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课件 鸭病毒性肝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六、诊 断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七、鉴别诊断
• 鸭瘟病例肝脏虽变有出血病变和坏死灶,但尚有肠道
出血,食道和泄殖腔出血和形成伪膜或溃疡。
• 鸭出败病例具有特征性的肝肿大,散布针尖大小的坏
死点和心外膜出血,十二指肠出血等变化,肝和心血 涂片镜检,可见具有两极染色的巴氏杆菌。
• 球虫病亦可使小鸭急死,症状也见有角弓反张,病变
疫苗进行免疫。如果种鸭在开产前间隔15天左右接种2 次鸭肝炎疫苗,之后隔3~4个月加强免疫1次,其后代 可获得较高的母源抗体。
• 发病鸭群可紧急注射高免卵黄或血清来控制疫情。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
24~96小时。
•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主要与育雏时间和
雏鸭的免疫状态有关。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四、临床症状
• 雏鸭突然发病。开始病鸭表现精神萎靡、缩颈、翅下
垂,不能随群走动、蹲伏。发病半天到1天,鸭群中即 有部分病鸭出现全身抽搐,身体侧卧,两腿痉挛性踢 蹬,头向后背呈“背脖”姿势(背脖病)。有些迅速 死亡,另一部分持续数小时后死亡。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六、诊 断
• 病毒分离鉴定 取病死鸭肝脏等病料尿囊腔途径接种
9~12日龄无母源抗体鸭胚或鸡胚,经过3~5次传代后 可稳定地致死胚,进一步采用血清中和或免疫荧光抗 体技术鉴定病毒。
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 此病毒不能与人和犬的病毒性肝炎的康复血清发生中
和反应,与鸭乙型肝炎病毒也没有亲缘关系。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二、病 原
• 1型鸭肝炎病毒最常见,呈世界性分布。 • 2型鸭肝炎病毒仅在英国有报道,主要引起10日龄至6
周龄鸭发病,其病理变化与1型肝炎类似,但电镜研究 发现,该病毒可能为星状病毒。
• 动物接种试验 取1~7日龄无母源抗体的易感雏鸭分为2
组,一组经皮下注射1~2ml 鸭肝炎高免血清或卵黄抗 体,24小时后,两组同时接种经过无菌处理的病料悬 液或分离到的病毒,然后观察记录两组的发病和死亡 情况。注射抗体组80~100%存活,而未免疫组 80~100%发病死亡。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外观呈斑驳状,表面有大量的出血点和出血斑,部分 鸭肝脏有刷状出血带。
• 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胆汁呈褐色。 • 多数病鸭肾脏轻度淤血、肿大。脾脏有时肿大,外观
也呈斑驳状,其它器官没有明显变化。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
五、病理变化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
五、病理变化
• 喙端和爪尖瘀血呈暗紫色,少数病鸭死亡前排黄白色
和绿色稀粪。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四、临床症状
•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四、临床症状
•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四、临床症状
•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四、临床症状
•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 病变主要在肝脏,肝脏肿大,质地柔软,呈淡红色或
动物传微染生病物学教案
水禽传染病专题
鸭病毒性肝炎病
( Duck viral hepatitis,DVH )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一、病 性
• 鸭肝炎是危害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的病毒性传
染病,临床上以发病急、病程短促、传播快、死亡率 高,临诊表现角弓反张,病变主要为肝脏肿大并有明 显出血点和出血斑。
• 3型肝炎病毒感染,经中和试验和荧光抗体试验证实3
型肝炎病毒与1型病毒之间无共同抗原成分。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二、病 原
• 1型肝炎病毒可以在鸭、鸡胚、鸭胚肝细胞和鸭胚肾细
胞中繁殖,经尿囊腔途径接种可致死鸭胚和鸡胚,表 现发育不良或出血水肿。 随着传代代次的增加,胚体 致死时间缩短。
• 连续传代病毒失去对雏鸭致病力,但仍然保留良好免
疫原性,通过这一途径可选育出弱毒疫苗株。
• 2型和3型肝炎病毒不能在鸡胚中增殖,可采用鸭胚或
鸭胚肝细胞进行分离培养。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二、病 原
• 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对温度、氯仿、乙醚、胰蛋
白酶和PH3.0都有抵抗力;在37℃中能抵抗2%来苏儿作 用1h和0.1%福尔马林8h,病毒在1%福尔马林或2%氢氧 化钠中2h(15~20℃),在2%的漂白粉溶液中3h,5%酚、 碘制剂均可使病毒灭活。
• 在自然环境中,病毒在污染孵化器肓雏室中存活10周,
在阴湿处粪便中存活37d以上,在4℃存活2年以上,在 -20℃则可长达9年。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
二、病 原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三、流行病学
• 主要引起5周龄以内的小鸭发病和死亡。以10日龄左右
的雏鸭发病常见,死亡率由10~90%不等。随着日龄的 增大,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减少,4周龄以上小鸭感染 发病较少。
• 该病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感染。1型肝炎病毒具
有极强的传染性,在易感鸭群中可迅速传播。通过皮 下和肌肉注射等途径人工感染易感雏鸭。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三、流行病学
• 野生水禽可能成为带毒者,鸭舍中的鼠类也可能散播
本病毒,病愈鸭仍可通过粪便排毒1~2个月。尚无证 据表明本病毒可经蛋传递。
• 其潜伏期可短至24小时左右,发病和死亡主要集中于
出现肠道肿胀,出血与粘膜坏死,肝脏无出血变化, 肠内容物涂片镜检,可见有大量裂殖体和裂殖子存在, 即可确诊。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八、防 制
• 坚持严格防疫、检疫和消毒制度,防止本病传入鸭群
是该病防制的首要措施。
• 疫区及其受本病威胁地区的鸭群进行定期的疫苗免疫
预防。
• 对于无母源抗体的雏鸭,1~3日龄时可用鸭肝炎弱毒
• 我国曾报道在1958年即有本病流行,1980年分离到病
毒并开始进行诊断和免疫预防研究,目前该病在我国 大部分养鸭地区仍时有发生,给养鸭业造成很大的经 济损失。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二、病 原
• 鸭肝炎病毒大小约20~40nm,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肠道病毒属。该病毒不凝集禽和哺乳动物红细胞。
• 病毒有3个血清型,即I、II、III型,有明显差异,各
六、诊 断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七、鉴别诊断
• 鸭瘟病例肝脏虽变有出血病变和坏死灶,但尚有肠道
出血,食道和泄殖腔出血和形成伪膜或溃疡。
• 鸭出败病例具有特征性的肝肿大,散布针尖大小的坏
死点和心外膜出血,十二指肠出血等变化,肝和心血 涂片镜检,可见具有两极染色的巴氏杆菌。
• 球虫病亦可使小鸭急死,症状也见有角弓反张,病变
疫苗进行免疫。如果种鸭在开产前间隔15天左右接种2 次鸭肝炎疫苗,之后隔3~4个月加强免疫1次,其后代 可获得较高的母源抗体。
• 发病鸭群可紧急注射高免卵黄或血清来控制疫情。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
24~96小时。
•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主要与育雏时间和
雏鸭的免疫状态有关。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四、临床症状
• 雏鸭突然发病。开始病鸭表现精神萎靡、缩颈、翅下
垂,不能随群走动、蹲伏。发病半天到1天,鸭群中即 有部分病鸭出现全身抽搐,身体侧卧,两腿痉挛性踢 蹬,头向后背呈“背脖”姿势(背脖病)。有些迅速 死亡,另一部分持续数小时后死亡。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六、诊 断
• 病毒分离鉴定 取病死鸭肝脏等病料尿囊腔途径接种
9~12日龄无母源抗体鸭胚或鸡胚,经过3~5次传代后 可稳定地致死胚,进一步采用血清中和或免疫荧光抗 体技术鉴定病毒。
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 此病毒不能与人和犬的病毒性肝炎的康复血清发生中
和反应,与鸭乙型肝炎病毒也没有亲缘关系。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二、病 原
• 1型鸭肝炎病毒最常见,呈世界性分布。 • 2型鸭肝炎病毒仅在英国有报道,主要引起10日龄至6
周龄鸭发病,其病理变化与1型肝炎类似,但电镜研究 发现,该病毒可能为星状病毒。
• 动物接种试验 取1~7日龄无母源抗体的易感雏鸭分为2
组,一组经皮下注射1~2ml 鸭肝炎高免血清或卵黄抗 体,24小时后,两组同时接种经过无菌处理的病料悬 液或分离到的病毒,然后观察记录两组的发病和死亡 情况。注射抗体组80~100%存活,而未免疫组 80~100%发病死亡。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外观呈斑驳状,表面有大量的出血点和出血斑,部分 鸭肝脏有刷状出血带。
• 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胆汁呈褐色。 • 多数病鸭肾脏轻度淤血、肿大。脾脏有时肿大,外观
也呈斑驳状,其它器官没有明显变化。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
五、病理变化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
五、病理变化
• 喙端和爪尖瘀血呈暗紫色,少数病鸭死亡前排黄白色
和绿色稀粪。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四、临床症状
•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四、临床症状
•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四、临床症状
•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四、临床症状
•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 病变主要在肝脏,肝脏肿大,质地柔软,呈淡红色或
动物传微染生病物学教案
水禽传染病专题
鸭病毒性肝炎病
( Duck viral hepatitis,DVH )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一、病 性
• 鸭肝炎是危害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的病毒性传
染病,临床上以发病急、病程短促、传播快、死亡率 高,临诊表现角弓反张,病变主要为肝脏肿大并有明 显出血点和出血斑。
• 3型肝炎病毒感染,经中和试验和荧光抗体试验证实3
型肝炎病毒与1型病毒之间无共同抗原成分。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二、病 原
• 1型肝炎病毒可以在鸭、鸡胚、鸭胚肝细胞和鸭胚肾细
胞中繁殖,经尿囊腔途径接种可致死鸭胚和鸡胚,表 现发育不良或出血水肿。 随着传代代次的增加,胚体 致死时间缩短。
• 连续传代病毒失去对雏鸭致病力,但仍然保留良好免
疫原性,通过这一途径可选育出弱毒疫苗株。
• 2型和3型肝炎病毒不能在鸡胚中增殖,可采用鸭胚或
鸭胚肝细胞进行分离培养。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二、病 原
• 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对温度、氯仿、乙醚、胰蛋
白酶和PH3.0都有抵抗力;在37℃中能抵抗2%来苏儿作 用1h和0.1%福尔马林8h,病毒在1%福尔马林或2%氢氧 化钠中2h(15~20℃),在2%的漂白粉溶液中3h,5%酚、 碘制剂均可使病毒灭活。
• 在自然环境中,病毒在污染孵化器肓雏室中存活10周,
在阴湿处粪便中存活37d以上,在4℃存活2年以上,在 -20℃则可长达9年。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
二、病 原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三、流行病学
• 主要引起5周龄以内的小鸭发病和死亡。以10日龄左右
的雏鸭发病常见,死亡率由10~90%不等。随着日龄的 增大,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减少,4周龄以上小鸭感染 发病较少。
• 该病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感染。1型肝炎病毒具
有极强的传染性,在易感鸭群中可迅速传播。通过皮 下和肌肉注射等途径人工感染易感雏鸭。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三、流行病学
• 野生水禽可能成为带毒者,鸭舍中的鼠类也可能散播
本病毒,病愈鸭仍可通过粪便排毒1~2个月。尚无证 据表明本病毒可经蛋传递。
• 其潜伏期可短至24小时左右,发病和死亡主要集中于
出现肠道肿胀,出血与粘膜坏死,肝脏无出血变化, 肠内容物涂片镜检,可见有大量裂殖体和裂殖子存在, 即可确诊。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八、防 制
• 坚持严格防疫、检疫和消毒制度,防止本病传入鸭群
是该病防制的首要措施。
• 疫区及其受本病威胁地区的鸭群进行定期的疫苗免疫
预防。
• 对于无母源抗体的雏鸭,1~3日龄时可用鸭肝炎弱毒
• 我国曾报道在1958年即有本病流行,1980年分离到病
毒并开始进行诊断和免疫预防研究,目前该病在我国 大部分养鸭地区仍时有发生,给养鸭业造成很大的经 济损失。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二、病 原
• 鸭肝炎病毒大小约20~40nm,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肠道病毒属。该病毒不凝集禽和哺乳动物红细胞。
• 病毒有3个血清型,即I、II、III型,有明显差异,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