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和协调训练

平衡和协调训练
平衡和协调训练

平衡和协调训练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平衡训练的康复指导

什么是平衡

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即牛顿第一定律)。

人体平衡比自然界物体的平衡复杂得多,平衡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包括

静态平衡:又称一级平衡

动态平衡:包括两个方面:(1)自动态平衡:又称二级平衡(2)他动态平衡:又称三级平衡。

而根据平衡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平衡功能分为4级:

I级:能正确地完成活动;

II级:能完成活动,仅需要较小的帮助来维持平衡;

III级:能完成活动,但需要较大的帮助来维持平衡;

IV级:不能完成活动

影响平衡的因素

1.感觉输入:包括视觉输入、躯体感觉、前庭感觉。对平衡的维持和调节具有前馈和反馈的作用;

2. 中枢整合: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

3.运动控制:

踝调节机制: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撑面上,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身体质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以调整质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髋调节机制: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质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调节机制:重新建立身体质心支撑点,使身体重新确定能实现稳定站立的支撑面,避免摔倒。

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导致人体平衡被打破,人体就难以维持平衡。

平衡训练的方法

仰卧位--桥式运动,可分为:双桥运动、单桥运动。方法:完成伸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的动作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

肘膝跪位

双膝跪位和半跪位

站立位训练:进行站立位的平衡训练,都是为步行做好准备,并最终达到步行的目的。包括:

静态平衡训练、他动态平衡训练、自动态平衡训练。

1. 静态平衡训练:包括患者辅助扶持下保持平衡,双腿站立下保持平衡,单腿站立位下保持平衡的站立训练。

2. 他动态平衡训练:给与患者各个方向上的不同的能破坏目前平衡状态的力,训练患者在外力干扰下维持现有站立位下的平衡能力。

3. 自动态平衡训练:训练患者在进行不同速度的移动状态下,能够自我调节平衡的能力。包括大部分依赖器械辅助移动,部分依赖器械辅助移动,完全自主移动下的平衡调节。

训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平衡功能训练适用于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

2.当患者具有严重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或严重感染,或严重的痉挛等,则暂不宜训练。

3.训练时,治疗师要在患者旁边注意监护,以免发生跌倒。

4.训练前、训练中治疗疗程结束后,要注意平衡功能评定,以了解问题所在,制定或修改训练方案。

5.平衡功能训练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同时进行相应的肌力训练等其他训练。

平衡功能训练操作流程

平衡功能训练操作流程 1、平衡的定义 平衡( balance, equilibrium )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人体平衡比自然界物体的平衡复杂得多,平衡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2、平衡的分类 静态平衡:指的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例如坐或站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的状态。 动态平衡:包括两个方面: (1)自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各种姿势间的转换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 (2)他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3、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稳定极限由大变小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从睁眼到闭眼 ?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4、平衡的评定 5、平衡训练方法-训练顺序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 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 偏瘫患者: 仰卧位→坐位→站立位 (1)仰卧位 桥式运动分类:双桥运动、单桥运动。 桥式运动方法:完成伸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的动作。 桥式运动训练:治疗师可将一只手放在患者的患膝上,然后向前下方拉压膝关节,另一只手拍打患侧臀部,刺激臀肌收缩,帮助患髋伸展。 (2)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 适合截瘫患者,是上肢和肩部的强化训练及持拐步行前的准备训练。 患者取俯卧位,前臂支撑上肢体重,保持静态平衡;然后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的肩部,进行他动态平衡训练;最后进行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自己向各个方向活动。 (3)肘膝跪位 此种训练体位同样主要适合截瘫患者,也适用于运动失

平衡能力的训练

平衡能力的训练 发表者:华东 一、基本概念 平衡就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即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的支持面时,能立即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的支持面内,这种能力称为平衡能力。恢复平衡能力就是指训练时着重要求维持人体平衡,所采取的各种训练措施。通过这种训练,能激发姿势反射,加强前庭器官的稳定性,从而改善平衡功能。 二、维持平衡功能的因素 (一)人体具有保持身体位置安定的能力即稳定力,在身体最小的摆动下身体能保持姿势。 (二)再随意运动中能调整姿势 (三)能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做出反应,保持动态稳定性 三、平衡的种类 平衡可分为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 1.静态平衡就是指人体在无外力的作用下,保持某一姿势,自身能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主要依赖于肌肉的等长收缩及关节两侧肌肉协同收缩来完成、 2.动态平衡在外力作用于人体或身体的原有平衡被破坏后,人体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姿势来维持新的平衡的一种能力,主要依赖肌肉的等张收缩来完成,如平衡板上的站立训练. 四、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 1.视觉 2.前庭功能 3.本体感觉效率 4.触觉的输入与敏感度. 5.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6.视觉及空间感知能力. 7.主抗肌与拮抗肌的协调动作. 8.肌力与耐力. 9.关节的灵活度与软组织的柔韧度. 五、平衡功能的评定 平衡障碍严重程度分级 级别特征 伸直下肢时不能坐 1 能在伸直下肢的情况下坐着 2 能手膝位站立 3 能双膝跪立 4 能双足站立

5 一腿前一腿后地站着时能将身体重心从后腿移到前腿 6 能单膝跪立 7 能单腿站立、 脊髓损伤患者平衡障碍的评定 级别评判标准 0 不能根本不能采取座位 1 差能在极短时间内采取坐位,但 不能维持 3 尚可可采取坐位,但不能上举,不能抗 推 4 良两上肢向前上方举时,仍能保 持平衡,但稍推即不稳定 5 优对不甚强烈的推有翻正反应能 保持平衡,但强力推时有不够稳定的现象 6 正常正确地坐着时对来自各个方向的 用力推均有正确的翻正反应,并能保持平衡。 六:基本原则 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1)从最稳定的体位通过训练逐步进展至最不稳定的体位。 (2)从静态平衡进展至动态平衡。 (逐步加大平衡难度,破坏站立平衡训练与在平衡板上训练,诱发患者平衡反应。) (3)支撑面积由大到小 (4)身体重心由低到高 (5)自我保持平衡到破坏平衡时维持训练 (6)训练时由睁眼到闭眼 七:恢复平衡功能锻炼 平衡与姿势就是相互关联的、前者取决于支撑面的大小与重心就是否落在支撑面上,要么平衡,要么失衡,后者就是指人体的任何位置,可以在某一姿势下需要较多肌群的收缩来维持,否者必然自动调整姿势以保持平衡、 1;平衡训练的顺序 (1) 系统地有顺序的进行: (2) 坐位平衡→爬行位平衡(手膝跪位)→双膝跪位(长跪位)→立位平衡 (3) 从容易做的动作开始: 1)最稳定位置→最不稳定体位 2)人体支撑面积由大→小 3)身体重心由低→高 4)静态平衡训练→动态平衡训练 2;偏瘫病人坐位平衡训练 1.倒向肘部支撑的一侧 患者向侧方倾过去,直到肘部接触到治疗床,然后自己在坐直.

功能康复训练

功能康复训练 (1)基本活动训练 基本活动训练包括各个关节的活动度、站坐位的平衡及移动躯体动作的协调。这是病人生活自理的先决条件。 训练方法是: 1、坐位平衡训练:先屈膝依靠背架支持坐在床上,渐去除支架,把双腿放在床边, 也可在床侧或床头设上围栏杆、把手或捆上绳索,以助坐起。坐位平衡训练增强躯干肌(同时收缩)肌力和坐位平衡力等; 2、站位平衡训练:要有人训练:要有人扶持,或在特制的双杆中训练,可能的话用手杖协助。站立时两足分开约3厘米,先以健肢持重,缓慢试着用患肢,逐渐有两足交替,直至站稳,也可扶着凳子或其它工具,渐渐移步行走。 3、行走训练:初由他人扶持,渐渐过渡到独自行走,同时注纠正行走时的问题,如偏瘫病人画圈步态。训练时主动作屈膝动作和踝关节背伸动作,选择较轻而坚韧的拐杖,长短适宜,一般是腋下3~5厘米至脚底的长度,或病人身高减去40厘米也可选用双拐,因人而异,合适为度。 4、上下楼梯的训练:上楼时先用健足跨上然后再提起患足与健足在同一台阶,下楼梯则相反。如用拐杖,可先将拐杖支在上级台阶,再跨健足,最后再跨患足,下楼动作与之相反。有时下楼有居高不安感,可试行面向后方下楼法。

5、使用轮椅训练:初由人扶持及协助,协助人员站在轮椅后面,用两手握住轮椅扶手或背,再用足踏住下面的横轴以固定轮椅,轮椅放在病人健侧,上下时要挂上手闸;上去后训练椅上活动,前后动和左右旋转。 6、改乘动作训练:病情稳定、身体情况好转后,可做改乘动作训练。方法是除上述动作轮流练习外,再做床→轮椅、轮椅→椅子或便器、手杖→椅子、床→行走等改乘动作。边转动患侧边进行改乘,易做、安全。 (2)日常生活训练 经日常生活的训练,使患者尽快能独立生活。训练应由简到繁,由室内到室外,由院内到院外,逐步扩大。 1、垫操:让患者在垫子上学习如何来去移动,侧卧和坐起,渐延及起床、上下床等。 2、拐杖平衡练习:学习和应用拐杖技巧,上下轮椅。 3、自我护理训练:个人卫生、刷牙、洗脸、洗澡等;个人体表修饰、梳头、修面;上厕所或便器,大小便自我处理;就餐,穿、脱衣服;带手表、开灯、打电话、戴眼镜等。 4、旅行活动:上下汽车及其它交通工具。

平衡能力的训练

平衡能力的训练 发表者:华东 一、基本概念 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即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的支持面时,能立即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的支持面内,这种能力称为平衡能力。恢复平衡能力是指训练时着重要求维持人体平衡,所采取的各种训练措施。通过这种训练,能激发姿势反射,加强前庭器官的稳定性,从而改善平衡功能。 二、维持平衡功能的因素 (一)人体具有保持身体位置安定的能力即稳定力,在身体最小的摆动下身体能保持姿势。 (二)再随意运动中能调整姿势 (三)能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做出反应,保持动态稳定性 三、平衡的种类 平衡可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1.静态平衡是指人体在无外力的作用下,保持某一姿势,自身能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主要依赖于肌肉的等长收缩及关节两侧肌肉协同收缩来完成. 2.动态平衡在外力作用于人体或身体的原有平衡被破坏后,人体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姿势来维持新的平衡的一种能力,主要依赖肌肉的等张收缩来完成,如平衡板上的站立训练.四、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 1.视觉 2.前庭功能 3.本体感觉效率 4.触觉的输入和敏感度. 5.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6.视觉及空间感知能力. 7.主抗肌与拮抗肌的协调动作. 8.肌力与耐力. 9.关节的灵活度和软组织的柔韧度. 五、平衡功能的评定 平衡障碍严重程度分级 级别特征 0 伸直下肢时不能坐 1 能在伸直下肢的情况下坐着 2 能手膝位站立 3 能双膝跪立 4 能双足站立 5 一腿前一腿后地站着时能将身体重心从后腿移到前腿 6 能单膝跪立 7 能单腿站立、 脊髓损伤患者平衡障碍的评定

8.2平衡功能测试与训练系统

平衡功能测试与训练系统 一.定性分析 (一)平衡反应 平衡反应是人体维持特定的姿势和运动的基本条件,是人体为恢复被破坏的平衡作出的保护性反应。检查可以在不同的体位.如卧位、跪位、坐位或站立位进行。检查者破坏患者原有姿势的稳定性,然后观察患者的反应。阳性反应为正常。检查既可以在一个静止、稳定的表面上进行,亦可以在一个活动的表面(如大治疗球或平衡板)上进行。平衡板底面为弧形,检查者控制平衡板倾斜的角度。正常人对于破坏平衡的典型反应为调整姿势,使头部向上直立和保持水平视线以恢复正位姿势、获得新的平衡。如果破坏过大.则会引起保护性跨步或上肢伸展反应。平衡反应检查包括如下内容: 1.卧位倾斜反应 (1)俯卧位倾斜反应 检查体位患者于平衡板上呈俯卧位,上、下肢伸展。 检查方法平衡板向一侧倾斜。 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平衡板翘起的一侧上下肢外展、伸展,平衡板向下倾斜的一侧可见保护反应。 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无调整未出现平衡反应和保护反应(身体的某个局部可见阳性反应)。 (2)仰卧位倾斜反应 检查体位患者于平衡板上呈仰卧位,上下肢伸展。 检查方法平衡板向一例倾斜 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即平衡板抬高的一侧上下肢外展、伸展(平衡反应)。平衡板下降的一侧可见保护反应。 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无调整,无平衡反应及保护反应出现(身体某个局部可能出现反应,但其他部分无反应)。 2.膝手位反应 检查体位患者双手双膝支撑身体。 检查方法检查者推动患者躯干,使其向一侧倾斜。 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受力的一侧上下肢外展、伸展(平衡反应),另一侧可见保护反应。 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无调整,未见平衡反应和保护反应(仅身体局部出现阳性反应)。 3.坐位平衡反应

平衡和协调训练

平衡和协调训练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平衡训练的康复指导 什么是平衡 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即牛顿第一定律)。 人体平衡比自然界物体的平衡复杂得多,平衡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包括 静态平衡:又称一级平衡 动态平衡:包括两个方面:(1)自动态平衡:又称二级平衡(2)他动态平衡:又称三级平衡。 而根据平衡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平衡功能分为4级: I级:能正确地完成活动; II级:能完成活动,仅需要较小的帮助来维持平衡; III级:能完成活动,但需要较大的帮助来维持平衡; IV级:不能完成活动 影响平衡的因素 1.感觉输入:包括视觉输入、躯体感觉、前庭感觉。对平衡的维持和调节具有前馈和反馈的作用; 2. 中枢整合: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 3.运动控制:

踝调节机制: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撑面上,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身体质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以调整质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髋调节机制: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质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调节机制:重新建立身体质心支撑点,使身体重新确定能实现稳定站立的支撑面,避免摔倒。 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导致人体平衡被打破,人体就难以维持平衡。 平衡训练的方法 仰卧位--桥式运动,可分为:双桥运动、单桥运动。方法:完成伸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的动作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 肘膝跪位 双膝跪位和半跪位 站立位训练:进行站立位的平衡训练,都是为步行做好准备,并最终达到步行的目的。包括: 静态平衡训练、他动态平衡训练、自动态平衡训练。 1. 静态平衡训练:包括患者辅助扶持下保持平衡,双腿站立下保持平衡,单腿站立位下保持平衡的站立训练。

(完整版)平衡功能评估量表

结果分析:最高平衡评分为14分,对训练后平衡能力变化进行比较。 注:1、无支撑坐位时双足应着地;2、检查健侧伸展防护反应时,术者要从患侧向健侧轻推患者接近失衡点,观察有无反应,同理,检查患侧,要从健侧轻推。

1.坐到站:尽量不用手支撑。 ()4不用手扶持独立稳定地站起 ()3用手扶持独立地站起 ()2经过几次努力用手扶持站起 ()1需要较少的帮助站起 ()0需要中度或最大的帮助站起 2.无支撑站立:没有扶持下站立2分钟 ()4安全站立2分钟 ()3监护下站立2分钟 ()2无扶持下站立30秒 ()1经过几次努力无扶持站立30秒 ()0无扶持不能站立30秒 3.无靠背的坐位:双足稳定支撑于地板,手臂交叉维持2分钟 ()4安全坐2分钟 ()3监护下坐2分钟 ()2坐30秒 ()1坐10秒 ()0没有支撑不能坐10秒 4.站立到坐。 ()4少量用手帮助安全地坐下 ()3用手帮助控制身体下降 ()2后方的腿靠着椅子控制身体下降 ()1独立地坐但不能控制身体下降 ()0扶持下坐 5.转移:从椅到椅或床到椅 ()4少量用手帮助下安全转移 ()3大量用手帮助下安全转移 ()2口头提示或监护下转移 ()1需要一人帮助下转移 ()0需要二人帮助下转移 6.闭眼无支撑下站立:站立10秒 ()4安全站立10秒 ()3监护下站立10秒 ()2站立3秒 ()1站立稳定但闭眼不超过3秒 ()0需要帮助以防摔倒 7.双脚并拢无支撑站立 ()4自己并拢双脚安全站立1分钟 ()3自己并拢双脚监护下站立1分钟 ()2自己并拢双脚站立不超过30秒 ()1帮助下并拢双脚站立15秒 ()0帮助下并拢双脚站立不超过15秒 8.站立下向前伸手:双手向前抬高90度,尽可能向前 伸手指 ()4向前伸超过25厘米 ()3向前伸超过12.5厘米 ()2向前伸超过5厘米 ()1监护下向前伸手 ()0尝试向前伸手时失去平衡 9.站立时从地板捡起物体:物体放在双脚前方 ()4轻松安全地捡起物体 ()3监护下捡起物体 ()2离物体3-5厘米不能捡起物体但能独自保持平衡()1不能捡起物体,尝试时需要监护 ()0不能尝试或需要帮助维持平衡以防摔倒 10.站立时转身往左、右肩后看。 ()4看到双侧后方,重心转移良好 ()3看到一侧后方,另一侧缺乏重心转移 ()2只能轻微侧身,可维持平衡 ()1监护下尝试侧身 ()0帮助下尝试侧身 11.360度转身:顺时针、逆时针两个方向 ()4安全地360度转身:4秒内两个方向 ()3安全地360度转身:4秒内一个方向 ()2安全地360度转身但速度较慢 ()1口头提示或监护下转身 ()0帮助下转身 12.站立时交替抬腿置于小矮凳上:连续4次共8步()4独立安全地站立,20秒内完成8步 ()3独立站立,超过20秒完成8步 ()2没有监护下完成4步 ()1少量帮助下完成2步或以上 ()0帮助下以防摔倒或不能尝试 13.一只脚放在另一脚前方站立:步长必须超过脚的长度,步宽与该儿童平时步宽相似。 ()4双脚一前一后独立保持30秒 ()3一只脚在另一脚稍前方独立保持30秒 ()2更小的步长独立保持30秒 ()1帮助下迈步保持15秒 ()0站立或迈步时失去平衡 14.单脚站立 ()4独立单脚站立超过10秒 ()3独立单脚站立5-10秒 ()2独立单脚站立3秒或以上 ()1尝试抬腿不能保持3秒但能独立站立 ()0不能尝试或帮助下防止摔倒

站立平衡训练对偏瘫患者恢复行走能力的研究

站立平衡训练对偏瘫患者恢复行走能力的研究 偏瘫患者的平衡训练有卧位、坐位、跪位、坐一 立~坐、立位平衡训练和行走平衡训练等等,其中站 立平衡训练是极为重要的;如果掌握不好站立平衡, 掌握不好正确的身体对线关系,极容易形成错误的 运动模式,使整个肌群的不协调活动加强,会推迟和 影响以后的行走功能,所以,站立平衡训练在偏瘫的 康复中是必不可少的。2007年6月~2008年6月 对我科收治的116例脑卒中患者采用站立平衡训练 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16例,经头颅CT检查 作者简介:覃爱芳(1974一),女,广西河池.大专,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确诊脑出血或脑梗塞,病程在4周内,生命征稳定, 意识清醒,心功能良好,均有平衡功能障碍。平均年 龄60岁;脑出血64例,脑梗塞52例;男69例,女47 例。45例入院时评估偏瘫侧肢体肌力为0级,伴有 单侧空间忽略;38例入院时患侧肢体肌力评定为2 ~3级;33例有单侧下肢肌力及感觉功能减退。将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男 37例,女21例,平均年龄62岁;脑出血31例,脑梗 塞27例。对照组男32例,女26例,脑出血38例, 脑梗塞20例,平均年龄59岁。丽组患者的年龄、性 别、病变程度等差异无显著意义(P>O.05),具有可 比性。 1.2方法 1.2.1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摆 万方数据 护士进修杂志2009年5月第24卷第10期 好良肢位,病情稳定后患侧肢体行中频电治疗1~2 次/d,每次20 min;站立架固定站立2次/d,每次30 ~60 min;每天做患侧肢体主被动运动训练一到两 次。治疗组增加以下站立平衡训练,每天2次,每次 30 min。 1.2.1.1背靠墙站立,重心转移陪人协助训练者 扶持患者背靠墙站立,训练者面对患者坐在治疗凳 上,用双膝固定患者患侧膝关节(或用布制夹板绑住 患腿保持患膝在伸直位),双手轻扶患者双髋,陪人 扶持双肩,保护患者,防止其前倾身体,用清晰简练 的口令令患者挺直腰,肩背和头尽力往后靠住墙壁。 患者能直立站稳后,训练者双手在髋部稍用力往左 右交换轻推骨盆,口令患者往左右轻轻移动身子,注

训练平衡能力的游戏

. .. 训练平衡能力的游戏 1. 踩“石头” 还记得踩着石头过河的感觉吗——要小心翼翼地保持身体平衡。踩石头是锻炼儿童平衡协调能力的好办法。准备好彩纸,剪成圆形图案,散布在地板上。和宝宝一起想象:地板是小湖,散布在上面的圆形纸片是湖面上的“小石头”,踩着这些“石头”才能走到湖对面,拿到对面的草莓(或者宝宝喜欢的玩具)。万一没有踩到“石头”掉到湖里,湖对面的草莓就要减少一颗。刚开始做这个游戏的时候,家长可以拉着宝宝的手。熟悉之后再让他自己走,给他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 2. 拍气球 追逐肥皂泡和气球让宝宝开心的程度大概会让很多家长吃惊。宝宝在奔跑着追逐、抓、挠肥皂泡时和把气球往上顶不让它掉下来的过程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这个游戏在锻炼宝宝协调力的同时,还锻炼了反应力,在气球快要掉下来的时候,赶快拍一下,这要求宝宝有快速反应能力,并且能完成复合动作。 3. 走直线 在房间的地上放一条带子,让宝宝沿着带子走。对两三岁的宝宝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过能极大地锻炼宝宝的平衡协调能力。其实走直线这个游戏并不完全限定在家里,平日带宝宝上街时可以拉着宝宝的手,让宝宝沿着人行道的一条直线走,还可以在公园里用粉笔画一条直线让宝宝沿着直线走。在外面玩这个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因为专心玩游戏而发生危险。 4. 跳跳舞 大多数家庭到了晚上既要准备晚餐,还要应付一个缠人的宝宝。这个时候不妨安排宝宝跳个舞吧,既可以让宝宝发泄精力,又可以让他开心,还可以锻炼身体。放宝宝喜欢的音乐,让他随心所欲地跳,不要在乎他是不是穿鞋子,是不是跳到床上、沙发上,或者在地板上打滚,只要宝宝高兴就随他去。 5. 双足交替下楼梯 让宝宝随同大人上下楼梯,初时身体平衡能力不足,要双足在一级台阶立稳再往下迈步。练习多次之后,身体平衡能力进步,可以自己扶栏一足踏一阶交替下楼梯。大人要在楼梯下方保护,以防万一。注意:宝宝刚学会上下楼梯就会很高兴,有时趁大人不在自己推开门学习下楼梯。如果身体一时不稳就会从楼梯上跌倒而摔下来。所以住楼房的家庭要注意门要锁住。 6. 不倒翁 和宝宝在家玩“不倒翁”这个益智小游戏,不但能促进宝宝大脑的平衡功能,还能让宝宝体验与妈妈一起游戏的快乐。妈妈坐在垫子上,两腿分开,两脚相对,双手握住双脚的脚腕;宝宝坐在妈妈的腿中间,胳膊自然放在妈妈腿的两侧。妈妈边唱儿歌:“不倒翁,翁不倒。怀里抱着小宝宝。左歪歪,右倒倒。摇来摇去摇不倒。”一边配合儿歌做动作:第一二句的时候,妈妈边说儿歌边随儿歌节奏左右摇摆;说第三句儿歌时,妈妈随儿歌先左摇,再右摇;说第四句时,把宝宝身体翻转90度后坐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