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有关资料《陋室铭》译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间陋室,惟吾德馨(xīn)。
苔(tái)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简陋的房子,只是我(房子的主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谈笑有鸿儒(rú),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成堆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译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水中、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朵,可爱的很多。
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社会上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空,外面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飘越远越觉清淡,笔直地洁净地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玩弄(它)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噫(yì)!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至于)对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二、夯实基础1.填空:①《陋室铭》体裁是,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人教版初二八年级】
《短文两篇》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
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含答案
参考答案预习案预习·导学:1、tán tuílín yù2、①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②交相辉映。
③四季。
④都。
⑤消散。
⑥太阳快要落山了。
欲:将要。
颓:坠落。
⑦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⑧参与,这里指欣赏。
3、①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②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③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⑤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⑥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②清流见底高峰入云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③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⑤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⑦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合作探究案1、示例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示例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示例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第11课《短文二篇》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上文言《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文中不同景物的特点,领略其写景手法。
3.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品读学习】《答谢中书书》(一)文学常识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
梁武帝礼聘不出,常以书信形式询问他朝廷大事,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隐居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同时也是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二)把握文章内容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1.掌握正确字音,朗读的节奏停顿。
本文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朗读时要根据内容读出缓急、轻重。
2.结合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高耸入云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2022年部编版《短文两篇》精品导学案 后附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穿、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2.解释以下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成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稳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比照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根底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最新[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
最新教学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短文两篇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并积累相关文言实词;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体会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难点:体会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过程:陋室铭刘禹锡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有《刘宾客集》。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写作背景简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本文体裁是铭,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本文的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韵母是:________________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苔()痕鸿儒()案牍()解释下列加线字(1)有仙则名()(2)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4)草色入帘青()(5)调素琴()(6)劳形()(7)何陋之有()(二)初读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二七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难点】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2)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答案不全) 新人教版
《陋室铭》《爱莲说》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学习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方法:诵读、默写、讨论法。
知识链接l.“铭”文的特点:课文是一篇“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文。
本文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文中押韵的字是: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
2. 托物言志写法: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
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借“陋室”扬“德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学过程】自主完成,二人互检一、根据诗文内容填空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2、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这文章押韵的韵角有、、、、、、、、、3、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德馨.()苔.痕()鸿儒.()案牍.()【课堂导读】1、以四人小组读文、结合课下注释及自己的参考书译句【设问导读】1、写出运用类比手法的句子。
2、全文的主旨句是3、提挈全文的词语是。
4、本文实虚相映的句子是。
5、突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的句子是。
6、写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
7、突出陋室主人交往之雅。
8、写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9、文中的点睛之笔是。
10、作者以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1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自我检测】1、佳句默写①、山不在高,___________。
②、斯是陋室____ 。
③、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第11课《短文二篇》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11.短文二篇素养目标1.诵读课文,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疏通文意,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法指引动静结合和以虚写实手法的作用1.动静结合:(1)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
比如说把静景写活,赋予静态景物以流动感;或动静有机结合,衬托所写事物的灵动活泼,意境优美等。
(2)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以独特的形式、视角,表现独特的情绪、情感。
比如说在文章中加入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彰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有助于凸显人物形象的情感变化、心理变化。
(3)突出文中人物或者作者的某种心境、心态和情感。
比如说以动衬静,通过表现景物的静谧,可以表现作者内心的安逸或寂寞,感伤或闲适;或彰显对所写之物的喜爱之情。
2.以虚写实:以虚构或想象的手法写出现实中的人或事。
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起到让人眼前一亮,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文赋《赤壁赋》《后赤壁赋》,诗词《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背景简介 (1)《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正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的一部分。
(2)《记承天寺夜游》: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人教版初二八年级】
《短文两篇》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评价【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一、预习点兵。
1、知识链接。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
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能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陋室铭.()德馨.()鸿.儒()案牍.()苔.痕()颐.()蕃.()淤.泥()濯.()清涟.()蔓.()亵.()玩噫.()3.重点词语释义。
名:斯:德馨:上:鸿儒:白丁:丝竹:案牍:劳形:蕃:濯:清涟:植:亵:焉:隐逸:君子:噫:鲜:宜:4.特殊句式5.一词多义(句、之、而)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1)“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走近作者(1)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
有《刘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3、相关资料《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
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6、无丝竹之乱耳7、无案牍之 8劳形9、何随之有10、“水陆草木之花” 11、“晋陶渊明独爱菊” 12、“世人甚爱牡丹”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香远益清” 15、““予谓菊” 16、“陶后鲜有闻【合作探究】1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2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背诵并默写课文。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学习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书”的意思是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体、背景介绍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字音、字形、词语(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陶弘景( ) 夕日欲颓( ) 沉鳞( ) 竞跃( )欲界之仙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解释加点的词语(1)晓雾将歇.:( )(2)四时..俱备:( )(3)五色交辉..:( )(4)夕日欲颓.:( )(二)初读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节奏。
(范读、个体读、集体读)初步了解本文写了哪些景物?附: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含试卷)
27 短文两篇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并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感受作品描绘的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自己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重点难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自主学习1.读准字音。
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竞跃.______ 仙都.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2.朗读课文(不少于三遍),把握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答谢中书________书______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_____,青林翠竹,四时______俱_____备。
晓雾将歇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沉鳞______竞跃______。
实是欲界______之仙都______。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______其奇______者。
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2.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2024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课题:10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师寄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预习案【知识链接】一、题目解读本文虽短,却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
注意断句。
明确两个“书”的含义。
第一个“书”是与“中”合在一起连用;“中书”是古代的一种官名,古人多用官名来指代人;“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谢中书”。
第二个“书”即书信,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也是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梁武帝经常以书信的形式询问他朝中的大事,因此人称“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对历算、地理、医药、化学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
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後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等。
三、背景介绍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都属于此类。
《短文两篇爱莲说》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丰富表达方式,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界中的各种花草树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莲花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莲花在古代文人笔下被描绘得十分细腻动人,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景物。
而其中之一最为著名的便是清代文人袁枚所写的《短文两篇爱莲说》。
这篇《短文两篇爱莲说》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表达了文人袁枚对莲花的喜爱和神奇之处,以及莲花在文人心中的高贵地位;第二部分则是将莲花与文人的情感之间进行了巧妙的结合,借助莲花这种高雅的花卉,表达了文人对于自己伟大、洁净而纯真的思想和情操的追求。
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袁枚采用了丰富细腻的描写,将莲花描绘成了一朵极为美丽而神奇的花卉,其华美异常,在夏日里掩映于清溪之畔,清香四溢,令人陶醉。
而且莲花所蕴含的气质也体现了其在文人心中的高贵地位,文中所描述的“池上碧映真如画,兰亭典制动文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都充分地表达了莲花的品质以及所象征的高尚情操。
同样,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中,袁枚以莲花的高洁品质引出了文人个性的塑造,表达了他关于人品、品行追求的理念。
第二部分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已经十分清晰地表达了一种向上追求的意境。
而下文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充分展示了文人对于自身高洁情操的追求。
同时,这些诗句与莲花所具有的品质相对应,也激发并提升了这篇文章的艺术价值。
总之,《短文两篇爱莲说》是一篇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的文章。
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研究文学、文化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同时,这篇文章也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文人的崇高情操、思想追求和人格塑造等方方面面的魅力。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这篇文章才被历代人们所推崇,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综上,袁枚的《短文两篇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蕴含高尚情操和思想理念的优美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导学案編制时间:2010年12月2日编制:唐洪苇修订:李中文《短文两篇》导学案NO:27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
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二、文体介绍:“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自主学习】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自号,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2、《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之列。
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词风。
3、给加点字注音:西日欲tuí()沉鳞jì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竹柏.()影也解.()衣欲睡积水空.()明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五色交辉..()俱备(3)晓雾将歇.()(4)..()(2)四时西日欲颓.()(5)沉鳞竞跃..()(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解衣欲.()睡(8)欣然..()起行(9)遂.()至承天寺(10)盖.()竹柏影也(11)相与..()步于中庭(12)庭下如积水空明..()(13)念.()无与为乐者(1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西日欲颓,沉鳞竟跃()6、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7、翻译句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作探究】(答谢中书书)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其中“”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2、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大自然山川之美的?3、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4、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记承天寺夜游)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2、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3、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
2、村中狗吠鸡鸣。
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为什么?5、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6、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课堂测验题】读《答谢中书书》,完成1—3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的主题句是。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填空:“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4—7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起行()(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欣然..5、本文写景处处扣住“月”字来写,正面写月的句子有,侧面写月的句子有。
6、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7、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第二十七课答案:1、陶弘景华阳隐居南朝梁山中宰相2、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豪放3、颓竞yùsuìqǐn zǎo xìng bǎi jiěkōng4 (1)交相辉映(2)四季(3)消散(4)坠落(5)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6)参与,这里指欣赏。
(7)想要,正要(8)高兴的样子(9)于是,就(10)原来是(11)共同,一起(12)清澈透明(13)考虑,想到(14)只是5、(1)对偶(2)借代、对偶6、(1)yù参与,这里指欣赏(2)yǔ和、跟(3)yǔ共同,一起7、(1)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2)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4)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5)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6)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合作探究:(答谢中书书)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2、写到的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描绘:从仰望高峰到俯视清流,然后有些流水两边的景物,上下左右都写完后,又描绘了崖壁上五彩缤纷的色彩,这是静景描写;然后“乱”、“竞”两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动景描写。
3、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4、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5、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记承天寺夜游)1、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②“……盖竹柏影也”——描写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5、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6、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课堂测验题】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1)助词,的(2)动词,消散(3)动词,坠落名词,指潜在水中的鱼3、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4、(1)高兴的样子(2)只,只是5、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④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7、旷达(或: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