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乌托邦式田园生活的塌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乌托邦式田园生活的塌陷

苏教版教材必修三选了沈从文的《边城》,小说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这种情调若和动荡社会相比,简直就是一处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处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本文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着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在作者笔下,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恪尽本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生活虽然清贫,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

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疼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不贪财,不羡贵,不嫌贫,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

文中的人性美与人情美,还突出表现在作者对邻里之间互爱的描述上。船总顺顺便是乐于助人邻里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A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

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本文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文中描述了迷人的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致,营造了优美恬

静的农业文明意象。这主要是沈从文选择道德伦理为视角,

以他全部的热情、宗教式的虔诚去建筑全新的伦理世界。然而,作者建构起的乌托邦式的田园生活,随着情节的进展而最终又被解构了。翠翠失去了相依为命的亲人,成了孤儿,只能在守望中等那“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梦中情人”。老船夫为了宝贝外孙女的婚事,操碎了心,不能瞑目地溘然长逝。船总顺顺失去了大儿子,小儿子也离家出走,儿子的婚事成了泡影,留给他的也许只能是“一丝无奈”、“几份牵挂与焦虑”。这里面的人事变迁,意味着《边城》里那些“牧歌”意象的破碎、“诗”意境界的消散,也意味着作者所建构起来的乌邦托田园生活的塌陷。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可怕的景象呢?沈从文清楚地看到了,由工业化带来的城市文明勃兴时期的

城乡对立,城市的疾病繁生,农业的人事变迁。他不无痛心地指出:“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素朴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

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敬畏神天命的迷信固然已被常识摧

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没了。”“农民性格灵魂被时代大力压扁屈曲,失去了原来素朴所表现的式样。”固然我们可以很理性的把这些称之为农业文明的某些冰释

与消亡,但道德、民风、人情、人性的沦丧与变异,又何尝不

令人忧虑深思?这又何尝不是湘西世界寄托的理想和信念的

受创与被损?

王建,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