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文本,用活文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文本,用活文本
摘要:语文文本丢不得,我们应以冷静的思维、理性的眼光审视文本的作用,确立文本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合理科学地用好文本,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引导学生精读、细读文本,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锐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回归文本理性解读驾驭文本细读用活文本用活教法举一反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c)-0217-01
在农村中学执教多年,我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的使用,逐渐有了一些个人的认识和体会:语文课的教学仍应以文本阅读为出发点,以品味语言文字魅力为基础,以引导学生获取情感体验、提升语文素质为目标。

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立足文本,回归文本,通过挖掘文本来获取。

1 回归文本,关键在于理性解读文本
文本之所以成为文本,自有它的价值和内涵,都值得我们去细心推敲和深入研读。

教育界对教材的编排和选用的争议之声早已有之,但作为一线教师,不能以此就否定文本的价值。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去解读文本,但不能抛弃文本,肢解文本。

作为教师,我们理应跳出主观情感的束缚,站在一定的高度,以理性的眼光审视文本、感知文本。

1.1 吃透文本,方能驾驭文本
语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应成为文本解读的先行者,只有事前做足功夫,方能有条不紊地组织开展学期教学工作。

其次,语文教师不是纯粹的阅读者,在解读文本时切忌以个人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标准来审视文本,在文本阅读中,应坚决摒弃功利性、随意性。

其三,文本不是单一存在的文学作品,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教参,应尽可能多涉猎作家的其它代表作,参阅一些权威评价,参考一些文学史资料。

只有这样,方能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知,以免对文本进行误读误评,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事前做足功课,下好功夫。

1.2 回归文本,也需理性认识文本
教材中的文章选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品,如以现在的眼光去认知和阅读,难免偏离方向,曲解了文本,出现误读、异读。

因此,我们有必要穿越时空,科学理性地解读文本。

如阅读《荆轲刺秦王》时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理性地摒弃个人英雄主义和以命相搏的“侠客”行径;讲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注重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技巧,应理性看待江湖豪杰快意恩愁、肝胆相照的“英雄”情结,认知情、理、法之间的关系。

只要理性地认识文本,方能摆脱“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才能还文本以文学本质,避免了狭隘和偏见,甚至将文本当作政治思想教育的媒介。

2 回归文本,但不能拘泥于文本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应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
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文本篇章虽皆是经典美文,但教材容量毕竟有限,相对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几千年的璀璨文化而言只是沧海一粟,要想仅通过教材中的文章教学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异于痴人说梦。

2.1 将《语文读本》作为第二教材
我校这几年都将《语文读本》列入征订目录,因教学时间紧张,不少老师忽视了它的存在,从未将其排上教学日程,学生也就将它束之高阁,弃如敝履。

实践中,我感觉读本中的许多篇目,其内涵和价值丝毫不亚于教材中的文章,因此,从高一年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将《语文读本》作为文本教学的有益补充,分阶段向学生推荐其中的一些名篇佳作,将它与课本教学相结合,二者相得益彰。

2.2 组织编写校本课程
福清历史悠久,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璀璨的乡土文化,作为一名福清人,理应接受家乡文化的沐浴和熏陶,从一砖一瓦中去触摸历史的大厚重,从一碑一拓中捕捉文化的气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

实践中,我收集了福清古今名人的大量佳作,从中筛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印发给学生,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学生选择阅读。

因为针对性较强,学生阅读兴趣被有效调动,部分学生意犹未尽,将乡土文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从不同层面挖掘乡土文学的内涵和底蕴,在调查与合作中体验了探究的乐趣,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 回归文本,还应用活文本
现时期困扰许多教师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课时量与教材容量之
间的矛盾,面对每学期两个模块的教学任务,许多老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农村非达标校,学生基础较薄弱,自学能力低,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差,凡事都要靠老师指导督促,很难按时完成教学计划,老师时常顾此失彼。

因此,回归文本,重在用活文本,通俗地说就是教师要用活教法。

3.1 凝神静心,“咬文嚼字”,引导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
现如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冷静观察一下基层教师的教学流程,又不能不为他们捏一把汗:越来越多的学生有如工业制品,外表标新立异,其实毫无主见;貌似胸有成竹,其实不知就里,一脸茫然。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我们的教育,不就是要培养学生“足以发”的能力吗?对语文文本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克服浮躁的心理,静心、潜心地细读文本,用心与文本交流、对话,方能体悟个中三味,才能达成深度教学的目的。

我们要力求使学生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阅读,力求使学生能够与文字做最直接的对话,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知能力。

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用王尚文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倾听从文本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把那些藏得深、传得远的声响用语言感知出来。

只要有了个人的感悟与认识,即是“创新”,何必强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呢?因此,教学中,老师大可不必患得患失,只需做好“向导”即可,起个头,点拨一下,虽言语寥寥,足矣!
3.2 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做到“收”“放”自如,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学,喜欢学。

有些“负责任”的老师对学生总是不放心,喜欢大包大揽,恨不能将教材中的每一个字词都讲清讲透,如此这般,老师讲得大汗淋漓,学生听得云里雾里。

老师每天抱怨时间紧,学生每天埋怨作业多,我对此颇不以为然。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其实学生不能举一反三,不懂得触类旁通,并不是学生悟性不够,而是老师教法失误所致。

实践中我喜欢挑选一些代表性的文章精读精讲,剩下的文章则由学生自主阅读。

总之,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脱离文本而妄图提高教学质量无异于缘木求鱼。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浮躁、不冒进、不功利,回归本源,立足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方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s].
[2] 谭保禄.语文课需要回归文本[z].
[3] 黄良辉.回归文本──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
践[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