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选择的理性和习性原则

合集下载

浅议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

浅议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

浅议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是翻译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既相互区别,又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通过正确使用它们能有效达到目标语言的表达效果。

首先,异化是一种比较保守、更加有效的翻译策略。

在异化翻译中,翻译者会尽可能紧密地遵循原文,尽量保留原文中的语义和表达方式,不去尝试太多的权衡,从而与原文保持一致,以更好地表达作者本意。

例如,把英文“I'm going to the store”翻译成“我要去商店”,就是一种异化翻译。

其次,归化是一种比较宽松的翻译策略,它强调的是译文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关联性,追求译文与目标语言之间的流畅度和接受度,所以会有更多的权衡和变通,从而让译文更加地地道、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例如,把英文“I'm going to the store”翻译成中文“我要去商场”,就是一种归化翻译。

由于异化翻译更加忠实原意,因此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但是也有可能带来译文的生硬和死板感。

而归化翻译更能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表达效果,但是也容易给译者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容错空间,有可能会牺牲原文的准确性。

因此,在实际翻译中,译者不应该偏向于任何一种翻译策略,而是要根据文本特点和译者的语言能力来恰当地选择异化或归化,从而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准确与流畅性。

总之,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并不互斥,而是有机结合,在目标译文中协调起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正确使用能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译文求真求实、富有感染力。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是指在翻译文本时,将原文本中的一些文字或短语翻译成目标语言中已有的文字或短语,这种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翻译的文本。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常用的翻译策略。

归化是指在翻译文本时,使用目标语言中已有的文字或表达方式,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例如,在英语中,“one-way street”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而在中文中,“单行道”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表达方式,因此当翻译“one-way street”时,就应该使用“单行道”这一词来进行翻译。

异化是指在翻译文本时,使用目标语言中不太普遍的文字或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原文的内容。

例如,在英语中,“I'm on a roll”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而在中文中,“我正处于状态”是一种不太普遍的表达方式,因此当翻译“I'm on a roll”时,就应该使用“我正处于状态”这一词来进行翻译。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都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翻译的文本,但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应该根据原文的内容和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如果原文的目的是让读者更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则应该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以更
好地表达原文的文化意义;如果原文的目的是让读者快速理解文章的内容,则应该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总之,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是一种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翻译文本的重要策略。

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应该根据原文的内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便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翻译策略中的_归化_与_异化_

翻译策略中的_归化_与_异化_

going to talk about until Eliza comes? 此类翻译让我们的内心寻找到类似的欢然作歌的蟋蟀形象。 反正我们都来了!那么, 在伊莉莎到来以前, 我们究竟来 这与蟋蟀在中文作品中悲切的秋虫形象—— “蛩唱如波咽, 更 深似水寒” (杜牧 《侵夜》 ,咋夜寒蛩不住鸣, ) “ 惊回梦, 已三更” 中文写悲鸣, 大相异趣。 译者保留原文形象, 使其各显本色。 也让中文读者在本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 了解到异国同一事 物的不同形象。 例(3): 原文: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day? s 瞎扯些什么? 译文将原文第一句中的两个逗号全部略去, 只用一个感 添加逗号, 使目的语节奏明快, 语 until Eliza comes 置于句首, 气更加强烈。 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要求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 高度的文化意识, 因为大凡在译语中难以全面、 准确再现原语来自2008 年第3期
安徽文学
277
说 文 解 字
蟀。 例(2): 原文: Where by the evening hearth contentment sits ( Southey, And hears the cricket chirp. R. Hymn to Penates) 译为: 黄昏时分灶头上, 惬意坐听蟋蟀声。 例(1), (2)均使用异化法翻译。 例 从以上两例中我们通过 猴子称霸王” 等。 这样的翻译处理, 既传达了意义, 译文也畅达, 因此, 倍受 译文读者的欢迎。 比如杨宪益译肖伯纳所著 《卖花女》 中的一段话, 一向为 译界推崇, 可谓归化翻译策略中的典范。 Well, here we are, anyhow! And now what the devil are we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理论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理论

例如: 1.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2.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 3.lick one’s boots 拍马屁 4.Diamond cuts diamond 棋逢对手 5.A flash in a pan 昙花一现 6.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风烛残年 7.To grow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 8.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body.一种和尚
Differences
However, this does not mean the two pairs are just on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When a translator resorts to either literal translating method or free translating method, he puts his attention mainly to the linguistic factors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ries his utmost to keep the original meaning in the target text.
Domestication refers to the target-culture-oriented translation in which unusual expressions to the target culture are exploited and turned into some familiar ones so as to make the translated text intelligible and easy for the target readers.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一前言我国的翻译事业起源于佛经翻译。

早期的佛经翻译家有支谦、道安、鸠摩罗什与玄奘等。

他们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经典的同时,也带来了佛经翻译理论。

因此,我国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标准的探讨由来已久。

在早期佛经翻译中出现了“文”“质”之争,道安的“五失本”中的“胡语尽倒”,就强调在翻译中胡语和汉语的差别。

近代19世纪,严复提出了“信、达、雅”三原则。

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保存原作风姿”等。

林语堂则提出:忠实、通顺和美。

傅雷“形似神似”以及上世纪60年代钱钟书的“化境”和后来的刘重德的“欧化”观点,无一不体现出翻译的不同理念,为翻译过程提供了译家独到的标准和原则。

二理论观点研究综述归化和异化作为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两大原则,也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术语,可追溯至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Schleiermacher1813年的一篇文章。

他认为翻译策略有两种:一是译者尽量不要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近,即后来的异化;另一种是译者尽量不要干扰读者,让作者向读者靠近,即后来的归化。

受其影响,美国翻译家Lawrence Venuti 提出了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所谓归化,就是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要以目的语为归宿,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即语言没有翻译过的痕迹,让读者读起来没有陌生感;所谓异化,就是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源语为归宿,使读者感觉到语言文化的差异。

总之,归化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而异化翻译则是要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洋气和异国情调。

不同的学者对归化和异化持有不同观点。

异化的代表人物有Lawrence Venuti。

他强调“源语”,提出反翻译理论,这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目的,是在翻译中体现出外国文本在风格、文化和其他方面上的差异。

Nida则可以说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强调“目的语”,提倡“最切近自然对等”的概念来进行翻译,以实现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用本族语和本族文化代替外来文化,不体现异族文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关系并评述1、什么是归化与异化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

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

A.归化所谓“归化”(domestication 或target-language-orientedness),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

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B.“异化”(foreignization或source-language-orientedness)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

异化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

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

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

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归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异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异化: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归化:the thick ice is not formed in a day.2、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

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

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

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当今世界,翻译理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方面。

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是当今翻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涉及翻译工作中基本的原则与方法。

因此,本文将从概念、原则、技巧等方面讨论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以期通过深入的了解,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一、归化与异化翻译的概念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又称完全归化翻译理论与完全异化翻译理论,它是一种从翻译角度出发的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翻译理论。

归化翻译的原则是使译文尽可能的接近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这也被称为“出入同类”;异化翻译的原则是使译文在译入语中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言和文化,这也被称为“出入异类”(Catford,1965)。

归化翻译是一种将外语译译为与目的语文化相近的文字的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目的语的文化特色,形成某种程度的文化融合(Neubert et al.,1996)。

异化翻译则是一种将外语译成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文字,它的目的是让目的语读者把原文文化理解得更多,从而形成文化传播(Neubert et al.,1996)。

二、归化与异化翻译的原则归化翻译原则是在翻译工作中将原文要素完全融入到目的语文化中,即让原文要素与目的语文化尽可能一致。

换言之,归化翻译是在译入语当中尽可能接近原文文化的一种翻译方法,它的主要目的是在相同的语言水平环境中保存原文内容的文化内涵。

异化翻译的原则是在翻译工作中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使译出文本在译入语中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不受目的语文化的影响。

它的目的是让译入语读者把源语文化理解得更多,从而让源语文化走入译入语环境,实现对文化的传播。

三、归化与异化翻译的技巧1、合理运用不同语言之间的特殊符号。

例如,在归化翻译中,译者可以把原文中的视觉、听觉、象征等语言符号转化为和目的语文化完全一致的符号,以保持原文的文化内涵。

2、利用比较方法。

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 “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考

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  “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考

而在社交媒体翻译中,“归化”策略则更为合适。社交媒体是人们日常交流的 工具,它需要我们使用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来传达信息。在这种情 况下,“归化”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提高交 流的效率和流畅度。例如,将英文的“LOL”翻译成中文的“哈哈”,可以更 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两 个概念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本次演示将探讨“归化—异化”大讨论的演 变,并对其进行反思。
一、归化与异化的定义
“归化”是指翻译过程中,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的 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 而“异化”则是指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让译文保持源语言的异 域风情和语言特色。
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 “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

基本内容

在翻译领域中,关于“异化”和“归化”的讨论一直备受。这两种策略在翻译 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文本类型的翻译,如商业广告、社交媒体和 学术论文等,均有不同的适用性和效果。本次演示将探讨针对不同文本类型的 翻译策略,以及在“异化”和“归化”之间的权衡与应用。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中,异化归化策略的使用一直是译界争论的焦点。本次演示 将探讨在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中,如何根据输入的关键词和内容撰写文章, 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异化归化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思考导向。本次演示的主题是探讨异化归化策略在文本类 型翻译中的应用。因此,整篇文章应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确保思路清晰、逻辑 紧密。
在总结部分,我们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文本类型来决定。异化 归化策略的使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实际 情况灵活运用两种策略,以实现翻译的最佳效果。总之,在文本类型的翻译策 略导向中,我们应注重异化归化策略的使用,同时翻译的质量和流畅性,以确 保读者能享受到自然、流畅的阅读体验。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异化与归化策略在不同类型的文本中的应用
01
广告文本
02
科技文本
03
文学文本
归化策略更常见,强调口号和宣传语 的本土化和简洁明了,以便吸引消费 者的注意力;
异化策略较为常见,因为科技领域涉 及专业术语和特定表达方式,需要保 留原始含义;
异化策略更合适,因为文学作品的目 的是传播文化和思想,保留源语言的 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有助于保持作品 的完整性和原汁原味。
缺点
归化策略可能会失去原文的文化内涵和特点,使得译 文不够真实和准确。此外,它还可能会导致译文的过 度本土化和文化霸权现象的出现。
04
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对比分析
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差异与共性
异化策略强调保留源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 特色,归化策略更注重目标语言的流畅度和 本土化;
异化策略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但可能 增加读者的理解难度,归化策略有利于读者 更好地理解文本,但可能削弱文化的独特性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策略 • 翻译实践中的归化策略 • 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对比分析 •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应用案例分析 • 结论
01
引言
翻译实践的重要性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翻译实践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能够将源语言的文化信息传递给目标语言受众,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 交流。
可以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翻译实践的异同点及其 原因,以及不同翻译策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
关注翻译伦理
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加关注翻译伦理的问题,探讨如何在翻译中更好 地尊重和维护各种文化以及目标语言读者的权益。
THANKS

议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议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议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议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翻译在不同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在议文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常常被用来处理语言及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全面探讨议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期对翻译工作者有指导意义。

一、异化策略异化策略,即保留源语言的语言形态、文化特征和习惯用法,对目标语言进行较小程度的调整。

这种策略有助于保留现象学、文化背景或学术观点等议文学特色。

在实践中,翻译者可以采取以下异化策略:1. 保留原文结构与语序:尽可能保持原文的结构和语序,即使在目标语言中可能显得不自然或怪异。

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者的论述思路。

2. 保留专有名词与特定术语:议文学中常涉及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为了确保学术准确性,翻译者应该保留这些专门的名词,避免译语化或替换。

3. 保留习惯表达方式: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习惯,为了保持原文的风格和个性,翻译者可以尽量保留习惯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贴切原文。

二、归化策略归化策略,即将源语言的信息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或阅读习惯。

在议文学翻译中,归化策略可以提高读者的可理解性和阅读流畅性。

以下是可采取的归化策略:1. 转换句式与语序: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习惯和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转换句式和语序,使译文读起来更自然、通顺。

2. 考虑文化差异:跨文化翻译时,翻译者需注意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对原文中可能引起歧义或不易理解的文化元素进行转化,以保持理解的连贯性。

3. 使用本土化词汇与习语: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环境,使用本土化的词汇和习语,使译文更容易被目标读者接受并理解,增加读者的亲近感。

结论:议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是翻译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方法,它们在平衡原文风格保持和适应目标语言要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翻译工作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确保翻译品质的准确性与可读性。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及异化策略探析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及异化策略探析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及异化策略探析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对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进行的不同处理方式。

归化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转化为译文语言的文化元素,使其在译文中与译文语言的文化相一致,从而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原文中的文化元素。

相反的, 异化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使其在译文中与原文中的文化相一致,从而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原文中的文化元素。

这两种策略各有优缺点,归化策略可以使译文读者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但可能会导致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丧失原味。

而异化策略能够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的原味,但可能会使译文读者难以理解和接受原文中的文化元素。

翻译者在选择归化和异化策略时需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译文的用途, 来确定最适合的策略.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化翻译中并不是二元对立,翻译者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元素中运用不同的策略。

例如, 对于生僻的文化元素, 适当的归化可能是最佳选择, 以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原文中的文化元素; 而对于核心文化元素, 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可能是最佳选择, 以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原文中的文化元素。

此外, 文化翻译中还有其他策略如保留原状,注释等等。

保留原状策略是指翻译者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原样保留在译文中,并提供译文读者关于原文中文化元素的解释和注释。

这种策略可以使译文读者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同时也可以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的原味。

总之, 在文化翻译中, 归化和异化策略是翻译者处理文化元素的重要手段, 但翻译者在选择策略时应该根据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译文的用途来确定最适合的策略, 同时需要根据不同文化元素运用不同策略.。

论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论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论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摘要: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

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将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异化以原语文化为归宿,旨在保留语言和文化异质。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

异化将成为发展趋势,但与此同时,归化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译者要把握好度,努力在异化和归化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关键词:翻译;异化;归化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最初是由美国翻译家Lawrence Venuti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及的。

“异化法”即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归化法”即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异化和归化之争由来已久。

异化派注重展示原语的表达方式,刻意保留文化异质。

他们认为翻译的目的之一是文化交流,因此,翻译时应当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文化。

另外,采用异化手法进行文化移植亦可丰富目的语文化及其表达方式。

归化派主张将译文读者置于首位,注重流畅地道。

他们主张交际翻译,认为翻译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更要克服文化障碍,尽力避免文化冲突。

因此,翻译时应尽可能将原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近的认知和感受。

事实上,异化和归化是对立统一的整体,那种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孤立开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当科学、全面、辩证地认识异化和归化。

一、异化是翻译的发展趋势异化是以原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

LawrenceVenuti是异化理论的代表。

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原语的特色,不同于目的语,且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原语的文化意象。

异化翻译的目的是推崇文化交流,是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原语文化。

在异化翻译中,新的东西可能会加进去,从而凸现译者的身份,提高翻译的地位,并且对翻译的文化霸权进行有力的回击。

异化翻译有助于文化交流,缩小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异化成为翻译的发展趋势。

异化、归化翻译策略精选全文完整版

异化、归化翻译策略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翻译策略可分为两类:1)异化;2)归化。

翻译的归化/异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awrence Venuti所提出的,Venuti十分欣赏布朗绍的名言:“翻译是纯粹的差异游戏:翻译总得涉及差异,也掩饰差异,同时又偶尔显露差异,甚至经常突出差异。

这样,翻译本身就是这差异的活命化身。

”在他看来,差异在翻译中被弱化的原因有二:首先,翻译的讨论被遮蔽了,它在目的语坐标的价值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差异非但没有活现,反而处于融化的过程之中。

其次,英国和英语的价值标准,在战后形成了全球性的优势,从而更加确定了英美国家主义文化的语境。

这种语境只接受在意识形态上符合英美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外语文本。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归化的翻译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总是依照译入语的特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规范对译入文本进行调整,弱式文化只得听从英美文化的摆弄,成为殖民者进行文化殖民的工具。

(参见Venuti 1992)异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零翻译(Zero translation)、音译(Transliteration)、逐词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意译(Liberal/free translation)、仿译(Imitation)、改译(Variation translation)、创译(Recreation)。

意译可分为两类:释义法(Paraphrase)、套译法(Idiomatic translation)e.g.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直译)If one does not enter the tiger’s lair, how can he expect to catch the tiger’s cubs?(释义法) One can not expect to achieve anything if he risks nothing.(套译法)Nothing venture, nothing gain/have.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常用翻译技巧:重复法(repetition)、增词法(amplification)/増译(addition)、省略法/减译(omission)、词性转换法(conversion)、词序调整法(inversion)、拆译/分译(division)、合译法(combination)、正说反译和反说正译法(negation)、语态变换法(voice changes)、引申法(extension)、句子成分转译法(shift)。

也谈“归化”与“异化”

也谈“归化”与“异化”

也谈“归化”与“异化”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归化”与“异化”这两个概念在翻译学中的起源和发展。

在翻译学中,“归化”与“异化”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起源于20世纪中期的翻译研究,并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深化和拓展。

“归化”(Domestication)一词最早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1995年的《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

它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译文贴近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以减少译文的异质性,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归化翻译倾向于使用目标语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以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而“异化”(Foreignization)则是一种与归化相对的翻译策略,它强调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以展现源语的异质性。

异化翻译倾向于保留源语中的独特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以展现源语文化的独特魅力。

异化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源语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自韦努蒂提出这两个概念以来,“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不同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者对于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持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然而,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它们都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策略和工具,对于实现翻译的目的和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阐述本文的写作目的,即探讨“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常常面临两种主要的策略选择:归化和异化。

这两种策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中。

归化策略倾向于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习惯,以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而异化策略则更注重保持原文的异域风情和文化特色,让读者能够领略到源语言的独特魅力。

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希望深入探讨这两种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案例分析,具体阐述归化和异化如何在不同的翻译实践中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译文的质量和读者的接受度。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原则的选择及其度的把握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原则的选择及其度的把握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原则的选择及其度的把握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原则的选择及其度的把握一、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及意义归化与异化原则是指在文本翻译过程中,译者面对不同术语时的处理方案。

归化原则是指在翻译时,译者将外语的词语和短语翻译为原翻译语中的对应词语或短语,使之更加完整地吻合语境,从而达到本土化效果;异化原则则是指在翻译时,译者把外语词语或短语翻译为原翻译语中意义较接近的词语或短语,但翻译出来语句没有本土风格,属于直译形式。

这两种原则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用处:归化有助于使读者理解这个语言环境更顺畅,从而在有限时间内更快捷的把文本翻译完成,而异化则是帮助读者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能够认清文本中所蕴涵的概念,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等。

二、归化与异化的选择原则根据文本特征及其需求,我们可以在归化与异化之间进行选择:首先,在归化原则中,如果是字面上一对一的准确翻译,可以保留原文词语,将其进行本土化效果的归化。

但是如果有隐含意义,我们则可以根据译者所熟悉的文化背景和文本背景,进行当地文化的异化翻译,以实现不同文化的衔接和交流。

例如,中美文化差异。

美式英文中多用“Happy Thanksgiving”这样的表达来表示感恩,但这一表达在中国文化中却不太正确,此时就需要用具有本土性的“慰问”来译出,以达到本土化归化的要求。

其次,在异化原则中,则可以使用简单的“直译/直出式”翻译,将外文观念进行临时映射,尽可能保留源文本风格,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其含义及意义,从而更加贴近原文的表达。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能忽视译文的本土性,应尽可能的使用本土化的词语进行表达译文,从而起到良好的阅读体验。

三、归化与异化度的把握当译者进行文本翻译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好归化与异化的度,够不够。

若是前者过多,文本本土性太强,就容易在未经解释的情况下,读者根本无法理解;若是后者过多,读者可能无法看懂原文语境,从而变得难以理解和交流。

所以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文章的背景环境与目的、读者的语言能力以及实际的局面具体分析,决定是否使用归化或异化翻译,以及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所蕴含的意义。

论翻译的两种策略∶归化与异化

论翻译的两种策略∶归化与异化

论翻译的两种策略:归化与异化(李圣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硕士,研究方向:翻译、教学法)摘要: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归化和异化的选择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翻译目的等。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只要都符合忠实性的三要素,那么它们都是忠实的翻译。

Brief:It’s not reasonable to judge the Foreignizing Method and the Domesticating Method by generalization; each method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Many factors play roles in choosing between those 2 methods, such as politics, custom, aesthetics and translation purpose etc.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and 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 each of them could be regarded as loyal translation if it goes under the 3 elements of Loyalty Principle.关键词:翻译,归化,异化自奈达把文化概念引入翻译中以来,翻译理论家和实践者就如何处理语言外因素提出各种疑问。

和原来翻译界争执不休的“直译”和“意译”不同,他们更关注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得失,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种语言的不同不只是语言文字、遣词造句等语言形式的不同,她们蕴含的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也会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传递出来。

在翻译中,对于如何处理原文特有的文化信息,翻译家们持两种意见:有些翻译家建议删除原文特有的、译文读者不熟悉的那些文化差异,或者将这些差异转化为译文读者熟悉、和原文对等的译入语中的文化现象;另一些翻译家提倡保留原文语言和非语言的特性,以便译文读者能欣赏原文的异域美,拓展知识。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定义
归化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目标语言的文化、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规范 ,减少文化冲突和陌生感。
特点
归化策略强调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注重目标读者的接受和理解,倾向于减少源语言文化的干扰,使译文更加 地道、自然。
归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应用
文化元素的处理
在文学翻译中,归化策略强调对 源语言文化元素的处理,如采用 目标语言中的对应词汇、表达方 式或文化意象,以便读者更好地 理解和接受。
保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平衡
在异化与归化之间寻求平衡,既要保留原文的语 言和文化特色,又要确保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
注重文化传播和交流
翻译实践应注重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功能,通过异 化策略引入异国文化元素,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 相互理解和交流。
05
翻译实践中异化与归化策略应 用案例
文学翻译案例分析
异化策略应用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 略
汇报人: 2023-12-15
目录
• 引言 • 异化策略及其应用 • 归化策略及其应用 • 异化与归化策略对比分析 • 翻译实践中异化与归化策略应
用案例 • 翻译实践中异化与归化策略发
展趋势
01
引言
翻译实践背景
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跨语言和文化交流需求不断增加。
语言表达的归化
归化策略注重语言表达的归化, 倾向于采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使译文 更加流畅、自然。
文学风格的再现
在文学翻译中,归化策略还强调 对原文文学风格的再现,如通过 选用恰当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 法,传达原文的情感、意境和审 美效果。
归化策略在商务翻译中应用
专业术语的归化

翻译策略巾辩证统一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策略巾辩证统一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策略巾辩证统一的归化与异化-汉语言文学翻译策略巾辩证统一的归化与异化□钟永军王松林摘要:在翻译策略中,归化和异化是两种相辅相成的翻译方法,各有特点,在一定的语境中各有优劣,因而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归化和异化也是翻译领域的一对矛盾,相互依存,在翻译时缺一不可。

必须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我们的原则是:归化时不改变原作的“风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达自如。

关键词:翻译策略归化异化辩证统一翻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活动,这一活动也极为复杂。

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在近三十年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翻译研究也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翻译理论被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翻译研究从重视语言转换转向重视文化转换。

这两种倾向的结合,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学术界达成的共识是:翻译已不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

一、“归化”与“异化”正因为翻译涉及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能反映文化才有意义。

翻译既然与文化密切相关,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怎么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

对待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翻译界内部产生了两种对立的意见,即“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

1995年,Lawrence Venuti在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和“异化法(foreignizingmethod)”。

前者主张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作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源语或源文读者为归宿。

就翻译中涉及的文化转换而言,可分为以源语文化为归宿(source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or SL culture-oriented)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t a r g e t l a n g u a g e c u l t u r eoriented,or TL culture-oriented)两种原则和方法。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其中一种或两种方式相结合。

归化翻译是指将原文的语言、风格、文化等因素调整到译文中,使译文更接近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

异化翻译则是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文化特色,使译文在目标语言中显示出原文的独特性。

下面将对这两种翻译策略做进一步阐述和比较。

归化翻译是一种以“转变”为特点的翻译方式。

在归化翻译中,译者将尽量使译文与目标语言的语境相符,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归化翻译注重语言的通畅和易懂,尽量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和构造复杂的句子。

通过调整语言表达方式,译者可以使译文更易于理解,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异化翻译则是一种以“保留原貌”为特点的翻译方式。

在异化翻译中,译者更注重保留原文的语气、风格和文化特色,尽量不对原文进行过多的调整。

异化翻译可以使译文更忠实地保留原文的独特魅力和神韵,使目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可以结合运用,取长补短。

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翻译一些特定领域的专业文献时,可以使用归化翻译,将源语言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的对应名称或概念,使译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而在一些文化类的作品翻译中,例如文学作品、诗歌等,可以使用异化翻译,保留原文的独特文化特色,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原文的内涵。

总之,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都是翻译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策略。

归化翻译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异化翻译则更注重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使读者能够更感受到原文的魅力和独特性。

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和目的选择使用其中一种或两种方式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读者的语言文 化背景和阅读习惯,采用归化的方法 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易于理解。
在翻译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 运用异化与归化策略。对于一些具有 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可 以采用异化策略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 ;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或表达方 式,可以采用归化策略使译文更加流 畅自然。
05
结论
异化与归化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 桥梁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而异 化和归化策略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关 键角色。通过异化策略,可以保留源 语言的文化特色,促进文化交流和理 解;通过归化策略,可以更好地为目 标语言读者服务,使翻译更符合目标 语言的表达习惯和审美需求。
异化策略特点
异化策略强调保留源语言的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以呈现源语言的独特性和文化色彩。
异化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保持原文的词汇和语法
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用目标语言中与源语 言对应的词汇和语法,以保持原文的异国情 调。
直译法
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内涵的词汇和表达方 式,采取直译的方法,以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
保持源语言文化的独 特性
异化策略可以保持源语言文化的独特 性和风格,使翻译更具原汁原味的感 觉。这对于需要保留原文独特性的文 学翻译、诗歌翻译等特别重要,也有 助于展示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提高目标语言读者的 接受度
归化策略可以提高目标语言读者的接 受度,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这对于 需要为目标语言读者服务的实用性文 本翻译、广告翻译等特别重要,也有 助于实现翻译的交流目的。
异化与归化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促进文化交流
增强跨文化意识
异化策略可以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化特色,使 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归化 策略可以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提高译文的 接受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选择的理性和习性原则(引自《语言与翻译(汉文)》2005.4)高凤江(广东肇庆学院外语系,广东肇庆526061)摘要:本文拟对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选择的具体标准进行探索。

一个是理性原则,一个是习性原则。

理性原则主张以目的语的规范为依据;习性原则主张在语言层面上以目的语语用理论为依据,在文化层面上则以原语习俗为依据。

这是既科学又便于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策略选择;归化与异化;理性原则;习性原则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5)04-0055-041. 引言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翻译是将译者的原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并求得二者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提出的翻译概念,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文本间语言层面的语符转换,或是一种机械的复制活动,而是以文化篇章为翻译单位的文化交流行为(王宁,2004:34)。

被称为解构主义代表之一的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迪(Laurence Venuti)注意到了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并提出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差异和陌生度,这样可以标出译语文化主导价值的界限,并避免由此使另外一种文化强行归化(1992:12-13)。

他强调的是异化,这与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的“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策略。

在中国,近年来也不断有学者谈论异化与归化的话题。

如刘英凯提出“归化——翻译的歧路”(1987:58-64);郭建中认为: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离不开异化与归化(1998:12-18);孙致礼从翻译策略的角度,预测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进一步趋向异化(2002:40-44);郑海凌认为:译语的异化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2001:3-7);刘艳丽和杨自俭根据Scruttle Worth和Cowie指出直译与意译是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策略(2002:21-22);蔡平则主张: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2002:5);张南峰认为:归化的需要在整体上来说已经越来越小,但它毕竟还是存在的(2004:23)。

可以看出,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的争论是人们长期在翻译实践中形成的。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归化和异化都是一样的。

换句话说,归化和异化只是策略问题。

译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义与信息,就必须同时传达文化内容,这是从理论层面上讲的,而承载文化信息的内容,不是轻易就可以得到并予以接受的。

人们采取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以求得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某种动态的、相对意义上的平衡。

但是,当人们按照归化异化策略进行两种语言之间、文化之间交流时,出现了翻译中不可克服的障碍,给译者留下很多困惑和疑窦。

目的语要么“异化”味道很浓,要么“归化”味道很重。

对翻译理论感兴趣的读者也许早就发现,人们对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均侧重于方法上,而并非落脚在使用该策略时所依据的标准与原则上。

关于归化与异化策略使用的衡量标准问题,韦努迪似乎需要再往前走一步,进一步在归化与异化翻译标准上做文章,遗憾的是他没有这样做,而近年来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只是在归化、异化策略的使用上展开,对于归化、异化策略的执行标准即译者在采用归化异化策略时所注意的原则很少见到较系统的研究文章。

本文试图探析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选择的理性与习性原则问题。

2. 理性原则理性原则是指目的语中词、词组、句子的组织规律。

语言是线性的序列,序列里的单位——词不是任意组合的,而是按照规则组合的。

语言和它的结构规则是人的理性的一部分。

凡是语言就有构成该语言的规则,就有理性。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语法规则的语言。

而不同的语言之间都有各自的语法系统,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所用的语序也可能不同。

原语和目的语结构差距较大,要切合目的语的规范,保证译文的通达。

就翻译的目的而言,译者的任务是客观地反应原作,用合乎目的语规范的语言,在保证目的语通达的前提下,再现原作的内容。

例如: Discussion led us to this decision. 恐怕没人将其译成:“讨论把我们领到这一决定”。

因为不符合汉语“把”字句的条件,采用异化法处理,该句意思表达得不清楚。

但是,如果译成:“通过讨论,我们作出了这一决定。

”那就是一句语法完整的句子,也是一个意义明白的命题。

现代语言学研究告诉我们: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同一思想内容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这也正是翻译之所以成为可能的基础。

然而,翻译并不意味着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词与句的单纯转换。

当我们说相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负载时,并不意味着原语和译语间在语言上有相同的“意义”,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局限于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它们各自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同时,使用不同语言的读者也形成了对自己所属的语言系统独特的表达方式。

这就要求译者在采用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中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中不同的规律。

这种规律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使用归化、异化策略的理据。

理性原则还应包括语言的规范实践,除不应有语法错误外,还应突出条理清楚,逻辑分明,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语序和句型,可以按照译文的语篇结构习惯,重新组织和调整,使译文更加流畅,更富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比如杨宪益译肖伯纳所著《卖花女》中的一段话,一向为译界推崇,可谓归化翻译策略中注重理性原则的典范。

Well, here we are, anyhow! And now what the devil are we going to talk about until Eliza comes?反正我们都来了!那么,在伊莉莎到来以前,我们究竟来瞎扯些什么?译文将原文第一句中的两个逗号全部略去,只用一个感叹号,更加突出了整体形象,将原文复合疑问句的时间状语until Eliza comes置于句首,添加逗号,使目的语节奏明快,语气更加强烈。

上面的例子远不能说明归化胜于异化。

事实上,我们在翻译任何一种文献,乃至新词语时,我们不能单一地使用归化策略而抛弃异化策略,也不可能只采用异化策略而抛弃归化法,对于任何一个译者来说,归化和异化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有时可归化,有时可异化。

这取决于译者对翻译标准的定向选择。

赵全章先生发表在《英语世界》1987年第2期的一篇译文就是运用异化翻译的典范。

They're not black in China, Emily, you ought to know better than that, they're yellow.中国人不是黑皮肤,艾米莉,这一点你应该知道,他们是黄色的。

此段是讲话者的独白,讲话者义愤填膺,感情在沉默中爆发,于是一小句一停,一字一停。

原文中的语言结构与译文中的语言结构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译者采用异化法处理,使原作者的表达方式、语气乃至标点符号都完美地保存下来了。

应该说,归化和异化的取舍应以目的语可量化的理性为依据,这个原则显现对目的语异化情调的适应性及对待目的语具体规范的可操作性,是一个既科学又便于遵循的原则。

对于异国情调,翻译界一直都很关注,并有不少探讨。

人们一般认为,异化翻译带有一种明显的感性的外来标志,其结果必然产生异化语言的感觉,产生“陌生”的效应。

早在20世纪80年代,赵元任先生曾写到“现代白话文里边有不少欧化词句以及其他新玩意儿”。

的确,人们一直这样说下去,其中一部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最终融入目的语语言体系,填补了目的语表达方式的空缺。

如:“一石两鸟、鄂鱼的眼泪、武装到牙齿、克隆”等等。

然而也有一部分则受到人们的排斥,最终仍不被目的语语言体系接受。

最明显的例子是在我国五四前后一度流行的被异化处理的外来词,如: “赛因斯——科学(science)、葛郎玛——语法(grammar)、德谟克拉西——民主(democracy)均被归化翻译法所取代。

这是因为某些采用异化手段翻译的外来语,带有不必要的异国情调,不符合目的语内部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是对目的语常规的一种偏离,如果这种偏离距目的语生成规则太远,就会被淘汰。

就语言立意性而言,汉字的表意性结构使得汉语在接受外来语时形成了明显的特点:以异化为主要形式,既保留部分英语原词成分同时又经过一定程度的汉语归化改造,形式上均表现为“土”、“洋”结合,如:华尔街(Wall Street)、迷你裙(miniskirt)、色拉油(saladoil)、冰淇淋(icecream)等。

从以上分析来看,目的语接受者的接收渠道与原语接受者的接收渠道大相径庭,对于目的语接收者而言,只有符合译文语言规律的言语才能完成信息传递任务。

因此,对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取舍,大都无多少规律可言,但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即目的语应符合本社团成员共同接受的规约3. 习性原则习性原则建立在使用某种语言的所有的人的共同经验之上。

习性原则是客观的,也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语言同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总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些词在词汇意义上难免具有各种言外之意和文化联想,而它们在其他语言里却没有十分贴切的相应的词可以使用,这就会损害异化的价值。

那么如何使译文的读者在其自身的文化框架中去理解译文的意思,并尽可能地吸收原语的文化价值取向,有两个层面上的问题需要考虑。

其一,属语言层面的问题,以目的语的习性原则为准。

所谓目的语的习性原则指的是接收者的概念。

因为我们讨论翻译,许多人心目中只有原作到译作这一转换,以为翻译的结果在于译文。

按照交际学的观点,译文必须被读者接受,翻译过程才能完成。

真正的翻译是要读者体会作者的意图,用目的语参与原作的思想交流,这种自然的交流离不开译者创造出来的对读者产生同样效果的译文。

翻译的标准是“忠实”或曰“对等”,可根据策略来描述,策略受原则的制约,原则由居主导地位的目的语规范固化而来。

因此,习性原则从语言内部来说是相对于目的语而言的。

习性原则就是要拿出数据来,即以约定俗成的程度为标准,这也是习俗性的基础。

辟如英美人们生活中的high tea这一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在汉语中是很难找到对应的转换词语,如果采用异化法将其译为“高茶”似乎语法上合乎情理,在汉语中可用作形容词修饰名词,但从语用角度看,它违反了习性原则,不符合目的语的惯用法,达不到一定的语用频率,无语用价值可言,因而会被淘汰掉。

类似的例子如high summer,采用归化法处理,译为“盛夏”,符合目的语的习性原则。

因此,周领顺建议将high tea译成“大茶”更佳,以切汉语“大菜”、“大餐”之修辞表达,这也顺理成章(2003:55)。

翻译研究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各种不同语言符号系统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各个符号单位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上下文和语境的不同而随时变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