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7.2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其他文献引述
抒情歌谣集序言
序言中涉及的四个问题
第一、关于诗歌的题材问题。
在这方面,他要求突破古典主义的“规 范”,把审美对象从宫廷转向民间,从 城市转向山乡湖畔。他主张“选择日常 生活的事件和情节”,而在这种选择中 他又“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做题 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我们的各 种基本情感共同存在于一种更为单纯的 状态之下”,“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 美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
《抒情歌谣集· 序言》:
1800年,诗集再版。为了反击诗 集所遭到的攻击,华兹华斯写了 序言,直接阐述了自己独创新颖 的诗论。1815年,华兹华斯从诗 集中抽出自己的诗作,单独成册, 又附加了一篇序言,以补充1800 年版的序言。这一前一后的两篇 序言,后来被人称为英国浪漫主 义诗歌的“美学宣言”。
J组
请阅读《抒情歌谣集》,以华 兹华斯具体作品说明其创作是 如何践行其序言精神的?
Hale Waihona Puke 《抒情歌谣集》: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将各 自的诗歌合为一册,定名为《抒情歌 谣集》。诗集虽然是两人合集,但其 中绝大多数诗歌为华兹华斯所作,柯 勒律治仅有三首。这部诗集几乎未包 含两位诗人的最优秀的作品,且在当 时评价不高。但正是这部问世之初遭 到苛评的诗集开创了一代诗风,成为 英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领域的一座 里程碑。
总结:对后世的贡献
总而言之,《抒情诗谣集》在理论上 提出了新的观点,在创作上显示了新 的风格,可以说,华兹华斯仅凭这宣 告英国文学史上一个新时代的一本诗 集和一篇序言,就足以永垂英国文学 史册。
第二、关于诗歌的语言问题。
华兹华斯主张,诗应该“自始至终竭力采 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 写”。这里所说的“人们”,是指农村的 下层民众,或者是过着“微贱的田园生活” 的人,因为他们的语言是从“最好的外界 事物得来的”,是与美妙的大自然息息相 通的。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4.第四章 新古典主义文论 L4.1布瓦洛——书目摘要
文献资料库:书目摘要书目摘要:1.杨冬编选:?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目录:序言第一章古希腊罗马至中世纪的文学理论第一节柏拉图第二节亚理斯多德第三节贺拉斯与朗吉弩斯第四节从普罗提诺到但丁第二章文艺复兴至18世纪的文学理论第一节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理论第二节从布瓦洛到伏尔泰第三节卢梭与狄德罗第四节从德莱顿到约翰逊第五节莱辛第六节歌德与席勒第三章 19世纪前期的文学理论第一节史雷格尔兄弟第二节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第三节赫士列特、济慈和雪菜第四节斯达尔夫人第五节司汤达与雨果第六节黑格尔第七节爱伦坡与爱默生第八节别林斯基第四章 19世纪后期的文学理论第一节圣勃夫第二节泰纳第三节波德莱尔第四节阿诺德第五节佩特与王尔德第六节托尔斯泰第七节尼采第八节勃兰兑斯第五章 20世纪前期的文学理论第一节托斯艾略特第二节艾阿理查兹第三节弗雷利维斯第四节欧文白璧德第五节美国新批评派第六节克罗齐第七节弗洛伊德第八节卡尔荣格第九节普鲁斯特与瓦莱里第十节萨特第十一节俄国形式主义第十二节卢卡契第六章 20世纪后期的文学理论第一节雷纳韦勒克第二节诺思罗普弗莱……主要参考文献后记内容提要:自希腊以来,西方文学理论历经两千余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批评传统。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更被人们称为“批评的时代〞,各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纷至沓来,异彩纷呈。
本书试图从一个中国学人的视角出发,系统描述从柏拉图到德里达的西方文学理论的开展轨迹,深入辨析各种理论问题。
在勾勒其开展脉络的同时,尤为注重对那些伟大批评家进行个案分析,使宏观研究建立在微观研究的坚实根底上。
2.马新国:?西方文论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21年版。
目录导论——研究西方文论与编写?西方文论史?的思考古代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主义〕导言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引言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1.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3.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4.苏格拉底的摹仿说与功用说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1.理式论摹仿说2.文艺的社会功用说3.灵感说第三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1.文艺本质论2.悲剧理论结语第二章罗马古典主义引言第一节贺拉斯的?诗艺?1.古典主义原那么2.理性主义倾向3.艺术创作的“合式〞原那么4.诗的社会作用第二节朗加纳斯的?论崇高?1.崇高作品的特征2.崇高的来源3.崇高作品的创作与意象说4.崇高、天才与社会环境第三节普罗提诺的艺术理论1.神是美和艺术的来源2.对艺术美的观照凭心灵和理性3.对摹仿说的新解释结语第三章3.形式美、虚构与语象理论第二节阿伯拉对世俗文艺的肯定1.文艺不应做神学的奴婢2.情感是创作的动力并支配着对自然的描绘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文艺观1.摹仿自然即摹仿上帝的创造2.美与善、艺术与道德的区别3.?圣经?的象征意义结语第四章的小说理论2.维加的戏剧理论第三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想1.锡德尼的?为诗辩护?2.莎士比亚论文艺创作结语第五章新古典主义引言第一节法国新古典主义与布瓦洛的?诗的艺术?1.布瓦洛和路易十四时代2.?诗的艺术?的主要内容3.艾弗蒙与布瓦洛的古今之争第二节英国新古典主义1.屈雷顿及其?论剧体诗?2.蒲柏的?论批评?3.约翰生的“类型〞理论第三节德国新古典主义1.高特雪特与莱比锡学派2.温克尔曼的古典艺术理论结语近代文论〔启蒙主义——自然主义〕导言第六章启蒙主义文艺思想引言第一节法国启蒙主义文论1.伏尔泰文艺思想的二重性2.卢梭的“回到自然〞理论3.狄德罗的戏剧改革理论第二节德国启蒙主义文论1.莱辛的?拉奥孔?和?汉堡剧评?2.赫尔德的民族文学理论第三节意大利维柯的?新科学?1.人类历史开展与文学艺术的开展2.原始思维——想象的特征结语第七章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引言第一节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文艺理论1.对文学艺术理论有重要影响的美学思想2.文学艺术理论第二节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诗的分类及其根据2.感伤的诗的类型3.历史的分类和风格的分类第三节歌德的艺术经验总结1.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2.文艺与时代:古典的与浪漫的3.文学的开展: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第四节黑格尔的艺术哲学1.艺术理想的本质特征2.理想性格的主要特点3.艺术理想与艺术创造4.艺术开展的三种类型5.各门艺术的系统和诗论结语第八章浪漫主义引言第一节德国浪漫主义1.以史勒格尔兄弟为代表的耶拿派浪漫主义2.海涅?论浪漫派?中的文艺思想第二节英国浪漫主义1.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2.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诗学3.济慈的“消极能力〞说4.雪莱与庇卡克的对峙第三节法国浪漫主义1.夏多勃里昂的“基督教诗意〞说2.史达尔夫人对南方文学、北方文学的划分3.雨果的美丑对照原那么……第九章现实主义第十章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结构主义〕第十一章唯美主义第十二章直觉主义第十三章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第十四章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第十五章俄国形式主义第十六章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艺理论第十七章英美“新批评〞第十八章结构主义后现代文论〔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文化研究批评〕第十九章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第二十章解构主义第二十一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二十二章阐释一接受理论、读者反响批评第二十三章女权主义批评及性别批评理论第二十四章新历史主义批评第二十五章后殖民主义批评第二十六章“文化研究〞批评理论后记第二次修订后记内容提要:文论是"文学理论"的简称,主要包括对文学规律的总结,对具体作品的评判,对文学新潮的倡导,推动等方面的系统理论。
19世纪欧美文学复习资料 精简版
19世纪欧美文学复习资料精简版浪漫主义文学:1.1798年,华兹华斯(湖畔派中成就最高)与柯勒律治合作《抒情歌谣集》,标志英国浪漫文学兴起。
《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
2.英国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①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②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
3.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4.拜伦(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贵族、反叛者、自由与正义)长篇讽刺诗《唐璜》 (1818-1823)5.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
这些英雄大多出自于拜伦的《东方叙事诗》里。
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
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6.东方叙事诗:①1813—1816年拜伦完成了一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故事,称《东方叙事诗》。
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巴里西纳》6部长诗。
②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作“拜伦式英雄”,这些叙事诗又叫“叛逆者叙事诗”。
7.拜伦长篇讽刺诗《唐·璜》热情、玩世不恭、但不绝望、忧郁。
8.雨果《(克伦威尔)序言》的发表,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9.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夏多布里昂10.雨果(法国浪漫主义的主将和领袖)11.《巴黎圣母院》(1831)美丑对照12.《悲惨世界》(1862):人道主义思想主要人物:冉阿让、芳汀、柯塞特。
13.惠特曼(美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人):《草叶集》“自由诗体”14.麦尔维尔《白鲸》(1851)自然主义文学:1.左拉:《苔蕾丝·拉甘》:是左拉的第一部自然主义小说。
刘意青《简明英国文学史》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圣才出品】
第11章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l. What was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that nurtured the English Romanticism? Key: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witnessed profound and gigantic social changes in England. (1)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a new proletarian class also gradually came into being. The working people lived in poverty, exploited mercilessly by the capitalists, and class conflicts thus aggravated to an unprecedented degree.(2)Besides domestic contradictions, England’s relationships in the last phase of the 18th century with Ireland, Scotland and her colonies in North America also became critical. (3)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Britain had to constantly adjust her home and foreign policies and to carry out reforms to solve one crisis after another, in the process of which a strong industrial and imperialist country was gradually consolidated. English Romanticism rose among all the social conflicts and at first was very much inspired by the French Revolution.2. Who a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English Romantic Poetry? And how are they generally grouped?Key: The representatives of English Romantic Poetry include William Wordsworth,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George Gordon Byron, Percy Bysshe Shelley, and John Keats.In the literary world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a usual way of dividing these romantic poets is to categorize Wordsworth and Coleridge as Passive Romanticists who withdrew from the upheavals of the outside world to dwell in the quiet Lake District of England, and they are also called the Lake School or the Lake Poets. Byron and Shelley are categorized as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ctive Romanticists, who engaged themselves more directly in the struggles and revolution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3. Say what you know about Wordsworth’s life and his ideas about poetry. Key: William Wordsworth was born in a small village located on the edge of the Lake District of England. He received formal schooling from a neighbouring infants’ school, and then moved to grammar school in the town Hawkshead. His days spent in this school were very important to him. It was during this period that he not only did serious studies, but also came across a broad range of literature. In 1787 Wordsworth was admitted to Cambridge and attended St. John’s College there. He finished the program and received his B.A. degree in 1791. It was during his study at Cambridge that he started the habit of taking long walks through the country, and in the summer of 1790, accompanied by a friend he even took a walking tour through France, Switzerland and Italy.Wordsworth was very sympathetic with the caus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Soon the indiscriminate killing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spread terrors all over Europe, and Wordsworth’s attitude toward this revolution changed to a rathernegative one.Wordsworth got married in October of 1802 with Mary Hutchinson, his old schoolmate and long-time friend, and he had 5 children by her.His friendship with Coleridge was terminated in 1810, for which neither of them was truly to blame. And then came the years of his low productivity. He lived the rest of his life in solitude, enjoyed the care and attention of his sister and his wife, but did not stop receiving visitors. In 1812 he went to London and became reconciled with Coleridge. Starting from 1814 he took a number of tours with his family and friends and in 1839 Oxford University conferred a honorary degree on him. In 1843 he succeeded Robert Southey as poet laureate of England. After seven years of laureateship, Wordsworth died in 1850.Wordsworth held that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 elings…”.4. Choose two of Wordsworth’s poems and analyse them with your own perceptions.Key: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written in 1804, describes the poet’s own experience based on his recollection in tranquility. In the poem Wordsworth sings of the harmony between things in nature and the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the poet himself. It is written in iambic tetrameter, with the rhyme scheme of “ababcc” in each stanza.“Michael” is a pastoral poem, but this 19th-century pastoral is the oppositeof the pastoral in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or Greek sense. The poet here presents not the false happy Arcadian pictures of shepherds and shepherdesses, but a sad story of a real shepherd Michael of the Lake District whose peaceful and stable life is destroyed by the encroachment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f all the poems of solitary people, “Michael” is the one with the greatest dignity. Michael loses with noble forbearance, and the poem is a protest against the city as symbol of evil, the place that ruins his son Luke, and consequently ruins his whole family and heritage.5. Give an account of Coleridge’s life and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Key: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was the son of a country vicar. He was precocious and started reading when only 3 years of age. In early childhood he had read the Bible, Robinson Crusoe and many other books. After his father died, Coleridge was sent to a charity school in London and studied there for 8 years. Then he went to the Jesus College of Cambridge, but in 1794 he ran away from a debt he could not pay. He joined the army and served in a regiment for only 4 months. His brother discovered him and took him back to Cambridge. Before the year drew to its end, Coleridge left school again and for good without taking a degree.In 1795 Coleridge came to know Wordsworth and saw in the latter the best poet of the age. In the planning of Lyrical Ballads, their friendship deepened. In 1798 they went to Germany together and Coleridge stayed to study German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He kept in close contact with Wordsworth and wrotehis best poems during this period.Coleridge was also a literary critic, good at giving lectures. He was the first critic of the Romantic school. Coleridge was a highly gifted man but a great dreamer. He became an opium-eater owing to some neurotic pain. As with Wordsworth, he became more and more conservative as years went on.His major works include “The Rime of the A ncient Mariner”, “Kubla Khan”, “Christabel” and Biographia Literaria, etc.6. Tell the story of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and try to analyse its romantic features.Key: The story goes like this: An old sailor stopped one of the three men on their way to a wedding. He then related a sea adventure of his, which is filled with horror. He said that when the ship he was on board approached the South Pole, a white albatross came through the snow-fog to perch on the rigging. The old mariner was impulsive and killed it without any reason. This brought a great misfortune to the crew, who died one after another of thirst as punishment of the old sailor’s random cruelty. The spell was lifted only after he repented and the ship was finally driven back to England.Although it is supernatural in content, Coleridge succeeds in giving it a sense of reality with the details of sea life and sailing such a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immensity of the sea, its fresh breath, seething foam, the horrible snow- fog, the blood-red sun, the helpless tossing of the sailors dying of starvation and thirstand its horrible atmosphere…all of these, at the same time, show the romantic features of this work.。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一.填空1.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形成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它是----和----高涨时期的产物。
2.浪漫主义文学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和----。
3.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是以----的作品为标志的。
4.夏多布里昂在《勒内》中,塑造了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表现出----特征的浪漫主义的“英雄”形象。
5.十九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民主主义诗人,杰出的歌谣诗人----,他创作始终贯穿着革命的主题,并将法国的歌谣创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6.乔治·桑的《----》和《----》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7.华兹华斯曾与----合著了----。
1800年,当其再版时,华兹华斯写了一篇----成为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
8.《古舟子咏》的作者是----。
9.司多特是欧洲----小说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是----。
10.----国著名的诗人海涅创作了长诗《----》,论著《----》剖析了德国浪漫派文学运动的主要特征。
11.霍夫曼的代表作是----,他的作品有----色彩。
12.史雷格尔兄弟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诺瓦利斯是浪漫主义在----主要代表,其代表作是----。
13.“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这是----国诗人----的诗句。
14.十九世纪波兰著名的爱国诗人是----。
匈牙利革命诗人是----。
15.爱伦·坡是----的鼻祖,他的代表作是----。
16.美国前期浪漫主义的重要作家是----,他被称为----,其代表作是----。
17.库珀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三种不同的小说形式,即以《----》为代表的革命历史小说,以《----》为代表的边疆题材小说和以《----》为代表的航海生活小说。
18.美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受影响,重要代表作家有----、----。
19.《草叶集》的主题是歌颂----,赞美人的----,颂扬----,歌颂民主和自由。
华兹华斯文献综述
华兹华斯文献综述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及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兹华斯的诗歌主题通常与自然景观、人类内心世界和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华兹华斯的生平、作品特点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华兹华斯于1770年出生在英国北部的湖区,他的童年在自然环境中度过,这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早期诗集《随笔在风景中》(Lyrical Ballads)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合作完成,被视为浪漫主义运动的开端之作。
华兹华斯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类心灵的思考。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深刻感受,认为自然是人类心灵自由和灵感的源泉。
他尤其关注平凡人们的日常生活,将他们的经历和感受融入到诗歌中,使其普遍化和共鸣力加强。
华兹华斯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他注重使用平易近人的词汇和句式,以便更好地传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作品常常以叙事的形式展示,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来传达更广泛的主题。
他的诗歌风格也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想象力的发挥,常常通过强烈的意象和感官描写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华兹华斯的作品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形式和主题启发了无数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如约翰·济慈(John Keats)和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华兹华斯的关注点和表现手法也在现代诗歌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他对自然、人类内心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总之,华兹华斯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类心灵的热爱和思考。
他的创作为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华兹华斯的诗歌仍然具有今天的生命力,继续激发着诗人们对自然和人类内心的思考和表达。
生态批评视野下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诗作的比较分析
器器 器 - I I I - I・ 一: ¨ 一 一
华柯 二人 笔下 的 自然 都 是 带 有 某种 神 性 的 ,华 氏 还 被认 为是 坏 ,演化成 人类 中心 论 。华兹 华 斯 多 从第 一 层 意 义 出 发 ,表 现 人
一
但 “ 在华兹 华斯 的笔 下 , 自然永 远是 美 的 化身 、神 圣 的化 身 ,
的境 地。他 的态 度是 温和 的 ,诗 中 的 意 向也 多 是 温 情美 好 的。 由
她纯 洁质 朴充 满 永恒 魅 力 ,就 如 一 首最 美 妙 的 歌 ,不仅 能 唤 起 人 于诗人 所处 的年代 与 自己 的 期望 呈 现 出一 种 背 离 ,对 青 少年 时万 们 的激情 ,而且 还能 赐 予 人们 智 慧 与 力量 。 ” 华 氏对 自然 的神 圣 物和谐 的生 活 的追忆便 成 了他一个 突 出的主题 。 化展 示 的是 自然 对 人 的恩 惠 与友 善 ,赋 予 其 为 人类 净 化 灵 魂 、治 愈伤 痕的功 能 ,作者 则对 大 自然 回馈 以深 深 的眷 恋 和由衷 的感激 。 华 氏对 大 自然 的 描 写 忠于 自然 界 的本 来 景 象 ,心存 怀恋 与赞 美 ;而柯 勒律 治则 对 充 满 神秘 色 彩 的 超 自然 景 象更 感 兴 趣 ,情 感
好 自然事 物的损 害 ,并将 对 自然 的热 爱与 敬意 付诸 个人 创作 ,“ 向
柯 勒律 治 的创作 则 彰 显 出一 种 离奇 和诡 异 ,瑰 丽 奇 特 的想 象
整理外国文学下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湖畔派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诗歌流派。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是第一代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他们都经历过从拥护法国大革命到对革命失望的过程,又因为憎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而远离城市、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描写湖光山色,缅怀、美化中古宗法制的农村生活,诅咒城市文明,因而被人们称为“湖畔派”。
他们的诗歌一扫18世纪矫揉造作的诗风,采用新题材、新韵律、新语言,具有清新、明朗、恬静、深邃的风格。
他们浪漫主义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推动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发展,对当时及后世作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欧那尼》决战《欧那尼》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在1830年写的剧本。
它叙述16世纪西班牙贵族欧那尼为报父仇反抗国王的故事,表现出反封建、反暴君的主题。
情节曲折离奇。
悲剧性题材与喜剧性场面交错。
时间地点随意变换,打破了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的限制。
人物形象传奇色彩很浓,性格对照鲜明,尤其是以沦为海盗的欧那尼的高尚行为同国王卑劣无耻相对照,这更是为古典主义法则所不容的。
全剧从内容到风格都是浪漫主义的。
它公演前,保守派诋毁污蔑;2月25日公演时,保守派人在剧场挑衅捣乱。
而浪漫派则公开赞扬,临场喝彩。
两派力量在剧场斗争得很激烈。
最后,以《欧那尼》的胜利演出而告终。
从此,浪漫主义戏剧战胜了古典主义戏剧。
文学史家称这场斗争为“《欧那尼》决战”。
3.威赛克斯小说这是哈代一组小说的总称。
威塞克斯是哈代的家乡、英国西南部道塞特郡附近地区的古称。
作家以它为背景,写出一系列小说,反映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农村后小农经济破产的悲惨状况。
这系列小说就称为“威塞克斯小说”。
4.拜伦式英雄拜伦在《东方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主人公,都是些高傲、孤独、倔强的判逆者。
他们宁死不屈。
并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
而他们反抗社会是出于个人的原因,只追求个人的自由,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
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拜伦式英雄”。
L7.2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书目摘要
文献资料库:书目摘要7.2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1.[英]玛里琳・巴特勒:《浪漫派、叛逆者及反动派——1760-1830年间的英国文学及其背景》,黄梅、陆建德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目录:第一章革命时代的艺术:1796-1790年第二章革命的十年中为人民的艺术第三章文人的兴起第四章奥斯汀、司各特第五章崇尚南方第六章知识分子之战第七章浪漫主义的小说第八章结论内容提要:《牛津精选:浪漫派、叛逆者及反动派(1760-1830年间的英国文学及其背景)》结合1760-1830年欧洲的政治历史背景、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历程来分析浪漫主义时期英国著名作家的作品,论及的作家有布莱克、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奥斯丁、司各特、雪莱、济慈等等各位名家。
《牛津精选:浪漫派、叛逆者及反动派(1760-1830年间的英国文学及其背景)》作者曾任剑桥大学英国文学教授,她对浪漫主义的含义和范围,对政治环境、宗教信仰、传统观念如何影响作家的创作,对浪漫主义时期英国作家创作风格的异同都作了研究和阐述。
2.刘春芳:《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情感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目录:引言第一节问题的缘起一、研究对象的确立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节论证设计一、研究意义二、研究方案第一章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情感的理性构成第一节“情感理性”基本问题的理论解说一、“情感理性”的提出二、关于理性的解说三、理性的发展流程第二节情感理性的内在机制一、“情感理性”的内在结构二、情感理性的运作方式三、情感理性的目标指向第三节英国浪漫主义情感的特征一、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发轫背景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三、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情感表现第二章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情感的本质第一节情感现实的表现形式一、对工业文明的情感理解二、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认知三、对社会现实的情感抵制第二节自我解放的三种表达一、钟情自然二、寄情远古三、构建新天国第三节自我删除的三种形态一、隐居避世二、拒绝求生三、死亡崇拜第三章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情感的载体第一节浪漫主义意象概述一、何为意象二、诗歌的意象特征与本质三、浪漫主义意象的分类第二节浪漫主义意象的情感功能一、映照情感二、宣泄情感三、建构情感理想第四章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情感的价值第一节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情感的拯救内涵一、“情感理性”的拯救范式二、浪漫主义情感的拯救途径三、浪漫主义情感拯救的局限性第二节浪漫主义情感的意义与后续发展一、浪漫主义情感的拯救意义二、浪漫主义情感拯救的当今价值三、浪漫主义情感的发展走向内容提要:《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情感论》以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情感为研究对象,旨在以情感为研究视角,对浪漫主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
柯尔律治与华兹华斯创作上的相互借鉴与异同——以《古舟子咏》和《退役兵》为例
柯尔律治与华兹华斯创作上的相互借鉴与异同——以《古舟子咏》和《退役兵》为例第11卷第5期重庆交通大学(社科版)2011年10月V o1.11No.5JOURNALOFCHONGQINGJIAO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 dition)Oct.2011文学探讨?柯尔律厶J口__--j华兹华斯创作上的相互借鉴与异同以《古舟子咏》和《退役兵》为例陈才忆(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74)摘要:1787—1798年,对诗歌的共同兴趣使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成为近邻,密切往来,相互借鉴,创作了奠定他们诗人地位的佳作.但由于诗人气质迥异和诗歌选材的不同,他们分别选择了超自然题材和日常生活题材,相似的诗歌中存在巨大差异.《古舟子咏》和《退役兵》就典型地反映了两人在诗歌上的共同探讨和合作,忧伤明智或欢乐明智的诗人气质与诗歌主题.关键词:柯尔律治;华兹华斯;《古舟子咏》;《退役兵》;忧伤明智;欢乐明智.中图分类号:1106.2.文献标识码iA文章编号:1674—0297(2011)05一OO64—04 一,从最初的合作到柯尔律治的《古舟子咏》对华兹华斯早期诗歌的借鉴与异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初识于1795年夏天.1797年6月,柯尔律治来到华兹华斯兄妹处,停留两个星期,完成了他的一部名叫《欧莎利奥》的诗剧最后两幕的创作,该诗剧与犯罪和忏悔有关.因情趣相投,他们希望靠得更近,于是在柯尔律治的帮助下,华兹华斯兄妹很快就在离柯尔律治住处只有三四英里的地方租住下来.从1797年7月到1798年7月,他们密切往来,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匿名发表《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的妹妹多萝茜称他们在这一年中如同"三人一灵魂"…(P".密切交往之前,他们都已分别开始创作跟犯罪和忏悔心理有关的诗剧,这样的主题在当时的英国非常流行. 1793—1794年,华兹华斯完成索尔兹伯里平原组诗("SalisburyPlain",出版时更名为"GuiltandSorrow"),探讨了罪过和内疚主题.1796年冬,又在《边界人》("TheBor- derers")中探讨同样主题,并写道:"我必须出去,四处流浪,/那个无辜者的幽灵就是我向导./再没有人耳听我说话,/再无人烟处给我饭吃,/让我睡觉或休息:在荒野中/不停地流浪,不寻找任何/大地能给的东西,只求抵罪"[23'm.-124).1796年,华兹华斯开始写歌谣《三个坟茔》("The ThreeGraves"),柯尔律治对这个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华兹华斯在该年6月请柯尔律治来完成歌谣的结尾部分.这是两位诗人的首次合作.1797年l1月,他们进一步尝试合作,决定写散文故事《该隐的流浪》("TheWanderingsofCain"),探讨《圣经》中该隐杀弟的原罪主题.虽然柯尔律治对这个主题的兴趣尚浓,华兹华斯的兴趣却已转向.两人创作的不同由此拉开序幕.1798年,为去德国筹措费用,他们准备写一首歌谣,于是一起商量情节,这就是后来几乎是由柯尔律治独立完成的《古舟子咏》.他们最初想共同完成这首诗,但由于华兹华斯很快感到柯尔律治的创作风格与自己的风格不同,就从中抽身了.华兹华斯说:"我们共同试着写这首诗一两天,但我们走向不同的方向……我们各自的方式被证实大相径庭.如果我不从自己只是个障碍的事情中抽身出来单独去做事,我就太放肆了."【】'm'虽然华兹华斯没有参与该诗的创作,他对这首诗的贡献还是很大的,如把射杀信天翁作为古舟子遭受惩罚的罪恶,死去的水手复活划船等情节,都是华兹华斯的主意.而且,该诗关于罪过与内疚的主题,也是华兹华斯1793年以来探讨的主题.<<-fi-舟子咏》共六百多行,基本情节如下:古舟子拦住一位婚礼客,向他讲述自己在海上的一次经历,一开始,婚礼客不耐烦,心不在焉,但很快就像被施了催眠术一样,听得入迷.古舟子讲述他随船出海,经过赤道往南行驶,进入大雾弥漫,四周被冰包围的境地,一只信天翁飞来,受到水手们的喜爱.古舟子将其射杀,于是厄运降临船上.信天收稿日期:2011一O3—15作者简介:陈才忆(1965一),男,四川都江堰人,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陈才?tr.:柯尔律治与华兹华斯创作上的相互借鉴与异同65翁的保护精灵将推船送至赤道,让船停泊在那里一动不动,所有船员遭受火热太阳的烧烤和极度干渴,全部死亡,只剩下古舟子继续遭受生不如死的煎熬.南极精灵在水下推船,天使进入水手尸体,借尸划船,将古舟子送回陆地.回到陆地的古舟子时常感到痛苦,只有当他把海上的经历和自己的感悟讲述给他人听后,这痛苦才能消除.于是他四处流浪,不停地讲述他的海上经历,以此减轻不时袭来的痛苦.古舟子讲完后离开了,婚礼客再无心思参加婚礼,径直回家,神情沮丧.次日起来,更加忧伤但更加明智了(asadderandawiserman)j()o柯尔律治写《古舟子咏》之前,华兹华斯已经写出索尔兹伯里平原组诗,《古舟子咏》采纳了索尔兹伯里平原中的一些成分,如犯罪,流浪,短暂的欢乐被罪恶感和恐惧所代替等.可以说,《古舟子咏》在较大程度上借鉴了华兹华斯的诗歌主题.另外,它们都引出关于人类的道德观,即同情心和慈善的必要性.舟子(mariner)恳求向隐士忏悔赎罪,类似于索尔兹伯里平原组诗中的水手(sailor)请求被他错怪的妻子原谅,水手和舟子都在最后脱离了人类社会圈.但两首诗存在根本的不同:"华兹华斯的诗歌是以水手屈从于正义和沉默来结束,柯尔律治则创造了讲述自己经历的舟子,赋予舟子的经历和苦难一个声音."【】'附'虽然华兹华斯的诗歌启发了柯尔律治的创作灵感,但柯尔律治创作了一首相似却不同的诗歌.二,华兹华斯的日常生活题材《退役兵》对超自然题材《古舟子咏》的回应尽管华兹华斯不再探讨流浪和赎罪主题,跟柯尔律治的做法一样,他也创造了另一个相似却不同的诗歌.华兹华斯从与柯尔律治合作写《古舟子咏》中抽身后,写了一首关于从海外回来的退役兵的诗歌.该退役兵刚从西印度群岛回来,当时西印度群岛流行黄热病,许多士兵染病在身,不能继续服役,他们被遣送回国后立即退役.在退役兵回老家的路上,诗人碰到了他.听他简单讲述自己的经历后,诗人心生怜悯,为他找住处.退役兵最后流露出复苏的情感,表达了对诗人的敬意.这首诗名叫《退役兵》("TheDischargedSoldier"),一百余行,没有单独发表,被华兹华斯植入了后来创作的宏伟诗篇《序曲》,即第四卷第369至第471行[5】(M"(华兹华斯,1999,以下引文只注行数).《退役兵》与《古舟子咏》有不少明显相似之处.退役兵和古舟子都因长途旅行或征战而耗尽体力,回来时都成了孤独的流浪者,脱离社会,努力前往家园,都有一个可以讲给他人听的非凡经历.他们的外在形象也很相像.退役兵的形象是:"他身材/高大,几乎比常人高出一头,/僵直,颀长,像一根木桩;白天/也未见过如此干瘦之人.他的/臂膀细长,两手苍白;嘴唇/微张,像是月下的幽灵." (第390~395行)而古舟子的形象是通过婚礼客的口说出来的.当古舟子讲到水手们一个个倒地而死,灵魂嗖嗖飞离肉体时,婚礼客感到很害怕,说道:"我害怕你,古舟子!/我害怕你皮包骨头的手!/你颀长,干瘦,菜黄,/如同肋状的沙滩"(第224—227行).退役兵出现在夜晚的路上,令华兹华斯惊讶,因为退役兵不属于那个自然场景.他就像柯尔律治的另一首诗《克利斯特贝尔》("Christabel")里午夜树林中突然出现在女主人公面前的陌生女人,无人认识,无人理解.他不但与周围自然场景的美丽和宁静很不协调,而且他的出现也改变了自然场景.本来诗人是高高兴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天上明月高照,山谷中溪流低语,可是看见这位退役兵后, 退役兵的孤独和与外界隔绝,一下子取代了诗人独自在宁静自然中的美好感受.退役兵抱怨和痛苦的嘟哝声,取代了溪流的喃喃低语.虽然他也像诗人一样走在回家的路上,两人的心情却截然不同.诗人是走向有温暖的家,而退役兵是从海外被遣返回来,疾病缠身.家里是什么状况,家还有多远,谁也不知.当诗人问及退役兵的经历时,退役兵对自己的经历和过去显得很超然,讲得心不在焉,似乎这些跟他没有多大关系,似乎连自我意识都没有:"当我/问及他的经历,老兵的回答/虽未繁衍,也非积极,而是/不动声色,以简朴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士兵的故事——"(第415~519行)"一个士兵的故事"(flsoldier'stale)是《序曲》中的用词l(.而在1798年,华兹华斯在此处用的是"一个简单事实"(asimplefact)'】(聊'.退役兵讲述的这个简单事实,被诗人用间接引语概括为四句诗行:"他曾在西印度群岛服役,/三周前才回到英国,上岸后立即/被遣散,现正独自一个人徒步/返回故乡的家园."(第421—424行)退役兵在讲述的时候,平静的声音中并无抱怨,一丝淡漠中更显庄严,这与他独自一人时由于痛苦而发出嘟哝声形成鲜明对比.就在他们向前走的时候,诗人又抑制不住刚才的话题,问及他往日的不幸,而退役兵的反应是: "整个过程,/他态度平静,回答简洁;但无论/讲到何事,一种心不在焉的/神情不时流露,让人觉得/陌生,似乎过于熟悉自己的/主题,对它已不动情感"(第438~443 行).退役兵完全疏离了自己的过去,他只是出于礼节回答诗人提出的问题而已,如果不是诗人主动询问,他恐怕永远都不会再提及关于战争和瘟疫的辛酸事.但是诗人的同情心,善行和规劝,终于复苏了心灰意冷和无依无靠的退役兵的情感.退役兵向诗人行了军礼以示敬意,并流露出感激之情.退役兵的变化是诗人给他带来的,诗人把这个孤苦伶仃,干瘦多病,与社会和他的过去完全疏离了的退役兵重新带回到社会中来,让他感受到人们对他的关心和人间的温暖.作为第一人称叙事者的诗人,前后也经历了很大的情感变化.他本来独自走在回家路上,心情十分好,但看到拐重庆交通大学(社科版)第11卷弯处的"怪异人形"后,立即产生害怕之感.不过他没有撒腿就跑,而是躲在茂密的树叶下观察.当看清楚是个什么样的人时,诗人立即对退役兵产生极大同情,责备自己内心的怯懦,大胆走向前,向他高声致意,询问他的经历,带他穿过一片阴沉静谧的树林,来到一农舍,为他安排住宿.一切安排妥当后,诗人才转身继续往家赶,此时的诗人才感到"心情平静,安恬"(第468行).华兹华斯所选择的完全是日常生活题材,退役兵的经历完全取白现实生活,当时确实有很多英国人在西印度群岛服役,那里确实发生了瘟疫,很多士兵患病后立即被送回国遣散.但是这个退役兵并不主动将他的过去讲出来,他几乎是被社会抛弃.如果没有人关心他,询问他的过去,他也许永远就被他人和社会遗忘得干干净净.作为诗歌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诗人对他的怜悯,关心和帮助,使他重新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复苏了他的情感,同样也记录了他那不该被人遗忘的过去.而《古舟子咏》却不是这样.诗人并没有以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作为第三人称来叙述古舟子怎样拦住婚礼客,怎样向他讲述自己的海上经历.两首诗的不同,可以作如下概括.三,《古舟子咏》与《退役兵》的异同比较第一,《退役兵》中的听者(即诗人)主动出击,要求退役兵讲述他的过去经历;《古舟子咏》中的婚礼客则被动而极不情愿地听古舟子讲述他的海上经历.第二,退役兵用简朴的语言心不在焉,不动感情,简洁扼要,一问一答地讲述自己的过去,而且退役兵的一些经历还是诗人转述的;古舟子却在简朴的语言中偶尔加上一些古旧词语,十分投入,充满激情,十分详尽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第三,退役兵在叙述者的帮助下使麻木的心灵恢复了情感,回到了社会,也即将回到家园;古舟子则是通过向他人讲述自己的经历,使痛苦的心灵获得暂时的舒缓.古舟子将继续流浪,寻找下一个听他故事的目标,他也许永远没有家园可归.第四,《退役兵》中的听者(即诗人)对退役兵帮助很大,诗人因做了善事而最终获得了心灵的平静,之后,恢复到最初心境.诗人为自己做了一件善事而心情愉悦,并没有因退役兵的故事而改变多少;《古舟子咏》中的婚礼客几乎对古舟子没有任何帮助,他唯一做的事情就是从头到尾听古舟子讲其经历.相反,他被动地听了古舟子的故事后,却有了巨大变化.他本来是去参加婚礼的,结果被古舟子拦截下来.他是不情愿听的,他非常想摆脱古舟子的纠缠,去参加正在不远处举行的婚礼,而古舟子的眼神却似乎有魔力一般将他镇住,他只好继续听,却越听越投入,最后甚至连参加婚礼之事都抛之脑后.听古舟子讲述故事时,婚礼客内心充满恐惧,甚至对眼前讲故事的古舟子都充满恐惧,因为他弄不清眼前的古舟子到底是人还是鬼.听完故事后,婚礼客彻底忘掉了参加婚礼之事,径直回家,次日起来变得更加忧伤,却比以前更加明智些了.可以说古舟子极大地改变了婚礼客,把他从社会中拉了出来,让他从欢乐走向了忧伤,但增加了智慧.而古舟子还将去改变更多的像婚礼客这样的现实中人.第五,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华兹华斯,用他的同情怜悯之心,把更多脱离社会的人拉回到人间,把可能被人遗忘的人间苦难记录下来,让人不失同情心;作为第三人称叙述者的柯尔律治,则在很大程度上认同古舟子的做法.他通过自己的流浪,让更多人变得更加明智,同时也变得更加忧伤.柯尔律治的古舟子的意义在于"他从旅途回来,带回来一个能转变听者的奇特故事"_3J(V95);华兹华斯则通过《退役兵》来说明他能转变一个疏离社会的人,让他重回人间.第六,柯尔律治通过《古舟子咏》来证明他很擅长超自然题材,古舟子的海上经历完全是虚构的,但虚构得十分真切,令人深思;华兹华斯则通过《退役兵》从相反的角度来证明,他擅长用日常生活题材来写打动人心的诗歌,他帮助退役兵,确有其事.1817年柯尔律治在《文学传记》中谈到他们当年的讨论:诗歌应该包含两个种类,第一类内容至少要是超自然的,第二类材料则是选自日常生活的,并达成共识."我的努力应该指向超自然的,或至少是浪漫的个人和作品人物上……而华兹华斯为自己确定的目标是,通过把心灵从惯性的冷漠状态唤醒,将其引导到我们眼前的世界的美好和奇异,从而使日常的事物产生魅力,进而激发一种超自然类型的情感."[7】(他们分别创作的这两首诗,正是对他们当年所讨论的话题的实践,这个实践确定了他们往后诗歌创作的走向,也体现了两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在创作上的不同与互补.四,柯尔律治和华兹华斯在其他诗歌中显示出来的类似与异同柯尔律治的其他杰出诗歌也是超自然题材,如描写梦境的《忽必烈汗》和描写妖女的《克利斯特贝尔》;华兹华斯也大量使用日常生活题材,如《荆棘》,《坎伯兰的老乞丐》, 《荒屋》和《迈克尔》都是关于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的. 他们用两种不同题材,抒发了类似而又有很大差异的情感.忧伤是柯尔律治大部分诗歌的基调,这应该是他个人气质决定了的.他的《沮丧颂》哀伤自己想象力的丧失,《睡眠的痛苦》描述噩梦之后的痛苦,《致华兹华斯》把自己说成是周围都长了花草的坟墓里的死尸,言称作为诗人的他早巳死亡,而华兹华斯那段时间为他朗诵的描述自己心灵成长的致他的长诗,使他本已麻木的心灵产生了刺痛.华兹华斯虽然也属忧伤型诗人,如他在《丁登寺》中所说,他在思想成熟后,更善于倾听"沉静的人间悲曲"(still,sad musicofhumanity)啪',或日人性的悲歌,但他的目的是陈才忆:柯尔律治与华兹华斯创作上的相互借鉴与异同67通过刻画人类的苦难,获得灵魂的净化,给灵魂带来快感,给心灵带来慰藉.这就是为什么他在简单地倾听了退役[2]兵的不幸和帮他找到住处过夜之后,能获得心情的平静.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荒屋》中,商贩老人在向诗人讲述了玛格丽特的不幸一生之后,诗人"明智些,开心[3] 些"(Bewiseandcheerfu1)了聊).五,结束语[4]柯尔律治和华兹华斯在密切的交往中共同探讨,相互借鉴,按照各自的诗人气质和选材,创作了相似却差异巨大的杰出的浪漫主义诗歌.通过对《古舟子》与《退役兵》【)J 的分析,我们感受到他们在创作上的一些内在联系,这有助于我们对这两位伟大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进一步了LoJ 解.参考文献:【,J[1]Drabble(ed.).TheOxfordCompaniontoEnglishLitera—tttre(6thEdi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5.HillJS.AColeridgeCompanion:AnIntroductiontothe MajorPoemsandtheBiographiaLiteraria[M].London: MacmillanPress,1983.M-agnus0nP.Coleridge&Wordsworth:Akyr/ca/D/a-logue[M].Princeton:PrincetonUnivemityPress,1988.GreenblattS(ed.).TheNortonAnthologyofEnglishLit-erature(EighthEdition.V01.2)[M].NewY ork,Lon-don:W.W.Norton&Company.2006.华兹华斯.序曲或一位诗人心灵的成长[M].丁宏为,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Wordsworth.ThePrelude,1799,1805,1850[A].Jona-thanWordsworth,AbramsMH,StephenGill(eds.).NewY0rk:W.W.Norton&Company,1979.RichterDH(ed.).TheCriticalTradition[c].NewY ork:St.Martin'SPress.1989.ColeridgeandWordsworth'SLearningfromEach OtherandTheirDifferencesinTheirWritings Taking"TheRimeoftheAncientMariner" and"TheDischargedSoldier"asanExampleCHENCai.yi(SchoolofForeignLanguages,ChongqingJiaoto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74,China) Abstract:From1797to1798,WordsworthandColeridgebecameneighbors.Theycommuni catedclosely,learnedfromeachoth- erandwrotesomegoodpoemsthatwouldestablishtheirpoeticpositions.Theirdifferentpoeti cpersonalitiesanddifferentchoicesofpoetictopics(supernaturaland'dailyliferespectively)madetheirsimilarpoemsquitediffe rent."eRimeoftheAncient Mariner"and"TheDischargedSoldier"typicallyshowtheircommunication.cooperation,di fferentpoeticpersonalitiesandpoet- ictopicsofsadwisdomandcheerfulwisdom.Keywords:Coleridge;Wordsworth;"eRimeoftheAncientMariner";"11leDischargedSold ier";sadwisdom;cheerfulwisdora(责任编辑:张蛋)。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华兹华斯作品及生平介绍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
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华兹华斯作品及生平介绍|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的给**位考生整理了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华兹华斯作品及生平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ﻭ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华兹华斯生平ﻭ华兹华斯生于律师之家,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毕业后到旅行,在亲身领略大的风暴.1783年其父去世,他和弟兄们由舅父照管,妹妹多萝西(Dorothy)则由外祖父母抚养.多萝西与他最为亲近,终身未嫁,一直与他作伴。
1787年他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后去,住在布卢瓦。
他对怀有热情,认为这场表现了人性的完美,将拯救帝制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在布卢瓦他结识了许多温和派的吉伦特党人.1792年华兹华斯回到,仍对充满热情。
但他的舅父对他的治活动表示不满,不愿再予接济。
正在走投无路时,一位一直同情并钦佩他的老同学去世,留给他900英镑。
于是在1795年10月,他与多萝西一起迁居乡间,实现接近自然并探讨人义的宿愿.多萝西聪慧体贴,给他创造了创作的条件。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华兹华斯的创作生涯1798年9月至1799年春,华兹华斯同多萝西去德国小住,创作了《采干果》、《露斯》和短诗《露西》组诗,同时开始写作长诗《序曲》。
1802年10月,华兹华斯和相识多年的玛丽·郝金生。
这段时间,华兹华斯写了许多以自然与人生关系为主题的,中心思想是大自然是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源。
1803年华兹华斯游苏格兰,写了《孤独的收割人》。
1807年他出版了两卷本诗集,这部诗集的出版,总结了从1797至1807年他创作生命最旺盛的10年。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塞(Robert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ets)。
他们也是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作家。
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
崇尚自然恬静的湖畔隐士 华兹华斯 柯勒律治
崇尚自然恬静的湖畔隐士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一起开创了湖畔诗派,这是英国的浪漫主义诗派。
他们的诗歌一开始不受重视,还常常被批判,因此为自己的创作进行辩护就成为志在必得的事情。
华兹华斯没有专门的批评论著,他的批评观点是在其诗集的序言中表达出来的,其本人也申明这两篇序言和一份附录的目的,仅仅在于“为这些诗歌所依据的理论做一个系统的辩护”。
因此华兹华斯的著述更多是在概括阐述他所开辟的湖畔诗派这个诗歌类型的风格。
但是柯勒律治则不同于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对于哲学性和理论性的东西更为看重,有多本文论专题论著。
不过因为它学习了大量德国哲学的内容,所以他的观点相对来说晦涩而抽象。
我们在介绍的时候,还是要把他们的文论和批评分开,先说文论,在说具体的批评观点。
|论情感与想象英国浪漫主义文论在华兹华斯的理论中,情感是核心概念。
诗歌的本质很目的都是情感,“诗歌就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他认为情感是诗的本源,历史上任何诗人无不是在强烈情感的驱动下才写诗歌的,最原始的诗人也是抒发朴素的情感,而在具体的创作中,诗歌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不过华兹华斯的“情感”也包含一些理性因素,不完全是感性的,他认为诗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而来的情感,说明这个情感已经经过了理性思考的沉淀。
伴随着情感这个核心概念,华兹华斯对诗人的主体性做出了阐发。
他认为诗人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诗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强烈情感,比一般人对情感要更敏锐。
更具体来说,华兹华斯认为诗人要有六种禀赋和能力:首先是观察和描绘的能力,然后是敏锐的感受能力,这些使得诗人可以从现实中获得资源和情感;然后是沉思和理解,以及想象,其中想象是创作的核心能力;最后是虚构和判断,虚构是对前四种能力的总结,就是能够把得来的素材再造,判断则是平衡综合所有能力。
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想象的能力,华兹华斯继承18世纪英国想像力论的影响,将想象力解读为一种改变创造和联想的能力,能够追忆旧印象和组合创造新意象。
L7.2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论文摘要
文献资料库:论文摘要7.2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论文摘要:1.张旭春:《革命·意识·语言——英国浪漫主义研究中的几大主导范式》,载《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内容提要:本文作者认为,将近两百年的“英国浪漫主义研究”史基本上受到了政治——历史范式、内在性范式、解构主义的语言范式和新历史主义的话语权力范式等几大主要研究范式的影响和支配,这几大范式的更替与近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
然而,对于浪漫主义研究中著名的“雅努斯”难题,这几大范式均未能提供圆满的解答。
最后,本文作者认为,浪漫主义研究中新兴的现代性范式或许能为该难题的解决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2.朱芳:《华兹华斯诗学三议》,载《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内容提要:华兹华斯是英国著名诗人,其诗学博大精深,存在与中国诗学理论相比较的因素。
在诗的内容上,华兹华斯的“最低微的鲜花”说可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说相比较。
在诗的情感上,华兹华斯的童年理念可与李贽的“童心说”相比较。
在诗的语言上,华兹华斯“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的主张可与钟嵘、刘毓崧的理论相比较。
以文学批评史的方式对这些学说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或可加深我们对华兹华斯诗学的认识。
3.易晓明:《论华兹华斯诗歌情感的时间建构》,载《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1期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华兹华斯诗歌中,诗人的自我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的重要成因。
从内容上,诗人选择心灵中的自然,使自我情感连于人类对自然的普遍情感;从艺术上,诗人运用对时间的艺术处理,达到净化自我情感,升华为艺术情感的境界。
4.吴海超:《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想象与幻想”论之比较》,载《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内容提要: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派“湖畔派”的代表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诗论在浪漫主义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柯尔律治与华兹华斯创作上的相互借鉴与异同——以《古舟子咏》和《退役兵》为例
柯尔律治与华兹华斯创作上的相互借鉴与异同——以《古舟
子咏》和《退役兵》为例
陈才忆
【期刊名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1)005
【摘要】1787-1798年,对诗歌的共同兴趣使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成为近邻,密切往来,相互借鉴,创作了奠定他们诗人地位的佳作。
但由于诗人气质迥异和诗歌选材的不同,他们分别选择了超自然题材和日常生活题材,相似的诗歌中存在巨大差异。
《古舟子咏》和《退役兵》就典型地反映了两人在诗歌上的共同探讨和合作,忧伤明智或欢乐明智的诗人气质与诗歌主题。
【总页数】4页(P64-67)
【作者】陈才忆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2
【相关文献】
1.浪漫派诗歌关乎图征,还是象征——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的诗学思想比较 [J], 王玉霞
2.神学、哲学和美学的综合——柯尔律治《古舟子咏》简析 [J], 李解人
3.超自然的浪漫主义诗作——柯尔律治的《古舟子咏》解读 [J], 耿霞
4.信息包装构式视域下英语叙事诗体时态语用变异研究——以《古舟子咏》为例[J], 徐佳
5.柯尔律治:论想象在创作中的运作过程 [J], 李解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资料库:其他文献引述7.2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其他文献引述:一、华兹华斯论诗歌语言的日常性这本集子里很少把抽象观念比拟作人,这种用以增高风格而使之高于散文的拟人法,我完全加以摒弃。
我的目的是模仿,并且在可能范围内,采用人们日常的语言;拟人法的确不是这种语言的自然的货常有的部分。
拟人法事实上只是偶然由于热情的激发而产生的辞藻,我曾经把它当作这样的辞藻来使用;但是我反对把它当作某种特权所享有的一种自己的语言。
我时常都是全神贯注地考察我的题材;所以,我希望这些诗里没有虚假的描写,而且我表现思想都是使用适合于它们各自的重要性的文字。
这样的尝试必然会获得一些东西,因为这样做有利于一切好诗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合情合理。
然而要这样做,我就必须丢掉许多历来认为是诗人们应该继承的词句和辞藻。
我又认为最好是把自己进一步拘束起来,禁止使用许多的词句,虽然它们本身是很适合而且优美的,可是被劣等诗人愚蠢地滥用以后,使人十分讨厌,任何联想的艺术都无法压倒它们。
我以为很容易向读者证明,不仅每首好诗的很大部分,甚至那种最高贵的诗的很大部分,除了韵律以外,它们与好散文的语言是没有区别的,而且最好的诗中最有趣味的部分的语言也完全是那写得很好的散文的语言。
韵文和散文都是用同一的器官说话,而且都向着同一的器官说话,两者的本体可以说是同一个东西,感动力也很相似,差不多是同样的,甚至是毫无差别;诗的眼泪,“并不是天使的眼泪”,而是人们自然的眼泪;诗并不拥有天上的流动于诸神血管中的灵液,足以使自己的生命汁液于散文的判然不同;人们的同样的血液在两者之间的血管里循环着。
这本集子里的诗所用的语言,是尽可能地从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中选择出来的。
这种选择,只要是出于真正的兴趣和情感,自身就形成一种最初想象不到的特点,并且会使文章完全免掉日常生活的庸俗和鄙陋。
只要诗人把题材选的很恰当,在适当的时候他自然就会有热情,而且热情产生的语言,只要选择的正确和恰当,就必定很高贵而且丰富多彩,由于隐喻和比喻而充满生气。
假如诗人把自己所制造的一套外加的华丽同热情所自然激发的优美杂糅在一起,那么这种不协调一定会使明智的读者感到震惊,这里我就不仔细谈了。
我只需说这种杂糅是不必要的。
的确,大概有一些诗行,适当地充满隐喻和比喻,但是当热情不那样强烈,文体也相应地平和下来,它们就会达到应有的效果。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见《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62-263页。
)二、柯勒律治论想象和幻想我把想象分作第一性的和第二性的两种。
第一性的想象是一切人类知觉的活功能和原动力,是无限的“我的存在”中永恒创造活动在有限的心灵里的重演。
第二性的想象是第一性想象的回声,它和自觉的意志并存,它的功能和第一性想象的功用性质相同,但程度和起作用的方式有异。
它溶化。
分解、分散,于是重新创造。
如果这一步办不到,它还是不顾一切,致力于理想化和统一化。
它根本是有活力的,尽管它的对象的事物(作为事物而论)根本都是凝固的、死的。
幻想却相反。
它只是搬弄些死的、固定的东西。
幻想无非就是从时间和空间的秩序里解放出来的一种记忆。
我们的意志在实践里的表现,我们称为选择。
幻想和选择交和在一起,也受到选择的修改。
不过幻想和普通的记忆一样,都只能从联想的规律所产生的现成资料里获取素材。
(柯勒律治:《文学生涯》,见《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75页。
)三、艾布拉姆斯论柯勒律治的诗歌与自然情感的关系柯勒律治认为,诗歌确实是自然情感的产物,但是这种情感会因为崇高秩序的冲动而产生一种创造性的张力,因而激发起具有同化作用的想象力,并且(由于其对立因素,即目的和判断的平衡作用,加上创作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热情)自动组织成为一种平常的中介体,其中部分与整体既相互协调,也共同服务于印发快感的目的。
认为诗歌中自然的东西包括艺术,并产生于自发性和有意性的相互渗透,这种二律背反的观点不仅仅是柯勒律治的哲学参照系的抽象产物。
这一事实一杯各个时代的创造性诗人所证实,这些诗人都声称,他们写作之前都有计划,作品也是辛勤实践所获得的技巧的结果,但有时往往是中心思想占了上风,这中心思想的显现常与他们原来意图甚至明确的愿望背道而驰。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童庆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5页。
)四、华兹华斯论诗歌与情感的关系我曾经说过,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
一篇成功的诗作一般都从这种情形开始,而且在相似的情形下向前开展;然而不管是什么一种情绪,不管这种情绪达到什么程度,它既然从各种原因产生,总带有各种的愉快;所以我们不管描写什么情绪,只要我们自愿地描写,我们的心灵总是在一种享受的状态中。
如果大自然特别使从事这种工作的人获得享受,那么诗人就应该听取这种教训,就应该特别注意,不管把什么热情传达给读者,只要读者的头脑是健全的,这些热情就应当带有一种愉悦。
和谐的韵文语言的音乐性,克服了困难之后的感觉,已往从同样的韵文作品里所得到的快感的任意联想,对这种语言(它与实际生活的语言十分相似而在韵律上却又差别很大)的一再的模糊的知觉,——所有这一切很微妙地构成了一种复杂的快乐感觉,它在缓和那总是与更深热情的强烈描写掺杂在一起的痛苦感觉方面是非常有用的。
在打动人心和充满激情的诗中,总是有这种效果;至于在轻快的诗篇里,诗人在安排韵律上的轻巧和优美就是使读者感到满意的主要源泉。
关于这个问题所必须说的一切,还可以用下面这个事实来说明:很少有人否认,用诗和散文描写热情、习俗或性格,假使两者都描写得同样好,结果人们读诗的描写会读一百次,而读散文的描写只读一次。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见伍蠡甫等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7-18页。
)五、韦勒克评华兹华斯的文学理论一般认为威廉▪华兹华斯的文学批评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和新古典主义时代决裂的信号。
人们强调的是华兹华斯摒弃十八世纪诗的辞藻,把“散文语言”跟韵文写作、诗的语言跟“中下层社会”所说的语言等同划一。
向某种自然主义发出的这一呼吁——诗人再造了“寒微的乡间生活”的言语——被看作是与“情感主义”相结合的,用华氏名言来说,即诗为“强烈感情的自发流溢”的观点。
华兹华斯理论中确实出现过上述思想,而且结果证明它们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华兹华斯文学批评的整个范围——1800年版和1815年版《序言》,1802年的附录,1815年版的序言补遗,墓志诗文论三篇和通信——我们就应得出如下结论:华兹华斯大大修正了这些思想;实际上需要把它们看成带有极其不同的假定而又自相连贯的思想体系的要素来重新解释。
他不赞成诗藻,抱有摹仿乡间言语的想法和诗为感情流溢的观念,这些对于我们时代并无特别的吸引力,而且跟一种注重推理的文学理论概念第无法调和的。
这一切固然可以很快地搁置不论,不过那样一来我们就不能把华兹华斯理论中最为独特最有价值的东西揭示出来。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二卷,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61页。
)六、韦勒克评柯勒律治的文学“有机体”说不妨这样说,柯勒律治在多数情况下紧紧抓住两个法宝:统一性和一体化的诸事物,整体和部分。
效果则取决于张力、对立面调和,而非相同性或模糊的总体性这一含义上的统一性。
在对立面调和说、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说与有机体类比说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只要对后者的解释适可而止。
柯勒律治运用这三种观点便可对莎士比亚与鲍蒙特和弗莱彻加以对照。
莎翁的一个剧本有如一个真正水果,而他那两位文友的一个剧本则好比“一瓣橘子、一块苹果、一片柠檬、一粒石榴”。
而且柯勒律治再次运用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庭园和放着一夜之间便会枯萎的插花的儿童花园相比较的类比。
可是对总体性的这种强调居然给推致迷信的极端程度。
如果我们像柯勒律治那样,认为“弥尔顿或莎士比亚的作品一字改不得,一字动不得”,否则就会面目全非,那就是假定要求一种追求连贯性和完美性的无法实现理想。
就可以把重心放在某种十分玄妙朦胧的东西上,正如柯勒律治谈到但丁时所说的“整体性不存在于想象或构思之中,而存在于对总体性和绝对本体的内在感受之中”。
柯勒律治一心要把艺术作品当成组织谨严的整体加以捍卫,从而促成了他对莎士比亚的偶像崇拜。
当他看出无法用假定的理想的整体说来恰当地解释某个片断时,他便干脆宣称那是演员的窜改,《麦克白》中门房的言语或理查兹三世对安夫人的求爱表白,他就是这样处置的。
尽管如此,从大体来说,有机统一性这条原则使柯勒律治的欣赏力变得敏锐了,使他看出艺术作品里的连续因素而撇开表面矛盾。
为貌似蛇足之处进行辩解。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二卷,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08-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