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十五课国共十年对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十五课国共十年对峙
教
学
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2、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历史诗歌、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
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
四、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增加学生对于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想用这首诗来作一概括。这是清朝人江永写的一首诗。这里的“兄弟”是指国共两党,国共两党是如何成为兄弟的?兄弟应该是感情很深,为什么这里提到“劫波”、“恩仇”,为什么又会“相逢一笑泯恩仇”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展示图片)这幅图片反映哪个历史事件?
师:在这一次政变中,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当时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采取的态度是妥协,这种妥协和退让有没有换取敌人停止屠杀的行动?当时有近一半的党员被杀害。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那么当时的共产党选择的是哪条路?这种爆发发生在行动上是通过哪个事件体现的?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导入本课。
(二)讲授新课
一、奋起反抗——攻打大城市(展示图片)
1、南昌起义(展示图片)
要求学生看书,了解起义经过、意义。
概况:1927、8、1 南昌周恩来、贺龙等起义后南下受阻,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展示图片)
要求学生看教材71页,回答会议的主要内容。
(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
(2)内容:清算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取得的。
(3)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前进的方向
3、秋收起义
要求同学看教材71页第二段。(展示图片)
时间:1927年秋人物:毛泽东
合作探究1: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分别攻打南昌和长沙,最后都没有实现。为什么会这样?这又说明了什么?
(过度)毛泽东当时没有钻牛角尖,而是率领军队去哪里啊?(井冈山)开创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二、拨云见日——城市转农村(展示图片)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展示图片)
合作探究2:
(1)表格反映的是什么现象?(2)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必须取得哪些人的支持?(3)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星火燎原——工农武装割据(展示图片)
理论总结——星火燎原——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合作探究3:请同学们翻到教材73页,看这两段材料。这两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两种观点呢?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声音存在?
四、战略转移——红军长征(展示图片)
(过度)当时国民党是不能容忍共产党在其身边存在的,所以发动数次围剿。前几次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怎么样呢?(展示图片)教师分析失败原因。导入红军长征。
1、红军长征原因(展示图片)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
2、经过:
(1)开始:1934年10月
(2)转折:遵义会议
要求学生掌握内容、意义。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军事上,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组织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
意义:转折点
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3):胜利结束: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
3、红军长征意义(展示图片)
(1)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创革命新局面。
(2)保留了革命的精干力量,传播了革命主张。
(3)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合作探究4:今天我讲长征的时候主要讲红军长征的精神。红军长征给我们中国人什么样的精神上启示?你们能不能找一些词语概括长征精神?
(展示图片)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师:当时很多外国人对长征都大加赞赏。如果说遵义会议是长征的转折点,那么,红军长征是什么转折点?(中国革命)红军长征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随着长征的继续,当时中国主要矛盾有什么变化?如果说之前是阶级矛盾,到1935、1936年之后应是民族矛盾,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这种主要矛盾的变化,后来就促成国共两党长期斗争后,重新寻求合作。这就回到了我们前面讲的那首诗,“相逢一笑泯恩仇”。为什么能泯灭恩仇?就是当时国内形势发生变化。那么,国共从对峙走向和解,我们初中讲过一个事件就是西安事变。之后,国共对峙基本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