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复习重点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和法律等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是不断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生产关系的进步。
即是说,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概括总结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空想的历史观,而是实证历史研究的精神产物;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全面观察社会生产实践的真理;不靠个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是派大量的社会实际调查询问、编制和综合资料。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社会生产和劳动在社会形态中的基本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之一,就是通过劳动创造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人的生活第一的历史要求。
在社会生产中,劳动是一切的最终的和永久的根源;劳动是一切的财富创造者。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基本原理1.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日益加剧的阶级斗争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2.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是根本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保证,是国家政权的表现形式,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佳形式,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最有力的保障。
《马原》期末知识点复习与总结
《马原》期末知识点复习与总结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理论课程。
通过学习马原,可以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概念和理论,具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对《马原》期末知识点的复习与总结,供参考。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社会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路线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的最早领导者和主要创立者-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使命5.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人文主义等的比较-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传统文化等的关系6.当代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误解-资本主义复辟和意识形态的压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意义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上是对《马原》期末知识点的复习与总结的主要内容,每个知识点都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熟练掌握,可以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总结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1. 世界观:指人们对世界、对人生、对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2. 方法论: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一套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世界观,强调矛盾的普遍存在和发展,以及事物变化的根源与动力。
4.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关系1.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或者精神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关系表现为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三个方面的斗争。
三、客观和主观的辩证关系1.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论,包含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方面。
2. 客观性:是指事物和现象在存在上的独立性和客观规律性。
3. 主观性:是指人的意识、思维和判断等活动的特点。
4. 客观与主观的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既强调客观规律性,又强调主观能动性。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 实践: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改造活动,也是认识的来源和准绳。
2. 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理解,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真理性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五、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1. 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和实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存在的基础。
2. 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3. 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表现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力。
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 生产力: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消费资料和生产工具,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2. 生产关系: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1.第一章第一节一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2-倒1(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3-1(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33-2(2)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起点)。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33-3(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33-3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物质的。
33-34(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33(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3(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3-342.第一章第一节二之(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7-3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开学说明。
38-4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第一章第一节三之(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马原考点总结期末
马原考点总结期末一、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
它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使事物发展,矛盾的主要形式是对立统一的矛盾。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点:发展性、矛盾性、否定性、辩证性。
3.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4.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对立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相互转化、互为条件、共生共存。
5.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范畴:质量与数量、含义与存在、本质与现象。
6.辩证法的方法:全面性、历史性、发展性。
二、物质与精神:1.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精神是主观存在的意识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精神是物质的反映。
2.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客观存在性、客观实在性、客观性。
3.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是内容的反映,形式对内容的反映是一种概括。
4.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物质世界在人类大脑中的反映。
三、实践和认识:1.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实践的结果。
2.认识的本质和特点:认识是人类对世界的反映,是对事物属性和规律的认识。
3.认识的辩证特点: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普遍性和个别性的辩证统一。
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的本质和特点: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认识,是对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总之,《马原》的学习主要涉及唯物辩证法、物质与精神、实践和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在备考期末考试时,我们要重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特点,理解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辩证法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马原理期末重点
马原理期末重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宇宙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切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和发展性。
它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矛盾。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某些个人的意志。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存在的根本形式,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指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生产方式。
2.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指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的,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关键。
3.人的社会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发展和自由是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人的社会性原理强调人类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和变革者。
4.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它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矛盾,在矛盾的对立面中体现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通过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揭示事物的矛盾和发展,使人们从片面和表面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2.实证主义方法:实证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它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观察来验证和证明理论,以事实为依据,遵循客观真实和可重复性的原则。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1.指导改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指导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它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解放思想和推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推动实践。
马原期末复习原创重点及方法课件
历史唯物主义
总结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社会意 识能够促进社会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发展。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的产生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创造 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资本家 通过延长工作日、降低工资等方式, 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按照利润、利息、 地租等形式分配给不同的社会集团, 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收入。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表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生 产过剩、失业率高企、物价上涨 等。
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剖析知识 点的内涵和应用。
抽象思维法
通过抽象的逻辑推理,理解知 识点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比较分析法
对比相似知识点,找出异同点 ,加深理解。
实践应用法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 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应用方法
问题解决法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应用能力。
模拟演练法
模拟真实情境,进行实际操作 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道路
总结词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详细描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也需要 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例如,数字化经济的发展、绿色低碳 发展等新兴领域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 不断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总结词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条 件下可能会得到不同的体现。
马原期末知识总结
马原期末知识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以后在世界上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指导思想。
(1)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最早的概念是在德国出现的,主要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如《共产党宣言》等,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逐渐发展为一个庞大系统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强调宇宙界是一个无数矛盾斗争的复杂系统,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通过矛盾的斗争,事物才能不断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第一性原则、任何事物都存在内因和外因的联系、量变转化为质变、否定之否定原则等。
(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强调人类社会是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革命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等。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主要包括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矛盾普遍性与斗争性、事物发展的主导性、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等。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包括: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肯定的否定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是揭示客观规律性的一种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相互联系的一面。
自然科学在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密切相关。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唯物的;世界的发展变化是由物质内在的矛盾性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基础。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实践的反映。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4. 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这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斗争、社会形态的更替等规律。
5.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阶级是根本的社会政治实体。
资本主义社会是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产生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社会。
6.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内在矛盾推动而产生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它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等内容。
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包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过程、规律、方法和哲学基本原理的阐述。
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对社会发展规律、阶级斗争规律、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研究。
4.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包括对道德、价值、人的本质、人的自由等问题的阐述。
5.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对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规律等问题的阐述。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1. 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先进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践指导。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基本范畴包括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发展。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往,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
4. 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从实践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再从抽象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感性认识。
5. 矛盾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矛盾论的基本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论的方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
6. 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历史辩证法是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连续性、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
7.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能动的,能够通过对客体的实践改造来认识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既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受客观规律的限制。
8.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是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必然性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自由意志是对主观能动性的实现。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是辩证的统一,在实践中实现。
9.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实践的历史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条件是指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了人类实践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10. 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价值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范畴,是社会实践目标与人的需要的统一。
大二马原考试重点知识期末
大二马原考试重点知识期末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课程,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大二马原考试的临近,复习重点知识是学生们备战考试的关键任务之一。
本文将总结和归纳大二马原考试的重点知识,帮助同学们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备考。
以下是大二马原考试的重点知识概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至关重要。
在考试中,一般会涉及以下重点知识:•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规律的研究,对于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考试中,一般会涉及以下重点知识:•价值规律和剥削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之一,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考试中,一般会涉及以下重点知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和总布局•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经济制度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科学研究,对于理解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考试中,一般会涉及以下重点知识:•社会结构与社会变革•阶级、阶级斗争和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上是大二马原考试的重点知识概述,同学们在复习和备考时可以重点关注这些知识点。
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将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中。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重点汇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原2023重点期末
马原2023重点期末文档摘要本文档旨在总结和归纳2023年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下简称马原)课程的重点内容,以帮助学生高效备考期末考试。
文章包括了重要的理论概念、学习方法以及应试技巧,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学习指南,使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理论概念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
•剩余价值论: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观:人的解放、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个性。
2.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阶级斗争理论:阶级对立、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无产阶级在革命后的政权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的理论体系。
•世界历史发展阶段理论:人类历史进程的基本阶段与未来社会的展望。
二、学习方法1. 阅读教材和课堂笔记•重点理解每个章节的核心概念和思想,建立起知识的框架。
•根据教材和课堂笔记中的示例和案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 制作思维导图和总结归纳•使用思维导图对知识脉络进行整理,形成层次清晰的思维框架。
•对每个章节进行总结归纳,帮助记忆和梳理重要内容。
3. 划重点和做习题•阅读教材时,标记重要内容和关键概念。
•练习做课后习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 参加讨论和小组学习•参加课堂讨论,与同学们共同探讨问题,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组织小组学习,共同研究和解决难点问题。
三、应试技巧1. 熟悉考试大纲和重点•充分了解考试大纲,知道重点和考点在哪里。
•针对重点内容做针对性的复习和强化训练。
2. 合理安排时间和复习计划•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
•将时间集中在复习难点和重点内容上。
3. 考前集中复习和及时回顾•考前集中时间复习重点内容,确保掌握要点。
•通过回顾,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4. 熟悉考试题型和命题特点•做往年试题和模拟卷,熟悉考试题型和命题特点。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与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现代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 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二,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与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 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
马原期末知识点总结
马原期末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整体,它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人类意识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参与改造世界,人与自然是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原理。
1.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发展的具体过程都是以辩证法为基本规律的。
辩证法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表现为对立统一。
(2)质量互变规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不断发展变化,事物的数量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量变化。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事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
2.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而产生。
生产力的发展是第一生产关系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会导致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制度和社会变革是由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交换和资本主义剥削。
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最根本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1.商品和货币商品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生产者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产品。
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
2.价值和剩余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经济属性,是商品交换之间的等价关系。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得的价值。
3.资本和资本主义制度资本是一种价值的价值增殖。
资本主义制度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商品交换和剥削关系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形态。
4.资本主义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指通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榨而获得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又被资本家用来扩大再生产。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
2.物质与意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主观反映物质的存在和运动的精神现象,物质是本质,意识是现象。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1.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物质是有永恒性和普遍性的,世界是运动着的。
2.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还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起的。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2.辩证法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还包括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强调捕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转折。
3.唯物史观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还包括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研究历史是要以客观的态度和方法去看待和研究它。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阶级的存在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着私有制和剥削。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学说指出,意识形态的来源在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哲学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认为,政治是阶级斗争在国家机器中的反映。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认为,民主必须紧密地联系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民主在社会制度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学思想1.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认为,环境问题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然问题,和生产方式的选择和社会制度的选择密切相关。
大二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
大二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中国大学普遍设置的一门基础课程,通常在大二下学期进行教学。
它是一门涉及较多概念和理论的课程,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大二马原期末复习的重点知识点: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普遍联系、质量互变原理等。
-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等。
2. 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基本矛盾:指导世界事物发展的最根本矛盾,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 主要矛盾:在一定发展阶段上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如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 社会形态和社会变革- 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
- 社会变革:社会变革的动力、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等。
4.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 阶级斗争: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 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国家形式,实现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5. 生产的社会化与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私人劳动的社会化表现,价值和价值规律的产生。
- 价值规律: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商品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异。
6.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差异- 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逐步消灭剥削和阶级。
- 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按需分配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7. 科学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 乌托邦社会主义:追求理想社会,但缺乏科学性和历史根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发展过程。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发展。
以上是大二马原期末复习的重点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提高马原课程的学习效果和课程成绩有重要意义。
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考点
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考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们根据他们的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所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哲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是指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b.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是指事物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辩证唯物主义是指辩证法运动的唯物主义。
c.实践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是指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人们实践的产物。
d.历史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关系历史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和精神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下的社会生活实践;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意识、观念和思想。
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决定了他们的意识、观念和思想。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发展的关系,社会存在的变化会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同时,社会意识的变化也会影响社会存在的变化。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世界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 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是指人在物质生活条件下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
人的社会性是指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我存在和发展。
2. 人的能动性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a.人的能动性人的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践活动改变自然和社会。
人的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历史发展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
马原理期末考试考点总结
马原理期末考试考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者来说,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期末考试是一次检验自己掌握程度的重要机会。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本文将对马原理期末考试的考点进行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和特征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特征。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发展的,它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发展的螺旋上升等。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批判了唯心主义和经验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辩证发展的过程,它批判了唯心史观和机械史观。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强调人的社会性和人类历史的连续性、继承性。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物质基础。
3.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途径。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事物的基本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包含着各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但矛盾的表现形式具有特殊性,需要具体分析。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由对立双方的主要方面构成的,其中一个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称为主要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1.第一章第一节一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2-倒1(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3-1(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33-2(2)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起点)。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33-3(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33-3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物质的。
33-34(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33(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3(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3-342.第一章第一节二之(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7-3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开学说明。
38-4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第一章第一节三之(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二者的辩证关系是:首先,遵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22根据上述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42-4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第一章第二节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4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
47-3(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47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是指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由矛盾构成的统一体,而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这种矛盾双方又对立又统一的普遍性联系矛盾的基本属性47-4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层含义48-2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8-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48-5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2.矛盾斗争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的多种形式:一切对立面之间的互相否定、排斥、差别、限制、分离等。
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48-6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3.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不是冤家不聚头);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
48-3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48-4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49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50-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已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尤其不能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50-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5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二者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511、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51-52、辩证的否定观。
基本内容是: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的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或既克服又保留。
51-523、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
由此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其意义在于要求我们正确对待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5.第二章第二节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P80:(一)价值具有四个方面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二)价值评价(评价性的认识)的特点:82-83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对人或事进行评价,说明这个人或事对于社会、对于人有什么积极或消极意义,以决定对这个人或事应持何种态度。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关系。
与知识性认识(即认知)不同,评价性的认识是对客体与主体间的价值的认识,因而主体的状况会对评价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使评价结果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同样是半杯水,者作出的是肯定评价,悲观主义者作出的是否定评价。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价值评价是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是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判断。
人们能否正确地作出这种判断,取决于人们所具有的客体以及主体的相关性的知识性认识。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价值评价的功能:▲激励作用。
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制约作用。
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制约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导向作用。
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也称为价值观念。
84-3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规范和导向作用。
(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影响着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
就是说,人们的实践活动,既要遵循真理尺度,即“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遵循价值尺度,即“满足人的需要”。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只要是真理,或迟或早显示出自身的价值)。
3、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86-2方法论: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即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和人文精神(即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6.第二章第三节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90:1阐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并以此说明人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认识依赖于实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而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则起着误导作用。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表明, 我们既要勇于实践,以增长知识和才干;又要重视理论知识对实践活动的巨大影响作用,从而重视从书本上、媒体上获得有益的知识,剔除不良信息,促进自己健康发展。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因此,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看其是否相符合,及其符合程度。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就是说,它具有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对照的特性。
一般来说,当主观认识用于指导实践获得成功就是真理性认识;否则,就是错误的。
3、如何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一命题?一方面,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确定性。
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另一方面,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而且,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对近似的正确性,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