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回收尾气处理工艺技术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硫磺回收尾气处理的工艺流程,对生产工艺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保证各种硫磺回收设备安全运行,达到设计的作用效果。同时,设计最佳的尾气处理方案,结合硫磺回收工艺的特点,强化对尾气的处理,使其中的二氧化硫的含量达到环保的标准,促使硫磺回收尾气处理达到更好的效果,满足硫磺回收工艺的技术要求。

1 硫磺回收尾气处理工艺流程

国产装置的应用,直接选择氧化硫磺回收装置进行硫磺回收和尾气的处理,设置具有等温和绝热效果的二级反应器,H2S与O2在催化剂作用下直接反应生成硫磺。回收更多的硫磺,同时将尾气进行处理,优化尾气处理的生产工艺流程,对各个不同的生产单元进行控制,设计最佳的处理程序,促使尾气处理达到更高的标准。

1.1 氧化焚烧单元的生产工艺流程

硫磺回收装置来的含硫酸性气体进入焚烧炉,与燃料气和空气混合燃烧后,产生的高温烟气进入烟气冷却器冷却,温度达到230℃左右后去碱洗装置。经碱洗装置脱硫后排入大气。烟气冷却器产生的1.5MPa饱和蒸汽在空冷器冷凝后,返回烟气冷却器循环利用。

1.2 碱洗单元的生产工艺流程

焚烧后含硫烟气从洗涤塔底部进入,水洗降温除尘后从塔顶出至脱硫塔。洗涤热水冷却降温后从洗涤塔上部送入,循环使用。洗涤塔出来的烟气从脱硫塔底部进入,在塔中与从上而下喷淋的NaOH溶液在填料表面接触,将含硫烟气中SO2吸收脱除后,从塔顶直接排放大气。吸收SO2的富液一部分从脱硫塔顶部返回脱硫塔循环使用,一部分调节塔底液位后送至氧化罐。

脱硫富液与新鲜的N a O H溶液在管道中混合,调节PH值后进入氧化罐,将溶液中的Na2SO3氧化成Na2SO4。从氧化罐来的硫酸钠溶液直接进中和脱色罐,中和、脱色工作结束后,将溶液送入板框压滤机过滤,除去溶液中的固体杂质,硫酸钠溶液送入产品溶液池。

1.3 蒸发结晶单元的生产工艺流程

硫酸钠溶液经过两级预热器加热后,注入一效蒸发器。在一效加热室和分离室内循环浓缩。一部分浓缩液排入二效蒸发器,在二效加热室和分离室中循环,进一步浓缩达到过饱和,从而结晶出硫酸钠。

二效蒸发器的部分浓缩液送入增稠器沉降分离。上层的清液溢流至母液罐,下层的浆液进入离心机脱水。脱水后的Na2SO4晶体进入干燥机进行干燥,再由斗提机输送至料仓储存,并根据库存情况定期包装出料。

2 硫磺回收尾气处理工艺技术措施

设计最佳的硫磺回收尾气处理的方案,使其达到尾气处理的指标,并优选最佳的处理设备,加强对尾气处理设备的维护管理,延长硫磺回收工艺中尾气回收设备的安全运行周期,延长设备的检修时间,降低硫磺回收生产工艺尾气回收处理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硫磺回收系统的效率。

2.1 尾气处理的方案

尾气中需要脱除的酸性组分主要包括H2S、SO2和单质硫等,根据尾气气质情况初步筛选处理方案,将尾气中的部分二氧化硫及单质成分转化为硫化氢气体,经过加氢处理,并对硫磺溶液进行吸收提纯后,进入到硫磺回收装置。也可以采取另一个处理方案,将尾气中的硫化物及单质硫转化为二氧化硫的焚烧工艺方案,结合湿法脱硫的技术措施,促使烟气的排放达标,碱液废水去下游的处理单元,进一步处理。还可以选择第三个处理方案,将尾气中的硫化氢及二氧化硫都转换为单质硫,进行回收利用,也实现硫磺回收工艺尾气处理的效果。

通过对不同方案的技术原理、技术特点、应用范围、项目投资、运行情况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依据尾气特点,确定适合的尾气处理工艺为尾气焚烧,实施热力燃烧与烟气冷却回收中压蒸汽及NaOH碱洗脱硫的工艺技术措施。

对硫磺回收装置的尾气处理的指标进行分析,为了响应国家环保技术要求,履行社会安全环保的责任,提高SO2减排量,参考(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排放浓度的要求,确定尾气处理装置设计SO2排放指标为960mg/m3。达到尾气排放的标准,才能进行硫磺回收工艺的尾气排放,否则继续进行处理,直至达到排放标准为止。

2.2 尾气处理装置的选择及使用

净化厂尾气处理装置由尾气焚烧、碱洗脱硫装置组成。为处理碱洗装置脱硫富液,建设蒸发结晶装置一套,集中处理碱洗富液,处理后产品硫酸钠外运,废水回用或回注。实现尾气处理工艺的生产管理目标,加强对尾气处理装置的选择和使用,促使每个处理装置安全平稳运行,才能达到设计的处理能力,满足硫磺回收工艺尾气处理的需要。

选用30%wt的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吸收液,在脱硫塔

硫磺回收尾气处理工艺技术措施

钟伟 张超 李刚 苏志浩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气厂 陕西 榆林 718500

摘要:对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硫磺回收的尾气处理工艺技术措施进行优化,选择直接氧化的实施工艺措施,结合尾气的单减法回收技术措施,解决硫磺尾气回收的技术难点问题,保证硫磺回收尾气的处理达到环保的标准,避免硫磺回收工艺的尾气导致环境污染事故,影响到石油化工生产的安全环保性能。

关键词:硫磺回收 尾气处理 工艺技术 措施

(下转第269页)

2.1 工程概况

在某地的中拐凸起火山岩油气藏的地质勘探中,勘探人员采用了土壤烃氧化菌检测、土壤吸附烃检测用于化学样品分析。化学样品采样采用了均匀网格式的布样方式,网格密度为330m×330m,共采集样品1550个(地表约20cm深度土壤样品),单个样品的质量控制在200g及以上,其中土壤烃氧化菌检测负责测定土壤专属烃氧化菌的含量,土壤吸附烃检测则负责测试土壤吸附气的组成,前者可实现气藏的存在与分布判别,后者则能够判断下伏油气藏的性质。

2.2 具体应用

在土壤烃氧化菌检测中,勘探人员将异常门槛值定为50(专属烃氧化菌的含量MV),代表较高微渗漏强度,50以下则为较弱或无微渗漏强度(低异常和背景值),由此可确定全部微生物值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偏差分别为51、390、0、63,背景微生物值的平均值与标准偏差则分别为18、15。微生物异常值分级使用五个颜色表示,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代表超高异常、高异常、中异常、低异常、无异常,微生物值含量区间分别为95~390、65~94、50~64、14~49、0~23,由此可得出图1所示的中拐凸起MV值平面分布示意图;在土壤吸附烃检测中,共选测SSG样品77个,由此可发现部分样品落在油区、大部分样品落到凝析油气区,因此工区油气藏具备油气并存兼有油的特征,且油气性质无明显差异。结合检测结果开展综合评价,可完成有利区评价,复杂油气藏勘探、勘探有利区划分由此获得了有力支持,化学样品采集与分析对地质勘探的利用价值

也由此得到了证明。

图1 中拐凸起MV值平面分布示意图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学样品采集与分析对地质勘探具备较高利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化学样品采集价值、化学样品分析价值、地质勘探实例分析等内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化学样品采集与分析路径,而为了更好发挥化学样品采集与分析效用,地质、地球物理成果的融入必须得到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李雪霏.地质勘探中化学样品的采集与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7):43.

[2]孙春岩,赵浩,贺会策.海洋底水原位探测技术与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勘探[J].地学前缘,2017,24(06):225-241.

[3]单铭洲.地质勘探中化学样品的采集与分析[J].科技风,2014(13):223.

内,吸收液与含硫尾气充分接触混合,尾气中的二氧化硫与吸收液中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亚硫酸钠再与鼓入的空气进行氧化反应生成硫酸钠。

由于烟气中还含有大量的CO2,用NaOH溶液洗涤气体时,首先发生CO2与NaOH的反应,导致了吸收液pH的降低,且出现脱硫效率很低的现象。随着时间的延长,pH降至7.6以下时,发生吸收SO2的反应。

随主要吸收剂Na2SO3的不断生成,SO2的脱除效率也不断升高。当Na2SO3全部转变成NaHSO3时,吸收反应将不再发生,此时PH值降至4.4。但随SO2通入PH值仍继续下降,此时pH值下降原因是由于SO2在溶液中的物理溶解。

因此,吸收液有效吸收SO2的pH范围必须控制在4.4~7.6之间。

2.2.3 氧化反应的过程

对吸收二氧化硫的过程进行分析,保证吸收塔内的吸收液能够更多地吸收二氧化硫,促使尾气中的二氧化硫的含量下降,才能使尾气达到环保标准的要求。通过中和反应的过程,保持溶液的酸碱度达标,避免出现酸碱度的不平衡,而影响到酸气的吸收程度,影响到硫磺回收装置的尾气吸收效果。最后是将烟气中的氧完全氧化处理,除去烟气中的有毒有害的成分,达到硫磺回收装置尾气处理的质量标准,获得更加结晶的尾气资源,达到硫磺回收装置尾气处理的目标。

3 结束语

通过对硫磺回收尾气处理工艺技术措施的探讨,硫磺回收的过程中采取直接氧化的方式,应用尾气回收的单碱法,达到最理想的处理效果。保证硫磺回收的效率,并对尾气进行处理,满足环保的技术要求。优化硫磺回收装置尾气处理的方案,选择最佳的处理系统和单元,通过最优的处理工艺流程,加速尾气反应的进行,获得最佳的尾气处理的质量标准,使其达到安全环保的指标。

参考文献 

[1]杨叔杰. 降低硫磺回收装置烟气SO2排放浓度的建议[J]. 化工管理,2017(29).

[2]单宝贵,戴学海,衣凤城,等.CT6-4B硫磺回收催化剂的应用探讨[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41(5).

[3]李金金,黄黎明,何金龙,等.亚露点硫磺回收催化剂孔结构分析研究[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3,42(3):211-215.

(上接第28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