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必修)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配套K12】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课时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主观能动性的含义;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理解: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表现;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同情况下,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
运用: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诸多实例,说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能力方面提高分析比较能力;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觉悟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提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性,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将自己锻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教学重点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
●教学难点人类的精神因素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文重点,可采取让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提问的方法。
●教具准备幻灯机、投影材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第五课的中心论题是认识的根本任务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把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作为认识论的开篇,这是因为它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逻辑起点。
上册主要讲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及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仅应当了解客观世界的本质、状况和发展规律,而且应当了解人自身的属性、能力和需求,必须对人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把这两方面正确地结合起来,才能确定想问题、办事情的正确方案。
因而下册讲有关人自身的问题:人认识世界的根本任务,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人的实践活动等。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人能否认识世界?人如何认识世界?人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得了真理性认识,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指导人们的实践,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学好本课是学好下册的理论基础。
本课共有三节。
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第三节,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第一节,先讲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从人类认识过程看,当人类把目光转向人自身,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人自身的能力问题。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一、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2)理解:以基本事实为基础,通过理解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的表现,深入理解“主观能动性”这一概念。
(3)运用:列举事实说明人类主观能动性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
2、能力目标(1)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实例,说明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人文价值目标(1)增强学生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与关切。
(2)重视自身能力的自觉性,增强“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信心。
(3)使学生认识人自身的社会美、智慧美和思维美。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
2、难点:人类精神因素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点拔、引导、启发与学生看书、思考、回答、练习相结合,教法与学法相统一,通过师生课堂共同活动,实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导入2、讲授新课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板书)1、主动能动性的含义(板书)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着重理解“自觉”和“人类特有”两个关键环节。
)2、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板书)(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板书)提问:什么是认识?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比较:认识与意识有何不同?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强调: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与动物有区别,指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有鲜明的特点:人类认识世界是积极的能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即具有主观能动性。
投影显示图片,学生评说几个伟人的共性。
教师归纳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及活动的特点,表现在:①人不只是反映事物的外部的表面的现象,而且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通过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人的认识活动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
高二政治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二政治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第一框:认识的根本任务二. 重点、难点:(一)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仅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也是全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因为:从本课的中心议题来看。
本课的中心论题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阐明这一论题需要从两方面来论述,一是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二是怎样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因此,这个教学重点是直接关系到本课的中心论题得以说明的基础。
(二)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是教学难点。
三. 具体内容:(一)学习目标:能够结合切身经验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能够列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能够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的分析,结合有关的理论分析,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能够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性。
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教学,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通过关于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三条理由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二)学习提纲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1. 认识的根本任务(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从认识的作用来说,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三)问题解析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2.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①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透过现象看本质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活动平台
4.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应当看到,说得多、
做得少、抓落实不够的问题,还相当程度地存在着;有的高高在
上,脱离实际,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有的热衷于
路边工程、献礼工程、形象工程,表面上风风光光,实则劳民伤
财。上述材料说明(
)
A. 本质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B. 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返回目录
活动平台
一、选择题
1.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全中国人民热切期盼的盛事。漫画
《情有独钟》蕴含的哲理是(
)
返回目录
活动平台
①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②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
制约 ④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解析] 购买什么样的气球是现象,这种现象是“奥运情”的
收政策,调控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鼓励废塑料综合
利用产业的发展。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实践提供认识的工具和手段
③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④认识的获得必须亲身实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间接经验也是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④表述错误,排 除C、D两项。材料中塑料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被人们认识, 为此国务院出台“限塑令”体现了③中的观点。
D. 做工作要坚持两点论,反对片面性
[解析] 人们办事情必须正视客观规律和条件,A错误。B、D
观点正确,但与材料不符。
返回目录
活动平台
二、非选择题
7. 四川乐山大佛1200年来饱受风吹、酸雨、水渍的危害,风
05.第五课-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第五课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本课是在讲人区别于物的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围绕"认识的根本任务"分析"想"的过程。
"认识的根本任务"围绕: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是,怎么样实现来讲授。
"想"的过程的分析是围绕"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讲述的,即怎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并使认识不断深化,同时在"分析事物的本质"的"想"的过程中,应培养怎样的科学思维方法。
若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一定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第一,可以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回答教师提出的有梯度的问题;第二,教师应尽量避免自己举例来证明教材的理论观点,而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当前的时事热点、他们的所见所闻及自身的经历来论证教材中的理论观点;第三,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框、节、课的小结,小结应以简洁、清晰的知识结构图为主;第四,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在全课内容讲授完之后,由学生提出本课的问题,教师整理后集中答疑。
指点迷津教师如何解决疑难问题、热点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呢?教师可以采用"抛砖引玉"中提出的方法,即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回答教师提出的有梯度的问题;由学生举例来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如"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如何讲授这一内容呢?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针对教材三方面的理由提出问题:首先,从学习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讲,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提问:(1)举例说明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2)对此说出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是什么?(3)举例说明为什么认识了现象,哪怕是诸多的现象,也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4)对现象的认识是否有利于对本质的认识?为什么?其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大灾不可怕,就怕精神垮,只要精神不 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体现了 A ()
A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B意识的决定作用
C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的道理
D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的重要性
2、美国“勇气”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并发 回火 星表面图片, “勇气”号火星车漫步火星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一、教学目标:
本课共有三节: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分 析事物的本质、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 明确一个基本观点: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 主观能动性
• 提高一个认识:要重视发挥人自身的能力 • 全面理解一个关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制约它
的因素之间的关系 • 围绕一个中心: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 要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创造两个必要的条件
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分主次
辨真假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找联系
抓本质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
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A ( )
A、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 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为什么说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现象 与本质 规律的关系 (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 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 部联系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 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个别的是多变的东 西 ,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东西 是 相对稳定的
已无拘无束。这表明D( )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一节认识事物必须把握事物本质与事物现象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每一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它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和认识深度。
因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正确理解和把握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事物有重要意义。
一、现象和本质及其辩证关系本质和现象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对范畴。
香山红叶、西湖垂柳是自然景象;气温的高低变化、天气的阴雨晴风是气象;人们待人接物、言谈举止是人的表象。
景象、气象、表象就是客观世界呈现出来的现象。
世界的现象是丰富多彩的,但是,这些现象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根有据、有规律可循的。
自然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生生息息的规律;气象反映了天气变化的规律;人的表象反映了人的内在本质。
总之,任何现象后面都隐藏着事物的本质。
任何事物都具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
自然界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
我们知道自然界的现象千差万别、息息变化,令人目不暇接,但无论怎么变化,在每一类现象中,都存在着某种本质。
海洋潮汐有半日潮、全日潮、混合潮;有大潮、小潮,这些现象纷繁复杂,但背后隐藏的是引力作用的本质。
树根向下生长、树干向上生长,两种现象的本质都是植物对单向环境因素刺激的反应。
“桂林山水甲天下”,其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但无论像动物还是似瓜果,都是由桂林地区的地质状况造成的,本质上都是由于桂林地质是石灰岩层组成,易被雨水等冲刷溶蚀,石炭岩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溶解程度不同,形成形态各异的山石。
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事物也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例如:我们都知道可以用货币去购买商品。
但在古代,曾经有一个时期是用实物进行交换:二只羊换一担米;一尺布换半斤茶叶,那么,当时,人们是凭什么决定物物交换的比例呢?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无论哪种商品,都是劳动者生产的,一切商品中都凝结着劳动者无差别的社会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这就为交换提供了依据。
所以,交换的比例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第五课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一、教育和教学目标:(一)知识素质要求1、基本概念理解:(1)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结合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2、基本原理识记: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起积极作用的一些事例。
理解:(1)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物质条件、客观规律和自身素质的制约。
(3)以事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以事例说明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分析事物的本质,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5)结合事例,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6)结合事例,说明在认识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意义。
运用:(1)运用有关原理,结合事例说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为什么是错误的。
(2)举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
(3)运用有关原理,针对某一社会实际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3、方法论意义(1)坚持正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二)能力素质要求1、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1)比较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及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2)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比较认识的扩展、深化、推移;(4)比较概念、判断、推理的作用;分析与综合的意义。
2、提高辨证思维的能力。
(1)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2)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3)理解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三)思想觉悟要求(1)提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性,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2)透过现象看本质,端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客观条件的制约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了广阔的余地。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4、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一,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 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和规律
例一,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商品市 场中,我们看到
例一:在商品市场中
商品经济的现象 商品时多时少 价格时高时低 企业兴盛衰败 感性认识
认识问题中的辨证法是————感性认识需要发展 为理性认识
• 5.法国天才数学家格勒阿的挚友鲁柏被人刺死,死时鲁柏手里 • 死死捏着没吃完的馅饼,数学家来到三楼314房间,思索后肯定 • 地说,314号的主人吉姆就是杀人凶手,因为馅饼英语是PIE, • 而希腊语含义是π,其值是3.14。鲁柏是善于思考的人,临死 • 时,他用馅饼来暗示凶手所住的房间,根据这一分析,警方很快逮捕了 • 吉姆。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
(
)
A
A、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B、客观物质在人脑中正确的反映
C、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组成的知识体系
D、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
3、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
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主要说明( D )
A、 感觉反映活生生的现象是可靠的,理解是抽象的不 可靠的
B、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 理性认识
三、要提高 “透过现象认识 本质”的自觉性
第一,不要满足于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 要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认识事 物的本质。
第二,由于现象认识问题危害多多,不 能满足于感性认识,需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就要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知识。
第三,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性认识,这是基本原理,遵循该原理,就要慎对 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透过现象,正确认识其 本质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课件 共51页
反映中国政府在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 化权益上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
辨题: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就能正确发 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进步发展。
考点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1、现象与本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极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 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6、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第三、精神状态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 中,必然遇到困难、挫折、暂
时失败,需要坚强的意志
考点一、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1、《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的哲学寓意是
( ABCD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B、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 C、不同的能动性带来的结果不同 D、违反客观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B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4.辨析: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考点一、关于实践(基本特征;作用)
自觉的投身社会实践
认识世界
的活动
改造世界
都离
不开
人生价值
的实现 理想
方 法 论
实践
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的道路
主体 人民群众
地
位 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人类认识的基础
考点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 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和思维过程。
统一的
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 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过程。
二年级下册(必修)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2670
二年级下册(必修)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测试题 2019.91,近年来,我国市场上商品供应日益丰富,商品价格开始大幅度降低。
有些行业为争夺市场不惜血本竞相压价,造成恶性竞争,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强对市场的管理。
从哲学上看,上述材料体现了( )。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②认识是不断发展的③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2,某位哲人曾说:“思想的可靠在于深入,感觉的虚幻在于肤浅。
”这句话说明( )。
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真实③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物质是意识的源泉A.①③④B.①③C.②③D.①④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的这一精辟论述( )。
①揭示了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是一个循环的封闭系统②充分说明了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③指明了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目的之间的内在联系④体现了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之间的统一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4,谢皮罗能把南北半球澡盆里漩涡的方向不同与地球自转相联系,魏格纳能从世界地图和蚯蚓的分布提出“大陆漂移”说。
这是因为他们( )。
①运用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②能自觉创造必要条件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③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正确有效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④坚持“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的原则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
A.认识的深化、变化、发展,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深化、向前推移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可靠、更具体6,2003年1月20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官僚主义在我国至今仍然有很深的影响。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请思考
认识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 认识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 但人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去认 识事物的本质? 识事物的本质?
目的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 用,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 活动,推动事物发展。 活动,推动事物发展。
3.为什么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 为什么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 识,能更好的指导实践
课堂小结:
认 识 的 根 本 任 务 2 1
夯实基础
多项选择题
下列诗句属于理性认识的是( 下列诗句属于理性认识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 )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 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 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帮助人们正确 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原理和方法论分析 原理内容: 原理内容: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和规律 ,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认识,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能 更好地指导实践。 更好地指导实践。 方法论要求: 方法论要求:努力提高透过现象认识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 的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认真学习和掌握 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来指导人们的实践 活动。 活动。
想一想
一、认识的根本任务是: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
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 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一、主干知识(必背)★★★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⑴原理内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主观能动性包括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发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说的“做”;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⑵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因素原理⑴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⑵分一: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客观因素原理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以客观规律为指导,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此点可分为客观规律、客观条件两个要点来运用)⑶分二: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主观因素原理人的主观能动性随着实践与学习的积累而不断形成、逐步增强,这些不断增强的因素,包括业已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的程度等,成为制约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发挥的主观因素。
积累起来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广度和深度,就越有利于进一步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此,我们应当自觉地总结经验,不断排除错误的主观因素,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取得更大的成绩。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此原理亦为唯物论原理)⑴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
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怎样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懂得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人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明确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作用,提高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认识事物本质的自学性。
具体要求1.知识方面识记: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
理解:1.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2.结合实例,从道理上说明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3.说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物质条件、客观规律和自身素质的制约;4.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5.结合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6.结合事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7.结合事例说明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及其各自的作用;8.结合基本事实,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变化;9.结合实例,指出概念、判断、揄在思维过程中的主要作用;10.结合基本事实,说明在认识过程中分析和综合的意义。
运用:1.列举实例,运用有关原理,比较说明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2.结合事例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3.能运用有关原理,针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1.能力方面1.在教学中,通过比较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比较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比较认识的深化、扩展、推移,比较概念、判断、推理的作用,比较分析与综合的意义,等等,通过这些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2.在教学中,通过讲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分析与综合的关系,等等,提高学生的评语思维能力。
1.觉悟方面1.提高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学性,挖掘自身潜力,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在重大的社会问题上,能自觉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端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析
辨析: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要在认 识现象时进行分析,认识本 质时进行综合。
三、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 思维方法
2、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1)知识创新 (2)培养想象力与创造性思 维的要求
辨析:
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突破 常规,敢于大胆想象的结果。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求和特 征是( CD )
A合理的科学的想象 B突破一切成规,一切制约,超 常发挥人的思维潜能 C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但前提是以事实和规律为基础 D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事实, 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 彼,由表及里”是不可分割的整 个思维过程,经过这一过程 B ( ) A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 B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才能实现认识的扩展和推移 D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二、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 证统一的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赖于发展到理 性认识
辨析:
真象是客观存在的,假象则 是主观的。
简析:任何事物都有现象,凡现 象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真象 (与事物本质相一致的现象) 假象(以一种歪曲、颠倒的形 式从反面表现本质的现象)错 觉(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 知,歪曲反映。属主观范畴。)
二、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认识的根本任务
(1)具备两个条件(为实 现第一次飞跃) (2)认识是一个过程(体 现第二次飞跃)
简答:
李洪志通过表演“功法”治病, 相信和宣传李洪志的歪说的人, 其理由就是“亲眼所见,绝对 可靠”。不相信的人也有一个 理由:我们天天看到太阳东升 西落,可实际上不是太阳绕地 球转,而是地球绕太阳转。 运用有关哲学的知识评述 上述观点。
认识的根本任务ppt课件演示文稿
理性认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结论分析:现象和本质、规律是不一样的。 现象不管如何的丰富始终还只是现象,感性认 识不是理性认识。 现象 本质 规律
(1)
是事物的表面的特 是事物的根本性 是事物 征和外部联系 质和内部联系 运动过 是事物个别的东西 是同类现象中一 程中固 有的本 般的东西 质的、 是多变的 是相对稳定的 必然的 联系
第 五 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二节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识记:学生应准确解释感性认识、理性 认识、现象、本质等概念。 理解:正确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现象 与本质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 关系。
运用:教育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必须自觉 地做到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教学重点
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认 识 的 根 本 任 务
为什么
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 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认识的作用来说,对事物本质和规 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提 高 认 识 事 物 本 质 的 自 觉 性
感性认识 认 识 理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正确的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错误的认识
真理 系统化、逻辑化
教学难点
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导入:
①人在反映客观事物 的过程中区别于物的 最大特点是什么?
在认识事物上,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 ②人们认识世界的关 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 键是认识事物的现象, 还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还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怎样做到认识事物的 本质?
一、认识的根本任务是:
三、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第一,不要满足于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而要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 认识事物的本质。 第二,要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知识。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的本质第二节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课件(共22张PPT)
2021/11/2
第十四页,共22页。
思考(sīkǎo):
人为什么要认识世界? 什么样的认识才能(cáinéng)更好地指导 实践呢?
2021/11/2
第十五页,共22页。
认识(rèn shi)的作用
2021/11/2
认识的能动作 用,不但表现于从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 识之能动的飞跃, 更重要的还表现于 从理性的认识到革 命(gé〃mìng)的实 践这一个飞跃。
1.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 (shìwù)的本质和规律 2. 为什么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 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 性
2021/11/2
第三页,共22页。
小结(xiǎojié)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 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 (xiànxiàng)抓住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 。
2021/11/2
第二十页,共22页。
返回(fǎnhuí)
小结(xiǎojié)
我们今天学习了认识的根本任务这一 框,主要讲了三个问题(wèntí):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2.为什 么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要提高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自觉 性。
2021/11/2
第二十一页,共22页。
第五课 透过(tòu ɡuò)现象认识的本质第二节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认识的根 本任务课件
第一页,共22页。
谁对谁错?为什么?
2021/11/2
亚里士多德:不 同(bù tónɡ)重量 的物体下落速度 不同(bù tónɡ)。
伽利略:不同重量 的物体下落速度 (sùdù)相同。
第二页,共22页。
认识(rèn shi)的根本任务
2021/1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下册(必修)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测试题 2019.9
1,袁隆平在对青年学生介绍他的“成才经”时说,和艺术家一样,科学家也需要灵感。
所谓灵感并不神秘,他是在知识、经验和思索结合后,由外界诱发而成的创造性思维。
我培养灵感有四个字,就是“知识+汗水”。
这段话表明( )。
①人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以实践为基础的②认识不仅来源于客观,也来源于主观③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④只要不断获取知识,就能得到灵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等科学上的重大发现无一不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大综合”得来的。
什么是分析?为什么要对事物进行分析?怎样进行分析?
3,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代企业进行生产必须综合考察和协调企业的外部市场,包括能否购进原料、销出产品和企业内部的生产者素质、管理层运作方式等因素。
现代企业生产为什么要综合这些因素?怎样进行综合?
4,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物体由同一高度下落(介质都是空气),重物落得快,轻物落得慢。
伽利略对此表示怀疑,他提出一个设想,作了如下推论:假如把两个物体绑在一起,让它在同样条件下自由下落,会出现两种情形。
一是较轻的物体会延缓较重的物体的下落速度,因而绑成一块的物体的下落速度比较重的要慢。
二是绑在一起的物体比原来的重物还要重,因而下落的速度比较重的要快。
这两个结论在逻辑上是相互矛盾的。
这说明大前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伽利略的这一逻辑推论和合理想像叫做“思想实验”。
后来,他通过精密的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定律,指出从同一高度下落的物体,不管其重量是否相同,必将同时落到地上。
伽利略通过“思想实验”进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过程对我们培养创新精神有何启示?
5,一位政协委员说:“看形势要像欣赏油画一样,只有站在远处才能看
出大势,领略其中的妙处。
但求大势不能不注意细节,求速度不能不注重质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许多操作层面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需要我们由表及里、去粗取精,不断完善我们的游戏规则,从追求量的提高到实现质的飞跃。
”
阅读材料,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回答:
(1)从思维方式上看,我们为什么既要求大势,又要注意细节?
(2)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我们应当如何进行思维?
6,几年前,我国要在某地建立一个铜冶炼基地。
刚建设时,有关领导在确定了各个部门的任务后,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是各部门同时上马,基地建成了,一个有几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市也形成了。
然而,火力发电厂建在城市上风地段,严重污染城市空气;高压线走廊从市中心穿越而过,非常危险;铁路线把城市切割成若干块,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完整布局。
请从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角度,谈谈该基地建设决策者的失误。
7,“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从哲学寓意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指( )。
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
C.实践和理论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8,锯条锯木,其温度在升高;火炉烧水,水温在升高;春夏秋冬,气温在变化。
在这些现象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东西,即大量实物粒子无规则的运动。
这说明( )。
A.不同的现象表现不同的本质
B.不同的本质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C.本质决定现象,本质相同,现象一定相同
D.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9,下列关于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区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现象是事物的个别和片面,本质是事物的整体和全面
B.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不变的
C.现象可以被人们直接感知,本质不能被人们认识
D.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最根本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直接的、具体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
C.感性认识以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理性认识以概念、判断、推理
等形式反映事物
D.前者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后者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测试题答案
1, C
2, (1)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或阶段,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2)不分析各要素,就失去了研究整体和过程的基础。
只有对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
(3)分析方法如果运用不当,“只分不联”,就会导致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分析,不仅要分析每一个要素,还应分析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找出本质性的东西,在整体中把握各个要素。
分析不是单纯的“分”,而是“联结”中的“分,”它与综合密不可分。
3, (1)只有对事物各要素的本质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
系统综合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
现代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离开对企业外部市场、内部诸要素的系统综合,是不能得出正确结论和提出有效发展方案的。
(2)综合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紧紧抓住企业外部包括能否购进原料与销出产品和企业内部的生产者素质、管理层运作方式等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紧紧抓住对各部分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把握整个市场的运作规律,得出一个全新的整体性的认识。
各部分的机械相加,不会形成新的认识。
4, (1)要养成严密推理的思维习惯,把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
(2)要立足事实和客观规律,善于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想像。
(3)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4)要重视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坚持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5, (1)第一,“求大势”在思维方法上就是对事物进行综合,即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注意细节”在思维方法上就是对事物进行分析,即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或各个阶段,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第
二,作为整体的事物,都是由它的各个部分、关系、属性有机组成的统一体,都是由它的若干变化、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结而成的过程。
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把握。
(2)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我们应当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并在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中,加以合理想像,发挥创造性思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为我国的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6, (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2)铜冶炼基地是由若干部门组成的统一整体,要建设好基地,必须对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进行周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从整体上统筹安排。
(3)决策者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看成各不相关的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在思维方法割裂了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关系,导致了工作上的重大失误。
7, B
8, D
9, D
10,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