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哮病讲稿

[学习要求]

♦掌握哮病的概念

♦熟悉哮病的病因病机

♦掌握哮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熟悉哮病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掌握哮病的辨证论治

[慨念]

定义: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以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痰患。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源流]

《素问.阴阳别论篇》“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元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丹溪心法.哮喘》“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明虞搏始把哮证与喘证区分为二证。《医学正传.哮喘》•“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未发时扶正为主,既发时以攻邪为主”

[病因病机]

•病因

•主因:宿痰内伏于肺

•诱因:很复杂,如外邪、饮食、异味剌激,花粉吸入、劳倦、精神因素等皆可诱发哮病发作,尤以气候变化关系最为密切。

病机(宿痰产生的原因)

••• 外邪侵袭→肺不布津→聚液成痰宿

饮食不当痰

情志失调木旺乘土伏

••• 体虚病后肺肾虚损→痰浊内生肺

[证候特征]

1、发作时呼吸困难,喘息,喉中有哮鸣音。

2、具有“夙根”,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反复性,顽固性。

[诊断]

1.发作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发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吸入异味、花粉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3.常有过敏史,家族史。

4.体检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痰液涂片、胸部X线检查等

[鉴别诊断]

哮证喘证

相同:呼吸困难,难于平卧。

病因:宿痰内伏于肺肺气不降

症状:发作时有哮鸣音,无

反复发作有夙根,无

发作时必兼喘喘不兼哮

预后:易反复发作难断根视原发病

支饮

1.“咳逆倚息,端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2.慢性咳喘经久不愈渐成,时轻时重。

3.发作与间歇期界限不清,咳喘重于哮鸣。

肺胀

1.多种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反复发作,肺脾肾虚损,痰瘀相结,致肺气壅滞,肺体胀满,肺不敛降而成。

2.咳、痰、喘、胀、肿、紫、悸为特征

[辩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已发未发

发作期: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缓解期:无典型症状。

2、辨虚实

实证:新病,喘哮声高气粗,体质状实。

虚证:久病,喘哮声气怯声低,体质虚弱。

3、辨痰的性质

冷哮:哮证特征+咳痰清稀,痰白,口不渴,苔白。

热哮:哮证特征+咳痰黄稠,胶粘难咯,口干欲饮,苔黄。

痰哮:哮证特征+寒热征象不明显,痰液壅盛,难出,口中如锯

风哮:哮证特征+伴恶风,汗出

(二)治疗原则: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寒痰——温化宣肺

热痰——清化肃肺

浊痰——去壅泻肺

风痰——祛风化痰

(三)分证论治1、发作期

寒哮

主症: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加冷天或受寒后易发,形寒怕冷,口不渴,咯白痰。

舌脉:舌淡,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厚朴麻黄汤。

热哮

•主症:•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发热、面赤、口渴欲饮,

咯黄稠痰。

舌脉: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

浊哮

主症:喘咳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液涌盛,喉如锯,咯痰粘腻难出。

舌脉:舌淡,苔厚浊,脉滑实或弦。

治法:化浊除痰,降气平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缓解期

肺虚

•••症状:自汗,怕风,易感冒,气短声低,咯痰白色清稀,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轻:玉屏风散;重:桂枝加黄芪汤。

脾虚

••• 症状:•腹胀、便溏、食少,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平素痰多,舌淡、苔白腻,脉细弱。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

肾虚

••• 症状:•哮病反复发作日久,短气息促,心慌耳鸣,腰酸体软,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肾阴虚者颧红、烦热、汗出粘乎,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肾摄纳

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治疗注意事项1、有外感症状时不宜过早使用降逆、• 补涩之品,以免留邪;

2、注意寒热相兼、转化;

3、久病多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治疗• 宜掌握扶正祛邪的关系;

4、尽量避免有关诱因,注意生活调理,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转归预后]本病易于反复发作,迁延难愈。部分儿童,青少年至成年时,肾气日盛,正气渐充,辅以药物治疗,可以中止发作;中老年、体弱病

久,肾气渐衰,发作频繁则不易根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