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医如何辨证论治四肢关节肿痛病例讨论文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中医如何辨证论治四肢关节肿痛

【一般资料】患者,女,54岁

【现病史】主因四肢关节肿胀疼痛16年,加重6个月,于2012年4月11日初诊。

【既往史】患者于1996年9月,因多次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反复发热、出汗、畏寒、乏力、关节酸软,甚者膝、腕关节红肿疼痛,卧床不起。同年,先后在天津市两所医院就诊,均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中药、针灸治疗,效果良好,病情缓解。1997年年初,因病情变化改服激素治疗,病情得以控制,疼痛减轻,但精神状况欠佳,纳差,消瘦。2004年6月,停激素治疗,改服保健品,包括各种营养素(蛋白粉、小麦胚芽油等)。2005年,服用保健品效果明显,患者情绪良好,食纳良好,体质量适中。左下肢大趾及小趾出现微小变形,但不影响正常活动,其余关节尚且正常。遂停用一切药物及保健品。2012年,春节前夕,因过度劳累,加之外邪侵袭,身体出现不适,关节疼痛加重,通过广告购买愈风丹,服用无明显效果,四肢小关节逐渐出现变形,屈伸不利,肢体僵硬,活动不灵。且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肾功能不全,夜尿频繁(每晚起夜>7次),伴脱肛。2012年4月初,因外出受风,病情加重,后背麻木疼痛,筋脉拘挛,卧床不起。

【查体】患者神清,形体消瘦,面色晦暗,畏寒肢冷,筋脉挛痛,骨节变形,屈伸不利,肢体顽麻,步履艰难,夜寐不安,呃逆,纳差,脘腹痞满,大便溏泄,小便清长频繁,舌紫暗,苔白腻,脉弦滑。

初步辨证

“风湿痹痛”

“风湿关节炎”

“风湿寒阻痹症”

“脾肾阳虚”

中医诊断

顽痹(肾阳不足,风寒湿杂至)

【治疗经过】

治疗:祛风寒湿,活血化瘀,理气祛痰,通痹止痛。处方:川乌(先煎、久煎)6g,草乌(先煎、久煎)6g,乳香12g,没药12g,地龙12g,胆南星12g,乌梢蛇12g,汉防己30g,青风藤30g,海风藤30g,追地风30g,千年健30g,豨莶草30g,海桐皮30g,丹参30g,檀香12g,砂仁12g,枣仁(打碎)30g,7剂,水煎服,每天1剂。医嘱:当服温药。服此中药期间,停服其他药物。注意起居有常,谨避风寒,调摄饮食,调畅情志,适当活动,劳逸结合,定期复诊。

析方:全方是以小活络丹为基础,加丹参饮及辛苦温药而成。小活络丹祛风寒湿、化痰祛瘀、通络止痛;丹参饮活血祛瘀、理气止痛;川乌、草乌辛热走窜,祛风寒湿,温经止痛;地龙、乌梢蛇透骨搜风,通络蠲痹;青风藤、海风藤、追地风、海桐皮、防己、豨莶草祛风除湿,引经达节,通络止痛;千年健与追地风相需为用,祛风湿且强筋骨。以上药味,共祛风寒湿杂至之外邪。南星燥湿化痰,乳香、没药、丹参活血化瘀;砂仁醒脾化湿、行气止痛;檀香行气止痛,因“气

行则痰消”、“气行则血行”,故行气同时,祛痰化瘀、通络止痛之法尽寓其中。以上药味,共祛痰瘀互结之内邪。酸枣仁养心阴、益肝血,安神扶正。张洪义教授认为酸枣仁安和五脏,睡卧得宁则正气复来,体强病愈。

二诊(4月18日):自诉骨节挛痛有所减轻,可做轻微活动,精神、睡眠好转,食纳、体力渐增,大小便情况亦有所改善,舌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效不更方,前方地龙增为20g,增独活20g,威灵仙12g,细辛3g,以增强祛风寒湿、蠲痹止痛之功效,7剂,每天1剂,水煎服。此后,患者定期复诊,服用此方加减,病情逐渐好转。

三诊(6月23日):情志喜乐,双目有神,面色红润,诉饮食复常,大小便正常。骨节挛痛消失,只存在部分变形,关节功能明显改善,肢体活动较为自如,能自主站坐、缓慢行走,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舌紫暗,苔白,脉弦涩。此时处方改为:独活12g,威灵仙12g,青风藤30g,海风藤30g,蕲蛇6g,乌梢蛇6g,千年健30g,追地风30g,汉防己30g,豨莶草30g,海桐皮30g,胆南星12g,牛膝30g,没药12g,红景天30g。此方在首方基础上减川乌、草乌、地龙、乳香、丹参、檀香、砂仁、枣酸仁,加独活、威灵仙、蕲蛇、牛膝、红景天。独活、威灵仙用于风寒湿所致的新、久痹证;牛膝活血通经、强健筋骨;红景天,益气健脾,扶正养元。此方祛邪扶正兼顾,以达标本同治之功。

古人云“无湿不成痹”,“风可骤散,寒因温去,惟湿浊难以速除。”患者素体内湿,加之外湿,重浊黏腻,是痹证的重要病因,也是造成痹证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故张教授使用辛苦温之味祛外来风寒湿邪,辛香温燥之品祛内生湿瘀痰饮,

祛邪之中强调祛除湿邪。首方以祛除风寒湿杂至之外邪为主,祛除痰瘀互结之内邪为辅,全面祛邪,令邪无所遁。经2个月治疗,病情缓解后,处方添加牛膝、红景天,扶正固本。充分体现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整个治疗过程中祛邪兼以扶正,做到正邪兼顾,使得患者多年的病痛得以祛除。叶天士云“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因患者顽痹已数十年,应知欲速则不达,故张教授攻补兼施、缓缓图之,日久则收良效。张教授临证,善于辨证论治,主次分明,全面兼顾,遣方用药上也颇有讲究,故收到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病例讨论】张洪义教授认为此病属中医之“筋痹”、“骨痹”、“尪痹”、“历节病”、“白虎历节”、“鹤膝风”、“鼓槌风”等范畴,但迁延日久,导致身体羸弱,关节肿痛变形严重,可诊为“顽痹”。叶天士云“经以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然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他为败痰凝瘀,混处经络。”因此,此病是风、寒、湿、痰、瘀、虚共存。患者素体痰湿,正气不足,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经络郁阻,久病化痰成瘀,痰瘀搏结,滞着于筋脉骨节,复感外邪,由此内外合邪,发为顽痹。顽痹迁延日久,多表现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肾阳不足,畏寒肢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标实为痰瘀胶着于骨节,肿胀变形,屈伸不利,疼痛难忍。故先期治疗以“急则治标”为原则,主张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

--病例来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