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字社会学小论文——浅谈当代个体化

合集下载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2篇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一: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社会学分析关制度更加完善,青年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公共决策部门制定和青年相关的法律法规时,能够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吸纳青年参与;在高校建设和管理中,青年学生有了更充分的发言权和参与权,一些高校学术委员会中也有了青年学生的身影;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许多村委会青年委员配备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比例;在推进社区居民自治中,青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成为专业社工和社区工作人员。

(二)非制度化参与:主渠道是依托网络所谓非制度化参与,主要是指不符合制度和程序的政治参与,也包括违反法律的非法参与行为。

当前我国青年非制度化参与偶有发生,形式有聚众闹事、破坏公共财物,更严重的还有罢课、静坐、请愿、示威游行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当前中国青年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最主要的途径是依靠网络进行的。

青年人从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利用网络表达政治诉求。

很多社会事件,特别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社会事件往往没有具体组织者、没有信息源头、没有传递线路,或者是有消息无情报。

青年人在制度化参与渠道外,努力寻求政治参与的外部空间和渠道,具有开放性、匿名性、及时性、交互性等特点的网络成为其主要选择。

网络的高参与性和私密性使得一些社会问题和腐败现象暴露出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得一些个人事务公共化,得到强有力的舆论监督,迫使公共管理部门或者其他当事人解决这一问题。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尤其是网络政治参与,鼓励和激发了青年的政治参与意愿和热情,拓展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和途径,也增强了青年政治参与的实效。

三、青年政治参与现状引发的思考(一)现实世界的消极冷漠和网络世界的积极主动在中国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悖论,即现实世界的消极冷漠和网络世界的积极主动。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青年人因为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多样化,出现一种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倾向,因为市场经济带来的优胜劣汰的压力,也使很多人忙于自己的生计,无暇顾及政治。

个体化论文:个体化概念辨析

个体化论文:个体化概念辨析

个体化论文:个体化概念辨析摘要:个体化过程是当代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然而,由于该研究领域处于持续发展变化之中,目前研究者关于个体化概念的看法存在着诸多分歧。

文章从个体化理论及概念涵义的发展、个体化测量及操作性定义的发展两个角度对目前研究中的个体化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概念进行了整合:个体化是个体在认知与情感等领域中,在逐渐形成亲子联结的新形式的同时,不断发展独立自主品质的过程。

文章还对个体化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个体化;自主;联结1 引言国外有关个体化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目前仍在不断发展。

很多研究发现个体化对情绪适应、学业适应、生活适应、人际能力、酒精使用等心理适应指标存在显著影响[1-5]。

另外,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适应影响的研究也发现,个体化是该影响路径中的一个重要的调节因素[6]。

因此,个体化是影响心理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内对个体化的研究刚刚开始。

徐翠平,夏翠翠,方晓义(2008)对国外关于心理分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7],王树青(2007)[8]、雷雳和郭菲(2008)[9]分别对个体化测量工具—青少年分离-个体化测验(sita)的英文版和意大利版进行了修订,同时也考察了个体化与心理适应的关系。

自个体化研究开始以来,研究者们对个体化概念的界定一直存在着许多不一致的看法。

更重要的是,个体化概念本身也在发展和变化。

因此,目前个体化概念的涵义还不是很清晰。

个体化概念上的混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人认为个体化发生在婴幼儿期,也有人认为个体化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期[10]。

那么,个体化的过程何时开始,何时终结?个体化是某一发展阶段中的特殊任务还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如果是后者,那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体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什么不同?如何才能让个体化概念的涵义适用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第二,现在有关个体化的测量有针对独立自主的,也有针对联结的,如何把这两方面有机地协调起来?第三,心理学研究中存在一系列与个体化相关的概念,如自立、自主、依恋、社会化等,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由于人的心理现象具有非实体的性质,因此概念分析是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重要任务[11]。

第二现代性下的风险社会与个体化_杨君

第二现代性下的风险社会与个体化_杨君

[收稿日期]2012-08-18[作者简介]杨君,男,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2013年1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Jan.2013第34卷第1期INNERMONGOLIA SOCIAL SCIENCESVol.34ɴ.1第二现代性下的风险社会与个体化杨君(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237)[摘要]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主题。

在第一现代性中,个体生活在确定性的社会模式之中,由于风险社会的延伸,个体超越了第一现代性中具有确定阶级和社会地位的线性社会。

在市场系统、福利国家、培训系统等制度作用下,个体获得了第二现代性下的“为自己而活”的不确定性自由,并且经历了一个制度化抽离与再嵌入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种结构性的演变,在某种意义上是制度性的个人主义。

然而,过度的个性化正在危及社会和谐共处的根基。

因此,涂尔干笔下的社会学命题对于风险社会中的个体命运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风险社会;个体化;第一现代性;第二现代性[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13)01-0131-06社会是贴近我们生活的日常现实,但是,我们并不因为生活在其间而有更多的了解,就像我们并不因为自己必然作为有生命的身体存在而对生理学有更多的了解一样。

那些我们不知道其存在的、处于遥远的空间与时间的社会,它们的生活方式引发我们思考自己生活的本质。

社会中各种看不见的规则与机制组成的系统,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并操纵我们的思想,它似乎像自然风景一样是永恒的,但事实上却像孩子的手势一样变化不定。

如今,社会正在发生一个转变,即人的发展空间得以自由拓展,操控自己生活的力量得到加强,但同时,人们却对于职业的稳定、福利的保障、四伏的危机、泛滥的毒品、共同体的丧失、家庭的解体、道德的沦丧和对个人利益的无止境追逐等状况也感到普遍的担忧。

现今,我们处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个人主义时代。

个体化的人生状态写作例子

个体化的人生状态写作例子

个体化的人生状态写作例子如何在新环境中逐步适应。

[个体化的人生状态写作例子]在一个平凡的夏日午后,我拿到了一纸录取通知书,它带来了我人生中一个全新的篇章。

胸怀激荡、心情复杂地开启了我转入大学生活的序章。

然而,地点发生了飞跃性的转变——从乡村小镇到繁华都市的大学城,这个没在离家一百公里范围内生活过的我,如何在新环境中逐步适应?第一步:思考和设定目标抵达新城市的第一天,脑海中充满了一片混乱。

但在这个混乱中,我想起了一个重要的东西——目标。

所以,我开始思考自己来到这里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在这里学到什么?我希望在这个大学城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学术、人际关系以及个人发展等各方面都取得突破。

只有设定明确的目标,我才能在新环境中找到方向。

第二步:扩展社交圈子在新的环境中,我发现很多同学与我一样是初来乍到,充满好奇和期待。

于是我主动与他们交流,发现我们有着很多共同的兴趣和话题。

逐渐地,我加入了各种社团和组织,不断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我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经历。

与他们相处,我渐渐地适应了这个新环境。

第三步:寻找适应的方式和方法在新环境中适应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适应方式和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

我开始尝试不同的方式,比如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交活动,积极主动地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注意身心健康,以保持良好的状态。

通过不断尝试和总结,我逐渐找到了适应大学生活的最佳方式。

第四步:挑战自我,迎接变化适应不仅仅是适应环境,还包括了对自身的不断挑战和提高。

在这个新的环境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和缺点。

为了迎接变化,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讲座,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我还学会了接受失败和挫折,不气馁,勇敢地面对。

通过不断地挑战自己,我不仅适应了新环境,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第五步:享受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在逐步适应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适应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

个体化社会

个体化社会

个体化社会:大乔鲍曼作为后现代性的代言人,其语言风格晦涩深刻。

在《个体化社会》中,鲍曼以犀利的眼光将具有后现代气质的现代社会进行剖析。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化是其重要特征,这不仅是我们的存在方式,也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这也是鲍曼在本书中从这三个维度来分析的。

首先,个体化作为我们的存在方式深刻根植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

劳动力在商品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逐步走出农村进入城市,从土地中走出来摆脱了土地的束缚。

这使得个体不用背上土地的枷锁而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具有流动性。

在中国传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文化下,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在使个体有了更多灵活就业的机会之外,也使得进城务工人员面对了更多更大了问题,例如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等问题。

当然,这不是鲍曼想要讨论的重点,但是劳动力变迁和流动的过程中确定存在着诸多问题。

在这种的存在方式的展现中,民主作为现代社会大多国家所倡导的理念其实是在给人类的自由施加束缚。

因为自由是个体的,是个体趋向利益最大化的理念,而民主是保证整体社会的有序运行,是不同社会成员通过牺牲个体的部分利益来抵达整个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这势必造成个体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利益最大化之间的冲突或者妥协,而现代化进程中的趋势是自由作为一种口号深深刻在了具有现代性的公民心里。

其次,思维方式作为我们的一种社会态度也在于个体化社会在进行着互动。

着这一部分开头,鲍曼就引用别人的一句“我们生存于其中的社会所存在的问题是它已经不再对自己提出质疑”。

鲍曼认为情况正好相反,每一位成员对合法性进行质疑和批判,大家卷入了“生活的政治活动”之中,却又很少对行动结果感到满意。

这是因为我们的批判有所偏向和软弱无力。

如贝克所认为的,我们将面临的是一个风险社会,这种社会的核心追求已经不再是生产的提升,而是如何规避风险,人们不再想着“我饿”,而是“我怕”。

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的所思所想是如何将风险最小化,这样的趋势在生态和环境保护中尤其突出。

大学生兼职行为与个体社会化 论文

大学生兼职行为与个体社会化 论文

大学生兼职行为与个体社会化论文大学生兼职行为与个体社会化摘要: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兼职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被动选择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江汉大学在校学生兼职行为现状进行了总结,包括大学生兼职行为的客观状况和主观态度两个方面。

在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从社会学的角度,综合运用社会变迁与社会意识、文化教化与文化涵化、角色转化与认同等相关理论分析了大学生兼职行为的社会化因素,同时又反过来探讨了兼职行为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最后综合分析了大学生兼职和社会化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行为;社会化前言大学生兼职是大学校园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讲,自己或多或少的有过兼职的想法,甚至有过一些兼职的经历。

对于本应以学习为主的大学生而言,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热衷于从事兼职工作?这个有着相当普遍性的行为会给大学生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兼职行为有非常大的合理性,那如何让才能让其发挥更大的正功能,同时尽量避免负功能的消极影响呢?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满意的回答。

现有的一些关于大学生兼职行为的研究多是一些描述性的概括,缺乏理论的全面支持,仅有的一些理论性研究也只是揭示问题的某个环节或者部分,缺乏一个系统性的解释。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来总结出大学生兼职的现状,包括客观状况和主观态度两个部分。

在此基础上用社会化理论来解释大学生热衷于兼职行为的原因以及这种行为对大学生继续社会化的影响,最后探讨如何完善社会化的相关机制来防止大学生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这对正确认识和规范大学生兼职行为,保护大学生的切实利益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兼职的研究不是很多,从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兼职现状研究,主要包括大学生兼职的原因、参与情况、客观背景、目的以及途径选择等方面。

[1]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江晓珊的《大学生兼职现象研究》。

江在文中指出,大学生兼职的参与热情比较的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个体社会化论文:中国人个体社会化的几个概念辨析

个体社会化论文:中国人个体社会化的几个概念辨析

个体社会化论文:中国人个体社会化的几个概念辨析摘要:该文对“自然人”和“社会人”的不同含义、“个体社会化”的含义、内容和过程等一系列与个体社会化相关的概念作了剖析,力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明中国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内涵。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中国文化;社会化内容;社会化过程1 引言随着我国心理学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思考心理学如何中国化的问题。

杨国枢先生的下述观点代表了大部分中国学者的心声:“…必须指出一项事实:所谓美国心理学,无非是美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所谓德国心理学,无非是德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所谓法国心理学,无非是法国人的本土心理学。

……试问,任何单一国家的本土心理学能够置诸天下而皆准吗?能直截了当地成为世界心理学或全人类心理学吗?美、英、德、法大都是属于基督教文化圈的国家。

然则,基督教文化圈之人民的本土心理学能代表全人类的心理学吗?它能适用于儒家文化圈(中国、日本及韩国)的人民吗?它能适用于佛教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文化圈的人民吗?全人类心理学的建立,不能只以基督教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础石,还需要以另外三大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支柱,甚至也需要以不同中小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参考……。

”[1]对于心理学怎样中国化的问题,不同学者之间存在不同的看法。

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曾提出发展我国心理学的四条主要途径是:“(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2)要密切结合实际开展研究;(3)要有辨别地继承我国古代可贵的心理学思想,发扬国光,古为今用;(4)要有批判地吸收外国心理学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博采众长,洋为中用。

”[2]这些观点对于发展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文章试图以上述观点作指导,探索与“中国人的个体社会化”这一社会心理学重要概念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2 “人”的不同含义及“个体社会化”定义辨析对以下两个问题,你会如何回答呢?问题1:“地球上每分钟都有成千上万个婴儿降生,请问这些婴儿是人吗?”问题2:“现在的你与刚出生时候的你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两个人?”可以预测,绝大多数人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会是“刚出生的婴儿是人”;但是对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则不一定是那么的一致,也许会出现以下三种答案:“是同一个人”、“是不同的两个人”、“既是同一个人又是不同的两个人”。

浅议个体社会化研究之现状与发展(一)

浅议个体社会化研究之现状与发展(一)

浅议个体社会化研究之现状与发展(一)【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了个体社会化的内涵,通过对社会生物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学派、功能主义理论学派、互动主义理论学派、社会学的文化学派对该问题研究之现状的辨析,提出了个体社会化研究之现代发展的四个特点。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研究现状发展【Abstract】Thethesisdiscussedtheconnotationofindividualsocializationbyusingthemethodsofliteraturestudy,c omparativeanalysisandlogicalanalysis.Theauthorproposedfourfeaturesaboutdevelopmentofresear chonindividualsocializationbyanalyzingthecurrentresearchofsociobiology,psychoanalytic,cognitive theory,functionalismtheory,interactiontheoryandculturalstudiesofsociology.【Keywords】IndividualsocializationResearchCurrentsituationDevelopment随着近代以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19世纪90年代前后,“个体社会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欧美社会学者的著作中,此后逐渐成为许多学科共同关心的领域。

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不同文化的维持和延续,他们把个体社会化理解为使个体适应现存文化类型的过程,强调文化的获得、个体与文化的一致。

认知学派则把个体社会化过程与认知发展联系起来,认为认知发展制约着社会化过程,而社会化也影响认知发展,从而强调个体社会化发展中的认知因素。

社会心理学论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精品管理资料

社会心理学论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精品管理资料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一、内容摘要社会化的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领域.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化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从而为大学生社会化工作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二、理论准备社会化是个体走向社会公共生活,融入现代社会的起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使自然人转化为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必须要经过社会化过程,否则个体将无法适应人类社会.个体社会化的研究源于西方心理学界,随后越来越引起社会学界研究者的关注。

1895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题为《社会性的研究》中已用“社会化”这一概念来表示群体的形成过程.诚如赖特曼所说:“从婴儿出生的时候起,他或她就受着各式各样的人或事件的包围,而这些人和事件会塑造他或她对世界的知觉。

个体认识到他或她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它们吸收进去的过程,一般就称为社会化过程".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社会化“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有鉴于此,我们认为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就是大学生在社会化基础上,以校园文化为依托,进一步学习、吸收和创造社会文化,掌握社会所畅行的行为方式,逐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能自觉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化阶段。

但是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既有“社会化不足”的现象,也有“过度社会化"的征兆。

这两种现象是与社会化的“度”相背离的两极现象。

当然,社会化的“度”,不能由个人随意制定,它通常是由社会来确定,并通过教育尺度、人才标准、组织成员资格等一系列更为直观、具体的标准体现出来.三、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社会化不足;过度社会化四、案例2010年10月20日晚,西安一名大学生驾车与一名骑车的女子相撞,事故发生后这名大学生将伤者连刺8刀致其死亡,而后在逃逸途中被附近民众抓获.警方透露,肇事者承认撞人后准备逃逸,但因发现对方正在记自己的车牌号而拔刀行凶。

浅析个体的社会角色——社会学论文

浅析个体的社会角色——社会学论文

浅析个体的社会角色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052班刘苗苗学号:0521200216 角色是什么?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角色的内涵?这些内涵是否和个体的个性需求存在矛盾?在现实中又该如何解决矛盾?针对如上问题笔者将做以下浅析。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角色是社会系统结构对其结构网络中的每一个具体纽结的功能要求,它虽然以一个个现实活动的个人作为其调节的对象,但直接针对的却不是个人,而是社会的结构和功能。

这种功能要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而且这种功能要求是社会对个人的规定、限制,是个人由于所处社会结构关系网络的具体位置而必须带上的社会面具。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谈,如果把社会缩小为一个舞台的话,那么社会中的个人就是一个个演员,他可能会因不同的剧本要求而表现出不同的角色,这种剧本就如同当今的社会结构。

能否把剧本中的角色扮演得真实可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演员的演技水平,所以演员是为剧本服务的,他(她)总是作为剧本的角色而存在,带着剧本所规定的面具出现在舞台上,对舞台、剧本来讲,演员是处在第二性的,尽管本真的他(她)的状况会对角色、面具的体现带来影响,但是,本真的他(她)只能在面具下存在,只能在角色所要求的范围内施展自己的才能。

为了理解个体社会角色的深刻内涵,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一方面,角色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从个体角度来看,一个人自呱呱坠地而起就与“角色”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出生时在父母眼中他扮演的是“婴儿”角色,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与社会接触少,各种关系十分单纯,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面对的社会关系将会越来越多,扮演的角色也将越来越丰富。

到了入学年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是他最先要面对的,团结同学、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等等,他要扮演好一个优秀同学的角色;遵纪守法、尊敬老师,勤奋学习、奋发图强等等,他要扮演好一个合格的学生角色。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从小学到高中期间的个人角色是比较简单的,但无可辩驳的是每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扮演一定的角色。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家阎云翔先生的《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虽然出发点仅仅在于通过其学术田野考察,指出中国社会在1978年之后所出现的重大变迁,然而,他实际上在有意无意之间,已经揭示了中国社会最大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上,个人第一次能够从社会、国家、群体之中脱离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体”。

无论从传统意义上而言,还是从1949年之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意义上而言,这才是真正的“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

不过,阎先生仍然不无遗憾地指出,中国社会的这种个体化,乃是一个并不彻底、也与西方社会迥异的进程。

“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意识堪称是个人主义最重要的基础。

……个人主义也包括自我约束的一面,意识到其他个体的平等权利,从而促进其他核心价值的发展,如平等和自由。

换言之,个人主义不仅关注自我,它还调整着自我与其他平等个体之间的关系。

”阎先生认为,国家严格管控的个体化进程、对西方个人主义的误解以及无法提供个人化之后重新定义社会义务的“再嵌入”,导致了中国目前的个体化危机重重。

中国在1978年开启了市场化的道路之后,在30多年的时间里,结合全球化,创造了全世界未曾有过的经济奇迹。

穷其根底,无非就是解放了束缚在个体身上的包括政治、经济上的重重限制,使个人能够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寻求个人的发展路径。

然而,30年之后的今天,部分地归因于全球经济的困境,中国已经陷入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困境之中。

上层结构几乎已经穷尽了政策的边缘,在推动内需方面仍然无大进展;而在社会层面,官民之间龃龉日深,民间各阶级之间矛盾已经明晰;法制化建设经年累月,未有进益;宗教与伦理虚空,拜物成为通常现象。

这一切,几乎都可以从这个不彻底的个人化之中找到答案。

细读书中对于个体化进程的描述,便可以发现中国的个体化进程自始便有三重魔障:缺乏秩序的个人化。

1978年开始的市场化进程,乃是中国摆脱困境努力的开始,方法与原则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与开放。

这种无序导致改革无方向,开放无目标,于是成为一艘不知所终的航船。

社会学视角下的个人主义

社会学视角下的个人主义

社会学视角下的个人主义社会学作为一门关注社会实践、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学科,对于个人主义这一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研究。

个人主义是指个体过分追求自我利益和自我表现、以及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一种思想和行为倾向。

个人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化、价值取向、文化传承和现代化进程等因素有着密切关联。

那么,社会学视角下的个人主义是怎样的呢?一、社会文化的影响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个人主义观念不断得以推崇和传承。

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个人主义的观念逐渐占据了主流,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不愿意为集体付出,过度追求自我满足的个人主义、只思考自己利益而忽略他人感受的自私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存在感和独立性的自我中心主义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文化对个人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而这一影响的根源在于社会文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毫无疑问,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魂,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得到的、适应的和形成的观念、思维方式及其认识范围与手段。

因此,文化、文化传承和文化背景都成为了塑造个人主义思想和行为的关键因素。

二、社会经济的压力社会学视角下,社会经济的压力也是个人主义产生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成熟也加大了社会福利体系的压力,成为社会负担。

请问,如果我们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是否就会更倾向于自由市场和资本主义呢?个人的物质需求增加,同时,优越的供给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崩溃风险、社会群众的困境生活及其巨大的组织成本,都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压力。

感性理解,社会经济的压力也会催生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想。

社会上的经济走向越来越暴戾,强烈的求生存而非愿意为他人做出贡献的个人主义行为开始困扰社会关系的平衡,加剧了社会经济的压力,并且降低了人们对于社会群体的责任感和意识。

三、社会关系的改变随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城市化和个体化的趋势下,人们之间愈来愈独立、交往模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趋势及其政治意义

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趋势及其政治意义

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趋势及其政治意义作者:冯莉来源:《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摘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个体的崛起是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必然趋势,这被学者们称为“个体化”的社会变迁进程被学界认为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及其变革模式和趋势的重要视角。

由此,个体化被中国社会发展赋予了鲜明的政治意义。

在当代中国社会个体化对中国政治的现代化转型和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上分析,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更是在驱动中国政治的现代化转型和推进中国当代政治参与及国家治理的过程中,通过努力形塑新的国家.社会一个体之间的关系,获得了更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个体化;中国社会;政治转型;政治参与;国家治理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4)12-0020-08一、引言宽泛而言,“个体化”概念描述的是有关社会制度以及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一个结构性的转变,德国慕尼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乌尔里希·贝克认为,这种转变并非20世纪下半叶所特有,而是在文艺复兴中、在中世纪宫廷文化中、在新教的内在苦行主义中、在农民从封建束缚下解放出来的过程中、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家庭代际纽带的松动过程中都出现过。

随着高福利国家所带来的社会危机和社会弊端逐渐凸显,欧美特别是欧洲大陆新一波的个体化浪潮以及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就成了西方学者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直到世纪之交以后,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问题才逐渐汇聚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视野中。

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随着世界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而空前加快,催动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突飞猛进,也加快了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学者们主要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角度,在通过采用大量实证研究资料进行理论和比较分析后,认为中国式的个体化进程是独特的,与欧洲式、美国式、伊斯兰式现代性等概念化的个体化进程不一样,也使得欧洲的个体化路径不再被认为是原创的、正确的、正统的。

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趋势及其政治意义

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趋势及其政治意义

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趋势及其政治意义
冯莉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个体的崛起是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必然趋势,这被学者们称为“个体化”的社会变迁进程被学界认为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及其变革模式和趋势的重要视角.由此,个体化被中国社会发展赋予了鲜明的政治意义.在当代中国社会个体化对中国政治的现代化转型和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上分析,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更是在驱动中国政治的现代化转型和推进中国当代政治参与及国家治理的过程中,通过努力形塑新的国家-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获得了更多的积极意义.
【总页数】8页(P20-27)
【作者】冯莉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上海20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2
【相关文献】
1.个体化还是原子化:理论谱系与历史语境——兼论当代中国社会整合路径 [J], 解彩霞
2.利益博弈与抗争性政治——当代中国社会冲突的政治社会学理解 [J], 于建嵘
3.着力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水平——《政府治理创新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社会治理创新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评介 [J], 郝丽
4.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冷漠现象的政治文化分析——以目前的移民潮现象为例 [J], 杜仕菊;宋斐斐
5.中国社会多级分层的结构化趋势——《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简介 [J], 周大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人的个体社会化问题的思考

对人的个体社会化问题的思考

对人的个体社会化问题的思考
陶文庆
【期刊名称】《唯实》
【年(卷),期】2002(000)011
【摘要】当代人的个体的社会化虽有不少优秀的代表,但也有不容乐观之处.就个体而言,人的"利己"有自发性;人的"顾人"有必然性;人的"奉献"有可能性、现实性.人的个体社会化有"新生归零"、"亲历"、"可逆"的特点.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个体的社会化,应当关注这些特点,探讨有效的实现途径.
【总页数】4页(P7-10)
【作者】陶文庆
【作者单位】南京经济学院,2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个体的社会与社会的个体--对个体主义与人类解放的思考 [J], 杨玉昌
2.关于加强个体经济组织刑事保护的法律思考——以个体工商户雇用人员侵占问题为视角 [J], 任怡;郎俊义
3.关于加强个体经济组织刑事保护的法律思考——以个体工商户雇用人员侵占问题为视角 [J], 任怡;郎俊义;
4.转型期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再研究——由"西安大学生撞倒行人后连刺对方8刀致
死案"引发的思考 [J], 柳君
5.消防部队炊事人员社会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J], 周志军;温振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社会化对人一生的意义(论文)

浅谈社会化对人一生的意义(论文)

浅谈社会化对人一生的意义(论文)浅谈社会化对人一生的意义社会化,顾名思义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行为的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互动,逐渐地认识自我,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简言之,社会化就是学习和传递一定的社会文化,学习做人的过程。

个人是社会化的主体,也是客体,是个人的自我转化,也是社会转化个人。

无论是有计划自觉进行的社会化过程,抑或是无计划不自觉进行的社会化过程,都是社会和个人互相作用的过程,缺少哪一方面都无从谈起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促进人格形成和发展,塑造完善的自我。

对个人而言,社会化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自我是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的内容。

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人格是指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习惯和性格等,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人格是人的社会化的产物,人的社会化不仅培养了人的共性,也培养了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一般表现在人的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

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这种独特性是符合社会价值评价标准的。

人格的核心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自我。

自我也称自我概念或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及存在状况的觉察,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其中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感觉、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自卑感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

自我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主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是社会化的必然产物。

同时,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形成之后,就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从而影响个人的社会化选择。

因此,在社会化过程中培养或塑造个体怎样的自我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自我的发展贯穿社会化的始终,它的形成和完善对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对态度形成和转变起着调节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具有自我调控功能。

论文范文:从"以个人为主"的社会学视角探讨信息时代的前景

论文范文:从"以个人为主"的社会学视角探讨信息时代的前景

论文范文:从"以个人为主"的社会学视角探讨信息时代的前景第一章1.1社会学的下一阶段本论文的主要目标是为今后的社会学提供一个以个人为主的文化模式。

从社会学的创始人涂尔干以来,社会学家一般认为社会现象只能由群体来解释。

他们将群体看做一种"格式塔"(gestalt), —种超过其各部分之和的现象。

本文中,我对这个假设表示质疑。

到底是什么道理迫使着我们一定要将群体作为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有哪些群体现象不能从个人层面去解释?虽然社会群体在主观层面上毫无疑问不仅存在,而且还会对个人的行为起很大影响,但是有两个事实使得群体不能够解释个人的行为:一是我们没有办法对群体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二是每一个人都属于多重群体。

因此光看群体,就很难解释个人的行为。

前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对人类历史发展研究的框架。

但是为再进一步完善细化这个框架,我们需要一个更微观的取向。

现在的技术条件已经允许我们比较方便地收集和分析以前无法得到的数据量。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可以不再"从上往下"的用数据来证实一个理论,而可以"从下往上"让理论从大量的数据有机的呈现出来。

在本文中,我将会主张:社会学研究的下一阶段所需要的细节和数据量是"以群体为主"的理论无法提供的,因此"以个人为主"的社会学能更有效地解释社会现象。

在本论文的第一章中,首先我会表述以群体为主的文化概念的缺陷,然后从理论上去探讨以个人为主的文化概念的优势。

在第二章中,我将会详细的描述如何将文化理解成一个个人的现象,以及为什么属于同一个群体的两个人会有同样的文化特征,尽管他们所拥有的文化特征与群体身份没有因果关系。

在第二章所提出的模式的基础上,在第三章的第一节中,我会简单地谈这个框架如何解释历史上的民族情况。

在第二节中,我将会通过我田野工作过程中所意识到的民族社会学研究中的三个热门争论,来表明该模式如何能够帮助我们避开这些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当代个体化
在当代社会的现代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人的个体化成为社会生活中引人注目的一种现象,甚至可以说,个体化现象称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问题。

我的论文将从五个方面浅谈当代人的个体化,分别是:个体化的定义、个体化的特征、个体化的机制、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个体化与社会化的辩证关系。

个体化的定义所谓个体化,概括来说是指在当代经济活动、社会生产和劳动、就业方式及社会生活进一步开放和快速流变的条件下,个人作为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元,作为社会行动过程中的一个实体单位,他的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日益得到显示和表达的过程。

个体化的特征个体化理论研究者乌尔里希·贝克从普世化的视角看,将个体化的特征归纳为四个基本特征:(1)去传统化;(2)个体的制度化抽离和再嵌入;(3)被迫追寻“为自己而活”,缺乏真正的个性;(4)系统风险的生平内在化。

在贝克看来,个体化并不像许多人所设想的那样,意味个人获得越来越多的选择自由,并借此使个人更具有个性和独特性,个体化的实质是制度性动力推动的结果。

笔者认为,即使个体化是制度性动力推动的结果,这也并不意味着个体不能获得更多的自由。

相反,个体化让个体有了更多的自由。

例如,中国封建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现代社会的婚姻自主、恋爱自由。

个体化的机制 (1)个体化的自主机制,个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具有行动自主性,在行动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觉意识和支配能力,对实践过程形成主导和控制作用,并为自己的自主行动后果承担责任。

笔者认为当个体自主机制的形成过程,意味着个体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过程。

(2)个体化的能动机制,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对自我意识、心智状态、身体机能等主观因素进行调整,从而积极地应对环境、机遇、挑战等外界因素。

能动机制也是区别人与动物的重要因素。

(3)个体化的选择机制,个人在实践中会预先对自己的行动给予意义的预定,并制定计划,对可能情况进行预测与评估,以达到预期目标。

笔者认为,随着个体的逐渐社会化,个体的选择机制会更加成熟。

比如说小孩子与成年人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和不同选择,通常情况下,成年人会考虑的更为全面,做出的选择会更加理性。

(4)个体化的创新机制,个人通过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投入和参与,使得自己的活动以及社会生活能够成为一种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过程。

笔者认为,个体化的创新机制是将个体与社会相联系的重要纽带,个体通过创新机制,推动社会进步。

同时,创新机制也充分的体现了个体化的含义。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最本源的研究问题之一。

在西方社会学理论体系当中,有关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即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与社会互动论。

持社会唯实论的学者认为,社会是独立个体之外,并且凌驾于个体之上的客观存在;而在社会唯名论者看来,个体是真正存在的,而社会不过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集合;社会互动论者则试图调和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之间的紧张,将个体组成的社会和社会化的个体视为一种双重互动的关系。

笔者认为,社会是个体存在的前提,个体作为一个有人格意义上的人,首先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然后通过社会化成为社会人。

个体是社会产生的基础,社会唯实派学者将社会与个体分割,无异于将社会理解为一个乌托邦。

个体化与社会化的关系要辨析个体化与社会化的关系必须明确个体化与社会化的定义,个体化前文已有论述,此处不谈。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
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从个体化和社会化的定义可以发现,个体化与社会化是同一现代化过程的俩个侧面、俩个维度。

社会化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基础发展过程。

个体化意味着在当代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的社会化过程有了早期现代社会所没有的特征。

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早已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会化与个体化两个层面,人的个体化过程与社会化过程一般来说是同步发生的,个体化是以社会化为前提的。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两条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路径。

人的个体化就是人的最后生成,人的自我实现;历史上人的个体化发展之所以不充分和有限,是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非全球化有关的。

任何一个时代,人的个体化都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的,所有的自我都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建构起来的,都是社会化过程的个体表达。

因而,有学者认为人的个体化是从我们这个时代才正式开始的。

人的个体化有赖于人的社会化,而人的社会化又是一个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只有在全球化时代,人的社会化才能够达到极致,从而,人的个体化在全球化的时代能得到充分发展。

虽然个体化与社会化一般来说是同步发生的,但二者却并非完全同一的。

在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外在表现上来看,社会化往往先于个体化,特别是由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局限性,人的社会化往往遮蔽了其个体化。

例如,人们往往看到人的纯朴本性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异化和丧失,却难以看到它的复归。

在以往人的社会化和个体化过程中,社会化过程处于主导地位,而个体化过程处于非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个体化》 [德] 乌尔里希·贝克著;李荣山译
《社会学概论新修》
《社会化与个体化人的全面发展俩条路径》
《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