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遗传变异教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使学生能够描述和比较不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内容1.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遗传与遗传变异的关系;3.遗传和变异的机制;4.遗传和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遗传与遗传变异的关系;3.遗传和变异的机制。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系列不同物种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物种之间为什么会有差异?是什么决定了一个物种的特征和表现?Step 2: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15分钟)1.引导学生定义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的含义。
Step 3:了解遗传与遗传变异的关系(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遗传与遗传变异之间有什么关系?2.讲解遗传与遗传变异的关系,并通过示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Step 4:探究遗传和变异的机制(20分钟)1.讲解DNA和基因的概念;2.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DNA复制与DNA突变的关系;3.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的机制是如何产生的。
Step 5: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20分钟)1.以小麦和玉米的生长情况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2.让学生分析小麦和玉米的遗传特征和变异程度;3.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Step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和重要性;2.激发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研究的兴趣;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科普文章,并写一篇小结。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引导讨论、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图片、幻灯片等多媒体资源;2.小麦和玉米的种子;3.纸、笔等实验材料。
七、教学评价学生的观察与记录情况、对遗传和变异的理解程度、课堂发言和讨论等。
(亦可根据班级情况使用评价表格进行综合评价)八、教学反思1.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展示音频或视频素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在实践探究环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相关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在课程结束后,可以设置一个小结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遗传和变异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有关八年级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7篇
有关八年级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7篇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与遗传有关的结构与物质的基本知识,即染色体、基因以及遗传物质(核酸)与性状遗传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2.通过分析某一具体性状的遗传现象,帮助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其他遗传现象。
3.在区别遗传病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基本特点以及禁止近亲婚配的生物学原因,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1.基因的概念以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课堂讨论的中心。
对基因这一名称,学生从各种媒体和一些科普读物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认清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以性状在上、下代传递为线索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基因的基本知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传递规律以及显、隐性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2.染色体在生物的上、下代传递规律与基因的传递的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讲清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活动。
教学中可以利用图表甚至制作相应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活动规律。
3.国家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
国家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禁止近亲结婚?生物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认识近亲结婚所造成危害的遗传学原因上——遗传病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和发生遗传病概率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体的例子认识近亲结婚的危害。
授课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
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八年级生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八年级生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一、知识目标1.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理解基因、染色体、基因型、表现型的含义;3.能够应用孟德尔遗传规律解决简单遗传问题;4.掌握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原理和方法;5.理解突变及其在进化中的作用。
二、授课内容1. 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生物遗传是指生物体的基因在遗传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生物遗传主要包括基因的传递、基因的变异、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的修饰。
变异是指在基因传递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出现的基因的不稳定性和随机性的变化现象。
变异是生物种群中产生新基因型的重要手段。
2. 基因、染色体、基因型、表现型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是位于染色体上的具有遗传功能的DNA分子。
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所有生物体细胞内的DNA分子都是通过染色体来传递的。
基因型是指生物体细胞内所拥有的基因的总和。
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呈现出来的表现形态。
3. 孟德尔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指在杂交实验中,同一个个体的两个基因分离并随机组合,遗传因子的单独性和分离性,以及基因的配对分离和重新组合。
孟德尔遗传规律包括单性质遗传规律、二性状遗传规律和自交系法则。
这些规律在生物遗传研究中至关重要,尤其对人类遗传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最基本的两种选择方式。
自然选择是生物个体适应环境而生存繁殖的过程,只有适应性强的个体才能够优胜留下,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被淘汰。
人工选择是人类根据需要选择某些生物个体进行繁殖,从而根据人类的需要选育出更高产、更有用的生物。
5. 突变和进化突变是指基因发生了随机性变异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突变产生的新基因型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能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进行超越性的发展。
进化是生命只要经过长期的变异和选择,就能够不断地产生新物种、新品种,进化丰富了生命的种类和形式。
三、课堂教学1.对于遗传和变异这一主题可以采取实验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利用透明玻璃的捏合性与大小、颜色等特征强烈的珠子,进行配对杂交观察,培养学生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直观感受。
六年级生物变异现象科学教案
六年级生物变异现象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遗传基本知识,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2.掌握常见生物的变异现象以及原因。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和发现兴趣。
4.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学会用科学的角度看待问题。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生物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现象。
2.难点:生物变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教材:生物教科书、教学课件。
2.实验材料:若干常见生物标本、实验器具。
3.图片和视频资料:关于生物变异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学生的日常观察和发现实例,引入生物变异的概念。
2.实验教学法: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的实验,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和观察生物变异现象。
3.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并分析观察到的生物变异现象。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更多生物变异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生物的特殊现象,如长得比其他同类更高的植物、长得比其他同类更大的动物等。
2.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在生活中观察到生物的一些特殊的变异现象?你们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疑问或解释吗?第二步:理论知识介绍(10分钟)1.通过教材和课件的展示,向学生介绍生物的遗传基本知识,解释基因和变异的概念。
2.讲解生物变异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基因迁移、自然选择等。
3.结合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几个常见的生物变异现象,如叶子颜色的变异、动物体形的变异等。
第三步:实验观察(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拿到一个生物标本。
2.指导学生观察标本的特征,并记录下标本之间的差异。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差异是遗传变异还是环境因素造成的?第四步:小组讨论(15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观察到的生物变异现象,并尝试解释这些差异的原因。
初中遗传与变异的教案
初中遗传与变异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遗传、变异的概念。
(2)掌握遗传、变异的类型和特点。
(3)了解生物的性状及其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分析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2)能够运用遗传、变异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遗传、变异的概念及其类型。
2. 难点:遗传、变异现象的机制和解释。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遗传与变异的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遗传、变异的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遗传、变异的定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讲解遗传、变异的概念。
3. 课堂讲解(1)讲解遗传、变异的类型及其特点。
(2)分析生物的性状与遗传、变异之间的关系。
4. 案例分析(1)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遗传、变异的现象。
(2)学生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小组讨论(1)布置讨论题目:遗传、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绘制遗传、变异的概念图。
(2)布置课后阅读资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初中生物遗传与变异的教案
初中生物遗传与变异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
2. 掌握遗传和变异的原因
3. 掌握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4. 了解遗传突变和变异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基因的作用、遗传突变和变异的影响
难点:遗传原理、变异形式的理解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教学实验器材
3. 教材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们知道人类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眼睛颜色吗?
二、讲解遗传原理(15分钟)
1. 讲解什么是遗传和变异,遗传与变异之间的关系
2. 介绍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3. 详细解释DNA与遗传之间关系
三、展示实验(15分钟)
教师进行基因变异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遗传变异的理解。
四、讨论和总结(10分钟)
学生回答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实验结果,教师总结遗传与变异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学评估:
1. 学生课堂表现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与变异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与变异
教材:高中生物教材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遗传的概念,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2. 掌握遗传规律的基本原理,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内容。
3. 能够解释变异的原因以及其对物种进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遗传的基本原理和变异的概念。
难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形式引出遗传与变异的主题。
二、讲授(15分钟)
1. 遗传的概念:介绍遗传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基因与染色体:讲解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及其作用。
3. 遗传规律:介绍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包括单因素和双因素的遗传规律。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运用孟德尔遗传定律解决遗传问题。
四、讨论(10分钟)
讨论遗传和变异对物种进化的影响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遗传与变异在生物领域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阅读与遗传相关的文章、解决遗传问题等。
教学反馈:
通过作业等形式,了解学生对遗传与变异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初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
初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相关推荐初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现象;2、能力目标∶通过猜谜语、欣赏漫画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识图能力;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相对性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生物界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认识,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及尊重科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一般都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且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性状、相对性状、生物的遗传、变异等相关的生活经验,能够比较容易寻找和发现周围存在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但是还没有形成理论知识,不能对相关的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一组图片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她们,你注意到:1、他们像吗?2、他们哪些特征相似?3、他们哪些特征不相同?学生就会展开讨论,顺利进入主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要学习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组织学生开展几个活动活动1:连连看——学习生物的性状师:很多同学都去过动物园或者在书本或电视上看过很多的动物,这些动物你们都熟悉吗?生回答。
师:老师这里出了几道谜语现在请同学们帮我连连看:谜语一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
——大象。
是马不拉车,叫马也不错,满身黑道道,听声就奔跑。
——斑马。
一种动物名叫鹿,鹿角不长脖子长。
——长颈鹿。
形状象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
——松鼠。
教师提问:恭喜你们都猜对了,你们为什么能猜出这些语句描述的是什么动物呢?学生:根据他们的形态特征。
关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关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掌握遗传和变异的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 遗传和变异的类型及特点3. 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类型及特点,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遗传和变异的机理,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具体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遗传和变异的相关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亲子代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讲解遗传和变异的类型及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让学生深入理解遗传和变异。
4. 知识拓展:介绍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进化的机制。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遗传和变异在生物世界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观察和实践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观察实验孟德尔豌豆实验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遗传规律。
过程:学生分组进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特征的遗传规律。
反思:学生讨论实验结果,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2. 活动二:小组讨论遗传图解制作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图表制作技能。
过程:学生分组,根据实验数据制作遗传图解,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解释。
反思:学生评价不同组的遗传图解,提出改进意见。
七、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运用遗传图解分析遗传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教案范文
八年级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教案范文八年级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教案范文八年级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教案篇1一、教材简析:《遗传和变异现象》是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一节,教材主要从三方面:1、通过比拟个体间性状的差异,使学生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2、通过欣赏和评价两幅19世纪的漫画,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3、通过课后的性状调查和考虑与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领悟;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世界遗传的多样性,为今后学习生物的进化打下根底。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从未学习过遗传学的相关知识。
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相关内容或观察过此类现象。
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论的层次。
这已经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根底。
而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判断、推理的才能。
老师应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这些才能,引导学生进展探究和总结。
三、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能列举和区分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3、观察并描绘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才能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调查、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才能及理论才能。
情感目的:通过观察并描绘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使学生理解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名词。
2、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教学难点:1、理解相对性状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2、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幻灯片展示:2组同学们熟悉的明星照片,请同学们观察照片中的人物在外貌特征上有什么共同点,以此导入新课: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新课。
知识点一:性状和相对性状1、性状1〕小游戏:①猜一猜:这分别是谁的眼睛?〔引知名词——形态特征〕②猜一猜:这是谁的声音?〔引知名词——生理特性〕由以上两个小游戏引出:性状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都称为性状。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3. 了解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4. 能够运用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解释生物现象。
二、教学内容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遗传是指生物体的性状传递给后代的现象,变异是指生物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
2.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遗传信息通过DNA分子存储在染色体上,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传递给后代。
3.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导致基因表达和功能的改变。
4.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增减和结构的改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传递遗传信息的途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遗传病案例,让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遗传和变异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讲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使用PPT展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讲解DNA、染色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
3. 讲解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分别讲解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原因和实例。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遗传病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遗传方式和变异类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遗传和变异的相关问题,如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等。
6. 总结和复习: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复习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遗传病案例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4. 复习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遗传和变异的概念、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和原因等内容的课件。
2. 遗传病案例:提供几个典型的遗传病案例,包括病名、遗传方式、变异类型等。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设计教案(集体备课)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设计教案集体备课专用版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二、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相对性状,并得出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1、举例说出生物的相对性状。
2、分析“转基因鼠的启示”的资料。
1.多媒体课件2.各组成员在上课前观察自己家庭成员的性状特点并填写以下表格:性状本人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眼皮单眼皮双眼皮舌能卷舌不能卷舌耳垂有耳垂无耳垂拇指会弯不会弯酒窝有无1、提问:我们知道生物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而整个生物圈的生命却在不断的延续和发展,这是为什么呢?2、陈述:是的。
通过生命个体的生殖与发育、遗传与变异,以及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生物圈的生命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3、陈述:遗传和变异是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内因。
生物的遗传是在生殖过程中完成的,生物的性状则是遗传物质在发育中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前一章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接着我们就要学习第二章的内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师: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反映了什么生物现象?“龙生九子,九子九个样”说的又是什么生物现象?4、陈述: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才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所以今天我们的学习就从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开始,(出示本节课课题: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师:回忆自己与父母有哪些相似的特征,又存在哪些不同,为什么与父母既像又不像?生:学生判断是否有亲缘关系。
师:说了这么多遗传和变异,那么大家来总结一下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生物的变异》教案
《生物的变异》教案《生物的变异》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生物的变异现象。
(2).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有遗传的变异和不能遗传的变异。
(3).说明变异的意义。
(4).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运用生物变异的知识,初步学会分析生物的变异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校”变异在生产实践上的应”和转基因技术的知识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对未来人类的影响。
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变异的类型及其意义,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难点:遗传的变异。
[教学过程]:一、引言: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
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
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
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
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
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么?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课题:第二节生物的变异(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
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
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教案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遗传的基本概念,包括基因、染色体和遗传物质等。
2. 掌握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包括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
3. 理解变异在生物种群中的作用和意义。
4. 能够运用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解释生物现象和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投影仪2. 生物遗传与变异相关的实例和图片3. 遗传与变异的相关实验材料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一个引人入胜的生物遗传实例,如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引发学生对遗传与变异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为什么相同父母的孩子会有不同的特征?为什么在同一物种中会出现个体差异?探究遗传:1. 介绍基本遗传概念:a. 基因: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决定个体的遗传特征。
b. 染色体:携带基因的结构,位于细胞核中。
c. 遗传物质:DNA,包含了生物遗传信息。
2. 解释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a. 显性遗传:表现型受到显性基因的控制。
b. 隐性遗传:表现型受到隐性基因的控制。
c.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3. 运用实例或图片,让学生理解基因的组合和表现型的变化。
探究变异:1. 解释变异的概念和意义:a. 变异是生物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b. 变异为物种的适应和进化提供了基础。
2. 探讨变异的原因:a. 突变:DNA发生突变导致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变化。
b. 基因重组:基因在性繁殖过程中重新组合,导致新的遗传组合。
3. 运用实例或图片,让学生理解变异对物种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应用与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类社会中存在如此多样化的个体?2. 运用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解释一些生物现象或问题,如药物抗性的产生、物种的进化等。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总结:1. 总结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强调遗传和变异对生物进化和适应的作用。
3. 激发学生对生物遗传与变异的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课后延伸:1.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研究进展。
关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3.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变异类型及其实例。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3. 生物的变异类型及实例4. 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生物的变异类型及实例。
2. 教学难点: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生物的变异类型及实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亲子代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简要介绍遗传和变异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遗传是指亲子代之间性状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的差异。
3. 讲解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介绍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过程,让学生理解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并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4. 讲解生物的变异类型及实例:介绍生物的变异类型,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并举例说明。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变异对生物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及其实例。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介绍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通过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进化的规律。
2. 举例说明遗传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介绍遗传变异在农作物育种、畜牧业改良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了解遗传变异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让学生回答关于遗传和变异的一些问题,如:“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的?”,“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有什么作用?”等。
生物遗传和变异教案
生物遗传和变异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生物遗传和变异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遗传与变异对生物种群和个体的影响。
3. 能够分析和解释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现象。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1. 生物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生物变异的类型和影响。
3. 遗传与变异对生物种群和个体的作用。
教学难点:1. 理解遗传与变异的关系及其对生物进化的重要性。
2. 分析和解释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教学板书。
2. 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验材料和案例。
3. 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相关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介绍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兴趣,并与学生讨论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探究(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案例,并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该案例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以及对生物种群和个体的影响。
2. 实验展示:教师进行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验展示,例如观察果蝇的眼色遗传、植物的基因突变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结果,并与之前分组讨论的案例进行比较和讨论。
知识讲解(15分钟):1. 生物遗传的基本概念: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等。
2. 生物变异的类型:突变、杂交等。
3. 遗传与变异对生物种群和个体的作用:进化、适应性等。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几个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释这些案例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讨论其对生物种群和个体的影响。
拓展应用(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小型的生物遗传和变异实验,并进行实施和观察。
学生需要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结论总结。
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和分析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和了解生物遗传和变异在不同物种和环境中的变化和影响。
《生物的变异》教案
《生物的变异》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的变异》。
该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生物的形态特征和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的差异。
本节课具体内容为第八课《生物的变异》,主要介绍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难点:对生物的变异现象的理解和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图片、实验材料等。
学具:实验材料、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生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差异。
2. 新课导入:介绍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让学生理解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3. 实例讲解:通过展示图片和举例,让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4.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
6. 练习: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判断图片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遗传或变异。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遗传: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生物,举例说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答案:如父母亲的眼睛颜色和孩子的眼睛颜色一样,这就是遗传;如兄弟姐妹之间的身高、体型等方面的差异,这就是变异。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生物的变异现象。
答案:如将一颗种子种在不同的土壤中,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发现有些种子在某种土壤中生长得更好,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初中生物初二生物上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遗传规律,特别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
2.识别和解释生物变异的类型及其原因,理解其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能够运用遗传图解分析复杂的遗传现象,进行合理的预测。
4.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3.多元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a.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b.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c.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问答、小组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实践活动,加深理解: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如观察植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遗传和变异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设计一道关于遗传和变异的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作业中展示解题过程。题目如下:
某家庭中,父亲为A型血,母亲为O型血,请预测他们的孩子可能的血型,并解释原因。
3.收集有关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遗传育种、基因治疗等,整理成一份资料,不少于500字。要求学生关注生物科技的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举例说明遗传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b.分析生物变异的原因及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c.如何运用遗传规律来预测后代的遗传特征?
2.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纠正错误理解。
(四)课堂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的遗传变异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自己及家庭成员的一些性状调查,让学生对遗传现象进行初步了解,并能够归纳说明性状的概念。
2、初步了解基因、DNA和染色体(染色质)之间关系
3、理解在生殖过程中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携带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
4、了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基本概念。
5、了解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方式。
6、了解人类常见的遗传病和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以及有关法律。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一些性状的观察以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性状调查,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的能力。
2、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通过判定常见疾病的致病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4、在观察、探究活动的记录和分组讨论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遗传物质基础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观念。
2、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科学精神。
3、通过人类预防遗传病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染色体和基因的概念。
难点:基因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教学过程】:
[引言]
各位同学新年好啊!同学们你们在春节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这小孩长得真像他的爸爸或者妈妈”,那么我们为什么会长得像我们的父母呢?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
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1.调查生物的遗传现象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
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
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
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人和生物体的每一种性状,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毛发有卷发和直发,眼睑有单眼皮和双眼皮,眼色有蓝色、茶色和黑色,等等。
同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总称为相对性状。
我们也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律?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
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
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
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
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
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这种现象就是变异。
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变异是指生物的亲子之间性状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同学们在自己身边到处可以遇到。
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如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
即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
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
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提出问题: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可以决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状?
我们必须研究细胞内部的结构和细胞所含有的物质。
2.生物的性状与基因和染色体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
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
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
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
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
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
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 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
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
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
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只有其中的一个。
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下面我们以人的卷舌和不卷舌为例,研究问题。
生物的一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如人能否卷舌,耳垂等。
提出问题,讨论:以A或a表示控制卷舌特征的基因,这两个基因在人体内会有几种结合方式,分别决定什么特征?同学们可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A与a结合,可能会有三种方式:AA、Aa和aa。
其中两个不同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A和a)。
提出问题,讨论:若AA决定的性状是卷舌,aa会决定什么性状?那么Aa又会决定什么性状呢?
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不是aa决定卷舌呢?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细胞中的成对基因有显隐性之分,即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等位基因中得到表现的基因是显性基因,没有表现的基因是隐性基因。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卷舌由显性基因决定,称为显性性状,以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
不卷舌由隐性基因决定,称为隐性性状,以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
那么,基因为Aa,既有显性基因,又有隐性基因,会表现出什么性状呢?
在基因为Aa时,隐性基因不能表现,只表现显性基因A决定的性状,所以Aa也是卷舌。
(1)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疾病为遗传病。
遗传病是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不具有传染性。
目前,已经了解的人类遗传病有4000余种,如白化病、色盲、血友病等。
其中一些遗传病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死亡。
[小结] :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生物的性状、基因、染色体,这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我们也初步了解了国家为什么规定近亲禁止结婚的原因和意义。
生物性状的遗传是很复杂的,也是很有趣味的,在这里我们只是学习了最基本的知识。
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在高中还会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第21章遗传信息的延续性
第一节生物的遗传
1. 调查生物的遗传现象.
2. 生物性状与基因和染色体
性状:遗传学家把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特征都称为性状
基因:决定生物性状的有效DNA片段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4,人类的性别决定
5.人类的主要遗传病
6.遗传病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