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安旭升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09期
情境教学法充分尊重学习主体,通过情境设置来实现情感交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因而情境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情境教学法在学术界虽然未有统一的概念,但每位学者的概念论述都注重情境的创设,关心学生的兴趣特长,重视学生的情感意志,使教学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课堂更具灵活性,在启发学生思维方面意义重大。
总体来说,情境教学法就是以关心学生情感为前提,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情境创设,促使学生在情境当中更好地掌握、运用知识。
情境教学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能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二、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教学法的第一步就是要导入情境,情境导入成功与否关系到整堂课的情境融入效果。
导入成功,那么学生的兴趣就可以被激发出来,与文章的距离会进一步拉近,因而教师在导入方法的选择上要格外用心。
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会迫不及待地投入到阅读当中寻找答案,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除了设置悬疑,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文章及作者的背景进行背景导入,或利用实物展示、多媒体展示等手段来实现直观形象导入,实践证明,这些都是情境导入的有效方法。
(二)创设情境,提升感知能力
学生在开展阅读时,对一些长篇的、理解较为困难的文章往往只是浅表地阅读,难以真正深入到文章当中,其感知能力在囫囵吞枣的阅读中很难提高。
教师需要通过泛读、讨论等形式为学生创设情境。
例如,《老人与海》这篇文章,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老人勇于拼搏的精神,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老人与大鱼搏斗的图片,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基本印象,然后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在读到“只要我有浆,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法去揍死它们”这样的语句时,要用激昂的语调将学生带入到渔夫不畏艰险的精神世界当中。
通过教师的泛读,学生在阅读时更能感同身受,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提升阅读质量。
(三)提出疑问,启发学生思维
适当地为学生设置思考问题,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时更加专注、有目的性,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达到拓展思维的目的。
教师要根据文章的特点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的探索热情被激发出来。
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可以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马丁·路德·金的这场演说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他的梦想具体是什么?为什么这场演说影响力如此巨大?他的演说带给你什么启示?还可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进行演讲现场的氛围描述,刻画演讲者及听众的表情、动作等等,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文章的情境当中,以当事人的身份来感受氛围,思考问题。
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会更加到位,思维空间得以拓展,并且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迁移对比,促使情境升华
在阅读结束之后,学生应该对文章有深刻的领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进行情境设置,让学生回味文章的意蕴,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使学习内容得以深化。
例如,阅读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将父爱和母爱进行总结,让学生品味父母给予的关怀,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回想父母是如何为自己付出的,组织学生们进行分享。
学生在情境回顾的过程中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同时会更加感念父母的辛苦与付出。
通过迁移对比,学生的认知与情感都可得到升华,从而达到情境教学的目的。
(五)运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渲染
教师在进行情境设置时,不能忽视多媒体的巨大作用,多媒体可以通过提供形象的图片、有感染力的音乐、互动性强的视频等进行情境的渲染,更易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实现情境教学。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学生对这部经典名著颇感兴趣,但是文章中会有部分古文字词给学生阅读带来麻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段《红楼梦》的影视剧视频,学生通过活灵活现的人物对话、情境展示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词句,更愿意对文章进行品读。
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美景,教师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体验感,可以利用图片展示来让学生感受美景,再辅以优美的轻音乐,学生仿佛置身于作者描绘的景色当中,与作者达到心灵共鸣。
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效果颇佳,尤其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语文教师要深刻理解情境教学的概念,在阅读课堂上更加娴熟地完成情境导入、情境创设、情境渲染等一系列情境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