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含5篇)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含5篇)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一、概述课文来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第一单元第三课。
课时:一课时学习内容的重要性:《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
文中所说精神的三间小屋不需要我们做到“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中所说的那样拥有雄浑的襟怀,也不需要我们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那种度量。
它只需要我们有一颗大心,能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散文在阐明事理时,既有哲理的思辨色彩,又饱含感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
2.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间小屋”的内涵,延伸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自身心灵健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节课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多方设喻的写作方法,把握每一间小屋的特点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我主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还有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想现状作如下分析:知识基础方面:中二三校生班的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基本还较浮浅,因此要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实好,再进行教学。
思想现状: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自主学习策略:让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地自学。
2.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本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中精神世界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2.掌握文学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3.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品中“小屋”与“精神境界”之间的联系2.教学难点:运用文学语言分析和反思人类精神境界的深刻含义三、教学过程导入1.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精神寄托?我们心中的精神小屋是怎样的?2.思考并记录自己的答案,分享给同桌或全班学习过程第一部分:读文1.教师向学生介绍小说《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2.学生们熟悉作品的背景和主要情节后,阅读并注解作品第二部分:分析文章1.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分组交流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小屋的含义并进行讨论2.整合各组的答案,全班呈现并逐一分析第三部分:仿写练习1.学生们在理解小说意义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模仿小说中的文学技巧和表达方法2.老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总结1.教师询问学生本次课程所获得的收获和体会2.学生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问题和困惑3.教师进行回应并解答相关问题四、作业1.仿写小说《精神的三间小屋》中的某一段,练习文学表达2.阅读相关的名著或文学作品,从中学习和借鉴文学表达方法和技巧五、教学反思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心灵的熔炉,蕴含着作者深层感受,折射出人类精神世界的种种可能和纯净。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分析小说《精神的三间小屋》,理解精神寄托的意义,并借鉴其文学技巧和表达方法。
在行文过程中,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深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和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解答,确保教学的效果和过程的顺畅。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 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关系。
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精神小屋”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心灵的栖息地”为话题,引发学生对精神世界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 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所说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指什么?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3. 文本探究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讨论:为什么爱和恨要装在一间小屋?明确:爱和恨是两种相反的情感,但它们都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需要我们正视和接纳。
分析:作者如何阐述爱和恨的关系?明确:作者通过对比,强调爱和恨应该有分寸,不能随意扩大恨,而应该让爱成为心灵的主导。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思考:为什么事业要放在第二间小屋?明确:事业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讨论:如何理解“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句话?明确:这句话强调了事业的选择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来确定,不能盲目跟风或依赖他人。
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探究:为什么要安放我们自身?明确:只有安放好自己,才能保持心灵的宁静和独立,不被外界所干扰。
分析:作者如何描述安放自身的重要性?明确:作者通过比喻,将安放自身比作精神的栖息地,强调了它的重要性。
4. 三间小屋的关系讨论:三间小屋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爱和恨是基础,事业是支撑,自身是核心。
只有三间小屋都建设好,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和完善。
5. 品味语言找出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品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例如:“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内容和深刻内涵。
(2)学习本文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2、难点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批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身体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那我们的心灵呢?其实,我们的心灵也需要一个栖息之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去探寻我们心灵的家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作者说人的心灵需要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第一间小屋——爱和恨(1)作者为什么把“爱和恨”放在第一间小屋?(引导学生理解爱和恨是人的基本情感,是心灵的基础)(2)如何才能让第一间小屋坚固优雅?(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明确要懂得爱、学会爱,也要理智地对待恨)2、第二间小屋——事业(1)作者是如何论述事业对人的重要性的?(通过比喻论证,将事业比作“适合自己的领地”,形象地说明了事业对人的意义)(2)怎样才能让第二间小屋“坚固而又耐久”?(学生讨论得出要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努力奋斗)3、第三间小屋——自身(1)为什么要给自身留一间小屋?(让学生明白只有安放好自己的心灵,才能更好地爱与工作)(2)如何让这间小屋“宁静、安稳又蓬勃生春”?(引导学生思考要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认识,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衡)(四)品味语言,体会哲理1、教师出示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如“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构建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构建个体的精神空间。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构建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2.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
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
毕淑敏以其作品沉重的主题、磅礴的气势和对人生、社会的理智思考、温暖关怀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被王蒙评为“文学的白衣天使”。
作品有《血玲珑》《婚姻鞋》《红处方》等。3.文体解读议论文,又叫说理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常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议论文的常见结构是提出论点——分析论点——得出结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预设:a、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b、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c、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
2.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预设: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4—6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预设: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生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学习本文的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富有哲理和思辨色彩的语言。
2、难点理解精神小屋的构建与个人精神世界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身体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那我们的精神呢?是不是也需要一个栖息之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看看她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构建了怎样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她的作品以关注人生、关爱生命为主题,文风细腻,充满温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所说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分别指的是什么?2、学生朗读后,小组讨论,交流答案。
3、教师明确: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第一间小屋:爱和恨(1)作者为什么说第一间小屋要盛放爱和恨?明确:爱恨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也是精神世界的基础。
心中有爱,才能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心中有恨,才能明辨是非善恶。
(2)如何让第一间小屋坚固优雅?明确:要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心中充满爱;同时,也要学会正确处理恨,不让恨占据太多的心灵空间。
2、第二间小屋:事业(1)作者把事业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明确:作者把事业比作“适合自己的事业,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
这样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事业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和努力。
(2)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明确:要有自我规划和自我反思,要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不断尝试和探索。
3、第三间小屋:自身(1)为什么要给自身留一间小屋?明确:我们常常关注外界,却忽略了自己的内心。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看标题:中心词是小屋,“精神的”修饰限制“小屋”。
小屋都是住人的,怎么能住精神?精神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来寻求答案。
2、走近作者: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作家王蒙称她为“文学的白衣天使”。
她的成长经历分为两个阶段:医生时代:(17岁)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28岁)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任主任医生。
作家时代:(35岁)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37岁)1989年加入中国作协;1991年毕业于北师大研究生院中文系,心理学博士方向结业,现在是注册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3、了解文体:本文是议论文单元的最后一课,但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就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它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以议论、记叙、抒情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某个观点的文章。
它的特点是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
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
2、品析文章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检查预习作业:1、识记下列词语:宽宥游弋轻觑麾下广袤赘余窗棂坍塌要诀困厄鸠占鹊巢自惭形秽2、理解下面的词语: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间不容发:(jiān)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美读文章,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联系实际,学会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建构个体的精神空间。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建构个体的精神空间。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诗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陋室铭》)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陶渊明的“园田居”,刘禹锡的“陋室”,杜甫的“茅屋"……这些屋舍虽然简陋,但是屋主人的名字和他们的诗文却千古流传,他们所矗立的精神大厦巍然耸立,令人敬仰。
可见,一个人的物质世界虽然寒酸贫瘠,但精神世界却可以富丽堂皇。
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毕淑敏的议论性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来寻找答案吧。
【情境任务】现代社会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如何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
老师收到了小华同学寄来的信,信中倾诉了他内心的一些想法,现在分享给大家。
请同学们结合毕淑敏的观点来帮他进行心理疏导,写一封回信给他吧。
老师,我常常感到很孤独。
我不是很会讲话,在班里也没什么朋友,我其实很想和他们聊天的,但是我的成绩并不好,我怕其他同学看不起我。
而且我爸妈也不看好我,他们总说我心思不在学习上,听课不认真,课后不努力。
唉,连父母也不怎么理解我。
我很羡慕班里一个同学,他很开朗,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而且我听说他以后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
和他比起来,我就挺差劲的,没什么喜欢的。
爸妈帮我报了个画画的兴趣班,我学了也有些年了,我感觉他们是想我朝这方面发展的,但其实画画根本不是我的兴趣爱好,但我却不知道不画画的话将来能做什么……也许爸妈说得挺对的,我没什么梦想,也没什么目标,上课不够认真,课后作业做不出我就懒得动脑了,反正等到第二天老师会讲答案的。
《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及习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及习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建造三间小屋的过程,来阐述人们应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精神空间,以达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课文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精神空间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渴望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然而,由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容易迷茫和困惑。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借助课文中的理念,学会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精神空间,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精神空间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课文中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3.案例分析法: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的录音,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精神空间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补充。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选五篇)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备课时间:2018.9.5 授课时间:2018.9.20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宽宥、游弋、轻觑、广袤、自惭形秽、俯拾即是”等词语。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通读全文,结合自身实际,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和关系。
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第三间小屋中“自身”的内涵。
教法:自读法、品悟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毕淑敏,女,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祖籍山东文登,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在北师大获文学硕士学位。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1987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中短篇小说《昆仑殇》《女人/ 4之约》《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
本书收录了毕淑敏多篇关于心理学的散文,本书收录了《生命的借记卡》《让死亡回归家庭》《非典附送的风铃》等优秀散文作品。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三间小屋的内涵和关系,理解作者关于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小组合作探讨,掌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品味文章语言的说理特色。
3、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建构个体的精神空间。
教学重难点1、厘清文中三间小屋的关系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和说理特色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大家有没有玩过建筑设计游戏,给你一块岛或者空地,让你建设自己的城市或者村落群,或者是是装修填满自己的小屋,可以给我们放松满足的感觉。
那我们现在缩小范围,假设你有两三间可以自由支配的小屋,不考虑基础陈设,只用来装你想装的东西,你想用它来装什么呢?预设:玩具、美食、书籍……师:人们不仅要有物质需要的满足,更要有精神旨趣上的满足。
毕淑敏有三间精神的小屋,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看看她在自己的精神小屋里装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年生于新疆,后随父母迁居北京。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东方红》《血玲珑》等。
她在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被称为“文学的白衣天使”。
2、自主读悟学生自主阅读,结合课下注释扫清字音、字形、词义障碍,标注自然段落,找出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容。
PPT 演示重点字词,学生再读广袤mào积攒zǎn宽宥yòu游弋yì困厄è濡rú 养麾hu ī下嘟囔n ang 轻觑qù坍tān塌矗chù立三、分析思路,明确观点(一)引入话题1、标题“精神的三间小屋”是论题还是论点?预设:论题明确:论题是文章涉及的内容和范围;论点是对论题发出的观点、看法、主张,是对论题的答复。
全文围绕如何构建“精神的三间小屋”展开,而作者对于构建三间小屋所提出的方法才是文章的论点。
2、文中是如何提出论题的?仔细观察文章前两段。
预设:引用名言明确:文章开篇通过引用名言和类比的方式,第1段引用雨果的“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精神生活相关的问题,如如何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一、教学内容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中的第二篇课文。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阅读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理解作者用“三间小屋”比喻精神生活的三个层面:物质生活、精神追求和心灵寄托。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精神的巢穴”、“灵魂的驿站”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在讨论精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通过实例来说明精神生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突破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
-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现代生活中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精神状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又能够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将课文中的精神追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考。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在评价自己的精神生活状态时。
举例解释:
-对于“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对“三间小屋”的具体描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从具体的物象中提炼出深层次的思想。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能够围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丰富精神生活”这一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他们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时,表现出较强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这也让我意识到,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精神生活相关的问题,如“如何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短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章主题的基本概念。《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作者对精神生活的比喻和阐述。它是我们追求内心平和、独立思考与自我价值的体现,对于我们理解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对“三间小屋”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是如何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入的思考,探索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和价值。
此外,课程总结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内化程度不够。为了加强这一点,我决定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反思,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4.品味文章精彩语句,感悟作者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思考。
5.掌握文章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述三间小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6.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培养自己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和热爱。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4.掌握生词、短语和重点句子,如“断壁残垣”、“晨曦”、“孜孜不倦”等。
5.领悟文章主旨,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培养健康的精神生活。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精神生活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类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2.增强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主旨等方面深入思考,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学会欣赏和评价优秀作品,激发自己的审美创造力。
-对于生词、短语,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学会在实际语境中正确使用这些词汇,例如在写作中进行仿写。
-在文章主旨的领悟上,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描述中提炼出精神家园的概念,并激发他们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反思和建设。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感到心灵疲惫的时候?”(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构建精神家园的奥秘。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他人意见,缺乏独立思考。针对这一点,我将在后续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倾听他人意见。
最后,今天的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因此,我计划布置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毕淑敏所写的一篇散文,收录在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这篇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富有哲理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精神世界的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
2.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人生和社会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但对于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尚缺乏清晰的认识。
因此,本课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思考自己的精神追求。
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散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本文独特的思考角度和富有哲理的论述,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对本文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可以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学会如何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美的存在,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精神世界。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引用和解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不知所措"、“林林总总”等,以及作者通过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并掌握散文的表达技巧。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思考自己的精神追求;如何将课文中的哲理思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的内容、结构、语言等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掌握散文的表达技巧。
2. 讨论法:针对课文中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思考自己的精神追求。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桃花源记》与《精神的三间小屋》
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本文进行比较,探讨两者在理想精神世界的营造、对 于现实世界的超越等方面的联系和区别。
当代社会中的精神寄托问题思考
思考并写下自己的精神寄托是什么
0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精神寄托是 什么,可以是一件物品、一个人 、一段经历等,让学生明确自己 的心灵慰藉来源。
02
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写下 来,可以是一段文字描述,也可 以是一幅画作或一张照片,以此 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THANKS
谢谢
概括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环 节中所提出的见解和感受 ,形成对文章的全面理解 。
引申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 的生活中营造精神的三间 小屋,追求更高的精神境 界。
05
CHAPTER
语言表达与写作技巧指导
赏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方式
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通过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精神世界 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清晰明了的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主题,然后分别阐述三个小屋的内涵,最后总 结全文,点明主题。
生动形象的写作手法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精神世界具象化,使得文章更加生 动形象。
关键语句解读及情感表达
关键语句解读
通过对文章中关键语句的解读,可以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例如,“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表达了作者对情感的重视;“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展示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和执着;“第三间,安放我 们自身”则体现了作者对自我认知和成长的关注。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设计一、前言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那就是“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设计”。
这个话题听起来有点高深莫测,但是我会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加上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大家都能明白。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话题的背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精神食粮”、“精神支柱”等等。
这些都是形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非常好,就像有了一个坚实的房子,可以抵挡住外面的风雨。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精神有一个坚实的房子呢?答案就是: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什么?我们来说说第一间小屋——学习的小屋。
学习是我们成长的阶梯,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只有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所以,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第二间小屋——思考的小屋。
思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只有善于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我们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敏捷,更加灵活。
我们来说说第三间小屋——情感的小屋。
情感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桥梁,是我们建立友谊的基础。
只有拥有丰富的情感,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所以,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学会感恩,让自己的情感更加丰富,更加深厚。
三、如何建立精神的三间小屋?那么,我们该如何建立这样一个精神的三间小屋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几个建议:1. 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
只有明确了目标,我们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需要思考什么,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情感。
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需求。
2. 我们要制定计划。
有了目标之后,我们就要为之付出努力。
而付出努力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培养情感的过程。
所以,我们要制定详细的计划,让自己的学习、思考和情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 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0、精神的三间小屋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毕淑敏说,宜选月冷风清、竹木箫箫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尤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在自己的房屋里宽宥自我,清除精神的灰jìn。
其实,还应该修建第四间小屋,来安放我们的梦想,所谓钥匙握于手中,誓死不忘。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相得益彰()宽宥( ) 灰(jìn)______(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3)语段中“尤其”是_______词,“月冷风清"是_______短语。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小王在赛前训练中不慎受伤,小李立马鸠占鹊巢,最终夺得了男子1 000米长跑冠军。
B.这幅水画图景与书法印章相得益彰,因此显得巧妙绝伦。
C.警察抽丝剥茧,顺藤摸瓜,终于确定了犯罪团伙的头目。
D.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描写的只是一种理想,在当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3、(2023·镇江中考)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遇到挫折时,要不断激励自己,尽量少推敲眼前得失。
②在挫折面前,降低自己一时难以达到,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
③在某方面受挫时,要以另一个是否可能成功的目标来代替,不灰心丧气。
④只有不断修炼承受挫折的能力,才能开成功之花,繁殖成功之森林,结成功之果。
(1)第①处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2)第②处成分残缺,应在“__________”后增补__________(3)第③处不合逻辑,应将“_______"删去。
(4)第④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互换位直。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学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看标题:中心词是小屋,“精神的”修饰限制“小屋”。
小屋都是住人的,怎么能住精神?精神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来寻求答案。
2、走近作者: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作家王蒙称她为“文学的白衣天使”。
她的成长经历分为两个阶段:医生时代:(17岁)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28岁)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任主任医生。
作家时代:(35岁)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37岁)1989年加入中国作协;1991年毕业于北师大研究生院中文系,心理学博士方向结业,现在是注册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3、了解文体:本文是议论文单元的最后一课,但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就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它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以议论、记叙、抒情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某个观点的文章。
它的特点是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
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
2、品析文章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检查预习作业:1、识记下列词语:宽宥游弋轻觑麾下广袤赘余窗棂坍塌要诀困厄鸠占鹊巢自惭形秽2、理解下面的词语: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间不容发:(jiān )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僵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看标题:中心词是小屋,“精神的”修饰限制“小屋”。
小屋都是住人的,怎么能住精神?精神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来寻求答案。
2、走近作者:
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作家王蒙称她为“文学的白衣天使”。
她的成长经历分为两个阶段:医生时代:(17岁)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28岁)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任主任医生。
作家时代:(35岁)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
(37岁)1989年加入中国作协;1991年毕业于北师大研究生院中文系,心理学博士方向结业,现在是注册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3、了解文体:
本文是议论文单元的最后一课,但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就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它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以议论、记叙、抒情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某个观点的文章。
它的特点是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
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
2、品析文章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检查预习作业:
1、识记下列词语:
宽宥游弋轻觑麾下广袤赘余窗棂坍塌
要诀困厄鸠占鹊巢自惭形秽
2、理解下面的词语:
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间不容发:(jiān )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僵死。
比喻兄弟相爱相助,患难与共。
后用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四、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精神的三间小屋,分别是什么?
一是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二盛放我们的事业。
三安放我们自身。
2、概括1--6段主要内容,这部分与后文写精神的三间小屋有关联吗?
文章开始从名言写起,引出本文要论述的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为下文写三间小屋做下铺垫。
3、概括文章最后两段内容。
建设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意义(我们应建立精神栖息地,健康、庄严、努力、真诚地
活着。
),希望把精神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教师小结:这篇说理性散文,从名言开始写起,引出本文要论述的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述,提出应建立充满爱,热爱事业,关注自我的精神世界的观点,呼吁我们要关注精神生活。
回看标题《精神的三间小屋》,用小屋来比喻心灵空间,点明了文章的论题和主要内容,通俗易懂;同时又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五、再读课文,赏析三间精神小屋:
教师:作家毕淑敏,像是一名心灵规划师,循循善诱,启发我们该如何装修,我们的三居室
1、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一间精神小屋的?
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
其次又运用了一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憎交织的经历;
最后用两个假设句形成对比,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教师小结:考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注意顺序的表述。
2、学以致用: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二、三间小屋的?请选其中一个进行描述。
第二间小屋:作者首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于事业的时间概念,告诉我们: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最后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
只有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第三间小屋: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最后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六、赏析语言
读毕淑敏的作品,让人激动,令人深思。
她的文字如潺潺小溪,滋润着我们的
心田;她的文字如滚滚的江河,让人心潮澎湃。
文中作者运用多种修辞,为我们构建了精神的三间小屋,把一个个抽象的精神小屋,写的具体鲜明。
(一)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一间小屋:
例句:1、“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
”
赏析:这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具体交代第一间精神小屋内存放的情感。
表明我们应该拥有一个情感丰富的精神世界。
2、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他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一生比作“古老乐器”,生动形象地说明爱和恨都会在小屋中留下历史的印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有爱的小屋比作“金色池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爱比恨多的精神小屋的美好。
(二)学以致用:赏析文章语言,请大家仿照示例,再读课文圈点勾画,做批注。
示例:1、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挟持”“人质”说明事业对人的精神濡养腐蚀具有很大的作用
2、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
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明确了我们对事业应有的态度。
3、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别人的思想代替了我们的思维使自己成为缺乏思想懒于思考的人。
4、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
它纸糊的墙壁化为灰烬,白雪的顶棚变作泥泞,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泽,江米纸的窗棂破裂,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多角度形象地指出,失去独立思考。
我们的人生将会面临的严重后果
5、你的精神孤独的在风雨中飘零。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如果失去独立思考,我们的精神就会无处安身。
七、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交流一下。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会把自己的房子装修成自己喜欢的模样,然而除了让自己的身体住得舒服之外。
大家可能很少想过要为自己的精神设计三间舒适的小屋呢。
作家毕淑敏这名心灵导师建议我们多多关注精神世界。
在我们的一生中。
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遭遇各种各样的困境,会面临许多非议,也会承受许多压力。
但我们始终不要忘了关照自己,多聆听自己的心声,多问候自己的心灵。
在此基础上。
再美化装饰,再丰富储物,再扩大规模,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才会更加辽阔
八、作业布置
1、积累抄写你最喜欢的语句段落。
2、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试以“我的精神小屋”为话题,运用修辞,写一篇300字
左右的文章。
九、板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
引出话题:对名言的感悟思考
盛放爱恨
分析话题:盛放事业关注精神生活
安放自身
总结升华:精神小屋—精神大厦
教学反思:
教学本文重视学法指导,重文本理解,理性分析,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通过重点语句的分析,使学生增强了对作者思想观点的理解。
在授课过程中。
注重启发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由于学生对生活的领悟程度尚有欠缺,对文章的哲理美的体会尚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