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造影术 刘垒

合集下载

腰椎间盘造影一致性疼痛反应和纤维环破裂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腰椎间盘造影一致性疼痛反应和纤维环破裂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腰椎间盘造影一致性疼痛反应和纤维环破裂程度的相关性研究彭宝淦;孙金烈;王晓宁;张健;李振宙;吴闻文;侯树勋【期刊名称】《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年(卷),期】2005(13)3【摘要】目的: 研究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人纤维环破裂程度和腰椎间盘造影一致性疼痛之间的关系。

方法: 105例慢性下腰痛且无椎间盘突出的病人, 行腰椎间盘造影术。

询问造影时病人疼痛反应, 分析造影后的X线片和造影后的CT片, 比较纤维环破裂程度与腰椎间盘造影一致性疼痛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105例病人中的 285个造影的腰椎间盘中, 67个腰椎间盘诱发一致性疼痛反应, 且全部呈现 2级以上的纤维环破裂。

纤维环破裂分级越高, 椎间盘造影时一致性疼痛比例越大, 两者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结论: 椎间盘造影诱发的一致性疼痛反应比例和纤维环外层破裂程度呈正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环外层撕裂是疼痛复制的起源部位。

【总页数】3页(P190-192)【关键词】腰椎间盘造影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一致性疼痛反应;纤维环破裂【作者】彭宝淦;孙金烈;王晓宁;张健;李振宙;吴闻文;侯树勋【作者单位】解放军第304医院骨科;解放军第304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相关文献】1.腰椎间盘突出类型与其疼痛程度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J], 贺明;王广斌;王佳时2.椎间盘造影中疼痛与纤维环破裂的临床价值 [J], 孙金烈;张毅军;边宏宇;彭宝淦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与TNF水平相关性研究 [J], 朱干;张盛强;黄彪;庄健海;高群兴;刘建红;陈东军4.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院准备度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J], 文曹丽; 李海婷; 贾伞伞5.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慢性盆腔疼痛程度与炎症反应和应激反应相关性研究 [J], 何旺丽;汪志霞;黎明;陈丽琴;盖其婷;石中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造影手术记录

颈造影手术记录

科别:骨伤科住院号:1315
经皮超选择性动脉造影术、经皮动脉插管药物灌注术、经皮选择性动脉置管术患者仰卧于C臂检查床上,选择对侧腹股沟常规消毒、铺无菌巾,于腹股沟韧带正中下1-2cm,股动脉搏动处局部浸润麻醉,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插入5Fcabra导管,对患侧股动脉、髂内动脉行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调整导管超选择插入股骨头主要供血动脉-旋股内动脉,缓慢注入罂粟碱30mg,尿激酶50万u,留置于旋股内侧动脉开口处。

然后把导管与微量泵连接,穿刺处局部适当包扎,制动。

经微量注射泵持续药物灌注。

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未诉不适。

椎间盘造影术的应用

椎间盘造影术的应用

年北美脊柱协会执行委员会(h xc . E IA法 检测 其 灌洗 液 却 没 能发现 明确 多节段椎间盘退变的患者和x线表现清 T e eu LS E i o f e C mmi e f t e No t v t e o h rh Ame ia 的炎性肽 。 t r n c 楚的 D DD, M R 能 明确 的 。( ) 而 J不 2 腰 S ie o iy NA S对椎 问盘造影术的 pn c t, S ) S e Aoi 近期研究发现, k等 在疼痛椎问 椎 问盘突 出症术后症状持续存在 。( ) 3
椎问盘造影术(i o r h ) ds ga y 又称髓 分学者对其有效性提出质疑“ 而另一部 神 经 ,而它 们 是公 认 的 和疼 痛相 关 的 因 c p , 核造影术, 是诊断椎问盘源性下腰痛的 分学者认为椎间盘造影术是一种有效的 素。由此推断,椎问盘造影时造影剂 由

种重要方法,已经被临床广泛应用 。 诊 断工 具 。 宝 淦 等研 究 认 为 椎 间盘 髓 核 向后 方 流 出到 纤 维环 外层 ,所产 生 彭
1 发展 过 程
年 提 出 的概念 , 称椎 问盘 内紊  ̄( t - 性 。 2 患者存在顽固的、 又 Ln r ie () 严重的临床症
椎 问盘 造影 术 早在 12 9 9年 就 由 nl i s p o ,D ) ads d r t nI D 。椎 问盘 造 影术 状 , c iui 而其他诊断方法不能明确所怀疑的 3 对于手术 Sh r cmol 在尸体的椎问盘上进行 了研究, 在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作用还存在 椎问盘是否为疼痛来源 。() 鉴别在后面 14 年 Ln bo 9 8 i lm首次将改 良的S h r 争议 ,原因在于现在还不能明确解释椎 后症状 改善不明显的患者 , d cmol

磁共振介入技术导引下腰椎间盘造影术

磁共振介入技术导引下腰椎间盘造影术
i n o e c n e t n o t a rc ig s se M eh d MR— u d d l mb rd s i o a h a n a p n MR s a n rwi a p i lt k n y t m. t o s h c a g i e u a i d s g p y w s c cr
Z ANG C u nc e S H h a —h n, ONG J—ig, I oh a 1 L i h n o g Me ia ma ig Ree rh Isi t , iqn X E Gu —u ,1 e.S a d n dc lI gn sac n tue t
J a 5 0 , h n i n 2 0 21 C i a n C r s o d n u h r L h n —iEma l c e g i c ia y h o c r . n o r p n ig a to : I C e g l , e i:h n l ih n @ a o . o c l n
v r ba a a. f r sc e s l ag tit u lu up s s 2 mls se s n ( d p nei Acd a d et rl n 1 A t u c sf l tre no n ce sp lou , u p n i e c e uy o Ga o e tt i n c
性 疼 痛 程 度 及 髓 核 的 形 态 。结 果 在 ia - 0光 学 追 踪 系 统 导 引下 , 有 患 者 均 成 功 完 成 椎 间 盘 造 pt2 h0 所
影术 , 明显严重 并发症发生 。MR介 入椎 问盘造影 可清晰显示髓 核的形态 ;0个椎 间盘造影诱 发 出 无 3 疼痛症状 , 9例无疼痛感觉 。对于椎间盘突 出者诱发相似性疼痛或 完全一致 的疼痛 , 同时进行髓 核 中 心、 突出物 内及神经根周 围臭氧 注射 治疗术 ; 无疼痛感觉 的 9例患者则只进行硬膜外腔臭氧治疗 或神

椎间盘造影术与椎间盘阻滞术在椎间盘源性腰痛中诊断结果的对比分析

椎间盘造影术与椎间盘阻滞术在椎间盘源性腰痛中诊断结果的对比分析

椎间盘造影术与椎间盘阻滞术在椎间盘源性腰痛中诊断结果的对比分析王立勋;吕飞舟;马晓生;夏新雷;王洪立;姜建元【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椎间盘造影术与椎间盘阻滞术在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诊断中的检查结果.方法 2008年9 ~2011年9月收治78例慢性下腰痛患者,男32例,女46例,平均年龄38岁(29岁~46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考虑椎间盘源性腰痛.为进一步诊断进行椎间盘造影术,注射造影剂复制出平时典型腰痛者为阳性,造影诱发痛结果为单节段阳性者同时进行该节段椎间盘阻滞术,造影诱发痛结果为阴性者,选择临床高度怀疑的责任节段进行椎间盘阻滞术.椎间盘内阻滞后30 min,患者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缓解60%以上者为阳性.记录并分析2种诊断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椎间盘造影术:阳性60例,其中42例为单节段,18例为多节段;阴性18例.椎间盘阻滞术:42例单节段诱发痛阳性病例中30例椎间盘阻滞术阳性;18例诱发痛阴性病例中10例椎间盘阻滞术阳性.结论椎间盘阻滞术的检查结果与椎间盘造影术检查有差异,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方法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results between provocative discography and discoblock in a seri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08 to September 2011, 78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hronic low back pain including 32 men and 46 women with a mean age of 38 years (range 29-46 years)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 All patients underwent discography, patients with positive at a single level underwent discoblock at the same level while patients with negative findings underwent discoblock at the most likely symptomatic segment. At 30 min after discoblock, the result was defined discoblock positive if thepatients'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scores were less than 60% of their original VAS score before injection. Results Of all patients, 60 cases show pain provocation by discography and 42 cases showed single level positive and others showed more than 1 level, 18 patients had negative result. Of 42 single level positive patients, 30 patients had positive discoblock result. Of 18 discography hegative patients, 10 patients had positive discoblock result. Conclusion There i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scordant results of the 2 tests and the diagnostic methods of discogenic low back need more studies.【期刊名称】《脊柱外科杂志》【年(卷),期】2012(010)005【总页数】3页(P264-266)【关键词】腰椎;椎间盘;腰痛;放射摄影术;布比卡因【作者】王立勋;吕飞舟;马晓生;夏新雷;王洪立;姜建元【作者单位】200040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骨科;200040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骨科;200040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骨科;200040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骨科;200040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骨科;200040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3对于椎间盘源性腰痛明确诊断最为关键。

椎间盘造影术研究进展

椎间盘造影术研究进展

椎间盘造影术研究进展
王庆雷;侯树勋;彭宝淦
【期刊名称】《国际骨科学杂志》
【年(卷),期】2005(026)006
【摘要】椎间盘造影术是目前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最重要手段,它能明确定位疼痛来源的椎间盘,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该文综述了椎间盘造影术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页数】3页(P328-330)
【作者】王庆雷;侯树勋;彭宝淦
【作者单位】100037,北京,解放军总医院304临床部骨科;100037,北京,解放军总医院304临床部骨科;100037,北京,解放军总医院304临床部骨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CT监测臭氧椎间盘造影术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价值 [J], 刘延青;丁晓宁;刘红兵
2.腰椎间盘造影术研究进展 [J], 刘希麟;叶晓健
3.椎间盘造影术与椎间盘阻滞术在椎间盘源性腰痛中诊断结果的对比分析 [J], 王立勋;吕飞舟;马晓生;夏新雷;王洪立;姜建元
4.椎间盘造影术对椎间盘源性腰疼的诊断价值分析 [J], 邱传军;张跃林;龚骏
5.神经根注射激惹术和椎间盘造影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责任椎间盘及病灶的对比研究 [J], 吴韵;魏俊;温新院;刘勇;杨俊;付敏;陈新荣;钟琼;冉兵;邓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诱发性椎间盘造影联合完全可视经皮内窥镜技术诊治盘源性腰痛的价值

诱发性椎间盘造影联合完全可视经皮内窥镜技术诊治盘源性腰痛的价值

㊃临床研究㊃诱发性椎间盘造影联合完全可视经皮内窥镜技术诊治盘源性腰痛的价值席志鹏李敬池康然张仕兵谢林DOI: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9.04.005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项目(SLJ0210);江苏省卫生计生委科研项目(BJ16026)作者单位:210028南京,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通讯作者:谢林,Email:xielin117@ʌ摘要ɔ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方法并分析诱发性椎间盘造影联合完全可视内窥镜技术诊治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收治的29例通过诱发性椎间盘造影检查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全部应用完全可视内窥镜技术行髓核摘除㊁双极射频纤维环成形治疗㊂术前和术后1d㊁3个月㊁6个月随访时对患者腰痛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对腰椎功能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采用改良MacNab 标准评价疗效㊂结果2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术后1d㊁3个月㊁6个月VAS 评分[(1.53ʃ0.43)分,(1.06ʃ0.61)分,(0.71ʃ0.37)分]与术前VAS 评分[(6.62ʃ1.01)分]比较,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32.13,P <0.05);术后1d㊁3个月㊁6个月ODI 评分[(14.12ʃ1.43)分,(12.98ʃ2.01)分,(10.33ʃ1.46)分]与术前ODI 评分[(51.11ʃ10.15)分]比较,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93.35,P <0.05);术后6个月时根据改良MacNab 评分标准:优22例,良5例,可2例,差0例,术后优良率为93.10%(27/29)㊂结论诱发性椎间盘造影联合完全可视内窥镜技术诊治盘源性腰痛疗效好㊁安全性高,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㊂ʌ关键词ɔ椎间盘源性腰痛;椎间盘造影;内窥镜Clinical value of provocative discography combined with fully visible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surgery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Xi Zhipeng ,Li Jingchi ,Kang Ran ,ZhangShibing ,Xie Lin.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on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Nanjing 210028,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Xie Lin ,Email :xielin117@ʌAbstract ɔObjective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methods and analys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rovocativediscography combined with fully visible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surgery of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29patients diagnosed with DLBP by provocative discography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on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Medicine from July 2015to June 2018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patients underwent a fully visible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procedure(disectomy and bipolar annuloplasty).The Visual Analog Scale (VAS)score an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score (preoperative,postoperative 1day,3months,6months)were evaluated.The clinical global outcomes were assessed on the basis of modified MacNab criteria.ResultsAll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performed the operation.VAS significantly declined from preoperative(6.62ʃ1.01)to postoperative 1day (1.53ʃ0.43),3months (1.06ʃ0.61)and 6months (0.71ʃ0.37)(F =132.13,P <0.05).ODI decreased from preoperative (51.11ʃ10.15)to 1day (14.12ʃ1.43),3months(12.98ʃ2.01)and 6months (10.33ʃ1.46)(F =293.35,P <0.05).At the last follow-up,22cases of the MacNab results were excellent,5cases were good,2cases were fair,and none was bad,andthe excellent-to-good rate was 93.10%(27/29).ConclusionWith fewer complications and a lower risk,provocative discography combined with fully visible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surgery is safe and efficacious in the treatment of DLBP.ʌKey wordsɔ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iscography;Endoscopy盘源性腰痛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疾病,约占慢性腰痛的26%~42%[1-2]㊂盘源性腰痛一般由髓核退变㊁后方纤维环撕裂,以及继而发生的一些椎间盘内改变而引发[3-5]㊂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提示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常用于盘源性腰痛的诊断㊂一般来说,HIZ被认为与纤维环损伤以及疼痛有关,但并不是所有MRI显示HIZ的患者都能通过椎间盘造影复制出疼痛症状㊂虽然诱发性椎间盘造影的假阳性率高达33%~35%,但目前仍然是诊断盘源性腰痛的金标准[6]㊂造影后显示造影剂渗漏,复制出患者原有的疼痛则判断为阳性㊂将MRI与椎间盘造影联合起来可以为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更多的信息㊂目前,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㊂保守治疗包括药物㊁功能锻炼㊁理疗等,疗效往往欠佳,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寻求手术治疗,包括脊柱融合手术以及椎间盘置换[7]㊂但是,这些手术方式存在创伤大㊁并发症多的风险[8-9]㊂因此,一些微创经皮椎间盘内手术技术被尝试应用于盘源性腰痛的治疗,但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是盘内技术进行治疗㊂随着技术及器械的发展,通过磨钻或环锯可以进行骨质的处理,椎间孔成形术应运而生,通过该技术可以扩大工作空间,从而更加彻底地进行椎间盘检查㊂现将诱发性椎间盘造影联合完全可视内窥镜技术诊治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作一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㊂对象与方法一㊁研究对象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就诊的29例盘源性腰痛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24~59岁,平均(39.50ʃ10.55)岁㊂纳入标准:(1)慢性腰臀部疼痛,反复保守治疗无效6个月以上;(2)MRI检查显示在单一节段椎间盘上出现HIZ征;(3)椎间盘造影显示造影剂渗漏并诱发出原有疼痛㊂排除标准: (1)双节段及以上病变;(2)椎间隙感染㊁脊柱结核㊁脊柱肿瘤;(3)明显的椎间盘突出㊁椎管狭窄;(4)腰椎不稳㊁腰椎滑脱;(5)髂嵴过高无法行侧后路椎间孔镜手术;(6)曾行腰部手术史;(7)手术区域皮肤存在破损㊁感染者;(8)凝血功能障碍;(9)患者无法耐受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手术;(10)术中无法正确交流者㊂所有手术为同一医师完成㊂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㊂二㊁研究方法1.椎间盘造影方法:患者俯卧于可透视手术床上㊂棘突间隙旁开8~10cm处0.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进行穿刺,穿刺针与冠状面夹角约呈30ʎ,与水平面夹角根据安全距离的不同约呈30ʎ~45ʎ㊂在C臂机的透视下,穿刺针刺入椎间盘后外侧纤维环内,直达椎间盘髓核中央或纤维环的内层与髓核交界处,匀速注入碘海醇与亚甲蓝混合液2~3ml㊂椎间盘造影后C臂机确定纤维环裂隙的精确位置,同时复制疼痛症状㊂2.完全可视内窥镜技术处理椎间盘方法:置入导丝,在穿刺进针点做约8mm切口,并利用扩张器逐级扩张后置入工作套管,放置内窥镜㊂使用磨钻磨除部分关节突侧方部分骨质,在磨除过程中逐渐放入工作套管,见纤维环破口,常表现为椎间盘膨出,并被淡红色的炎症组织和血管包围㊂损伤部位表面通常软㊁薄,必要时可以通过探子轻轻挤压分辨㊂如果纤维环破损较大或者局部很薄时,纤维环的破损处可以看到蓝染的髓核碎片㊂如果纤维环只是部分破损,进行纤维环清理后,可以清晰看到蓝染的髓核组织㊂在操作中,尽量采用小号的抓钳抓取髓核碎片及炎性组织,尽可能不去扩大纤维环的裂口以防继发性椎间盘突出㊂清理干净后,通过双极射频行纤维环成形以及电凝止血㊂最后,移除内窥镜,可吸收缝线皮内缝合1针,覆盖无菌敷料㊂3.观察指标与方法:分别于术前㊁术后1d㊁术后3个月㊁术后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10]:0分:无痛;1~3分: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㊁睡眠㊂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11]评价术前㊁术后不同时间点随访时的行走能力㊁躯体功能等总体生活质量㊂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12]评价疗效:优:无疼痛,无运动功能限制;良:偶现疼痛,可从事轻体力工作;可:症状有改善,但仍会出现间歇性疼痛,通常需要改变工作及生活方式;差:症状无改善,需进一步手术治疗㊂4.统计学分析方法: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㊂计量资料(VAS 评分及ODI 评分)经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均数ʃ标准差表示,总体指标变化趋势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术后优良率)用绝对数或率(%)表示㊂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结果一㊁诱发性椎间盘造影联合完全可视内窥镜技术诊治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一般情况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见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52ʃ14)min㊂1例出现轻微的下肢麻木无力,给与甘露醇㊁地塞米松静脉滴入3d 后,症状消失㊂典型病例:患者女性,39岁,因 腰痛伴左臀部疼痛1年 入院,入院后查腰椎MRI,提示腰4/5节段纤维环后缘HIZ,第3天行诱发性椎间盘造影,复制出原有疼痛,继而行完全可视内窥镜手术,见图1㊂二㊁诱发性椎间盘造影联合完全可视内窥镜技术诊治盘源性腰痛患者手术前后VAS 评分㊁ODI 评分比较术前与术后VA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32.13,P <0.05)㊂术后1d㊁3个月㊁6个月VAS 评分与术前VAS 评分分别比较,均明显下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7.15,38.13,39.88;均P <0.05)㊂术前与术后ODI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93.35,P <0.05)㊂术后1d㊁3个月㊁6个月ODI 评分与术前VAS 评分分别比较,均明显下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2.22,40.24,39.18;均P <0.05)㊂见表1㊂三㊁诱发性椎间盘造影联合完全可视内窥镜技术诊治盘源性腰痛患者的疗效评价根据改良MacNab 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6个月进行疗效评价:优22例,良5例,可2例,差0例,术后优良率为93.10%(27/29)㊂讨论盘源性腰痛的诊治是一个复杂的临床难题㊂对于盘源性腰痛的诊断研究应当重视临床思维及循证医学,培养清晰㊁严谨的思维方式[13]㊂MRI 显示T2WI注:a㊁b 图示MRI 显示腰4/5节段纤维环后缘高信号(箭头所示);c㊁d 图为诱发性椎间盘造影正侧位像,示造影剂在椎间盘内分布,部分造影剂泄漏;e 图示术中镜下磨钻磨除部分上关节突,可见蓝染的髓核位于6~8点位置;f 图示利用双极射频行纤维环成形;g㊁h 图示术后MRI 复查见病灶基本清除图1盘源性腰痛患者经诱发性椎间盘造影联合完全可视内窥镜技术诊治的影像学及术中镜下图像表1诱发性椎间盘造影联合完全可视内窥镜技术诊治盘源性腰痛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㊁ODI评分比较(分,xʃs)项目例数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F值P值VAS评分29 6.62ʃ1.01 1.53ʃ0.43a 1.06ʃ0.61a0.71ʃ0.37a132.13<0.01 ODI评分2951.11ʃ10.1514.12ʃ1.43a12.98ʃ2.01a10.33ʃ1.46a293.35<0.01注:与术前比较,a P<0.05;VAS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DI为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纤维环呈高信号是诊断盘源性腰痛的指标之一㊂真性HIZ的信号强度应至少比脑脊液的信号强度高50%,因此,HIZ(比脑脊液的信号强度高50%)才是纤维环撕裂的信号标志,而不是MRI上的白点㊂Aprill等[14]对HIZ与椎间盘造影复制原有疼痛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敏感度为71%,特异度为89%㊂因此,并不是所有MRI显示HIZ的患者都能复制出疼痛症状,大约有25%的HIZ发生在无症状人群[15],但诱发性椎间盘造影目前仍然是诊断的金标准㊂因此,HIZ可以作为筛查的一个方法,椎间盘造影可以提供解剖及诊断方面的信息㊂椎间盘造影可能会带来椎间盘炎㊁椎间盘退变加重等并发症[16]㊂在本研究中,术者只是对目标节段进行操作,从而尽量减少相关并发症㊂另外,研究显示阳性的盘源性腰痛的患者手术效果更好[17]㊂将MRI和椎间盘造影相结合可以提供信息以帮助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㊂MRI和椎间盘造影结果都为阳性且有症状的患者相对于两者都为阴性结果的患者,手术成功率更高[18]㊂盘源性腰痛治疗方法的选择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难题㊂一般来说,传统疗法包括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㊂传统的手术疗法(包括椎间融合术㊁椎间盘置换等)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临床疗效不一[19-20],且存在创伤大㊁并发症严重等问题[21]㊂因此,一些微创技术应运而生,如椎间盘内电热疗法[22]㊁双极射频椎间盘修复术[23]㊁髓核成形术[24]等㊂但是,这些技术都以髓核或内层纤维环为作用靶点,手术过程是在X线引导下进行,且手术视野不可见㊂经皮内窥镜腰椎髓核摘除术和纤维环成形术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有效方法[25],与电热疗法㊁髓核成形术等技术相比,该技术可以在直视下操作,并且取得良好的疗效㊂但是,该技术仍然属于盘内技术,需要将工作通道通过Kambin三角置入椎间盘内,进而从内到外处理病变,并不能处理外侧的纤维环以及观察椎管内的情况㊂另外,该技术可能会造成新的纤维环破裂以及医源性损伤[25]㊂因此,一些专家采用经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治疗盘源性腰痛,通过该技术可以在镜下看到纤维环外层破损,对纤维环外层病变以及椎管内病变进行直视下处理,避免了盘内技术造成纤维环的二次损伤[26]㊂TESSYS技术需要去除部分上关节突,一些学者认为过多的切除关节突可能会造成腰椎不稳[27]㊂通过镜下磨钻,根据术中需要精准地㊁最小限度地磨除必要的上关节突,既能充分地观察纤维环外层及椎管内的病变,也不影响腰椎稳定性㊂本研究中,患者术后VAS评分㊁ODI评分较前明显改善,优良率达93.10%,取得满意疗效,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创伤更小,无假关节形成㊁椎旁肌去神经支配等并发症㊂但是,对于髂嵴过高的患者,以及大部分L5/S1节段的患者,由于髂嵴的阻挡无法行该手术,可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进行内窥镜下手术㊂有研究采用根据手术节段分别经椎板间隙入路与经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微创治疗盘源性腰痛,取得满意疗效,总优良率达91.70%[28],与本研究结果相似㊂综上所述,诱发性椎间盘造影联合完全可视内窥镜技术诊治盘源性腰痛疗效好㊁安全性高,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但研究纳入患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有待于进一步大样本㊁长期随访的研究㊂参考文献[1]Peng BG.Pathophysiology,diagnosis,and treatment of discogeniclow back pain[J].World J Orthop,2013,4(2):42-52. [2]Moneta GB,Videman T,Kaivanto K,et al.Reported pain duringlumbar discography as a function of anular ruptures and disc degeneration.A re-analysis of833discograms[J].Spine(Phila Pa 1976),1994,19(17):1968-1974.[3]Kloth DS,Fenton DS,Andersson GB,et al.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therapy(IDET)for the treatment of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patient selection and indications for use[J].Pain Physician,2008, 11(5):659-668.[4]Peng B,Hao J,Hou S,et al.Possible pathogenesis of painful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J].Spine(Phila Pa1976), 2006,31(5):560-566.[5]Freemont AJ,Peacock TE,Goupille P,et al.Nerve ingrowth intodiseased intervertebral disc in chronic back pain[J].Lancet,1997,350(9072):178-181.[6]Centerville OH,Niagara WI,Spine A,et al.An update of thesystematic appraisal of the accuracy and utility of discography in chronic spinal pain[J].Pain Physician,2018,21(2):91-110.[7]Andersson GB,Mekhail NA,Block JE.Treatment of intractablediscogenic low back pain:a systematic review of spinal fusion and 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therapy(IDET)[J].Pain Physician, 2006,9(3):237-248.[8]Archavlis E,Carvi y Nievas parison of minimally invasivefusion and instrumentation versus open surgery for severe stenotic spondylolisthesis with high-grade 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J].Eur Spine J,2013,22(8):1731-1740.[9]Bono CM,Harris MB,Warholic N,et al.Pain intensity andpatients acceptance of surgical complication risks with lumbar fusion[J].Spine(Phila Pa1976),2013,38(2):140-147. [10]Kjeldsen HB,Klausen TW,Rosenberg J.Preferred presentation ofthe visual analog scale for measure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J].Pain Practice,2016,16(8):980-984.[11]Fairbank JC.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J].J Neurosurg Spine,2014,20(2):239-241.[12]Macnab I.Negative disc exploration.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nerve-root involvement in sixty-eight patients[J].J Bone Joint Surg Am,1971,53(5):891-903.[13]潘祥林,王涓冬,赵华.临床诊断思维[J/CD].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5,3(2):84-85.[14]Aprill C,Bogduk N.High-intensity zone:a diagnostic sign of painfullumbar disc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Br J Radiol, 1992,65(773):361-369.[15]Carragee EJ,Paragioudakis SJ,Khurana S.2000Volvo Awardwinner in clinical studies:lumbar high-intensity zone and discography in subjects without low back problems[J].Spine(Phila Pa 1976),2000,25(23):2987-2992.[16]Kluner C,Kivelitz D,Rogalla P,et al.Percutaneous discography:comparison of low-dose CT,fluoroscopy and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lumbar disc disruption[J].Eur Spine J,2006,15(5):620-626.[17]Margetic P,Pavic R,Stancic MF.Provocative discography screeningimproves surgical outcome[J].Wien Klin Wochenschr,2013,125 (19/20):600-610.[18]Gill K,Blumenthal SL.Functional results after anterior lumbarfusion at L5-S1in patients with normal and abnormal MRI scans[J].Spine(Phila Pa1976),1992,17(8):940-942. [19]Fritzell P,Hägg O,Wessberg P,et al.Lumbar fusion versusnonsurgical treatment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from the Swedish Lumbar Spine Study Group[J].Spine(Phila Pa1976),2001,26(23):2521-2532.[20]Ohtori S,Koshi T,Yamashita M,et al.Surgical versus nonsurgicaltreatment of selected patients with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a small-sized randomized trial[J].Spine(Phila Pa1976),2011,36(5):347-354.[21]Bogduk N,Aprill C,Derby R.Lumbar discogenic pain:state-of-the-art review[J].Pain Med,2013,14(6):813-836. [22]Ilhan S,Ozturk I.The effect of 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therapy on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with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J].Eurasian J Med,2017,1(2):101-105. [23]Desai MJ,Kapural L,Petersohn JD,et al.Twelve-month follow-up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omparing intradiscal biacuplasty to conventional medical management for discogenic lumbar back pain[J].Pain Med,2017,18(4):751-763.[24]Liliang PC,Lu K,Liang CL,et al.Nucleoplasty for treating lumbardisk degenerative low back pain:an outcome prediction analysis[J].J Pain Res,2016(9):893-898.[25]Cheng J,Zheng W,Wang H,et al.Posterolateral transforaminalselective endoscopic diskectomy with thermal annuloplasty for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Spine(Phila Pa1976),2014(39):60-65.[26]Pan F,Shen B,Chy SK,et al.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ystemtechnique for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Int J Surg,2016(35):134-138.[27]Pan Z,Ha Y,Yi S,et al.Efficacy of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spine system(TESSYS)technique in treating lumbar disc hernia-tion[J].Med Sci Monit,2016(22):530-539.[28]Liu KC,Yang SK,Ou ing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outside-in technique to treat selected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J].Pain Physician,2019,22(2):187-198.(收稿日期:2019-06-27)(本文编辑:杨成会)席志鹏,李敬池,康然,等.诱发性椎间盘造影联合完全可视经皮内窥镜技术诊治盘源性腰痛的价值[J/CD].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9,7(4):239-243.。

经皮CT椎间盘造影术确定髓核化学溶解方法

经皮CT椎间盘造影术确定髓核化学溶解方法
F l we p f r3 y a sat ro e ain,a h h rp u i f c c sa s s e y t e Mc b sa dad. o l d u o e r fe p r to o nd t et e a e tce a ywa se s d b h Na tn r i
t n,p o r so n u t r d hei t n b i o r tu in a d r p u e ra i y CTD. Th t o fc e n c e lsswa ee t d d p n i g o e me h d o h mo u lo y i ss l ce e e d n
( 3例 ) 突 出型 3 .5 ( 1例 ) 破 裂 型 2 . 1 (4例 ) 治疗 后 随访 三 年 , 有效 率分 别 为 : 4 , 47 % 4 和 88 % 3 。 总 包 容 型 9 % , 出型 8 . % 和破 裂 型 7 . % 。结论 : 1 3 突 68 91 ( )经 皮 C T椎 间盘造 影 术能够 显示椎 型。 ( ) 过这 种 分 型选 择 椎 间盘 突 出症 髓 2通
中 国疼 痛 医 学 杂志 C ieeJunl fPi dc e2 1 .6.4 h s o ra o a Mein 0 0 1 ( n n i
经皮 C T椎 间盘造 影术 确定 髓 核 化 学溶 解 方法
牟桂玲 刘延 青 '
( 京 万 和 颈 椎 病 医 院 , 京 12 1 ; 都 医科 大学 附属 北 京 天 坛 医 院 疼 痛科 , 北 北 0 28 首 北京 10 5 ) 0 0 0
o e3t e :( )cnandhr t n ooeit ds i et n ;( )et s n:zn t ds ad nt p s 1 otie ei i : zn r i n e o g 2 x ui oo ei r i n h y ao na c j i r o na c

椎间盘造影操作规程

椎间盘造影操作规程

椎间盘造影操作规程椎间盘造影是一种医学检查技术,通过向患者的椎间盘注入造影剂,利用X射线或其他成像技术来观察椎间盘的情况。

下面是椎间盘造影的操作规程。

一、患者准备1. 患者应提前了解椎间盘造影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2. 需要向医生提供详细的病史,包括过敏史、手术史和药物使用史等;3. 患者需空腹或低脂饮食,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或药物;4. 患者应穿着舒适的衣物,方便操作和观察。

二、设备准备1. 确保所有使用的设备(包括注射器、针头、造影剂、X射线机等)都是无菌的,并检查其有效期;2. 准备好所需的辅助设备,如床单、手术巾、椅子等;3. 确保X射线机的工作状态良好,并准备好所需的曝光片或数字成像设备。

三、操作步骤1. 术前准备a. 患者进入手术室或X射线室,取得患者的了解和同意;b. 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对造影剂的耐受性,如果有过敏史,应提前给予适当的抗过敏治疗;c. 患者取坐或卧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d. 在患者的皮肤上进行局部消毒,使用无菌巾擦拭操作部位,避免交叉感染。

2. 麻醉a. 局部麻醉:使用无菌手套和1%~2%利多卡因逐层注射到希望进入的椎间盘区域;b. 全身麻醉:如果患者对局部麻醉过敏或有其他禁忌,可以使用全身麻醉。

3. 造影剂注射a. 空气法:使用无菌注射器连接到空气或生理盐水瓶上,通过给床单加压的方式,逐渐注入椎间盘;b. 少量造影剂注射法:使用无菌注射器连接到造影剂瓶上,逐渐注入椎间盘;c. 自动注射机:使用自动注射机进行控制注射,可以通过调节注射速度和压力来控制注射量。

4. 观察和记录a. 在注射造影剂的过程中,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如疼痛、放射痛、恶心等;b. 通过X射线机或其他成像设备来观察造影剂在椎间盘内的分布情况,并进行拍片或录像;c. 在操作过程中,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和观察结果,并妥善保管相关文件和影像资料。

四、术后处理1. 检查结束后,患者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恢复正常活动;2. 观察患者术后的症状和体征变化,提醒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和负重,以减少椎间盘的损伤风险;3. 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向患者解释检查结果并提供合理的建议;4. 清洁和消毒使用过的设备和工作区,妥善处理废弃物。

椎间盘造影术-刘垒

椎间盘造影术-刘垒
膨出、破裂或放射状撕裂时,造影剂向纤维环浸润并经破 裂处溢出, 则理论上造影剂注入量会大于正常椎间盘容量。 注入造影剂时应根据注射时遇到的阻力、剂量及影像学显
示结果等综合判断间盘的病变情况,但要注意一点,在影
像学定位扫描下,针尖位置较好时,注射造影剂阻力很大
时,切忌不要暴力注射,以免造成医源性间盘破裂。注射
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因此,护士可采用非语言 与语言思想沟 通的技巧,给患者简单介绍造影的
目的、原理、方法、需用时间及注意事项,对患 者进行疏 导,消除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以取得
患者的密切配合。对患儿可让家长陪伴,护士更 应和 蔼可亲。
七. 术后护理与并发症的处理
• 造影检查后,卧床24小时,术后应严密观 察8小时,并嘱患者多饮液体,对造影后头 痛和神经刺激症状,一般可遵医嘱行静脉 注射液体,以加速造影剂的 排泄,重者可 应用脱水剂治疗。
Physical and chemical stimulation of nociceptors results in “Discogenic Back Pain”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
3.椎间盘内机械压力的变化
目前认为,由于退变的椎间盘内炎性 介质的含量非常高,在炎性介质的作用下, 窦椎神经末端的伤害感受器处于超敏状态, 从而对机械压力的痛阈下降,在轻微的机 械压力刺激下,即可产生神经冲动。
患者1
患者2
患者3
患者4
患者5
No Image
• Giving is the best communacation.
• 给予是最好的沟通!
椎间盘穿刺針正侧位透视 像
A和C: 错误的穿刺方法 B:正确的穿刺方法

侧位显示针头已达椎间隙中部 A ,而正位显示 针头在椎体以外 B ,则说明穿刺角度过大。

椎间盘造影在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中的应用

椎间盘造影在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中的应用

椎间盘造影在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中的应用
周杨;葛韧;张远;邓豪
【期刊名称】《临床骨科杂志》
【年(卷),期】2024(27)1
【摘要】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在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19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行椎间盘造影检查。

根据注入造影剂时阻力的大小、注射过程中询问患者是否有与平时相同或者类似的疼痛以及通过造影剂聚集情况对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程度进行分级。

结果19例患者均穿刺成功。

12例术中造影时疼痛与造影前相似,2例疼痛重于造影前,5例诱发疼痛不明显。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

14例(27个)纤维环2、3级破裂,注射造影剂时阻力较小,患者均有与平时相同或者类似的疼痛,其中23个纤维环3级破裂者行椎间盘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腰痛均基本消失。

其余5例诱发疼痛不明显者行非手术治疗,疼痛有所缓解,但停止非甾体类止痛药后疼痛复发甚至加重。

结论椎间盘造影在确定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变部位具有临床指导作用。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周杨;葛韧;张远;邓豪
【作者单位】嘉善县中医医院骨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57;R445.5
【相关文献】
1.椎间盘造影在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治中的应用
2.腰椎间盘造影在腰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治中的应用
3.椎间盘造影术与椎间盘阻滞术在椎间盘源性腰痛中诊断结果的对比分析
4.HIZ与椎间盘造影在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5.腰椎间盘造影在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治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压骶管神经阻滞配合三维正脊疗法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加压骶管神经阻滞配合三维正脊疗法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加压骶管神经阻滞配合三维正脊疗法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
出症
张鹏;沈凌;刘垒;卢建忠;于明光
【期刊名称】《中医正骨》
【年(卷),期】2005(17)5
【总页数】2页(P25-26)
【关键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三维正脊疗法;加压骶管神经阻滞;治
疗;1998~2003年;骶管神经阻滞术;lumbar;disc;特殊类型;总结报告
【作者】张鹏;沈凌;刘垒;卢建忠;于明光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电力中心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53;R274.915.3
【相关文献】
1.推拿按摩、骶管疗法配合三维正脊仪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J], 魏汉贤;黄碧青;吴伯良
2.三维牵引正脊疗法配合骶管内神经阻滞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J], 曾立志
3.骶疗配合三维正脊牵引及中药热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35例 [J], 王化京;邢荣珍;彭宏
4.三维正脊配合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 [J], 曹妹娣;陈银星;陆丽红
5.加压骶管神经阻滞配合三维正脊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J], 于明光;卢建忠;刘垒;沈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T引导下双极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CT引导下双极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CT引导下双极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刘垒;李春霖;龚建华;刘玉宁;刘方铭【期刊名称】《颈腰痛杂志》【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目的:探讨双极射频热凝联合盘内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在CT引导下行椎间盘双极射频热凝术联合盘内臭氧注射术治疗。

采用改良Macnab方法评估术后7、14、30、180天的疗效,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后7、14、30、180天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62.9%、85.4%、90.3%、93.5%。

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远期疗效满意;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双极射频热凝联合盘内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微创、安全、疗效好的优点,是可供选择的微创介入方法。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s and safety of the bipolar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combined ozone injection on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 Methods 62 patients with LDH were treated with bipolar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combined ozone injection.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at 7,14,30 and 180 days after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ects were eval-uated with modified Macnab method and side effects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s at 14,30,90 and 180 days after treatment were 62.9%,85.4%,90.3% and 93.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Bipolar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combined ozone injection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icroinvasive treatmentfor LDH,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mple to perform,easy tomaster,minimally invasive,without serious complication.【总页数】3页(P294-296)【作者】刘垒;李春霖;龚建华;刘玉宁;刘方铭【作者单位】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疼痛科;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疼痛科;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山东济南 250000;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疼痛科;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疼痛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相关文献】1.椎间孔镜联合双极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J], 刘彪;刘富东;孙永强;周松林2.双极射频热凝术联合盘内臭氧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观察 [J], 杨小林;孙玉峰;卢弘栩;吕艳蓉;褚雪峰;马晓梅3.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J], 杜海峰;刘禄明;孙百胜;都基权;姜辉;纪丙军4.椎间孔镜联合双极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J], 刘彪; 刘富东; 孙永强; 周松林5.射频热凝术联合盘内臭氧注射溶核术治疗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 [J], 喻凤文;鲜和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皮医用臭氧椎间盘内注射治疗椎间隙感染1例报道

经皮医用臭氧椎间盘内注射治疗椎间隙感染1例报道

经皮医用臭氧椎间盘内注射治疗椎间隙感染1例报道
朱中书;宋歌声;刘垒;孙小清;刘方铭
【期刊名称】《颈腰痛杂志》
【年(卷),期】2014(035)002
【摘要】椎间隙感染是指椎间盘及相邻软骨板的感染性病变,又称为化脓性椎间盘炎或椎间盘炎等,发病率不高,但却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特对椎间隙感染的相关认识不够,
【总页数】2页(P158-159)
【作者】朱中书;宋歌声;刘垒;孙小清;刘方铭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250012;山东大学医学院,山东250013;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山东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250012;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山东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53
【相关文献】
1.经皮医用臭氧椎间盘内注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J], 王文;刘建英;何庆;杨福生;单素英;冯传有;于鹏;张在恒;李涛
2.经皮椎间盘医用臭氧注射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适应证研究 [J], 王助英;姜才美;王执民
3.医用臭氧经皮椎间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J], 俞志坚;李彦豪
4.经皮医用臭氧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临床分析 [J], 杨维英
5.经皮医用臭氧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临床分析 [J], 杨维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髓造影在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的指导意义

脊髓造影在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的指导意义

脊髓造影在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的指导意义黄强;杨安礼【期刊名称】《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年(卷),期】2005(5)12【摘要】目的探讨脊髓造影在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中手术方法选择的意义.方法经CT/MRI提示为腰椎间盘突出症196例术前行脊髓造影检查且椎管通畅者,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脊髓造影检查结果采用3种不同手术方法.①脊髓造影显示在椎间隙水平有侧方压迹,伴有神经根鞘袖偏移者采用椎间盘镜下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105例.②脊髓造影显示伴神经根鞘袖受压者采用椎间盘镜下相应部位减压和突出髓核摘除70例.③脊髓造影显示伴神经根鞘袖呈半球形压迫、类"7"字形者采用半椎板切除和突出髓核摘除21例.结果手术时间30~90 min,平均50 min.术中出血量30~120 ml,平均50 ml.无术中并发症.中转开放手术21例,其中椎管部分狭窄16例,椎板增厚5例.196例随访3~58个月,平均34个月,按照日本骨科协会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MED术后(25.86±2.96)分较术前(13.21±4.96)分明显提高(t=38.24,P=0.000).按照综合Macnab及Watts标准,优123例,良41例,中11例;优良率为93.7%(164/175).结论脊髓造影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采用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有重要参考价值.【总页数】3页(P1017-1019)【作者】黄强;杨安礼【作者单位】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骨科,上海,200090;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骨科,上海,20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相关文献】1.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J], 周健;刘磊2.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疗效分析 [J], 陈竹生;金文涛;夏雄智3.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并发脑脊液漏的防治 [J], 秦耀维;柳健;陈治;孙正明4.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与开放手术的比较研究 [J], 王建;周跃;初同伟;张峡;张正丰5.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干预护理 [J], 高爽;陈洁;唐香兰;陈邦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髓造影对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价值

脊髓造影对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价值

脊髓造影对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价值高晓明;宋传彬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10(012)009
【摘要】@@ 资料与方法rn2008年7月~2009年4月收治腰腿痛患者106例,经保守治疗2周效果不佳者行脊髓造影,造影剂为碘海醇,术前均做过敏试验,1例出现过敏反应,105例未出现症状者顺利实行脊髓造影术.术后于X线诊断机上拍腰椎正侧、双斜、过伸过屈位片,并行CT扫描.其中椎间盘突出者80例,椎管狭窄者10例,腰椎失稳及滑脱者8例,椎管内肿瘤5例,正常2例.
【总页数】1页(P126)
【作者】高晓明;宋传彬
【作者单位】264300,山东荣成市中医院颈肩腰腿痛微创中心;264200,威海市经济开发区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脊髓造影对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价值
2.脊髓造影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附117例临床分析
3.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腰椎CT连扫重建腰椎间盘模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5.MRI与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2 根据椎间盘造影评价系统对造影阳性椎间盘 的形态进行分型。对纤维环退变与纤维环破裂这 两种现象按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 (1)按纤维环退变程度分为4级:造影剂充填正常髓 核空间为正常,退变级别为0级;纤维环退变后造 影剂充填纤维环面积占正常纤维环面积10%以下 时退变级别为1级;造影剂充填纤维环面积10%~ 50%为2级;造影剂充填纤维环面积大于50%为3 级。
操 作 方 法
• 严格的无菌操作 • 一般均采用后外侧径路 • 穿刺针经“安全三角”进入病变椎间盘 • 穿刺到达椎间盘的中心或中后1/3交界处 • 使用穿刺针口径20-21G。
标记体表定位线
穿刺操作
• 在 C型臂引导或 CT监测下,后外 侧入路穿刺 • 穿刺针前端应位 于椎间盘中后 1/3交界处
纤维环破裂
• 侧位
六. 造影前的准备
• 1. 禁忌症 患有甲状腺机能亢进、大脑痉 挛性疾病、精神抑制药或抗抑郁药,能降 低癫痫发作阈值,应于术前48小时停用。
• 2. 水电解质平衡 造影前禁食,但应给予 充足水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造影 前1小 时服镇静剂。
• 3. 生命体征的测定 造影前护士应了解患 者的血压、心电图、脊柱及椎管内病变 的 初步临床诊断及全身各方面健康状况。 • 4. 过敏试验 造影前15分钟,使用造影剂 原液1ml行静脉内注射,观察有 无全身发热、 恶心、呕吐等过敏症状。 • 5. 过敏的预防 造影前可预防性地应用地 塞米松5~ 20mg肌肉注射。
• 给予是最好的沟通!
椎间盘造影
刘 垒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概念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间盘退变或损伤前后的 神经解剖生物化学、生物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没有间盘突出的情况下,发生 于间盘内部的病变也能引起腰痛——称之为椎 间盘源性腰痛。
椎间盘结构损伤的病理变化
纤维环内裂和/或炎性反应 (椎间盘炎)这些病理变化称为 椎间盘内紊乱(IDD)。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在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多发病,是 椎间盘内各种疾病(如退变、终板损 伤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引起 的功能丧失性下腰痛,不伴有神经根 性症,无神经根受压的放射学证据,
可描述为化学介导的椎间盘源性疼痛。
诊 断 标 准
• 目前尚无诊断的金标准,一般认为必须满足 下列条件: (1)下腰痛症状反复发作,持续时间>6个月。
(2)持续下腰痛在坐位时加重,没有根性症状。
(3)间盘造影阳性或MR表现典型的病变间盘低 信号、纤维环后部出现高信号区。
一. 定义
• 椎间盘造影术又称髓核造影术,是在X线透视 或CT扫描引导下,将一定剂量的造影剂注 入椎间盘髓核腔内,通过观察髓核和纤维环 的形态大小,判断椎间盘的病理特点。
二. 椎间盘内造影的目的
三、椎间盘内造影的优点
椎间盘造影有三大优点:
• (1)当注射造影剂后,可以通过X 线透视、X 线摄片, CT扫描以观察椎间盘内解剖结构以及造影剂在盘内的分 布情况,采用MRI实施椎间盘造影时,可以注射含钆的造 影剂。(我们使用优维显300)
• (2)当注射造影剂后,复制出原有疼痛,即可准确的找 到责任间盘。
• 1.2 椎间盘造影的禁忌症 凝血障碍:血小板 〈50000/mm3;全身感染或穿刺点皮肤感染;孕 妇;椎间盘手术后;椎间盘平面脊髓显著受压; 造影剂过敏。
• 1.3 椎间盘造影的并发症 出血;感染;药物过 敏;头痛;硬膜外血肿、脓肿等,其中最常见的 是椎间盘造影所造成的一过性疼痛加重,较少见 但严重的并发症有椎间盘炎、脓肿形成、急性椎 间盘突出。椎间盘造影开始应用以来,感染、神 经损伤、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尤其是感 染率极少,这与临床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严格 的无菌操作密切相关。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
1. 椎间盘内化学物质的刺激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椎间盘退变
或损伤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炎症介质或退
变产物,这些化学物质对末梢神经纤维
的刺激可使神经组织处于超敏状态,在
外来轻微刺激下即可引起疼痛。
腰痛的高度敏感部位
☆ 纤维环外层尤其是椎间盘 突出部位周围
☆ 终板 ☆ 后纵韧带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
• (3)在造影过程中监测间盘内压力,可以为治疗提供帮 助。
四. 椎间盘造影的应用
1.1 椎间盘造影的适应症: (1) 盘源性腰痛:腰背部疼痛、不能耐受长时间坐位、无放射性的四 肢或腹部疼痛、无神经根支配的功能障碍区、可疑直腿抬高试验、无 反射异常; (2) 除外小关节源性、肿瘤性、感染性以及外伤性等; (3) 无神经根受压导致的疼痛征象; (4)作为臭氧、胶原酶、射频等等微侵袭治疗方法的术前检查; (5)评估在CT或MRI检查无异常却有临床症状的患者的病变节段,及 影像学表现与临 床症状不相符合者; (6)确诊在CT或MRI检查中多节段病变的责任间盘; (7)对于一些腰椎术后疼痛综合症的患者,由于含有内固定物,行CT 或MRI 检查会受影响,间盘造影可以显示间盘结构以及病变。
• • • • •
3. 椎间盘造影阳性标准 3.1 根据国际疼痛学会椎间盘源性疼痛造影阳性标准: (1) 造影显示间盘结构上有退变; (2) 诱发痛与平时的疼痛类似或一致; (3) 至少有一阴性对照间盘。
• 3.2 根据向椎间盘内注入造影剂时患者的反应,分为三类: • (1)一致性疼痛, 即与平时性质、程度、部位完全一致的腰 痛; • (2)非一致性疼痛, 即诱发的腰痛与患者平时腰痛在性质、 程度、部位上有一定差异; • (3)无痛,即注入造影剂未诱发任何腰痛。其中(1)判定为阳 性, (2)、(3)为阴性。
• 椎间盘造影术作为一项诊断技术, 其目的主要有:判 断患者的下腰痛是否为椎间盘源性;明确引起疼痛的椎间 盘节段;评估椎间盘的形态;寻找责任间盘。行椎间盘造 影不仅能够直接显示髓核大小、形态及纤维环是否完整, 并且能够复制出患者的疼痛症状, 帮助医生判断致痛性椎 间盘(责任椎间盘) 的存在, 从而指导手术。椎间盘造影术 在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和颈痛的病因方面, 是目前惟一 有效的手段,尤其对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敏感 性,对判断引起疼痛的椎间盘的定位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椎间盘造影适用于椎间盘性下腰痛的诊断试验,是确诊椎 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唯一方法,造影出现的典型阳性征象是 患者在造影过程中出现与平时完全一致的疼痛。
2.椎间盘后缘纤维环裂隙的出现
• 从髓核到纤维环外层有裂隙出现 • 肉芽组织的侵入及炎性细胞渗出
• 在椎间盘的后方形成炎性肉芽组织带
• 产生与愈合和生长有关的生长因子 • 在这些因子作用下,椎间盘发生退变和炎症,从而引起 椎间盘源性疼痛。
Disc Disruption Fissures develop between layers of the annulus Tears may result Inflammation ensues Physical and chemical stimulation of nociceptors results in “ Discogenic Back P ain ”
• 6. 抢救器材 为了保证安全,诊断室内应 备有急救药品和器材,以及听诊器、血压 计、输液器和氧气、吸痰器等。
• 7. 穿刺及给药 摆好体位,局部消毒、麻 醉后由医生行穿刺术,对儿童 及其他不合 作病人,可在全麻下进行。
• 8. 心理护理 病人大多长期遭受病痛之苦,接受 诸多检查手段, 加之对造影检查缺乏了解,容易 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因此,护士可采用非语言 与语言思想沟 通的技巧,给患者简单介绍造影的 目的、原理、方法、需用时间及注意事项,对患 者进行疏 导,消除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以取得 患者的密切配合。对患儿可让家长陪伴,护士更 应和 蔼可亲。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
3.椎间盘内机械压力的变化
目前认为,由于退变的椎间盘内炎性
介质的含量非常高,在炎性介质的作用下,
窦椎神经末端的伤害感受器处于超敏状态,
从而对机械压力的痛阈下降,在轻微的机
械压力刺激下,即可产生神经冲动。
伤害性感受器位于腰椎结构的周围
“静止”的神经末梢感受器被激活—超敏
→ 通常并不产生 疼痛的日常活 动可引发腰痛
• 1.4 椎间盘造影并发症的预防 为了预防以 上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感染的发生,预 防性应用抗生素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椎 间盘炎一旦发生结果十分可怕,因此1999 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以及预防外科部位感 染的指南均提出,在行椎间盘造影及其他 椎间盘内操作时,均应常规预防性使用抗 生素。体外实验证实,头孢唑啉及克林霉 素与造影剂混合后,仍可发挥其抗菌作用。
• 4. 椎间盘造影形态学分型 • 依据C臂髓核的形态分为: • 棉球状 (Dallas 0) • 分页状、小汉堡包状、或马靴状(1/2) • 不规则状(3) • 裂隙状(4) • 破裂状(5)
• 依据CT下椎间盘形态分级: • Dallas分级 • 分0-5级
• 4.1 通过椎间盘造影来评估椎间盘损伤纤维 环撕裂程度和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 纤维环 破裂程度共分4 级: • 0 级为造影剂完全在正常髓核内; • 1 级为造影剂沿着裂隙流入内层纤维环; • 2 级为造影剂流入外层纤维环, • 3 级为造影剂流出纤维环外层或流入硬膜外 腔。 0 级和1级为正常, 2 级和3级表示纤 维环撕裂。
七. 术后护理与并发症的处理
• 造影检查后,卧床24小时,术后应严密观 察8小时,并嘱患者多饮液体,对造影后头 痛和神经刺激症状,一般可遵医嘱行静脉 注射液体,以加速造影剂的 排泄,重者可 应用脱水剂治疗。
患者1
患者2
患者3

患者4
患者5
• Giving is the best communacation.
五. 椎间盘造影方法
• 1. 椎间盘造影的穿刺 椎间盘造影通常采用 神经刺激针(100 mm或150 mm) 作为穿刺 针, 这种针比较细, 操作时对于神经、血管、 椎间盘的损伤比较小。针刺的途径根据体 位通常分3种, 分别为俯卧位的硬脊膜旁途 径、经硬膜途径和侧卧位的椎旁途径。椎 间盘造影可以在X线透视、X 线摄片及CT扫 描下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