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龄对于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习者的年龄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
人的大脑发育程度,认知能力水平及情感因素等的不同是年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三组主要原因。
年龄因素与二语习得,即语音习得、语法习得、词法、名法习得以及习得者会话熟练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多数人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年龄小的人比年龄大的人学得好;儿童比成年人学得好。
那么,年龄小的人总比年龄大的人学得好吗?在青春期后才开始第二语言学习的人(包括成年人)能否获得该语言的母语习说者的语言能力?通过对大量的有关年龄因素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资料的辩证分析,就语音和语法方面而言,年龄小的学习者具有优势,但在读写和语法方面成年人却占有优势。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年龄小的人并非总是比年龄大的人学得好。
下面我们将论述一下年龄因素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依据
1﹒大脑发育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及其理论基础。
儿童、青少年与成年人在大脑发育方面的差异不外乎是大脑发育的成熟程度。
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两侧随着发育的逐渐成熟分别被赋予”不同的功能“——这便是脑半球侧化现象。
人类语言智力的、逻辑的、分析的功能逐步被侧化到左半球,而情感的社会功能则渐渐被侧化到右半球。
这也是伦尼伯格证实关键期假说的生理基础所在。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期,在这一关键期内,大脑灵活性强,语言学习可以自然发生,而且很容易;一旦过了这段时期,想
要成功地学会一门语言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备受语言学界关注的“关键期假说”。
按照关键期假说,人的一生中有一段时期(出生至12岁)可以自然地、毫不费力地习得语言。
虽然对“关键期假说”理论至今仍争论不休,因此对年龄因素如何影响语言习得至今无法达成共识。
但是大多数的研究者认为: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年龄小的比年龄大的学得好,儿童比成人学的好,低龄儿童比大龄儿童学得好。
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起始年龄对语音的准确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错过了最佳的学习语音的年龄段,以后的语音学习很可能费时费力、不易习得标准的语音。
因此,仅就语音而言,第二语言开始学习的时间越早越好。
2. 除了关键期假说外,提到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还有一种敏感期假说。
敏感期假说是1978年Oyama以意大利男性移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学习者话语能力和对目的与理解能力的测试,得出结果而提出来的。
研究结果显示,被试的这些能力与他们到达美国时的年龄有关系,6-10岁期间到达美国的学习者与英语本土控制组成绩类似,11-15岁和16岁以上组的成绩与本土控制组的成绩显著不同。
11岁以上的学习者在语音与理解力方面的得分都降低了,换句话说他们的英语越来越不地道了,这种不地道不是一下子就产生的,而是逐渐下降形成的。
敏感期假说指的是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来说,并不是过了某一个时期第二语言习得就变得突然或者绝对不可能了,其实这种第二语言成绩上高低的变化在年龄上来说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关键期假说和敏感期假说比较类似,它们都认为无论学习第一语
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有一个“临界期”,语言的学习能力均受机体“成熟程度”的影响,不同年龄的人语言学习成绩是不同的。
它们都重点研究年龄因素对活的第二语言的语音、词汇、句法等发面的影响作用,均认为开始学习的年龄影响第二语言语音的正确感知。
例如在学习初期,儿童比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语音速度更快、发音更准确。
但它们之间也有区别。
前者从神经生理角度进行解释,认为12岁以后大脑完成侧化,语言功能完全移至左半球,所以青春期到来后语言的的发展已经结束;后者认为,虽然第二语言的学习受机体“成熟程度”的影响,但是语言的活动与年龄的关系显然不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
不论学习效率是由于年龄的增长而减退还是由于功能减退,学习者都必须借助其他的能力。
其效率与成熟的关系不是十分紧密。
前者涉及“年龄限制”的观点是绝对的,认为理论上讲第一语言的获得是不可能超过关键期的,而后者指的“年龄限制”不是绝对的,认为成年人获得一门外语是可能的,只是不可能达到本族语者的水平。
前者认为语言的获得存在一个关键期,认为大约从12岁即青春期开始,第二语言的语音学习能力明显下降,而4-12岁的孩子此能力没有明显下降;后者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中不仅存在一个敏感期,而且不同语言领域存在几个敏感期,获得第二语言语音的能力在6岁之前就已经开始下降。
3. 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情感因素包括自信、焦虑、抑制、内倾、外倾等。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任何一种情感都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联。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情感越丰富,在第二语言习得
中的情感因素影响越大。
曾有调查发现,对待第二语言学习的态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消极发展的趋势;年龄越小的习得者越能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因为他们要在第二语言习得及学习的同时去认知世界。
此外,对待目标语社团就人们的态度而言,年龄较大的习得者比起年龄较小者复杂得多。
对目标语持积极态度,会促进对第二语言的学习。
动机因人而异,尤其是在年龄这一纵线上。
就内在动机而言,儿童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兴趣会如他们认识新事物的兴趣一样。
据此可推断出,青春期之前大脑的可塑性使得儿童、青少年更容易习得第二语言。
然而,在适当的条件下,在青春期后开始学习第二语言者(包括成年人)可以获得和母语习说者相同的语言水平。
4. 认知能力的发展对第二语言习得也有一定的影响,就看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儿童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发展自我中心阶段,在习得语言时,很少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有时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是在无意识的学习语言,只要能表达出意思就满足,而且他们的大脑没有固定化,短时记忆强,接受新事物快。
这样,就更容易学到地道的发音和语调了。
同时,儿童在11岁前后,其感性认知开始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步进行,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而成年人的逻辑、分析综合能力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占支配地位,利用这一优势,成年人能容易概括和掌握第二语言的内在规律,并能利用这些规律来提高学习速度。
因此,在掌握语言知识和应用语言知识的准确性与逻辑性方面,成年人占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在语法方面的习得是儿童所不及的。
但成年人却由于认知能力与语言
的发展相分离,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相分离,就造成了语言习得中某些方面的困难(如语音)。
5.语言磨蚀是指个人或语言社团的某种语言或语言某一部分退化和丧失的现象。
Van Els 对磨蚀的语言和环境有四种分类,其中的第三种:在母语环境中的外语磨蚀,也就是外语学习者在接受外语教学后由于长时间没有使用而产生的外语能力的丧失或退化的现象。
年龄对外语磨蚀的作用结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成人与儿童的对比和儿童间的对比。
Hansen(1980)发现成年人与儿童的外语磨蚀存在差异。
她曾对两个学龄前的美国儿童进行过纵深研究。
这两名被试者曾三次随父母在印度逗留,学过北印度-乌尔都语。
每次在印度,当地的巴基斯坦儿童和印度儿童均认为被试者的外语水平与他们相差无几。
与之相比,被试者母亲的外语水平却要差很多。
每次回国后几个月,被试者的外语却几乎完全磨蚀。
20 年后,再对被试者和他们的母亲进行调查时,被试者的母亲仍能理解大多数北印度-乌尔都语,而被试者一个单词也想不起来。
对于儿童外语磨蚀中年龄的作用, Hansen ,Cohen , Hansen2St rain , Kaufman , Koike 和Yukawa 曾作过研究,所得的结论基本相似:年幼的比年长的外语磨蚀的速度快。
此外,Olshtain 的调查发现:5~7 岁儿童外语磨蚀的速度比8~14 岁的快。
Yoshida 等的断面调查结果显示年幼的一组的出错率明显高于年长的一组。
因此,从国外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从年龄对外语磨蚀影响的角度来看,外语学习并非越小越好,而至少应该是9 岁以后。
对成年的第二语言习得者而言,应该充分发挥自己认知能力强的优
势,进行有意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的总结和归纳,都会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同时,对于第二语言与母语之间的差异,应该保持理解的心态,怀着求同存异的态度,逐渐的适应这种差异,这样可以使自己更好的融入第二语言的学习中。
就学习速率而言,有研究表明,假如学习时间一样多,年龄大的学习者比年龄小的学习者学习效率更高。
然而许多研究表明:成年人的速度优势是十分短暂的,青少年应该是学习速率最快的时期。
对于成年的学习者,在前期学习中速率比儿童要快;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人的二语习得能力会减弱,所以成年的学习者应该尽早学习第二语言。
6.普遍语法Chomsky 在80 年代提出的“原则和参数理论”指出,语言习得机制中的普遍语法是由“原则”和“参数”构成。
“原则”是指使用于任何语言的高度抽象的语法构成,某一具体的语言可能并不具有某些原则,但是没有任何语言违反这些原则。
“参数”则反映了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差异,参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值”,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体现为不同的参数值。
语言中的原则反映人类语言的普遍性,是人类的生理天赋,不必通过学习而存在于大脑中。
参数值则与具体语言相联系,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参数值。
人类“先天”地了解语言的原则以及与这些原则相联系的参数,然后通过接触和学习特定的语言来确定该语言的参数值,并学习和掌握具体的语言词汇。
因此,从本质上说,语言不是靠“学习”获得的,只要语言输入中有足够的“正面证据”,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能习得母语。
人们感兴趣的另一个问题是参数场的初始状态。
这里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性是儿童大脑中最
初不存在具体的参数值,参数值是通过接触语言后而逐渐确定、逐渐建立起来的;另一种可能性是最初大脑中的参数场是一种缺省状态,即由某种参数值构成。
如果儿童接触到的语言材料与缺省状态下的参数值一致,该参数值就被保留下来,否则就逐渐转向新的参数值。
Chomsky 的理论是针对母语习得的,那么这一模型是否也可以用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呢?因此,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或者说需要作出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第二语言习得是否涉及普遍语法?对此可以作出以下三种假设:1.第二语言习得不涉及普遍语法,第二语言语法的获得可能是依赖人脑中的其它机制。
2.第二语言习得直接利用普遍语法,它的习得方式与母语习得方式相同。
3.第二语言习得简介利用普遍语法,学习者通过他们已经掌握的母语知识间接地利用普遍语法,以母语的参数场为起点,逐渐转向第二语言的参数场,语言的普遍原则也是通过母语对他们产生影响的。
我们基本可以根据研究者们不同的一件把关于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研究分为不同的几个派别。
一派认为儿童学习者比成人学习者有优势,成人学习者不可能习得接近母语水平的第二语言;一派认为儿童学习者和成人学习者各有优势;第三派认为成人学习者不比儿童学习者差,他们完全有能力习得接近母语水平的第二语言。
1.“儿童优势派”。
首先儿童优势派表现在对关键期家说的支持上。
支持关键期假说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应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试图证实被试者在语音、语法、句法方面的差异,从而验证关键期的存在。
美国心理学教授J.Asher和R.Garcia于1969年调查了美国的古巴移民
的英语发音状况。
发现青春期以后开始学英语的人,其本族语的口音难以克服,从而从语音差异方面论证了关键期假说。
Curtiss1977年的研究也支持了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他的研究对一个名叫Genie的病人进行了跟踪分析。
1980年Patkowsky不是通过语音研究,而是通过实验首次提出句法方面存在关键期。
选择67名年龄背景不同的学生作为被试,与15名美国本土学生进行对照,提出二语习得最佳年龄是青春期前,即12至15岁左右。
Long也支持此观点。
实验发现6岁以后开始学习外语的学习者很难获得纯正的外语发音,15岁以后开始学习外语的学习者在词法和句法上没有办法获得跟本族语学生一样的水平。
Johnson和Newport(1989)研究了46名成年中国和韩国的英语学习者,受试都至少在美国居住三年,研究者对受试进行12条有关形态和句法规则测试。
结果发现3岁至7岁到达美国的受试达到了美国本组人水平,而7岁至青春期到达美国的受试英语水平呈下降趋势,17岁以后达到的则无法预测。
Birdsong和Milis的研究则得出对于较早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其年龄和最终外语水平无显著关联,但对于较晚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其年龄和最终外语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
其次表现在髓鞘形成说的支持上。
有人认为大脑发生“侧化”的时间远早于青春期,因此必须从其他方面寻找年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原因。
Dulay&Burt&Krashen (1982)Long(1990)认为关于年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原因是,这个跟髓鞘形成有关。
在人类的不断发育过程中,髓鞘逐渐将脑神经包入自己内部。
髓鞘的形成过程为学习提供了一条路径,但同时也降
低了学习的灵活性。
不管是关键期假说还是髓鞘形成说,他们都支持儿童学习第二语言要优于成人的观点。
第二语言学习与母语习得的一个基本差别是,正常的儿童都能够成功地习得母语,而只有很少一部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水平能够接近自己的母语水平。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我们首先会想到年龄问题,因为母语都是在儿童期获得的,而学习第二语言时大部分人已经过了儿童期,甚至进入了成年期。
然而,年龄与第二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并非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如果不考虑时间和语言接触这两个因素,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比成年后才开始学习的人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要高。
对此的一种解释是,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时主要依靠认知机制,而儿童则更多地借助语言习得机制。
从前面所提到的“关键期假说”也可以证明这一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侧化逐渐完成,可塑性降低并渐渐消失,很难再利用自身的语言习得机制习得接近母语者的水平。
2“各有优势派”。
“各有优势派”的学者首先反对关键期假说,他们认为儿童学习者只在某些方面体现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优势,儿童与成年人语言学习的差异并非年龄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其他外部因素,如语言输入和认知发展等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
Krashen认为所有的学习者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和合适的情感过滤程度均可习得目标语言。
1979年Krashen又提出,儿童与成人在语言方面的差异不是语言习得机制本身造成的,年龄并不是习得成功与否的预报器,成年人在语言习得的初始阶段比儿童有优势,但最终成就与开始学习的年龄大小之间显负相关。
Burstall,Jamieson,Cohen
和Hargreaves(1974)在涉及17000余法国英语学习者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年龄小所带来的语言学习优势是非常短暂的。
M.Hoefnagel-Hohle 和C.Snow在1978年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语言学习不存在关键期。
他们把以英语为母语、荷兰语为外语的人作为被试对象并将其分为三组,儿童组12岁以下、青少年组12-15岁、和成人组15岁以上。
结果发现青少年组学习荷兰语的被试者在最初几个月进步最快,成人组在词法和句法的理解、掌握上明显优势。
一年以后的跟踪结果是,儿童组和青少年组被试者的荷兰语掌握优于成人组。
Fathman(1975)在观察学习者语言表达的同时也研究了他们习得特殊语言结构的顺序,发现年龄因素在学习者习得特殊语言结构的顺序方面的影响并不大。
她还发现儿童习得语音比成人有优势,成人习得语素比儿童有优势。
Neufeld(1978)则提供了成年人也能习得接近母语水平的语音证明。
Spolsky(1989)通过调查和实验得出,就语音体系而言,年龄越小越好,就词法而言,年龄大比年龄小占优势。
1984年Littlewood提出,年幼的习得者只在语音习得上占优势,如果给与相同的机会,外语习得效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Bongaerts等人研究了年龄大于12岁的荷兰人学习英语和法语语音的能,被试者都是从12岁以后开始大量接触目的语,发现两组学习者分别大约一半的被试者同第二语言本族语者发音一样好。
3.“成人与儿童学习者差不多”。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在语言习得方面,成人并不亚于儿童,即便是在普遍认为儿童占优势的语音方面他们也能取得成功。
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影响的原因概括起来大
体有五个方面的因素:生理因素、社会影响因素、认知因素、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
这些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影响可能比生物学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生理因素主要包括我们前文中提到的关键期、敏感期以及和髓鞘形成等。
社会影响因素包括文化休克、语言休克、社会距离、焦虑及身份认同迷失等。
认知因素包括已有知识、策略意识、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元认知控制等。
成人与儿童在认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学习环境不同也能解释为什么年龄能够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
儿童学习外语通常是在自然环境下通过在教室学习其他课程,沉浸在这门语言中来学习,这对学习语言来说是一种理想环境。
除了上述各种因素外,个体因素也能解释为什么年龄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的影响,这主要包括学能、态度、性别、文化、个性、动机类型、学习理念、以前的学习经验、自主性、个人情况等。
最后我们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提出建议并进行总结。
目前,国内外语学习出现了低龄化的现象,有些学校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设了专门英语课程。
诚然,有关“关键期假说”的研究显示,在关键期前学习外语的优势有两点:一是更有可能掌握仅是外语母语者的发音;二是更有可能达到更高的终极水平。
然而从外语的磨蚀影响、不同年龄段学习速率和学习动力的角度来看,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并不是起始年龄越小越好。
二语习得的起始年龄应该放在母语习得基本完成后,学习外语不能以牺牲或削弱母语为代价。
在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内首先应该确保母语习得的完成,如果孩子从小学习两种语言符号,负担过重,而且外语磨蚀度高,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
二语言学习的最佳起始年龄最好是在9-10 岁。
在9 岁左右学生的母语习得基本完成,学生在认知方面有一定的发展,可以有意识的进行学习,学习动机也增强,而且年龄仍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大脑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这时候学习外语发音和终极水平上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老师也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
首先,对于儿童教学来说,用关键期假说来支持“语言教学越早越好”是非常荒唐的,因为关键期假说中的年龄是指移民到达目的语国家的年龄,而非证实语言教学开始的年龄。
早期语言教学要获得成功有很多条件,如教师要受过良好的训练,熟知学习者的需求,早期教学结束后要有后续项目保证学习者有机会继续学习等。
在外语环境下,期待通过早期教学水平就能达到母语者水平是不现实的。
其次,对于成人教学来说,大部分成人难以达到母语者水平,但是这不是意味着成人的外语水平不能够渐次提高,不能满足工作和学习的需要。
成人要想达到母语者水平,不能仅仅依靠正式语言教学本身,还需要到目的语国家沉浸一段时间,需要有较高的言语分析能力。
总的说来,大部分学习者无法完全达到母语水平,但有一部分内容学习者是可以达到的。
因此在设计语言教学的目标时,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时间等作出决定,如在哪些方面可以使用母语者标准,在哪些方面必须对母语者标准打些折扣。
要想使一个班内年龄差距比较大的学生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要注意,首先,学习材料的准备,在给学生准备学习材料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跨度,找一些各个年龄
段的学生都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在给学生材料时直接指明这是专门针对某一年龄段的学生的问题。
其次,课堂活动的组织。
对于年幼者来说比较有趣的活动对成人来说可能会比较幼稚,而对成人来说比较有意思的活动,对于年幼的学习者来说可能显得枯燥无聊。
因此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多准备活动,让年幼学习者和成人学习者都感觉有意思。
如果不能同时满足两者的需求,至少应该交叉使用分别使他们感觉有趣的活动。
再次,班级学子环境的营造,因为学生年龄差距比的较大,老师要格外注意给学生保留面子,不要让他们觉得在年长者或者年幼者面前丢了面子,因此教师应注意自己在给学生反馈时的态度和方式,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不要让某一年龄段的学生感到尴尬。
此外,教师还需要营造比较宽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年龄特征,结合自己实际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理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儿童的语言元意识较为敏感,模仿力和记忆力较强,更善于用语言进行交际,也不像成年人那样过于计较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但不论是8岁开始还是11岁开始学习,外语课都必须由合格的教师来讲授,学习的时间要有保障,选择科学编排的教材,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其实,在任何年龄段开始的学习者在语音方面都有十分成功的例子。
语言输入质量的高低和学习时间的长短、学习者个人的智力因素(我们不能否定有些人是具有语言天赋的)、学习动机以及个人信心都有紧密的联系。
因此,二语教学不能盲目的追求低龄化。
要想获得纯正的二语语音,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师资水平和加大输入量方面,保证学习者得到足够高质量的输入,在此基础上年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