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竞赛教程(超详细) 第十八讲 原子物理
高中物理第十八章原子结构高效整合课件新人教选修3_5
![高中物理第十八章原子结构高效整合课件新人教选修3_5](https://img.taocdn.com/s3/m/f70208d8524de518974b7d17.png)
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 E1,激发态能量En= E1/n2,其中n=2,3,….用h表示普朗克常量,c表示真空中的 光速.能使氢原子从第一激发态电离的光子的最大波长为
()
A.-43hEc1
B.-2Eh1c
C.-4Eh1c
D.-9Eh1c
解析: 由 En=E1/n2 知,第一激发态的能量为 E2=E41,
色光
红 橙 黄 绿 蓝—靛 紫
光子能量 1.61~ 2.00~ 2.07~ 2.14~ 2.53~ 2.76~ 范围(eV) 2.00 2.07 2.14 2.53 2.76 3.10
处于某激发态的氢原子、发射的光的谱线在可见光范围内 仅有2条,其颜色分别为( )
A.红、蓝—靛 B.黄、绿 C.红、紫 D.蓝—靛、紫
解析: 由于原子发生跃迁时放出三种不同能量的光子, 故跃迁发生前这些原子分布在2个激发态能级上,即分布在n= 2,n=3两个能级上,因为放出光子的最大能量为12.09 eV, 由E3-E1=12.09 eV得E3=-1.51 eV,故最高能级的能量 值是-1.51 eV.
答案: 2 -1.51
α粒子散射实验
离核以后速度的大小为________(用光子频率ν、电子质量m、
氢的电离能E1与普朗克常量h表示.)
解析: 由题意,hν=12mv2+E1,解得 v=
2hνm-E1.
答案:
2hν-E1 m
大量氢原子处于不同能量激发态,发生跃迁时放 出三种不同能量的光子 ,其能量值分别是: 1.89 eV,10.2 eV,12.09 eV.跃迁发生前这些原子分布在____个激发态能级 上,其中最高能级的能量值是____eV(基态能量为-13.6 eV).
高三物理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第节
![高三物理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第节](https://img.taocdn.com/s3/m/8526bf2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1d.png)
准兑市爱憎阳光实验学校高三物理第十八章原子结构第1~4节【本讲信息】一. 教学内容:3—5第十八章原子结构第一节电子的发现第二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第三节氢原子光谱第四节玻尔的原子模型二. 知识内容〔一〕1. 阴极射线:阴极射线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后来,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被称为电子。
2. 电子的发现:1897年英国的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
〔二〕1.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其中,有人形象地把汤姆孙模型称为“西瓜模型〞或“枣糕模型〞。
2. a粒子散射:〔1〕a粒子:a粒子是从放射性物质中发射出来的快速运动的粒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4倍。
〔2〕现象:绝大多数a粒子穿过金箔后,根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但有少数a粒子〔约占八千分之一〕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3〕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原子中带正电的体积很小,但几乎占有质量,电子在正电体的外面运动。
按照卢瑟福的理论,正电体被称为原子核,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因而被称为核式结构模型。
3. 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1〕电荷: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的电荷数就是核中的质子数。
〔2〕尺度:对于一般的原子核,核半径的数量级为10-16m,而整个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10-10m,两者相差十万倍之多,可见原子内部是十分“空旷〞的。
〔三〕1. 光谱:〔1〕义:把光按波长的大小分开,获得光的波长〔频率〕成分和强度分布的记录。
即光谱。
〔2〕分类:光谱分为线状谱和连续谱。
〔3〕特征:线状谱是一条条分立的亮线;连续谱是一条连续的光带。
2. 原子光谱:〔1〕义:各种原子的发射光谱都是线状谱,不同原子的亮线位置不同,把这些亮线称为原子的特征谱线。
〔2〕光谱分析: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我们可以用它来鉴别物质和确物质的组分,这种方法称为光谱分析。
高二物理选修课件第十八章玻尔的原子模型
![高二物理选修课件第十八章玻尔的原子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2eb37f6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18.png)
要点二
优缺点分析
卢瑟福模型能更好地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和元素周期律, 但无法解决电子绕核运动的稳定性问题;汤姆孙模型则能 解释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和某些元素的化学性质,但与实 验结果不符。因此,在解释原子结构和性质方面,卢瑟福 模型更具优势。
06 玻尔原子模型在现代物理 中地位和影响
玻尔原子模型对量子力学发展贡献
高二物理选修课件第十八章玻尔的 原子模型
汇报人:XX 20XX-01-19
目 录
• 玻尔原子模型基本概念 • 玻尔原子模型中电子运动规律 • 氢原子光谱与能级结构分析 • 碱金属原子光谱与能级结构特点 • 其他类型原子模型简介与评价 • 玻尔原子模型在现代物理中地位和影响
01 玻尔原子模型基本概念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验证
氢原子光谱的实验结果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预言高度一致,因此可以作为验证量子力学 基本原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通过测量氢原子基态和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可以验证 量子力学中关于能量量子化和波函数坍缩等基本概念的预言。
04 碱金属原子光谱与能级结 构特点
碱金属原子光谱实验现象及解释
模型内容
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由 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
组成,电子绕核运动。
优点
成功解释了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缺点
无法解释原子稳定性和元素周期律 ,且电子绕核运动的稳定性问题未 得到解决。
汤姆孙枣糕模型简介与评价
模型内容
汤姆孙枣糕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 均匀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电子
氢原子光谱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原子结构的研究
氢原子光谱是研究原子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分析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和超精细结 构,可以揭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和性质。
高中物理竞赛原子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竞赛原子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a6eda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3.png)
高中物理竞赛原子物理教案教学内容:原子物理
教学目标:
1. 理解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3. 熟练掌握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研究方法;
4. 了解核反应和核能的应用。
教学重点:
1.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组成;
2. 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
3. 核反应和核能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掌握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
2. 理解核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基本概念。
二、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1. 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2. 原子核的性质:电荷数、质量数、核反应等。
三、探究: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
1. 原子核的稳定性:结合能、核力等因素;
2. 放射性的种类和性质:α、β、γ辐射。
四、活动:实验测定原子核的放射性活度。
五、拓展:核反应和核能的应用。
1. 核反应的原理和种类;
2. 核能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六、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核实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资源:
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
2. 实验器材:放射性测量仪器;
3. 图表资料:有关原子物理的图片和实验数据。
教学评估:
1. 课堂随堂测试;
2. 学生课后练习;
3. 实验报告和讨论。
以上是关于高中物理竞赛原子物理教案范本,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的教学工作。
祝教学顺利!。
高中物理第十八章原子结构第4节玻尔的原子模型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_520190412135
![高中物理第十八章原子结构第4节玻尔的原子模型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_520190412135](https://img.taocdn.com/s3/m/7cac3955a45177232f60a2c6.png)
第4节玻尔的原子模型1.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
(1)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之中,这些状态中能量是稳定的。
(2)跃迁假设: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
hν=Em-En。
(3)轨道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
2.氢原子的轨道半径rn=n2r1,n=1,2,3,…氢原子的能量:En=1n2E1,n=1,2,3,…一、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1.玻尔原子模型(1)原子中的电子在库仑力的作用下,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
(2)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是量子化的。
(3)电子在这些轨道上绕核的转动是稳定的,且不产生电磁辐射。
2.定态(1)当电子在不同轨道上运动时,原子处于不同的状态,原子在不同的状态中具有不同的能量,即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这些量子化的能量值叫作能级。
(2)原子中这些具有确定能量的稳定状态,称为定态。
能量最低的状态叫作基态,其他的状态叫作激发态。
3.跃迁(1)当电子从能量较高的定态轨道(其能量记为E m)跃迁到能量较低的定态轨道(能量记为E n,m>n)时,会放出能量为hν的光子,这个光子的能量由前、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 m-E n,该式被称为频率条件,又称辐射条件。
(2)反之,当电子吸收光子时会从较低的能量态跃迁到较高的能量态,吸收的光子的能量同样由频率条件决定。
二、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1.解释巴耳末公式(1)按照玻尔理论,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辐射的光子的能量为hν=E m-E n。
(2)巴耳末公式中的正整数n和2正好代表能级跃迁之前和之后所处的定态轨道的量子数n和2。
并且理论上的计算和实验测量的里德伯常量符合得很好。
2.解释氢原子光谱的不连续性原子从较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的能量等于前后两个能级差,由于原子的能级是分立的,所以放出的光子的能量也是分立的,因此原子的发射光谱只有一些分立的亮线。
高中物理课件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章末分层突破
![高中物理课件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章末分层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86bf84573169a4517623a358.png)
下一页
[再判断] 1.放射性元素发出的射线可以直接观察到.( × ) 2.放射性元素发出的射线的强度可以人工控制.( × ) 3.α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强,电离作用很弱.( × )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5)①原子吸收光子能量是有条件的,只有等于某两个能级差时才被吸收发
生跃迁.
②如果入射光的能量 E≥13.6 eV,原子也能吸收光子,则原子电离.
③用粒子碰撞的方法使原子能级跃迁时,粒子能量大于能级差即可.
2.跃迁与光谱线
原子处于基态时,原子是稳定的,但原子在吸收能量跃迁到激发态后,就
知识脉络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及放射线的本质
[先填空]
1.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 (1)天然放射现象:物质能自发地放出 射线 的现象. (2)放射性:物质放出 射线 的性质,叫做放射性. (3)放射性元素:具有 放射性 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 (4)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 贝可勒尔 发现了天然放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两个重要的物理思想方法 1.模型法 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其中有汤姆孙模型、卢瑟 福模型、玻尔模型、电子云模型.
上一页
图 18-1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假设法 假设法是学习物理规律常用的方法,前边我们学过的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现在大家知道从物质微观结构来看是正确的,它就是核外电子绕核旋转所形成 的电流.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是“假说”。玻尔的假说是为解决核式结构模型 的困惑而提出的,他的成功在于引入量子理论,局限性在于保留了轨道的概念, 没有彻底脱离经典物理学框架.
基态或激发态的原子的核外电子跃迁到 n=∞的轨道,n=∞时,E∞=0.
高中物理第十八章(原子结构)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
![高中物理第十八章(原子结构)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eb83de26fff705cc170add.png)
高中物理第十八章(原子结构)教案设计与知识点解析18.1 电子的发现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阴极射线及电子发现的过程;(2)知道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的实验及理论推导。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步了解原子不是最小不可分割的粒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根据事实建立学说,发展学说,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现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
人类就是这样通过光的行为,经过分析和研究,逐渐认识原子的。
教学重点:阴极射线的研究。
教学难点: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理论推导。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和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节电子的发现(一)引入新课很早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一种不可再分割的粒子。
这种认识一直统治了人类思想近两千年。
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对实验中的阴极射线深入研究时,发现了电子,使人类对微观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电子的发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三大发现之一。
(二)进行新课1、阴极射线气体分子在高压电场下可以发生电离,使本来不带电的空气分子变成具有等量正、负电荷的带电粒子,使不导电的空气变成导体。
问题:是什么原因让空气分子变成带电粒子的?带电粒子从何而来的?史料:科学家在研究气体导电时发现了辉光放电现象。
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较早发现了气体导电时的辉光放电现象。
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研究辉光放电现象时认为这是从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引起的。
所以他把这种未知射线称之为阴极射线。
对于阴极射线的本质,有大量的科学家作出大量的科学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
(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
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的传播过程。
(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
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思考: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阴极射线的研究,能通过实验现象来说明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波还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原子物理可编辑.ppt
![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原子物理可编辑.ppt](https://img.taocdn.com/s3/m/dffc6a2d2b160b4e777fcf01.png)
e2
4π 0rn2
m vn2 rn
由假设 2 量子化条件 mvnrn
n
h 2π
rn
0h2
π me 2
n2
r1n2
(n 1,2,3,)
n 1 , 玻尔半径
r1
0h2π me 2来自 5.29 10 11m
n 第
轨道电子总能量
En
1 2
mvn2
e2
4π 0rn
En
En E1 n2
基态 n 1
13.6
玻尔理论对氢原子光谱的解释
En
1
me4
8
2 0
h3c
me4
8
02h2
c
1 n2
me4
8
2 0
h3c
(
1.097107 m1
h Ei E f
11 n2f ni2 ) , ni n f
R (里德伯常量)
动时,只有电子的角动量 L 等于 h 2π 的整数倍的那些
轨道是稳定的 .
量子化条件 L mvr n h 2π
主量子数
n 1,2,3,
假设三 当原子从高能量 Ei 的定态跃迁到低能量
E f 的定态时,要发射频率为 的光子.
频率条件 h Ei Ef
氢原子能级公式
由牛顿定律
氢
原 子 能 级 跃
与 光 谱 系
n
n4 n3
n2
E 0
帕邢系 布拉开系
巴耳末系
E
迁
n 1
莱曼系
类氢离子
由牛顿定律
高中物理第十八章原子结构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选修
![高中物理第十八章原子结构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54e925bde009581b6ad9eb03.png)
由于实物粒子的动能可全部或部分被原子吸收,所以只要入射粒子
的能量大于或等于两能级的能量差(E=Em-En),均可使原子发生能 级跃迁。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例题3】(多选)如图所示,A、B、C分别表示三种不同能级跃迁 时放出的光子。由图可以判定( )
A.用波长为600 nm的X射线照射,可以使稳定的氢原子电离 B.用能量是10.2 eV的光子可以激发处于基态的氢原子 C.用能量是2.5 eV的光子入射,可以使基态的氢原子激发 D.用能量是11.0 eV的外来电子,可以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激发
所示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3)由 E3 向 E1 跃迁时发出的光子频率最大,波长最短。 hν=E3-E1,又知 ν=������������,则有
λ=������3ℎ-������������1
=
6.63×10-34×3×108 [-1.51-(-13.6)]×1.6×10-19
m≈1.03×10-7 m。
答案:BC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对玻尔原子模型及原子能级跃迁的理解
1.玻尔原子模型 (1)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能量不连续的状态中,具有确定能量的稳 定状态叫做定态,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基态,其他的状态叫作激发态。 (2)频率条件 当电子从能量较高的定态轨道(Em)跃迁到能量较低的定态轨道 (En)时会放出能量为hν的光子,则:hν=Em-En。反之,当电子吸收光子 时会从较低的能量态跃迁到较高的能量态,吸收的光子能量同样由 频率条件决定。
(3)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电子的不同运行轨道。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2.氢原子能级跃迁
(1)氢原子的能级 原子各能级的关系为: En=������������21 (n为量子数,n=1,2,3,…) 对于氢原子而言,基态能级:E1=-13.6 eV。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原子物理自1897年发现电子并确认电子是原子的组成粒子以后,物理学的中心问题就是探索原子内部的奥秘,经过众多科学家的努力,逐步弄清了原子结构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建立了描述分子、原子等微观系统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量子力学。
本章简单介绍一些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基本知识。
§1.1 原子1.1.1、原子的核式结构1897年,汤姆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的分析研究发现了电子,由此认识到原子也应该具有内部结构,而不是不可分的。
1909年,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以α粒子轰击重金属箔,即α粒子的散射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发生偏转,并且有极少数偏转角超过了9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几乎达到180°。
1911年,卢瑟福为解释上述实验结果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这个学说的内容是: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软核旋转,根据α粒子散射的实验数据可估计出原子核的大小应在10-14nm以下。
1、1.2、氢原子的玻尔理论1、核式结论模型的局限性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卢瑟福原子模型无疑是正确的,但它与经典论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电子与核运动会产生与轨道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辐射,运动不停,辐射不止,原子能量单调减少,轨道半径缩短,旋转频率加快。
由此可得两点结论:①电子最终将落入核内,这表明原子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②电子落入核内辐射频率连续变化的电磁波。
原子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显然与事实不符,实验所得原子光谱又为波长不连续分布的离散光谱。
如此尖锐的矛盾,揭示着原子的运动不服从经典理论所表述的规律。
为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原子光谱的离经叛道的离散性,玻尔于1913年以氢原子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他的原子理论,虽然这是一个过渡性的理论,但为建立近代量子理论迈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
2、玻尔理论的内容:一、原子只能处于一条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
二、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2)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1)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E2-E1三、氢原子中电子轨道量子优化条件:氢原子中,电子运动轨道的圆半径r和运动初速率v需满足下述关系:,n=1、2......其中m为电子质量,h为普朗克常量,这一条件表明,电子绕核的轨道半径是不连续的,或者说轨道是量子化的,每一可取的轨道对应一个能级。
定态假设意味着原子是稳定的系统,跃迁假设解释了原子光谱的离散性,最后由氢原子中电子轨道量子化条件,可导出氢原子能级和氢原子的光谱结构。
氢原子的轨道能量即原子能量,为因圆运动而有由此可得根据轨道量子化条件可得:,n=1,2......因,便有得量子化轨道半径为:,n=1,2......式中已将r改记为rn对应的量子化能量可表述为:,n=1,2......n=1对应基态,基态轨道半径为计算可得: =0.529r1也称为氢原子的玻尔半径基态能量为计算可得: E1=eV。
对激发态,有:,n=1,2...n越大,rn越大,En也越大,电子离核无穷远时,对应,因此氢原子的电离能为:电子从高能态En跃迁到低能态Em辐射光子的能量为:光子频率为,因此氢原子光谱中离散的谱线波长可表述为:,试求氢原子中的电子从第n轨道迁跃到n-1第轨道时辐射的光波频率,进而证明当n很大时这一频率近似等于电子在第n轨道上的转动频率。
辐射的光波频率即为辐射的光子频率,应有将代入可得当n很大时,这一频率近似为电子在第n轨道上的转动频率为:将代入得因此,n很大时电子从n第轨道跃迁到第n-1轨道所辐射的光波频率,近似等于电子在第n轨道上的转动频率,这与经典理论所得结要一致,据此,玻尔认为,经典辐射是量子辐射在时的极限情形。
1、1.3、氢原子光谱规律1、巴耳末公式研究原子的结构及其规律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对光谱的研究。
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对原子光谱已经做了大量的实验工作。
第一个发现氢原子线光谱可组成线系的是瑞士的中学教师巴耳末,他于1885年发现氢原子的线光谱在可见光部分的谱线,可归纳为如下的经验公式,n=3,4,5,...式中的为波长,R是一个常数,叫做里德伯恒量,实验测得R的值为1.096776107。
上面的公式叫做巴耳末公式。
当n=3,4,5,6时,用该式计算出来的四条光谱线的波长跟从实验测得的、、、四条谱线的波长符合得很好。
氢光谱的这一系列谱线叫做巴耳末系。
2、里德伯公式1896年,瑞典的里德伯把氢原子光谱的所有谱线的波长用一个普遍的经验公式表示出来,即n=1,2,3...,,...上式称为里德伯公式。
对每一个,上是可构成一个谱线系:,,3,4... 莱曼系(紫外区),,4,5... 巴耳末系(可见光区),,5,6... 帕邢系(红外区),,6,7... 布拉开系(远红外区),,7,8... 普丰德系(远红外区)以上是氢原子光谱的规律,通过进一步的研究,里德伯等人又证明在其他元素的原子光谱中,光谱线也具有如氢原子光谱相类似的规律性。
这种规律性为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1、1.4、玻尔理论的局限性:玻尔原子理论满意地解释了氢原子和类氢原子的光谱;从理论上算出了里德伯恒量;但是也有一些缺陷。
对于解释具有两个以上电子的比较复杂的原子光谱时却遇到了困难,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与实验事实出入很大。
此外,对谱线的强度、宽度也无能为力;也不能说明原子是如何组成分子、构成液体个固体的。
玻尔理论还存在逻辑上的缺点,他把微观粒子看成是遵守经典力学的质点,同时,又给予它们量子化的观念,失败之处在于偶保留了过多的经典物理理论。
到本世纪20年代,薛定谔等物理学家在量子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量子力学。
彻底摒弃了轨道概念,而代之以几率和电子云概念。
例题1:设质子的半径为,求质子的密度。
如果在宇宙间有一个恒定的密度等于质子的密度。
如不从相对论考虑,假定它表面的"第一宇宙速度"达到光速,试计算它的半径是多少。
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等于多少?(1mol气体的分子数是个;光速);万有引力常数G取为。
只取一位数做近似计算。
解:的摩尔质量为2g/mol,分子的质量为∴质子的质量近似为质子的密度ρ==设该星体表面的第一宇宙速度为v,由万引力定律,得,而∴由于"重力速度"∴【注】万有引力恒量一般取6.67例题2:与氢原子相似,可以假设氦的一价正离子(He)与锂的二价正离子(L)核外的那一个电子也是绕核作圆周运动。
试估算(1)He、L的第一轨道半径;(2)电离能量、第一激发能量;(3)赖曼系第一条谱线波长分别与氢原子的上述物理量之比值。
解:在估算时,不考虑原子核的运动所产生的影响,原子核可视为不动,其带电量用+Ze 表示,可列出下面的方程组:,①,②,n=1,2,3,... ③,④由此解得,,并可得出的表达式:,⑤其中米,为氢原子中电子的第度轨道半径,对于He,Z=2,对于Li,Z=3.,⑥其中13.6电子伏特为氢原子的基态能..⑦,2,3,...,,...R是里德伯常数。
(1)由半径公式⑤,可得到类氢离子与氢原子的第一轨道半径之比:,.(2)由能量公式⑥,可得到类氢离子与氢原子的电离能和第一激发能(即电子从第一轨道激发到第二轨道所需的能量)之比:电离能:,第一激发能:,。
(其中:表示电子处在第二轨道上的能量,表示电子处在第一轨道上的能量)(3)由光谱公式⑦,氢原子赖曼系第一条谱线的波长有:相应地,对类氢离子有:,,因此:,。
例3:已知基态He的电离能为E=54.4Ev,(1)为使处于基态的He进人激发态,入射光子所需的最小能量应为多少?(2)He从上述最底激发态跃迁返回基态时,如考虑到该离子的反冲,则与不考虑反冲相比,它所发射的光子波长的百分变化有多大?(离子He的能级En与n的关系和氢原子能级公式类中,可采用合理的近似。
)分析:第(1)问应正确理解电离能概念。
第(2)问中若考虑核的反冲,应用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即可求出波长变化。
解:(1)电离能表示He的核外电子脱离氦核的束缚所需要的能量。
而题问最小能量对应于核外电子由基态能级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以54.440.8eV(2)如果不考虑离子的反冲,由第一激发态迁回基态发阜的光子有关系式:现在考虑离子的反冲,光子的频率将不是而是,为反冲离子的动能,则由能量守恒得又由动量守恒得式中是反冲离子动量的大小,而是发射光子的动量的大小,于是,波长的相对变化=由于所以代入数据即百分变化为0.00000054%§1、2 原子核原子核所带电荷为+Ze,Z是整数,叫做原子序数。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两者均称为核子,核子数记为A,质子数记为Z,中子数便为A-Z。
原子的元素符号记为X,原子核可表述为,元素的化学性质由质子数Z决定,Z相同N不同的称为同位素。
在原子物理中,常采用原子质量单位,一个中性碳原子质量的记作1个原子单位,即lu=。
质子质量:中子质量:电子质量:1.2.1、结合能除氢核外,原子核中Z个质子与(A-Z)个中子静质量之和都大于原子核的静质量,其间之差:称为原子核的质量亏损。
式中、分别为质子、中子的静质量。
造成质量亏损的原因是核子相互吸引结合成原子核时具有负的能量,这类似于电子与原子核相互吸引力结合成原子时具有负的能量(例如氢原子处于基态时电子轨道能量为-13.6eV)。
据相对论质能关系,负能量对应质量亏损。
质量亏损折合成的能量:称为原子核的结合能,注意结合能取正值。
结合能可理解成为了使原子核分裂成各个质子和中子所需要的外加你量。
称为核子的平均结合能。
1.2.2、天然放射现象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能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天然放射现象。
这一发现揭示了原子核结构的复杂性。
天然放射现象中有三种射线,它们是:α射线:速度约为光速的1/10的氦核流(),其电离本领很大。
β射线:速度约为光速的十分之几的电子流(),其电离本领较弱,贯穿本领较弱。
γ射线:波长极短的电磁波,是伴随着α射线、β射线射出的,其电离本领很小,贯穿本领最强。
1.2.3、原子核的衰变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放出某种粒子后,变成另一种新核的现象,叫做原子核的衰变,衰变过程遵循电荷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
用X表示某种放射性元素,z表示它的核电荷数,m表示它的质量数,Y表示产生的新元素,中衰变规律为:α衰变:通式例如β衰变:通式例如γ衰变:通式(γ射线伴随着α射线、β射线同时放出的。
原子核放出γ射线,要引起核的能量发生变化,而电荷数和质量数都不改变)1.2.4、衰变定律和半衰期研究发现,任何放射性物质在单独存在时,都遵守指数衰减规律①这叫衰变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