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西风凋碧树——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解说之一

合集下载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书笔记(一)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书笔记(一)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书笔记(一)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书笔记第一部分: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评价•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乃中国小说之巅峰,是“一部独特至极的小说巨著”。

•红楼梦中的人物塑造、情节铺陈和意象运用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深刻描绘了人性和社会关系。

第二部分:王国维对红楼梦的思想价值•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危机,对于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红楼梦中的王、贾、林等人物形象,呈现了封建社会的权力斗争、家族关系、婚姻制度、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是中国文化和社会历史的生动写照。

第三部分:王国维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王国维认为红楼梦在艺术上创新性地运用了词、曲、诗等文学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创造力。

•红楼梦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意象深刻印象人心,引起了读者强烈共鸣。

第四部分:王国维对红楼梦的现实启示•王国维认为红楼梦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提醒我们保护传统文化,关注文化价值和历史遗产。

•红楼梦中的思想、民俗、道德、情感等方面,与今天的社会依然存在着深刻的联系,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发掘。

第五部分:王国维对红楼梦的文学技巧•王国维指出,红楼梦在结构上呈现出“奇妙的曲折”和“巧妙的组合”,揭示了小说和诗歌的异同之处。

•红楼梦在意象和意境运用上独到,展示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审美趣味和人文精神。

第六部分:如何欣赏红楼梦•王国维在评论红楼梦时强调要重视精神层面的阐述,关注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文化背景。

•欣赏红楼梦需要多方位思考,理解人物形象、情节设计、意象运用等多个方面。

总结•王国维的红楼梦读书笔记全面解读了这部小说的价值和意义,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阅读思路和视角。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王国维的思想来探究红楼梦中蕴含的文化元素,以及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启示,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和理解这部千古名著。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白话文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白话文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白话文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它以红楼为背景,通过对贾宝玉一家的生活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和人性的悲剧。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评论,并试图用红楼作为文化的理想象征。

本文将以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评论为基础,以白话文的方式进行阐述,以深入地探讨这一主题。

王国维的评论观点1.王国维赞赏曹雪芹的艺术创作–曹雪芹以诗人的眼光和才能塑造了《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使他们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

–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红楼的细节,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氛围。

–《红楼梦》展现了贾宝玉一家的衰落和人性的悲剧,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示,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2.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杰作,它以红楼为背景,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云变幻。

–红楼作为一个象征,代表了封建社会的荣华富贵和腐朽堕落。

–《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一家的描写,呈现了人性的悲剧,使读者产生共鸣,引发对人性和封建社会的深层思考。

王国维对《红楼梦》的理解和评价1. 王国维对红楼的理解•红楼是一个象征,代表了封建社会中的荣华富贵和腐朽堕落。

红楼的存在和衰落,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可逆转的历史命运。

•红楼的精神境界是一种追求自由和真实的理想境界。

贾宝玉等人在红楼中追求真爱和真实感情,却最终被封建礼教束缚,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在王国维看来,红楼是一种理想的存在,它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真实和幸福的追求,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

2. 王国维对贾宝玉的评价•贾宝玉是曹雪芹创造的一位典型人物,他具有独立思考和对封建礼教的反叛精神。

•贾宝玉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他成为了《红楼梦》中最有个性的角色之一。

•在王国维看来,贾宝玉的悲剧命运是封建社会所赋予的,他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由和真实追求的代表。

试分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主要文学思想

试分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主要文学思想

试分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主要文学思想《《红楼梦》评论》一文中,王国维指出:“人生的本质就是欲望、生活、苦痛的统一体。

”首先,有欲望就是痛苦。

人类的欲望永远不会被满足,人类始终难以逃脱那种不满足的状态,而不满足则正是痛苦产生的原因,欲望的这种性质导致了人类始终处于痛苦当中。

第二,即便是现有欲望都得以满足之后,人类则会陷入更深刻的痛苦之中难以自拔。

王国维假设了一切人类欲望都能被满足的状态,并论证了在这一状态下人类依然是痛苦的;“即使吾人之欲悉偿,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倦厌之情即起而乘之”,在人的所有欲望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对人世间的所有一切生出厌烦的感觉;人类此时缺少的是一种理想,缺少的是生活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也依然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属于消极的痛苦,而且这种痛苦远远比有所欲求的痛苦更为深刻。

第三,追求快乐的过程本身也会导致痛苦。

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王国维将人生过程归结为摇摆于痛苦和厌倦之间:“夫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痛苦与厌倦之间也。

”厌倦也是一种痛苦,也就是说,人们不能选择痛苦与否,而只能选择哪一种痛苦,选项只有两个,其一是一般的痛苦,其二是作为更深层次的被称为厌倦的痛苦。

人类通过牺牲快乐所得的快乐,实际上并未增加人们的快乐。

这一过程本身只是增加了人类的痛苦,即便使人暂时得到了快乐,但是在此之前和之后,都会觉得更加痛苦。

对王国维的评价

对王国维的评价

对王国维的评价篇一: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开启了我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一扇新的大门,它的发表是《红楼梦》研究史上的第一篇比较系统的专论。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我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思想,从探讨人生本质的角度出发,融合了西方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并采用了现代的批评文体进行论征。

因此,在我国的小说批评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以探讨人生的本质为目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打破了之前文学评论的“文以载道”的模式,大胆地从人生出发,在哲学、美学和伦理学等不同领域来探讨人生的本质问题。

(一)融汇西方哲学思想从哲学角度看,《红楼梦评论》摒弃了中国传统的道本思想,成熟地引进了西方的哲学思想。

诸多的哲学思想当中,他选择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王维认为要想挽救民族危亡,首先应该改变民众的麻木状态,唤醒民众正确认识人生,认识生命的本质,而叔本华的生命哲学正是一种可以帮助民众正确认识人生的思想。

叔本华认为人类就是在这样一个“生命意志”的欲望和痛苦中晃动着,这就是人的生命的本质。

王国维吸收了叔本华的思想,将其融人到作品之中。

如第一章的标题即是《人生及美术之概观》,从题目即可看出作者写作的目的,以《红楼梦》为批评对象,来探讨人生问题。

(二)极高的美学价值从美学角度看,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悲剧理论为基点来阐释人生的本质。

他将《红楼梦》与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做了比较,认为中国以往的作品大都有着圆满的结局,这就会使人沉溺其中而不能自省,《红楼梦》打破了这一传统的模式,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

《红楼梦评论》第三章,王国维认为《红楼梦》属于叔本华划分的三种悲剧的标准的第三种悲剧,即“南于剧中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

”。

王国维赞赏《红楼梦》的极高的美学价值,认为它不仅揭示了人生应有的苦痛及人生的本质—悲剧,而且引导人们积极寻求解脱之道。

阅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节选)带参考答案

阅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节选)带参考答案

阅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节选)引言《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先生针对曹雪芹的《红楼梦》所作的一篇文学评论。

这篇评论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理解和解读《红楼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一些节选内容进行阅读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参考答案。

节选内容分析1. 文学创作的境界唐伯虎之言,横于《红楼梦》之上,不整是也;老残之言,立于《红楼梦》不过之左右,并未洞翳其深也。

评论:王国维在这段话中,将唐伯虎和老残进行对比,指出他们虽然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但和《红楼梦》相比,仍然有所欠缺。

王国维认为,《红楼梦》的创作境界超越了唐伯虎等人,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参考答案:王国维认为,文学创作的境界应该是深邃而富有内涵的。

唐伯虎的作品在表现技巧上虽然出色,但缺乏《红楼梦》那种深入人心的力量。

因此,每个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应该追求更高的境界,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造诣。

2. 作品的价值古未有之小说,不仅超然于我们世界,即与古今中外任一大作,尚非出此上界。

评论:王国维在这段话中,肯定了《红楼梦》的独特价值。

他认为,《红楼梦》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甚至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杰作。

这一点,不仅是因为《红楼梦》的文学形式新颖、艺术手法独特,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现的人性、情感和社会现象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答案:王国维的观点提醒我们,每个作品都应该被赋予适当的价值。

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戏剧,都有自己独特之处,都可能成为经典之作。

而衡量一部作品的价值,不仅要看其流行程度和读者的反馈,更要从创作者的角度去审视它的内涵和表现力。

3. 作者的创作意图曹公首创小说中之至功能者,可以必至于一类渴望无穷的心房情绪。

乃至访亲送友之等字句,自然生出势必是有情有性的一通曲折悠长之爱意。

一波三折、人难料解。

评论:王国维在这段话中,谈到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意图。

他指出,《红楼梦》之所以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是因为曹雪芹在创作中刻画了一种无尽渴望的情感。

蝶恋花中王国维的人生二三境界句子

蝶恋花中王国维的人生二三境界句子

蝶恋花中王国维的人生二三境界句子
王国维谈治学三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这三重境界同样可以适用于人生。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晏殊的《蝶恋花》。

涉世之初,我们懵懂,我们彷徨。

但我们志存高远。

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感。

儿童少年还处在这个阶段。

他们阅历有限,但是潮气蓬勃。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我们确定了人生奋斗的方向之后,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我们就会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学习工作,就是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我们这些青壮年绝大部分处在这个阶段。

为了家庭事业在不停的忙碌奔波,从不埋怨。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我们可能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仍一无所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这是种很高也很难得境界。

许多中老年人历经世事沉浮,终究也就明白生活是怎么回事,洞察世事,醒悟人生。

《香菱学诗》教案【优秀3篇】

《香菱学诗》教案【优秀3篇】

《香菱学诗》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香菱学诗》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一文

如何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一文

王国维(1877-1927)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

他著有《人間詞話》、《維摩詰經疏》等多部著作,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其中,他所撰写的《红楼梦评论》更是备受瞩目。

本文将就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一文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

一、对《红楼梦评论》的总体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可谓是一部批评性评论文学作品,其对《红楼梦》一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

在这篇评论中,王国维力求以史诗般的宏大视野,对《红楼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精湛艺术。

二、对王国维的评论观点的评价1. 深刻而独到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其观点独到,让人耳目一新。

他不仅从文学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分析,在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其博学多才的一面。

2. 融合中西文化在评论中,王国维追溯了《红楼梦》的源流,并将中西文化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他对《红楼梦》中的情节、人物、意境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示出丰富的学识和洞察力,为《红楼梦》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新的解读角度。

3. 以文学角度审视哲学问题在评论中,王国维以文学角度审视了《红楼梦》中的哲学问题,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他通过文学作品,探讨了关于人生、命运、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红楼梦评论》的意义1. 对《红楼梦》的传世意义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文学思考,使得对《红楼梦》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他对《红楼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诠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开拓了《红楼梦》的研究空间,使得这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阐释。

2. 对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贡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不仅在文学作品分析上有着重要意义,更在我国文学批评理论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我国的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对我国文学的批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运用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运用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运用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真是个不小的惊喜,仔细看了他的看法,简直就像是打开了一本藏满宝藏的古籍。

他那一番分析,透彻得让人都忍不住感叹:“原来《红楼梦》还有这样的味道!”王国维把这部小说的奥秘给剖析得明明白白,仿佛一位聪明的导师,带着我们走进了一个又一个深邃的角落。

他的评论有点儿像个有经验的老人,讲故事时又慢又细,话里话外带着点儿哲理,令人深思,又让人忍俊不禁。

王国维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刻画就有着相当深刻的见解。

他不仅仅看人物的表面,而是直接挖掘了每个角色背后的心灵。

就拿贾宝玉来说吧,王国维认为他既是理想主义的化身,也是对现实世界无奈的叹息。

你看,宝玉从小就不喜欢世俗的权力和财富,一心想做个潇洒的、自由的“花花公子”,但这份理想却常常与现实发生冲突。

生活给他来了个“下马威”,就像是说:“你能一直待在你的理想国里吗?不行!”而这个不行,成了他一生的困扰。

王国维在分析宝玉时,不是简单的批评他不务正业,而是看到了他身上那种悲剧性的理想主义,他其实是希望能突破封建的牢笼,去寻找一个更真实、更自由的自我。

说到林黛玉,王国维的分析就更有趣了。

他提到黛玉的“情深似海”,但是这份情感也常常把她自己给淹没了。

她的一生就像一朵高贵的水仙花,虽然美丽,却总是孤独地盛开在寒冷的池塘边,冷风一吹,便是满地的凋零。

王国维指出,林黛玉的悲剧不仅是爱情的失落,更多的是性格的过于敏感与脆弱。

她总是觉得世界不理解她,而这种孤独感却变得愈加无法承受,最终成了她的一生隐痛。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也能感同身受?有时候生活中的某些人,明明心地善良,却因为性格过于直率或敏感,常常让自己陷入孤独的泥沼。

再看王国维对于《红楼梦》的主题探讨,他提到小说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梦”的意象。

这个梦就像一场没有尽头的追逐战,不论你怎么努力,都难以抓住那飘渺的东西。

生活就像是梦,理想也像是梦,爱情更是梦。

王国维的这一番话,说的有点像老祖宗的“镜花水月”,看得见,却永远触摸不到。

《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

《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

《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本店铺特地准备了《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欢迎借鉴学习!《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1“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这是我对王先生最早最粗浅的认识。

后来虽然知道了王先生的生平,却一直未曾拜读先生的大作,直到才拜读了《人间词话》这一本著作。

饶是知道了王先生的盛名,我依旧没有想过这本名作竟这样短小,六十四小段,最短者仅一句话,最长的也不过一百五十余字。

也没考虑到这样晦涩难懂,需要时不时的网上查询检索。

第一遍读完我竟对大多数段落依然是毫无头绪。

没办法,我只好寻找注释版来阅读。

还好,参考着注释附带着诗词原文,再将《人间词话》细细读来,我最起码知道了王先生因何事做点评,点评的是何人。

慢慢地,我竟也读出一点心得。

写文章首先应有境界。

无论描写的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作者自己的见解或是阐发。

哪怕只是小情哪怕只是小感。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虽然境界有大小,但不因为这点去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哪里不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又怎么比不上“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呐?文章的关键从来就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积,词忌用替代字。

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

可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

梦窗之后,则用代字更多。

“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

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

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文章的关键应在与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文字究竟是想论述何事,阐述何种观点,实质就是作者构建出怎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永叔虽作艳词,但终有品格。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求学之路,首先在于立志,志存高远,方能在求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望尽路之尽头。

学、识、术的典范——王国维治学境界述评

学、识、术的典范——王国维治学境界述评

界 ,无疑对后世 的学术建设具 有重要 的启迪 意义。
关键词 :王 国维;治学境界 ;学;识 ;术 中图分类号 :I0 . 2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0 2 ( 02 0 0 3 — 9 6 2— 50 2 1 )4— 0 8 0
2 0世 纪 上半 叶是 我 国社 会 最 为 动荡 的时 期 ,但也是我 国国学研究 取得 重大 突破和 重要 成就 的时期 ,涌现 出 了许 多成 就非凡 的 国学大 师 ,王 国维算是翘 楚 。王 国维之 所 以能够所 取
往 。但学 习新学要游学 ,由于家贫 ,难 以成行 ,
王国维深感郁 闷 ,对此 ,他在《 三十 自序一 》 中
这样 写 到 :“ 甲午 之役 ,始知 世 尚有 所 谓新 学 者 。家贫不 能以资游学 ,居恒怏怏 。 _4 。 ”27 可 ]
是这 些 都 没 能 阻 挡 住 其 对 新 学 的 向 往 之 情 , 19 年 王国维告别新婚 的妻子 ,随父 赴上海到 88

变他 的这 种 爱 好 ,反 而 用 压 岁 钱 买 下 “ 四 前
史 ” ( 史记 》 前后 《 《 、 汉书》 三 国志》 这样 的 和《 )
“ 闲书” 偷看 ,开始了他 “ 生读 书之始 ” 平 。当 然 ,也正是这些 “ 闲书 ”使他 将 目光投 向了更 广 阔的世 界 。19 84年 甲午 战 争 爆 发 ,清 军 惨 败 , 就倾 向“ 政 ” 本 新 的父 亲 手 录京 师 同 文馆
至于 19 年参加岁试成为秀才之后 ,也没能改 2 8
那 人正 在灯 火 阑珊 处 。 ’此第 三 境 界 也。此 等 语 皆非大词人 不能道 。 …其 实 ,这正 是其 夫子 ” 自道矣 !因为其 治 学之道 正是经 历 了这 样 的三 重境 界 ,才达到 了前所未有 的一个 高度 。

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龙源期刊网 评王国维《评论》作者:黄琪欣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11期《<红楼梦>评论》是红学的一本经典作品,虽然它将焦点定格在《红楼梦》,但实际上王国维在这部作品中并未对《红楼梦》的内容、情节等做多少细致的点评或分析,而是去研究其精神价值及其美学、哲学内涵,这对于读者阅读分析这部作品增加了一些难度,其次它是用半白话体来写作的,其遣词造句可谓诘屈聱牙,因而对于读者又有一定的接受障碍。

下面本文将从文本内容、结构等方面对《<红楼梦>评论》这部作品进行粗略分析。

首先在文本内容上,《<红楼梦>評论》以叔本华的哲学理论的基础,较系统地探究了小说的题旨和美学、伦理学价值,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人生及美术之概观”,基本上没有涉及《红楼梦》,而是提出“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的概念,阐释了欲望与苦痛之间的相伴相随,“人生者,为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于倦厌之间者也”,只有艺术之美,能使人解脱。

最后还提到了“优美”与“壮美”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为“红楼梦之精神”,将眼光投向了“解脱”二字,大谈解脱之道,进而提出了只有贾宝玉得到了解脱中的解脱;第三章是“红楼梦之美学上的价值”,着重谈论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

作者首先根据叔本华之说,提出悲剧之中有三种之别,其一为有恶人交构,其二为有盲目命运者,其三为“由于剧中人之关系而不得不然者”,并指出《红楼梦》是第三种之悲剧之上,即悲剧的最高层次,同时还对“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的中国传统戏曲小说的固定大团圆结局模式进行了彻底的批评;第四章是“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又把“解脱”二字领出来探讨,指出世界的各大宗教,若佛教、基督教等,皆以解脱为唯一之宗旨,而《红楼梦》亦以解脱为最高理想,点出了《红楼梦》在伦理学上的价值;最后一章是“余论”,进行了评论概括总结以及提出研究者要研究文艺本身的特点,不要把小说中的角色与现实中的人物混淆。

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译文鉴赏

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译文鉴赏

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译文|鉴赏《人间词话七则》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人间词话七则》原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译文及注释译文境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浅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美学思想

浅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美学思想

浅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美学思想一、人生痛苦本质的描绘《〈红楼梦〉评论》一文中,王国维指出:“人生的本质就是欲望、生活、苦痛的统一体。

”首先,有欲望就是痛苦。

人类的欲望永远不会被满足,人类始终难以逃脱那种不满足的状态,而不滿足则正是痛苦产生的原因,欲望的这种性质导致了人类始终处于痛苦当中。

第二,即便是现有欲望都得以满足之后,人类则会陷入更深刻的痛苦之中难以自拔。

王国维假设了一切人类欲望都能被满足的状态,并论证了在这一状态下人类依然是痛苦的;“即使吾人之欲悉偿,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倦厌之情即起而乘之”,在人的所有欲望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对人世间的所有一切生出厌烦的感觉;人类此时缺少的是一种理想,缺少的是生活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也依然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属于消极的痛苦,而且这种痛苦远远比有所欲求的痛苦更为深刻。

第三,追求快乐的过程本身也会导致痛苦。

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王国维将人生过程归结为摇摆于痛苦和厌倦之间:“夫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痛苦与厌倦之间也。

”厌倦也是一种痛苦,也就是说,人们不能选择痛苦与否,而只能选择哪一种痛苦,选项只有两个,其一是一般的痛苦,其二是作为更深层次的被称为厌倦的痛苦。

人类通过牺牲快乐所得的快乐,实际上并未增加人们的快乐。

这一过程本身只是增加了人类的痛苦,即便使人暂时得到了快乐,但是在此之前和之后,都会觉得更加痛苦。

在王国维看来,人生难免是悲剧,无论是圣贤还是普罗众生,概莫能外。

如何能够化解悲剧使人们得以解脱,这就成为了人类面临的一个永恒难题。

在此,王国维提出了自己理想的解决办法,这就是出世。

《红楼梦》这部作品,就刚好揭示了这一原理。

但是出世绝不等同于自杀,相反,自杀绝不是一种自我解脱。

出世作为解脱之道,只是通过摒除欲望来得到救赎。

“而《红楼梦》一书,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

而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

出世者,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

2022高考语文作文红楼梦赏析洪老师

2022高考语文作文红楼梦赏析洪老师

2022高考语文作文红楼梦赏析洪老师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东西是永远不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的。

比如:孔子的儒家思想、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等等。

但要问哪部文学作品最能引起人心灵深处的共鸣呢?那么就非《红楼梦》莫属了!它是曹雪芹先生花费十年光阴呕心沥血而创造出来的巨著;也是“东方四大名著”之首,甚至还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那么,这本小说当中又蕴藏着怎样令人惊叹的故事情节呢?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其中吧……
说到红楼梦中的经典诗词,恐怕很多朋友都会异口同声地喊出《枉凝眉》、《葬花吟》、《紫菱洲歌》等。

诚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优美诗句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玩味。

但若是论意境的话,恐怕最具代表性的就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评价过的那几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以及“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认为,用这两句恰好可以概括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惨爱情故事。

因为他们彼此相爱,却无法坦率地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对方,即使再遇见时也只能擦肩而过……其实,宝钗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般强势。

她从未主动打探过贾府中发生的任何一件事,包括金钏儿投井、晴雯病死这类涉及丫鬟生命安危的大事。

相反,她每日里只顾埋头看书、做针线活,希望通过提升自身修养来赢得别人的喜欢与尊重。

但不幸的是,由于过分谨慎的原因,竟招致了恶仆的厌烦与刁难。

虽说,她内心始终善良纯洁,却常常遭到世俗的误解。

所以,正如在《葬花吟》中所言:“质本洁
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了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这就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国学大师之一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自诞生之日起,它就成了世人心中,为了高远的理想,越挫越勇,成就大事业的名言佳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当然,他的三种境界说都是出自宋代的三位大词人之手。

那就让我们来走近看一看。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晏殊的《蝶恋花》,这首词大概是诗人在担任京兆尹时所写。

老实、坦诚的晏殊14岁就被宋真宗赏识,赐同进士身份。

没有经过一级一级的考试,直接跳级考试进了进士,一直到了宋仁宗时代,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然而,一个谨慎、有智慧的人还是被贬谪了三次,也能看出北宋当时的政治环境。

从字面上看,词人所写的是离恨之苦,男女情,但是通过词人的经历,实意却表达君臣家国之感。

如今也是人们在困境时,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向往,一种去追寻目标的茫然的感觉。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同样出自北宋大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作为名人的柳三变,考进士失利后,因为一句牢骚“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被宋仁宗直接除名。

后改名为柳永,直到快50岁了才考中进士。

考中进士后的柳永,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辗转很多地方,同样是地方官员,变来变去,没有得到升迁,所以他的词中常有“游宦”之类的字眼。

所以在大宋词坛中,才性高妙,声名远播,然而因为放荡不羁的个性,他在仕途之路上始终举步维艰,在经历挫折和打击之后,柳永的心凉到了极点。

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柳永真是做了许多的努力,甚至为了自己的仕途,要接受晏殊当面的羞辱,所以他的这首词从内在含义中表达出了他为了仕途倍受煎熬和羞辱的过程,甚至身影憔悴。

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在《红楼梦》的研究历史中,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它不仅开启了用美学观点来研究《红楼梦》的新篇章,而且对传统的红学研究提出了挑战,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

在20世纪初,中国正经历着深重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西方的各种思想和学术流派纷纷涌入。

王国维作为当时的文化精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并积极地吸收和引进西方的美学理论。

他结合了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将《红楼梦》视为一个巨大的悲剧,并强调其美学上的价值。

这一观点在当时是相当新颖和独特的。

传统的红学研究往往注重于对《红楼梦》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关系、历史事件等方面的考证和分析。

而王国维则将重点放在了情感和美学层面,认为《红楼梦》的美学价值是它成为伟大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国维对《红楼梦》的美学价值的认识是深刻的。

他认为,《红楼梦》之所以感人肺腑,不仅在于它所描述的人物的悲欢离合、世态炎凉,更在于它所传达的美的力量。

这种美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是情感和心灵的升华。

此外,王国维还特别强调了《红楼梦》中的解脱精神。

他认为,曹雪芹通过描写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悲惨命运,展现了人生中的痛苦和困境,同时也提出了如何解脱这些痛苦和困境的方法。

这一观点为后来的红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使人们对《红楼梦》的理解更加深入。

当然,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也有其局限性。

例如,他过于强调《红楼梦》的美学价值,而对其社会意义和历史背景有所忽视。

同时,他的观点也受到叔本华哲学的影响,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但无论如何,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对红学研究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红楼梦》,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来研究中国的古典文学。

可以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红学研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赏析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赏析

项羽豪气
• 项羽年少时,项梁曾教他读书,项羽学了没多久 便厌倦了;后梁又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 梁大怒!籍曰:“读书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 学武不过能敌得过一人,既要学便学万人敌!” 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 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项羽力能扛 (读音gāng,音“钢”)鼎(霸王举鼎一词的由 来),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 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 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 也(我可以取代他)。”
悬梁刺股
•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
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 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就找一根绳 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 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 书学习。 •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 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 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 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 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 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 后来苏秦游说六国,连横抗秦,做了六国的相,同时配六国相印。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解析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 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 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 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站得高看得远。说明他 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 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 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确定目 标,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 界。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的三种之境界,原文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词句出自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大路都通向何方?王国维对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引用时用词稍不同)。

王国维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事业成败、仕途升迁等等。

王国维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合的。

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事业也罢,仕途也罢,所有成功的者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

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

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昨夜西风凋碧树——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解说之一俞晓红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自1904年面世以来,研究者甚多。

在研究所切入的角度、对该文观点的诠释维度和成就高下的评价程度诸方面,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也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形成了共识,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红楼梦评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运用西方哲学、美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文学作品的批评专著,它建立了一个严谨缜密的批评体系;2、它试图用叔本华的哲学来解说《红楼梦》的精神,将作品当作叔本华哲学观念的图解和佐证,见解难免牵强生硬之处;3、它敏锐指出和高度评价了《红楼梦》的美学价值,认为该作品是“悲剧中之悲剧”,具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所从未有过的悲剧精神;4、它提出了一种辨妄求真的考证精神,指破旧红学猜谜附会、索隐本事之谬误,为新红学的研究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途径。

①在作出以上这些洽合《红楼梦评论》精髓的认识的同时,一些学者往往将目光投注到对该文所蕴涵的西方哲学与美学观念的追索、阐释和评价中,而对文中大量存在的用典取譬、引经征史的文字义涵较为忽略,甚至有因错解词义而致观点与阐述之谬误者。

从语言的诠释出发,以求对文本作全面、准确的解读,应是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本文愿避实就虚,就往者所忽视的方面作些微的疏理研读,寻求其中况味,并述诸文字,权作《红楼梦评论》研究中的一个小小的补说。

老子曰:“人之大患,在我有身。

”庄子曰:“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

”忧患与劳苦之与生相对待也久矣。

老子之语出自《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有学者以为“贵”和“大患”与“宠”和“辱”一样,都是从对举的意义上提出来的②。

非是。

“宠辱若惊”是说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贵大患若身”是说看重大患就和看重自身一样。

得宠者相对宠者而言是居其下的人,故而得宠和失宠都感到惊恐不安。

而人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有自身;如果没有自身,又会有什么祸患?看重自身而去为天下,就可以把天下寄予与他;爱惜自身去为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老子谈的是他的为人之道。

他将世人的受宠与受辱等同看待,认为如果对宠辱加身感到惊恐不安,反应强烈,就说明他的私欲明显存在,而人如果欲念利心太重,其大患也必定“反之于身”(王弼语),其大祸也必定及于己身。

但人如果弃私去欲,无我无身,又何来祸患?人若无“自我”、轻宠辱而傲然立世,这种“无身”反而成了“有身”,也即“贵身”。

重祸患、惜自身者去为天下,天下自然可以寄托于他了。

庄子之语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文后还有“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数句.意谓大自然赋予形体来使我有所寄托,赋予生命来使我劳作,用衰老来使我安逸,用死亡来使我安息,所以善使我生的就是善使我死的。

《大宗师》主旨在阐论对生命的认识。

庄子认为,万物生命与道的生命一样,是无始无终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的生与死不过如昼夜相代一般,不必乐生悲死,而应“知生死存亡之一体”,人的死是突破了“小我”之限,而成为与天地万物同体的“大我”;如此,则人亦不必自私用智,妄生是非了。

大自然“载我以形,劳我以生”者,正是使我善生善死的造化之功。

人如果能效法大宗师,“安时而处顺”,凡事顺其自然,不加任何人为因素,则是与道同体,与天同性,与命同化了。

王国维在文章开篇即引老庄之语作为申论的出发点,应该是有其丰厚的内涵的。

他将老子的“患”解为“忧患”,将庄子的“劳”用作“劳苦”,举为与“生命”相生相依、无法离弃的东西,认为“忧患与劳苦之与生相对待也久矣”。

生,即生命、生存,此处也指生活。

人有了生命的形体,便思求维持生活的基本条件如饮、食、衣、住等,进而图婚育以保存自己,延续种姓,然后一步步建起群体、国家,立国君,建法律、学校、警察、军队,以保护种姓平安生活,各遂其欲而不相侵害。

人类对生活用力其勤,设计周全,忧患劳苦相伴始终,生活本质何在?王国维概述了人类文化之起源与普遍进程,进而引出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思考:“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

”人的欲望无穷,无法满足,于是产生种种苦痛;如果所有欲望得以实现,则又会滋生倦厌之心。

而人生便如钟摆一般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

王国维由此得出结论:“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

”《静安文集•自序》中曾言《红楼梦评论》的立论“全在叔氏之立脚地”,研究者多据此申论文中的叔本华哲学之谬误种种③。

事实上,该文并非全以叔氏理论为依据。

王国维所言之“欲”虽源于叔本华“唯意志论”中的“欲”说,然此概念的背后不能不有老庄哲学观念的存在。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原就融古通今,学贯中西,为文亦显其国学功力的博大精深。

开卷引老庄之语虽只寥寥,意图将老、庄与叔本华学说合为一体,以为自己人生之概观,似有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的意味。

若将引语还至原来语境中思考,可以发觉,老庄哲学与叔本华哲学在某些方面原本就有其内在的相通之处。

老子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是主张去私弃欲,不能对世俗功利看得太重,强调轻荣辱,淡名利,自然无患;庄子亦主张突破“小我”的拘囿,看淡生与死的界限,不要因哀乐而伤己身,为情所累,为物所牵;叔本华则强调克制欲求与世无争,堵塞痛苦,纯化和圣化自我。

所异者,老子的看轻荣辱名利趋于达观,庄子的看淡生死趋于全生、保身,叔本华的看重解脱是趋于否定生命意志。

去私欲,轻荣辱,淡生死,求超脱,是老子、庄子、叔本华哲学观念中的契合点,王国维杂糅合一,使之成为自己立论的哲学基础和出发点。

也可以说,王国维对叔本华学说作了撷取和修改,融以老庄之说,渗入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哲学思悟,使之“著我之色彩”。

若仅以叔本华学说为评价该文价值的唯一依据,并游离文本去批评叔本华云云,并非实事求是的研究思路。

苟吾人而能忘物与我之关系而观物,则夫自然界之山明水媚,鸟飞花落,故无往而非华胥之国,极乐之土也。

华胥之国:传说中的国名。

典出《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华胥氏之国在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

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乐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黄帝既寤,怡然自得。

”梦境中所呈现的是一个一切顺其自然,看破生死界限,淡化爱憎情感,自由平等,安乐平和的乐土,是一个使入神游其中而怡然自得的理想之境。

王国维由他对人生的概观申发,将人类知识的产生与生活之欲、现实利害联系起来,认为科学上之成功与政治上之系统,都建立在生活之欲的基础之上;也即是说,人类所有的知识与实践,无不与苦痛相关系。

既与人无利害关系,又能使人超然于现实利害关系之外的,只有艺术。

艺术能在积阴弥月的沉闷压抑中给人以明朗和生机,能在覆舟大海的危急无望中给人以意外和希望,能于阵云惨淡的灰黯无奈中带来平和与安详,能使人从网中鱼、笼中鸟的困厄束缚状态走向自由放松境地。

与艺术相比,自然界纵使山明水媚,鸟飞花落,亦无法使人去私忘欲,超然物外;因为自然界之物,无一不与人类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利害关系,人在观物时就无法忘却物我关系,达到一种审美境界。

否则,就“无往而非华胥之国,极乐之土”了。

这是王国维论其艺术之概观的第一层:自然美是有局限的,因它牵涉到人类生活的种种现实因素,已经社会化、世俗化了,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功利化的色彩。

华胥之国的理想氛围与现实是有很大距离的。

一般人无法摆脱世俗功利之心来看待自然与社会,而天才的艺术家能把他对自然、人生的观察所得,再现于艺术作品,使中智以下的人能借助艺术作品之“隔”,在艺术欣赏中超然于利害之外。

是故观物无方,因人而变。

濠上之鱼,庄惠之所乐也,而渔夫袭之以网罟(音古);舞雩(音鱼)之木,孔曾之所憩也,而樵者继之以斤斧。

“濠上之鱼”典出《庄子•秋水第十七》:“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是好友,也是辩论的最佳搭档。

这一充满思辨色彩的语段,实含有三个层次的“乐”意:其一,庄子以在濠梁上“游”而感到鱼在濠水里从容出游的快乐,来表达“反其真”的境界;其二,惠子以“子非鱼”难庄子,庄子便以“子非我”答惠子难,问答之际,论辩不仅已展开,而且切中要害,有桴鼓相应、知音相敌之乐;其三,惠子依“我非子”——“子非鱼”的思路推问,证庄子之不知鱼之乐,庄子循“子知吾知之”——“我知之濠上也”的逆向思维反推,证自己之知鱼之乐,于不经意间偷换概念,将“怎么知道”意义的“安知”暗中切换为“从哪儿知道”意义上的“安知”,变抽象的可能为具体的场所,有以狡辩吊诡而取胜之乐。

濠上之鱼,在庄子和惠子那里,是借以思辨、抒发智慧的快乐的对象;在渔夫眼里,却不过是捕渔的对象而已。

“舞雩之木”典出《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沂为水名,在山东鲁城南,古代地志以为此处有温泉。

风,乘凉。

舞雩,古代鲁国祭天求雨之坛,有树木在此。

孔子询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子之“志”,三人皆言己辅国安邦之志,惟独曾点以在暮春时相约去沂水洗浴、乘凉树荫、唱着歌归来为他的理想,而孔子偏赞许之。

朱熹以为曾点“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又引程子言日:“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

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④曾点所说带有儒家理想人生中淡泊处世、各得其所的一面,是很能领会孔子人生境界的一种回答,故而孔子深表赞叹。

舞雩之木,是孔曾人生理想所栖憩所寄托的一个象征物,而在樵夫的眼中,不过是砍伐的对象而已。

从字面上看,濠上之鱼、舞雩之木,是用来说明“观物无方,因人而变”的。

这是上承艺术作品能使人忘物我之关系而超然利害之外的意涵而来。

鱼和树于渔樵是关涉世俗功利之物,一为食,一为用;而于庄惠孔曾却是抒发审美感觉的凭藉,完全抛弃了鱼树的实用价值。

这就是说,人也只在忘却物我之利害关系之时,物才会成为审美对象;而使自然物脱离其实用性而趋于艺术化、审美化的庄惠孔曾,便是王国维所说的异于常人的“天才者”一类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对待自然与人生的看法并无固定不变的标准,只不过因人而异而已。

如进一步看,王国维所谓“庄惠之所乐”和“孔曾之所憩”的背后,隐含他人生之概观的合理内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