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时代下小学生图像识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之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文化时代下小学生图像识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之初探
作者:魏菲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28期
【摘要】图像识读与表达能力是视觉文化时代下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素养,本文分析了图像识读与表达能力的含义与重要意义,以及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并对小学生图像识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美术教育;视觉识读能力;视觉表达能力;视觉文化时代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84-01
21世纪的今天,科技的进步突飞猛进,网络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普及,人类社会已步入以图像文化为主导地位的视觉文化时代。生活中会遇到大量承载着重要信息的图像,不能退而避之,也不能视而不见,读懂图像便成为今后人们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被称之为“视觉读写能力”。身处视觉文化时代下的小学生们,时刻处在丰富多彩的视觉信息中,亟待需要“视觉读写能力”来帮助他们从形形色色的视觉信息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一、关于“视觉读写能力”
“视觉读写能力”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王大根在扩展完善前人理论下提出的概念,“视觉读写能力”包含了“视觉识读能力”和“视觉表达能力”两种能力。“视觉识读能力”是一种学习人类文化和了解生活中视觉信息的能力,在识图的基础上更深层次进行审美判断批评。“视觉表达能力”则是一种以形象化的感知方式,独特的思维态度和思维方式,可视化艺术化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种种问题的能力。
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视觉读写能力”正日益凸显出的它的重要性,澳大利亚的IanBrown教授说过:“这项能力已成为全球的教育趋势,需要艺术教师更深入的检讨,以利学生的学习”。美术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创作等感知觉能力,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是从根本上培养“视觉读写能力”的最佳学科。
二、小学生的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期阶段,年龄从7岁到12岁不等,分为6个年级3个学段跨度较大。小学生的身体所有组织、器官、系统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大脑、眼睛和手的协调能力也逐步形成,所见的形象能以“儿童画”形式概括表达并开始有了美丑之分。小学阶段正是感受美的起始阶段,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从具象思维的认知阶段向抽象思维过渡。
在课堂内,小学生在识读图像时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认识、情感态度为基准去评价美术作品,并不在乎它们的艺术水平和价值,对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难以体会。虽能在美术老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尝试使用一些简单的绘画技法,但他们更倾向于以自己自知的图像信息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去表达图。在表达图像信息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最关注的部分会重点表达,其画面的特点就是被关注的部分被放在画面中心点且面积大于其余部分。而各个形象之间的区分,主要是通过线条分割出主次,构成他们所认为的完整的画面。他们的画面中会出现把空间距离缩短,把圆形物体的透视曲线画平,房子的里面和外面同时在一个画面显现,为了画满画面会随时把想到的事物填充进去呈现在同一个画面中。在课堂外,他们拿大量的零用钱购买各种动漫书籍、各种图片海报等,除去完成家庭作业都把时间花在观看电视、电影、动漫、动画片上。然而这些丰富多彩的视觉图像为小学生带来趣味享受的同时,也给小学生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如暴力、攀比虚荣、盲目崇拜、低级趣味等。基于以上分析,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图像读写能力的行动刻不容缓。
三、“视觉读写能力”的培养策略
(1)欣赏能力培养
健全的人类从出生开始就拥有一个基本能力:看,但看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清,看清不等于看懂。小学生的美术教育里,美术欣赏课是培养“从看到看懂”的课程,提升学生此能力要充分利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感受,以构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激发学生与生俱来对美的追求,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首先,美术欣赏课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欣赏课上,教师夸夸其谈的当任着“演讲人”,并不关心学生懂与不懂。文化水平、社会经验、经济能力不同的人对同一图像的感受和表达是完全不相同的,不能以教师一人之言灌输给学生,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事实上,美术作品从构图、色彩、题材、笔触、意境都蕴涵着美,都值得学生慢慢的感受和体会物与我之间的微妙关系。
其次,要多元化角度欣赏美术作品。美术不像数理化的公式,对于美术评价没有统一评价标准可言,小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识读需要一个过程,用自身已有的审美经验,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进行分析,通常以“像不像”作为审美的尺度。教师应培养学生各抒己见,接受学生百花齐放的不同思想。
(2)表达能力培养
第一,注重个性,教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美术学习规律,重视学生的个性与创新,打破千篇一律的表达模式。例如学生画面中经常出现紫色的白菜,蓝色的太阳,绿色的天空,虽然与真实物象相差甚远,他们把观察物象的感受用属于自己的思维创作出来,其思维过程不受任何条框局限,教师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创造能力,不以成人模式看待儿童画。
第二,注重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身感受和体会,仔细观察生活,以生活中的物品为创作元素,加以概括提炼,为学生美术表达能力的发展作出相应的引导。例如:《黑白画》一课中,笔者在整个课程的设计都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寻找生活画面中点、线、面的构成,并通过图片对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点、线、面的有序组织完成一幅黑白画。
第三,注重评价,美术作品没有好坏之分,更无“对”“错”可言,教师在评定学生作品时尽可能以正面评价、鼓励、多元化为主,避免出现“像”与“不像”之类的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唤起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提高自我认知感受,也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例如,内容新颖、形式独特、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创意十足、颜色丰富等词语。
综上所述,在视觉文化时代下,“视觉读写能力”的习得与运用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但“视觉读写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朝一夕的学习累积。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来讲,我们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也是在搭建学生学习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桥梁。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具体形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他们的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品味,以培养出具有高素养、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J].中国美术教育[J],2006.3
[2]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