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共47页
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doc
![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doc](https://img.taocdn.com/s3/m/4b25bd3b763231126fdb111b.png)
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关键词:淋巴瘤; 间变大细胞; CD30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其特征为淋巴结副皮质区和窦状隙内有表达CD30的间变性大淋巴细胞浸润,临床进展较迅速,常伴有B症状和结外病变,尤其多见皮肤和骨的累及。
ALCL的免疫表型主要为T细胞型,部分为裸细胞型,少数具有B细胞表型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在REAL 及新的WHO分型中已划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还有部分ALCL在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上与霍奇金病有重叠。
自1985年Stein等首次提出以来,ALCL在形态学、遗传学、临床特征及治疗等方面均得以较为深入的研究,现将有关进展作一总结。
1.形态学特征及分类:ALCL病理表现主要是淋巴结副皮质区浸润和窦状隙内播散。
由于肿瘤细胞形态变化较大并伴有反应性细胞,ALCL在形态学上主要分为普通型、小细胞型、淋巴组织细胞型、大细胞型、类霍奇金病型及一些少见类型,其中前三种较为常见。
1.1普通型[1]:可见成片的大淋巴细胞,胞核呈马蹄形,染色质较少,可见多个核仁。
这类细胞在所有ALCL亚型中均可见到,为ALCL的特征性细胞。
1.2小细胞型[2]:具有大小不等的细胞,其中小、中细胞胞核不规则,而大细胞常分布于小血管的周围。
该型具有一些普通型的特征(成片的CD30+大细胞)并可以转化为普通型。
1.3淋巴组织细胞型[3]:间变性肿瘤细胞被大量的组织细胞所掩盖,但可通过CD30免疫标记区分。
组织细胞为反应性细胞,增殖活性低,Ki-67和CD30标记均阴性。
由于肿瘤细胞较普通型小,在Kiel分型中被错划为周围T细胞淋巴瘤。
2.遗传学特征:1994年Morris等[4]首次发现ALCL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为t(2;5)(p23;q35),2号染色体上的ALK基因与5号染色体上的NPM基因融合。
约60%的CD30+ALCL患者有涉及ALK 的基因重排,在儿童及年轻人中ALK阳性的比例更高。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常识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d319acc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09.png)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常识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恶性淋巴瘤,属于一类特定的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恶性增生的疾病。
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具体知识。
1. ALCL的发病机制:ALCL主要由淋巴细胞突变引起。
突变后的细胞会失去正常细胞生长和分化的控制机制,导致细胞过度增殖和扩散。
其中,某些T淋巴细胞的突变可以导致CD30蛋白的过度表达,从而刺激肿瘤细胞的增长。
2. 发病年龄:ALCL通常发生在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身上,但也可以发生在儿童和中年人身上。
男性患病的比例略高于女性。
3. 临床症状:ALCL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主要表现为多个肿块或肿瘤在体内快速增长,引起相应部位的疼痛、肿胀和不适感。
其他常见症状包括体重减轻、乏力、发热和夜间盗汗等。
4. 分类:根据临床和病理学特征,ALCL主要分为两类:ALK阳性和ALK阴性。
ALK(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是一种蛋白酶,与ALCL的发生有关。
ALK阳性的ALCL患者中,大约70%同时伴有ALK融合阳性,它是由一种称为t(2;5)染色体易位的遗传突变引起的。
5. 诊断方法:ALCL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测。
对于疑似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淋巴结活检或穿刺活检,检查细胞学和组织学特征。
病理学家使用各种免疫组化标记物来确定淋巴瘤细胞的分子特征以进一步确诊。
6. 治疗方法:ALCL的治疗方法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针对ALK阳性的ALCL,目前可以使用一些新型药物(如Crizotinib)来针对ALK基因突变进行靶向治疗。
7. 预后:ALCL的预后因患者的年龄、疾病阶段和分子亚型而异。
ALK阳性的ALCL患者通常有良好的预后,而ALK阴性的患者的预后较差。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着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8. 合并症:ALCL的患者可能会在治疗过程中遇到一些合并症,例如感染、出血、中毒和营养不良等。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ppt课件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ddf7ec50e2524de5187efc.png)
5
形态学
• 淋巴结结构破坏,如只部分破坏,可见肿瘤细胞
• • • •
窦内生长 标志性细胞(核旁嗜酸性区域细胞(怪异核、马 蹄铁、肾形核)) 发现较小的类似标志性细胞的细胞有助于诊断 胞质包涵体(面包圈细胞),胞质空、嗜酸或嗜 碱 胞核:多核状(花环状、R-S状),染色质粗块状 或弥散,多个小嗜碱 • 淋巴组织细胞型 • 小细胞型
– 10%病例表现一种以上变异型 – 复发病例形态学与最初所见不同
7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1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 定义:T细胞淋巴瘤、淋巴样细胞、细胞较
大,胞质丰富,多形性(经常马蹄铁样核) • 免疫组化:CD30、ALK(+)
2
流行病学
• ALCL占成人NHL3%,儿童10-30% • 30岁以前ALK(+)常见,20-30岁多发,
男:女 6.5:1 • ALK(-)多发于多发老年,男:女 0.9:1 • 病因不明
3
部位
• ALK(+)ALCL常累及淋巴结和结外部位,
皮肤、骨、软组织、肺、肝,肠道和中枢 神经系统少见,纵隔少见,常规骨髓累及 10%,加做免疫组化检出率达30% • ALK(-)ALCL结外累及少见
4
临床特征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课件(英文)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课件(英文)](https://img.taocdn.com/s3/m/2042844b856a561253d36f02.png)
Vose, J.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6(25): 4124-4130.
Vose, J., J. Armitage, et al. (2008).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6(25): 4124-4130.
Webb, T. R.et al. 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 9(3): 331-356.
de Leval, L. and P. Gaulard (2008). Hematology 2008(1): 272-279
Molecular network interacting with NPM-ALK.
-
80
33
56
71
30
-
93
37
68
90
40
Shiota, M et al. Blood 86(5): 1954-1960. Falini, B et al .Blood 93(8): 2697-2706. Gascoyne, R. D et al. Blood 93(11): 3913-3921. ten Berge, R. L., et al. Histopathology 43(5): 462-469.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间 变大细胞淋巴瘤
异型性是肿瘤组织和细胞出现成 熟障碍和分化障碍的表现。异型 性越大,成熟程度和分化程度就 越低。有些恶性肿瘤细胞分化很 差,异型性显著,称为间变性肿 瘤( Anaplastic neoplasma)。间 变性的肿瘤细胞常就有多形性 (pleomorphism),即肿瘤细胞 的大小和形状变异很大。间变性 肿瘤多为高度恶性的肿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皮肤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例1份及文献复习共70页文档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皮肤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例1份及文献复习共70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d9e198bd0b1c59eef9c7b4ae.png)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42、只有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原发 性皮肤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
瘤病例1份及文献复习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最新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最新间变大细胞淋巴瘤](https://img.taocdn.com/s3/m/6d732d176137ee06eef91848.png)
EBV感染
EBV-DNA阳性率32-67%
亚洲ALK¯-ALCL感染EBV18.6%
ALK+-ALCL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LK¯-ALCL感染EBV≈PTCL-U感染EBV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床表现
ALK+ 外周、腹部淋巴结肿大,就诊时多处于Ⅲ或Ⅳ期 常伴全身症状:发热(75%)、结外受累(60%) 结外累及:
ALCL诊断
准确诊断 需要依靠病理免疫组化,同时结合分子遗传学等多方面的指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谓间变细胞?
• 由未分化细胞构成的肿瘤,称为间变性肿 瘤(anaplastictumor)。
• 间变愿意指“退性分化”,也就是去分化。 • 间变指的是恶性肿瘤细胞缺乏分化的状态,
免疫组化在成熟T细胞淋巴瘤鉴别诊断的应用
• 间变细胞型包括:
➢ ALK+ALCL、 ➢ ALK-ALCL、 ➢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间变大细胞型(ATLL)、 ➢ 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EATL)、 ➢ 原发皮肤CD30+T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LPD,包括淋巴
瘤样丘疹病和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LCL
免疫表型
T细胞型 裸细胞型
常见类型
原发性 继发性
BB细细胞胞型型
REAL、WHO
DLBC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例少见部位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3例少见部位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53aee8cf84b9d528ea7aeb.png)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第 6 卷第 41 期2019 Vol.6 No.41171・病例报告・3例少见部位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寇雪梅(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北京 100027)【摘要】目的 研究少见部位间变形大细胞淋巴瘤(ALCL )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分型。
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8年5月收治的3例发生于少见部位间变形大细胞淋巴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结果 光镜观察下可以看到发生病变的肿瘤细胞呈现弥漫性生长,体积较大,具有明显的异型特征,细胞膜界限清晰,细胞形状呈现马蹄形或圆形,易观察到处于活跃核分裂期的瘤细胞。
结论 鉴别ALCL 需结合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和免疫表型,有助于早期确诊。
【关键词】少见部位;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理分析【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41.171.01间变性细胞淋巴瘤(ALCL )最早由Stein 等报道于1985年,ALCL 的主要特点是肿瘤细胞呈现高度异性且全部表达CD30抗体,免疫表型可以是T 细胞表达或者非T 非B 细胞表达[1]。
本文主要研究原发于少见部位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理特征,为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选取3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8年5月收治的3例发生于少见部位间变形大细胞淋巴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为男性,年龄21~34周岁,平均26.7岁,有1名患者ALCL 原发部位为牙龈,患者牙龈出现不明肿物;1名患者ALCL 原发部位为胃部,就诊前胃部时常胀痛且伴有烧心灼痛感,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胃窦部位占位性病变;1例患者发生于后脑右枕骨部位,出现间断性的头痛且有发热的诊断,出现一定程度的视力下降,颅脑CT 检查结果为颅脑右枕叶部位有占位性病变;所有患者肿瘤组织均已进行病理组织学形态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查,全部确诊为原发性的ALCL 。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并文献复习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并文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234df542ec3a87c24128c40d.png)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并文献复习摘要】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和预后的特点。
方法对7例ALCL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
结果 7例ALCL中6例为系统性ALCL,1例为原发皮肤性ALCL(C-ALCL)。
ALK+ALCL患者的发病年龄较ALK-ALCL年轻,CD30、ALK共同阳性时EMA的阳性表达率增高。
结论 ALCL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表型,组织病理形态与免疫表型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帮助鉴别诊断和预后的判断。
【关键词】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一种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被认为是一类包括T细胞和裸细胞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
现收集我院2010年7月~2012年12月ALCL7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7例,男3例,女4例,年龄2岁~55岁,平均年龄26.4岁。
首发症状为浅表淋巴结肿大5例,其中1例伴有腹腔中部肿物。
淋巴结直径约1.5cm~6cm,质硬、活动差,多相互融合,无压痛;皮肤肿物1例,皮肤表面隆起肿物约5×3 cm,周围围绕多个直径1~2cm的小肿物;胃肿物伴腹腔肿物(通过胃镜活检取材)1例。
伴随贫血症状者4例,伴随发热者3例。
1.2 方法肿瘤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HE常规染色、光镜观察。
免疫组化染色采用MaxVision法。
第一抗体CD30、ALK、EMA、TIA-1、Pax-5、Galcetin-3、CD3、CD20、CD79、CD43及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CD30、EMA表达于肿瘤细胞的胞膜和/或胞浆为阳性,ALK、Galcetin-3表达于胞浆和/或胞核为阳性,CD3、CD20、CD79、CD43表达于胞膜为阳性,Pax-5表达于胞核为阳性,TIA-1表达于胞浆为阳性。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0例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0例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144ca5a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d4.png)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0例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一种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所有淋巴瘤的5-8%。
它最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以在成年人中发生。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通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和B症状(如发热、盗汗、体重减轻),并且可以累及肝脾、骨髓和皮肤等部位。
临床上,ALCL的预后与病理学类型密切相关,而其中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异质性。
本文旨在探讨20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一、临床表现1. 年龄:20例患者中,年龄范围在10-70岁之间,其中15例患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符合该病较多的发病年龄段。
2. 主要症状:淋巴结肿大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占16例;其次是发热、盗汗等B症状,占12例;10例患者出现全身不适和体重减轻。
二、病理学特征1. 病理形态学:20例患者中,病理形态学表现为间变性大细胞为主,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等不同成分,20例均表现为肿瘤细胞异形性明显,核大、核分裂象增多,细胞胞浆丰富,呈不规则形状。
免疫组化染色示CD30强阳性,ALK蛋白表达10例。
2. 组织化学:20例患者病变组织CD3、CD4、CD8、CD20和CD79a染色结果显示,CD3、CD4、CD8等T淋巴细胞标记呈阳性表达,CD20和CD79a等B淋巴细胞标记呈弱或阴性表达,提示该病变可能为T细胞淋巴瘤。
3. 分子生物学:20例患者中,19例进行ALK融合基因检测,其中10例ALK融合基因呈阳性表达。
三、讨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异质性较大的肿瘤,具有多种病理类型和分子表达。
本研究发现其在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以20-50岁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淋巴结肿大和B症状,病理学表现为间变性大细胞为主,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等不同成分。
免疫组化染色示CD30和ALK蛋白表达,提示其为一种T细胞淋巴瘤。
淋巴组织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淋巴组织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a0214a04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7c.png)
淋巴组织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张淑红;周小鸽;张彦宁;郑媛媛;黄受方【期刊名称】《诊断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07(14)4【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组织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LH)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通过光镜、免疫组化、EB病毒原位杂交对3例ALCL-LH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
结果3例ALCL-LH患者均为儿童,临床表现为高热伴淋巴结肿大。
形态学上组织细胞多,肿瘤细胞少,可见围绕血管周围生长。
免疫组化3例均CD30、EMA和ALK(+),CD3、CD20(-),2例CD2(-)。
原位杂交肿瘤细胞EB病毒(-)。
结论ALCL-LH是一种少见类型,好发于青少年,形态学特征为多量反应性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夹杂少量大细胞。
免疫组化染色CD30、EMA和ALK(+)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总页数】4页(P271-274)【关键词】淋巴组织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理;诊断;ALK【作者】张淑红;周小鸽;张彦宁;郑媛媛;黄受方【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相关文献】1.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和阴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对比研究[J], 石岩;陈刚;周小鸽;宫丽平;于冉;郑媛媛;谢建兰;金妍2.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合并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3例临床分析 [J], 马宏浩;张永红;杨菁;张蕊;黄爽;段彦龙;金玲3.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激酶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免疫病理学观察 [J], 贺海珍;汤宏峰;金梅4.原发系统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32例临床分析 [J], 王小利;段玲玲;张明智;吴晶晶5.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和阴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对比研究[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衡道丨笔记】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例分享(附下期直播预告)
![【衡道丨笔记】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例分享(附下期直播预告)](https://img.taocdn.com/s3/m/094568e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8.png)
【衡道丨笔记】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例分享(附下期直播预告)上期课程回顾上一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30周年系列公开课”的课程中,于娟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例分享,于老师通过分享的一个病例讲解了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相关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内容摘要简要病史:男,38岁。
2018年7月无明显诱因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无疼痛、红肿、发热,未予特殊处理后可自行消退;2018年9月出现右侧淋巴结肿大,亦可自行消退。
随后双侧颈部淋巴结增大,伴疼痛,无发热、红肿、盗汗,无乏力、无皮肤瘀斑、瘀点,无畏寒、多汗。
9月25日外院彩超示左侧腋窝异常结构淋巴结,右侧腋窝、双侧腹股沟未见明显异常淋巴结;双侧颈区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急性淋巴结炎可能。
10月29日收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血液科。
图1:2018-10-30行左颈部深部淋巴结切除术+皮瓣移植术,病理巨检:灰白组织1枚,大2.5×2×1.5cm,略呈结节状。
图2:左右滑动查看HE形态图片临床病理小结:年轻男性,颈部及腋窝淋巴结大;正常淋巴结结构破坏,被膜增厚,局灶纤维增生伴分隔,残留少量淋巴滤泡;上皮样细胞巢巢状弥漫分布,其间纤细纤维血管网分割,部分窦内分布;细胞中-大,核分裂相多见,多形性、胞浆丰富淡染或弱嗜酸,多个小核仁。
图3:左右滑动查看免疫组化图片免疫组化小结:•CK广弥漫+、EMA弥漫+、CK19少数约10%+•LCA约80%+、CD30弥漫+、GranB+、TIA-1+、Perforin+、CD3-、CD5-、CD2-、CD7-、CD4-、CD8-、CD20-、CD79ɑ- •ALK(5A4)弥漫浆+•SALL4-、S100-最终诊断: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概述: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分类:1. 系统性ALK(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阳性ALCL:组织学亚型:普通型、淋巴组织细胞型、小细胞型、霍奇金样型、组合型2. 系统性ALK阴性ALCL:分子学亚型:t(6;7)(p25.3;q32.3)/DUSP22/IRF4-FRA7H重排、TP63重排、Triple negative3. 乳腺植入、假体相关ALCL4. 原发皮肤ALCLALK阳性ALCL概述:•T细胞淋巴瘤,3%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10%-20%儿童淋巴瘤、年轻男性多见。
间变细胞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间变细胞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https://img.taocdn.com/s3/m/465adae1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c.png)
间变细胞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李芝晃;陈文浩;周春生;谭春兰【期刊名称】《疑难病杂志》【年(卷),期】2008(7)10【摘要】患者,女,14岁。
因持续发热、咳嗽、呼吸困难5个月于2007年11月入院。
2007年6月初患儿出现咳嗽及午间发热,体温40℃,无畏寒及寒战,同时咯少量黄色脓痰,无痰中带血,伴呼吸困难。
多次X线胸片及胸部CT显示:双肺结节状、斑片状、团块状及多发厚壁空洞改变,双侧胸膜增厚,右侧前上纵隔多发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堆积、融合,前纵隔胸腺组织明显增大并呈结节状改变。
治疗:先后给予头孢硫脒、菌必治、头孢吡肟、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等多种抗生素静脉滴注,后因不除外结核与霉菌感染,曾4联抗结核(HRZE),氟康唑抗霉菌治疗1月余,患者仍持续发热,体质量下降10k,且肺内病变范围及空洞逐渐增大。
入院查体:T39.2℃,P103次/min,R32次/min,BP120/80mmHg(1mmHg=0.133kPa)。
双侧锁骨上及腋窝有数枚黄豆大小淋巴结,质软,活动度好,无压痛,左肺呼吸音减低,【总页数】1页(P580-580)【作者】李芝晃;陈文浩;周春生;谭春兰【作者单位】418008,湖南怀化,解放军535医院呼吸内科;418008,湖南怀化,解放军535医院呼吸内科;418008,湖南怀化,解放军535医院呼吸内科;418008,湖南怀化,解放军535医院呼吸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相关文献】1.多种皮肤表现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一例 [J], 李萌萌;黎静宜;薛丽2.克唑替尼治疗复发难治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J], 李苗苗;张明智3.克唑替尼治疗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激酶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获长期缓解1例并文献复习 [J], 王莹楠;魏盈;樊永丽;智路路;段永建;刘培杰;张燕;吕丽英;张红蕊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阴性原发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J], 曾跃平;何春霞;王宏伟;马东来;晋红中;孙秋宁5.原发眼睑的、系统性、CD30^+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皮肤表现 [J], Menca-Gutiérrez E.;Gutiérrez-Daz E.;Salamanca J.;Martnez-González M.A.;朱国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护理查房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护理查房](https://img.taocdn.com/s3/m/d6c09e7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88.png)
流程
查房前准备:了解患者病情、 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
查房开始:护士长或主管医生 带领护理团队进入病房
查房过程:检查患者病情、询 问患者感受、了解患者需求
查房结束:总结查房结果,提 出护理建议,制定护理计划
03
患者评估与护理计划
患者评估
病史:了解患者的病 史,包括发病时间、 症状、治疗情况等
体格检查:对患者进 行体格检查,包括生 命体征、皮肤、淋巴
血压等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合 理饮食,保 证营养均衡, 避免刺激性
食物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心 理状态,给 予心理疏导 和支持,减 轻心理压力
药物护理: 遵医嘱给药, 观察药物疗 效和不良反 应,及时调 整用药方案
预防感染: 保持病房清 洁,定期消 毒,避免交
叉感染
Hale Waihona Puke 康复护理: 指导患者进 行适当的康 复锻炼,提 高生活质量
刀客特万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护理查房
单击_
汇报人:刀客特万
目录
01 03 05 07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概述
02
患者评估与护理计划
04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06
总结与建议
护理查房的目的和流程 护理措施与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及心理支持
01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概述
定义与分类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恶性淋 巴瘤,起源于B细胞
效果评价
评估指标:患者症状、生活质 量、治疗效果等
评价方法:问卷调查、访谈、 观察等
评价结果:护理措施对患者症 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
持续改进:根据评价结果调整 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05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并发症类型及原因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https://img.taocdn.com/s3/m/d168fbecb8f67c1cfad6b88d.png)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 ALCL) 亦称 ki-1 淋巴瘤,细胞形态待殊,类似 R-S 细胞,有时可与霍奇金淋巴瘤和恶性组织细胞病混淆。
细胞呈 CD30 + ,亦即 Ki-1(+), 常有 t (2 ; 5) 染色体异常,临床常有皮肤侵犯,伴或不伴淋巴结及其他结外部位病变。
免疫表型可为 T 细胞型。
临床发展迅速,治疗同大细胞淋巴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即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独立类型,由德国病理学家Stein等于1985年应用Ki-1(CD30)抗体识别,常呈间变性特征,被命名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REAL分类将B细胞表型者归为弥漫性大B 细胞性淋巴瘤。
目前,ALCL只包括T表型和Null(非T非B)表型。
约60%-85%左右ALCL病例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ALK)融合蛋白,这是由于2号染色体上的ALK基因位点的畸变所致。
最常见的是t(2;5)(p23;q35)而形成融合基因NPM-ALK,它是由位于5号染色体上的核仁磷酸蛋白B23(NPM)基因与位于2号染色体的ALK基因相融合形成,表达融合蛋白为NPM-ALK蛋白;最近尚有更多的ALK基因与其他基因通过染色体转位或者是染色体的倒转而形成的融合基因被发现,如t(1;2)(q25;p23)所形成的TPM3-ALK基因,t(2;3)(p23;q21)产生的TFG-ALKs基因,TFG-ALKL基因和TFG-ALKxL基因,inv(2)(p23;q35)所形成的ATIC-ALK基因,t(2;17)(p23;q23)形成的CLTCL-ALK基因及t(X;2)(q11;p23)形成的MSN-ALK基因。
临床特征在临床上ALCL被分为原发性(系统性和皮肤)及继发性(由其他淋巴瘤转化而来)两种,约占全部NHL的2%-7%。
由于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原发性系统性ALCL中ALK阳性和ALK阴性病例其表现有明显差异,因此将ALK阳性和ALK阴性的原发性系统性ALCL分别介绍。
胃肠道多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及病理观察
![胃肠道多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及病理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6a1dc6da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5b.png)
胃肠道多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及病理观察
张桂敏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4(033)015
【摘要】目的:探究胃肠道多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病理形态,并分析其免疫组化特征及预后.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至9月胃肠道多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患者中随机抽取3例,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患者中男性患者2名,女性患者1名,男女比例为2: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9.8岁.对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患者进行病理形态等观察记录,并查阅相关资料整理研究结果.结果:观察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病理形态:发现其形态复杂多变,细胞多呈多形性,胞质丰富,细胞核大而不规则.免疫袁型: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细胞均阳性表达
CD30.结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形态学和免疫表型有一定的特殊性,预后较差.
【总页数】2页(P86-87)
【作者】张桂敏
【作者单位】天津咸水沽医院 3003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
【相关文献】
1.胃肠道多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及病理观察
2.回肠原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3.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临床与病理观察
4.淋巴组织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5.骨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共47页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共47页](https://img.taocdn.com/s3/m/dd2489cd581b6bd97e19ea96.png)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间变性大细胞ki-1阳性淋巴瘤1例
![间变性大细胞ki-1阳性淋巴瘤1例](https://img.taocdn.com/s3/m/5b54acfc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06.png)
间变性大细胞ki-1阳性淋巴瘤1例胡喜钢【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年(卷),期】2001(017)007【摘要】@@ 患者男,10岁.1999年10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午后发热,体温37.0~38.0℃,伴有乏力及盗汗,无胸痛、胸闷,无咳嗽、咯痰、咯血,无明显消瘦.2000年1月无意中发现右颈部肿块,无红、压痛,肿块逐渐增大,为诊治而入我院.入院查:体温:36.5℃,发育正常,营养稍差,神志清楚,右颈部可触及3 cm×3 cm大小肿块,质稍硬,边界清楚,轻度压痛,表面无红肿,欠光滑,活动度差,右上肺呼吸音稍低,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干湿罗音,心腹正常.入院后有间歇热.胸片示:右中上纵隔占位性病变,胸部CT示:右前上纵隔肿瘤,肿物向上突向右胸廓入口及右颈部,性质待定.行右颈部肿块切取活检术送病理检查,病理报告提示:淋巴结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被肿瘤组织占据,瘤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呈明显的多行性及间变性,部分呈R-S细胞样CD3(+),CD30(+),CD20残留淋巴细胞(+),CMA灶片(+),CK(-),CD15(-),病理诊断: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治疗上予CHOP方案化疗,化疗后患者未再有发热,第2次化疗后,右颈部肿块消失,纵隔肿块缩小,达到部分缓解.【总页数】1页(P642)【作者】胡喜钢【作者单位】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肿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J], 张丽红;浣孝强2.胆总管Ki-1阳性大细胞性淋巴瘤1例 [J], 梁庆炎;胡琼;马遇庆;何铁汉3.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激酶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免疫病理学观察 [J], 贺海珍;汤宏峰;金梅4.Ki-1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附6例分析) [J], 陶英;杨梅如;刘薏芝;浦权5.眶内ki-1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T细胞源性) [J], 王军梅;赵同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