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马可·波罗(Marco Polo)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和探险家,他的游记《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他在13世纪到达中国的经历。
这本书是一部描写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的重要文献,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马可·波罗这位伟大的探险家和他的游记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详细地描述了他在中国的见闻和所见所闻。
他对中国的风土人情、宫殿和城市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古代中国的世界之中。
通过他的叙述,我了解到了古代中国的繁荣和富裕,以及当时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马可·波罗还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对中国的描写,马可·波罗还介绍了他在中国所见到的一些奇异的事物和风俗习惯。
例如,他描述了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商品,以及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服饰风格。
通过这些描写,我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对马可·波罗在中国的经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除了对中国的描写,马可·波罗还介绍了他在中国所见到的一些奇异的事物和风俗习惯。
例如,他描述了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商品,以及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服饰风格。
通过这些描写,我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对马可·波罗在中国的经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马可·波罗游记》,我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描写中国的旅行笔记,更是一部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详尽描述。
通过马可·波罗的叙述,我了解到了古代中国的繁荣和富裕,以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同时,我也对马可·波罗这位伟大的探险家和他的游记有了更深的认识。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马可波罗是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和旅行家,他的游记《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他在13世纪时游历亚洲和欧洲的经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旅行记录,更是一部描绘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文学作品。
读完《马可波罗游记》,我深受启发,对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马可波罗游记让我对古代丝绸之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书中,马可波罗详细描述了他在亚洲各地的旅行经历,特别是他对中国的描写,让我对古代中国的繁荣和文明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他描述了中国的繁荣城市、壮丽宫殿和繁华市场,让我对古代中国的繁荣景象有了更加生动的想象。
通过他的描述,我可以想象出当时中国的繁荣和繁华,以及丝绸之路对于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其次,马可波罗游记也让我对当时的欧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书中,他描述了他在欧洲各地的旅行经历,特别是他对意大利的描写,让我对当时欧洲的文化和政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他描述了意大利的繁荣城市、豪华宫殿和繁华市场,让我对当时欧洲的繁荣景象有了更加生动的想象。
通过他的描述,我可以想象出当时欧洲的繁荣和繁华,以及东西方文明交流对于欧洲文化的影响。
最后,马可波罗游记也让我对世界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他描述了亚洲和欧洲各地的文化、宗教、风俗和习惯,让我对世界各地的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他的描述,我可以想象出当时亚洲和欧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东西方文明交流对于世界文化的影响。
总的来说,马可波罗游记是一部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作品,通过他的描述,我对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旅行记录,更是一部描绘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和和谐。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
《马可·波罗游记》是一部充满奇幻冒险和文化交流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记录了13世纪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与他的父亲尼科洛与伊尔汗国大汗忽必烈之间的历险经历,他们穿越了整个亚洲,亲历了中国元朝的辉煌和它们的传奇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被波罗的探险精神深深打动。
他在陌生而危险的土地上勇往直前,不断寻找新的奇迹和机会。
他的游记为我们呈现了古代亚洲和中国的面貌,揭示了当时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和相互影响。
马可·波罗的文字描述充满了诗意和情感,他用生动的语言生动地呈现了他的旅程。
他描述了丝绸之路上的沙漠风暴,蒙古帝国的盛大宫殿,中国的大运河,以及许多其他令人惊叹的地方。
通过他的叙述,我感觉就像亲身经历了这一切。
此外,这本书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忽必烈大汗的统治、丝绸之路的繁荣、中国的宫廷生活等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这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古代亚洲的历史和文化。
最重要的是,《马可·波罗游记》强调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波罗在中国生活了多年,学会了他们的语言,融入了他们的生活,这使他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
他的经历提醒我们,只有通过开放的心态和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我们才能建立更加和平和繁荣的世界。
总的来说,读完《马可·波罗游记》,我感到充满了对探险精神的敬意,对古代亚洲文化的好奇心,以及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冒险故事,更是一本启发人心的文化之旅。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发现其中的珍宝和智慧。
马可波罗对中国的描述
马可波罗对中国的描述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历史、文化和人民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一位旅行家、探险家和商人,他于13世纪末期远涉重洋,来到了中国。
在他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文化。
历史深厚且各种文化交融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点无需多言。
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曾提到中国的历史。
他特别关注大南海(长江)流域的财富以及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
马可波罗发现中国人的信仰系统和他们面对财富的态度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还注意到关于吉祥物和注重家庭的情感。
中国人重视其祖先,经常在墓碑旁边为他们留下食品、衣物和其他物品,以求保佑他们的灵魂。
中国是一个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融合的国家。
许多中国城市位于河流和海湾之间,这使得交通和贸易变得更为便利。
马可波罗流连于这些城市,并对他们的繁荣和繁华感到惊讶。
他也发现中国人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南中国海。
中国人从14世纪开始不断地出海,向东南亚、印度和非洲等地扩张。
风土人情,与世无争中国的文化和人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马可波罗的故事中,中国的人民表现出比欧洲的人们更富有信仰和融洽的社会联系。
他们是内向型的人,不但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也会保持礼仪和内敛。
另外,马可波罗注意到中国人是一种非常清醒和坚韧的民族。
无论面对何种挑战,他们都能够保持冷静和沉着。
中国人在困境中能够保持冷静,这种冷静在四面环水且没有任何外援的南海岛民中尤为明显。
马可波罗游历中国时,生活在南中国海岛上的中国岛民令他倍感惊叹。
这些勇敢的人们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他们充分利用了岛上的每一寸土地,所有的房屋都是用树叶和枝干搭建而成。
这些人民独立、自给自足,他们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不同,但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丰富的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中国的不同感受。
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到忠诚、坚强、充满信仰的人民。
通过阅读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我们可以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感受到古代中国的繁华和丰茂。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马可波罗游记》是一部描写13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的文学作品。
这部作品通过对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风土人情的描述,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神秘的东方世界。
在阅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以及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好奇心。
首先,本书通过对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繁荣与多样性。
作者对中国的各种奇异风俗、传统习俗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当时的中国社会。
例如,作者详细描述了中国的宫廷生活、商业贸易、宗教信仰等方面,让读者对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意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通之处。
其次,本书还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好奇心。
马可·波罗是一位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他不畏艰险,勇敢地踏上了通往东方的征程。
在他的旅途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通过他的眼睛,读者可以看到13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这种跨越时空的感受让人不禁感叹人类对世界的无限探索欲望。
在阅读完《马可波罗游记》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明白了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不是隔阂,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倾听和理解,才能实现文化的共融和共存。
正如马可·波罗在东方的旅程中所体会到的那样,只有敞开心扉,包容多样性,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更多的美好和奇迹。
总的来说,《马可波罗游记》是一部充满魅力和启发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的繁荣与多样性,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好奇心。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类对世界的探索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与《马可波罗游记》
我与《马可波罗游记》作者:杨志玖来源:《历史教学》2000年第10期我和马可波罗结识,已经有六十多年了。
我读马可波罗的《游记》(现应称《寰宇记》)开始于1938年。
那年秋天,我在云南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后,作为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外研究生,从事元史的研究工作。
我以《元代回族史》为题,研读《元史》、元人文集等书,并浏览了《马可波罗游记》,因为《游记》中有许多有关情况的记载。
1939年秋天,写出论文,并以此稿考取了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研究生,仍以《元代回族史》为中心课题,广泛搜集元代资料。
1941年,我在《永乐大典·站赤》中发现一段与《马可波罗游记》记载马可一家离开中国的情节相同的公文,公文中提到的三位使者的名字,和马可波罗书中所讲的阿鲁浑的三位使臣的名字完全一样,离开中国的时间和地点也相同,有力地证明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我把这一发现告诉我的导师向达先生,他鼓励我写出来。
我写成《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一段汉文记载》,寄给在重庆主编《文史杂志》的顾颉刚先生,他在“编辑后记”中对此文给予很高评价。
该文发表后,获得学术界的瞩目和好评。
当时中研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先生很重视此文,把它推荐给中研院评议会,获得名誉奖。
他还请中央大学何永佶教授译成英文,于1944年刊登在英国皇家学会亚洲学报孟加拉版第四卷上,又在哈佛大学《亚洲学报》1945年9月九卷一期上发表了论文摘要。
1982年这一年,我连续发表了《关于马可波罗在中国的几个问题》、《马可波罗足迹遍中国》和《马可波罗与中国》三篇文稿,就“马可波罗懂不懂汉语”、“马可波罗是否做过扬州总管”等问题作出考证。
美国学者海格尔先生于1979年发表的《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文,认为马可波罗到过北京,他关于中国的其他各地的记载都是在北京听到的,他举出马可书中许多可疑和难解之处作为内证。
我也著文从内证谈起,证明马可波罗足迹遍中国,并对海格尔先生提出的其他疑难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马可波罗游记》是13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所写的一部名作,记录了他在世界各地的冒险旅程和见闻。
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深刻的启示和感受。
首先,波罗在书中详细描绘了丝绸之路的壮丽景色,以及亚洲各国的风土人情。
他描写了中国的繁华都市、印度的神秘庙宇、波斯的壮丽宫殿等等。
通过他的描述,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代东方的美丽与多样性。
这让我对世界的多元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其次,波罗在书中展现了他的商业眼光和智慧。
他详细描述了各个国家的商业活动和贸易路线,以及他与当地商人的交流和合作。
他的商业头脑让我大开眼界,也启发了我对商业世界的学习和思考。
他通过与当地商人的合作,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和地位,这让我深信聪明的商业策略和合作能力是成功的关键。
此外,波罗还在书中揭示了世界的奇迹和未知之处。
他详细记录了各国的特色和人群的习俗,使我惊叹于地球上的无尽可能性。
他探索了一些尚未为人所知的地方,揭示了世界上更多的奇迹和秘密。
这让我对探索未知和追寻冒险的精神充满了渴望。
最后,波罗的旅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他在书中强调了文化的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性。
他尊重并学习每个国家的传统和文化,与当地人民和谐相处。
这个精神让我想起今天的全球化社会,我们必须尊重并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才能实现和谐共处。
综上所述,《马可波罗游记》是一本富有启发和启示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古代世界的多样性和美丽,还学会了商业智慧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发,我相信它也会继续影响更多的读者。
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描写与评析
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描写与评析作为一部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经典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正史文献。
而在这本游记中,马可波罗对中国的记述也同样令人着迷。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描写进行深入的评析和探究。
第一部分:中国文化与社会描写在马可波罗的眼中,中国是一个文化繁荣、物产丰饶的国家。
在游记中,他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进行了精彩的描写。
在对中国首都的描写中,马可波罗提到了庞大的城墙和著名的宫殿,还描述了当时朝廷体制、科举制度和商业繁荣的场景。
在中国南方的描写中,马可波罗记录了南方“水乡”的风貌和江南的繁华。
他注意到了中国的商业贸易和手工业生产,尤其是对丝绸生产的描写非常详细。
此外,马可波罗还详细描述了中国的航海业和海上贸易。
他对中国水上运输工具和港口的描写非常详尽,这为后来的外国航海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第二部分:对中国人民的评价尽管马可波罗对中国的物产、文化和历史非常感兴趣,但他对中国人民的态度并不总是积极的。
在游记中,他经常把中国人描述成溜须拍马、善于计算的商人,而不是忠诚、慷慨和正义的人们。
有时他甚至对中国人持有带有刻板印象的看法,例如认为女人比男人聪明,但又称道男人善于算术。
虽然这样的刻板印象是很常见的,但它们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观念,所以这种看法需要以一定的历史背景来理解和评价。
第三部分:对中国宗教和信仰的描述马可波罗也详细地描述了中国的宗教和信仰。
他特别提到了道教和佛教,对于士人礼仪、善良友谊和社会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也多有涉及。
在关于佛教的描写中,马可波罗提到佛教慈善活动的力度和传播速度,这反映了佛教在中国当时的重要地位。
他还详细描述了佛教教义和僧侣的生活方式,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在描述道教的时候,马可波罗注意到了道家独特的修建技术,尤其是在造桥方面的精湛技艺,这对当时的建筑工程师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四部分:马可波罗对中国的影响正如前所述,《马可波罗游记》不仅非常有价值,而且影响深远。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
《马可·波罗游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它以一位意大利商人的冒
险经历,展现了东方世界的神秘和富庶。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深感震撼,因为它为我展示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
故事的主人公马可·波罗是一位意大利商人,他在13世纪末,跟随他的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开始了一段长达24年的冒险之旅。
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穿越了整个亚洲大陆,见识了各种奇风异俗。
这种冒险精神让我为之动容,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作者通过对东方世界的描绘,展现了那里的富庶繁荣。
这个世界充满了黄金、宝石和美丽的宫殿,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奢华和繁荣。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各种文化和宗教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东方世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种对历史和文化的描绘,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马可·波罗游记》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反思殖民主义给世界带来的痛苦。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东方世界的富庶和美丽,也看到了西方列强对东方的侵略和掠夺。
这种现实意义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马可波罗游记.doc
2018长沙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六百多年以前,一本书出版了,它轰动了整个欧洲。
人们争着阅读,有许多旅行家、探险家,更是ài bù shì shǒu 。
这本书,就是马可波罗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探险家和旅行家。
他到中国以后,(发展、发现、发明)这个文明古国,比他的祖国和他所到过的其他国家,更为强大和繁荣。
于是他在中国居留下来,继续进行考察工作,后来,还在中国政府担任官职。
马可波罗在中国居留了二十几年,才返回他的祖国。
他把亲身的经历,写成了一部游记,向意大利和欧洲的人报道了他在中国考察和服务的实况。
‖在《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里,他衷心地赞扬了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方辽阔,shān hé zhuàng lì ,城市繁荣,物产丰富。
由于当时的欧洲人,对中国的丝绸最感兴趣,所以他在书中特别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丝绸生产的情形。
‖当时的欧洲人,不相信中国如他所说的那样强大和富庶(shù),尤其是马可波罗每次写到中国的物产和人口等时,常用“百万”做单位,因此人们时常开玩笑,称他为”百万先生”。
但是他郑重地说:“我并没有夸大和说谎,我所说的还不及所见的一半呢!”以后,许多旅行家(继续、连续、陆续)前来中国观光和考察,(证明、证实、论证)了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所写的都是事实。
马可波罗喜欢中国,对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直到现在,大家还常怀念和尊敬他。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在文中括号里,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打上“√”。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丰富--( ) 富庶--( ) 郑重--( )反义词:强大--( ) 繁荣--( ) 赞扬--( )4.读文段,填空。
(1)马可波罗是人,他写成了一部,叫《》。
(2)马可波罗在书中衷心地赞扬了中国、、、物产丰富。
2023年《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精选3篇)
2023年《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精选3篇)《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1马可·波罗与他的故事《马可·波罗游记》,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
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
马可波罗的祖父名叫安得利亚波罗,他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叫老马可波罗,是马可波罗的伯父,第二个儿子叫尼哥罗波罗,是马可波罗的父亲,三儿子名叫马窦波罗,是马可波罗的叔叔,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威尼斯商人。
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
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纪》、《东方闻见录》)。
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马可·波罗游记》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
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
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
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名达100多个,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及至国家的琐闻佚事,朝章国故,也时时夹见其中。
马可波罗的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亚洲的游记,它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马可波罗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他的足迹所至,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
对马可·波罗质疑:透过书籍看真相,他并未到过南中国
对马可·波罗质疑:透过书籍看真相,他并未到过南中国说起马可波罗——一位来自意大利的旅行家。
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
因为我们从小就在各种名人故事当中接触到了太多有关于马可波罗事迹的文艺作品。
对于他跌宕起伏的经历可以说是敬佩不已。
但是最近有一些大名鼎鼎专家学者,一齐对于马可波罗的事迹表示强烈的质疑,并且言之凿凿地说,马可波罗就是一个大骗子,他不但没有在忽必烈旗下任职过,他的叫甚至没有踏入中国的土地一部。
而那本《马可波罗游记》是马可波罗根据街头巷尾编造的流言蜚语写作而成,里面前后矛盾,不切实际的记载是多如恒河沙数的。
可以这么说,马可波罗是历史的大骗局之一。
得知这样的消息,你是不是也同样感觉不可能?感觉受到了深深的欺骗?这样的言论一经发表,瞬间就引起了学术界的轩然大波。
很多马克波罗的崇拜者对这一言论十分反感,纷纷在网络发表言论,说这些专家学者是哗众取宠,为了吸引芸芸大众的眼球不择手段,强烈要求专家学者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道歉。
而秉持这一结论的专家学者也不甘示弱。
他们坚持称,他们的质疑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真凭实据的。
人民群众已经被子虚乌有的马可波罗游记诈骗了数百年之久,如今是应该剥开层层浓雾,让真相重返人间了。
正反两方对于此事唇枪舌战,争论不休长达数年之久,可以说是针尖对麦芒,火药味十足了。
但却依旧没有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准确的结论。
那么真理到底在哪一方呢?是马可波罗,还是专家学者?笔者和大家一样,都对此很有兴趣。
于是,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咨询了许多专业人士,对于马可波罗事迹真伪一事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
经过系统的思考,笔者认同专家学者的建议,马可波罗游历中国的故事,很有可能是子虚乌有的虚构。
主要基于以下的三点原因:一、马可.波罗描写的中国并不符合实际马可. 波罗如果真的如他所言,在忽必烈身边担任官员的话,那么他对于中国的了解应该是比较深刻的,但是纵观《马可波罗游记》里面有大量的描写,并不符合当时的中国状况,笔者在此列举其中最为明显的三点:1、路线问题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记载的地理位置,和现实大不相同。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马可·波罗游记》是马可波罗在欧洲中世纪,中国处于南宋灭亡元朝建立之时,他从意大利威尼斯出发,历时四年到达元朝首都,在当时中国的所见所闻。
书中的描写绮丽梦幻,体现了当时的元代中国。
我们可以借助此书,从不同的视角,不同文化背景下,观察我们的文化,也能够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
在马可波罗前,也有教皇使者来到中国,并把中国形容成天堂一样。
而马可波罗的叔父和父亲,则是抱着宣传基督教的目的来到中国。
蒙古大汗委任他们带一些精通教义的人再来。
所以才有了后来马可波罗的游历,马可波罗在此过程中还记录了很多沿途的国家和民族,但是《马可波罗游记》的版本有很多,加之当时欧洲对中国的了解很少,所以让人感觉马可波罗在很多问题上有夸大的成分。
但是我们通过这本书却也能够感受到,马可波罗本人应该是来到过中国,或者说他对中国有很深的了解。
首先,他在书中描述了当时中国的城市,包括蒙元大都的驻军情况,城市布局非常方正;杭州的街道宽敞,有运河交通,且有无数的拱形的以便船只从下面通过的桥梁,书中这些对城市的描述是符合我们史籍中记录的内容。
他还写出了宋朝文化到达高峰,重文抑武,而使当时南方地区民风不好战,不懂军事等等的历史细节。
然后,他还提到了当时中国的观象仪,甚至描写出了上面的星宿,以及它可根据运行轨道和图像来观测气候变化。
同时,他还用“纸币”来证明自己的确来到中国,因为同时期的欧洲还在用金属货币做交易,还没有“纸币”的概念。
并且马可波罗还写出了造纸币的桑皮纸,还有纸币不同的面额,签名和印章,纸币损坏如何处理等等的细节。
还有“匠户制度”,这是元朝的手工业者管理制度,即手工业者有专门的户口,他们为官府服务,不可随意更换职业,从而保证了技术的传承。
最后,马可波罗在书中,还有对道路的描述,杭州的道路是砖石铺砌,但是大汗的信使驾马只能从旁边的土路上走。
侧面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古代很多城市在有砖石铺路的基础上,还要保持土质路面。
《马可·波罗游记》导读
《马可波罗游记》导读
小阅
【期刊名称】《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年-1324年)是中世纪伟大的旅行家,是世界上第一个向西方系统地介绍中国和亚洲诸国情况的欧洲人,也是中国和意大利人民友好往来的先行者。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小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限定性言说方式生成的文化符号r——以《马可波罗游记》与《徐霞客游记》为例
2.《马可·波罗游记》与《徐霞客游记》异同对比解读
3.福建版《马可·波罗游记》再质疑——马可·波罗并未到过南中国
4.700年前的中国之旅——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游记》
5.前古典时期西方游记中的地理思想呈现——对马可波罗、哥伦布
和达尔文游记的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可波罗行纪》读书报告
《马可波罗行纪》读书报告书目:《马可波罗行纪》作者:(意)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内容简介:马可的父亲尼古剌和叔叔玛窦携带着他们所贩卖的商货自物搦齐亚城出发,途中历经波折,到达一个鞑靼君主的驻地。
这个鞑靼君主名为别儿哥汗,他们受到了优厚的待遇。
后来,别儿哥汗和东鞑靼君主旭烈兀之间的战争爆发。
双方战斗激烈,战争最后以东鞑靼君主的胜利而告终。
为躲避战争他们抵达一座城市,名为兀迦克,留居该城期间,他们遇见了被东鞑靼君主旭烈兀派去觐见忽必烈大汗——所有鞑靼人的主人——的使臣。
波罗兄弟二人抵达大汗驻地以后,颇受礼遇,得到了大汗的赏识,任命他们为使臣,派遣他们回访教皇所,多次出访。
在抵达物搦齐亚以后,尼古剌听说自己的妻子已经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儿子,叫马可。
马可非常聪明能干,遇事冷静,把一切事情都处理得十分得体,而且学问精进,处事得体,彬彬有礼。
此后,马可·波罗在大汗手下供职的十七年中,备受垂青,经常奉命出使,来往于世界各地。
后来,他们想返回自己的家乡,数次向大汗委婉请辞,然而,大汗爱才心切,想将其长久地留在身边为自己所用,所以没有准许他们回国。
恰巧,东鞑靼君主阿鲁浑的后妃卜鲁罕死了,留下遗命说,只有其族人才能承袭阿鲁浑妃之位。
因此,阿鲁浑派遣尊贵的三个使臣),携带不少侍从前往大汗所,请求大汗赐故妃卜鲁罕的部族的女子为阿鲁浑妃。
三人也随其行,他们历经周折,圆满完成了大汗的任务。
他们行进了很长一段时日,才到达特烈比宗德,然后抵达孔士坦丁堡,又从此地出发经奈格勒朋回到物搦齐亚,这一年是公元1295年。
作者简介:马可波罗〔公元1254—1324年〕,又译作马哥波罗。
意大利旅行家。
他出生在意大利商业城市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
父亲尼古拉孛波罗和叔父玛窦孛罗都是威尼斯的巨商,常在地中海东部一带进行商业活动.冯承钧(1887年-1946年)字子衡,湖北夏口(令汉口)人。
近代史学家、中外交通史家。
哥伦布的马可波罗游记批注
哥伦布的马可波罗游记批注
自从15世纪末,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就越发强烈。
这其中,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的冒险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促使他踏上了寻找新大陆的征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马可波罗的游记对他的影响深远。
马可波罗在13世纪到达了东方,他的游记详细描绘了东方的繁荣和富饶,让欧洲人对这片神秘的土地充满了向往。
尤其是在哥伦布的时代,马可波罗的游记成为了探险家们的重要参考资料。
哥伦布对马可波罗的游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出了许多批注。
在哥伦布的批注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的东方世界充满了期待。
他认为,马可波罗的游记为他指明了方向,让他更加坚定了寻找新大陆的决心。
哥伦布在批注中写道:“马可波罗的描述让我深信,东方的土地充满了黄金和宝石,那里的香料、丝绸和瓷器都是无与伦比的。
我渴望能亲自踏上那片土地,将财富带回我国。
”
哥伦布的批注中,充满了对探险的热情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他将对马可波罗游记的阅读感悟,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动力。
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探险精神,也让他成为了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探险家之一。
哥伦布的批注对他后世的探险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批注让后来的探险家们更加坚定了寻找新大陆的决心,也让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探险不仅仅是寻找财富,更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挑战和征服。
总的来说,哥伦布对马可波罗游记的批注,是他探险精神的体现,也是他
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期待。
这份批注,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哥伦布内心的世界,也让我们对探险家的信念和决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读《马可波罗游记》心得札记
读《马可波罗游记》心得札记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好书叫——《马可波罗游记》,是第一个游历中国及亚洲各国的意大利旅行家,他的名字叫马可波罗,他依据在中国十七年的见闻,讲述了令西方世界震惊的一个美丽的神话。
这部游记有"世界一大奇书"之称,是人类史上西方人感知东方的第一部著作,它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1217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
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改走陆路。
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
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
马可波罗在七百多年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将他看到的中国写成游记,引得无数外国的英雄竟折腰,他们看了《马可波罗游记》引发了对中国强烈的好奇心,产生了到东方来寻找发财机会的强烈欲望。
据说哥伦布就是被《马可波罗游记》激励想到东方来发财,却无意中发现了“新大陆”。
我觉得这本书很有趣,把它推荐给大家。
书中讲的故事非常有意义,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路上,除了上学、做作业,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陪着我们,只要你细心观察,慢慢用心体会,你就会发现它无穷的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马可·波罗游记》笔记
法政学院08历本4班梁瑞伟学号:2008084430 最近花时间把从图书馆借得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读完,深感此书并非徒有虚名,全篇内容充实,言之有物,完全没有中国人写的游记那样娇柔造作寄情山水,过分注重山川景色的毛病,故而读来饶有趣味,引人入胜。
这本举世闻名的游记,曾经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
但《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说15世纪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就是读了这本书才下决心冒险远航大西洋,寻找通往拥有无穷无尽财富的中国的新航路。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足迹遍及中国的西北、西南,和东南地区,所见所闻后来在他的游记中有详细描述。
1291年马可波罗在福建省泉州港登上了海船,从此一去不复返,最后在1295年回到威尼斯。
1298年9月7日,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的一场海战,战败被俘,在狱中口述了他的东方见闻,由狱友笔录成《马可·波罗游记》一书。
马可·波罗出生于意大利美丽的水城威尼斯。
1275年5月和父亲一起第一次到达当时元朝首府上都。
在之后的 17 年间,他们一直在元朝政府供职。
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精通中国文化,学识广博,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
这使他在京城大都应差之外,还经常奉命巡视各省,出使外国。
还担任过扬州总督。
马可·波罗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架起了中意友谊的桥梁,使中国众多先进技术传到了欧洲,推动了欧洲科技的发展。
《马可·波罗游记》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
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
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
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名达 100
多个,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及至国家的琐闻佚事,朝章国故,也时时夹见其中。
马可波罗的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亚洲的游记,它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马可波罗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他的足迹所至,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
他在《游记》中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中国人的智慧,比如大将慧元发明的奶粉和肉松,当时的火炮,纸币等很多其他国家没有的东西。
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
以叙述中国为主的《游记》第二卷共82章,在全书中分量很大。
在这卷中有很多篇幅是关于忽必烈和北京的描述。
《马可·波罗游记》以前,更准确地说是在 13 世纪以前,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中亚这座桥梁间接地联系着。
在这种中西交往中,中国一直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以外的地方,特别是西方文明世界。
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
尽管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充满了荒诞和神话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已开始去了解和认识西方,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一条从中国经中亚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出现了,中国对西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一大批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更深入了。
但直到13世纪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上,缺乏直接的接触和了解。
而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在13世纪以前,一直停留在道听途说的间接接触上,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非常肤浅。
因而欧洲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神秘和好奇的心理。
《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
这又有意或者无意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往。
从此,中西方之间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的新时代开始了。
马可·波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马可·波罗游记》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
事实已经证实,《马可·波罗游记》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然而马可·波罗队中国的了解还是不够深入的。
在书中竟然没有提到中国的万
里长城,也没有讲到印刷术。
可能出于个人喜好以及元世祖忽必烈的喜好,对好些封建、迷信、婚丧习俗却津津乐道;一些言辞也不甚妥当,比如所谓“蛮子”省,就是对南宋王朝的蔑称。
总体来说,《马可·波罗游记》仍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著作。
虽然书中描述的地名和现在不相同,使我们不能清晰的了解到他所描述的故事究竟发生在何地,但是基本上还是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了解当时人情风貌的窗口。
目前学者普遍都承认《马可·波罗游记》在开拓东西方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