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测试报告

合集下载

无线充测试报告

无线充测试报告

无线充测试报告1. 引言无线充是一种便捷、高效的充电方式,通过无线充电技术,可以使电子设备无需插入充电线即可进行充电。

本文档对无线充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包括充电效率、充电速度、充电距离等方面的评估和分析。

测试旨在评估无线充的实际使用效果,提供给用户选择和购买无线充时的参考依据。

2. 测试方法2.1 测试设备•无线充充电器•充电设备2.2 测试环境•室内环境•温度:25°C•湿度:50%2.3 测试参数•充电效率:充电器输出电流/充电设备接收电流•充电速度:充电设备从0%充至100%所需时间•充电距离:无线充充电器与充电设备之间的最大距离2.4 测试步骤1.将无线充充电器置于固定位置。

2.将充电设备置于无线充充电器的充电范围内。

3.启动充电,记录充电设备的充电参数。

4.根据测试参数计算充电效率、充电速度和充电距离。

3. 测试结果3.1 充电效率充电效率是无线充的一个重要指标,表示充电器输出电流与充电设备接收电流之间的比例。

经测试,本次无线充测试的平均充电效率为90%。

3.2 充电速度充电速度是评估一款无线充的关键指标之一,影响用户的充电体验。

经测试,由于不同型号的充电设备充电速度有所不同,具体数据如下:充电设备充电速度(% / min)设备A 2.5设备B 3.2设备C 2.83.3 充电距离充电距离表示无线充充电器与充电设备之间可以实现稳定充电的最大距离。

经测试,本次无线充测试的充电距离达到了10米。

4. 结论根据本次无线充测试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本次测试的无线充充电效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平均充电效率为90%。

2.不同型号的充电设备在无线充环境下的充电速度有所区别,用户在购买时应考虑充电速度。

3.无线充的充电距离达到了10米,可以满足大部分场景的无线充电需求。

5. 建议基于本次测试的结果和结论,针对无线充的使用和选择,提出以下建议:1.对于需要频繁移动使用的用户,建议选购充电速度较快的充电器和充电设备,以提高充电效率和节省充电时间。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报告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报告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报告无线电能传输又称无线电力传输,非接触电能传输等,是指通过发射器将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中继能量(如电磁场、电磁波、激光、微波及机械波等),中继能量隔空传输一段距离后,再通过接收器转换为电能,从而实现电能无线传输的过程。

近年来,人们对更加便捷灵活的充电方式的需求愈加迫切,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解决了包括小到电动牙刷、智能手机、家居电器,大到电动汽车等移动设备电源的便捷性供电和充电问题。

但目前,创建一个不受操作条件变化影响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很不容易,特别是当用电负载和发射结构在无线供充电过程中发生相对位移时,要同时保持电力传输功率和效率的稳定,是科学界的一大难题。

系统可在无需电力线缆连接的情况下可成功点亮圆盘上的灯,并且在一米距离内移动圆盘过程中,灯光的亮度维持不变。

现有典型原理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传输效率通常随传输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而此系统可以在约一米的距离变化范围内,保持传输效率几乎不变,这一研究开拓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新思路,这项最新发现有望用于为传输距离和方向持续发生变化的移动装置或车辆在线供电或充电。

无线电能传输被评选为未来将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革的十大科研方向之一。

无线电能传输为实现电动汽车在道路上无线充电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做法是将供电线圈埋在道路中,在电动车经过时完成充电。

移动式无线充电为解决插电式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受限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电动汽车一次完整充电的行驶里程大约在200公里左右,但电动汽车电池的完全充电通常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

如果电动汽车能够在高速公路行驶过程中充电,就能消除人们对于续驶里程的担忧乃至焦虑,并有助于减小动力电池组容量,降低营运成本,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道路资源,缓解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中心区域充电难的问题。

理论上,人们可以无时限地开车,只要不停止充电。

但目前,实验阶段的无线充电技术传输功率只有毫瓦级,远远达不到电动汽车的供电标准。

无线手机充电报告

无线手机充电报告

编号:A3学校:广东工业大学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专业:手机无线充电设计报告2011/11/09目录手机无线充电设计报告 (2)目录 (3)1、无线充电的系统方案比较 (4)2、理论分析与计算 (4)3、电路与程序设计 (6)4、测试结果与测试方案 (11)5、设计总结 (13)手机无线充电设计报告一、无线充电的系统方案经过我们小组内部的一系列协商,讨论与设计后,我们得出两套关于手机无线充电的可行性系统方案的,首先这两个方案都能实现大赛所要求的三个充电模块的基本功能,但是里面具体的电路设计却各有特色,下面是我们关于这两个方案的详细描述:方案1:电子与机械原理相结合的系统方案主要由两个模块来组成,一个是电池与手机接收模块,另一个是由单片机控制下的手机发射模块(底座)。

而实现这两个模块间连接的就是我们放置在这两个模块里面的发射与接收电磁波信息的线圈装置和红外线发射与接收的装置,当接收器接收到红外线时,单片机控制底座接通电源发射电磁波,而电池接收到电磁波产生电流给电池充电。

而在充电过程中为了实现三种充电方式,我们巧妙地将机械原理和手机构造相结合,合理运用了两个六脚非自锁开关,在使用者从手机中取出或者安装电池,插上或者拔掉直冲的时候就能够自动切换这三条电路,从而实现三种充电方式。

方案2:全自动电子控制系统方案方案二的设计和方案一的设计差不多,差别就在于利用光耦和继电器的电器特性切换三种工作模式,减少机械设计部分,单纯依靠元件的电气特性控制整个系统的工作运行。

方案选择:经过我们小组的讨论,我们认为在都能够实现大赛要求功能的情况下,方案一却能够减少成本,节约设备空间,简便现实,而方案二占用空间大,电路复杂,成本过高,因此我们决定选择方案一作为我们的参赛方案。

二、理论分析与计算。

无线充电的原理设计,电压电流控制,还有各个充电模式的切换。

无线充电技术主要是运用电磁感应原理,类似于变压器发射有一个线圈,接收有一个线圈,在线圈上并联上一个电容,使两个线圈的谐振频率相同,发送端有振荡器,放大电路,以及末级开关电路,将高频的脉冲电加到发射圈上,当接收线圈靠近时。

无线充电定位技术报告

无线充电定位技术报告
半桥驱 动IC
同相缓冲器 波形发生器 反相缓冲器
半桥驱 动IC
原 边 线 圈 L
C L
20
原边线圈及电路模型参数设计
设计直流源的输出大小 线圈导线能承受最大电流:
I m ' 6S
导线线径d=0.1mm,匝数n=100匝Im'=4.71A
Vin 4 实际流过原边线圈电流的峰值: I m ( LS ) 2 RS 2
8
原边线圈感应磁场分布计算
毕奥萨伐定理推导得单根有限长直导线所产生的磁场分布:
0I B (c o s 1 c o s 2 ) 4 r
其中,
z y P(x,y,z)
r x2 z 2
cos 1 y x2 y 2 z 2 ly
I
θ2 θ1
线圈 O l
Bz
α
cos2
4
无线电能传输介绍
电磁辐射:远距离传输,km级别; 电磁感应:近距离传输,cm级别; 电磁共振:中等距离传输,m级别。 在中小距离场合,电磁感应式WPT 和电磁共振式 WPT 传输 效率相对较高。
5
WPT充电系统基本结构
非接触变换单元
~
(1)原边能量变换装 置,低频电信号转换 成高频,便于能量传 输; (2)非接触变压器, 原、副边的耦合电磁 能量传输; (3)副边能量接收装 置,高频电能整流成 直流电供负载使用。
无线电能传输中的定位测距技术
蒲明洋 031320220
1
目录 无线电能传输介绍 WPT中定位测距技术
1
2 3 4 5
模型参数设计
仿真与实验结果
总结与展望
2
目录 无线电能传输介绍 WPT中定位测距技术 模型参数设计 仿真与实验结果

无线充电器样品测试报告模板-20220210

无线充电器样品测试报告模板-20220210

深圳市**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器样品测试报告
产品机型:
版本号:
样品阶段:
测试人员:
审核人:
日 期:
序 号
测试项目
试并计算静态功耗
在空载情况下测试电压,要求测试线圈输出电压 慢充:
2 空载测试 慢充应当在4.75V至5.25V之间,快充8.8V至9.2V
之间(指终端显示电压)
温度区域
10
异物检测
用5角、1元硬币,放在产品中芯测试,无线充电 器应能检测到金属异物并(终端)停止工作
11
手机兼容 性
无线充电器应当能够与市场的绝大部分手机兼 容,测试时间30分钟以上
12
亮灯方式
上电、待机、工作、过流、过压、异物等亮灯方 式及亮灯时间的细节
测试结果 OK NG
结论 (OK/NG)
连接负载设备至无线充电器,记录最大输入输 5W功率:
5 转换效率 出,转换率=输出功率/输入功率,应当至少在70% 10W功率:
以上
15W功率:
多负载同 连接负载设备至无线充电器,负载标称电流测试
6 时工作测 电压,5V要求电压≥4.75V,9V要求电压≥8.8V,整

个(终端)充电过程必须持续不停顿
快充:
连接负载设备至无线充电器,负载标称电流测试 5W功率:
3 负载测试 电压,5V要求电压≥4.75V,9V要求电压≥8.8V,整 10W功率:
个(终端)充电过程必须持续不停顿
15W功率:
4
无线充功 用无线充测试架测要求:5W功率≥4.5W/10W功率 率测试 ≥8.8W/15W功率≥13W。
5W功率: 10W功率: 15W功率:
7
输出过流 保护测试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测试报告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测试报告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测试报告1. 概述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电动汽车因其清洁、低碳的特点逐渐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主流。

无线充电技术作为电动汽车的一项重要技术,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使用体验。

本报告主要对我国某款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进行详细的测试与评估,以期为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化和推广提供参考。

2. 测试目的本次测试旨在评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效果、稳定性、安全性以及与电动汽车的兼容性等方面,为无线充电技术的改进和应用提供依据。

3. 测试方法本次测试采用对比测试的方法,将无线充电技术与传统的有线充电技术进行对比,从充电效率、充电稳定性、安全性和兼容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4. 测试环境测试环境为专业的电动汽车测试场地,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5. 测试指标本次测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无线充电技术进行评估:5.1 充电效率充电效率是衡量无线充电技术的关键指标,主要通过充电功率和充电时间来评价。

5.2 充电稳定性充电稳定性主要评估无线充电过程中,充电功率波动和充电中断的情况。

5.3 安全性安全性主要评估无线充电过程中,是否存在电磁辐射、触电等安全隐患。

5.4 兼容性兼容性主要评估无线充电技术与其他电动汽车的匹配程度。

6. 测试结果与分析6.1 充电效率经过测试,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效率在90%以上,与有线充电技术的充电效率相当。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因素和设备磨损的影响,无线充电效率可能略有下降。

6.2 充电稳定性无线充电技术在充电过程中,充电功率波动较小,充电中断现象较少,整体充电稳定性较好。

但与有线充电技术相比,无线充电技术在充电过程中可能受到信号干扰,导致充电稳定性略有下降。

6.3 安全性经过专业检测,无线充电技术在充电过程中,电磁辐射强度符合国家标准,不存在触电等安全隐患。

6.4 兼容性无线充电技术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可以适应不同品牌和型号的电动汽车。

无线充电器的充电效率测试

无线充电器的充电效率测试

无线充电器的充电效率测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充电器成为了一种便捷而受欢迎的充电方式。

然而,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无线充电器在充电效率上可能存在差异。

本文将对无线充电器的充电效率进行测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一、测试方法和设备为了测试无线充电器的充电效率,我们使用了以下方法和设备:1. 选择同一款支持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手机型号为XXX),作为接受充电的设备;2. 使用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无线充电器,依次对手机进行充电;3. 使用电能表检测无线充电器输入和输出的电能;4. 在每次测试前,将手机电量充至相同水平(如20%)。

二、测试结果和分析在测试过程中,我们测试了多个常见品牌和型号的无线充电器,并记录了它们的充电效率数据。

以下是一些典型测试结果:1. 品牌A无线充电器- 输入电能:10W- 输出电能:6W- 充电效率:60%2. 品牌B无线充电器- 输入电能:15W- 输出电能:9W- 充电效率:60%3. 品牌C无线充电器- 输入电能:12W- 输出电能:7.5W- 充电效率:62.5%通过上述测试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无线充电器的充电效率在60%到62.5%之间,相差不大。

这表明无线充电器的充电效率整体上较为稳定。

三、影响无线充电器充电效率的因素虽然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无线充电器可能存在细微差别,但总体上影响充电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源适配器无线充电器需要连接电源适配器进行供电,电源适配器的功率和质量直接影响充电效率。

较高功率的电源适配器能够提供更大的电能输出,从而提高充电效率。

2. 电磁感应和传输距离无线充电器通过电磁感应实现充电功能,传输距离的增加会导致电能的损耗。

因此,将手机与无线充电器之间的传输距离保持在合适范围内可以提高充电效率。

3. 充电器和手机适配性不同的品牌和型号的充电器和手机之间可能存在适配性差异,这也会影响充电效率。

因此,选择专为手机设计的充电器能够提高充电效率。

?测试显示7.5W无线充电速度提升很小

?测试显示7.5W无线充电速度提升很小

测试显示7.5W无线充电速度提升很小本文930字,阅读完预计需要3分钟2小时的测试时间内,7.5 W无线充电只给iPhone多带来了7%的电量。

在今天早上的报道中,我们知道 iOS 11.2 beta 版本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更快的基于Qi 标准的7.5 瓦特无线充电。

如果你还停留在iOS 11.2 之前的版本,那么你的 iPhone 8 或 iPhone X 使用 Qi 无线充电器的充电功率仍会被限制为 5 瓦特。

那么,充电功率发生变化后的实际影响是什么呢?早期的机构设备测试表明,使用 7.5 瓦特充电功率后,对 iPhone 充电速度的提高是非常轻微的。

Matt Birchler 绘制了他的 iPhone 8 Plus 电池电量随时间增长变化的图表,并将设备在 iOS 11 时的无线充电与 iOS 11.2 的所谓更快无线充电速度进行了比较。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差异非常小。

从Birchler 的测试图表中可以看见,在充电的前半小时内,两者电池的电量几乎是相同的。

一个小时后,7.5瓦特充电只稍稍领先了一点。

在 2 小时测试结束的时候,iPhone 8 Plus 在 iOS 11 上的电池充电量达到了 40%。

使用同样的 iPhone 运行 iOS 11.2,测试新的 7.5 瓦特 Qi 无线充电速度,也仅是达到 47% 而已。

虽然看上去从5 瓦特升级到7.5 瓦特的标题很引人注目,但实际充电速度提升的情况远低于 50% 的增长。

国外媒体 9to5Mac 自己的测试也发现,现阶段内带来的无线充电提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Qi 无线充电使用可能很方便,但如果你正急着为设备快速充电,你应该坚持使用 iPhone 配备的有线充电配件。

在 2 小时内,苹果自带的有线充电器可以让设备达到 80% 的电量,而如果你使用了 29 瓦特的 USB-C 快速充电砖,那么在 2 小时内电量可以达到 100%,这些从 Birchler 制作的图表中都能看出来。

手机无线充电技术报告

手机无线充电技术报告

Qi系统概述
Qi型电感式无线充电系统的结构图。该发送器由一个AC/DC功 率转换、驱动器、发射线圈、电压电流检测和控制器组成。接收机 由一个接收线圈、整流、电压调节和控制器组成。系统负载可以是 任何电池供电设备,例如:一部手机。
电磁感应方式原理
内刊 • --
系统框图
市 电 降压整流
高频方波
高频逆变
555定时器分析
TLC555和NE555的功能是基本相同的,但是TLC555性能指标要优越些, NE555的工作电源电压范围是4.5~16V,工作温度范围是0~70℃,功耗最大到 1000mW,而TLC555的工作电源电压范围是2~18V,工作温度范围是-45~85℃, 功耗最不到1mW。 封装: DIP-8 由555定时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电路可产生高频方波驱动功率开关器 其典型电路如下: 充电时间
LC并联回路分析
谐振角频率和频率可化简为:
0
f0 1
1 LC
189KHz
2 LC
发生谐振时 电路的总阻抗最大,电流 最小,可用作选频器和振荡器, 将高频方波中的正弦波成份筛 选出来供线圈的互感效应
PCB图展示
发射底座线路的PCB图 ,尤其要注意两 可变电阻、LM7815、IRF1的管脚
底座(发射端)
原边线圈
副边线圈
整流滤波
电源芯片
手机(接收端)
电池充电
原理图分析 行政、后勤管理
整流成直流 反向耐压较高
制度推进
高频逆变 方波变正弦
滤波电容
线性直流稳压芯片 Buck降压电路
整流 反向耐压较低
线性直流稳压芯片
555 多 谐 振 荡 器
滤波电容 产生 高频 方波 功率开关器 功率管驱动电路 滤波 电池充电

Qi 标准无线充电-5V单线圈方案测试报告--上海锐灵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Qi 标准无线充电-5V单线圈方案测试报告--上海锐灵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温升测试测试目标发射器给手机充电过程中手机表面温升测试手机诺基亚lumia920集成无线充电功能三星galaxys4配原装无线充电后盖13测试方法发射器锐灵5v单线圈演示板塑料外壳测试过程用k型测温线测量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板和线圈对应位置的外表面温度记录整个充电过程的温度数据14测试设置15lumia920测温点设置温升锐灵发射器充92016锐灵5v单线圈发射器充lumia920温升曲线温升三星发射器ti充92017三星发射器充lumia920温升曲线温升n7发射器ti充92018n7发射器充lumia920温升曲线温升凌阳发射器充92019凌阳方案发射器充lumia920温升曲线温升对比充92020
77.1 71.1 71.2
TI(三星) 71.1 65.3 65.9 TI(N7) 74.9 68.6 70.6 凌阳 72.9 65.3 68.2
12
2.温升测试
测试目标
发射器给手机充电过程中,手机表面温升
测试手机
诺基亚Lumia 920(集成无线充电功能) 三星Galaxy S4(配原装无线充电后盖)
测试设置—TI方案
国产无线充电板,型号:N7 TI方案,5V,单线圈
8
效率—TI方案
TI方案发射器效率(N7)
输出 输出 输入 输入 电压 电流 电压 电流 (V) (A) (V) (A) 5 0.19 5 0.05 5 0.27 4.997 0.1 5 0.345 4.992 0.15 5 0.42 4.987 0.2 5 0.45 4.986 0.25 5 0.46 4.984 0.3 5 0.51 4.98 0.35 5 0.58 4.976 0.4 5 0.61 4.974 0.45 5 0.665 4.97 0.5 5 0.73 4.968 0.55 5 0.795 4.965 0.6 5 0.865 4.961 0.65 5 0.935 4.953 0.7 5 1.01 4.955 0.75 5 1.08 4.951 0.8 5 1.16 4.948 0.85 5 1.24 4.944 0.9 5 1.31 4.943 0.95 5 4.941 1 1.4 5 1.48 4.931 1.05 5 1.565 4.91 1.1

无线充电测试报告

无线充电测试报告

无线充电测试报告1. 背景无线充电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技术,它提供了一种方便、无需连接电缆的充电方式。

本文将对某款无线充电器进行测试和评估,以便了解其性能和可靠性。

2. 测试目的本次测试的目的是评估该无线充电器在不同条件下的充电效果和充电速度。

通过测试,我们希望得出以下结论:1.该无线充电器是否能够提供稳定而高效的充电功能。

2.在不同距离和角度下,充电效果是否有所变化。

3.充电器是否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充电设备。

3. 测试方法3.1 材料准备在进行测试前,我们准备了以下材料:1.无线充电器:型号为XXX,来自某知名品牌。

2.充电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不同类型的设备。

3.测试设备:包括电压表、电流表等工具。

3.2 测试步骤步骤一:准备工作1.确保测试环境干净、整洁,并远离其他干扰物品。

2.将充电器连接到电源,并确保电源电压稳定。

3.确保充电设备电量较低,以便测试充电速度和效果。

步骤二:距离测试1.将充电设备放置在充电器的不同距离处,包括近距离、中距离和远距离。

2.记录每个距离下的充电效果和充电速度。

3.分析数据,判断充电效果是否受距离影响。

步骤三:角度测试1.将充电设备放置在充电器的不同角度处,包括水平放置、倾斜放置等。

2.记录每个角度下的充电效果和充电速度。

3.分析数据,判断充电效果是否受角度影响。

步骤四:充电设备测试1.使用不同类型的充电设备进行测试,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

2.记录每个设备的充电效果和充电速度。

3.分析数据,判断充电器是否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充电设备。

3.3 数据分析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无线充电器提供了稳定而高效的充电功能,能够满足用户日常使用需求。

2.在不同距离和角度下,充电效果有所变化,但整体表现良好。

3.充电器适应不同类型的充电设备,能够充电多种设备。

4. 结论经过对某款无线充电器进行测试和评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该无线充电器在稳定性和充电效果方面表现出色。

5w无线充电测试数据分析

5w无线充电测试数据分析

Power(W) 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4.9
Efficiency(%) 36 54 70 71 75 74 74 73 72 70
1 . 2 室温:2 2 ℃,全程测试6 0 m i n , m x a 8 0 0 m A 电流状态下测试发射p c b 板温度。 时间(min) 0 10 20 30 Iin(mA) 1180 1180 1180 1180 Vin(V) 5 5 5 5 Iout(mA) 800 800 800 800 Vout(V) 4.93 4.93 4.93 4.93 Δtemp(℃)PCB板 8.2 13.8 15.7 16.1
40 50 60
1180 1180 1180
5 5 5
800 800 800
4.93 4.93 4.93
15.1 16.6 17.6
Δtemp
时间(min)
1 . 3 室温:2 2 ℃,全程测试6 0 m i n , m x a 8 0 0 m A 电流状态下测试接收芯片的温度。 时间(min) Iin(mA) Vin(V) Iout(mA) Vout(V) Δtemp(℃)接收IC 0 1180 5 800 4.93 12.8 10 1180 5 800 4.93 16.5 20 1180 5 800 4.93 17.6 30 1180 5 800 4.93 17.3 40 1180 5 800 4.93 18.7 50 1180 5 800 4.93 19.2 60 1180 5 800 4.93 21.6
Iin(mA) 270 360 420 560 710 850 1020 1180 1330 1510

无线供电演示实验报告(3篇)

无线供电演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无线供电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通过搭建无线供电系统,验证其基本工作原理和性能。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无线供电系统的搭建、工作原理分析、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等。

二、实验原理无线供电技术,又称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是一种利用电磁场、电场或磁场等空间介质实现电能无线传输的技术。

根据传输原理,无线供电技术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感应耦合式: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能量从发射线圈传递到接收线圈。

2. 微波辐射式:通过微波将能量传递到接收端。

3. 磁耦合谐振式:利用磁耦合谐振原理,实现高频电能的无线传输。

本次实验采用感应耦合式无线供电技术,其基本原理如下:- 发射端:将直流电压通过升压电路转换为高频交流电压,驱动发射线圈产生交变磁场。

- 接收端:接收线圈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产生感应电动势,进而驱动负载工作。

三、实验器材1. 发射端:升压电路模块、发射线圈、电源、示波器等。

2. 接收端:接收线圈、整流电路、滤波电路、负载等。

3. 测试设备:万用表、频率计等。

四、实验步骤1. 搭建无线供电系统:按照实验原理图连接发射端和接收端电路。

2. 调整发射端参数:使用示波器观察发射线圈输出电压波形,调整升压电路参数,使输出电压稳定。

3. 测试无线供电性能:使用万用表测量接收端电压,观察负载工作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验证无线供电系统的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 发射端电压(V) | 接收端电压(V) | 负载功率(W) | 无线供电效率(%)|| :--------------: | :--------------: | :------------: | :---------------: || 5.0 | 0.5 | 0.25 | 5 |2. 结果分析:(1)实验结果表明,本次搭建的无线供电系统能够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接收端能够正常工作。

无线充电报告1

无线充电报告1

无线充电应用报告无线充电,又叫感应充电,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在发送和接收端用相应的线圈来发送和接收产生感应的交流信号来进行无线缆的充电的一项技术。

要想实现无线充电,必需要两个部分:一是发射器,与电源连接,负责向广阔空间发射电能;二是接收器,一般安装在电子产品上,用以接受电能。

目前市场上主流无线充电路线有电磁感应方式、磁共振方式、无线电波方式、电磁耦合方式等,最常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和磁共振方式。

过去,无线充电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三大标准组织,分别是A4WP,PMA以及拥有Qi标准的WPC。

在三大阵营中,A4WP采用磁共振技术,WPC和PMA采用磁感应技术。

WPC推出的Qi标准于2008年成立,是行业内成立最早,用户和会员数是最多的组织,处于商用化的领跑地位。

PMA和A4WP均是2012年成立的,处于相对落后地位。

2015年,A4WP与PMA在宣布合并,并更名为AirFuel联盟,联手力拼无线充电市场。

至此,无线充电标准之争也从三足鼎立(WPC、A4WP、PMA)格局演变为两强争霸态势(WPC、AirFuel)。

从技术的层面来说,AirFuel似乎要比Qi更出色一些,因为它的充电距离更远,穿透性更强,同时它的充电效率也更高。

但是,目前支持Qi无线充电标准的智能手机则比AirFuel要多一些,同时支持这两种充电标准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并不多,比如大名鼎鼎的三星。

主流充电的方式对比充电参数磁感应(MI)磁振(MR)A4WP(现AirFuel联盟的成员)组织WPC和PMA(现AirFuel联盟的成员)距离在2毫米-5毫米之间英寸级别的距离频率100-205kHz 6.78MHz固定共振频率,穿透性更强,可穿透金属最高不到50%。

效率70%-75%,15W的效率达到80%以上从技术上看,无线充电经历了5W、9W、15W几个功率的突破,并且形成了成熟的方案。

从标准上看,A4WP与PMA的合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标准混乱的现象,有利于行业的发展。

充电器测试报告(一)2024

充电器测试报告(一)2024

充电器测试报告(一)引言概述:本文将就充电器测试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

测试覆盖了充电器的功率、电压输出、电流输出、安全性能以及兼容性等关键指标。

以下将按照测试结果的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1. 功率表现:- 充电器的稳定功率输出符合标准要求。

- 在不同负载条件下进行了功率测试,结果与充电器的额定功率一致。

- 功率因数测试表明其效率高,不会产生过量的无效功率。

2. 电压输出:- 在不同负载条件下进行了电压测试,结果表明充电器的电压稳定性良好。

- 电压波动范围符合相关标准,并且满足充电设备的要求。

- 控制方案的设计有效地确保了输出电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电流输出:- 测试结果表明充电器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电流输出符合预期。

- 充电器的电流稳定度良好,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设备充电需求。

- 经过负载测试,没有发现电流过载或者短路的情况。

4. 安全性能:- 充电器通过了各项安全性能测试,如过压保护、过流保护、过温保护等。

- 在过载或者故障情况下,充电器能够自动停止工作,避免对设备和用户造成损害。

- 外壳的设计和材质能够有效地隔离高温部件,确保用户的使用安全。

5. 兼容性:- 充电器通过了与多种品牌和型号的充电设备进行兼容性测试。

- 充电器能够自动适配不同设备的充电需求,确保充电过程稳定可靠。

- 经过测试,充电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都保持了一致的充电效果。

总结:综上所述,充电器在功率表现、电压输出、电流输出、安全性能以及兼容性等方面表现良好。

测试结果显示充电器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并且适用于多种场景和设备。

充电器的设计和制造质量值得肯定,为用户提供了可靠且安全的充电解决方案。

无线充电实践报告(2篇)

无线充电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充电技术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无线充电技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等优点。

为了深入了解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我们进行了一次无线充电实践,现将实践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二、实践目的1. 了解无线充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无线充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3. 评估无线充电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三、实践设备1. 无线充电器:一款支持Qi标准的无线充电器。

2. 手机:一台支持Qi标准的智能手机。

3. 电压表:用于测量电压。

4. 示波器:用于观察电流波形。

四、实践过程1. 无线充电器安装与调试(1)将无线充电器放置在平整的桌面上,确保充电器底部与桌面接触良好。

(2)将手机放在无线充电器上,手机屏幕朝上,与充电器接触。

(3)使用电压表测量充电器输出电压,确保电压在安全范围内。

(4)使用示波器观察电流波形,确认充电器工作正常。

2. 无线充电测试(1)将手机充满电,确保手机电量充足。

(2)将手机放置在无线充电器上,开始充电。

(3)观察手机屏幕上的充电指示,确认充电开始。

(4)记录充电过程中手机电量变化,评估充电速度。

(5)将手机从无线充电器上取下,观察手机电量变化,确认充电效果。

五、实践结果与分析1. 无线充电器安装与调试(1)无线充电器安装简单,操作方便。

(2)充电器输出电压稳定,电流波形正常。

2. 无线充电测试(1)手机充电速度快,约1小时可充满。

(2)充电过程中,手机屏幕显示充电进度,方便用户了解充电状态。

(3)充电效果良好,手机电量恢复至满电状态。

(4)无线充电过程中,手机温度略有上升,但均在安全范围内。

六、结论通过本次无线充电实践,我们了解到无线充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了无线充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实践结果表明,无线充电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 方便快捷:无需连接充电线,可随时随地给设备充电。

2. 安全可靠:无线充电过程中,无火花、无安全隐患。

无线充电效率测试

无线充电效率测试

“超薄柔性磁性天线组件”
无线充电效率测试
项目名称:无线充电效率测试
测试标准:WPC-QI标准
测试地点:微航无线充电实验室
测试人:周智敏
测试时间:2014年4月4日
备注:超薄柔性磁性无线充电组件,主要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穿戴产品中,可以内埋在塑胶外壳中注塑,这类组件由于减薄了磁片的厚度,需要优化设计,在抗金属干扰的同时,保障70%充电效率,否则会发热。

行业中一直缺乏一套精确的测试方法。

本实验完美解决了这一难题。

一、实验目的:
1、测试无线充电线圈效率,尤其是线圈加载了超薄磁片后的充电效率。

2、不断减薄磁片的厚度,并在磁片后面加载金属片,若能保障70%的充电效率,则线圈充电能量耗散部分不至于过度发热,反之,充电效率低于70%,则耗散的能量会导致线圈发热。

3、建立一套精确的无线充电效率测试方法,用于实现微航“超薄柔性磁性天线组件”批量制造之质量保障。

二、测试工具:
效率测试仪、无线充电发射器、无线充电接收模组、超薄柔性磁性天线组件
三、步骤:
①校准仪器,设置频率范围100K~250KHz;
②把发射机和接收机垂直方向重合,测得发射线圈端电压U1,电流I1;
③测量接受线圈端电压U2,电流I2;
④计算效率 = U2 I2 / U1 I1
四、测试数据:
五、分析及结论
在加载了钢片作为支撑情况下,内埋在手机后盖壳体中的无线充电组件,其效率到达了75%,到达了某手机行业领头雁的设计要求,批量制造的“超薄无线充电磁性天线组件”有了精确的质检标准。

无线充电应用现状及测试指标解析

无线充电应用现状及测试指标解析

无线充电于手机行业应用现状及测试指标解析一、前言无线充电,又称作感应充电、非接触式感应充电,是利用近场感应,也就是电感耦合,由供电设备(充电器)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

原理:一般而言,无线充电的充电器内有一线圈,并以交流电推动而产生交流电磁场,在用电装置内有另一线圈接收交流电磁场,并转化为电能,收到的电能被用作对装置内的电池充电给对该装置供电。

情况就等同将变压器的初级线圈及次级线圈分别放至充电器及用电装置内。

如果充电器及用电装置之间的距离较远,那就要使用共振电感耦合设计。

优势:∙安全:无通电接点设计,可以避免触电的危险。

∙耐用:电力传送元件无外露,因此不会被空气中的水份、氧气等侵蚀;无接点的存在,也因此不会有在连接与分离时的机械磨损及跳火等做成的损耗。

∙在使医疗植入装置较为安全:在植入嵌入式医疗装置上,可以在不损害身体组织的情况下对植入在人体内的医疗装置进行充电而不需要有电线穿过皮肤及其他自体组织,免去感染的风险。

∙方便:充电时无需以电线连接,只要放到充电器附近即可。

技术上,一个充电器可以对多个用电装置进行进电,在有多个用电装置的情况下可以省去多个充电器、不用占用多个电源插座、没有多条电线互相缠绕的麻烦。

二、标准目前无线充电有三大标准,∙Power Matters Alliance∙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Qi标准)∙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其中Qi标准最多厂商使用,包含SAMSUNG、Google和Nokia。

Qi是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简称WPC)推出的“无线充电”标准,具备便捷性和通用性两大特征。

首先,不同品牌的产品,只要有一个Qi的标识,都可以用Qi无线充电器充电。

其次,它攻克了无线充电“通用性”的技术瓶颈,在不久的将来,手机、相机、电脑等产品都可以用Qi无线充电器充电,为无线充电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可能。

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盒充电发热分析报告模板

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盒充电发热分析报告模板
1,两者充电电流OK,在设计范围内; 2,两者的底壳外表面的温度曲线无明显差别; 3,两者在充电过程中充电IC的最高温度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别; 4,两者在充电过程中,充电IC的温升曲线无明显差别,在正常范围内。
五,结论
• 客户退回的不良充电盒,温度在正常范围内,不影响正常使用。
(2)测试过程:a,用模拟电池代替实际电池,接到电池焊盘; b,无纸测试仪的温度探头紧挨充电IC的表面; c,调节模拟电池的电压,用直流电源给A与B充电,记录在模拟电池在不同电 压下,充电IC表面的最高温度。
以下为测试数据:
电池电压 3.7V
3.9V
4.1V
A
62.5℃
56℃
50℃
B
61.6℃
55.5℃
TWS充电盒充电发热 分析报告
测试: 确认: 审核:
一:客户反馈的不良现象
1,客人反馈充电盒充电时,外壳温度较高。
2
二:现象复现
1,给“不良”充电盒(代号A)充电,手触摸底壳,有发热; 2,对比好的充电盒(代号B),同样条件下充电,同样有发热.
3
三:分析过程
3.1,对比A与B的充电电流
充电电流
c,分别给A与B充电,一直到充满。
以下是A与B充电温升曲线数据对比
项目
A
底壳外表面最高温度
40.8℃
B 40.2℃
充电温升数据ຫໍສະໝຸດ 结论:A与B在整个充电过程中,底壳外表面温度基本一样,差异小。
5
三:分析过程
3.3,对比A与B的电池在不同电压下充电,充电IC表面的温度
(1)测试仪器:直流电源,模拟电池,无纸测试仪
48.6℃
结论:1,A与B在不同电池电压下充电,充电IC表面的温度基本一致; 2,电池电压越低,发热会偏大;所有的充电IC都是一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