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谈青铜器青铜器入门之三
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讲义-青铜器与甲骨文-部编版
知识梳理: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二、甲骨文记事(重点)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至今已有16万片以上,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 万余片,单字有4500个左右,已经识别的有1500多字。
王懿荣像3.甲骨文记载的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甲骨文发现的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难点)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甲骨文字形举例【知识拓展】金文有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
青铜器小知识
青铜器小知识
青铜器,原指以青铜为原料铸造的各种中国古代实用器物。
普遍认为,青铜器盛行于公元前17世纪到3世纪。
青铜器可分为两类:武器和农具器械,古代文人也把钟表算在青铜器中。
青铜器由苍白兼色、驼黄和褐色三种颜色构成。
青铜器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是重要的祭祀器具,还是军用兵器,如刀、剑、矛、铁锤、针矢、鞭等等;民间的日常用具,如炊具、锅、盆、竹篮、帆架、落鱼、刀削物等;宫廷科仪学堂及各类祭祀用具,如香炉、鼎、象形青铜器、尊像、尊器、游牧图像等;民间祭祀、礼器,如宗祠用物、祭祀用器、庆节用器、宗室祠堂用具等;民间的文化和体育用品,如钟表、乐器、游戏工具,尤其是以竞技为主的内容更是青铜器不可多得之宝。
青铜器艺术以形制为主体,以精美的青铜外形、精致的装饰为主要特色,构图新颖,以雕饰为主,分为锻铸、铸造、铸饰三种。
青铜器经典雕饰题材宏大、富有寓意,常以抽象兽鱼、虫蝇、花卉、水牛鸟兽等为主题;绘画以胡图绘画为主,主题墨宝、青铜宝幢等都颇受收藏者喜爱。
青铜器的工艺是把一种金属材料加热,用锹子,凿,锤子等特殊工具加工而成的。
首先将铜洗净,然后将铜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将加热后的铜与模具放在一起,用锤子不断地敲击,铜渐渐被模具挤压,形成了各种不同形状的产品。
青铜器把古代青铜文化传承了下来,在历史上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古代生活场景、历史记载,更是热捧着古代遗产的人文积淀也是青铜器的魅力所在。
青铜器的种类及应用
青铜器的种类及应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作之一,起源于青铜时代,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青铜器主要由铜和其他合金元素组成,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和可塑性,被广泛用于生活、祭祀、军事等领域。
根据其形状和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礼器类青铜器:礼器类青铜器是古代贵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精华。
礼器类青铜器的形态丰富多样,常见的有鼎、觚、爵、壶、盆、镜等。
其中,鼎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之一,它三足两耳,上部有盖,内部容量较大,用来烹饪和煮食。
觚是古代祭祀中常用的器皿,形似杯子,底部有三到六个支脚,上部有两个耳朵,可用来盛放酒水。
爵是古代贵族接待宾客时使用的宴会器皿,形状与觚类似,但体积更大。
壶是一种小型容器,常用来盛放酒水、油漆等液体。
二、军器类青铜器:军器类青铜器主要用于武器装备和战争活动。
这些器物都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战斗性能,对古代战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军器类青铜器的形状和种类非常多样,常见的有戈、矛、戟、弩等。
戈是一种长柄武器,有利于近身格斗,形状像一把长刀。
矛则是一种长柄武器,具有刺击的作用,常用于步兵和骑兵战斗。
戟是一种利于近身肉搏和格斗的武器,有着特殊的发力方式。
弩则是中国古代一种先进的远程射击武器,其力量比弓弩更大,射程更远。
三、乐器类青铜器:乐器类青铜器是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古代宫廷音乐和祭祀乐曲的演奏。
乐器类青铜器的形状和种类繁多,代表了古代音乐器械的发展和演变。
常见的有钟、磬、铙、镲等。
钟是一种巨大的打击乐器,形状像大钟,通过用木槌敲击产生声音。
磬是一种由多块铜制片组成的乐器,通过轻击产生清脆的音响。
铙是一种曲笛,由许多个铜制管长方形的管子组成,通过吹奏发声。
镲是一种铜制的打击乐器,形状像两个小镜子,通过撞击产生音响。
四、祭器类青铜器:祭器类青铜器主要用于古代祭祀活动,用于向神明祈祷和表示敬意。
祭器类青铜器的形状和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爵、鬲、斝、叶、卣等。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历史选择题答案初步解析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历史选择题答案初步解析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所说铭文有字数、语句的变化,未见字体的变化,A可排除。
从“追颂祖先功德”“记述个人业绩”“希冀子孙保用”看,周人重视周人的历史传承,B正确。
题干中“追颂祖先功德”属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与宗法制互为支撑,C可排除。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用多数属于礼乐器,同当时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另外有少量兵器、工具、生活用器等,到战国秦汉时期逐渐脱离商周那种礼制,越来越日用化了(参见李学勤:《青铜器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0、54、62页),也就是说,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当在战国秦汉时期,同时从题干材料看,也未提及青铜器的功用问题,自然也谈不上变化,D可排除。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汉初政治上“汉承秦制”,思想文化上“汉继楚绪”,推行黄老之术——熊铁基先生认为用“秦汉新道家”来概括比“黄老之学”更好(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光明日报》2016年5月16日16版),儒家未有特殊地位;题干材料提到“(秦)文书之力也”,但秦焚书坑儒,其文书含“崇儒”内容可能性小。
A可排除。
根据卜宪群《秦汉公文文书与官僚行政管理》(《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一文可知,公文文书是官僚行政管理的一个极重要手段,秦汉公文文书大体有四种类型, 即皇帝御用公文, 官僚疏奏、上书, 官府行移公文, 官府考绩、管理公文。
李学勤:再谈青铜器与山西古代史的关系
李学勤:再谈青铜器与山西古代史的关系1982年我到太原参加过一次学术会议,会议期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找我去做了一次演讲,当时我讲了一个题目——“青铜器与山西古代史的关系”。
后来山西考古所做了整理,同名文章刊发在《山西文物》1982年第1期,也就是这个杂志最早的一期。
①为什么我在这里重提这个题目,要再讲二十几年前谈过的一个问题?我觉得把那个时候我讲过的内容,经过1/4个世纪以后,重新做一个回顾,看看这些问题的一些新进展,是个挺有意思的事情。
我把现在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在这里谈一谈,意思和上一次一样,也是向山西省的各位老师,包括在座的同行、同学请教。
当时我谈的问题有好几个。
首先我谈到这样一个问题,青铜器的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我们进行古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资料来源。
大家知道中国的古代研究不仅仅属于历史学的范围,同样也属于考古学的范围。
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什么是考古学》,该文指出以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和以物质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考古学,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是相辅相成、关系密切的学科。
夏先生的比喻非常好,实际上夏鼐先生这个观点是从王国维那里来的。
王国维先生1925年在清华授课,当时他教的课叫《古史新证》,他提出要以地上的材料和地下的材料互相印证,也就是著名的“二重证据法”。
所谓地上的材料就是传世文献;所谓地下的材料就是考古文物的发现。
因此,我认为夏鼐先生的观点是引申、阐发、丰富了王国维先生的论点,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就讲到这个看法。
②顺带说一下,大家知道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建立,一般以中国人自己进行田野考古工作作为标志,我们认为就是1926年清华的李济先生在山西夏县西阴村进行的发掘,上次来山西我也说过这个问题。
1926年的这次发掘,虽然王国维本人没有参加,发掘材料运回清华后,王国维曾亲自看过。
虽然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发掘,可是它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立。
从汉代到北宋再到中国现代考古学开展以前,中国学者对青铜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可以把这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看作一个时段,它的特点就是所用的研究材料不是科学的方法得到的。
青铜器入门之七
虢境 内, 也支持 了这一看法。 后来在戴家湾、 园沟 、 坊 竹 纸 头等邻 近地方 , 又出= 不少商 末周初器物 , 卜 可以归纳 出若 干特点 , 的是形制方面 的, 有 如簋下面附有方庠 : 的是纹 有
饰方面 的, 如细长 的夔纹结合直线纹等等。令人惊 奇的是, 近年在殷墟找到类似 的标本, 1 90  ̄ 19年殷墟郭家庄 10 1 6号墓
05 8
所 出的卣, 与斗鸡 台的两件酷似 ; 0 年至2 0 年, 2 0 0 0 1 殷墟孝 民屯铸造遗址里所 见的陶范, 更出现一系列 以往认 为足周 人专有 的特 征。 现在 我们可 以说 , 周初青铜 器同商末器没 有截然 分界, 因此, 有不少器物 只能将其时代 划在商周之
际, 无法判别一定属商属周。
西 天 周 亡
之同 尚书 顾命》 成王逝 世康 王继位 典礼所 用仪仗对 比, 是
有道理的。 值得注意 的是这类异 形兵器迄今只见于西周早
在整个西周 时期, 青铜器 铭文都是最珍 贵的史料, 对
天亡 清道
通高
历 史文化的研究极有 价值。 从西 周早期 的实例 还可知道, 铭文 的内容常能 反映那时的重大事 件。 以成 王初年而言, 传世文献《 尚书大传》 :周公摄政, 说 “ 一年救乱, 二年 克股, 三年 践奄 , 四年建侯卫, 五年营成 周, 六年制礼作乐, 年 七 致政” 有不少青铜 器的铭文可 以作为佐证和补充。 , 清道光时在 山东梁 山发现的太保 ( 即召公) 簋铭记 :王 “ 伐录 子耶 ” “ , 录子H ” 口 即商纣之 子武庚禄父, 叛周兴乱, 王 师 讨伐, 是“ 就 一年救乱” 最近 出现 的何簋铭云 :惟 八月 。 “ 公夷殷年” “ 是周公, , 公” 夷平殷都 , 是“ 就 二年克殷” 乾隆 。 时著录 的禽簋有“ 王伐盖侯, 周公谋” “ , 盖侯” 即奄君, 事即 “ 三年 践奄” 9 1 河南浚县辛 村所出送 ( 1 。1 年 3 音y 簋载“ ) 王来 伐 商邑, 诞命康侯鄙 于卫” 系封卫 时事, 当《 , 相 大传》 建 的“
中国青铜艺术知识点总结
中国青铜艺术知识点总结中国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的工艺品,是古代中国文明的重要代表,其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青铜器的制作历史悠久,主要分为商代、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和三国两晋等时期。
青铜器的造型多样,从青铜器的形状、纹饰、文化内涵等方面展现出中国古代文明的瑰丽和丰富,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艺术资源和历史文化研究的依据。
一、青铜器的起源和发展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成就,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早的青铜器于西南地区被发现,如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云南彝良、南京江宁等地都出土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青铜文化遗存。
这些青铜器主要是一些小型的器物,如铜钱、铜针、铜器等。
其中,以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铜器最为著名,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而且在此时期的普遍流行了青铜器的使用。
青铜器在商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出现了大型的青铜器,如鼎、壶、罍等。
商代青铜器的造型特点主要是简洁、厚重,纹饰简单,线条的造型中充满了生命力,纹饰中主要是以神话、动植物、人物等为主。
商代青铜器的风格被后人称为商代饰纹风格。
在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青铜器的造型更加丰富多样,纹饰更加繁复,纹饰的种类也更加多样,它们包括山水、花鸟、龙纹、凤纹、虎纹、牛纹等。
当时的青铜器的造型特点主要是稳重、庄严,纹饰丰富,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高峰。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国家的分裂,青铜器的制作也出现了地方特色,如春秋时期的楚国青铜器就比较有地方特色,其造型简洁、大方,纹饰上主要是以楚文化为主。
而在秦汉时期,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青铜器的制作更加注重实用性,器物的形式和纹饰更加朴素。
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青铜器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历史风格,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和变化,青铜器成为了古代文明中的一面镜子。
二、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铸造、浇铸、点烧、琢磨等多个环节。
首先需要选料,使用铜砂和木炭进行熔炼,将熔化的铜液倒入模具中,进行铸造。
青铜器分类及详细介绍
青铜器分类及详细介绍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先民的智慧和技艺水平。
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们见证了时间的沧桑变迁,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历史的记忆。
本文将对青铜器按类别进行分类,详细介绍各种青铜器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1. 礼器类铜器礼器类铜器是古代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贵族阶层的尊贵地位和文化水平。
古代礼器类铜器主要包括鼎、方鼎、簋、爵等。
其中,鼎是最常见的一种,它是古代用来烹饪、盛装食物和举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器物。
形制上,古代鼎基本上都是三足、两耳,上盖有盖子。
很多鼎都有精美的纹饰和篆刻文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习俗。
2. 音乐器类铜器音乐器类铜器是古代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们可以分为打击乐器、弦乐器和吹奏器三类。
在古代宫廷音乐交响乐队中,音乐器类铜器的作用十分突出,代表了皇家尊崇和文化气息。
古代音乐器类铜器有钟、磬、钲、铎、笙等。
其中,钟和磬最为著名,钟是一种宫廷礼仪乐器,多用于重要的婚丧嫁娶等大典礼上,磬是一种会奏会出悠扬音乐的打击乐器,常被用于宫廷音乐演奏之中。
3. 兵器类铜器兵器类铜器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武器,代表了时代风尚和社会历史的记忆。
在古代, bronzes 的铜制工艺十分先进,能够生产出各种造型别致、形状优美的兵器类铜器。
兵器类铜器分为剑、戈、矛、戟等。
剑是古代士兵的标志和象征,形制多样,有宽刃、细刃、倒刃等,磨制精良,造型美观,是古代兵器类铜器中极为出众之一。
4. 工器类铜器工器类铜器是古代中国生产技术和农业文化的重要代表,主要包括铜镜、鍾馗铜像、铜杵、铜锤和犁耕等器物。
铜镜和钟馗铜像是古代中国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器物,铜杵和铜锤则是农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之一,犁耕则是古代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代表,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青铜器类别繁多,各具特色,代表了古代中国的不同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思想和技术水平。
它们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师同鼎试探
作者: 李学勤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58-61页
主题词: 北方民族;青铜器;铭文;历史文化;西周中期;说文;西周金文;写法;简报;大车
摘要: <正> 先秦青铜器有长篇铭文的并不太多。
多少字算长篇铭文,尚无统一意见,如以五十字以上统计,迄今发现的还不到三百器。
1981年底陕西扶风县下务子出土的师同鼎,有铭七行五十四字,按这样的标准也属于长铭,自当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鼎铭有一些费解之处,如起句突兀,'车'字写法前后不一,有的字结体诡异等,易启疑窦,但正如简报所指出,铭文内容有关当时北方民族的历史文化,弥足珍贵。
本文在简报所论基础上提出几点补充,与同志们商榷。
关于青铜器的小知识
关于青铜器的小知识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记忆。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青铜器的小知识。
青铜器是指用青铜材料制作的器物,主要包括鼎、爵、觚、簋等各种形状的容器和器皿。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首先需要选取优质的铜矿石,并进行熔炼、浇铸、打磨等一系列工序。
制作出来的青铜器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富有艺术价值,成为古代王朝展示权威和地位的象征。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在古代中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早在商代晚期就出现了大型的铸造车间。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采用了一种名为“失蜡法”的特殊技术,通过雕刻、包裹蜡模、烘烤和浇铸等步骤来制作青铜器的铸模。
这一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每一件青铜器都是通过一次性使用的蜡模来制作的,因此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
古代青铜器的造型各异,既有象征神秘的动物形象,如龙、凤、犀牛等,也有寓意吉祥的文化符号,如云纹、雷纹等。
这些纹饰和图案的运用,不仅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也反映了他们对美的追求。
青铜器的纹饰多采多姿,有的纤细精致,有的雄浑大气,展现出了古代艺术的卓越魅力。
青铜器不仅在制作工艺上独具特色,其材质和使用方式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青铜器的铜材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导电性,因此在古代常被用于烹饪和仪式祭祀。
古人还通过在青铜器上刻写文字、纪录历史事件,使青铜器成为了古代的“活化石”,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料。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器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而成为了文物的代名词。
如今,青铜器已成为博物馆中最受欢迎的展品之一,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青铜器的精湛工艺和丰富文化内涵,让人们对古代文明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代表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也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通过欣赏和研究青铜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让这些古老的器物在今天仍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件[2]
对于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有助 于提高人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 同。
05
CATALOGUE
青铜器与甲骨文的艺术价值
青铜器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独特的造型艺术
青铜器造型丰富多样,既有生动的动物形象,也有抽象的 神话传说人物,展现出古代艺术家们的卓越想象力和精湛 技艺。
独特的书写风格
甲骨文以刀刻为主,笔画粗细不均,线条刚劲有力,展现出一种古 朴而粗犷的书写风格。
丰富的文化内涵
甲骨文记录了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古 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青铜器与甲骨文的艺术互动与影响
01
青铜器对甲骨文的影响
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为甲骨文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和灵感来源,使得
涉及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商代社会 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的书法艺术
体现了古代中国书法的起源和发展,是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 资料。
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文化传承意义
1 2 3
青铜器与甲骨文作为文化遗产
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 意义。
青铜器与甲骨文作为历史见证
对于研究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文化 底蕴。
合金配比
铜、锡、铅等金属按一定 比例混合,以达到理想的 硬度和韧性。
装饰技法
包括镶嵌、镂空、错金银 等多种装饰手法,使青铜 器更加精美绝伦。
02
CATALOGUE
甲骨文概述
甲骨文的发现与发掘
甲骨文的最初发现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中药“龙 骨”上发现契刻符号,后经研究确认 为商代文字。
李学勤:青铜器研究的10个课题
李学勤:青铜器研究的10个课题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物最重要的门类之一,备受学术界和艺术家的珍视。
由于青铜器多有铭文, 与历史学、文献学、古文字学等密切相关, 过去的研究者常有侧重, 对器形、纹饰、功能、工艺等方面注意较少。
近年考古发掘出土青铜器渐多,才使以考古学方法为基础的青铜器研究成为主流。
和所有考古遗物的研究一样, 分期是青铜器研究的一项基本工作。
在分期的方法论上, 应该强调把考古学类型学研究放在首位, 其次再以古文字学等研究去论证和深化。
前几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关于西周青铜器的专题, 就是这样进行,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原注: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
经过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努力,中国青铜器分期的基本框架业已建立。
这主要是指中原地区的青铜器而言。
事实上,中国青铜器的演变是多线的,所以分期还必须同分域相结合, 逐步排出各个区域不同时期的发展系列。
要完成这样的工作,自然需要长时间的投入。
青铜器分期研究涉及的方面很多,这里试就当前的进展情况,提出十个可能有前沿性的课题,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青铜器的产生中国学者大都认为青铜器的出现和文明起源有关,西方也有著作讲到中国青铜器手工业的规模和性质使之成为文明社会的标志(原注:鲁惟一、夏含夷主编:《剑桥中国先秦史》(MichaelLoewe and Edward L.Shaughnessy ed.,The Cambridge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
因此,探索中国青铜器产生的过程是很重要的。
迄今在中国境内好多地点已有早期铜器发现,最早的如陕西临潼姜寨的半圆形铜片,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这些早期铜器,品质包括红铜、黄铜、青铜等,种类有小型工具和装饰品。
这指示我们,中国青铜器应有其自己的独立起源。
不过,目前已有的材料还不能构成青铜器产生过程的完整线索。
李学勤谈青铜器 青铜器入门之十
饰。 还有如.角反卷的钺, 刀 则与西北发现的类似器物相关 K 江中游的湖北、 湖南, 诗经 ・ 《 商颂黼 之为“ 荆楚” 的
地区, 尤以出_商代青铜器著名。 l = : 这里的器物中.礼乐器的 比例最大,而且铸造精 良. 还有体形特庞伟、 造型特 复杂 的, 比如湖南宁乡老粮仓的象纹大来, 因为 巾 原从来不曾出过同样的器物。另外 , 从很多“ 荆楚” 青铜器
值得指出的是, 中原以外地区的札乐器以上述第一、
二类为多, 而兵器、1用器等等则以第三类常见, I t 这是因为
前者反映夏商周三代都邑位在中原. 国家的制度风教影响
各 地 区 的缘 故。
从商代, 特别是商代后期 以来,已经可以看到不少中 原之外的地区有相当发达的青铜器出现。
属于商代后期的,山西、 陕西之间黄河两侧的地区, 已受到学者注意。 这个地区内, 如保德、 榆林、 绥德、 涧、 清 石楼等地, 甚至陕西的淳化, 出青铜器的数量很多, 所 可以 看出受到中原文化 的明显影响, 不过地方色彩也根突 出,
有北方文化的浆型风格。这同传世文献所载的该地区居民
060
i
耋董 募
是戎狄的情况 是吻合的 纯属地方型的这一地区器物. 不少是刀、匕之类随身 佩用的小件. 有些带有铃 首、 穿环 , 以及人形、 动物形的装
一
座墓出土的青铜器, 竟多达斗 0 8 多件, 其数量与殷墟小电
五号墓大致相当 在这些器物上.能够清楚地看到中原的
南岳阳风形咀山、 9 8 1 8 年在湖南衡 阳黄泥峙出士的卣, 器 形甚古。 纹饰却新。 多有蛇 、 蜥蜴、 蛙、 水虫之类形状, 全然
是仔细观察其上的花纹, 很容易辨别是类似中原商代的风
李学勤—谈自学古文字
谈自学古文字李学勤李学勤先生,北京人,生于1933年,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研究专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西北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著作有《殷代地理简论》、《中国青铜器的奥秘》(英文版)等。
案头这封长信,是远方一位青年教师寄来的。
信中谈到他在十年浩劫期间失去了读书机会,但由于爱好篆刻,经常接触古文字,逐渐对古文字学发生兴趣,连同古文字产生的历史时代,也想深入研究。
他迫切希望能根据业余自学的特点,告诉他怎样着手学古文字学,拟定一个系统学习的计划。
这样的信,近年我陆续收到过好多。
写信的青年朋友,有文物考古界、艺术界的新同志,也有文史学科的教师或学生。
每当我披读信里充满热情的文句,总是思绪萦回,沉浸于回忆之中。
我学习古文字,就是自学出身的。
曾有人传说我得力于家学,这与事实不符。
我的家庭是知识分子,却与古文字这一行无关,我在清华念书也没有学过与此有联系的课目。
作为被古文字的“神秘感”牢牢吸引的年轻学生,我所仰赖的只有北京图书馆。
巍峨的馆门,存衣处,目录箱,等候取书的长椅,阅览厅的净案明窗,至今追想,犹历历如新。
不分寒暑,晨昏,奔走于文津街上的生涯,直到1952年,我去考古研究所参加编《殷虚文字缀合》,才告结束。
这样一段经历,使我对有志自学古文字的青年朋友倍觉亲切。
中国的古文字学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然而出于种种原因,又是一门罕人问津的冷僻学科,过去甚至被称为“绝学”。
建国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繁荣开展,新发现古文字材料层出不穷,古文字学的实用价值日益显著。
但是这门学科的研究力量仍很薄弱,同摆在面前的繁重任务很不相称。
这种形势,限制了古文字学本身的发展,也不利于考古学和整个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
能看到不少年轻同志愿意学这个冷门,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根据亲身经历的甘苦,我觉得有义务告诉大家,自学古文字学实在是很难的。
今天的古文字学,已非历史上的小学、金石学可比,它介乎考古学、古代史、语言学、文献学之间,和这几门学问都有密切联系。
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我为青铜器狂
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我为青铜器狂
紫薇
【期刊名称】《《中国商界》》
【年(卷),期】2011(000)011
【摘要】几乎每个炎黄子孙都曾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而自豪过,
但考古学家却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有据可考的、经过科学证明了的历史只有三千年。
即从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开端——公元前841年(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至今约三千年的历史。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紫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81
【相关文献】
1.李学勤谈青铜器:青铜器入门之一 [J],
2.李学勤谈青铜器青铜器入门之三 [J],
3.学林泰斗勤耕不辍——访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 [J], 张卫东
4.精勤不倦揭开古老文明神秘面纱r——记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居中 [J], 田静
5.日本当前的考古学与中国古代文化研究——访著名学者李学勤 [J], 程京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外访古记(二)
作者: 李学勤
出版物刊名: 文博
页码: 24-28页
主题词: 中国青铜器;饕餮纹;二里冈;布伦戴奇;美术博物馆;良诸文化;玉戈;圈足;兽面;美国所藏甲骨录
摘要:<正> 三、美国(续) 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所藏中国青铜器、玉器,数量都很多,有不少珍品,大部分是布伦戴奇氏原籍。
前几年,陈寿同志曾对布氏所藏青铜作过介绍。
现再补叙一些,以见馆藏之一斑。
商代二里冈期铜器中,封口盉之一特别值得注意。
盉的形制没有特点,颈饰阴线的饕餮纹带,也是常见的,但俯规其顶面,在管状流上方有一对肖生的眼睛,流下有突起的鼻子,配以桃形的口,俨然是一副生动的人脸。
这一时期的封口盉,顶面象人面的并非罕见,其双目大都简化,以流为鼻。
专作出鼻形的仅此一见,实为珍异。
晚商器物也有纹饰特殊的,如亚牟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