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

合集下载

发展性管理观: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新视点

发展性管理观: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新视点

发展性管理观: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新视点摘要:发展性管理观是以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为理论依据,以素质教育为背景,以发展性为价值取向,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为目的。

构建发展性管理观的共生、多元、可持续的实践机制,构筑和谐的管理关系,实现个体的主体性价值,这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发展性管理观;素质教育;共生;多元;可持续发展性管理观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观,是从哲学层面上对传统管理观的扬弃,确立了“育人”为归宿的教育原点。

这不仅能直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并且能直接服务于高等教育的使命,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

因此,发展性管理观必然成为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视角和着力点。

一、发展性管理观:管理观转型的价值取向发展性管理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了学生的成长规律,符合时代的核心价值,是时代精神的表征。

但是,这一管理观是在宏观层面上提出的,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及理念需要进行科学的解读与实践发展,切实转化为管理行为。

因此,确立“发展性管理观”的命题,是明确管理在新世纪的价值取向,是对传统管理观的扬弃,体现的是管理活动新的价值意蕴和逻辑诉求,代表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追求。

发展性管理观是发展性观点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集中体现,一种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以及高度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以发展性为着眼点,以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管理思想和信念体系。

这预示着促成发展是一切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内在价值追求。

发展性管理观就是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把握高校学生易于产生职业、社会、情感和人格困惑的时期。

这个发展的关键阶段,针对学生的这些矛盾和冲突,以有利于发展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帮助学生习得解决冲突的经验、技巧,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智力、情感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渔”的理念是发展性管理观的体现。

发展性管理观着眼的是学生的全面且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知识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素质层面的提升。

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
体 育 教 学 中 思 想 品 德 教 育
庞 兰霞
( 东营职业学院, 山东 东营 257091)
摘 要 : 体育教 学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是贯彻素质教 育的重要 内容。本文从教 学实际出发, 根据体育教 学的特点 和德育教育的要求, 从几个方面探讨 了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
的关 系。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培养 德育教育
小结, 表扬好人好事, 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 四) 实现处理偶发事件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处于动态中, 活动空间大, 偶发事件
时有发生 , 教师应及时 、 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 , 对学生进行教 育。 如:在田径比赛中, 有个别学生摔倒后, 立即爬起来继续参 加比 赛的生动事例, 及时给学生以恰当地鼓励与表扬, 这对培 养学生勇敢顽强、 拼搏进取, 为集体争光的精神将起到主要作
用。 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 给予适当地批评又能提
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三、 做好体育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 坚持正确方向,把握体育教学中 德育教育的本质。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 , 程。 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可塑性强。 在体育教学 中, 坚持思想品德教育的正确方向, 反映了社会主义体育教育 的目的和要求。 体育教学是各级学校普遍开展的课程, 贯穿于 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阶段。体育教师要深刻理解体育在素质教
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不仅对传授知识、 技术、 技 能, 发展学生的体力与智力是重要的, 而且对学生进行思想品 德教育也是极为重要的。 教师要开动脑筋,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 况, 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 采取有效的组织教法, 把知识技术 技能教学、 体质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 利用课堂的组 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 队列队形练习, 培养 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保护, 增强 他们热爱劳动、 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通过发挥体育积极分子 骨干作用, 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课堂最后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界所关注和探讨的重点。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可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第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需要着力于课程改革。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对于培养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课程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如今,倡导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需要重视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者和实施者,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发展非常重要。

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此外,教师还应当注重培养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需要注重评价的改革。

传统的评价体系常常只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而现在,倡导的是一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实际应用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和创新评价方式,引入实践性评价和项目制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需要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要想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需要改善教育设施和教育资源的条件,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践条件。

其次,要注重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教育教学人才,改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最后,要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合作,引入社会资源和实践机会,提供更加贴近实际需求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9.09.29•【文号】教高〔2019〕6号•【施行日期】2019.09.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八次全体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严格教育教学管理1.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引领带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高校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

要提升学业挑战度,强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的质量要求,科学合理设置学分总量和课程数量,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

国家中医药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中医教育临床教学工作的意见

国家中医药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中医教育临床教学工作的意见

国家中医药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中医教育临床教学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公布日期】1999.03.05•【文号】•【施行日期】1999.03.0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中等教育正文国家中医药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中医教育临床教学工作的意见(1999年3月5日)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中医药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加强高等中医教育临床教学工作,培养适应21世纪需求的高素质中医人才,特提出以下意见:一、提高认识,重视和加强对临床教学工作的领导1、临床教学是高等中医教育中医类专业教学重要的环节。

中医学实践性强,搞好临床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实现以培养中医师为目标,造就合格中医人才的基本保证。

各级卫生行政和中医主管部门、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要从全面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中医药人才需求的战略高度出发,提高振兴中医、教育优先和临床教学对培养高质量中医人才重要作用的认识,增强育人观念和教学意识,把加强临床教学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2、高等中医药院校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中医主管部门、高等中医药院校共同组成的中医临床教学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指导和调控临床教学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统筹本地区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定期研究解决临床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同时建立由中医主管部门的职能部门、高等中医药院校和临床教学基地参加的临床教学工作委员会,加强临床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3、各级卫生行政和中医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临床教学工作的政策指导与检查监督。

在医院管理综合指标中,要把临床教学工作的地位与评价摆到重要位置,作为医院考核、评审的重要内容和指标。

经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医主管部门审定建立的临床教学基地,要按《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每3~5年进行一次认可性评估,实行滚动式管理。

探索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训练的实施模式

探索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训练的实施模式

探索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训练的实施模式[摘要]文章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为例,探讨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训练运行模式的构建,指出在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中需要正确处理主导性与多样性、校园性与企业性、人文性与技术性的关系,以确保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训练实施模式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一直在夹缝中生长,曾一度出现盲目攀升本科院校的倾向,未能形成自身的特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以下简称”16号文”)对高职教育进行了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至此,我国高职教育才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办学模式。

一、实施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客观需要1.实施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将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16号文”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正是根据这一要求,训练企业所需要的服从和服务意识、敬业和乐业意识、创新和创业意识、劳动意识和职业核心能力等。

2.实施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有效方式。

校企合作是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途径,校企文化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

通过团队训练、技术技能竞赛、企业家论坛等活动实施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引入企业的理念、要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纳和理解企业文化,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趋势

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趋势

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趋势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内外越来越重视研究教育教学模式,明确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本文简洁阐述了探讨教学模式对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有重要意义;研究了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几个基本趋势,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现代化、情意化、注重教和学的结合。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基本趋势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系列特殊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总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采用系统的观点研究教学模式,了解教学模式的功能及教学模式发展的基本趋势,以使教学设计最优;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一、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教育事业蓬随着勃发展,我国相继开展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进行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同时启动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随着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的颁布,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意见》中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001年开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强调,在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

素质教育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现阶段由于多种原因现有的教学模式普遍不达标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许多教师面对素质教育出现新形势、新问题无所适从,缺乏应有的变通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差。

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全球化要求教育改革与教育国际化,要求教育的开放,信息化带来教育技术与教学手段的创新,呼唤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总之,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运用,又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我国的教育事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生存环境,其弊端越来越明显。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研究模式的基本发展趋势以获取最佳效益。

高等学校教务管理要素探析

高等学校教务管理要素探析

高等学校教务管理要素探析摘要:本文依据相关文献资料,在对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进行梳理和对我国高等学校教务处目前所承担的管理任务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和核心任务,论述了高等学校教务管理事实活动层面的要素和价值活动层面的要素。

关键词:教务管理;基本任务;事实要素;价值要素高等学校教务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对学校教育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监督、评价,引导和激励组织成员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校管理活动[1]。

高等学校教务管理水平是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提高高等学校教务管理工作水平,必须明确其基本任务,把握其要素。

一、高等学校教务管理的基本任务对于高等学校教务管理任务的厘清,我们采取了两种途径:一是通过相关文献资料、政策文本的规定予以总结;二是通过问卷调查,实际了解高等学校教务管理承担着怎样的任务。

综合对照两种途径所得出的结论,以形成关于高等学校教务管理任务的比较完善的论断。

就笔者所及的文献资料和政策文本对于高等学校教务管理的任务并没有直接的论述,只有对于教学管理任务和教务处职责的规定,这可能源于人们对于教务管理与教学管理缺乏必要的区分,将它们视为同一概念之故。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对教学管理任务的界定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组织师生学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令,端正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2)正确处理教学与其他工作的关系,贯彻学校以教学为主的原则;(3)制定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确保贯彻实施,以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4)协调师生关系,发挥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科学地利用、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各项教育任务。

在要点中指出教学管理的具体完成的工作有六个方面:(1)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和实施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2)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系统;(3)加强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管理;(4)深入教学第一线,检查教学质量,研究教学管理规律,总结交流深化教学改革经验,解决影响提高教学质量的各种问题;(5)拟定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6)进行教务行政管理工作。

农科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以棉花实验班为例

农科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以棉花实验班为例

农科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新时代本科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育的各方面,而人才培养模式在其中起统帅作用[1],是对培养过程的设计、构建和管理,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有机统一[2]。

教育部1998年3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提到,“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3],这是高等教育主管部门首次对这一概念进行阐述,指出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以及人才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4,5]。

2015年塔里木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创建我国首个棉花科学学院[6],于2016年开设棉花实验班,目前已培养了四届学生,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模式的改革、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7],形成了体现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8],构建了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模式[9],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如何构建体现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思考和教育改革方向。

本文结合棉花实验班四年的改革实践,总结棉花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以期为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一、建立专门机构2015年塔里木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创建棉花科学学院,于2016年开设棉花实验班。

棉花实验班的学生来自作物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生物学5个学科,涉及农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经济万素梅1,2,文卿琳1,2,胡守林1,2,李付广2,3,陈国栋1,2(1.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2.塔里木大学棉花科学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3.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455000)[摘要]对棉花实验班在课程体系建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构建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模式。

恰当教法铸就良好效果

恰当教法铸就良好效果

恰当的教法铸就良好的效果【摘要】实现有效教学是体育课堂的追求。

本研究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内涵做了分析研究和界定,从“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个角度,对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提出了有效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希望能够为今后的体育课堂有效教学抛砖引玉,引导我们锲而不舍地走向新的教学探索的征程。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方法体系体育课堂教学策略1 有效教学是体育课堂的追求1.1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打造体育生态课堂的核心。

生态文明成为当今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关键要依靠教育的生态化——使受教育者从小就获得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知识、能力和行为规范。

生态环境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应特别强调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让体育学科为学生的终身受益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有效教学是体育教学存在的基础。

“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想攻克的课题,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明显多于教师的讲解时间,课堂上以同伴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但又不会喧宾夺主,整堂课的教学流程非常的简洁有效。

那么,这就达到了“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获得整合、进步和发展”的教学目标。

20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感悟到“有效教学”是我们体育教学生存的基础,只有努力达到有效教学,我们的体育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1.3重构教学方法体系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性选择。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直接方法论基础。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程度。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可以说,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如何,直接决定着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率。

事实上,在课程内容、教学设施确定的前提下,教学方法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性依据。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课堂教学探析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课堂教学探析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课堂教学探析作者:邢海霞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10期摘要课堂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双向反馈的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

改变单纯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The Discus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Double SubjectXING Haixia(School of Foudations Education of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Xinzheng, He'nan 451100)AbstractClassroom teaching is a bidirectional feedback process of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and optimize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his paper proposes double subject method to changes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By changing educational idea and adopting the double subject teaching metho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can be improved in our practice of teaching.Key wordsdouble subject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quality education0 引言近年我国教育界一直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非常注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也应该是课堂活动的主动积极地参与者;同时也表明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应该是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鼓舞者。

高职院校德育建设的着力点

高职院校德育建设的着力点

高职院校德育建设的着力点[摘要]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建设必须发挥共青团与班委会的作用、加强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工作、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德育基地的建设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建设[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8-0072-02改革开放是我国走向繁荣和富强的必由之路,但社会越开放,西方各种社会思想的涌入就越多,学校教育面临的挑战就越大。

特别是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甚至出现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的扭曲。

如为数不少的高职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存在缺陷,与人沟通较为困难,甚至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等,这使高职院校德育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建设呢?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德育建设的着力点。

一、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班委会的作用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要能满足现在及未来岗位职业群的迫切需求。

而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教育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许多学生产生自卑与自强、梦想与现实的矛盾。

因此,高职院校要努力营造一种团结、文明、朝气蓬勃的校园氛围,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通过共青团、学生会、班委会等多种组织形式和渠道,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比如以共青团组织为核心,组织开展清明节扫墓,瞻仰缅怀烈士,学习烈士的伟大爱国精神;参加“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组织学生到福利院,特殊学校义务劳动,引导他们形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同时逐步形成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激发创新精神;以学生会或班集体为基础,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依托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如五四青年论坛与畅想、“一二·九”诗歌大赛;定期举办主持人大赛、才艺比赛、各种球类比赛、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进行每年寒暑假的社会实践与“三下乡”活动,举办寝室文化节、博客展示、个人风采大赛、创业实践大赛等,使德育知识化,并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班级凝聚力,形成进取、友爱、团结和谐的班风,使德育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报告人才培养是学校最核心的使命。

这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长远声誉最重要的来源。

为了深入了解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标准以及企业家的人才观,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与分析,促成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接轨,更好地整合学校教学资源,促进学校提高自身服务质量,我系在暑假期间开展了关于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期间走访了十多家企业,例如希尔顿、上海和平饭店、沃尔玛等,这些企业均为我系就业实训长期合作企业,调查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和行业现状,二是企业对招聘人才的的需求,三是加深校企合作,共同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现形成报告如下:一、我系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给出了定义:“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社会职业岗位需具备的综合能力,包括专门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创新精神。

近年来,我系坚持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但经过这次调研,发现我系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还有一些不足。

㈠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存在差距,不能全面反映企业岗位要求。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一定程度参考了本科课程设置,这种课程体系对要求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㈡培养过程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注重理论够用、实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当前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过于传统化,学生实训操作和企业实际情况差距较大。

没有将岗位的素质要求融入课程,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

㈢培养机制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工学结合的效果不理想。

为了便于管理忽视学生特性,阻碍了学个性的发展与创新。

篮球后备人才

篮球后备人才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题名”为检索项,以“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为检索词,自2007年到2010年,共检索到相关文献708篇,其中2007年有57篇,2008年127篇,2009年237篇,2010年为287篇。

这说明自2007年以来阳光体育运动逐渐成为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研究文献的数量呈跨越式增长。

在初次检索结果中以“高校”为检索词进行二次检索,检索到相关文献144篇。

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章进行归纳梳理,对当前我国阳光体育运动研究的整体概况有了初步了解,现将有关的文献资料归纳如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和规格;(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①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1.2.1概念界定人才的定义比较多,我国人事部门对人才的定义是“经过中等专业学校和各类大学的培养,在德、智、体诸方面具备一定素质,毕业后能初步适应某种工作的人。

”而人才学界对人才的定义一般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或社会某方面的发展做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

”强调了人才的创造性、进步性和社会历史性的辩证统一。

②体育人才的定义为“凡有一定体育学识水平和技能,并能在体育领域内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③篮球后备人才是指:“具备一定篮球运动天赋,经过系统训练后,可能对篮球运动发展做出贡献的运动员。

”体系,指的就是围绕某一事物的若干问题的整体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可以理解成围绕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的整体吉林省青少年后备人才文化素质分析及培养体制研究1.4.3篮球后备人才对于青少年的界定,现在有很多的说发,但普遍被大家接受的是指年龄在13—21之间的人群,而对于篮球后备人才的定义也没有一个标准的、统一的概念定义,有人给篮球后备人才定义为:从事篮球运动,并可能对篮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和贡献的人。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1998.04.10•【文号】教高司[1998]2号•【施行日期】1998.04.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司[1998]2号1998年4月10日)1995年,原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52所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成立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

两年多来,先后召开了多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专题研讨会、报告会和经验交流会。

各试点高校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探索,取得显著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在高校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实践证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并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将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国各普通高等学校,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

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

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科学教育备受青睐,人文教育受到冷落,并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为此,各国都在采取各种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周口科技职业学院河南周口466000)【摘要】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及其内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三方面阐述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建议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及其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基本问题,有人才培养,就有人才培养的模式。

但我国高校、学界及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并讨论人才培养模式,则是近20多年、特别是近几年的事。

高校提出“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文育林1983年的文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中,其内容是关于如何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行政部门首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做出直接表述,是在1998年教育部下发的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一是培养目标和规格;二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三是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四是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许多高职学校的市场调研不够,课程开发脱离市场需求,没有进行岗位能力分析,达不到企业等用人部门的要求。

社会需求论证不足,市场调研不够就导致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随意性大,盲目上专业,造成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

2.教学方法手段陈旧。

高校公选课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探究

高校公选课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探究

浅析高校公选课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探究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共选修课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当代大学的理念之一即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学生对学校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高校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公选课课程已成为必然。

然而,目前高校公选课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学生选课存在问题及师生态度几方面加以分析,并提出几点参考意见以期完善高校公选课建设。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选课问题、兴趣爱好、选课盲目性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守旧,文理工分家、专业设置过窄、单一,部分教学内容陈旧等诸多问题1。

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正在迅猛的发展,各国文化相互交流,学科之间也相互渗透,世界的大发展大繁荣提醒着我们,仅仅凭借传统教学来培养人才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方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教育部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更是明确指出:“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

为了贯彻这一决定的精神,公选课课程逐渐丰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一、大学生公选课存在的问题(一)选课不“心仪”如今,高校开设的公选课课程的数量不足,不能真正的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很多学生想选的课程并未开设,或因课程的冷热程度不均造成无法敲开公选课的大门的现象。

经笔者调查,沈阳几所高校各校开设的公选课状况,热门课经常是百人以上的大班授课,课堂秩序相对难于控制,授课及管理的难度很大。

可是另外一些课程由于不契合学生的兴趣,与其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上课人数竟寥寥无几。

另外,除了课程设置方面导致的学生选不到心仪的课程之外,在选课信息方面同样导致了这样的问题。

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作者:刘永林来源:《科技视界》 2015年第18期刘永林(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中国重庆 401331)【摘要】依据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现行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应重视和增加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增加基础课程在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增加课程设置的分类方向。

目的在于构建起符合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地理科学课程体系。

【关键词】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作者简介:刘永林(1983.10—),男,博士,环境科学专业,讲师,从事地质环境方面的教学研究。

自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以来,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进行着改革,并且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每个高校都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但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口健康、城市化、能源结构优化、国家安全等的需求和发展,社会一些部门对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要求也在变化[1-2]。

要培养高素质的地理科学人才,就必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

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课程是学生所需要的,这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本文将结合目前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对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发表一些个人见解,希望对其发展有所帮助。

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即人才定位问题,其针对性决定了社会对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接纳程度。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现代公民素养、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体魄;具备坚实的地理科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自主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既掌握地理科学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实践技能,具备高素质人才所必需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人文修养,又懂得现代教育基本理论与技巧,具有良好教师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地理学科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一: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世纪之交,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信息化的趋势,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的趋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以及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等,都对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自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教工作会议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操作平稳,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新的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当前,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专业口径过窄、人文教育薄弱、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问题以及教学经费不足和教师队伍不适应特别是骨干教师队伍不稳等困难,严重地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

为全面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教学改革、建设和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改革的目标是: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我国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思想;初步形成能够主动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能充分调动学校和师生教学积极性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使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普遍有所提高,并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个性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切实落实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类高等学校都要不断调整和明确办学思想,真正做到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把教学工作作为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把教学改革作为高等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

当前,特别要妥善处理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发展学校规模,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与其它工作等方面的关系,坚持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地位不动摇。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领导,都要把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任务,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形成制度,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人才培养工作是“211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校应成为教学工作优秀学校,既要出优秀科研成果,更要出高质量人才。

本科教学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走向成熟的阶段,是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基础。

·同时,本科人才是我国未来建设事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来源。

因此,在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是基础,本科教育质量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各类高等学校都必须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切实增加对本科教学工作的投入,确保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二、改革教育思想观念,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改革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急剧变革,高等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高等学校要在努力挖掘、继承和发扬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积极吸收、大胆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导教学改革实践。

当前,在教学领域中,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要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上,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三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在基础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思想;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更加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思想;在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上,树立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以及加强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在本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上,树立本科教育要重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思想。

从整体上讲,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中心是面向21世纪,增强富有时代意义的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

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对高质量人才需求的紧迫性,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要强化质量意识,并且扬弃旧的人才质量观,建立起现代的人才质量观。

当前,要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综合发展。

高等学校要以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全面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当前,在高等学校中正在开展关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讨论,高等学校的广大师生是改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主体,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积极引导他们参加讨论。

同时,要依靠和发挥教育研究队伍的骨干作用,加强教育研究,特别是加强教育理论研究与教改实践的结合,提高研究水平,推动教育思想观念的讨论不断深入。

三、加强思想政治和文化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要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要通过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改革、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等多种途径,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需要,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充分发挥“两课”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两课”改革的核心是进一步解决好邓小平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问题,这也是高等教育贯彻十五大精神的一项特殊重要的任务。

因此,“两课”的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规范“两课”课程设置,修订教学基本要求,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两课”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两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具体指导,妥善解决在教学安排、师资培训、条件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工作步伐,争取早日取得突破性进展。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丰富和拓宽了德育的内涵,对于开启学生智力、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将制订《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各高等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创造条件、营造氛围,通过系统教学与专题讲座、课堂与课外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等活动,把广泛而丰富的、高品味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融入学生心灵深处,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追求奠定基础。

四、拓宽专业口径,调整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构建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高等学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在新时期的本科教育是更加注重素质培养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方针做好现有专业目录修订和专业调整工作。

教育部将在1998年上半年公布新修订的专业目录和《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高等学校要根据新的专业目录,相应地调整专业设置,并根据《原则意见》,从修订教学计划入手,着力于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调整。

调整工作要按照淡化专业意识,拓宽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原则进行。

要大力调减、合并与职业对口的狭窄专业,扩大专业口径,对一些确有一定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可通过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或选修课程组进行培养。

要拓宽基础,其中既包括自然科学基础,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既包括本专业学科基础,也包括相邻专业学科知识;既包括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传授,也包括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

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的教育,加强对学生能力特别是自学、思维、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

要进一步利用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发挥综合性大学、多科性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的分工不同、行业和地区之伺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以及高等学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决定了不同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

因此,要求高等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和类型,自主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创出学校的声誉和特色。

五、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本科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要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从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

要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

要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文科教学改革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处理好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学术研究和教学、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理论与实践、文科教育和理工等其它学科教育的关系。

充分发挥文科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文科人才。

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是全国范围内有组织、较系统、起点高、立意新的教学改革计划,涉及高等教育思想、模式、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各方面的改革。

其目标是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各个专业领域形成一批优秀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先进的课程内容、优秀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精品等教学改革成果,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相对落后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有明显的改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