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三:仁者爱人
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范文
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2、名句背诵:背诵1.6、5.26两章。
3、感受鉴赏:,鉴赏“爱人”的具体表现,感受孔子“仁者”的温度。
4、思考领悟:领会“仁”的具体思想内涵,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领会“仁”的丰富内涵,感受“仁者”的温度。
2、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心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康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这话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于丹的观点,即孔子的理论是适合男女大众的,具有普遍性,所以没有色彩。
那么孔子的温度体现在哪里?在今天这个略感寒意的初冬的下午,我们一起来学习《仁者爱人》,来感受孔子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温度。
(板书“仁者爱人”)二、说文解字,切入课题。
1、解字: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个章节都涉及仁字。
所以,儒家学说甚至被称为“仁学”。
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
”《礼记》郑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PPT)仁字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一说明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
加二就是两个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另外一个人。
那就产生了相互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助、怎样相爱的问题。
仁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
你自己处好了,对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
《论语》《孟子》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孟子》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专题三:仁者爱人课题:《仁者爱人》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义礼智”,请问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进入下一课内容的学习。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君子之道二、初读感知1、识记:輗()軏()惮()硁()狷()筲()便()狎()弟同“悌”2、初步感知:孔、孟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君子之道?三、读析、讨论、质疑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君子不器:君子不要做一个器具。
意指器物各适其用但不能相通,君子则注重修养道德,成就通才,用无不周。
(2)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大车指的是牛车。
(3)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
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把“如”解释为“类似”。
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6)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
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7)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
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8)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
比喻器量狭小的人.(9)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10)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11)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
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仁者爱人学习教学学习设计苏教版本学习教案
《仁者爱人》教课方案《论语》在春秋期间,学术上,出现了“百花怒放”的现象,在诸之百家中,我们不可以不提孔子,提起孔子,我们就要提到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我们知道儒家的中心思想就是“仁”“仁爱”。
这也是孔子一世追求的,是孔子思想的中心和精华。
我们今日联合选文《仁者爱人》共同学习和商讨孔子的“博爱观”。
一、、自由朗诵课文,熟习内容我们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将选文分红个章节。
《论语》是语录体的形式,每一个人读它都有自己不同的感觉,第一要求每一个人自由地高声朗诵,要能读出自己的感觉。
、齐读全文,纠正字音。
入则孝,出则弟(ì)若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ì)能近取譬(ì)冕衣裳者(á)固相师之道也ì吾其被发左衽(ī)齐读节并思虑:贯串孔子一世的思想是什么?忠恕何为忠?(用原文回答)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想事事行得通,也要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简单地说,就是全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踊跃为人,对人悉心全力。
何为恕?(用原文回答)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想做的事,你就不要强者所难,不要给他人造成麻烦和损害。
宽厚遇人、孔子以为一个人既要做到“忠”又要做到“恕”,也就是说要爱大家,第一应当从什么地方做起?齐读第一节和译文,并思虑:孔子以为要爱大家,第一从什么地方做起?入则孝,出则弟(孝是孝敬父亲母亲,弟是敬爱兄长)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孝敬父亲母亲,弟是敬爱兄长。
父亲母亲兄长是自己的亲人,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会去爱他人和宽厚的对待他人呢。
在此,孔子告诉我们,博爱是一种感情,第一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才能推已及人,这样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广泛和睦。
总结:齐读板书上的句子:入则孝,出则弟孝弟爱亲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忠恕爱大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就是要孝敬父亲母亲,敬爱兄长。
2024年度仁者爱人教学教案
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的含义
尊重他人是指对他人的人 格、权利、观点和选择给 予认可和尊重,不干涉他 人的自由和尊严。
2024/3/23
尊重他人的表现
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 人的不同观点,不嘲笑或 轻视他人,以及避免对他 人进行恶意攻击或诽谤。
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尊重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际 关系的基础,也是促进社 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因素 。
仁者爱人的实践方法
探讨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者爱人的思想,包括倾听 、理解、关心、帮助他人等方面,并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实 践方法和技巧。
30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01 02
社会变革对仁者爱人的影响
分析了当代社会变革对仁者爱人思想的影响,包括科技进步、经济全球 化、文化多元化等方面,以及这些变革对人们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
以亲爱亲人为最大的仁爱。
《荀子》中也提到
“仁者必敬人。”:这句话说明 了仁者不仅要爱人,还要尊敬人
。
2024/3/23
16
现代社会中实践仁者爱人思
04
想意义和价值
2024/3/23
17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24/3/23
倡导仁爱精神
01
通过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仁爱观念,关爱他人,形成和谐友善的
社会氛围。
本课程共计36学时,每周4学时。
2024/3/23
教学内容安排
前8学时介绍儒家思想和“仁者爱人”观念的背景及内涵;中间16学时结合历史案例和现 实生活,深入分析“仁者爱人”思想的应用与实践;最后12学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和课堂展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考核方式
采用平时成绩(占40%)和期末闭卷考试(占60%)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课 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期末闭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仁者爱人”思想的理 解和掌握程度。
仁者爱人教案(用)
仁者爱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仁者爱人”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 引导学生将“仁者爱人”的理念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二、教学重点1. “仁者爱人”的概念和意义。
2. 如何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仁者爱人”的深层含义。
2. 将“仁者爱人”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仁者爱人”的概念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实例。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将“仁者爱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内容1. 第一部分:讲解“仁者爱人”的概念和意义。
1.1 介绍“仁者”的定义和特点。
1.2 阐述“爱人”的含义和重要性。
1.3 分析“仁者爱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第二部分: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1 讲述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技巧。
2.2 分享乐于助人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2.3 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落实“仁者爱人”的理念。
3. 第三部分:将“仁者爱人”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1 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仁者爱人”的态度和方法解决问题。
3.3 举例说明如何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场合践行“仁者爱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仁者爱人”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仁者爱人”的概念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真实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
4.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就如何将“仁者爱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展开讨论,并提出具体建议。
5.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仁者爱人”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仁者爱人”理念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论语《仁者爱人》优秀教学案例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本教学案例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仁爱精神的重要性。这种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直观地理解仁者爱人的内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贯穿整个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仁爱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融入生活实践,提高道德素养
本案例强调将仁爱精神融入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提高道德素养。通过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认识到仁爱精神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主动践行仁者爱人。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例如,让每组分析一个与仁爱相关的案例,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精神,并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悟。此外,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提升的重要环节。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反思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道德、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仁爱精神的重要性。例如,通过讲述发生在校园里的关爱故事,让学生思考如何将仁爱融入日常生活。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仁爱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直观地理解仁者爱人的内涵。
《仁者爱人》教学设计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仁的概念及其内涵
解释了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包括爱人、尊重生命、追求和谐等内涵。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
阐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包括亲亲之爱、仁民爱物、博施济众等。
仁的实践意义
探讨了仁在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实践意义。
关键知识点回顾总结
1
2
3
探讨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如以人为本、重视团队合作、强调社会责任等。
跨文化视角下仁爱观念传播策略
承认不同文化背景下慈善观念的差异,避免文化冲突。
寻找不同文化背景下慈善观念的共同点,促进交流合作。
通过教育、媒体、文化交流等途径传播仁爱观念,提高公众意识。
鼓励个人和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尊重文化差异
求同存异
传播策略
实践探索
05
CHAPTER
互动环节:学生展示与讨论
仁爱观念的具体表现
仁爱观念具体表现及实践意义
在当代社会,推广仁爱观念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
仁爱观念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形成健全的人格。
培养良好品德
通过推广仁爱观念,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心和责任感,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提前向学生征集以“仁爱”为主题的创意作品,如绘画、手工、摄影、短视频等。
创意作品征集
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作品,让创作者分享创作灵感和过程,表达对仁爱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作品展示
观众可以对作品进行点评和提问,与创作者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仁爱精神的表达和传播方式。
仁者爱人教案(用)
仁者爱人教案(用)第一章:仁者爱人的概念1.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的概念,例如:“你们认为什么是仁者?什么是爱人?仁者如何爱人?”1.2 讲解:解释仁者爱人的含义,强调仁者是指有仁爱之心的人,爱人是指关心和爱护他人。
引用《论语》中的相关经典语句,如:“仁者爱人”(《论语·颜渊》)来支持解释。
1.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仁者爱人的理解和观点,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1.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历史上的仁者爱人的案例,如孔子、孟子等,让学生分析他们的行为如何体现仁者爱人的精神。
第二章:仁者爱人的实践2.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例如:“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展现仁者爱人的精神?”2.2 讲解:解释仁者爱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方法,如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宽容他人等。
引用一些经典故事或寓言来说明仁者爱人的实践意义。
2.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者爱人的经验和感受,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2.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制定一个关于如何在校园或社区中实践仁者爱人的计划,如组织公益活动、帮助弱势群体等。
第三章:仁者爱人的价值观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的价值观,例如:“你们认为仁者爱人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重要吗?为什么?”3.2 讲解:解释仁者爱人的价值观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如促进和谐社会、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等。
引用一些现代社会的例子来说明仁者爱人的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3.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仁者爱人价值观的理解和看法,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3.4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不同场景下展现仁者爱人的价值观的情景,如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中。
第四章:仁者爱人的挑战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实践仁者爱人时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你们认为在实践仁者爱人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4.2 讲解:分析在实践仁者爱人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如自我利益的冲突、他人的不理解等。
《仁者爱人》优秀教案
•课程介绍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仁爱思想内涵探讨•跨文化对比:东西方仁爱观念异同目•当代社会中践行仁爱精神途径和方法•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录《仁者爱人》背景及意义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阐述儒家思想中“仁”的核心地位,以及“仁者爱人”作为儒家道德观的重要体现。
历史背景分析《仁者爱人》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纷争。
文化价值探讨《仁者爱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建设的深远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仁者爱人》的思想精髓,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仁者爱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思想,理解儒家仁爱观的内涵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促进个人品德的全面提升。
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安排与时间课程安排时间安排原文朗读及注释原文朗读注释教师对难懂的字词及句子进行注释,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仁爱思想礼制观念中庸之道030201主题思想阐释艺术手法欣赏写作风格语言特色分析本文的写作风格,如以记言为主、言简意赅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
结构布局仁爱观念起源与发展01020304儒家仁爱思想核心内容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孝悌之义中庸之道现代社会中仁爱观念应用构建和谐社会01培育良好品德02推动社会公益事业03东西方文化中仁爱观念比较东方仁爱观念西方仁爱观念不同文化背景下仁爱实践案例分析东方仁爱实践西方仁爱实践全球化视野下仁爱观念传播与影响全球化对仁爱观念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东西方文化交融,仁爱观念在跨文化交流中得以传播和丰富。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保护、国际援助等,体现出全球化的仁爱精神。
仁爱观念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实践在全球范围内,人们通过国际组织、民间团体和跨国企业等多种渠道践行仁爱。
例如,参与国际救援行动、推动全球教育公平、关注气候变化等,以实际行动践行仁爱精神。
苏教版选修仁者爱人教案2篇
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仁”的含义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2、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3、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孔子“仁”的含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还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可见孔子认为礼乐不在形式,不在器物,而在于本质,本质就是“仁”。
怎么理解“仁”呢?成为“仁者”的条件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内容讲解1. “仁”的根本是什么?(1.2)孝弟这两点做好了才能做学问,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死读书。
所以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问。
”2. “仁”的内涵是什么?即“仁”的真谛是什么?“仁”是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就是它的核心。
这个核心不是孔子自己说的,而是他的一个叫曾参的弟子说的,就是“忠恕”。
“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做到这一点难不难,你能做到吗?我知道有个人做不到,这个人是子贡,这是孔子告诉我们的。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于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这是子贡很得意讲自己学问修养的心得。
他说,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样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
譬如有人骂我,我会觉得不高兴,因此我也不骂任何人。
换句话说,别人给我的痛苦、烦恼,我不喜欢,因此我也不愿加给任何一个人痛苦、烦恼。
你说一个人够做到这样的修养,多了不起!他向孔子报告了自己这个做学问的可贵心得。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孔子听了便说:子贡呀!这是你做不到的呀!再下一句虽然没有写出来,但隐约中包涵有孔子自谦的意味,等于说,就算我为师的也不能完全做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为什么呢?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活着,一定烦恼了别人,这是必然的道理。
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然后自己得到一点所谓“享受”,所谓“幸福”。
仁者爱人教案(用)
《仁者爱人》教学目标:1、理解“仁”的丰富内涵与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
3、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4、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义,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明确“忠恕”的内涵。
3、背诵重点章节。
4、正确理解孔子“仁”的含义。
5、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教学难点:1、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
2、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论语》中关于“仁”的阐述有很多,《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出现 109次,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
回顾学过的部分,有关“仁”的阐述比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章P9)今天,我们来学习《仁者爱人》以进一步探究“仁”的内涵,深入了解儒家的仁爱观。
二.释题题目“仁者爱人”也是出自于《论语》里的一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是大教育家,因材施教,樊迟是孔子的一个不怎么聪明的学生,因此孔子用最浅显的语言跟他讲道理,只教他“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
则仁者具体该如何去“爱人”呢?我们学习课文的章节来探讨。
三、朗读1—4章。
1、你的声音原来可以这样美:学生大声自由朗读1—4章。
2、我们的声音原来可以这样美:齐声朗读一遍。
四、研习文本(一)“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仁之本:孝悌(修身要务,德育为先,智育为后)(研读1.6)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与这个问题。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苏教版-选修 《〈论语〉〈孟子〉选读》-仁者爱人-仁义礼智 市赛一等奖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去、贼、恶、焉)和有关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深刻理解孟子的“性善论”,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重点讲授第1则、6则。
2.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
三、教学难点1.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2.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
对了,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提出的,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同学们,还记得512汶川大地震吧,几秒钟的时间一座城市化为废墟,多少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各行各业的人们纷纷捐款,解囊相助,时刻关注着四川人民。
那我想问一下,他们、你跟四川的同胞是亲戚吗?是朋友吗? 认识吗?——不认识,那你们为什么会捐款捐物,甚至留下了泪水呢?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同情的心理,也就是侧隐之心。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二)预习检测1.读准下列字音孺()子怵惕()()羞恶()之心强()恕而行不如荑稗()()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庶民去之,君子存之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3)若火之始然。
4.翻译句子(1)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3)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4)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三)关于“性善论”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
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端说”。
仁者爱人ppt 苏教版
仁者爱人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孙世华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者也B.不以舜之所以..别野人也..事尧事君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C.贼.其民者也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D.不甚,则身危.国削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国2.下列各项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此之谓也。
A.申之以孝悌之义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甚矣,汝之不惠!D.何以伐为3.翻译(1)规矩,方员之至也。
圣人,人伦之至也。
(2)《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附:答案(一)1.(1)担心,忧虑;(2)这里指外有威仪,内无真诚的人;(3)惰佚游荡;(4)轻视,无恭敬之心;(5)更改,改变。
2.(1)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2)承接关系的连词,可不译;(3)转折关系的连词,却;(4)因果关系连词,因而;(5)并列关系连词,可不译;(6)修饰关系连词,可不译。
3.(1)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友;(2)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昂;(4)意动用法,以……为鉴。
4(1)作为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
(2)孔子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
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3)君子的过失好比日蚀月蚀:错误的时候,每个人都看得见;更改的时候,每个人都仰望着。
(二)1.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而“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
“义”是评判事情的价值准绳。
“仁”、“义”、“礼”是一个整体。
“义”是“礼”的内容,“礼”就是“义”的形式,“仁”在内,“义”在外。
《仁者爱人》教案
《仁者爱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仁者爱人》的文本内容,体会“仁爱”的内涵。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仁者爱人》的文本内容,掌握“仁爱”的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将“仁爱”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仁者爱人》的作者孟子及其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仁者爱人”这个主题,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仁爱”的理解。
(二)文本解析1.让学生自读《仁者爱人》,理解文本内容。
2.教师对文本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分析孟子对“仁爱”的阐述,让学生明白“仁爱”的内涵。
(三)案例分析1.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这些行为是否符合“仁爱”的理念。
2.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四)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
2.学生分享自己的行动计划,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3.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时刻关注“仁爱”,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仁爱”的感悟文章。
2.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记录下自己在生活中践行“仁爱”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析《仁者爱人》文本,引导学生关注“仁爱”的内涵,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讨论和实践。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于“仁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确了自己在今后生活中如何践行“仁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仁者爱人》的文本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把握孟子关于“仁爱”的具体论述,难点在于让学生将这种理念与实际行为联系起来。
仁义礼智-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仁义礼智-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要义和精华:孔子的思想,主人公之属性、教育意义等。
2.掌握仁义礼智的概念和特点,并尝试将这些概念应用于现实生活,探究其在现代人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3.了解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社会道德风尚。
二、课程内容1.《论语》中的仁义礼智教育思想1.仁者爱人,义者正人,礼者待人有礼,智者明理通达。
2.《论语》中包含的四种智慧:知足,知耻,知好,知恶。
3.强调以仁为本,以义为师,以礼为准则,以智为能力。
2.《孟子》中的仁义礼智教育思想1.强调了教育的目的:以教化人,成就人的品德和才能。
2.以仁爱为核心,加以智慧和正义的辅助。
3.传承成语:“满招损、谦受益”、“仁者无敌”。
三、教学方式1.深度讲解:教师以文字为主,解释《论语》、《孟子》中的重难点,让学生深度领悟仁义礼智的概念和特点。
2.互动讨论:对于一些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通过互动讨论的形式来解决问题,并让学生自由发挥。
3.阅读课外资料:将孔子思想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发现现代人应该如何将孔子思想应用于工作、生活、学习、交际中。
四、评价方法课程结束时,通过作业、小测验、自我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来了解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对教学质量的检验。
五、扩展拓展本次课程只是对《论语》、《孟子》的简单介绍,仅仅只是让学生了解其思想和教育意义,如学生有兴趣深入了解,可以向老师咨询或自行发掘。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实践,尝试将仁义礼智的概念融入现实生活中。
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领悟孔子思想的神韵和内涵,达到实现自我提高的目的。
结语孔子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更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论语》、《孟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孔子思想的内涵和特点,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论语《仁者爱人》教案、教学设计
1.理解《论语》中“仁者爱人”的深层含义,把握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精髓;
2.将“仁者爱人”的原则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生活中的道德困惑;
3.感受“仁”的哲学魅力,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讲述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论语》的语境;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仁者爱人”相关的图片、视频,引发学生思考。
2.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分发学习资料,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论语》原文,理解“仁者爱人”的含义;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仁者爱人”的认识,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3.课堂讲解,深入剖析
-教师针对“仁者爱人”的内涵进行讲解,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分析;
-结合时事热点,让学生认识到“仁者爱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6.课后拓展,巩固提升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仁者爱人”的原则分析实际问题;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思考深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道德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展示图片、视频:“请大家看看大屏幕上的图片和视频,思考一下,这些场景中体现了什么样的品质?”
3.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仁”的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提问:“那么,你们认为什么是‘仁’呢?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哪些体现‘仁’的行为?”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对“仁者爱人”的内涵进行详细讲解,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仁”的实质。
苏教版选修《仁者爱人》教案
苏教版选修《仁者爱人》教案苏教版选修《仁者爱人》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选修《仁者爱人》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导入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在《论语》一书中出现了100多次,(幻灯.显示几则仁的语句)仁的内涵也极广泛,但是无论如何去理解,假如要归原,或许可以用“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来解说。
(引入本标题)“一”为道,“二”为天与地。
“仁”为人与天地、人与人的亲密和美关系。
二、过程1、先给予学生一定时间结合翻译大体把握几则片段的大意,幻灯显示重点字词,落实局部字词的读音、含义等(其余具体字词的落实穿插在片段的具体分析中)2、研读第一个片段,分析,想要成为仁者,他首先需要做到什么?然后还需要做什么?孝悌为儒家仁爱之根本,先爱家人,才能泛爱众(引入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认为孝悌为根本的相关资料——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仁者爱人》教案
《仁者爱人》教案《仁者爱人》教案《仁者爱人》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仁”的丰富内涵。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
3、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教学难点1、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
2、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
教学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论语》中关于“仁”的阐述有很多,《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出现109次,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
回顾学过的部分,有关“仁”的阐述比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2章P9)二.释题题目“仁者爱人”也是出自于《论语》里的一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孔子是大教育家,因材施教,樊迟是孔子的一个不怎么聪明的学生,因此孔子用最浅显的语言跟他讲道理,只教他“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
三、文本探究(一)“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仁之本:孝悌(修身要务,德育为先,智育为后)(研读1.6)仁之则:忠恕忠:尽心竭力。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解读6.30章)恕:推已及人,仁爱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读5.12章)“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颜渊》仁之上:圣(博施济众)(解读6.30章)(二)实践“仁”的方法、途径是什么?孔子自己是否达到“仁”?仁之方:能近取譬(推己及人)(解读6.30章)(解读5.26,10.17,7.9,15.42,9.106)(7.27)仁的实践: 1、“言志”,体会三人的不同点。
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2、问人:重人不重财细节描写拓展3、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分析其语言的平实与浅易,理解运用具体细微的记述,真切地反映孔子对盲人的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仁者爱人》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孔子和孟子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理解了人的价值,先后构建出以仁为核心的儒学道德体系。
他们认为,仁植根于人性,并依循着人性自然健康的发展;仁是一种广博宏大的爱,包蕴着一切美德;仁是一种勇气和力量,引导着人实现善的理想。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初读感知1、识记:颠沛( ) 譬( ) 施( ) 矣同也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仁的含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1、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恶乎:于何处。
(2)终食之间:一顿饭的时间。
(3)造次必于是:匆忙急剧之时一定守着仁。
(4)何事于仁:哪里只限于仁这件事。
意指何止是仁。
(5)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
即推己及人的意思(6)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
即推己及人的意思(7) 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
(8)信则人任焉:诚实就会受到别人的任用。
(9)事:从事、实践,照着做。
(10)亲亲而仁民:亲爱亲人仁爱至百姓。
这句是说仁爱是基于亲情的。
(11)仁也者,人也:意思是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时便有仁这种道德体现出来。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 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2)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3)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4)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
(5)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6) 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
“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7)施行仁的五种品德.四、练习巩固1、完成课后练习二,整理积累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
2、结合课文,谈谈你所理解的仁。
五、积累与应用1、文言知识积累。
2、课文名句诵读。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六、教后感悟《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专题三:仁者爱人课题:《仁者爱人》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欲仁,斯仁至矣”,请问仁包括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进入下一课的学习。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仁义礼智二、初读感知1、识记:莅( ) 暴( ) 知( ) 乐( )孙同“逊”上同“尚”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孔子和孟子对于仁义礼智的真知灼见。
三、读析、讨论、质疑1、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知及之:才智足以得到它。
本文中的之指的是天下国家。
(2)不庄以莅之:不以庄严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3)仁之实:仁的实质。
(4)事亲:侍奉兄长。
(5)节文斯二者:指对仁、义二者能调节与修饰。
(6)明于庶物:明了万物之理。
(7)非行仁义:不是将仁义当作手段来使用。
(8)几希:无几,极少,相差甚微。
(9) 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10)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11) 知及之:知,同“智”。
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
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0)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11)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12)成为君子的途径和方法。
(13)怎样处理仁和智的辨证关系。
(14)论述了勇和义的辨证关系。
(15)仁和义是人们行为的准绳。
(16)仁义礼智之心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感情。
(17)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四、练习巩固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2、总结文中的特殊句式。
3、完成课后练习三。
4、讨论:孔子是怎样论述仁义礼智的?孟子对此做了哪些发展?五、积累与应用1、阅读顾炎武《廉耻》一文,找出其中引用孔、孟言论的出处,并写一篇读后感。
2、名句诵读(1)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六、教后感悟《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专题三:仁者爱人课题:《仁者爱人》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义礼智”,请问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进入下一课内容的学习。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君子之道二、初读感知1、识记:輗()軏()惮()硁()狷()筲()便()狎()弟同“悌”2、初步感知:孔、孟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君子之道?三、读析、讨论、质疑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君子不器:君子不要做一个器具。
意指器物各适其用但不能相通,君子则注重修养道德,成就通才,用无不周。
(2) 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大车指的是牛车。
(3) 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4)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 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
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把“如”解释为“类似”。
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6) 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
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7) 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
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8) 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
比喻器量狭小的人.(9) 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10) 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11) 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
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12) 便辟:惯于走邪道。
(13) 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1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15) 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16)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17)大人:指居高位的人。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2)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
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
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3)阐述了义与利的辨证关系。
(4)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5) 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
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
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6)“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
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
(7)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8)君子担心的应该是自己有没有才能。
(9)君子的交友之道。
(10)君子爱好的标准。
(11)君子应该有所敬畏。
(12)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13)君子要勇于改错和善于改错。
(14)君子的羞耻观。
四、练习巩固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2、总结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3、总结文中的特殊句式。
4、讨论:你对孔子和孟子提出的诸多君子之道有何看法?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请说出理由。
五、积累与应用1、诵读名句(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言必信,行必果.(4)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合作探究:结合课文,谈谈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六、教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