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歧义与双关的不同之处
幽默的原理
幽默的原理
幽默是一种令人愉悦的表现形式,它能够引发笑声和欢乐。
幽默的产生和效果是由一系列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幽默产生的一些原理和机制:
对比原理:幽默常常通过对比不同或出乎意料的情境、行为或语言,使人感到突出和滑稽。
对比的意外性和出乎意料性可以引发笑声。
歧义和双关:幽默常常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或句子的歧义性,产生双关效果,让人产生多种解释,从而制造笑点。
突破社会规范:幽默有时会挑战社会规范和常规,打破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从而产生一种解放和解压的感觉。
自我调侃:自我调侃是一种幽默的方式,通过幽默地讽刺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和幽默共鸣。
视角转换:幽默往往通过改变事物的视角和角度,使人看到平常事物的不同之处,产生新鲜感和好笑的效果。
反转和破坏预期:幽默常常在情节发展中出现出乎意料的反转或破坏预期,使得听众感到意外和好笑。
社会认同:幽默通常涉及到人们共同的经验和价值观,能够让人产生共鸣和认同感,促进群体凝聚力。
情绪缓解:幽默可以减轻紧张和压力,让人放松心情,提升心理健康。
总的来说,幽默的原理涉及到情感、认知、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它是一种智慧和创造力的表现,能够为人们带来快乐和欢笑。
广告语双关与歧义的辨别
广告语双关与歧义的辨别曾宏东“快修自行车”是公路边悬挂的修理店招牌,可以读出两种意思:一是这里修理自行车修得快,二是请快来这里修自行车。
这句话是一语双关,还是歧义呢?再看某皮鞋广告语“令足下生辉”,此句也可以读出两种意思:一是让您生辉,二是让脚下生辉。
这句话是一语双关,还是歧义呢?广告语常常采用一语双关修辞。
从上面两句看,“快修自行车”的两个意思,修得快是技术好效率高,无疑是好事,但叫人快来修,就不怀好意,正如医生希望人人都去看病一样,所以,这句广告语是失败的,判为歧义不为过;“令足下生辉”的两个意思就均令人愉快,所以此广告语是成功的,判为一语双关。
可见,广告词是否一语双关,关键看它所表达出的两种意思是否都是美好的令人愉快的,否则,判为有歧义。
请辨析:1、某理发店招牌“顶上功夫”。
2、某下岗工人开的理发店招牌“从头开始”。
3、某车主在他的车后写道:“别吻我,我怕修!”4、某蚊香广告语:“XXX牌蚊香使你的居室默默无蚊。
”参考:1、意思一:最棒的技艺。
意思二:头顶上的手艺——理发。
妙!妙!妙!2、意思一:我的新生活从理发开始。
意思二:下岗不可怕,一切可以从头做起。
很好!鼓掌!3、意思一:不要离我太近,因为一旦撞上,修车挺麻烦的。
意思二:不要接近我,我害羞。
语言形象生动,利用谐音双关,风趣幽默。
不错!4、意思一:XXX牌蚊香驱蚊效果好,有了它,你的居室就听不到蚊子的嗡嗡声了——没有蚊子了。
意思二:XXX牌蚊香让你的居室默默无闻。
窜改成语,表意上有点牵强,意思二还多少令人不太舒服。
比起前三句它就差多了。
个人之见,抛砖引玉也。
电大《现代汉语B》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现代汉语(2)》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现代汉语(2)》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10分。
每小题2分。
每小题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下列各组词只有( )是兼类词。
A.喜欢渴望牵挂 B.代表导演编辑C.讨厌仇恨鄙视 D.启示理想端正2.下列句子( )中的名词是不定指。
A.请把我要的磁盘带上 B.他的朋友看他来了C.她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 D.我上街买点东西做饭3.下列句子只有( )是复句。
A.据有关媒体报道,最近几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B.由于下雨的缘故,我校春季运动会只好延期举行。
C.因为两个人性格上合不来,最后还是分手了。
D.当敌人赶到江边时,红军已经渡过了金沙江。
4.下列说法( )正确。
A.相似点就是本体和喻体的特点相同B.相似点就是本体和喻体的形状相同C.相似点就是本体和喻体的类别相同D.相似点就是本体和喻体的色彩相同5.会话要遵循合作原则,而下面的会话,孩子的回答表明不想告诉妈妈真实情况,这里的会话,孩子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 )。
妈妈:期末考试成绩怎么样?孩子:我体育考得特别好。
A.质的准则 B.量的准则C.关系准则D.方式准则二、综合分析题(30分)1.分析下面短语的结构层次(10分)我和班长都来自边远的山村。
2.分析下面多重复句的结构层次(8分)只要你认真负责,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办事,不但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而且还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
3.按照要求变换下列句式(6分)①这套词语浅显、内容丰富、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装潢设计精美的科普读物,适合小学生阅读。
双关手法的例子
双关手法的例子
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利用语言中的同音或同义关系,使一句话涉及到两件事或两种含义,从而达到特定的表达效果。
以下是一些双关手法的例子:
1. 语义双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这句话中的“目”既可以理解为眼睛,也可以理解为看的意思,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看得更远,就需要再上一层楼。
2. 谐音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这句话中的“晴”和“情”谐音,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东边有太阳而西边却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却)还有晴天。
3. 音韵双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这句话中的“丝”和“思”谐音,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燃成灰时蜡泪才能滴干。
4. 歧义双关:“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水浒传》)这句话中的“不测风云”既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风云变幻无法预测,也可以理解为社会的动荡和灾难无法预测。
5. 形象双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儒效》)这句话中的“闻、见、知、行”四个字,分别代
表听、看、理解和行动,但它们又可以被理解为同音字“文、见、只、进”,
意思是“不如去听听看、不如去亲眼看、亲眼看见了不如真正理解它、理解了不如去实践它”。
以上例子表明,双关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加含蓄、幽默、机智和深刻,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
浅析歧义与双关的不同之处
浅析歧义与双关的不同之处摘要:歧义与双关都是汉语中历史悠久的研究课题,歧义与双关是两个很容易被混淆的概念。
但是,尽管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性,但是实质却不同。
本文主要辨析歧义与双关,旨在澄清这两个概念,避免将二者混为一谈,并提高我们正确地运用和辨析歧义与双关的能力。
关键词:歧义双关1 从概念性质上看从概念性质上看,歧义是指同一种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大都是一种语病。
而双关是有意使语句同时兼有双重意义,是一种修辞格。
一般地说,歧义是一种消极的语言现象。
言语中若是存在歧义现象,可能使人误解,甚至使工作受到损失。
即使不产生误解,让解码者经过反复推敲才了解原意,也是应该避免的。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歧义虽然是一种语病,但有时候通过巧妙运用,歧义也可以产生积极作用,造成某种特殊的修辞效果。
某些歧义语句通过说话者有意识巧妙地运用,就可以是这种消极的语言现象变为积极的表达手段。
双关则是一种修辞格,属于语用层面。
语言中片面的追求均衡,就会导致枯燥与单调;只有在追求均衡的同时,大胆的使用变化美才能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双关就是一种语言变化美的体现。
这是一种“一箭双雕”、“一举两得”或者“话里有话”、“指桑说槐”的积极的表达方式。
例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描述了一名少女的不安心态,根据上文可以看到“晴”字表面上是天晴之义,实际上是利用谐音双关,暗指爱情的“情”,产生了寓景于情、委婉含蓄的艺术修辞效果。
因此,歧义在实际应用中是一种语病,是错误暴露,而双关是一种修辞格,是智慧展现。
2 从产生动机上看产生动机直接影响着交际的结果,说写者进行话语活动时需要调控自己的话语行为以利于听读者充分理解自己话语的含义,正确把握自己的交际用意。
从产生动机上看,除了个别情况下,有人利用歧义来取得某种特殊效果外,一般歧义都是说写者无意之间表达错误多重理解的可能性。
浅谈英语歧义现象及其修辞作用
浅谈英语歧义现象及其修辞作用摘要:歧义是英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文章分析英语歧义现象的四种类型,探讨歧义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如果使用得当,就会在比喻、双关、反语、委婉语中起到生动、讽刺、幽默等多种修辞作用。
关键词:英语歧义;双关;反语;幽默歧义(ambiguity)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是指一个表达方式模棱两可,可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经常出现歧义问题,歧义也的确给语言交际带来了麻烦。
从英语歧义的形成及功能来看,歧义可分为无意歧义和有意歧义。
无意歧义,又称消极歧义,主要是由于语言的不完善或使用者的疏忽造成的,在人们的交流中起着消极的作用。
有意歧义,是指人们为了收到某种特定的修辞效果或语用目的而故意安排的。
这种歧义如果运用恰当,不但不会引起误解、妨碍人们的交流,反而使语言生动活泼、充满魅力,所以又称为积极歧义。
(李红英,2003)因此,在特定的情景中恰当地利用歧义,把歧义作为达到某种修辞效果的有力手段,就给语言的使用增添出乎预料的色彩,使语言表达更丰富深刻。
文章就英语歧义在比喻,双关,反语,委婉等方面的修辞作用作一些粗浅探讨。
一、英语歧义分类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句法结构、语用都会出现歧义的现象。
因此,总的来说,英语歧义现象大致分为四类:语音歧义、词汇歧义、结构歧义和语用歧义。
(一)语音歧义同形同音异义词,如:bank(河岸;银行);bark(树皮;吠);base(基础;卑鄙的);bear(忍受;熊);ear(耳朵;穗)等在交谈中会造成岐义。
例如:They went to the bank last saturday.此句可以理解为:他们上周六去了银行,或他们上周六去了河岸。
有时,不同的词或词组的连读、重读、语调、意群及停顿都是造成岐义不可忽视的因素。
例如:A name/ an aim;a nice man/an ice man;grade A /grey day1 beg your pardon.(同降调)对不起,请原谅。
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
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摘要:汉语歧义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是汉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汉语歧义现象进行了探讨.在本次课程论文中,我将从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类型、影响和消除办法三方面对歧义现象进行浅析.关键字: 现代汉语语法歧义什么是歧义?一言以蔽之,歧义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如:1、开刀的是他父亲。
句中“开刀的”既可指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指“被做手术的患者”。
同一个句子出现不止一种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要浅析的现象——歧义。
而我今天将从歧义的分类、影响和消除的办法这三方面对汉语中歧义现象进行论述一、歧义的种类歧义在划分种类时可以有多种依据,这里我将歧义划分为句法结构和语法结构两大类。
(一). 句法结构造成的歧义1句法结构关系不同。
汉语语法中结构关系有五种基本类型,分别是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和联合结构。
一个歧义句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句法结构,如:2、学生家长都来了3、他想起来了。
例五,是谁来了?句中的“学生家长”,到底是联合结构“学生和家长”,还是偏正结构“学生的家长”呢?而例六,是他要起床了,还是他想起了什么事?我们是该理解为述宾还是述补?(2)层次构造不同,句法结构关系相同。
4、新工人宿舍这句话的意思是工人宿舍是新建的?还是理解为这宿舍是新进来的工人住的?5、其他国家大事与例四类似,这个例子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结构,它一方面可以认为是本国其他的大事,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是外国的国家大事。
(3)层次构造不同,句法结构关系不同。
6反对哥哥袒护妹妹反对哥哥袒护妹妹7告别山区的青年告别山区的青年(二). 语义造成的歧义1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8 “鸡不吃了”到底是鸡不吃饭了还是人不吃鸡了,再看:9、这个人谁也没问过。
是大家谁也没有问过这个人,还是这个人没有问过其他人?这种歧义就是由于施事与受事同形造成的(2)语义指向不明造成的歧义。
双关语浅析
d c me t i (<fn ie 3c lr rd ”: o u n. t ” o t z= oo= e> ) wre s d c me t rt W +” +h; o u n. i ( w e ×” )
v r r 0 x 0 =” dx i h n ”∥ a u 8 0 6 0 i e — e n I; 定义两个页面 , l n _ 此处假 设
一
、
双 关的定 义
个词或一 个句子会 产生 两种或 两种 以上的意 义或解 释。 是由于 歧 义现象 的普遍存 在 , 交际过 程 中, 在 它是 双方沟通 的一大 障碍 。
Pu sapa n wods Th f r gihDi i n r f s n i ly o r . eOx o dEn l ct a yde ne s o i i a ,“h s fa wo d i u h a wa s t u g s wo o o e t s t e u e o r n s c y a o s g e tt rm r me nn so i ee ta s cai n , rt eus ft rm o ewo d a ig rdf r n o ito s o h eo s wo o r r s o es meo e ry te s mes u d wi i ee tme nn ,S s ft a rn al h a o n t d f rn a igs Oa h h
i e — x tl 12 一e t l cag —e t l 同—个 目录下 n x e.m 和 04 ih 及 h e ih 在 d h .m n .m
v ru l02 x 6 a r1 4 7 8=”1 2 0 4一 i. m l : eht ”
d c me t i (</ n>”; o u n. t ” f t ) wr e o
双关与歧义
双关与歧义孙冬梅;焦小燕【摘要】在英语中,双关与歧义都是具有一种语言形式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义的特点,因而常被混淆.从两者的定义、类别等来揭示"双关"与"歧义"的各自特征和辨别方法,旨在提高我们正确地运用和辨析双关辞格的能力,避免产生歧义.【期刊名称】《林区教学》【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3页(P69-71)【关键词】双关;歧义;差异【作者】孙冬梅;焦小燕【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南京,210009;南京工业大学,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双关(pun)和歧义(ambiguity)在形式上都表现为一个词、短语或句子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意义。
因此,“就形式而言,双关和歧义本是相同的或相近的,甚至是同构的”。
(王希杰,1993)正因为如此,在语言学中双关和歧义是两个容易被混淆的概念。
为了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从二者的定义及类型入手,对它们存在的主要差异加以分析说明。
歧义在英语中的释义是:“An ambiguous sentence is usually of doubtful meaning.Because it can be interpreted in more than oneway ormanyotherways. ”即:歧义 (ambiguity)是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句,其深层却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
严格说来,歧义并不是修辞手段,而是一种在语言使用中所产生的语义理解分歧现象。
例如:He finished the race last Friday.由于 race的多义性,句中的“finished the race”可能被歧解为“参加了竞赛”和“消灭了那个种族”两种意思。
因此,在言语交际中,如果不考虑交际环境等制约因素,凡具有两种或更多不同释义的句子可看做是歧义的现象。
论英语中双关与歧义的差异
“ ti ln ti, e r i . si . c , L o i I s a o g al et 山 ” ad Mie a okn g
d w f WOl o n wi  ̄ l l l  ̄ a h 'o  ̄ ’ al ‘ u y d o tte l l 1 z 3 s t i. ‘ t wa o y u b
维普资讯
第2 4卷 第 2翱 20 0 2年 3月
湘潭 师 范学 院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d un l f in lnN r l n esy S c l i ∞ E i n o ra o a ga oma i ri ( o i e X U v t a Sc n di ) l o
Vol 2 No. 4 2 Ma .2 0 r O已
论 英 语 中 双 关 与 歧 义 的 差 异
黎 清群
( 部阳 师范 专科 学校 中文 系 , 南 邵 阳 4 ̄ 0 ) 湖 2 0o
摘
要 : 关和 歧 义在 形 式上存 在 相似 之 蛀 , 双 印都 是 一 种 语 言 形 式表 达 两 种或 两 种 上 的意 义 。但 是 它
2 A u r e -sl / a u e o t。 a hg w y b s d i r ̄ , - h g o ta rp r Ⅱ ih a v a d
个词 、 短语 或 句 子 表 达 两 种 或 两种 以上 不 同 的意
义 。因此 .就 形 式 而 言 . 关 和 歧 义 本 是 相 同 的相 “ 双 近 的 , 至是 同 构 的 ,l。正 因 为 如 此 , 语 言 学 中 甚 .l E 在 双关 和歧 义是 两 十 容易 被 混 淆 的概 念 。为 了 弄 清 这 两 个 概念 的 区别 , 文 试 图 从 二 者 的 定 义 及 类 型 人 本 手 . 它 f 存 在 的 主要 差 异加 以分析 说 册。 对 『 ]
歧义和双关的成因分析
歧义和双关的成因分析【摘要】双关和歧义在语法意义上都具有多义性,从语言研究的角度看,双关一般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使用,而歧义则是一个语法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对歧义、双关的概念、成因的对比分析来辨析歧义与双关的区别。
【关键词】歧义;双关;成因一、歧义与双关的概念辨析《辞海》对歧义的定义是指语言文字的意义不明确,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
尤庆学研究了吕叔湘、朱德熙,赵元任等人对歧义的定义之后,在《汉语歧义研究综述》一文中把歧义的定义概括为: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也就是说,歧义是一种语言现象,是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矛盾,词语与词语之间是一种组合关系,不同的词语组合起来表达人们的思想,在这样的组合当中可能会出现多义现象,而这种多义现象是人们的无心之过,对于人们的表达是不利的,是主观上想要避免的情况。
《辞海》对双关的定义是:①词语、句子除表面意思外,还关涉、隐含另外的意思。
②运用双关手段的修辞格。
说到底,双关就是一种语用现象,是一种修辞手法,在语言表达是起到独特的效果。
黄伯荣、廖序东版的《现代汉语》就定义双关为: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
二、歧义与双关的成因对比分析1.歧义成因(1)语音因素。
口头歧义,即语音歧义,是由于同音词的因素造成的歧义。
如:“聪明的妈妈会用锌”,这是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的广告语,利用语音要素使听众产生两种联想:其一说明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是与众不同的,只有聪明的母亲才会选择;其二“锌”和“心”谐音,“会用锌(心)”说明妈妈为孩子选择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赞扬妈妈对孩子的关怀备至,一语双关,妙趣横生。
双关语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空间,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2)词汇因素。
词汇因素造成歧义,主要因为词的词性同而词义不同(多义词)所造成的。
如:赶张三,没那么容易。
“赶”可以是“驱赶”,也可以是“赶上”,两种理解有着截然不同的意思。
翻译双关语的理论和运用
翻译双关语的理论和运用
双关语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通过使用具有多重意义的词语或词语组合来创造幽默效果或产生歧义。
双关语在不同的语言中都存在,并且被广泛用于文学、广告、演讲等领域中。
双关语的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多义性:双关语的存在基于词语的多义性。
同一个词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意思或解释,这为双关语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
2.歧义性:双关语的特点之一是其歧义性。
通过使用具有多重意义的词语或短语,双关语能够在表面上产生一个意义,但同时也暗示了另外一个意义或解释。
这种歧义性是创造幽默和吸引注意力的重要手段。
3.上下文的重要性:上下文对于理解双关语的意义至关重要。
双关语通常依赖于上下文的语境来触发多重意义或解释,因此在翻译双关语时,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境差异,以确保双关语的效果得以保留和传达。
在实际运用中,翻译双关语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很难将一个双关语完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损失原有的双关效果。
在翻译双关语时,译者通常需要运用一些策略,例如:
1.同音译:在目标语言中选择与原文双关语具有相似发音或音韵的词语,以达到类似的幽默效果。
2.意译:将原文双关语的意思转化为目标语言中具有类似效果的表达方式。
这涉及到译者对两种语言特点、文化差异和语用规范的深入了解。
3.给予解释:在目标语中附加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双关语的意义。
这可以通过增加注释、脚注或借助上下文来实现。
总之,翻译双关语需要译者具备深入的语言、文化和语用知识,并且需要综合考虑多种翻译策略,以保持原文双关语的幽默效果和意义传达。
国开作业言语交际-本章自测59参考(含答案)
题目:1.“他长得很像他父亲”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中的明喻。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错
题目:2.“地球是椭圆形的,绕太阳运转一圈大约需要365天”是比拟。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错
题目:3.跌衬和衬托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错
题目:4.从意义看,对偶包括正对、反对和流水对。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5.反对就是对比。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6.对比就是反对。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错
题目:7.“他栽了一棵树,又栽了一盆花”。
这句子两个“栽”连用,是拈连。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错
题目:8.“琵琶琴瑟,王王在上”。
这个句子使用了嵌字。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错
题目:9.“老泰山以后还需要他照顾”这个句子使用了比拟修辞格。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错。
歧义和双关的成因分析(1)
歧义和双关的成因分析作者:胡杨谭逊来源:《东方教育》2013年第04期【摘要】双关和歧义在语法意义上都具有多义性,从语言研究的角度看,双关一般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使用,而歧义则是一个语法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对歧义、双关的概念、成因的对比分析来辨析歧义与双关的区别。
【关键词】歧义;双关;成因一、歧义与双关的概念辨析《辞海》对歧义的定义是指语言文字的意义不明确,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
尤庆学研究了吕叔湘、朱德熙,赵元任等人对歧义的定义之后,在《汉语歧义研究综述》一文中把歧义的定义概括为: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也就是说,歧义是一种语言现象,是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矛盾,词语与词语之间是一种组合关系,不同的词语组合起来表达人们的思想,在这样的组合当中可能会出现多义现象,而这种多义现象是人们的无心之过,对于人们的表达是不利的,是主观上想要避免的情况。
《辞海》对双关的定义是:①词语、句子除表面意思外,还关涉、隐含另外的意思。
②运用双关手段的修辞格。
说到底,双关就是一种语用现象,是一种修辞手法,在语言表达是起到独特的效果。
黄伯荣、廖序东版的《现代汉语》就定义双关为: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
二、歧义与双关的成因对比分析1.歧义成因(1)语音因素。
口头歧义,即语音歧义,是由于同音词的因素造成的歧义。
如:“聪明的妈妈会用锌”,这是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的广告语,利用语音要素使听众产生两种联想:其一说明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是与众不同的,只有聪明的母亲才会选择;其二“锌”和“心”谐音,“会用锌(心)”说明妈妈为孩子选择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赞扬妈妈对孩子的关怀备至,一语双关,妙趣横生。
双关语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空间,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2)词汇因素。
词汇因素造成歧义,主要因为词的词性同而词义不同(多义词)所造成的。
如:赶张三,没那么容易。
谈“歧义双关”
谈“败义双关”■鲁家文双关有谐音和语义双关,这里提出歧义双关,可以认为是语义双关的一种特殊形式。
歧义有语法和修辞意义方面的歧义,语法歧义如“我们三人一组”,结构上可以是“我们〃三人一组”,其中“我们”是主语,“三人一组”是谓语,可以理解为“我们”是指一群人,对这群人按照每组三人来分配。
也可以是“我们三人〃一组”,其中“我们三人”是主语,“一组”是谓语,可以理解为我们三个人同属一组。
对于这种语法歧义,只有消除歧义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
修辞上的歧义即在特定的语境下,说话人故意制造歧义以达到交际目的或转移话题。
歧义双关指说话人说出一个歧义句,关涉到两个方面,两方面对听话者双方而言都可接受且应用于实际。
如:例一:男方带女朋友见父母,饭桌上的对话。
女友:如果我和你妈妈同时掉水里,你先救哪一个?(饭桌上气氛一度紧张起来。
)男友:当然是救你——未来的妈妈了。
(双方对男方的回答都很满意,气氛恢复融洽。
)例二:老师:同学们,你们要当好研究生。
甲生:老师放心,我会做一名优秀的研究生。
乙生:老师放心,我会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
例一中女友理解婚后将成为男方未来孩子的妈妈,认为“未来的妈妈”指自己,男友母亲则理解为婚后将成为女友的妈妈,认为“未来的妈妈”指自己,双方对歧义句包含的不同含义都接受,该歧义句是平行关系。
例二中甲生的理解是“当/好研究生”,“当”是谓语动词,“好研究生”是宾语,“好”是修饰“研究生”的定语。
乙生的理解是“当好/研究生”,“当好”是谓 语动词,“好”是修饰“当”的补语,“研究生”是宾语。
老师将其总结为研究生的两个阶段,先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即“当好/研究生”,进而做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即“当/好研究生”,该歧义句是串联关系。
像这样的情况不难见到,再如:甲:(指着小王)我们单位有个小王,这个人谁微论[|都看不起。
乙(甲的好友):你们单位的人都不喜欢他吧?甲:当然。
乙:这个人谁都看不起。
甲表达的意思是小王看不起任何人,乙最后的理解是谁都看不起小王,这是一个因果关系串联式的歧义双关句,这一类歧义双关句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修辞格来应用。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双关和讽刺意味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双关和讽刺意味在文学作品中,双关和讽刺意味常常被用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趣味性。
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作家们能够在双关和讽刺中表达出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双关和讽刺意味,并探讨它们对作品的影响。
一、双关的运用双关是指一个词语或者短语有两个或者多个意思,作家们通过运用双关来达到丰富表达的效果。
它可以增添作品的幽默感,调动读者的思维,以及创造出意料之外的结果。
举个例子,在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发表的“to be or not to be”就是一个经典的双关句。
这个句子既可以理解为“活着还是死去”,同时也有“存在还是不存在”的意思,通过这样的句子,作家巧妙地揭示了哈姆雷特的思想纠结和内心挣扎。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双关也经常被运用。
许多诗人善于使用双关来创造出意味深长的诗句。
比如,杨煜的《丑时》中有句诗云:“山色有无中。
”这句诗利用了“有无”这个词的双关意义,既表达了山色存在的意思,同时也暗含着山色之外的无形之美。
这样的双关使得诗句更富有层次感,给读者带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二、讽刺的表达讽刺是一种通过夸张、反转和嘲笑来达到对人或事物的批判和抨击的修辞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讽刺意味常常被用来揭示社会问题、映射人性弱点、批判不良风气,以及呈现作家对现实的反思。
讽刺的目的是通过让读者在嘲笑之中思考,从而激发对现实的反思和改变。
讽刺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有时候,作家可以通过虚构的角色和故事来表达讽刺意味。
比如,奥威尔的《1984》通过描述一个极权社会中的人物和事件,嘲讽了政府的倒行逆施和对人民的统治。
通过描述极权社会中的荒谬和反常,作家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和风险。
另外,作家还可以通过夸张和反转来表达讽刺。
这种方式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和行为,以达到让人发笑和思考的效果。
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中,经常能看到夸张和反转的运用。
比如,在《噩梦之夜》中,人物们经历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通过夸大和颠倒的方式来讽刺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英语通俗双关语歧义分析
英语通俗双关语歧义分析作者:谷慧娟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年第08期歧义在语言中普遍存在,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含糊现象,可以说是语言固有的弱点。
歧义涉及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语言的方方面面,是语言学家们长期深入研究的题目之一,它对语言应用有积极也有消极影响。
消极的歧义会给人们的交际带来障碍,因此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巧妙地化弊为利,利用歧义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从而取得说话者意欲表达的语用效果——双关修辞效果。
一、歧义与双关语双关是语言的一种变异使用,“是用了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
牛津英语辞典对双关的解释是,“Theuseofawordinsuchawayastosuggesttwoormoremeaningsordifferentassociations,ortheuseoftwoormorewordsofthesameornearlythesamesoundwithdifferentmeanings,soastoproduceahumorouseffect;aplayonwords.”(双关不仅指运用某一个词传达两种或更多的意义,引起不同的联想,还指使用两个或多个发音相同、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目的是产生一种幽默效果;双关是一种文字游戏。
)在一定意义上,双关是在积极地运用“歧义”,是一种“蓄意为之的歧义形式”。
换言之,双关是歧义在修辞上的运用。
双关在文学作品中曾经盛极一时,文学中的双关语,即文学双关语,是双关语作为常用的修辞格在文学传统中的体现。
本文关注的是大众传媒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双关语,即在广告、笑话、漫画、谜语、绕口令等大众化、通俗化载体中出现的双关语,不妨把此类称作通俗双关语。
通俗双关语通过“蓄意”利用词汇、惯用语的多意以及同音、近音现象使话语生成不同含义。
它的语言形象简练,以幽默、俏皮为特色,令人回味无穷。
二、通俗双关语歧义的内在层面双关语不仅与词义、词形、词音密切相关,与上下文语境、修辞、逻辑也相关。
歧义与双关
歧义与双关
韩修成
【期刊名称】《语文知识》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敲边鼓:意思是从旁帮腔;从旁助势。
敲门砖:拣砖头敲门,门开后即弃砖。
比喻猎取功名的工具,功名到手即可抛弃。
敲竹杠:喻指利用别人的弱点或错误,或假借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财物。
煞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致。
比喻败坏兴致。
【总页数】1页(P25)
【作者】韩修成
【作者单位】安徽灵璧一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英语歧义的双关效果研究 [J], 霍冬雪;关丽娟
2.英语中语音歧义和词汇歧义及其产生的双关修辞效果 [J], 吴静
3.浅析英语词汇歧义现象及其积极的双关修辞效用 [J], 代潇
4.谈"歧义双关" [J], 鲁家文
5.谈“歧义双关” [J], 鲁家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歧义与双关的不同之处
摘要:歧义与双关都是汉语中历史悠久的研究课题,歧义与双关是两个很容易被混淆的概念。
但是,尽管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性,但是实质却不同。
本文主要辨析歧义与双关,旨在澄清这两个概念,避免将二者混为一谈,并提高我们正确地运用和辨析歧义与双关的能力。
关键词:歧义双关
1 从概念性质上看
从概念性质上看,歧义是指同一种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大都是一种语病。
而双关是有意使语句同时兼有双重意义,是一种修辞格。
一般地说,歧义是一种消极的语言现象。
言语中若是存在歧义现象,可能使人误解,甚至使工作受到损失。
即使不产生误解,让解码者经过反复推敲才了解原意,也是应该避免的。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歧义虽然是一种语病,但有时候通过巧妙运用,歧义也可以产生积极作用,造成某种特殊的修辞效果。
某些歧义语句通过说话者有意识巧妙地运用,就可以是这种消极的语言现象变为积极的表达手段。
双关则是一种修辞格,属于语用层面。
语言中片面的追求均衡,就会导致枯燥与单调;只有在追求均衡的同时,大胆的使用变化美才能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双关就是一种语言变化美的体现。
这是一种“一箭双雕”、“一举两得”或者“话里有话”、“指桑说槐”的积极的表达方式。
例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描述了一名少女的不安心态,根据上文可以看到“晴”字表面上是天晴之义,实际上是利用谐音双关,暗指爱情的“情”,产生了寓景于情、委婉含蓄的艺术修辞效果。
因此,歧义在实际应用中是一种语病,是错误暴露,而双关是一种修辞格,是智慧展现。
2 从产生动机上看
产生动机直接影响着交际的结果,说写者进行话语活动时需要调控自己的话语行为以利于听读者充分理解自己话语的含义,正确把握自己的交际用意。
从产生动机上看,除了个别情况下,有人利用歧义来取得某种特殊效果外,一般歧义都是说写者无意之间表达错误多重理解的可能性。
出现歧义是表达疏忽的
结果而非有意设置,因而语意指向也是不明确的,读者的理解完全可能与表达者的既定意向相背离。
双关是从说话语写文章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强调说写者有意而为。
而除个别情况之外,歧义通常是说写者无意造成的。
双关的形成强调是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巧妙地借用两种不同概念中所隐存的某些类似点,出人意料地进行两种语境的替换。
读者在联想之后,会惊奇地发现作者言辞的机智精妙,运用双关,用意在“指桑说槐”,使语言幽默、含蓄,富有情趣,耐人品味。
因此除个别情况为达到某种效果,双关语的制作者也会有意识的叫听读者误解之外,通常,双关语的制作者是有意识的不希望被人误解的。
因此说,在产生动机上看,歧义大都无意而为,双关是有心而为。
3 从表意关系上看
从表意关系上看,歧义也和双关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双关所说的一句话的两种含义是可以并存的,可以兼顾,具有融合性,但是二者所表达的含义并不是平行的,它们之间通常有表里、轻重或真假之别。
双关强调“言在此而意在彼”,强调表面上说的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要表达的是另外一个意思。
所以,从这一点说,双关本身就是言外之意的一种体现方式。
但这种性质也有例外,那便是谐音双关中的“歧解双关”。
歧解双关是指同形同音词,在一定的语境中故意造成语义上的歧解,以达到一定的修辞目的。
这类双关的特点是:歧解的两个意义在句子中都不是确定的,是平行的,没有主次之分,这是与其他双关不同的。
与之不同的是,歧义所说的一句话有两种或多种含义不能兼顾具有相对立的关系,而且这些含义没有侧重点,是平行的。
歧义是一个语句表达了几个不同的命题,也就是说一个语句合有几个判断。
广义地说,这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语句具有言外之意。
但是,歧义到底和言外之意不同,因为歧义句所表达的几种意义,人们无从确定其中那一种是说话人要说的,也就是说连“言内之意”都不能确定,自然谈不到表达什么言外之意了。
因此,歧义就其本身说是语病,和双关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的言外之意,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4 从表达效果上看
话语活动不是说话者个人的行为,不单纯为准确表达自己,还是一种社会人际行为,是双向的。
其根本目的在于交际和行事,在于取得发话人所希望的交际效果,实现发话人的说话意图,或是告诉某人某事,或是让某人执行某事,或者是打动某人等等。
歧义与双关的产生动机与说话者的编码有关,而表达效果则与听话者的解码有关。
歧义句大多数情况下在理解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误会,是说话者和听话者无法达成共识,是交际的一大障碍,产生负面作用,需要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排除。
部分歧义利用自身一语多义来制造某种特定的修辞效果,例如一段相声《歪说三国》中说道张飞的母亲姓吴,因为有一个成语是“无事生非”;还说周瑜的母亲姓季,诸葛亮的母亲姓何,因为“既生瑜,何生亮”。
这是运用同音词歧义制造的笑料。
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并非一定要僵化教条,有些歧义可以通过恰当巧妙地运用,使语言表达变得生动、幽默,可以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这种运用歧义的情况仅占少数,大多数情况下歧义都会对表达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歧义通常是说写者信息发出时“言此”,而听读者解码有误而“意彼”,实际上是一种“阴差阳错”。
而双关是说话者为了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特意创设以产生婉转、幽默、诙谐、含蓄等艺术效果,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
双关对表达效果通常产生积极的影响,双关是“一个词当两个词用,一句话当两句话用”,而且字里字面都要讲得通,“语无虚设,意有双重”。
双关的说写者与听读者对于“言此”和“意彼”均有共识,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说写者不用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取得婉转、凝练、含蓄、幽默的表达效果。
并且,恰当的双关,可以使语言简洁凝练,可以形象的刻画人物的内心与性格。
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艺术性,使人感到意味深长,隽永含蓄,妙趣横生。
歧义与双关是分属不同层面的两种概念,尽管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性,实质却不同。
我们应该把二者区分开来,避免混为一谈,应在交际中恰当地运用双关与歧义,尽量避免歧义的消极影响,以使语言生动有趣,使交际快捷顺利。
参考文献
[1]王希杰.修辞学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尤庆学.汉语歧义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1.8.
[3]吕叔湘.歧义类例[J].中国语文,1984(5).
[4]谭永祥.“双关”及其瓜葛辩[G].中国华东修辞学会,修辞学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251-272.
[5]周达生.论“双关”[G]//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修辞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261-274.
[6]胡凌虹.多义、歧义、双关辨析[J].杭州: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