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民族唱法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民族唱法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是歌唱艺术中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民族唱法是三种唱法中最为复杂的一种。中国有56个民族,同时又有许多地方剧种,南北方也有很大的差距。在中国民族歌曲演唱界流传一句话说:北有李谷一,南有朱逢博。中国民族唱法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1945年由歌唱家王昆首演的新歌剧《白毛女》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新歌剧及民族唱法的形成。

【关键词】民族唱法;传统;基础;感情处理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是歌唱艺术中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各种唱法实际上是由人体作为乐器,通过这个“乐器”而歌唱的技巧。民族唱法是相对于中国而言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汉族而言,由于各地区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思想感情的表达形式上的差异,唱法及风格也是不同的。民族唱法中语言表达力占了比较重要的位置。

民族唱法是三种唱法中最为复杂的一种。中国有56个民族,同时又有许多地方剧种,南北方也有很大的差距。在中国民族歌曲演唱界流传一句话说:北有李谷一,南有朱逢博。他们两个是南方与北方不同演唱风格的主要代表。

一、民族唱法的发音特点

汉语发音由于他的特殊性,一个字为一个音节,一个音节要有一至四个音素组成。针对发音的状态和特点的不同,又分为“声母”和“韵母”两大类,在声乐演唱中通常称作子音和母音。在吐字行腔和归韵方面又有“五音”与“四呼”。五音指唇、齿、舌、喉、牙的五个吐字发音触及的部位。四呼指四种口型:开、齐、撮、合。它的“四声”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吐字发音十三辙概括了全汉字的辙韵情况,如:发花、姑苏、良七等。吐字归韵注重“字头”,“字身”,“字尾”。“字韵声腔”是民族声乐的重要特征,主张腔随字走,字腔领行。民族唱法的发声理论及技术特征为:刚柔相济,上抗下坠,气沉声高,声前人后,抑扬顿挫,精气神意,沉浮提落。

二、民族唱法的形成基础

中国民族唱法源于中国民歌和戏剧曲艺,构成了歌唱、表演与一体,歌声、形体韵律统一的以“唱”、“念”、“做”、“打”为主的艺术风格特征,强调歌唱“韵味”,耐人回味。民族唱法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戏剧、曲艺、民间歌曲歌唱方法为基础,结合西方歌唱方法的精华,更加具体化、技术化、风格化的中国当代民族唱法的

风格体系。

中国民族声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精华及美声唱法中极为科学的部分,同时又根据中国人的欣赏习惯,逐渐形成了一个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同时又具有科学性、时代性、艺术性和民族性,并以其音域较宽、音量宏大,声音靠前,集中明亮,咬字吐字清晰,民族语言准确,追求声音甜、脆、圆、亮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风格,在世界民族声乐流派中独树一帜。而最具民族代表性的并不是民族歌曲,而是被外国人称为中国歌剧的戏剧。它不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而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理论基础和持久的代表人物,尤其是京剧,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市场。它的生,旦,净,丑唱法各不相同,却各有特点,声音及扮相均堪称一绝,并被誉为中国的“国粹”。都说美声中的男高音是“难高音”,而在京剧中对于男演员来说高音却从未有过什么“难”。

三、民族唱法的形成过程

中国民族唱法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形成期:1945年由歌唱家王昆首演的新歌剧《白毛女》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新歌剧及民族唱法的形成。其代表人物是郭兰英。这一时期民族唱法的特点是完全适用大本嗓去唱歌。声音直白没有立体感。发展期: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声乐得到了空前大规模的发展,到了50年代后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歌唱家和大量的优秀歌曲。如:郭玉珍的《洪湖水,浪打浪》,郭颂的《乌苏里船歌》,马玉涛的《马儿啊!你慢些走》等。在这一时期,民族唱法的特点主要运用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如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他的高音将美声唱法运用于“头声”之中,巧妙地将西洋发声方法与民族发声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而且能够把具有美声特点的抒情歌曲表现得更加动听,更加完美。成熟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与开阔,这给民族声乐带来了艺术发展的新时期。从而出现了如彭丽媛、阎维文等一些歌唱家,他们反映出声乐的“中西”结合这一特点。民族声乐要求的是美声唱法的呼吸、喉头稳定、放松及头腔共鸣等技巧和民族唱法的吐字、归韵以及民族风格结合起来,用较为明亮的音色来演唱我们的民族歌曲,这样一种结合唱法已经逐渐呈现出它的优势。我们不能盲目的崇拜西洋唱法,而要用西洋科学的发声方法来充实我们民族声乐,从而使我们的民族声乐更加完美,真正做到“洋为中用”。民歌歌手不仅仅依赖于自身的嗓音条件,而且还要积极学习美声唱法中的歌唱技巧,并运用到民歌歌曲的演唱中,能够更加完美的表现歌唱的音色及音高,使其更具表现力,使中国民歌的演唱水平与世界声乐发展的距离靠得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华乐出版社.

[2]邹本初.歌唱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