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发动全身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牵一发动全身
在语文教学中找准切入点,其实就是设计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理解课文,从而全面掌握课文内容。

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重视的是如何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这就需要教师科学而艺术地处理教材文本,特别是选择好教学的切入点,因此,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有诱导性,要能带动对全篇内容的思考,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这样既能保证教学从一开始就以较快的速度触摸到学习重点,又能保证文本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教学切入点可选择在课文标题处、主旨凸显处、重点情节处、描写精美处、关键过渡处等“有嚼头”的地方,对之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

这些有“嚼头”的地方,或在文章的开头,或在中间,或在尾部。

从开头切入,称之为“开门见山”;从中间切入,称之为“中间开花”;从尾部“嚼”起,称之为“倒嚼甘蔗”。

总之,这种变序式、选点突破式教学的新颖设计和按作者写作思路、文章结构教学的顺推式设计,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学切入点选择的多样化格局,极大地拓宽了语文教学思路。

现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寻找文章的切入点。

一、紧扣题眼——凸显主旨
标题是人们阅读的第一视觉停驻点,是人们阅读文本时获得的第一信息。

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代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和结构思路等。

文章的题目
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品读;以题眼切入,可收到高屋建瓴、梳理文路之效,犹如登高览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且直接切入主旨,是迅速触摸文路之关键所在。

如在教《陋室铭》时,可从题眼“陋室”切入,提出三个问题,直接切入主旨:读过课文后,你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八个字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这样从一开头学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

二、抓中心句——顺藤摸瓜
中心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有时需要学生自己概括,有时存在于文章中,是文章议论性的语句,或在文章开端开门见山,或者在文章结尾卒章显志等。

中心句作为文章切入点的选择可以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文章思路、主题有机结合。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很多教师都喜欢抓中心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其实,中心句的作用远不止概括主要内容,有些中心句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有条理地思维,形成知识的系统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开篇就让学生找出中心句“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然后提出: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是怎样的?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这种通过“倒嚼甘蔗”的方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品读文本、分析感悟,从而顺利地完成整个课堂教学。

三、抓过渡段(句)——承上启下
文章中的过渡段(句)往往是作者写作思路的重要转折,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抓住关键性的过渡段或语句,直接切入教学,由此辐射、牵动前后两头进行分析,便于弄清作者思路。

教学中以此为“突破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上下文的内容。

如在教学《赵州桥》时,就可以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理解、感悟,再想前思后,前后比较,很快就弄明课文的前半部分讲什么,后半部分讲什么?让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概括,这样全文的内容也就牢牢掌握了。

四、抓文章线索——理清思路
有许多课文和人物的描写都是按一条主线展开的,指导学生找出主线并以此为“突破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也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如《夜莺的歌声》一文就是以“歌声”为主线索的。

教学中以“歌声”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在哪几处写了夜莺的歌声,各有什么作用?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按此主线很快理解课文内容,找到答案:歌声诱敌,歌声麻痹敌人,歌声报告敌情,痛歼全敌后歌声再诱来敌人,这样对全文的理解也
就容易了。

五、抓重点情节——突出重点
一般地,课文的重点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文章最精彩的部分。

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品质,作者的感情抒发、价值取向,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中打破教学顺序,以重点为切入点,突出重点,易化难点,引导学生从情节的精彩处对全篇质疑,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有利于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

情节发展有张有弛,如果能一开始就切入主要情节,引导学生直接进入情节的“奇峰峻岭”之中,师生共同欣赏故事情节的精彩之处,就会极大程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譬如在教《背影》一文时,在阅读全文之后,直接切入第六段,即“望父买橘”那一段,在动作描写、动词运用、情感抒发等方面实施教学突破,进行“响锤式”敲击,然后再回扣首段,体味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特定环境,顺联到文章结尾,体会父子相爱相恋之情。

这样通过整读、切入、突破、回扣、顺联五个步骤,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使“背影”这一形象的定格,永存于作者和读者的心中。

六、抓精彩描写——含英咀华
有的文章描写精美,特别是一些散文,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其描写精美的地方恰好就是学习的重点,因此,可从此切入,直接接触重点内容。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先抓第十四段过渡段,体会“我”对百草园的喜爱、留恋之情,以情促读,自然过渡到对百草园一部分的重点教读,并迅速瞄准“景物描写”
这一重点,对第二段进行细致剖析,然后顺联“三味书屋”部分对比,领会中心,这样设计就显得疏密有致,缓急相宜。

实践证明,教师选择适当的切入点进行教学,的确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但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我们并不能千篇一律地将文章归入某一类来寻找切入点,要细细品味文章,看看文章中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地方在哪?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其目的是不仅读懂课文,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