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心房颤动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心房颤动研究进展
果 治 疗 组 在 较 短 疗 程 内左 室舒 张 末 内径 ( L V E D D)显 著减 少 ,而且治疗组 的炎症指标超敏C 反应蛋 白 ( H s — C R P)、肿瘤 坏 死 因子 一 0 【( T N F 一 )和 氧化 应 激 指 标
心 ,其 根 在 肾 ,病 机为 心 肾不交 ,阴 阳不 相顺 结 。曹 洪 欣 教 授根 据 多年 的临床 经 验 提 出房 颤发 生 的根本 是 心 阳不足 j 。黄志英 认为气虚体质的人 ,阳气虚弱, 心下 空虚 而形 成悸 动是 房颤 的 主要病 因病 机 。 房颤发作时 ,不仅出现心律 、心率和心音的改变 ,
急 ,病情进展变化快 ,段文慧等 认为这正好与 “ 风 邪” 致病 特 点 相似 ,阵发 性 房 颤 的发 生可 因风 邪夹 痰 、 夹瘀 上扰 心神所 致 。徐 浩教授根 据多 年的 临床 经验 ,认 为 此病虽然复杂 ,但其根本乃本虚标实之证。心之气阴亏虚 为其本 ,气不行血,因虚致瘀 ,瘀血为其标。并根据房颤 的特点 ,提出内风的概念 。刘如秀认为房颤的病位在
脉 为房 颤 脉 的结 论 。
1 单 方治 疗
避免的心律失常的毒副作用 ,有其局限性 。中医药特色 防治 房颤 的优势 性 日渐 凸显 。 房颤 没 有相 对 应 的 中 医病 名 ,因 患 者 发 病 时 多 以 心 慌 、跳 动 不 安 为 主 要 临 床 表
现 ,中 医多 从 “ 心悸”、 “ 怔 忡 ”辨 证 论 治 。 1 9 9 7 年, 中 国中医药 学会 中医诊 断专 业委员 会 … 正式 将房 颤定 名 为 “ 心 动悸 ” 。
房颤 的发病诱 因主要为体虚劳倦 、情致 内伤、外邪 侵袭及药食不当。病位主要责之心 ,亦与肺 、肝 、脾 、 肾密切相关。病理性质主要包括虚实两方面 ,虚责之为

房颤的现代中医认识

房颤的现代中医认识

房颤的中医辩证论治特点心房颤动,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以心房无序的颤动为主要特征,会导致心力衰竭、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近年来,房颤的发病率大幅增长,目前西医治疗存在着一定的毒副作用,同时患者接受长期治疗的依从性欠佳,因此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祖国医学毫无疑问为房颤的诊治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

1. 病因病机分析1.1古代经典对房颤的认识古代无房颤之病名,后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结合房颤相关病因、症状等将其命名为“心动悸”。

中国古代医家大体多认为房颤的病机以本虚为主,比如张仲景在《伤寒论》177条谓:“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

窃以为根据炙甘草汤的组成与方义,可以反测此处的“心动悸、脉结代”是由于阴阳气血亏虚,心脉不得所养导致。

成无己有《伤寒明理论》曰:“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 心下空虚, 内动而为悸也”;虞抟著《医学正传》曰:“肾阴不足,不能上承于心则虚火妄动,心神不宁,或因怒气伤肝,或因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主亦为之不宁故神明不安而怔忡惊悸之证作矣”;《血证论·怔忡》说: “凡思虑过度或失血过多者,乃有此虚证”,无不论证了此观点。

但同时,也有古代医家认为痰瘀内阻可导致房颤的发生。

如《血证论·怔忡》:“...否则多挟痰瘀,宜细辨之。

”认为因痰饮、淤血内结导致血行不畅, 可形成心悸怔忡。

也有医家认为房颤乃是风邪作祟,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论颤振时曰: “颤,摇也;振,动也。

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又云“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 老年尤多”。

笔者详加对比后认为王肯堂所言震颤之病与房颤极为相似,而房颤发作时心房快速、绝对不规则的颤动也符合“风性善行而数变”之特点。

1.2 现代中医学家对房颤的认识现代中医学家对房颤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认为房颤多因劳伤过度,素体亏虚,导致气血阴阳亏虚而成,但同时也伴有心脉瘀阻,血行不畅。

此外风邪也是房颤发生的直接病机特点,外感风寒湿痹或郁久化热入心滞络可致房颤。

心房颤动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F的 中 西 医 治 疗 进 2型糖尿病等患病率的升高及肥 念, 我们将 A
的增长, 患 病 率 逐 年 增 加, 预计 1 F流行病 会不断升高。我国对 A ㊀流行病学研究 2 0 6 0年全球 A F人数将再增加 2 ㊀㊀ 近 年 来, 样本量较欧 一些大规模的 A F 学的研究起步较晚, [ 1 - 2 ] 5 ] 倍 。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 流行病学调查多来源于欧洲和美 美等国家明显偏少, 周自强等 [ 心悸、 胸闷、 疲乏、 头晕、 黑等症 洲, 因发病时间、 地区、 确诊措施 选用第 5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得 状。A F时心房正常收缩功能完 全失常, 血液淤滞在心房内易形 成血栓。同时血栓脱落随血液运 行会形成脑、 肾等脏器的动脉栓 及对 A F的 具 体 定 义 不 同, 关于 出我国 A F发病率为 0 . 6 5 %。 A F发生率的详细结果存在一定 2 ㊀现代医学治疗 差异, 但是各项研究均体现出近 2 . 1 ㊀ 心室率控制 ㊀ 药物控制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委员会资 ※ 项目来源:
低, 8 0岁以上人 群 发 病 率 最 高, 使原本只是阵发性 A F发展为持 [ 3 ] % 。发达国家 A F发病 续性、 高达 8 F , 血栓栓塞风险 永久性 A 率为 1 . 5 % 2 . 0 %, 随着年龄增 也同步升高。心室率控制的最佳 0 目标值仍有许多争议。《 长而增加, 并估计其发病率在 5 心房颤
㊀㊀ 心 房 颤 动 ( 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 , 近年来针对 A F的研究取得了较 A F ) 是治疗最困难的房性快速性 心律失常, 全球当前 A F人 数 约 为 33 5 0万人, 且随着患者年龄 大成就, 开拓了许多新的治疗理 展综述如下。

中医治愈房颤的例子

中医治愈房颤的例子

中医治愈房颤的例子《神奇的中医与房颤的奇妙缘分》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中医治愈房颤这个事儿。

房颤,这可是个让人头疼的家伙。

就好像心脏里面突然开始了一场乱舞派对,心跳变得乱七八糟的,让人特心慌。

但是你们知道吗,咱老祖宗留下的中医,有时候还真能搞定这个调皮的“乱舞派对”。

我就听过这么一个例子,有个大叔啊,被房颤折磨得不行。

去看西医,医生说了一大通,又是吃药又是检查的,可大叔这心里还是不踏实。

你想啊,天天得吃那么多药,那得是多大的负担呐!后来呢,经人介绍,他就去试了试中医。

那位中医大夫先是给他把了把脉,那神情,就像是老猎人在探寻猎物的踪迹。

然后就噼里啪啦说了一堆什么阴阳失调啊、气血不畅啊之类的。

大叔当时心里就在嘀咕:这能管用吗?但是没办法啊,死马当活马医呗。

结果,嘿,您猜怎么着!大叔吃了一段时间的中药,感觉那心脏就像是被安抚下来的小猴子,慢慢就不闹腾了。

心跳也开始变得规律起来,之前那种心慌慌的感觉也少了很多。

大叔高兴得呀,逢人就说中医神奇。

你说这中医怎么就这么厉害呢?在我看来啊,中医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对人体这个大机器有着独特的理解和修理方法。

不像西医是那种标准化的操作,中医更注重个性化。

它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开出独一无二的“药方子”。

当然啦,咱也不能说中医就是万能的。

有时候,可能也需要和西医结合着来。

就像那句话说的,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嘛。

总之呢,中医治愈房颤的例子让我对咱老祖宗的智慧是越发佩服得五体投地。

它就像是一个隐藏在岁月中的宝藏,偶尔挖出来一个,都能让我们惊叹不已。

下次要是你或者你身边的人也被房颤给盯上了,说不定可以考虑去找找厉害的中医大夫哦,说不定也会有惊喜等着你呢!哈哈,开个玩笑啦,不过中医的神奇确实值得我们去好好探索和了解呀!。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以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为题,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心脏的心房不规则地跳动,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房颤的症状包括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等,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中风等并发症。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电复律和手术等方法来治疗房颤,而老中医则有独特的经验治疗房颤。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调理心脾:老中医认为,房颤与心脏功能失调有关,因此调理心脾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心脾相表里,心主血脉,脾主运化。

通过调理心脾功能,可以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从而减轻房颤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六君子汤、健脾丸等。

2. 理气活血:老中医认为,房颤与气滞血瘀有关,因此理气活血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气滞。

通过理气活血,可以改善心脏的供血情况,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轻房颤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香附饮子、桃仁红花汤等。

3. 调理肝肾:老中医认为,房颤与肝肾功能失调有关,因此调理肝肾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心与肝肾相表里。

通过调理肝肾功能,可以改善心脏的神经调节功能,从而减轻房颤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黄汤、桂枝茯苓丸等。

4. 针灸疗法:老中医认为,针灸疗法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心脏的功能,从而减轻房颤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心包经的内关、外关、神门等。

5. 饮食调理:老中医认为,房颤与饮食习惯有关,因此饮食调理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应清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保持水盐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丰富,但是房颤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治疗应该由专业医生指导,并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和手术等方法。

老中医的经验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但不能替代西医的治疗。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包括调理心脾、理气活血、调理肝肾、针灸疗法和饮食调理等方面。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对房颤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治疗作一综述,显示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潜力和优势,以期更好的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房颤。

标签:房颤;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综述中医并无与房颤相应的病名,其临床表现可散见于心悸、怔忡、眩晕、晕厥、短气、胸痹、虚损的病症中,以及促、结、代、涩、散、雀啄等脉候中,至于中医病证,各医家观点不一,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把本病定名为“心动悸”[1]。

1.病因病机研究房颤的病位在心,主要症状为胸闷、心悸、头晕、脉结代等。

相关因素为心气虚、心阴血不足、心阳衰弱、痰饮内停、瘀血闭阻等。

其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但各医家认识不同。

如曹洪欣、谭维富认为心阳不足是房颤的基本病机[2-3];戚文航认为气血不足、体质虚寒是房颤的病机[4];杨关林等认为是由于心气、阴血亏虚,而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脉络瘀滞而发病[5] ;王金玺等认为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气血不足而致心阳妄动、心失所养,及心血瘀阻而发病[6];吴鸿等认为房颤病机为“虚”“瘀” “热”。

即气阴亏虚,热毒瘀血,心神失养[7];梁金凤等认为,房颤的发病机理是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指气阴两虚,标实是指痰浊和瘀血[8] ;张艳认为房颤发生的病机是心气阴两虚伴血瘀内扰心神[9] ;汪云翔认为房颤病因依次为为瘀阻心脉、痰浊闭阻、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水饮凌心、心阳不振,并与年龄及相关病史有关[10] ;杨湖认为房颤病位在心而累及于脉,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是寒邪、火热、湿浊、痰饮、瘀血以及冲脉气逆撞心等,并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虚风内动[11] 。

综上所述,房颤的病因病机复杂。

总体来说,脏腑虚损为房颤的基础,年老体弱、劳累过度为常见病因。

病机为心气血阴阳虚亏,兼有痰饮、瘀血;其病位在心,与脾肾肺肝脏腑功能失调相关;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

2.辩证分型研究当前对房颤的辩证分型还没有完全统一,各医家意见不一:袁云成等按年龄、发病情况、病程及西医学特征将房颤简单的分为阴阳两型[12];刘强等按主症、次症,兼顾舌脉等标准将房颤分为气阴两虚、心阳(气)不振、心肾阳虚、痰(瘀)热扰心、心脉瘀阻证型[13];徐明扬把房颤分为气阴两虚、心阳虚脱、水饮凌心、痰瘀痹阻证四型[14];张国伦将老年房颤分为气阴两虚、阴虚阳亢、心阳虚衰、痰瘀闭阻四型,以上四型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互相并见[15];王健认为房颤可分为气虚血瘀型、心肾阴虚型、气阴不足型、心脾气虚型等[16];龚少愚把房颤证型归纳为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痰热扰心、气滞血瘀五型[17];杜毅等认为房颤中医辨证主要分为心气不足型,心失所养型,心肾不交、湿浊扰心、心脉瘀阻型,心阳不振、阴虚火旺型四种类型[18]。

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进展作者:谭巨浪胡晓军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13期【摘要】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中都较为常见,是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

房颤最大危害在于血栓栓塞,从而引起高概率的致残率与致死率,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受到伤害。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房颤的弊端逐渐显现,而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学”却在防治房颤有着较好的疗效。

本文就近五年相关文献论述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治疗房颤提供支持。

【关键词】心房颤动;中医药;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3..02该疾病主要主要的作用群体为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是即便如此发病率最高不会超过10%。

该疾病一旦发作,房颤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等严重症状。

目前来看使用西药治疗该疾病的效果并不明显,西药的使用往往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经研究发现,使用中药治疗该疾病的效果显著优于西药,并且中药所引发的副作用相对较少[1][2][3]。

1 古中医对房颤的认识古代医学典籍中并无房颤的记载,而是以“心悸” 代称。

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才开始出现心悸的病名,分别称之为“心中悸”、“心下悸”、“心动悸”、“惊悸”,并对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据古方《伤寒论》记载,服用灸甘草汤可以有效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等房产并发症。

在现代医学中称灸甘草汤为复脉汤,经临床治疗证明该药方对于治疗房颤并发症有显著效果。

2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现状2.1 经方当代有很多名老中医在使用经方治疗房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王海成[4]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淤型老年阵发性房颤的效果,结果发现阳还五汤可有效缓解急者胸闷等临床症状,并且使阵发性房颤情况得到显著改善。

谢冰昕等[5]研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永久性心房纤颤合并失眠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永久性心房纤颤合并失眠具有良好效果。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近况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近况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近况作者:李超王小波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24期关键词心房纤颤中医药治疗心房纤颤属于祖国医学“心悸”、“怔忡”范畴。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将本病定名为“心动悸”.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总结报告如下。

病因病机心房纤颤的病因病机,各家认识不同。

陈氏认为.气阴亏虚是房颤发生和发展的主要病理机制。

戚氏认为房颤的发病机理为气血不足,体质虚寒所致。

气虚则血瘀滞,血虚则心肌供血不足,体寒则脉络凝缩。

伏氏亦认为,房颤的病机根本为心之气血亏虚,兼有痰湿瘀阻,认为房颤的病因病机主要由于心气不足或心之阴血亏虚,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致心脉不畅,脉络瘀滞,心失养而致。

心房纤颤的病位在心,本病的病机主要为本虚标实,尤以本虚为病机关键。

辨证论治辨证分型梁氏把本病辨证分为心胆气虚、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等七种证型。

陈氏将房颤分为心气虚型及心阳虚型。

刘氏等把快速性心律失常分为气阴两虚和痰热壅结型。

李氏将快速性心律失常分为痰热瘀阻、气阴两虚、心肾不交、肝肾阴虚4型。

彭氏将房颤分为阳气虚衰、阴虚火旺、心血瘀阻、气阴两虚4型。

总之,本病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气血、脏腑、阴阳亏损,标实是指痰饮、瘀血、气滞、寒凝之邪夹杂为病。

单方验方治疗刑氏以房颤复律汤治疗心房颤动33例,并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27例进行对照观察,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无不良反应。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3.33%,不良反应23例(85.1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中西医结合治疗董氏等以胺碘呋酮配合中药(人参和黄芪等)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房颤动8l例,并设单纯中药治疗组和单纯西药治疗组作对照。

结果总有效率中西医结合90.56%,中药组为78.90%,西药组为63.63%。

中西医结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性意义(P许氏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老年房颤38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同时给予炙甘草汤加味,药用阿胶、丹参、麦冬、生地,五味子、川芎、生姜、大枣、炙甘草和桂枝。

中医药治疗心房纤颤的研究现状

中医药治疗心房纤颤的研究现状

中医药治疗心房纤颤的研究现状心房纤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本文从中医学对心房颤动的病名及病因病机认识、辨证分型、辨证论治及现代研究进展出发,综述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现状,认为中医药单独或结合西医治疗心房颤动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少等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标签:中医药;心房纤颤;心房纤颤是临床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之一,老年人多见。

其特点为心电图上P波消失,代之以典型的房颤波。

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头晕、黑矇等症状,故现代中医多将房颤归属于心悸、怔忡、促脉、雀啄脉等范畴。

1 病因病机中医普遍认为,房颤的病位在心,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多为心之气血阴阳偏虚,标实则与痰饮、瘀血、火热、寒邪等相关。

李丰涛等[1]认为房颤病机特点可总结为两个方面:(1)多因心之气血阴阳亏虚,痰饮瘀血痹阻心脉,或情志不调而致心脾两虚、心神失养而发为房颤,此为其普遍性;(2)房颤属风象,感受外风或虚风内动,舍心滞络,发为房颤,此为其特异性。

前者是房颤初始的、间接的病机,是心系及其他脏腑系统病证共有的,后者则是房颤的直接病机。

其基本病机为虚风内动,病位在心,累及于脉,属本虚标实之证。

杨湖[2]认为,房颤的基本病机为心宫虚风内动。

其病位在心而累及于脉,病性属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是心之气血亏虚,或合阴阳之偏虚;标实主要是瘀血、痰饮、湿浊、火热、寒邪以及冲脉气逆撞心等。

心虚邪扰,心气虚泛成风,心风内旋窜动肆逆浮撼,心宫血脉受震而成心颤脉乱之病变。

2 辨证分型陈子晶等[3]通过对20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特征分析,发现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的顺序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热蕴>肾虚>水停>阳虚;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顺序为气阴两虚>痰瘀互结>气虚血瘀>痰火扰心>肝肾阴虚。

中医证候相兼多数为三证相兼、四证相兼,单证的比例较少。

冠心病房颤患者多数虚实夹杂、多证相兼,临床上病情更加复杂化。

房颤发病机制和相关中药研究进展

房颤发病机制和相关中药研究进展
中 西 医 结 合 心 脑 血 管病 杂 志 2 O 1 5 年 2月第 l 3 卷第 2 期
房 颤 发 病 机 制 和相 关 中 药 研 究 进展
马 金。 丁 春华
摘要 : 房 颤 是 临 床 最 常 见 的心 律 失 常 , 是 患者 致 残 或 致 死 的 主 要 原 因 。 心 房 的 结 构 重 构 和 电 重 构 是 房 颤 的 重 要 发 病 机 制 。 心
房 结 构 重 构 宏 观 表 现 为 心肌 纤 维 化 , 细 胞及 分 子 水 平 则体 现 在 心 房 缝 隙 连接 蛋 白 C x 4 0的 分 布 和 数 量 的 变 化 ; 电 重 构 表 现 为 离子 通
道 分 布 和 功 能 变化 , 主要 为 L一 型 钙 通 道 下 调 和 内向 整 流 K 。 。 通 道 的 上 调 。房 颤 是 多 种 致 病 因素 共 同作 用 的 结 果 , 因此需要 通过 多
文章编 号 : 1 6 7 2 —1 3 4 9 ( 2 0 1 5 ) 0 2 — 0 1 4 9 —0 8
பைடு நூலகம்
房 颤是 临床 最 常见 的心 律 失 常 之 一 , 约 占所 有 住 院心 律失 常 患者 的 1 / 3 , 其 导 致 的脑卒 中及 其他 血 栓 栓 塞事 件 是患 者死 亡或 致残 的 主要原 因 。近几 十 年来 随 着人 口老龄 化及 心 血 管 疾 病 发 病 率 的 增 加 , 房 颤 的发 病 率呈 逐年 上 升趋 势 。在 未 来 5 0年房 颤 有 可 能 成 为
效方法。
关键 词 : 房颤 ; 纤维化 ; 缝 隙连 接 蛋 白 ; 离子 通 道 ; 中药
中图分类 号 : R 5 4 1 . 7 R 2 5 6 2 文献标 识码 : A d 0 i : l o . 3 9 8 9 / j . i s s n . 1 6 7 2 —1 3 4 9 2 0 1 5 . ( 砭 _ 啷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0卷第7期 -147-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reating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CM张华敏(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0)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8)07-0147-【摘要】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祖国医学并没有与之对应的病名,但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于“心悸”“怔忡”范畴。

其基本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正气虚,包括气虚、血虚、阴阳俱虚等,标实为邪气实,包括寒凝、痰湿、血瘀、水饮等。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调整气血阴阳,标本兼治,从而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延缓复发,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房颤;心悸;中医药治疗【Abstract】Atrial fibrill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rrhythmias in clinic.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symptoms, it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category of Xinji (心悸) and Zhengchong (怔忡). Its basic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is Benxu Biaoshi (本虚标实).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atrial fibrillation can improve effect, shorte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delay the recurrenc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Keywords】Atrial fibrillation; Xinji; TCM medicine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8.07.072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心房颤动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唐荣辰;宫丽鸿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24(33)4
【摘要】中医药在治疗房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本研究对近年来房颤的中医药研究进行综述,归纳了房颤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方向,发现中医药治疗房颤仍存在着辨证分型标准不一、疗效指标难以量化、中成药类型较少等问题,提出应制定统一辨证标准,规范临床科研设计,加强中成药开发。

【总页数】4页(P739-741)
【作者】唐荣辰;宫丽鸿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75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进展
2.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进展
3.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进展
4.心房颤动个体心房结构重构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老中医罗陆一养心归草汤治疗室性早搏心房纤颤

名老中医罗陆一养心归草汤治疗室性早搏心房纤颤

名老中医罗陆一养心归草汤治疗室性早搏心房纤颤房颤,即房性心动过速,通常以室性早搏为主要心律失常。

名老中医罗陆一提出的养心归草汤,在治疗心脏疾病方面有很高的疗效,在治疗室性早搏和心房纤颤方面更是备受认可。

本文将从治疗原理、方剂成分、用药方法等方面介绍罗陆一养心归草汤治疗室性早搏心房纤颤的相关知识。

一、治疗原理养心归草汤为罗陆一名医所创方,其治疗室性早搏心房纤颤的原理是通过平复心火、调节心脏功能、调整心脏节律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和功能。

这是中医治疗心脏疾病的传统方法,倡导平和之道,强调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方剂成分养心归草汤的主要成分包括人参、黄芪、熟地、川芎、酸枣仁等中草药,这些药物具有滋补元气、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等功效,对于调节心脏功能、增强心脏抵抗力有着显著作用。

这些药物在中医药理上具有很好的药性配伍,相互协同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治疗心脏疾病的效果。

三、用药方法患者在服用养心归草汤时,应按照医生建议的剂量和方法进行用药。

通常情况下,每天服用1剂,分2次服用,饭前或饭后均可,连续服用7-14天为一个疗程。

在用药过程中,需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四、注意事项在接受罗陆一养心归草汤治疗期间,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调节饮食和作息,避免受凉、过劳等不良因素,保持心情愉快、心态平和,有助于加快疾病康复进程。

同时,定期复诊,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五、结语名老中医罗陆一养心归草汤在治疗室性早搏心房纤颤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其治疗原理科学,方剂药效协同,用药方法简便易行,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中医药治疗方案。

在治疗心脏疾病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按照医嘱进行规范用药,加强日常护理和调理,争取早日康复。

(字数:622)。

房颤的中医诊治进展(一)

房颤的中医诊治进展(一)

房颤的中医诊治进展(一)【摘要】中医治疗对缓解房颤的症状,控制心律和心率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房颤治疗在西医治疗的同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联合使用中药、中成药、针灸,既丰富了房颤治疗的手段,同时又提高了疗效。

【关键词】心房颤动;辨证分型;中医药治疗Abstract:TCMhasdefinitefunctioninrelievingatrialfibrillationsymptomsandc ontrollingheartrate.InthesametimeoftreatingwithWM,usingTCMtherapyba sedondifferentiationofsignsnotonlyrichensthetreatingmeasures,butalsoim provescureeffect.Keywords:atrialfibrillation;typesbasedondifferentiationofsigns;TCMtherapy 房颤(AF)是最常见的心律紊乱,其患病率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且可导致心功能不全、缺血性脑卒中及周围血管栓塞等并发症。

本文就房颤的辨证分型和中医治疗等方面做一综述。

1古代经典对房颤的认识古人认为房颤的病机多以本虚为主,《伤寒论》177条谓“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以方测证,这里的“心动悸”当属心之阴阳气血俱虚,心失所养,鼓动无力所致。

宋·严用和在《济生方·惊悸》中谓:“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

盖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则心君自安矣。

”明确指出怔忡因心血不足所致。

唐·孙思邀在《千金方·心脏》谓:“…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

又云:“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

均指出心阳虚衰可致惊悸。

此外,痰瘀内阻亦可导致房颤的发生,《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提出惊悸病本为心虚,在惊为痰,在悸为饮,认为心悸与痰扰心神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属本 虚标 实 , 本 虚主 要是心之 气血 亏虚 , 或合 阴阳之偏 虚 ; 标实主要是瘀 血 、 痰饮、 湿浊、 火热、 寒邪 以及 冲脉 气 逆撞 心
等 。张 艳 教 授 [ 3 根据 营卫 理论 以及脉 结代 提 出五脏气 虚 、 血
好的抗心律失 常作用 。研 究表 明 , 延胡 索提取 物颅 通定 的抗 房颤机理与其延长心房和房室 有效不应期 有关 。关 白附主治 心痛血痹 , 其 主要 化学 成分 之一关 附 甲素为 首次发 现 的全新
结 构类型的安全 、 有 效 的广 谱抗 心律 失 常一 类新 药l _ 8 ] 。汤依
群 等l 9 ] 在诱发大 鼠房 颤后 , 随机分为关 白附组 和对照组 , 测定
大 鼠心 房 肌 有 效 不 应 期 和 心 房 肌 缝 隙连 接 蛋 白 C x 4 O 的表 达 。 结 果表明 : 关 白 附 能有 效 抑 制 房 颤 持 续 时 间 , 延长 心房 E R P,
理念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房 颤 中 医 病 因 病 机 的认 识
房颤 中医属“ 惊悸 ” 、 “ 怔忡 ” 范畴 。“ 惊悸 ” 这 一病 名最早 出现于《 金匮要略 》 _ 1 ] , 其 中讲 到“ 寸 口脉动而 弱 , 动则 为惊 , 弱 则为悸 ” , 张 仲景认 为因惊 而脉动 、 因虚而心悸 , 通 过脉象论述 了气血不 足 , 心失 所 养 , 惊恐 所 触导 致 心悸 的病 因病 机 。杨
[ 1 9 ] 宾湘义 .白虎加 人参 汤 治疗 中枢 性 高热 2 9例 [ J ] . 中 医研究 ,
1 9 9 9, 1 2( 1) : 4 5 ~4 6 .
阻心脉 ; 虚 风内动 , 入心滞络 ; 心脾 两虚 , 心脉失荣 。
[ 1 1 ] 李海华 , 包新月 . 安 宫牛黄丸 辅助治疗 中枢 性发热 5 O 例[ J ] . 江
心房颤动是 常见 的心律失常之 一 , 发病率 较高 , 并且 随年
增减者死” 为代脉 ; “ 来去 数 , 时一 止复来 ” 为促脉 。其 中促 脉 只是“ 数 中一止” , 除间歇之外 , 其余脉 律相 同, 强弱大 小一致 , 无 短乱 之象 , 与房颤脉象不甚 符合 , 故 以促称之 欠妥 。李冬 梅 等_ 6 ] 通 过房颤患者的脉象观察并结合古 今学者对 相关脉象 的 论 述对 房颤脉象有 了新 的认 识 , 认 为房颤 脉象在 常见 的 中医 病脉 中相 当于散 涩短等脉及怪脉之解 索脉 , 并 将其规 范如下 : 1 ) 阵发性快 速性 房颤脉脉率 >1 0 0次/ 分, 当规 范为散 涩脉 和 ( 或) 怪脉之 解索 脉 ; 2 ) 慢 性持 续性 房 颤脉 脉率 6 O ~1 0 0次/ 分, 当规范为涩短脉 ; 3 ) 慢 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 0次/ 分, 当
西 中 医药 , 2 0 1 2 , 2 : 2 2  ̄2 3 .
[ 1 2 ] 宋邦华 , 李世强 , 梁金波 , 等 .醒脑退热汤 治疗 中枢性高热 1 5 0例 疗效观察 [ J ] . 河北 中医. 2 0 1 2 , 3 4 ( 7 ) : 9 9 8  ̄9 9 9 .
[ 2 O ] 殷力涛 .羚羊 角汤 治疗急 性 出血性 脑卒 中继 发 中枢 性高 热 4 2 例_ J ]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 2 0 1 l , 9 ( 2 ) : 4 8  ̄4 9 . [ 2 1 ] 魏勇军 , 张军 海 .通腑 清 脑 合剂 灌 肠治 疗 中枢性 发 热 临 床观 察[ J ] . 河北 中医, 2 0 0 6 , 2 9 ( 4 ) : 3 0 6 , 3 0 8 . [ 2 2 ] 陶文强 , 舒鑫 , 方海云 , 等 .大黄芒硝 内服治疗高血压 脑出血患者 中枢性高热 3 0例L J ] . 中医杂志 , 2 0 1 l , 5 2 ( 1 5 ) : 1 3 2 3  ̄1 3 2 4 .
2 0 1 3 年第 3 4 卷第 5 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7 7
房 颤 的 中 医药 研 究 进 展
沈 金龙
( 浙 江 中医药 大学 ,浙 江 杭 州 3 1 0 0 5 3 )
关键词 : 房颤 ; 中 医药 ; 研 究 进 展 中图分类号 : R 5 4 1 .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O 7 —2 3 4 9 ( 2 0 1 3 ) 0 5 -0 0 7 7 -0 2
2 房颤 中医脉象 的研 究
房颤在脉诊上 可表现为脉律绝对 不规则 , 脉率快慢不一 ,
力量强弱不 等 , 当代 中医 学者将 其 归 属 于结 、 代、 促脉 。《 脉
经》 记载“ 往来缓 , 时一 止 , 复来者 ” 为结 脉 ; “ 脉五来一 止 , 不 复
规 范 为 涩 结 脉 或 涩结 代 脉 。
龄增长 , 具有较 高 的致 死率 和致 残率 。现代 医学 对房 颤 的发
病机制 尚未完全 阐明 , 治 疗 仍 有 一 定 的 困难 。 近 年 来 中 医 在 对 心 房 颤动 的研 究 中 取 得 了 较 大 的 成 就 , 开 拓 了 治 疗 房 颤 的
脉不充病理机制 的认 识 , 认 为房颤 发生 的主要 病机 是心 气 阴 两虚 , 同时可伴 有瘀 血 内扰 心神 。徐 成秋 [ 4 0 认为 房颤 病位 在 心, 其本在 肾 , 以心 肾阴虚 、 虚热 内盛 为主 。李 丰涛 _ 5 等将 房
颤 的 病 机 特 点 归 纳 为 4点 : 气 阴两虚 , 心神失养 ; 痰 饮瘀血 , 痹
湖[ 2 通 过 对 前 人 文献 的 查 索 把 “ 房 颤” 与“ 风 动” 相联 系 , 认 为 房 颤 的 基 本 病 机 为心 宫 虚 风 内 动 , 其 病位在心 而累及于 脉 , 病
3 房颤 的中 医治疗
3 . 1 单 味中药的研究 单 味 中药 的 临 床 和 实 验 研 究 发 现 [ 7 ] , 麦冬 、 炙 甘草 、 三七 、 云 南 白药 、 甘松 、 青皮 、 冬 虫 夏 草 等 均 有 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