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答案版)

合集下载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 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 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 并勾画疑难点。

2. 用时 30 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 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 (约公元前 313- 前 238) ,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 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 想家、教育家。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还认为 “人 定胜天 ”;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 ”法“”术“”实行统治; 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用。

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

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卷, 共 32 篇。

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 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

该书由 《论语》《孟 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著作 有《荀子》劝,鼓励。

1、诵读《劝学》全文,注音:中 () 规 輮()有() 槁 () 暴() 磨砺 ( ) 参()省() 知()明 须臾 ()跂 ()望 舆 ()马 舟楫() 生() 蛟()龙 跬() 步骐()骥 () 驽( )马 锲()而不舍 镂()刻)牙 蟹()螯()蛇鳝() 洞穴() 靛()青蓼()蓝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二段, 疏通句意, 并掌握如下知识点。

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则解释词义, 君.子.(古义: )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导学案答案

《劝学》导学案答案

《劝学》导学案参考答案跟踪训练一、夯实基础1. A (B项“跂”读qì,“省”读xǐng;C项“跬”读kuǐ;D项“镂”读lòu,“锲”读qiè。

)2. A (③应为“抬起脚后跟”,④应为“到达”,⑧应为“横渡”,⑩)应为“清楚”。

)3. B4. A5. D(分别表并列关系、修饰关系。

A项介词“比”;B项助词,表句中停顿,“者……也”表判断;C项助词,句中语气停顿。

)6. 况荀卿孙卿儒二、理解鉴赏1.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2. (1)表修饰,例:终日而思。

(2)表转折,倒: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 假,借助,利用。

“假公济私”的“假”为“借用”。

假仁假义,假,虚假。

4. 君子的本性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物罢了。

5. 可以从成功的要素角度分析。

三、教材回扣(已:动词,停止。

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

于:介词,从。

于:介词,比。

为:动词,形成。

中:符合。

)(有:通“又”。

槁:枯。

暴:晒。

然:这样。

就:接近,靠近。

)(博学:广泛地学习。

乎:相当于“于”。

知:通“智”。

)(尝:曾经。

而:连词,表修饰。

须臾:片刻。

跂:踮起脚后跟。

)(见者远:别人在很远的地方也能看见。

疾:强,指音量大。

彰:显明,清晰。

假:借助。

致:达到。

)(能水:会游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绝:横渡。

生:通“性”,指天性,禀赋。

)“于此”。

填空: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焉:兼词,(翻译:因此,没有一步一步的积累,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外,不积聚小的水流,就没有办法形成江海。

十驾:马拉车走一天叫“一驾”,十驾指十天的路程。

)(填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句式:定语后置。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一:专一。

寄托:寄身,托身。

躁:浮躁,不专一。

)。

《劝学》导学案答案

《劝学》导学案答案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 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 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了,(这) 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荀子劝学,勤奋将青出于蓝; 庖丁解牛,久练则技进乎道。
《劝学》复习 学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劝学》选自《荀子》,作者是 , 荀子 战国 名况,字卿, 末期著名的思想家, 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古代的 思想,反对 、 唯物主义 的迷信之 天命 鬼神 说;提出了 论的思想,强调教 性恶 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三、文言翻译(注意句式和活用词语)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译文: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 成车轮,它的弧度可以符合于圆规(画出的圆)。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所以木材用墨绳量过(再经过加工)就直了, 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 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 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1、而青于蓝 ∕而寒于水 连词,表转折,但是 而见者远 ∕而闻者彰 连词,表修饰,不译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鳌 连词,表并列,并且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而且
4、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连词,表修饰,不译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顺承,于是,就 或表因果,因而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连词,表假设,如果
二、解释下面的多义词
动词,接近,靠近 1、金就砺则利 2、连辟公府不就 动词,赴任,就职 3、轲自知事不就 动词,成功,完成 4、荆轲遂就车而去 动词,登上,乘 5、若无罪而就死地 动词,走向,走上 6、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副词,接近 7、已股落动词,断,断绝 动词,停,止 2、余音袅袅,不绝于缕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横渡 4、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动词,断绝 5、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动词,断绝,绝交 绝 6、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动词,终结,绝命 动词,超过 7、曹操智计,殊绝于人 8、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动词,达到极点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形容词,隔绝的,封闭的 10、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极,最,非常 11、绝无仅有 副词,完全,绝对

劝学导学案(含答案)-推荐下载

劝学导学案(含答案)-推荐下载

磨砺(lì)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参考”)
声非加疾也(古义“强”,今义“疾病”)
假舆马者(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金就砺则利(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用心一也(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
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
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
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者,……也,表判断)
青,取之于蓝(无标志判断,应翻译为: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2. 倒装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中心词+之+定语”模式)
3. 省略句
冰,水之为,而寒于水(“而寒于水”是“而冰寒于水”的省略)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不能十步”是“不能跨越十步”的省略)
多义词木直中绳合乎金就砺则利变得锋利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后跟假舟楫者借助而绝江河横渡蚓无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蛟龙生焉生长动词骐骥一跃一数词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形容词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形容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而神明自得智慧名词4
主备人:李 进 学案编号: 课题:《劝学》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1根保过据护管生高线0产中不工资仅艺料可高试以中卷解资配决料置吊试技顶卷术层要是配求指置,机不对组规电在范气进高设行中备继资进电料行保试空护卷载高问与中题带资22负料,荷试而下卷且高总可中体保资配障料置各试时类卷,管调需路控要习试在题验最到;大位对限。设度在备内管进来路行确敷调保设整机过使组程其高1在中正资,常料要工试加况卷强下安看2与全22过,22度并22工且22作尽2下可护1都能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况保复进护杂行层设自防备动腐与处跨装理接置,地高尤线中其弯资要曲料避半试免径卷错标调误高试高等方中,案资要,料求编5试技写、卷术重电保交要气护底设设装。备备4置管高调、动线中试电作敷资高气,设料中课并3技试资件且、术卷料拒管中试试调绝路包验卷试动敷含方技作设线案术,技槽以来术、及避管系免架统不等启必多动要项方高方案中式;资,对料为整试解套卷决启突高动然中过停语程机文中。电高因气中此课资,件料电中试力管卷高壁电中薄气资、设料接备试口进卷不行保严调护等试装问工置题作调,并试合且技理进术利行,用过要管关求线运电敷行力设高保技中护术资装。料置线试做缆卷到敷技准设术确原指灵则导活:。。在对对分于于线调差盒试动处过保,程护当中装不高置同中高电资中压料资回试料路卷试交技卷叉术调时问试,题技应,术采作是用为指金调发属试电隔人机板员一进,变行需压隔要器开在组处事在理前发;掌生同握内一图部线纸故槽资障内料时,、,强设需电备要回制进路造行须厂外同家部时出电切具源断高高习中中题资资电料料源试试,卷卷线试切缆验除敷报从设告而完与采毕相用,关高要技中进术资行资料检料试查,卷和并主检且要测了保处解护理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完整版)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大批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 ;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 (又 )、暴(曝)、生(性)、輮 (煣)、知 (智)、乎 (于)”等。

2.能力目标本课在论述事理、论证看法时大批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色。

认识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拥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一定“累积” “坚韧不拔”“全神贯注”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批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论述事理、论证看法时大批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色。

有关链接文学文化知识1.荀子 (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以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以后最有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期间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问渊博,重实践,拥有必定的朴实唯心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 32 篇。

大部分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

这部书集中反应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记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辟、语言朴素、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率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半有给人们鼓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意,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说为“劝止”,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鼓励人们要不断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知识,发展才能,培育崇高的道德。

学法指导1.学生要借助说明、工具书,联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而后经过课堂点拨、达成课后“思虑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确实掌握。

2.学生应存心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识记字音中()参()省()须臾()跂()望磨砺()镂( )刻跬()步理解词义.2. 重点词学不可以够已 ( ).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声非加疾也().非能水也().锲而舍之 ().3.通假字輮使之然也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直中绳().金就砺则利 ().( )吾尝跂而望矣 ( ).假舟楫者 ().而绝江河().蚓无帮凶之利 ()..虽有槁暴 ( )( )君子生非异也()4.多义词君子生非异也 ()骐骥一跃( )..蛟龙生焉()专心一也()..非利足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金就砺则利 ()而神明自得 ()..5.异义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声非加疾也().假舆马者( ).蟹六跪而二螯 ().金就砺则利 ().专心一也 ().6.活用词(1)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形容词用作名词①登高而招 ()②积善成德()掌握句式1.判断句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者,也,表判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者,也,表判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者,也,表判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专心躁也(者,也,表判断)青,取之于蓝 (无标记判断,应翻译为:靛青,从蓝草中获得)2.倒装句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 “之”定语后置的标记。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一、阅读理解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翻译下列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三、文章内容理解1、孙权认为学习有什么好处?2、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3、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他的进步表现在哪里?4、文章中以鲁肃、吕蒙对话的方式,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并把孙权劝学的原因及鲁肃、吕蒙的态度清晰地表达出来。

你能把这段对话用现代汉语的形式写出来吗?5、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四、课堂互动1、你认为孙权劝学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刻苦学习,从中他领悟到什么?3、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五、小结本篇古文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描述了三国时期孙权劝学、吕蒙学习、鲁肃惊奇以及吕蒙的变化过程。

学习本文,不仅要理解古文的含义,更要从故事中汲取启示,从而激发自身学习的热情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六、作业1、背诵并默写古文。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劝学》复习导学案《劝学》复习导学案一、文章主旨本文紧扣“学习”这一主题,从“为什么学”和“怎么学”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和途径,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涵,提高学习效率。

二、名句背诵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予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予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重点词语解释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殆,危险。

《劝学》导学案(答案版)

《劝学》导学案(答案版)

《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绝、疾、假、望”等文言常用实词和“于、焉、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使用说明】1.第一课时落实学习目标1-2,能翻译全文,根据图解试背全文。

2.第二课时落实学习目标3-4,理解文章内容及了解设喻的特点。

根据图解试背全文。

3.第三课时解决学案《拓展提升》《巩固提升》P28 29【知识导学】1.关于作者写作背景见《南方新课堂》P482.关于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 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像、是、如等)。

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比喻论证不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论证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基础演练】一.完成《南方新课堂》P48-49 基础练习。

二.补充完成以下内容。

1.名句默写填空。

(1)(2009江苏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2009福建高考)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3)(2009天津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高一语文下期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 《劝学》公开课导学案(含答案)

高一语文下期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    《劝学》公开课导学案(含答案)

《劝学》公开课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等词义。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3.背诵全文。

三.知识链接:《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著名作品。

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文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一是以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一生活现象作为论据,说明人们必须向前人学习,后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取得不断进步,必然会超过前人。

二是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相比。

指出客观条件变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变。

人们如果博学又能用所学到的事理时刻对照省察,就会智慧高明而不犯错误。

三是用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顺风而呼闻者彰明,以及借助舆马、舟楫等生活事例作比,从同一个角度反复说明君子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还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孜孜不倦,勤奋刻苦。

作者以“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为衬托,阐明了想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

作者进一步用骐骥、驽马、朽木、金石两组四个比喻,论述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说明了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道理。

《劝学》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作者将珠串璧连的比喻与言简意赅的议论溶为一体,契合无间,达到交相辉映的地步。

文章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文章的主旨,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

劝学导学案(答案)

劝学导学案(答案)

《劝学》导学案编制编审班级小组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能够基本辨别常见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固定用法)。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探讨论证效果。

【知识导学】、【基础演练】参见《卓越新方案》44-45页内容,完成相关内容。

【知识链接】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 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像、是、如等)。

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而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熟读全文,疏通文意,探究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喻证法的使用。

【合作探究】一、熟读全文,梳理本文内容。

文本围绕“学不可以已”从三方面展开说理分析,其中第二段从学习的意义说明道理,运用五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三段从学习的作用说明道理,运用六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第四段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说明道理,运用十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要求积累、恒心、专心。

二、鉴赏技巧,融会贯通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请找出相关语句并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导学案(含答案)

劝学走近荀子,聆听哲人的教诲,如沐春风,如饮甘霖;走近荀子,感悟哲人的思想,茅塞顿开,柳暗花明;走近荀子,你便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你便坚定了“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的决心。

学习本文,我们要通过不断诵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古代散文的音韵之美。

荀况(约前313—前238),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时人尊为荀卿,赵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

荀况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

著有《荀子》一书,现存32篇。

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对后世影响很大。

1.注字音譸.以为轮(“譸”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晒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3.解多义4.辨活用(1)木直中绳,譸以为轮(譸: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5.分古今(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2)假舆马者(假:古义,借助;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3)蟹六跪而二螯(跪:古义,脚,本文特指蟹腿;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4)金就砺则利(金:古义,金属,此处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一种贵重金属)6.明句式(1)木直中绳,譸以为轮,其曲中规(省略句)(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句)(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譸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5)用心一也(“……也”表判断)(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动句)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 能力目标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相关链接文学文化常识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

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

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学法指导1.学生要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2.学生应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识记字音中() 参()省( ) 须臾() 跂( )望磨砺( )镂()刻跬( )步理解词义.2. 重点词学不可以已.() 木直中.绳()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跂.而望矣()声非加疾.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锲.而舍之() 蚓无爪牙..之利()3. 通假字輮使之然也() 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4. 多义词君子生.非异也() 骐骥一.跃()蛟龙生.焉() 用心一.也()非利足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金.就砺则利() 而神明.自得()5. 异义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声非加疾.也()假.舆马者()蟹六跪.而二螯( )金.就砺则利()用.心一也()6. 活用词(1)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3)形容词用作名词①登高而招() ②积善成德()掌握句式1. 判断句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者,……也,表判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者,……也,表判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者,……也,表判断)青,取之于蓝(无标志判断,应翻译为:靛青,从蓝草中取得)2. 倒装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完整版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劝学导学案及答案尊敬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份完整版劝学导学案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劝学导学案的具体内容:一、学习目标:1. 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2. 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二、学习内容:1. 学习的意义和价值;2. 高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3.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三、学习过程:1. 学习的意义和价值1.1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1.2 学习能够提升个人知识和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3 学习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提高综合素质。

2. 高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2.1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拖延;2.2 集中注意力,保持专注,减少干扰;2.3 善用学习工具,如课件、笔记、教材等;2.4 疑难问题及时寻求帮助,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2.5 反思总结学习过程和成果,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3.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3.1 坚持每天规律的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2 对待学习要积极主动,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3.3 培养良好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不浪费时间;3.4 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3.5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同学共同进步。

四、学习评价: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学习现状,从学习的意义和价值、高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三个方面,认真回答以下问题:1. 你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有什么理解?2. 在学习过程中,你都采用了哪些高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3. 你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有什么具体的例子来说明?4. 你认为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提升?答案示范:1. 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我认为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培养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价值和梦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绝、疾、假、望”等文言常用实词和“于、焉、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使用说明】1.第一课时落实学习目标1-2,能翻译全文,根据图解试背全文。

2.第二课时落实学习目标3-4,理解文章内容及了解设喻的特点。

根据图解试背全文。

3.第三课时解决学案《拓展提升》《巩固提升》P28 29【知识导学】1.关于作者写作背景见《南方新课堂》P482.关于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 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像、是、如等)。

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比喻论证不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论证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基础演练】一.完成《南方新课堂》P48-49 基础练习。

二.补充完成以下内容。

1.名句默写填空。

(1)(2009江苏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2009福建高考)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3)(2009天津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2009全国高考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

2.结合已学知识,说明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③吾尝终日而思矣(f)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d)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f)⑥蟹六跪而二螯( a )(2)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b)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A.②③⑤B.①⑤⑥C.③⑦⑧D.④⑤⑧(3)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 善假于物也③ 寡人之于国也④屈原至于江滨⑤颁白不负戴于道路矣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4)“焉”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b.相当于“之”c.哪里,怎么⑴且焉( a)置土石?(《愚公移山》)⑵犹且从师而问焉( b )。

(《师说》)⑶割鸡焉( c )用牛刀(《论语》)3.找出文中的20个比喻句。

第一段五喻第二段五喻第三段十喻4.翻译下面句子并解释加点字,注意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虚词用法。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文: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文: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d.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也..之所学译文: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e.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f.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g.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

h.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i.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整体感知】一、说说文章首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地位。

“学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二、根据提示,梳理本文内容文本围绕“学不可以已”从三方面展开说理分析,第二段从学习的意义说明道理,运用 5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三段从学习的作用说明道理,运用 5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第四段从学习的方法说明道理,运用10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要求积累、坚持、专心。

三.根据课文图解试背课文P49【合作探究】一、结合文本,说说本文比喻说理的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水寒冷而成冰)(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水寒之”“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蟹”“骐骥”“驽马”“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更具体化③反复设喻。

“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理,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二、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对此,你有着怎样的评价和认识?荀子在本文中勉励人们学习,认为后天的学习能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

这是按封建上层阶级的道德标准来要求的,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

荀子在文中提到的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在今天都值得继承和借鉴。

需要补充发展的是:我们还应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但要合作学习,还要创造性的学习。

(答案并不唯一,言之有理则可)三、荀子在本文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态度、方法。

在知识急增的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展。

需要补充发展的是:我们还应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但要合作学习,还要创造性的学习。

学习不要固步自封;不要因追求新潮而而学习,浅尝辄止这种态度不可取。

谨慎自己,坚持学习;学问要成系统,能“一以贯之”;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时间距离你近的老师和学说)......【巩固训练拓展提升】(一)、下面三节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读后完成1~4题。

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关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牍②。

乙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③之根为芷,其渐之滫(xiū,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降邪而近中正也。

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

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牍:小的禽兽。

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

③兰槐,一种香料。

(1).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浸泡)A.其渐.之滫(渐渐) B.形.乎动静(体现)教使之然.也(这样) D.不临.深谷(靠近)(2).乙文画线句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D)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惟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惟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

(3)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这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甲文:___说明学习的态度和目的,运用了对比论证(3).给甲文画线的句子加标点,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1)小人之学也,不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2)小人的学习,从耳朵里听进去,又立刻从嘴说出来。

嘴与耳朵之间的距离只有四寸远,怎么能使自己的身躯都得到完美呢?[译文]甲文: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

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

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乙文: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