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修辞手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练习及表现手法辨析ppt详解.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练习及表现手法辨析ppt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8869d13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e.png)
23、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 )
24、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 2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26、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 27、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 28、太阳一出来,地上像下了火。( ) 29、旌旗十万斩阎罗。( ) 30、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地向外走。( )
第三十页,共46页。
广东台山更开中学 李粤秀 *
修辞欣赏 中考链接 技能巩固 中考演练 修辞运用 课后训练
用比喻、
拟人,
(5)妈妈被病魔夺走了,离开了我
,离开了多病的爸爸,亲人离散,几万元
可以使
的债务,使我们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陷 入了困境。
干瘪的句子
生动形象起
(6)妈妈被病魔夺走了,离开了我,离开
第二十二页,共46页。
5.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 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 感。
6. 设问:提醒人们思考,引起人 们注意。 7. 反问:加强句子的语气。 8、反复:强调某个意思,突出
某种感情。
第二十三页,共46页。
在阅读和写作中,要 求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引用 、对比、顶真、反语、双 关、借代、互文等修辞手 法。
比拟的表达
判断下列比拟是否恰当
我的母亲早已迎出来
效果主要是赋予 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 感情,因此使用时 的侄子宏儿。
要注意感情真切自 禾苗见了它让路,花儿
然,用语和谐,既 见了它点头,云儿见了它 要符合事物本身的 弯腰,小树见了它招手。
特点,又要与人或
事物的情况相协调
禾苗见了它弯腰,花儿见 了它点头,云儿见了它让路
第三十七页,共46页。
1.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
24、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 2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26、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 27、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 28、太阳一出来,地上像下了火。( ) 29、旌旗十万斩阎罗。( ) 30、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地向外走。( )
第三十页,共46页。
广东台山更开中学 李粤秀 *
修辞欣赏 中考链接 技能巩固 中考演练 修辞运用 课后训练
用比喻、
拟人,
(5)妈妈被病魔夺走了,离开了我
,离开了多病的爸爸,亲人离散,几万元
可以使
的债务,使我们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陷 入了困境。
干瘪的句子
生动形象起
(6)妈妈被病魔夺走了,离开了我,离开
第二十二页,共46页。
5.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 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 感。
6. 设问:提醒人们思考,引起人 们注意。 7. 反问:加强句子的语气。 8、反复:强调某个意思,突出
某种感情。
第二十三页,共46页。
在阅读和写作中,要 求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引用 、对比、顶真、反语、双 关、借代、互文等修辞手 法。
比拟的表达
判断下列比拟是否恰当
我的母亲早已迎出来
效果主要是赋予 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 感情,因此使用时 的侄子宏儿。
要注意感情真切自 禾苗见了它让路,花儿
然,用语和谐,既 见了它点头,云儿见了它 要符合事物本身的 弯腰,小树见了它招手。
特点,又要与人或
事物的情况相协调
禾苗见了它弯腰,花儿见 了它点头,云儿见了它让路
第三十七页,共46页。
1.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
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ppt课件
![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c96db8b9b6648d7c0c74630.png)
(朱自清《春》)
最新课件
7
<1>拟人:把 事物当作人, 写出和人一样 的感情和动作。
<2>拟物:把 人当作物来写, 使人具有物的 动作或情态。
例: 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天上的星星快活地眨着 眼睛。
他赶忙竖起耳朵听讲。
他骄傲自满,尾巴都 翘上天了。
最新课件
8
运用原则
判断下列比拟是否恰当
比拟的表达 我的母亲早已迎出来
(5)妈妈被病魔夺走了,
用比喻、 离开了我,离开了多病的爸
拟人, 爸,亲人离散,几万元的债
务,使我们本来就不富裕的
可以使 家庭,陷入了困境。
干瘪的句子 (6)妈妈被病魔夺走了,
生动形象起 离开了我,离开了多病的爸
来。
爸,亲人离散,几万元的债
务,一下把一个温馨的家掷
入黑沉沉的冰窟。
最新课件
34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同某些词语 或句子。
他刚离去,他刚 离去,
最新课件
22
修辞欣赏 中考链接 技能巩固 中考演练 修辞运用 课后训练
分类
周总理,你在哪
连续反复 里?你在哪里?
间隔反复
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
有哭;敌人把你的国家烧成了灰,你
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
有哭;敌人把你绑在树上, 烧你,烤
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
最新课件
32
修辞欣赏 中考链接 技能巩固 中考演练 修辞运用 课后训练
用比喻、 拟人,
可以使 干瘪的句子 生动形象起 来。
(3)街上柳树叶
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 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 动。
最新课件
7
<1>拟人:把 事物当作人, 写出和人一样 的感情和动作。
<2>拟物:把 人当作物来写, 使人具有物的 动作或情态。
例: 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天上的星星快活地眨着 眼睛。
他赶忙竖起耳朵听讲。
他骄傲自满,尾巴都 翘上天了。
最新课件
8
运用原则
判断下列比拟是否恰当
比拟的表达 我的母亲早已迎出来
(5)妈妈被病魔夺走了,
用比喻、 离开了我,离开了多病的爸
拟人, 爸,亲人离散,几万元的债
务,使我们本来就不富裕的
可以使 家庭,陷入了困境。
干瘪的句子 (6)妈妈被病魔夺走了,
生动形象起 离开了我,离开了多病的爸
来。
爸,亲人离散,几万元的债
务,一下把一个温馨的家掷
入黑沉沉的冰窟。
最新课件
34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同某些词语 或句子。
他刚离去,他刚 离去,
最新课件
22
修辞欣赏 中考链接 技能巩固 中考演练 修辞运用 课后训练
分类
周总理,你在哪
连续反复 里?你在哪里?
间隔反复
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
有哭;敌人把你的国家烧成了灰,你
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
有哭;敌人把你绑在树上, 烧你,烤
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
最新课件
32
修辞欣赏 中考链接 技能巩固 中考演练 修辞运用 课后训练
用比喻、 拟人,
可以使 干瘪的句子 生动形象起 来。
(3)街上柳树叶
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 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 动。
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共37张PPT)
![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共3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43f8b9983d049649b66584f.png)
了……情感,使抒情更加真挚感人。 景物描写:运用排比,增强语势,铺写 了……,渲染了……气氛(或:突出 了……的美),表达了…… 议论: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烈(层层 深入)地表达了……,增强了说理力量, 有雄辩的气势。
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 音律和谐、气势如虹,强烈地表达了作 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五、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 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分为:连续反复 (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和间隔反复(中间 有其他的词语)。 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 步近了。
☆反复和排比的区别
1. 文学单位不同—词语、短语与句子。
2. 出现次数不同。
3. 作用不同。
答题格式:
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 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 萝的茂盛(1分)。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 赞美之情(1分)。 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使小 草人格化,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小草生 长的可爱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小草 的喜爱之情(1分)。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
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 意思。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偶(骈句、对仗,汉语特有)作用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 了……的景物(或:抒发了……的情 感;或:阐述了……的哲理),语言 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 奏感和音乐美。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语 气,强调了……(或:强烈地表达 了……的情感)。
例如: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解读课件PPT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解读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f7799b7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1.png)
荷花
比喻和拟人
活动四、诗歌之中赏修辞
朗读下面诗句并说出它们分别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4)慨当以慷,优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夸张 对偶 反问
设问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十一、对比:
1.概念: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2.作用:可使表达更集中、鲜明。
例如: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
还活着。 -
十二、双关:
1.概念:利用语音和语意的条件,使一个词语或句子在特定的语 言环境中,带有明暗双彼。 2.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 深刻印象。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
六、反复
1.概念:为了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种意思,加深读者 印象,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
2.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 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3.如:
1、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2、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 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冷它勃始例的春勃的意(。光3.冬味排的成 。春天着比生群春天活过那)的天,去温。将鸟,生了暖从儿太机今,的飞 美勃没 阳天来 了勃有 光开飞 !。始阳 将去小光 照;。草照 射它行一意耀 到人大我 这味们片们 熟着脱满的悉阳掉是日的光冬的子土明装,过地媚,树去上的开枝了,春始上,它天享的春意将受树天味从这叶来着今大嫩临生天好嫩了机开。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修辞手法——互文PPT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修辞手法——互文PPT](https://img.taocdn.com/s3/m/fc69ec1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61.png)
排比互文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是四个相关的文句,句中的“东市”“西 市”“南市”“北市”构成了互文。四个词 语互相补充,意为到各地市集上买来骏马,马 鞍和鞍下的垫子,马嚼子和缰绳,马鞭。简而言 之,就是到处去买出征的器具。作者把它分 开来写,是为了诗句的整齐和音调的和谐。
修辞手法—互文
法加句透相句关是 。精更、交词的指
炼加互错语文在 的整相,互句意 一齐补意相里思 种和充义呼,相 修谐,互应前对 辞、使相、后或 手更文渗互两相
互 文
互文
特点
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 , 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
作用
可以节省笔墨,避免句子的 重复,做到辞简意丰。
排
单
比
句
互
式和作用,对于我们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这是四个相关的文句,句中的“十三”“十 四”“十五”“十六”构成了互文。四个词 语互相补充,指兰芝出嫁前已具备了很好的 才能与品德。此段按时间顺序来写,是为了 突出刘兰芝家对她的教育循序渐进,很有整 体规划。从而达到了盛赞刘兰芝才艺的效果 。
其中“伐檀”“伐辐”“伐轮”互补。意为砍伐用来造车的木料。
牛刀小试
东拼西凑 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结构特征:互省。
语义特征:互补。
总
互文修辞手法并不属于八种常见的修
结
辞手法,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使用的地
方较多。因此,了解互文修辞手法的形
重章互文
《诗经·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 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初中语文专题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专题修辞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d68a09b881c758f5f61f67b4.png)
比喻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例句: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 高傲地飞翔。 问题: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解答: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海燕”比作 “黑色的闪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燕飞行速度极快, 刻画了海燕英勇无畏的勇敢形象。 (与中心相关联)
二、修辞手法 —— 比拟
敌人从哪里追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反复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 了。 问题: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题格式: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加强语气,强调了……(或:强烈地表达了……的情感)。
反复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 了。 问题: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解答:本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两次写到 “盼望着”,强调突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到来的渴 望,表达了急切的心情。
三、小结各类修辞的作用
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事 物……的特点,表现了……
拟人: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事 物……的特点,表现了……
借代:用……代替……,强调突出了……事 物……的特点,表现了……
夸张:突出了……事物……的特点,表现了……
对偶:对仗工整、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感。
二、修辞手法 —— 夸张
• 定义: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 用、程度等故意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手 法。
• 分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
引起联想效果。
二、修辞手法 —— 夸张
扩大夸张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缩小夸张 如:他呀,心眼小得只有针眼儿大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2 《济南的冬天》教学课件(共30张PPT)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2 《济南的冬天》教学课件(共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7fb368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a5.png)
4.作者主要运用什么顺序来写雪后的山景?这样写什么好处?
作者在写景时,主要按从高到低,即山尖、山坡、山腰的空 间顺序层层铺写,将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这就把 一山之景写得层次清晰,色彩斑驳,富有动感。
5.“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一句 中的“卧”有何好处?
两个“卧”字,表现出“安闲、舒适”的状态,既与前边的 “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又传神地写出了小村庄和小雪 的姿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烘托出一种恬静安逸的 气氛。
同学们知道“济南 三大名胜”吗?
济南三大名胜——趵突泉
济南三大名胜——大明湖
济南三大名胜——千佛山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 学。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年回国,先 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代表作《骆 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 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 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 《龙须沟》(1951)、《茶馆》(1957)。1951年12月,北 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2.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 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①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
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 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②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 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 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③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霎儿白花,好 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仅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 的心情。
PPT《学习修辞,了解呼告手法》中考高考语文阅读与作文技巧系列指导 小学,初中,高中通用
![PPT《学习修辞,了解呼告手法》中考高考语文阅读与作文技巧系列指导 小学,初中,高中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803137b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b9.png)
②震荡的车里,我只向后攀着小圆窗看看。 弯曲的道儿,跟着车走来,愈引愈长。树木, 村舍,和田陇,都向后退曳了去,只有西山峰上的晚霞不动。 车 里,她们捉对儿谈话,我和晚霞谈话。 ——“晚霞,我不配和你谈心,但你总可容我瞻仰。”
(冰心《往事·十二》)
示现呼告就是将过去的、未来的 或想象的人当作现实存在的、好像就 在眼前的人发出呼唤, 即人直接和 人说话。
(2)、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好好地看您是什么时候了,父亲。我只记 得那时的您,头发乌黑,皮肤泛着古铜的光。青年时期的下乡生活, 让您有了健康的体魄,也让您在这纷繁的社会中变得寡言少语。 (《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
呼告开头 用呼告,亲切动人。
(3)、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 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 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
比拟呼告就是将物拟作人,然后直接与它说 话,即人直接与事物说话。
如: ①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你, 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 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 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 你假如是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
(郭沫若《屈原》)
“东君”是传说中的一种神,文中的“东君”是一个木偶像。 屈原被上官大夫陷害,囚禁在东皇太一庙时,那里就有木偶——东君 的神像。
屈原无辜被诬陷,内心很悲痛,却又无可奈何,便借这土偶木梗来 发泄心中的愤怒,满腔怨气地指斥土偶木梗,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派。 这种将物当作人,把事物人格化,直接对它指责,向它怒吼,和它说话, 将诗人的悲愤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呼告,便是比拟呼告。
初中语文常用写作表现手法课件
![初中语文常用写作表现手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1960fc5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66.png)
常用写作手法总结
1
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 伏笔、 铺垫 、照应(呼应)、 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托物寓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2
象征
象征: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 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 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 共性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要写作方 法的理解。照应的句子是:四十年岁月如 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 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
作用 :承上启下
14
正面描写 (直 接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把人物或景 物的状态 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 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直接对景物描写为正面描写。 如朱自清的《春 》直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进行 描写也是。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对菲利普夫 妇的描写。 正面描写又称之为直接描写, 也叫实写 。 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动静描写,虚实描写,色彩 渲染描写, 观察角度变化(俯视、仰视、平视) 描写,点面结合描写五种15 描写方法。
与“欲扬先抑”相反,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运用截然相 反的一种写法--欲抑先扬 。如果要批评、贬斥某人(物) 的不良之处,不是一开始就直接指责,而是用假托的方 式,先说其 “好处”,在读者心存狐疑之时,作者再由 所谓“好处”转而揭示其害处, 由“赞美”转为指责。
18
Hale Waihona Puke 托物寓意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 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
12
照应
照应 :指作品下文与上文相呼应 ,即 “回 应上文”。作品如前面有伏笔或提示,后 面则必有照应。前后映衬,有呼有应,使 作品脉络相连,结构严谨。
1
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 伏笔、 铺垫 、照应(呼应)、 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托物寓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2
象征
象征: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 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 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 共性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要写作方 法的理解。照应的句子是:四十年岁月如 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 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
作用 :承上启下
14
正面描写 (直 接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把人物或景 物的状态 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 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直接对景物描写为正面描写。 如朱自清的《春 》直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进行 描写也是。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对菲利普夫 妇的描写。 正面描写又称之为直接描写, 也叫实写 。 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动静描写,虚实描写,色彩 渲染描写, 观察角度变化(俯视、仰视、平视) 描写,点面结合描写五种15 描写方法。
与“欲扬先抑”相反,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运用截然相 反的一种写法--欲抑先扬 。如果要批评、贬斥某人(物) 的不良之处,不是一开始就直接指责,而是用假托的方 式,先说其 “好处”,在读者心存狐疑之时,作者再由 所谓“好处”转而揭示其害处, 由“赞美”转为指责。
18
Hale Waihona Puke 托物寓意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 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
12
照应
照应 :指作品下文与上文相呼应 ,即 “回 应上文”。作品如前面有伏笔或提示,后 面则必有照应。前后映衬,有呼有应,使 作品脉络相连,结构严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教学PPT-考点九-鉴赏表达技巧答题模板PPT课文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教学PPT-考点九-鉴赏表达技巧答题模板PPT课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d46b5bd312b3169a551a476.png)
把我…们… 看和上…去…像一相揭群对贪比示婪,主的突观出旨光强、客调,了画迫…龙不…急(点待主睛地要感描、受写深着的这事化座物(无)比的升熟…华悉…的特)城点主市(的主题景题。致、。精神),表达了……情感。
结构:在行文上,它为后文中朋友舍己为人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 一、范老头用了激将法,说我们居然懦弱到不敢将自己欣赏的人的名字说出来。 营造……的气氛,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这在以前,我们和班主任、老师之间,是从来没有过的。 但朋友总不让他靠近窗户,俨然是个贪婪的大孩子。 通过描写……(次要人物),意在衬托主要人物……的形象。
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突出事物……的特征。
【注意】记叙文中的说明,是为了把事情讲清楚,从整体上看仍是为 写人叙事服务的。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⑥不到一个月,范老头问我们,在班级里有没有欣赏的异性?如果有,不妨把他或她的名字写在纸上交给他。
每次他也抢着要靠窗坐着。
”他的妻子一脸爱怜地看着他,笑着解释说:“你要知道,耶路撒冷经常有恐怖袭击,我们每天都诚惶诚恐地活着,就连每次吃饭都 不愿意挑靠窗的餐桌,如果不得不坐在靠窗的餐桌时,他总是很大男人地坐在靠窗的位置,这样的话,遇到恐怖袭击,可以把我挡住 ……”听到这里,我心里顿时涌起一股巨大的感动。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的特点。 二、范老头用他那细小的老鼠眼,充满深情地扫向我们,嘴里还说,相信我,没事的!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 了……,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引用
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 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答题模板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记叙
结构:在行文上,它为后文中朋友舍己为人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 一、范老头用了激将法,说我们居然懦弱到不敢将自己欣赏的人的名字说出来。 营造……的气氛,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这在以前,我们和班主任、老师之间,是从来没有过的。 但朋友总不让他靠近窗户,俨然是个贪婪的大孩子。 通过描写……(次要人物),意在衬托主要人物……的形象。
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突出事物……的特征。
【注意】记叙文中的说明,是为了把事情讲清楚,从整体上看仍是为 写人叙事服务的。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⑥不到一个月,范老头问我们,在班级里有没有欣赏的异性?如果有,不妨把他或她的名字写在纸上交给他。
每次他也抢着要靠窗坐着。
”他的妻子一脸爱怜地看着他,笑着解释说:“你要知道,耶路撒冷经常有恐怖袭击,我们每天都诚惶诚恐地活着,就连每次吃饭都 不愿意挑靠窗的餐桌,如果不得不坐在靠窗的餐桌时,他总是很大男人地坐在靠窗的位置,这样的话,遇到恐怖袭击,可以把我挡住 ……”听到这里,我心里顿时涌起一股巨大的感动。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的特点。 二、范老头用他那细小的老鼠眼,充满深情地扫向我们,嘴里还说,相信我,没事的!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 了……,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引用
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 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答题模板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记叙
PPT《回延安》贺敬之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详解(信天游,线索,祈使语气,夸张、拟人)
![PPT《回延安》贺敬之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详解(信天游,线索,祈使语气,夸张、拟人)](https://img.taocdn.com/s3/m/beb66535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9.png)
每句四个节拍(有时有衬字),与七言诗略同。短的只有一两节 ,长的可达数十节。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 以换韵。多节时,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
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56年,诗人从北京回到了曾经生活过的革命圣地延安,看到 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发展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于是用陕北“ 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伟 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 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延河》上。
运用拟人的 修辞方法, 给人鲜明可 爱的印象。
第五小节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使人联想到大好的革 命形势,写出了延安在革 命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脚印”既是人民领 袖的脚印,也是中国革命 的脚印。
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延安称作母亲,生动形 象地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欢喜 激动的心情。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杜 甫川、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运用 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延 安的父老乡亲们; “迎过延河来”表现了延安 父老高涨的热情。
一 激动、跳跃
二 深厚
三 真挚、亲切
四 热情、明快
五 激越、昂扬
全诗以诗人离别十年后重返延 安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为线索, 即 “重逢——回忆——赞美——展 望”
主要内容
表达重返延安时的激动之情,以及见到延安亲 一 人时的喜悦之情。 二 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
情。 三 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之间的
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56年,诗人从北京回到了曾经生活过的革命圣地延安,看到 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发展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于是用陕北“ 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伟 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 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延河》上。
运用拟人的 修辞方法, 给人鲜明可 爱的印象。
第五小节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使人联想到大好的革 命形势,写出了延安在革 命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脚印”既是人民领 袖的脚印,也是中国革命 的脚印。
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延安称作母亲,生动形 象地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欢喜 激动的心情。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杜 甫川、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运用 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延 安的父老乡亲们; “迎过延河来”表现了延安 父老高涨的热情。
一 激动、跳跃
二 深厚
三 真挚、亲切
四 热情、明快
五 激越、昂扬
全诗以诗人离别十年后重返延 安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为线索, 即 “重逢——回忆——赞美——展 望”
主要内容
表达重返延安时的激动之情,以及见到延安亲 一 人时的喜悦之情。 二 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
情。 三 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之间的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汇总-PPT课件-图文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汇总-PPT课件-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6698e31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f.png)
排比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例3: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饱含热情地赞颂了他们所具有了崇高的意志品质。
你也来练一练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了我对家的记忆无比清晰,饱含着对家的深深眷恋。
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又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本句除了设问外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还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了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人民子弟兵的拥护和热爱。
谢谢!
夸张
定义:在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艺术上的扩大或缩小。 作用:起到高度强调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夸张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例: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好像下了火。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太阳出来后,地上极度炎热的情况,鲜明地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拟人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语言或行动。 作用:使语言生动形象,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树竞相开花的场景,展现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美好。
例3: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饱含热情地赞颂了他们所具有了崇高的意志品质。
你也来练一练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了我对家的记忆无比清晰,饱含着对家的深深眷恋。
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又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本句除了设问外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还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了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人民子弟兵的拥护和热爱。
谢谢!
夸张
定义:在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艺术上的扩大或缩小。 作用:起到高度强调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夸张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例: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好像下了火。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太阳出来后,地上极度炎热的情况,鲜明地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拟人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语言或行动。 作用:使语言生动形象,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树竞相开花的场景,展现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美好。
初中语文培优讲义第4讲《常见修辞手法的使用》课件
![初中语文培优讲义第4讲《常见修辞手法的使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4b6546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3.png)
例题: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 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 的情态和旺盛种表达效果,对原有的事物精选合乎 情理的扩大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 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形式:扩大夸张、缩小夸张 例子: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 夸张) 答题格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怎么 样,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题: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 声音都能听见。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教室 特别安静,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 明深刻的印象。
(四)排比
排比:由结构相同或者相似、意思相近或者语气一致 的词组或句子成串排列。一般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 句子组成。
作用:增强文章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 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 漓尽致。
例题: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 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 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七)对偶
对偶:运用对偶,高度概括了(抒发了、写出了)……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
对仗除了具备对偶所具有的特征之外,它还要求
上下两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是词性一致,平仄 相对,且上下两句同一位置上不得使用同一词语。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
A、C作者运用借代、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
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B.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千姿百态、各 具情趣的自然景色。
最新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PPT课件
![最新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bf86abdb84ae45c3a358cc7.png)
•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 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 得紧凑、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 节严丝合缝。
•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 突出主题。
• ●议论文:强化论点。
•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 度。
•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 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 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 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
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 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 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 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 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 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 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 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 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表现方法(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 想象、联想、象征等。 二、表现手法与描写手法 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 法,但其内涵不同。
• 4、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 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 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 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 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 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 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 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 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 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初中语文拟人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课件
![初中语文拟人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f3b451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b.png)
难见到星星点点的蓝。(A)山坡北面风吼起来的那一刻,滑下南坡的一股小小的风, 也会吹得这几朱野山桃腰肢大颤,那密密层层的花也就厮磨在了一起,那种无声的舞 蹈真是热烈;(B)若是北面风声小了,那些秀丽的花顿时就在安静的阳光下庄敬自强,少女
般腼腆,纹丝不乱。
香山野桃悄然开
北京香山,今日风野。
黄亚洲
沿着曲曲鸾弯的碎石山径一路蜿蜒上山,耳边都是好风,如兽吼。满山的树杈与枝丫,互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 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这里小山“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还会说话,像人 一样有爱心,就赋予了小山人一样的言行,对济南的山作想象 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暖的原因。
分析拟人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般可按照这样的思路:
初中语文知识考点系列讲解 (二)
分析拟人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 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老舍《济南的冬天》)
害了羞
——拟人修辞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它赋予物以 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物。
1.具体的事物 向日葵摇头微笑着。 雷声隆隆,为我鸣锣开道。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 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 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 清风流水应和”“呼朋引伴”“卖弄”“唱出”这些词语原本用 来写人的情态和动作,这里用来写鸟儿,就运用了拟人修辞。
分析拟人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般可按照这样的思路:
2.分析拟人手法在文中表 现的具体内容。
香山野桃悄然开
黄亚洲
般腼腆,纹丝不乱。
香山野桃悄然开
北京香山,今日风野。
黄亚洲
沿着曲曲鸾弯的碎石山径一路蜿蜒上山,耳边都是好风,如兽吼。满山的树杈与枝丫,互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 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这里小山“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还会说话,像人 一样有爱心,就赋予了小山人一样的言行,对济南的山作想象 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暖的原因。
分析拟人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般可按照这样的思路:
初中语文知识考点系列讲解 (二)
分析拟人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 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老舍《济南的冬天》)
害了羞
——拟人修辞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它赋予物以 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物。
1.具体的事物 向日葵摇头微笑着。 雷声隆隆,为我鸣锣开道。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 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 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 清风流水应和”“呼朋引伴”“卖弄”“唱出”这些词语原本用 来写人的情态和动作,这里用来写鸟儿,就运用了拟人修辞。
分析拟人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般可按照这样的思路:
2.分析拟人手法在文中表 现的具体内容。
香山野桃悄然开
黄亚洲
初中语文表达手法之对比与衬托课件(共35页)
![初中语文表达手法之对比与衬托课件(共35页)](https://img.taocdn.com/s3/m/49f326de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12.png)
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4.衬托常用于描写。
4.对比常用于论述。
在阅读中的运用 04
秋的济南
到济南的时候,是十月底,秋已经深了。 朋友说,到南部山里看月亮,数星星。心想好雅致的念头,便兴头头去了。当时节, 山间层林尽染,斑斓绚烂,是秋的极致了。有各色奇石,在山里随意散落着,不言不语。 柿子树上还有柿子,一盏盏小灯笼似的,在秋阳里晶莹耀眼。有朋友忍不住淘气起来, 爬上去摘柿子。不一会儿,果然捧了柿子过来,给我们吃。一阵风吹过,叶子纷纷落下 来,阳光里仿佛下了一场金色的急雨。群山寂静,天上有几块闲云,悠悠飞过来,不知 什么时候,又飞走了。
衬
托 1.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 的 作 2.使衬托的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用
03 对比和衬托的区分
对比和衬托的区分
对比
1.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 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 之分。
衬托
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 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 物的。
例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 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例句: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 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 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 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衬托
02
衬 托
定义:
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衬托分类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 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 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
10
示例:
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 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③花儿们呼吸着夜晚的清新空气,都想谈 谈心里话。
作用: 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
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
11
夸张
说明: 夸张就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
子一般。
.
5
暗喻
说明: 说甲是乙,也就是说本体是喻体。 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本
体与喻体的关系比明喻密切。 比喻词:“是”、“成了”、
“变为”等。
.
6
示例:
①八只小猫真的成了和他们共思想共行动 的小朋友。
②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 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 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 蓝水晶。
修辞方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对偶 反复 设问 反问
.
1
比喻
说明: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或情
境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比喻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比
喻的事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
2
作用:
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所有比喻的事物显得十 分新鲜,清晰、传神,使复杂的道理由难化易, 简洁明了,使读者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17
反复
说明: 反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
子一再出现。 反复可以连续,也可以间隔。
.
18
示例:
①……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②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作用: 可以突出强调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
加强语气,突出感情。用于一般文章可使脉络清 楚,用于诗歌可增加旋律美,加强节奏感。
组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
16
示例: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作用: 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读
起来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炼,集中,概 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 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 表现力。
.
读者的注意,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 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
21
反问
说明: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以加强语气。 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蕴含在问句之中。
.
22
示例:
①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②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 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 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 自豪吗?
的形象性,同时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 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
13
排比
说明: 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
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
14
示例:
①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 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 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②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 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 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 波涛在澎湃。
作用: 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
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便得形式整齐美 观,音节响亮。
.
15
对偶
说明: 对偶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
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夸张能起到更鲜、更突出的表现事物的作用。
.
12
示例:
①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 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②因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 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作用: 只要夸张不失实,而又不近于实,那么,它可以增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
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 设问是自问自答。
.
20
示例:
①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 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②你们听人们说过吗?远望着,我简直像朵朵 红云,飘在花园的背景上。
作用: 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的气势,引起
.
3
明喻
说明: 说甲像乙,也就是说本体象喻体。 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能明显地
看出是打比方比喻词:“像”、 “像……似的”、“像……一般”、 “好比”等。
.
4
示例:
①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 ②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 ③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
.
7
借喻
说明: 直接把甲说成乙。 借喻不说本体,而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把本体
说成喻体,没有比喻词,本体也不出现。
.
8
示例:
①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 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②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 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
9
拟人
说明: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作人,写
作用:
增强语言气势,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 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
23
.
10
示例:
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 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③花儿们呼吸着夜晚的清新空气,都想谈 谈心里话。
作用: 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
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
11
夸张
说明: 夸张就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
子一般。
.
5
暗喻
说明: 说甲是乙,也就是说本体是喻体。 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本
体与喻体的关系比明喻密切。 比喻词:“是”、“成了”、
“变为”等。
.
6
示例:
①八只小猫真的成了和他们共思想共行动 的小朋友。
②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 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 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 蓝水晶。
修辞方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对偶 反复 设问 反问
.
1
比喻
说明: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或情
境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比喻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比
喻的事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
2
作用:
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所有比喻的事物显得十 分新鲜,清晰、传神,使复杂的道理由难化易, 简洁明了,使读者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17
反复
说明: 反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
子一再出现。 反复可以连续,也可以间隔。
.
18
示例:
①……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②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作用: 可以突出强调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
加强语气,突出感情。用于一般文章可使脉络清 楚,用于诗歌可增加旋律美,加强节奏感。
组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
16
示例: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作用: 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读
起来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炼,集中,概 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 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 表现力。
.
读者的注意,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 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
21
反问
说明: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以加强语气。 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蕴含在问句之中。
.
22
示例:
①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②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 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 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 自豪吗?
的形象性,同时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 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
13
排比
说明: 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
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
14
示例:
①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 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 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②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 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 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 波涛在澎湃。
作用: 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
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便得形式整齐美 观,音节响亮。
.
15
对偶
说明: 对偶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
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夸张能起到更鲜、更突出的表现事物的作用。
.
12
示例:
①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 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②因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 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作用: 只要夸张不失实,而又不近于实,那么,它可以增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
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 设问是自问自答。
.
20
示例:
①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 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②你们听人们说过吗?远望着,我简直像朵朵 红云,飘在花园的背景上。
作用: 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的气势,引起
.
3
明喻
说明: 说甲像乙,也就是说本体象喻体。 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能明显地
看出是打比方比喻词:“像”、 “像……似的”、“像……一般”、 “好比”等。
.
4
示例:
①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 ②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 ③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
.
7
借喻
说明: 直接把甲说成乙。 借喻不说本体,而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把本体
说成喻体,没有比喻词,本体也不出现。
.
8
示例:
①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 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②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 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
9
拟人
说明: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作人,写
作用:
增强语言气势,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 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