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现状

1水土流失现状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的黄河中游,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份之一。山西省共有土地15.6万km2,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0.8万kmz,占总土地面积的69%。其中黄河流域总土地面积9.74万km2,水土流失面积6.76万km2,占69.4%;其余土地面积为5.86万km2,水土流失面积4.04万kmz,占68.9%。据最新遥感调查发现,山西省水土流失面积中,水蚀面积为9.3万km2,排全国第7位。而中度以上侵蚀土地面积和此面积与全省总土地面积之比,均位居全国第二位。

2水土流失原因

2.1 自然因素

山西省的土地大部分地处黄土高原,为粉沙质土壤,土体疏散,易被水分散;抗冲刷能力极弱,加上高原地区沟壑发育,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沟壑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40%~50%,沟壑密度3-6 km/km2;我省地处亚洲东部季风区,降水年季变化大,四季分配不均,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雨季降水量较多,强度大,易形成大雨和暴雨,这为水土流失形成了动力条件。这些因素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2.2人为因素

总的人为因素有4个方面:一是植被破坏;二是过度放牧;三是陡坡开垦;四是工程建设。另外,山西省作为煤炭大省,许多老矿多年来的生态欠账也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3.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3.1 导致耕地减少,质量下降,粮食减产

由于山西省处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质量不容乐观。在“十一五”期间,省政府决定在全省组织实施“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

3.2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旱涝灾害

水土流失致使泥沙淤积河床,大大降底江河防洪能力,据统计,每年黄河输沙量就达16亿t,是世界河流输沙之冠,其中有4亿t淤积在黄河下游。

3.3生态恶化,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加上人为因素的原因,导致山西省108个县(区、市)中就有35个贫困县,贫困县比例占32%还多。目前,山西省农村贫困人口仍有259万人,占农业人口的1I.2%,严重制约着经济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3.4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加之其他因素,近两年来就造成好几起影响全国的严重事故,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4侵蚀状况

土壤侵蚀也叫水土流失, 是指地球陆地表面的土壤及其母岩碎屑, 在水力、风力、重力、冻融等外营力和人为活动作用下发生的各种形式的剥离、搬运和再堆积的过程。

4.1 侵蚀的发展

山西土壤侵蚀的发展, 大体分为3 个阶段:

( 1) 自然侵蚀自然侵蚀也称古代侵蚀或地质侵蚀。在人类出现以前, 就有了中国黄土高原。暴雨和冰川融解形成径流, 即对地表产生侵蚀作用, 这时侵蚀非常缓慢, 土壤的侵蚀速度小于土壤形成的速度。

( 2) 加速侵蚀加速侵蚀也叫现代侵蚀, 是指土壤侵蚀速度大于土壤形成速度。自西汉到民国的2000 年间, 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长较快, 移民戍边以及农业区逐渐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扩展, 人类开垦草原, 砍伐森林, 开荒扩种, 加上其他不合理的经营活动, 造成加速侵蚀。加速侵蚀导致林草植被破坏, 土壤肥力

下降, 地形更加破碎, 水土流失加剧。

( 3) 人为新增侵蚀新中国建立以来, 特别是20 世纪80年代以来, 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项目大大增加, 开矿、建厂、修路、盖房( 挖窑) 等活动日益频繁, 直接向沟道、河道弃土弃石弃渣。由于人口增加, 需求更多农产品, 在农业生产上, 不少地方仍在破坏植被, 开荒扩种, 粗放经营, 造成一边治理一边破坏, 一家治理多家破坏, 在遭到破坏的地方, 水土流失特别严重。

4.2 侵蚀形态

山西省水土流失, 主要侵蚀形态包括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 局部地区风蚀严重。水力侵蚀又分为面蚀、沟蚀和潜蚀三种形式。由于山区植被覆盖度低, 坡度陡, 降雨强度大, 坡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鳞片面蚀和耕地层面蚀。重力侵蚀主要为泥石流, 在黄土区和土石山区普遍存在, 特别是黄土残塬沟壑区。

5对策

5.1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

依据《水土保持法》和《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加大水土保持的执法,同时依靠遥感等科技手段,加强对重点生态脆弱区域的研究治理,对矿藏开发区进行综合治理。

5.2积极做好退垦还林还草工作

各地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垦还林还草的有关方针政策,将坡耕地等上级规定的土地退垦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加强生态建没,从源头上治理水土流失。据测定,在黄土高原地区,同样坡度的陡坡地,耕地土壤流失量是草地的5~20倍,水的流失量是草地的2~8倍。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既可以治理水土流失,取得生态效益,又可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5.3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

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借鉴我国其他省市先进治理经验,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多种措施,重点加大对黄河流域和风沙区域的综合治理力度,提高植被覆盖率。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将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开发,这样就能兼顾到当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认真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把防治

水土流失与提高农业生产结合起来。

5.4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加大监管力度

水土流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加强监测。才能及时作出决策,采取相应措施。为适应防止水土流失工作的要求,要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特别是对水土流失扩展严重、水土流失易发地区实行重点监测,及时掌握变化情况。要争取做到将各地防止水土流失工作的成效反映在监测数据上,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又可以作为对各地工作成效做出量化考核的客观标准。

因此,一方面要采取最严厉措施,加大对植被的保护力度,制止毁林、不合理开垦、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另一方面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有效降低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同时,要加大对生态效益的评估,有具体的量化指标。

5.5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并确保资金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形成稳定、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银行要增加贷款额度,并适当延长偿还年限。

5.6开展水土保持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建立稳定的水土保持科研队伍,加强高新技术的攻关、推广和应用工作,注重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水平。

5.7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从长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并取得较好成效的地区来看,基本对策的共同点有:制定《水土保持法》,依法防治;建立比较完整的水土保持行政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并且建立多层次的水土保持协调机构和民问水士保持组织,大力宣传,从各方面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制定一些吸引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积极治理的政策;国家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