 参考译文:
(后来)加领龙图阁学士、任开封府知府,接续包拯的严厉治政之后,欧阳修采取简易实际、顺应常 理的做法,不求赫赫的声威,京城也得到良好的治理。嘉祐五年,欧阳修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次年,任参 知政事。欧阳修在中书省,与韩琦一起同心辅理朝政。凡是有关军队、百姓、官吏以及国家财政利益这类 关键资料,中书所应当了解的,他都汇集起来,列出总的条目,遇到事情就不需要再去询问有关的官员。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选项错误。
【考点详解】
概括分析题目的答题方式: 1.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 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 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2.借助注释,联系背景 概括中心意思,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情况,
文言文专题·概括分析
返回
选项切片
对应原文
分层比对
C行秦富他私私论法刑国震都令安善家. 强罚,给商法 国 铁 , 情 何 人 慑 状 ,均遵。, /人鞅不 , , 民治太面人受况施 守③///足,徇无全众平 无 犯 此 改以法厉①②治。令秦令数法“上太嗣刑黥明令秦拾家给也遗行民之犯其其民。法子日。。人,,之于之不傅师大之于。,行卫足不山民国便公公说不是之。太秦鞅。可无”期都者子孙太十行人子,曰施盗年言以虔贾子 年皆, 将 , 道刑 贼初 千:犯趋, 自 法 君 , 。 , 不, ,① 施 ‘ 君 孙 “ “ 文 黥 罚 ② “ 表 与 无 述 通 误。正 过述其“ 以 嗣 原 盗法 他 无 “ , 明“贾故确 以正师铁 论刑 也 文 贼他 之 太 于 日” 国。本上确是子公面 何铁罚不 , , “ ,人对项切处, 。孙无 人面行” 不 秦 行 家受照错片罚君 ③私 犯贾无可 人 给之与 ,此,误分了嗣“法私施 皆 人十原自 , ”震太析。他也均治刑 趋 足年文上, 不 ,慑子发的施安,令徇犯不 “ , 说 , ”,犯现老状不以私徇明之于 刑 ” 秦 对全法,师刑况可情私太是其民。对照都,分公改施罚情子太傅大照’”,遵他析孙善刑犯子公说,将;”,意守将部贾,,犯子法原思无法的意,法惩分刑,民法虔不文表论对思太道令处①其众故可却达何应没不。子,存”太傅家表以无一人信有拾卫。黥在与子公给述施法致犯息改遗鞅其太错原说子人错予找法变曰师子,,,虔足误刑到均:公文,原,山表明,。”
返回
[参考译文] 谢混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和同族兄弟的儿子
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为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 一起宴饮相处,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 富有才华、能言善辩,谢弘微却常常以简要的话使他们信服, 谢混特别敬重和珍视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
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设误形式
文言文“分析概括题”错项设置探究安徽利辛第一中学朱文成一、张冠李戴,弄错对象张冠李戴指将张三做的事说成是李四所为,出现驴头不对马嘴的错误,如广东卷第8题A项“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根据原文“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
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知道,“扬烈将军”是元帝封赏周访的官名,而“厉武将军”是下属丁乾的官名,这里属于“张冠李戴”。
这种错项设置还有山东卷第12题B项“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从原文“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一句可知,饼是张诚从家里偷来面然后让(“倩”为“让”之意)邻居做成饼,而设题弄错对象,认为是“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
二、疏漏词语,制造错误命题人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故意疏漏某个词语来设置错误选项,如全国Ⅰ卷第10题项D是“廖刚敢于直言。
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
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原文是“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命题人把“乞起”中的“乞”字漏掉,概括时变成“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出现错误。
类似情形还有湖南卷第12题B项“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
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其中“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在原文的信息点是“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命题人概括时疏漏词语“视”,致使选项表述错误。
三、前后勾连,时间错位时间错位是指将前面的事后置或将后面的事前移,如江苏卷第8题C项“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
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根据原文“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文言文分析概括【范本模板】
文言文分析内容、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和观点态度题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压轴题都是“文意理解题",命题者构拟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
为此,探究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无疑为我们突破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的误区提供了一条捷径.归纳起来,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种:1、曲解词义2、对象错位3、时序倒置4、事件杂糅5、无中生有6、表述失度一、曲解词义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时,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
(辽宁卷)[解析]该项源自原文的“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一句。
该句中“知识"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为“相知、相识",而命题人却将“知识”的古义曲解成了今义,这就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A。
搏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解析】原文“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
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下”是“低于,等次或品级低”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可译为服从于他。
如: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
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全国卷)【解析】原文对李广引刀自刭原因的表述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该项的出错点就落在对该句中“对"的理解上。
“刀笔之吏”是古代掌刀笔、管文书的小吏,他们负责作审讯的记录,而不负责去替人辩护。
所以,此处的“对",应理解成“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而命题人却故意曲解成了“请(刀笔之吏)辩护”。
如:B.大公鼎在沈州改革乡规,减少徭役,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孔子庙和学校,提倡教化百姓,百姓都顺服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分析概括题错项辨析例说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题往往是在基本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的错误。
解答这类题,我们主要掌握“读找比”法:①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全文内容(读)——②在阅读文本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句(找)——③将选项与文本中的句、段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
这三步中,最关键的一步又是“比”,在比较中发现选项微小的带有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
那么,命题者是怎样设计错项的呢?下面对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题错项的规律进行探究,并作分类解析,以帮助我们在解题时快速作出判断。
一、背离原文,曲解词义选项在对原文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时,故意曲解个别字词句的含义,造成一字、一词或一句之差;或故意对一些关键词语删去不译,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例1,[题目选项](2008年广东卷第8题)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
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对应原文]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题文比较]文中原意是讲周访“蒙冤不会忍气吞声”“帝不之罪”,并未说因此“被皇帝赏识”。
选项将“帝不之罪”曲解为: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
例2,[题目选项](2008年全国卷Ⅰ第10题)D.廖刚敢于直言。
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
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对应原文]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
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题文比较]金人叛盟,廖刚乞求起用有德望的旧相,并非他直接“起用”,选项故意删去“乞”不译,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例3,[题目选项](2008年湖南卷第12题)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
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对应原文]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
(①狴bì:监狱。
②箦zé:竹席。
)[题文比较]原文说“冠带偃箦,恬如也”意思是他们看待坐牢带刑具,就像穿衣戴帽躺在席子上一样满不在乎,安然舒适。
而选项中将“偃箦”曲解为“自带凉席”,将“恬如也”曲解为“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二、不识言行,误解形象人物传记,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典型言行的叙述,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据此,命题者在设计错项时,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题目选项](2008年福建卷第5题)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脑狭窄。
[对应原文]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于使人应之曰:“吾未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我之暴也。
”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已,而申乎知已,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
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
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
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
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
”[题文比较]从原文中越石父“对之曰”的内容可知,他对晏子的失礼十分不满,认为晏子也不了解他,把他当奴仆看,要求晏子把他再卖给世人。
越石父的这番话,表明了他为人耿直、直言不讳的性格特点,并不是“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脑狭窄”,选项脱离越石父的言行去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对越石父形象的理解错误。
三、颠倒时序,叙述混乱人物、事件、时间和地点是叙事性文章的基本要素,交代一定要清楚,否则,就会造成叙述混乱。
错项在概括传记中有关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常把时间顺序故意颠倒,从而造成叙述混乱。
例1,[题目选项](2008年江苏卷第8题)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
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对应原文]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
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题文比较]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
”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
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
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属时序颠倒。
例2,[题目选项](2007年江苏卷第10题)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对应原文]高进之,沛国人。
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土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
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
[题文比较]由原文可知,“高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在前,“母亲去世”在后。
颠倒时序,叙述混乱。
四、过于武断,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辞,以偏概全,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
[题目选项](2008年四川卷第10题)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
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对应原文]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臣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
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
”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
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
[题文比较]“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说法错误,文中只是说“东宫缺官,命廷臣举孝弟敦行者”,所以,选项的说法过于武断,以偏概全。
五、节外生枝,无中生有原文中本未说到某人或事或某观点,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毫无根据的生出一个人物、一个事件或一个观点,选项的分析概括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例1,[题目选项](2008年全国卷Ⅱ第10题)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对应原文]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汝每事咨之。
”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
[题文比较]从原文中找不出有关昙首“治家有方”的内容,属无中生有。
例2,(2008年北京卷第10题)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对应原文]延寿欲更改之,教之礼让……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
[题文比较]原文无“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这一信息,无中生有。
例3,[题目选项](2008年辽宁卷第10题)B.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在伐陈时担任先锋。
他率领五百人,半日攻下姑熟,陈人大惊,其将领相继投降。
高祖闻讯十分喜悦,大宴群臣。
[对应原文]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
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进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
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
陈人大骇,其将相继降之。
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
[题文比较]从原文看,“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属无中生有。
六、东拉西扯,张冠李戴高考文言文阅读取材一般为人物传记,文章是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错项常将原文中有关“张”的事说成是有关“李”的事,或将原文中有关“李”的事说成是有关“张”的事,东拉西扯,张冠李戴,混乱不清。
例1,[题目选项](2008年广东卷第8题)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对应原文]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
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
[题文比较]由原文可知,“厉武将军”是周访所统帅的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
选项将厉武将军说成是周访的官名了,属张冠李戴。
例2,[题目选项](2007年海南、宁夏卷第6题)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
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对应原文]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
[题文比较]原文已经十分清楚告诉我们,三千斛粮食“乃权吏所夺”,而选项却说“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明显是张冠李戴。
七、不明事理,观点错误近年来,议论性文言文阅读文本也常在高考中出现,对议论性文本的阅读,观点的理解很重要。
因此,命题者就在观点的理解上设置错误,即故意将原文的某些论证材料所阐述的道理说错,从而使选项对事理的阐述,观点的理解出现错误。
例1,[题目选项](2008年天津卷第14题)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
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对应原文]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士闻鼓音,破萃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
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题文比较]针对天下士君子所说的“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墨子列举晋文公、楚灵王、勾践的事例,不是说明“‘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的道理,而是说明君主如果领士人“兼爱”,实行“兼爱”就不难。
例2,[题目选项](2007年北京卷第10题)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对应原文]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