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1-1中国哲学的萌芽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
–《国语·楚语下》:“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
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 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於夏商。” –《尚书·周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 罔有降格。”
• 巫、祝、史
• (3)奴役奴隶,用奴隶进行殉葬和祭牲 •乎多羌逐昆只。(《殷墟书契续编》) •用三百羌于丁。(《殷契卜辞》) •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
• 赵简子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
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对曰:“物生有两,
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 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 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 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 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 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
• 3、对神人关系的重新思考与进步势力的思想家所处的地位,争
取民心与奴隶主贵族对抗的政治斗争相一致的。
•
思考题
• • • • • • • • • • 名词解释 《易传》 《洪范》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嬴缩转化 简答 简述《易经》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简述《易传》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简述范蠡是如何对“天道”做的唯物主义的解释 简述中国哲学萌芽时期的朴素自然观包括哪些内容?
(《尚书· 盘庚》)
• (二)西周修正了殷商的上帝概念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 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和思想家,曾两次辅 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 礼乐,实现天下大治。因其 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 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 年幼,由周公摄政当国。
• 1、提出“天命”说论证统治的合理性 • (1)继承与深化 –祭天祀祖 –敬事鬼神 –政权神授 • (2)分离与加强
《中国哲学史》第一篇先秦哲学课件01中国哲学的萌芽
战国以来对“五行”的认识
▪ 五行生克: 木→ 火 → 土→ 金 → 水 (彼相生,间相克)
2 、天命观念发展为礼制思想
▪ 正是由于周人在天命观念中重视“德” 的意义,周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推行的典 礼制度,无不渗透着强烈的伦理道德精 神即“纳上下于道德”。于是,形成了 一套治理社会的礼制(礼治)。
▪ 德:在殷人甲骨文中作 “ㄔ血”,释为“循”, 引申义为“顺”。可以说殷人“德”的基本含 义是:遵循至上神的旨意而行事。
卡西尔《人论》“一切较成熟的宗教必须完成的最
大奇迹之一,就是要从最原始的概念和最粗俗的迷 信之粗糙素材中提取它们的新品质,提取出它们对 生活的伦理解释和宗教解释”。
二、西周天命观念与礼治思想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神权观念演变为天命观念:
▪ 演变的原因:为了解释周代殷的合理性,否定 “帝立子生商”,西周统治者提出以“天”代 “帝”,重新对“上帝”观念作解释。
困
: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上卦为悦,下卦为险,险而不失悦。
贞:占问。
有言不信: 有话他人不信;
不崇尚口辩;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 《易经》所代表的形而上的天道变化的思想传统, 对于中国文化哲学具有深刻的意义。
首先,以阴阳范畴为代表的观念,表达了一种宇宙的 秩序与关系,用以说明宇宙的生成与变化。实际上 是远古之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其中包含着古人的 生存智慧。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 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鲜矣。《系辞上》
中国哲学史第一篇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 儒 家
一、说儒
(一)司马谈:“夫儒者以‘六艺’为法” (《论六家之要指》) (二)班固《艺文志》关于“儒”之起源。“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 之官。……游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三)章太炎《国故论衡》分儒为三 (四)胡适:《说儒》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 儒 家
(四)中庸之道
1、中庸是一种至高的德性,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之一 “子曰;‘中庸之为德矣,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曰: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时中。小人之反 中
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2、中庸是处世做事的最佳标准和尺度
“过犹不及”,“攻其异端,斯害也已。”“执其两端” 3、中庸要求遵守一定的标准,但又反对不顾一切地拘守某一固定标准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 儒 家
二、孔子
(一)生平和影响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
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 育家。生于公元前551年,卒 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 国人。年幼丧父。少好礼,有 志于学。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 儒 家
孔子历史地位和影响: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 已有二千五百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 文化又复有二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 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 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钱穆)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 儒 家
(二)孔子对周礼的态度
1、公开维护周礼: (1)批评僭礼行为:“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 不可忍也?’” (2)反对铸刑鼎 (3)不患贫而患不安 2、对周礼的补充: (1)正名思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 乐不兴,礼乐不兴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用德化加强礼制:“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3)以贤贤补充亲亲:“近不失亲,远不失举” (4)以“仁”为“礼”的核心:“人而不仁,如礼何?”
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
宾诺莎等,他们的思想受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启发和影响。
03
促进了东西方哲学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为东西方哲学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契机,促进了世界
哲学思想的互相理解和借鉴。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
目录
• 引言 •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的历史背景 •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的主要代表人物 •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的主要特点 •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的影响与意义
01
引言
主题背景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古代,经 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在人类文明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对东亚文化圈 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的文化氛围
01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强调道德、仁义、礼 制等价值观念。
道家文化
02
03
佛教文化
道家文化注重自然、无为、道法 自然等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 处。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与中 国文化融合,形成了禅宗等具有 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
祖先崇拜
05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的影响 与意义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如"仁"、" 义"、"礼"、"智"、"信"等,这些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 面。
促进了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同时也鼓 励了文化创新,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教育理念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认为教 育应当普及到每一个人,同时强 调学思结合,注重实践。
中国哲学史
简述中国哲学观——章平平中国哲学并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洋溢着科学的智慧,更多的是人文思想。
而中国的哲学思想最大的特点,在我看来就是它始终依附于政治而存在。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哲学思想是脱离政治而存在的。
这点在很大方面区别于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在很多方面是在治学和科学实践方面的。
像检验论,心理学等。
当然,他们也不缺乏政治方面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部强有力的政治哲学。
而今天,我要讨论的,还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简要发展史。
中国哲学萌芽于夏殷周时期,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
但是在夏殷周时期,所谓的中国哲学只是一种神权统治观念。
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说是一种哲学,只能说是一种意识,但是他确确实实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像商朝,便设有“巫”这种职位,君王在做重大决策前都需要请巫来占卜。
还包括一些图腾的出现,都是神权统治观念的影响。
春秋战国,是中国哲学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九家十流,百家争鸣,其中最为提出的便是儒墨法道。
我只是稍微讲解一下儒法道。
春秋战国儒家学说仁:仁在中国是一种含义极为广泛的道德范畴。
而我想要明白的是,它到底是属于哪种范畴,究竟是内心情感还是一种人格塑造,是道德意识还是一种人伦纲常?再通俗点说他是一种心理学还是一种社会文学?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就是有多种的。
首先,仁本指相互爱人,例如“樊迟问人。
子曰:‘爱人’”。
而在爱人方面,就我个人而言,可能与当时的殉葬制有关。
在频繁出现活人陪葬的时代,孔子能提出仁者爱人,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当然这种爱人也是区别于墨家的兼爱。
兼爱是无差别的爱,而仁爱是种有差别的爱。
兼爱不分亲属厚薄,不分贵贱贫富,不分任我彼此,爱人就是要远施周边,尊卑长幼都要互相爱护。
而仁爱,它建立在长幼尊卑顺序上,涉及君臣上下,亲疏有别等关系上。
这是种有等级的爱。
儒家看来,如果社会没有等级,世界就是平的了,那就没有尊严,没有敬畏,那就没有秩序了。
再有他也是一种道德行为意识,最有名的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就是我们常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中哲史第二章
可见,五行所指之物事实上是
原始部落生活中离不开,因而 为原始人所崇拜的东西。
5
黄帝打仗时调遣虎、神、豹,
实为图腾,精神的东西。 殷 《诗经 商颂 玄鸟》中记载“天 命玄鸟,降而生商。”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其中的“玄鸟”也是拜物教的写照。
6
《史记 殷本纪》记载,商契的母亲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区分出物质与精神不同。 这是进步,意义在于说明人类在一 步一步脱离本能。
21
参考阅读: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法(瑞士)作家列维.布留尔 的《原始(野性)思维》,书中 以非洲为主要对象,也涉及其它 岛屿及美洲。介绍的都是前哲学 阶段的事。
22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产生
梦等。尤其是做梦,不知何故?是 不是身上有某种东西出去了,死是 身上少了某种东西。 于是想象这东西是什么?--灵魂。
18
开始是与人鼻中的气及受伤者身上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流出的血相联系。有的民族将灵魂 等于气,有的等于血。 后来灵魂逐渐与物质脱离,变成纯 精神的东西。
19
从山顶洞人的发现中看到,死者身
14
后来,这块无才去补苍天的顽石,
在青埂峰下滚来滚去,偶遇降殊仙 草,于是引出了一段情意绵绵、泪 洒纷纷的感人故事。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15
注意,神话的内容是荒唐的,
但也包括积极的东西。那就是
“借助想像征服自然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9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龙的名也很多,有鳞者谓蛟龙,有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1、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夏王朝:这时的宗教已经不再是自然宗教,而成为反应社会阶级压迫的宗教。
商王朝:统一君主的出现使得宗教炮制出一个具有新特点的至上神。
A.为了论证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合理性,炮制出天上和人间、社会和自然的最高主宰“帝”或“上帝”。
B.将沟通“上帝”和人间的关系限制在巫、祝、史的手中,而国王就是这些巫、祝、史的首领。
C.奴隶主贵族活着的时候敲诈奴役大批奴隶,死后还要用奴隶进行殉葬和祭牲。
(p7)周王朝:A.坚持宗教迷信思想。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的宗教迷信思想,并使此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B.天命说。
加强统治和权威,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
C.坚持君权神授思想。
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永恒性,为了从思想上征服谁商奴隶主贵族,周奴隶主贵族抬出了“德”和“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P8)D.周公思想。
提出德与孝,制定了一套致礼作乐的规则,礼是奴隶社会等级名分制度,乐是为礼服务的工具;看到人民不可忽视的力量,对“天”产生了新的认识;“保民思想”即统治者想要保住统治地位就要注意统治之术,不能让奴隶逃亡和失散。
(P8)总结:商、周的宗教思想是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
形式虽然不断变换,但实质就是政权神授。
“政权神授”后来发展成我国两千多年巩固封建专制的思想支柱之一。
2、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随着商、周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自然界、人类社会等现象的变化和发展,并且具有不同的看法。
人们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分析和解释中,逐步萌发了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我国最初的古代朴素辩证法,是在宗教神学体系下萌发的。
现存《周易》中的《易经》部分(周人问吉凶的卜筮之书)就包含着某些原始可贵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现存《周易》包括《经》与《传》两部分。
《易经》中包含某些关于“对立”和“物极必反”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A.《易经》中六十四卦由八卦而来,八卦是由阴、阳两爻而成。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1. 先秦时期:这是中国哲学的起源时期,包括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等。
这个时期的哲学主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探讨了伦理、政治、道德等问题。
2. 汉朝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国家采用儒家经典《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并通过科举制度将儒学教育普及到全国各地,进一步巩固了儒家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中国陷入动荡的分裂局面,各种思潮纷纭涌现。
佛教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并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道教也开始兴起,成为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体系。
4. 唐宋时期:这是中国哲学的黄金时期,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迎来了复兴,并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如程朱理学。
同时,在佛教与道教的影响下,出现了禅宗、心学等新的思想流派。
5. 元明时期:元朝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期,儒家思想受到重挫。
明朝建立后,儒学再度复兴,同时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思想流派,如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的朱子学等。
6. 清朝时期:这个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但西方的科学与哲学开始传入中国,给中国哲学带来了新的冲击。
7. 近现代时期:中国哲学在这个时期面临了更大的冲击和变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主导思想,思想自由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思潮与学派,如新儒家、新文章等。
这七个阶段标志着中国哲学从起源到现代的发展历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与成就,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萌芽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 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 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 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 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 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 夷者,伤也,伤于外者必反于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 故受之以睽,睽者,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 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 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有 夬,夬者……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 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 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 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 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阴阳思想的发展——伯阳父
3、哲学发生的社会条件 政治民主(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制、中国远古 社会的禅让制) 学术精神宽容 社会动乱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
1、天命论的产生(唯心主义的萌芽) 万物有灵论——泛神论——一神论—— 天命论 天地全神:包括天神、地神、人神、鬼 神,儒、释、道三教等民间诸神,大凡民间 信奉祀者应有尽有,结成一个群体,各得其 位,共享人间香火。因为大小开张不同,神 位多少不等,又有‚大全神‛、‚小全神‛ 之称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萌芽
一、哲学发生的条件
1、哲学发生的个人因素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 产生需要三个条件: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商人不仅炮制了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而且还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族、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提出了“天命”说来论证自己的统治合理性。
●周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永恒性,提出了“德”与“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周公旦不仅提出了“德”,也提出了“孝”,制定出一套制礼作乐的规则。
礼成了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
●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最初在宗教神学的体系下萌芽产生的。
●在《易经》中:①《易经》中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演变出来的,而八卦又是由阴阳排列组合而成。
②《易经》中关于“对立”的思想,也反映在某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吉凶的对立上。
③《易经》中,包含一些由低到高的变化发展思想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在自然知识积累和阶级斗争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范蠡对自然与人的关系作了三点说明:①事物变化需要条件,在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时,不能盲动。
“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②人的主观努力和自然客观条件是互相为因的,必须互相配合好。
③客观条件也是在变化的,因而必须抓住条件成熟的时机。
第二章孔子1. 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2. 孔子与周公⏹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孟子·腾文公上》⏹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
中国哲学史参考资料
中国哲学史参考数据王开府92/9/5序论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第二章孔子哲学第三章墨子哲学第四章孟子哲学第五章老子哲学第六章庄子哲学第七章名家哲学第八章荀子哲学第九章法家与韩非哲学第十章战国至秦之发展第十一章汉代哲学第十二章魏晋玄学第十三章中国佛教哲学第十四章宋明理学第十五章清代哲学序论哲学与中国哲学史1哲学是什么?.1哲学之名义、起因、目的.2哲学有什么用2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1哲学与知识「哲学之所以为哲学,就是要了解各种学问之相互关系,及其与人生之关系。
……把各种学问,以种种方式之思维,加以关联起来,贯通起来,统整起来;或将其间可能有之冲突矛盾,加以销解。
这种学问,可以说在各种学问之间,亦可说在各种学问之上,或各种学问之下。
总之,……即名之为哲学。
」(唐君毅《哲学概论》).2哲学与科学.3哲学与信仰、宗教3哲学的一般内容(参考吴康《哲学大纲》).1知识论(Theory of Knowledge or Epistemology)或方法论(Methodology)----关于知识问题a.逻辑(Logic)----知识之形式原理b.认识论(Epistemology)----知识之质料原理,论知识之内容,狭义的知识论.2形而上学(Metaphysics)----关于宇宙问题a.宇宙论(Cosmology)----探讨宇宙之起源等问题2 中国哲学史(新1)宇宙、空间、时间、物质----自然哲学(Philosophy of Nature)生命之起源及其性质----进化哲学(Philosophy of Evolution)b.本体论(Ontology)----讨论宇宙构成之质料,即所谓实体(Reality)或存在(Being)的问题.3人生哲学(Philosophy of Human Life)----关于人生问题a.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讨论心灵之本质及其活动程序灵魂问题、心灵与身体、意志自由b.价值哲学(Axiology or Philosophy of Value)讨论人类行为之事实所表现之价值知识价值----知识价值论(Theory of Value of Knowledge)道德价值----道德哲学(Moral Philosophy)审美价值----美学或美之哲学(Esthetics or Philosophy of the Beautiful)宗教价值----宗教哲学(Philosophy of Religion)c.社会哲学(Philosophy of Society or Social Philosophy)----讨论人群生活组织及其行为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经济哲学(Philosophy of Economics)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tory)、法律哲学(Philosophy of Law)文化哲学(Philosophy of Culture)、教育哲学(Philosophy of Education)等4中国哲学的特色5中国哲学的范畴天(道):天、道、元气、精气、五行、阴/阳、无极/太极、理/气、道/器、体/用、无/有、静/动、一/两、清/浊、神/形、心/物、常/变、性/命、健/顺……人(道):人、天/人、心/性、性/情、中/和、理/欲、公/私、义/利、善/恶、名/实、仁/义、知/行、顿/渐、经/权、理/势、能/所、王/霸、末发/已发……6哲学史的目的7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1殷周之际的转变----周初的人文精神(徐)周人的忧患意识----敬德、明德周书.多方:「惟圣罔念作(则)狂,惟狂克(能)念作圣。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圣才出品】
第1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一、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1.夏商王朝炮制天帝观念以维护其统治合法性夏王朝的建立是我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开端。
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把原始的宗教加以提高和改造,炮制了一个天上和人间、社会和自然的最高主宰“帝”或“上帝”,并宣称其政权是“上帝”赐予的,为统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作出了辩护,其本质是政权神授理论。
2.周王朝提出新的“天命”观(1)周王朝的建立,意味着奴隶制度国家的高度完成。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并在商奴隶主贵族的这些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说,使宗教迷信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进一步论证了其统治的合理性。
为了维护其统治的永恒性,从思想上征服商奴隶主贵族,周奴隶主贵族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2)周公旦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不仅提出了“德”,也提出了“孝”,并制定出一套制礼作乐的规则。
自此之后,不仅礼成了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乐也成了为这种等级名分制度服务的工具。
他提出了“天命靡常”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
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保民”观念。
3.商周时期的宗教思想实质是政权神授商周的宗教迷信是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
它随着奴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落不断地变换着形式,但其本质就是政权神授。
“政权神授”理论,后来发展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支柱之一。
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1.《易经》中包含朴素辩证法的萌芽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最初是在宗教神学的体系下萌芽发生的。
现存《周易》一书中《易经》部分,已经包含了某些关于“对立”和“物极必反”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1)《易经》是把阴、阳两爻作为两个最基本的“对立”势力来看待,《易经》中所有卦象的变化都归结为阴、阳两爻的变化。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最终归结为阴、阳两种势力的消长。
这正是最原始的关于“对立”面及其变化的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一、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夏王朝的建立是我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开端。
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便产生了阶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把原始的宗教加以提高和改造。
这时的宗教已经不再是自然宗教,而成为反映社会阶级压迫的宗教。
1.商王朝创造至上神“帝”或“上帝”公元前17世纪末,商汤灭夏,建立了奴隶制的商王朝。
随着统一君主的出现,宗教也就必然要炮制出一个具有新特点的至上神。
商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炮制了一个天上和人间、社会和自然的最高主宰“帝”或“上帝”。
商的奴隶主贵族说:“帝立子生商。
”2.商王朝垄断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商人不仅炮制这个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而且还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
这样,商奴隶主贵族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为了自己的享受,商的奴隶主贵族不仅在活着的时候要敲诈奴役大批的奴隶,而且在死后,还要用几十几百甚至上千的奴隶进行殉葬和祭牲。
他们把这一切都看做是受命于“帝”或“上帝”。
3.周王朝的“天命”说公元前12世纪末,周部落在今陕西的渭水流域兴起,先后灭掉了周围若干的戎族,成为商王朝的一个强大藩国。
后经周武王东征,并在商奴隶前线倒戈的帮助下,灭掉了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
周王朝的建立,意昧着奴隶制度国家的高度完成。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并在商奴隶主贵族的这些思想的基础上,使宗教迷信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周灭掉了商,为了加强对被征服种族的统治,周奴隶主贵族首先把“上帝”和祖先分开,加强了“上帝”这个至上神的绝对权威,从而提出了“天命”说(天的意志或天的命令),来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
4.周王朝的“德”和“以德配天命”理论周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永恒性,为了从思想上征服商奴隶主贵族,于是周奴隶主贵族抬出了“德”和“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中国哲学史(上下)刘文英
中国哲学史(上下)刘文英中国哲学史(上卷)编者说明导言第一编中国哲学的萌芽与开端(史前至殷末周初)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史前至夏殷时期)第二章中国哲学的开端第二编中国哲学思想的开拓与哲学学派的形成(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第一章先哲们的思想开拓第二章老子的道论与道家学派的形成第三章孔子的仁学与儒家学派的形成第四章孙武的“知彼知已”与兵家哲学第五章黑子的“兼爱”与墨家学派的形成第三编百家争鸣与诸子哲学的活跃(战国时期)第一章《五千言》与道家哲学的新趋向第二章黄老学派对道家哲学的发展第三章子思、孟子对儒家哲学的发展第四章庄子学派对道家哲学的发展第五章名辩思潮与名家哲学第六章后期墨家的哲学思想与名辩逻辑第七章《易传》的形上追求与辩证法思想第八章阴阳家的宇宙图式与历史观第九章荀子对儒家哲学的发展第十章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第四编儒家经学的统治不同的哲学倾向(两汉时期)第一章汉初的黄老之学与儒家哲学第二章《淮南子》的哲学倾向第三章董仲舒与今文经学的哲学特点第四章谶纬的神学特征第五章扬雄的“法言”与“太玄”论第六章桓谭与古文经学的哲学倾向第七章王充“疾虚妄”的哲学精神第八章王符、仲长统的社会批判与哲学思想第五篇玄学的兴盛与道教、佛教哲学的形成第一章何晏、王弼的“贵无”论第二章阮籍、嵇康的“自然无为”论第三章裴頠的“崇有论”第四章郭象的“独化”论与“玄冥之境”第五章葛洪、陶弘景的道教哲学第六章佛教的传入与僧肇、慧远的佛教哲学第七章形神之辨与范缜的《神灭论》第六編儒、道、佛三大哲学思潮的消长与互动第一章五通的“三教河一”论与哲学思想第二章孔颖达的儒家经学哲学第三章天台宗与唯识宗的佛教哲学第四章华严宗的佛教哲学第五章禅宗的佛教哲学第六章成玄英与司马承祯的道教哲学第七章李筌的“盗机”论与军事辩证法第八章柳宗元、刘禹锡的儒家哲学与天人新义第九章韩愈、李翱的儒家哲学及其新的趋向第十章《无能子》与《化书》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史(下卷)第七編宋明新儒家的发展与不同的哲学派别第八编宋明理学的衰落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第九编中国近代哲学的精神困惑与探索历程第十编中国现代哲学的不同思潮与理论创造序言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
中国哲学史1
《尚书· 召诰》中说:“惟王其疾敬德, 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德的具体内 容仍是“从天命、劝人事”。 “非我小 国,敢弋殷命,唯天不畀。” 周公旦: •不仅提出了“德”,也提出了“孝”, 制定出一套制礼作乐的规则。礼成了奴 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乐也成了为这 种等级名分制度服务的工具。 •提出“天命靡常”和“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 及“保民”才能“享天
第二章 先秦诸子哲学
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萌芽、兴起和奠定其 基本格局的时期。先秦哲学是指从中国哲学 的萌芽阶段开始,直至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制 国家建立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的哲学思维。 它大致以春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大的历史阶 段。前一阶段是准备阶段,后一阶段就是通 称为春秋战国的时期,这一时期迎来了中国 哲学和民族精神文化的真正觉醒。所以从狭 义来说,先秦哲学也特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哲 学。
(二)对立统一观——“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 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 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 矣。——《系辞》
首先,卦象构成本身就是一个对立统 一体。八卦便是四对矛盾,六十四卦则 是三十二对矛盾。 其次,一分为二还可以从存在的角度 去看。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 之器” ,道与器、形而上与形而下就是 一对矛盾。 再次,一分为二的一般方法论意义。 “一阴一阳”是宇宙万物的总原则,
所谓“百家”据《汉书.艺文志》的 记载,共有189家。后代史家试图对“百 家”进行分类。 最著名的是司马谈和刘 歆。
司马谈把在他之前几个世纪中的哲学家 分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 家、法家、道家。
刘歆把诸子百家分为十类,在六家的基 础上加上四家:即纵横家、杂家、农家 和小说家。刘歆的贡献在于:他是从政 治和社会环境去探求各家的由来,系统 地追溯了各家的起源,这在中国历史上 是第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 的产生
春秋时期,随着人们对于自身,社会与自 然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的加深,人们已经逐渐 意识到人与自然,天的不同,并由此而产生了 "天人相分"的观念.即认为人事由认为而决 天人相分" 定,与天无关,天意干涉不了人为.《左传 定,与天无关,天意干涉不了人为.《左传桓 公六年》 公六年》云"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 民而后致力於神." 左传荘公三十二年》 民而后致力於神."《左传荘公三十二年》云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 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这种观念虽然并 没有否认神的存在和神的作用,但已自觉的将 国之兴亡归因于民意和人为,不能不说是一个 巨大的进步.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 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 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 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 曰:" 殊涂,一致而百虑." 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 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 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 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 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 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 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 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 通万方之略矣." 通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
一,朴素唯物论:"五行"
"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 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 誓》.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 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 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 予惟恭行天之罚." 予惟恭行天之罚." ——《尚书甘誓》 ——《尚书甘誓》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 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 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 作辛,稼穑作甘." 作辛,稼穑作甘. ——《尚书洪范》 ——《尚书洪范》
西周时期的天命观: 1,"天命靡常": 天命靡常" 出自于《 大雅文王》 出自于《诗大雅文王》.《尚书康诰》 尚书康诰》 亦有相似的表述"惟命不于常" 亦有相似的表述"惟命不于常". 2,"以德配天": 以德配天" "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尚书召诰》 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尚书 召诰》 3,"敬德保民": 敬德保民"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亶聪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 亶聪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
二,朴素辩证法:"阴阳"
《周易》的作者,年代,及相关史料 周易》 《周易》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周易》 1.矛盾对立思想:在《易经》中,虽然并 1.矛盾对立思想:在《易经》 没有出现"阴阳" 没有出现"阴阳"一词,但是它却时时 处处都在运用"阴阳" 处处都在运用"阴阳"的观念来解释和 说明人事的吉凶祸福. 2.发展变化的思想:利用乾卦等卦的爻辞 2.发展变化的思想:利用乾卦等卦的爻辞 即可说明这一点.
思考题
禁忌,崇拜与道德观念的关系何在? 殷周之际文化变革的内容有哪些? 怎样理解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思想? 如何理解"五行" 如何理解"五行"观念的哲学内涵?
参考书目
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 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
�
二,原始崇拜
自然崇拜:
"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 帝而郊鲧,祖颛禘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 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燔柴于 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犊.埋少 牢于泰昭, 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 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 雩宗,祭水 旱也;四坎坛,祭四时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 云为风雨,见怪 物,皆曰神 ."——《礼记祭法》 ——《礼记祭法》
二,"天"的观念
"天"观念的产生: 一般认为,在氏族图腾崇拜的基础上, 中国开始产生了" 中国开始产生了"天"的观念.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诗商颂玄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商颂
鸟》)
"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 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对曰:非此之谓 也.古者民神不杂.……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 也.古者民神不杂.……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 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 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 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 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 匮于祀,而不知其福.蒸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 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 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 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 通 ." ——《国语楚语下》 ——《国语楚语下》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天命观
一,殷周之际的文化变革
"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 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 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又 自其表言之,则古圣人之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 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 则其制度文物与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 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模,迥非后世帝王所能 梦见也." 梦见也." ——王国维《观堂集林》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
祖先崇拜:
"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 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 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黄帝 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 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 鲧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 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 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故有虞氏禘 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 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 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国语鲁语》 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国语鲁语》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萌芽
第一节 原始宗教思想
一,原始禁忌
"在人类文明的初级阶段,(禁忌)这个 词包括了宗教和道德的全部领域.在这 个意义上,许多宗教史家都给了禁忌体 系以很高的评价.尽管它有着明显的不 足之处,但还是被称之为较高的文化生 活的最初而又不可缺少的萌芽,甚至被 说成是道德和宗教思想的先天原则." 说成是道德和宗教思想的先天原则." ——卡西尔《人论》 ——卡西尔《人论》
二,中国哲学的理论发展 殷周宗教 先秦子学 两汉经学 隋唐佛学 宋明理学 清代朴学 近代的哲学与 文化 中国哲学的现 代化
三,先秦诸子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 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 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 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 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 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 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 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 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 易操,事少而功多." 易操,事少而功多." ——《论六家要旨》 ——《论六家要旨》
第一编 先秦哲学
先秦哲学概论 一,"轴心时代"理论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 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 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 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 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 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Karl ——Karl Jasp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