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货币供给
第十章 货币政策

(3)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 行对已发行的现金和它持有的存款准备金都掌握着相当 及时的信息,因此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是能够直接控制 的。
2、公开市场操作是灵活和精巧的,其规 模可以恰倒好处地把握。
3、公开市场操作是易于逆转的。当公开 市场操作中出现错误时,中央银行便可以 立即逆向使用这一工具。
4、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立即执行,不会有 行政性延误。
返回
(二)贴现政策
所谓贴现政策,主要指的是变动贴现率, 通过它可以影响贴现贷款数量和基础货币, 从而对货币供应发生影响。
货币政策的目标层次、操作手段及其 传导
货币政策的目标按层次分为三类:最终目 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货币政策手段和传导方式
最终目标
西方国家流行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主要有 四个: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 国际收支平衡。但实践中不可能将这四个 目标同时作为最终目标,这是因为它们之 间存在相互冲突。如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 之间、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是相互矛 盾的
返回三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及其操作工具双重目标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单一目标币值稳定以此促进经济增长4公开市场操作债券央行票据返回二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操作目标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中央银行采取的是以行政命令为主的直接调控手段所选择的中介目标是现金发行量和信贷总规模
第十章 货币政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2)“可贷性假说理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 机制。表述为:
M↑→贷款↑→I↑→Y↑
(3)“q理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表述 为: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货币供给(一)找出每个词汇的正确含义1.内生变量----- B2.基础货币----- C3.外生变量----- D4.派生存款----- A5.现金漏损率----- G6.原始存款----- E7.货币乘数---- H8.存款货币---- I9.货币供给-----F10.存款派生倍数----E含义a.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b.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变量。
c.处于流通领域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d.在经济体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
e.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或再贷款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
f.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
g.现金漏损额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
h.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i.总存款与原始存款之间的比率j.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二)填空1.各国中央银行都以______流动性______作为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标准。
2.人们日常使用的货币供给概念一般都是___名义________货币供给。
3.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来间接调控___货币供应量_________。
4.再贴现率提高意味着商业银行的______借款成本______也随之提高。
5.法定存款准备率提高意味着商业银行的___放款能力_________降低。
6.再贴现政策主要通过____利率________机制间接地发挥作用。
7.通货存款比例取决于______居民企业______的持币行为。
8.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由两个环节构成:_基础货币_____和___货币乘数____。
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准货币包括___定期存款______、__储蓄存款_______和_____外币存款_____。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货币需求和物价水平【圣才出品】

7.货币可以将现在的购买力变成未来的购买力,这是货币交换媒介职能的表现。( ) 【答案】× 【解析】货币可以将现在的购买力变成未来的购买力,这是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表 现。
三、计算题 1.某国货币流通速度是不变的。实际 GDP 每年增长 3%,货币存量每年增长 8%,名 义利率是 9%。以下各个变量是多少? a.名义 GDP 的增长率; b.通货膨胀率; c.实际利率。 解:a.根据 MV=PY,PY 即为名义 GDP,那么有:M 变动%+V 变动%=名义 GDP 变动%。
2.计价单位(unit of account) 答:计价单位指货币提供了可以表示物价和记录债务的单位的职能。货币具有表现商品 价值、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功能作用。计价单位是货币的首要的基本职能。货币作为计价单位, 是将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它是通过 将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而实现的。
4/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通货数目增加了,由此导致了物价的上升。
3.某经济的货币需求函数为(M/P)d=0.2Y/i1/2。 a.推导货币流通速度的表达式。货币流通速度取决于什么?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依赖 关系。 b.如果名义利率为 4%,计算货币流通速度。 c.如果产出 Y 为 1000 单位,货币供给 M 为 1200 美元,那么,价格水平 P 为多少? 答:a.根据:(M/P)d=kY,即 M/P=kY,简单整理各项后,这个方程变为 M(1/k) =PY。上式也可以写为 MV=PY,式中,V=1/k,因此根据题意可以得出,V=5i0.5。根据 公式可以看出,货币流通速度取决于名义利率 i。当名义利率越大时,人们对每一美元的收 入愿意持有的货币量越小(考虑到名义利率可以看成人们对持有货币而不是存入银行的机会 成本),而当人们只想持有少量货币时(k 小),货币转手就频繁(V 大),因此名义利率越 大时,货币流通速度也越大。 b.如果名义利率为 4%,即 i=4,根据 V=5i0.5,可得 V=10。 c.由 MV=PY,Y=1000,M=1200,V=10,可得 P=12。
货币供给习题.(精选)

第十章货币供给一、单项选择题1、各国中央银行确定货币供给口径的依据是()。
A、流动性B、安全性C、效益性D、周期性2、现阶段中国货币供应量中M2减M1是()。
A、狭义货币供应量B、广义货币供应量C、准货币D、流通中现金3、货币供给量是一个()。
A、动态的流量概念B、动态的存量概念C、静态的流量概念D、静态的存量概念4、超额准备金等于()。
A、库存现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B、法定存款准备率×库存现金C、法定存款准备率×存款总额D、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5、流通中现金加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构成()。
A、M0B、M1C、M2D、M36、M1加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加居民储蓄存款构成()。
A、狭义货币供应量B、广义货币供应量C、准货币D、货币供应量7、超额准备金与实际准备金的数量关系是()。
A、前者=后者B、前者>后者C、前者<后者D、不确定8、如果(),那么法定准备金与实际准备金相等。
A、e>0B、e<0C、e=0D、不确定9、如果原始存款为20万,派生存款为60万,则K为()。
A、2B、3C、4D、510、如果法定准备金为13万,超额准备金为7万,则实际准备金为()。
A、20万B、6万C、13万D、6万11、如果K=4,r=10%,则C为()。
A、10%B、15%C、20%D、25%12、内生变量是指()。
A、由经济因素决定B、由非经济因素决定C、由政策因素决定D、由人为因素决定性13、基础货币等于()。
A、通货+存款货币B、存款货币+存款准备金C、通货+存款准备金D、原始存款+派生存款14、在存款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法定准备率越高,商业银行可用于放款的份额()。
A、不变B、越少C、越多D、为零15、法定准备率越高,存款扩张倍数()。
A、越小B、越大C、不变D、为零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实行过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有()。
A、统存统贷B、现金管理C、工资基金管理D、实贷实存E、存贷挂钩,差额包干2、银行不能创造存款货币的条件是()。
金融学课件10 第十章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机会成本变量
Md:名义货币需求。
P:价格指数
rm :货币收益率。
rb:债券收益率。
re:股票收益率。
1 dP P dt
价格水平的预期变动率。
W: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的比率。
y:“恒久收入”,代表财富
u:影响持有货币效用的其它随机因素,如偏好、与货币有关的制度变化等。
一、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剑桥方程式—现金余额说
货币视为 一种资 产,可构成财富
是否愿意持有货币是 取决于什么呢??
货币具有储藏 手段的职能
可替代资产的 预期收益率
现金余额说
•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所持有的货币数量论观点 •主要观点:货币不仅具有交易媒介职能,还具有价值储藏职能; 认为人们的财富水平和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也影响货币需求。
市场利率>正常利率
预期利率下降 (债券价格上涨)
持有债券
货币需求 减少
市场利率<正常利率
预期利率上升 (债券价格下跌)
持有货币
货币需求 增多
货币需求函数
•M1:交易、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是收入(Y)的递增函 数 •M2: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r)的递减函数 •L1和L2是作为“流动性偏好”函数的代号
一、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一)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1. 财富总额及构成的变化 用恒久性收入来代替总财富。 所谓恒久性收入,是指预期在未来年份中获得的平均收入,一般指预期在 较长时期中(3年以上)可以维持的稳定收入流量。因此,恒久性收入相 对稳定。 恒久性收入(Yp)与货币需求正相关 财富构成:财富可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 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包括一切先天的和后天的才能与技术, 其大小与接受教育的程度紧密相关; 非人力财富是指物质性财富,如房屋、生产资料、耐用消费品等各种财产。 用W表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即来自财产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 非人力财富占比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习题与答案

第十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第一部分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掌握具有代表性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理论,分析货币供求理论发展脉络所揭示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动态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
□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货币理论的发展第二部分要点提示1.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现金交易说、现金余额说、流动性偏好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鲍莫尔、惠伦和托宾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2.货币层次的划分以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为判断标准。
金融创新影响到货币层次的内容与层次之间的界限,也影响到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3.乔顿模型揭示了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因素。
货币供应新论强调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货币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中央银行应调整货币控制的方式。
4.货币定义的标准经历了净财富、交换媒介、价值储藏以及流动性的演变。
对于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的讨论揭示了货币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
5.货币供应的外生性与内生性的争论,一方面反映出货币发行的主体与货币创造的方式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方式应有所改变。
第三部分练习题一、概念解释题1、货币需求2、现金交易说3、剑桥方程式4、流动性偏好理论5、鲍莫尔模型6、惠伦模型7、资产选择理论8、恒久收入9、人力财富10、非人力财富11、基础货币12、货币乘数13、货币层次14、流动性陷阱15、信用创造说16、通货比率17、乔顿模型18、货币供应新论二、填空题1、基础货币又称(),它包括()和()两部分。
2、基础货币变化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和其他项目净值四个因素。
3、一般而言,货币乘数随着()、通货比率和()的变动而变动。
4、弗里德曼和施瓦兹的统计分析表明,从长期看,()是货币存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5、卡甘在研究了美国1875----1960年的货币存量后,认为货币存量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的变动。
第10章货币供给《货币银行学》

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四、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 (一)现金漏损率(c)
对于银行制度不发达的国家来说,人们总会将部分 收入以现金形式保留在手中。这样就出现了现金漏 损,即是指银行在扩张信用及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 中,难免有部分现金会流出银行体系,保留在人们 的手中而不再流回。由于现金外流,银行可用于放 款部分的资金减少,因而削弱了银行体系创造存款 货币的能力。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专栏10—1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讨论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二)卡甘(P. Cagan)模型
卡甘的方程式明确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高能 货币成正比,与通货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成反 比。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三)乔顿模型 1.M1货币乘数模型 模型采用狭义的货币定义M1,即 M1 =D+C。其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形成
二、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近代银行作为信用媒介机构和信用创造机构的统一, 其本质特征在于信用创造方面,即银行可以在相当 范围内通过增加自身的负债去增加货币供给量,由 此影响社会各种资源的配置、再生产诸环节的协调、 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发挥以及币值本身的稳定.
与此同时,这一信用创造功能还使银行在国民经济 中的地位有了根本改变,它一方面大大强化了现代 商品经济中的信用经济性质,另一方面促使整个经 济的运转与金融活动息息相关、不可分离。
(3)现金流通一般主要对应于小宗商品即消费品 的交易。
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二、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所谓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 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包括商业银 行吸收到的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所谓派生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 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运用转账方式发放贷 款或进行其他资产业务而引申出来超过最初部分存 款的存款。
货币银行学第10章

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一定低点之后,由
于利息率太低,人们不再愿意持有没有什么 收益的生息资产,而宁愿以持有货币的形式 来持有其全部财富,即货币需求变为无限大。 如果利率稍微下降,不论中央银行增加多少 货币供应量,都将被货币需求所吸收。货币 需求曲线L就会变成与横轴平行的直线,人们 把这一直线部分称作“流动性陷阱”。(见 P238图10-2)
从方程形式上没有很大区别,并都得出了货 币数量的增加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升的结论, 但两种货币需求理论在关于交易数量影响货 币数量的分析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别。
三、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的区别
第一,交易方程式强调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剑桥方程式强调货币的资产功能,强调人们保有 货币的动机和数量。 第二,交易方程式从全社会角度,讨论满足社会商品交易 的货币量状况,并分析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剑桥方程式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的角度研究货币 需求,把货币作为一种财富或资产的角度进行研究, 具有动态研究的特性。 第三,交易方程式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及 经济制度等因素,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状况,忽 视经济主体在金融市场中的主观意志因素。 剑桥方程式重视资产的选择,即持有货币的成本 与满足程度之间的比较,强调人的意志及预期等心理 因素的微观作用。
2.惠伦立方根定律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惠伦进行了发展,他论证了预 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函数关系,得出惠伦模型即 立方根定律。 预防性货币需求来自于人们对未来事物不确定性的 考虑。
2.惠伦立方根定律
最佳的货币持有量的影响因素: (1)非流动性成本。指因低估某一支付期内的现金需要,持有
第三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 币通论》一书中系统地提出这个理论,他从资产选 择的角度对货币需求的各种动机作了分析,他认为 人们持有货币存在流动性偏好,因此产生对货币的 需求,这就是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流动性偏好:公众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和收 入的欲望和心理。
货币供给理论

第十章货币供给理论本章重点问题1、基础货币2、货币乘数及其影响因素3、货币供给内生论和外生论第一节货币供给理论概述货币供给理论,是研究货币供给量的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的理论;它是货币政策理论中同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侧面。
它所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货币的涵盖范围、货币的供给方式、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以及货币管理当局对货币供给的控制等。
一、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沿革相对于历史悠久的货币需求理论来说,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有些滞后,但早在金属货币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货币供给。
由于贵重金属开采量的限制,货币供给不足是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例如中国唐代中期曾经出现的“钱荒”和明清之际的“银荒”,都是货币供给不足的例证。
而真正突破金属货币供给限制的,是现代信用体系的货币创造机制。
因此一般认为,货币供给理论的思想渊源是18世纪的信用创造学说。
信用创造说的基本观点是: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能够通过发放贷款创造存款。
正是这一存款的派生机制,为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英国经济学界在19世纪初和19世纪40年代,爆发了著名的“金块争论”和“通货争论”,为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完善创造了条件。
货币供给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标志是C.A. 菲利普斯所著的《银行信用》一书出版。
该书第一次使用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概念,为以后的货币供给理论提供了理论雏形。
而从20世纪30年代后到60年代初期,货币供给理论发展经历了一段消沉期。
这一时期正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中,货币供给一直是作为一个由货币当局控制的外生变量而出现的,其大小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是典型的货币供给外生论者,因而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经济学家都普遍忽视了对货币供给的研究。
1952年,J.E.米德发表了《货币数量与银行体系》一文,米德在文中首次采用货币供给方程对货币供应量与银行体系做出系统性分析,标志着现代货币供给理论的初步形成。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9版)习题详解(含考研真题)(第10章 货币政策与经济)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9版)第10章货币政策与经济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银行准备金(bank reserves)答:银行准备金是指为安全起见,银行需要提留一定比例的存款以保证储户提款,其余的存款才能用于放贷或投资,这部分提留的存款称之为银行准备金。
2.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答:联邦基金利率是银行之间相互借贷,交易在联储准备金账户余缺资金时所支付的利率。
它是一种以美元计价的短期(隔夜)无风险利率。
3.联储储备资产负债表(Federal Reserve balance sheet)答:联邦储备资产负债表是指美联储在特定时间内编制的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存量价值表。
该表左方记录美联储的资产,右方记录美联储的负债和净值。
资产负债表是按照复式记账原则记录的。
4.公开市场业务:买和卖(open-market:purchases and sales)答: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以影响基础货币的活动。
公开市场业务作为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越性:(1)中央银行能够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影响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2)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3)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像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
(4)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它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而不会像存款准备金的变动那样产生震动性影响。
货币供给

四、货币供给量的决定因素
1.基础货币。它是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源泉, 是决定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因素,不仅正向决定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而且具有倍数效应。 2.法定存款准备率。它由中央银行制定,货币 供应量与其反方向变化。 3.超额准备率。它也是反向决定货币供给量的 变化。其高低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 行为。
三、货币供给的理论模型
设:Ms:货币供给量;B:基础货币;m:货币乘数; C:现金;D:活期存款;T:定期存款;R:准备金; Rd:活期存款准备金;Rt:定期存款准备金;Re: 超额存款准备金。则有: MS=C+D+T (1) B=R+C (2) R= Rd+ Rt+ Re (3) 将(3)式代入(2)式中,可得: B= Rd+ Rt+ Re +C (4) 用k表示现金漏损率(k=C/D);t表示定期存款率 (t=T/D);e表示超额存款准备率 (e=Re/D);rd 表示法定活期存款准备率(rd=Rd/D);rt表示法定 定期存款准备率(rt=Rt/T)。
8
二、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现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新的金融工 具层出不穷,许多新的的金融工具都不同 程度地具有“货币性”,使货币的形式多 种多样,货币的范围不断扩大,这给货币 供应量的统计和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 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各国中央银行都将货币供给划分了不同的 层次。
9
二、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17
四、货币供给量的决定因素
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量相对于基础货币的 倍数。 m = MS/B 如果货币供给是指M1,即m1= M1/ B m1 = (C+ D)/(C+ R) m1= (C/D + D/D)/(C/D + R/D) =( k+1)/(k+r+e) 当基础货币还是R+C,而货币供给M2时,货 币乘数可以按下式计算: m2 =(t+k+1)/(rd+t· rt+e+k) 18
第十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中国贵吗?深圳2009年人均可支 配收入为29245元,名列全国第一,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划分,深圳人的 购买力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行 列。中国不贵吗?产自东莞的里维 斯牛仔裤在中国柜台里的身价是 899元人民币,在美国亚马逊网站 上气焰锐减,标价24.42美元,合 人民币166元。贝佐斯动用了什么 样的谈判技巧,才可以让同一款商 品在穿越半个地球后,价格悄然缩 水5.4倍?中国贵不贵,是现实世 界中的最大的哥德巴赫猜想,满世 界都是推论和答案,你可以亲历和 感受,但仍旧不知道其中缘由。
(二)通货紧缩对投资的影响 (三)通货紧缩对消费的影响 (四)通货紧缩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四、对付通货紧缩的对策 (一)宽松的货币政策 (二)宽松的财政政策 (三)结构性调整 (四)改变预期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五、中国的通货紧缩问题
本章小结
1.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有着密切的内 在联系。 2.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主要表 现为货币均衡和货币失衡。 3.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的调节有四种类型的 对策供选择。这四种类型的薅策分别是供 应型调节、需求型调节、混合型调节和逆 向型调节。
这样的分析是以总供给给定为假定前提的。 如果投资的增加引起总供给同等规模 的增加,物价水平可以不动; 如果总供给不能以同等规模增加,物 价水平上升较缓; 如果丝毫引不起总供给增加,需求的 拉动将完全作用到物价上。
图: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二)成本推进型 这是一种侧重从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通货 膨胀形成机理的假说。 成本推动原因有二: 一是工会力量对于提高工资的要求(工资推 进通货膨胀论); 二是垄断行业中企业为追求利润制定垄断价 格(利润推进通货膨胀论)。
第三节
通货紧缩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 怎样的经济形势可以称之为通货紧缩?主要 有三种见解: ►物价水平持续下降; ►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并伴随有经济的负增 长,或再加上货币供给的缩减; ►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并伴随有经济的实际 增长率低于潜在的可能增长率。
第十章 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

3.按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分类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源于总需求的扩大。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源于生产成本的增加。 3)结构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源于经济结构的变动。 4)混合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源于需求、成本和经济结构的共同作用。
商业银行经济管理
(四)通货膨胀的危害 1.对生产的影响 使厂商收益不足以购买生产要素以保持生产规 模,从而破坏了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不利于整个生 产部门的长期发展。 2.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通货膨胀时期,市场价格机制将遭到严重破坏, 导致了市场上价格体系的崩溃,市场价格失真,资 料得不到优化配置;同时,通货膨胀时期由于人们 对物价的预期,会出现对物资的疯狂抢购,进一步 加剧了供求矛盾,引起社会动荡。
商业银行经济管理
知识要点:
• • • • • • 货币均衡 社会总供求平衡 产出效应 国际收支均衡 国际储备 通货膨胀
商业银行经济管理
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商业银行经济管理
一、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经济学中均衡一般是指市场供求的一种对比关 系。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一种对比状 态,研究货币均衡是为了从供求总体上研究货币运 行状态变动的规律。货币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社会 的货币供应量与客观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的基本相 适应。 (一)货币均衡的特征 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的基本平衡 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适应的一种 状态,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数量上的相等。
商业银行经济管理
2.紧缩的货币政策 经济运行中货币的供求虽然大体一致,但货币管 理当局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导致流通 中的货币紧缺,使得本来均衡的货币出现供应小于 需求的失衡状态。 3.信用关系扭曲 在经济危机阶段,由于经济运行中信用链条的断 裂,正常的信用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经济主体对货 币的需求急剧增加,而央行的货币供给量却相对滞 后,从而导致了货币供求的失衡。
(新)货币银行学第十章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货币供给(一)找出每个词汇的正确含义1.内生变量----- B2.基础货币----- C3.外生变量----- D4.派生存款----- A5.现金漏损率----- G6.原始存款----- E7.货币乘数---- H8.存款货币---- I9.货币供给-----F10.存款派生倍数----E含义a.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b.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变量。
c.处于流通领域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d.在经济体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
e.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或再贷款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
f.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
g.现金漏损额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
h.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i.总存款与原始存款之间的比率j.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二)填空1.各国中央银行都以______流动性______作为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标准。
2.人们日常使用的货币供给概念一般都是___名义________货币供给。
3.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来间接调控___货币供应量_________。
4.再贴现率提高意味着商业银行的______借款成本______也随之提高。
5.法定存款准备率提高意味着商业银行的___放款能力_________降低。
6.再贴现政策主要通过____利率________机制间接地发挥作用。
7.通货存款比例取决于______居民企业______的持币行为。
8.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由两个环节构成:_基础货币_____和___货币乘数____。
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准货币包括___定期存款______、__储蓄存款_______和_____外币存款_____。
第十章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一、名词解释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狭义货币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金率二、填空题1、在我国,M1是指( )与( )之和,常被称之为( )。
2、各国在确定货币供给口径时,都以( )的大小作为标准。
3、( )是指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因素影响的货币存量。
( )是指剔了物价影响之后的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
4、通货存款比率主要取决于( )的持币行为。
5、人们日常使用的货币供给概念一般都是()货币供给。
6、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由两个环节构成()和()。
7、现金在()银行账户上是负债项目,在()银行账户上是资产项目。
8、存款货币的创造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和()。
9、基础货币包括存款货币银行的()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它们是由()提供的。
10、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主要决定于社会公众的()行为。
三、判断题1、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出售债券的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直接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减。
2、现金漏损率与存款派生倍数呈正比关系,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派生倍数呈反比关系。
3、在货币供给层次划分上,我国把狭义货币的范围限定为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
4、我国货币供给的主体是各类商业银行。
5、外生变量通常政府难于控制。
6、只要恰当地解决了现金流通问题,整个货币流通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7、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管理当局完全可以对货币乘数进行直接的调控。
8、在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中,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增长通常都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
9、成本收益动机是决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行为动机。
10、不涉及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财政赤字弥补方式,不会引起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化。
11、基础货币量等于原始存款量。
12、派生存款是虚假存款。
四、单项选择题1、近年来,在影响我国基础货币增减变动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A.国外净资产B.央行对政府的债权C.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D.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2、按目前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层次划分口径,M2减M1是()。
货币供给过程

从非银行公众进行的公开市场购买
公开市场出售
• 向银行进行的公开市场购买
净效应:准备金增加了100美元,与公开市场购买的金额相 等。因为流通中的现金没有变化,所以基础货币也增加了 100美元。
• 向非银行公众进行的公开市场购买
银行体系
资产
负债
准备金 +$100 支票存款 +$100
联邦储备体系
资产
• 公开市场购买在这种情况下的最终结果是,准备金 保持不变,而流通中的现金增加100羌元,即等于 公开市场购买的金额。
• 上述分析表明公开市场购买对准备金的影响取决 于债券出售方将销售所得以现金还是以存款形式持 有。如果以现金形式持有,那么公开市场购买对准 备金没有影响;如果以存款形式持有,那么准备金 增加的金额等于公开市场购买的金额。
• 17.7 货币乘数
• 货币供给M、货币乘数m和基础货币MB之间的关系如下:
M=m*MB • 假定公众意愿持有的现金水平C及超额准备金ER与支票存款
D同比例增长。 c = {C/D} =现金比率
e = {ER/D} = 超额准备率
MB = C + R = C + (r x D) + ER
货币乘数
• 推导多倍存款创造的公式
—银行体系中法定存款准备金总额 —准备金总额
—支票存款总额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银行体系中准备金的变动 —银行体系中支票存款总额的变动
• 17.6 货币供给过程综述
表17-2 货币供给的反应
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Mb =
C+RC
R
C
D
货币供给量 M1= C+D
• 基础货币MB等于流通中的现金C加上银行体系中的准备金 总额R。 MB=C+R 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s) 和向银行提供贴现贷款的方式对基础货币进行控制。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货币供给(一)找出每个词汇的正确含义1.内生变量----- B2.基础货币----- C3.外生变量----- D4.派生存款----- A5.现金漏损率----- G6.原始存款----- E7.货币乘数---- H8.存款货币---- I9.货币供给-----F10.存款派生倍数----E含义a.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b.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变量。
c.处于流通领域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d.在经济体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
e.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或再贷款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
f.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
g.现金漏损额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
h.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i.总存款与原始存款之间的比率j.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二)填空1.各国中央银行都以______流动性______作为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标准。
2.人们日常使用的货币供给概念一般都是___名义________货币供给。
3.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来间接调控___货币供应量_________。
4.再贴现率提高意味着商业银行的______借款成本______也随之提高。
5.法定存款准备率提高意味着商业银行的___放款能力_________降低。
6.再贴现政策主要通过____利率________机制间接地发挥作用。
7.通货存款比例取决于______居民企业______的持币行为。
8.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由两个环节构成:_基础货币_____和___货币乘数____。
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准货币包括___定期存款______、__储蓄存款_______和_____外币存款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货币供给一、单项选择题1、各国中央银行确定货币供给口径的依据是()。
A、流动性B、安全性C、效益性D、周期性2、现阶段中国货币供应量中M2减M1是()。
A、狭义货币供应量B、广义货币供应量C、准货币D、流通中现金3、货币供给量是一个()。
A、动态的流量概念B、动态的存量概念C、静态的流量概念D、静态的存量概念4、超额准备金等于()。
A、库存现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B、法定存款准备率×库存现金C、法定存款准备率×存款总额D、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5、流通中现金加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构成()。
A、M0B、M1C、M2D、M36、M1加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加居民储蓄存款构成()。
A、狭义货币供应量B、广义货币供应量C、准货币D、货币供应量7、超额准备金与实际准备金的数量关系是()。
A、前者=后者B、前者>后者C、前者<后者D、不确定8、如果(),那么法定准备金与实际准备金相等。
A、e>0B、e<0C、e=0D、不确定9、如果原始存款为20万,派生存款为60万,则K为()。
A、2B、3C、4D、510、如果法定准备金为13万,超额准备金为7万,则实际准备金为()。
A、20万B、6万C、13万D、6万11、如果K=4,r=10%,则C为()。
A、10%B、15%C、20%D、25%12、内生变量是指()。
A、由经济因素决定B、由非经济因素决定C、由政策因素决定D、由人为因素决定性13、基础货币等于()。
A、通货+存款货币B、存款货币+存款准备金C、通货+存款准备金D、原始存款+派生存款14、在存款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法定准备率越高,商业银行可用于放款的份额()。
A、不变B、越少C、越多D、为零15、法定准备率越高,存款扩张倍数()。
A、越小B、越大C、不变D、为零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实行过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有( )。
A、统存统贷B、现金管理C、工资基金管理D、实贷实存E、存贷挂钩,差额包干2、银行不能创造存款货币的条件是( )。
A、部分准备金B、全额准备金C、现金放款D、法定准备率E、现金漏损率3、我国M1由( )构成。
A、M0B、企业单位定期存款C、城乡储蓄存款D、企业单位活期存款E、机关团体部队的存款4、选择哪一货币层次作为中央银行控制重点,其标准是( )。
A、这一层次所含的基础货币量最多B、这一层次的货币量最易于中央银行控制C、这一层次的货币量与经济活动关系最密切D、这一层次的货币量最稳定E、这一层次的货币量盈利最多5、我国M2是由()。
A、M1B、企业单位定期存款C、基建存款D、储蓄存款E、其他存款6、货币供给量是()。
A、被财政部门、各个单位生产经营单位、家庭个人所持有的货币B、由银行体系所供给的存款量与现金发行量C、由银行体系所供给的存款量D、由银行体系所供给的现金发行量E、由中央银行所供给的基础货币量7、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要受()因素限制。
A、法定准备率B、超额准备率C、现金漏损率D、定期存款准备率E、存款准备率8、基础货币包括()。
A、通货B、存款货币C、存款准备金D、原始存款E、派生存款9、实际的货币供给量与合理的货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是()。
A、相等B、不相等C、前者>后者D、前者<后者E、共同构成货币供给量10货币供给量的大小最终由()共同决定。
A、财政B、中央银行C、商业银行D、经营单位E、家庭个人三、判断分析题1、基础货币量等于原始存款量。
2、一定时期货币供给量的大小由中央银行决定。
3、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就是创造实际价值量的过程。
4、派生存款是虚假存款。
5、资产变现能力强,流动性就一定高。
四、简答题1、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和意义。
2、我国具体的货币层次是怎样划分的。
3、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4、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制约因素有那些?5、中央银行哪些资产业务要影响基础货币的变化。
五、论述题1、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货币乘数的?2、怎样理解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关系?六、计算题1、假定基础货币为1000,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率为10%,现金漏损率为2%,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为4000,试求银行支票存款的实际准备率与超额准备金。
2、假定商业银行系统有150亿元的存款准备金,rd=10%,如果rd上升至15%或下降至5%时,最终货币供给量有何变化?3、如果你在A银行存入10000元现金,假设法定存款准备率为8%,那么A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有何变化?A银行能够增加多少贷款?整个银行体系最终会创造多少货币?答案• 单项选择题1 、 A2 、 C3 、 D4 、 D5 、 B6 、 B7 、 C8 、 C9 、 C 10 、 A 11、 B 12 、 A 13 、 C 14 、 B 15 、 A二、多项选择题1 、 ADE2 、 BC3 、 ADE4 、 BC5 、 ABCDE6 、 AB7 、 ABCD8 、 AC9 、 ABCD 10 、 ABDE三、判断分析题• 错误。
因为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能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包括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基础货币是指起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总和。
所以基础货币大于原始存款。
• 错误。
从货币供给原理来说,货币供给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即Ms=m · Mb 。
从货币供给量的形成过程来讲,它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共同决定的。
他们的行为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又受各种特别的因素的制约。
因此,货币供给量并不是中央银行绝对加以控制的。
• 错误。
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是创造价值符号的过程,并不是创造价值总量。
银行属于流通部门,不能创造价值,只有生产部门才能创造价值,所以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并不会使社会的实际财富和实际价值总量有任何增加。
• 错误。
若将以存款有无实际的物质作为基础划分为真实存款和虚假存款,这种划分是不科学的。
货币量过多并不能对货币划分真实货币和虚假货币,而只能使货币单位币值下降,所以派生存款不是虚假存款,创造派生存款与虚假存款无关。
• 错误。
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转化为现金的难易程度。
所以,任何资产都能转化为现金,但不能说资产变现能力强,流动性就一定高,还要看其转化为现金的难易程度。
• 简答题1 、答: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统计口径时,一般遵循三条原则:流动性的强弱、与经济的相关性、不同时期的不同具体情况。
货币供给统计口径划分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各种具有不同流动性的资产对经济的影响,并选定一组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
2 、答:我国货币供给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M0= 流通中现金M1=M0+ 企业单位活期存款+ 农村存款+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M1+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存款性质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 + 外币存款 + 信托类存款 + 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3 、答: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前提条件是:( 1 )部分准备金制度;( 2 )转帐结算。
4 、答: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制约因素有:(1 )存款准备金;(2 )法定存款准备率;( 3 )超额存款准备率;( 4 )现金漏损率;(5 )定期存款准备率。
5 、答:中央银行使基础货币数量发生变化的资产业务有:(1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规模与基础货币;( 2 )中央银行对财政的债权规模与基础货币;( 3 )外汇、黄金占款规模与基础货币。
论述题1 、答: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1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超额存款准备率影响货币乘数,进而对货币供给施加影响。
(2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吞吐基础货币,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进而影响、调控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率的规定及调整,影响货币乘数,进而对货币供给施加影响。
(3 )社会公众。
社会公众通过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转定期存款比率影响货币乘数,进而间接影响货币供给。
2 、答: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
中央银行虽然不对一般企事业单位贷款,从而不能由此派生存款,但却掌握着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源头——基础货币的提供;商业银行作为直接货币供给者,其创造存款货币的存贷活动,从而能提供的货币数量,均建立在基础货币这个基础之上。
当经济中已有的基础货币已最大限度地为商业银行所利用,并创造出多倍存款货币,却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时,惟一的办法是靠中央银行创造、补足基础货币。
实际上,随着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不断发展,新的基础货币不断被中央银行创造出来,又经商业银行体系不断创造出满足经济需要的货币供给量。
六、计算题• 因为 Mb=C+R=C+R 法 +R 超R 法 =4000 × 10%=400C=4000 × 2%=80R 超 =Mb - C - R 法 =1000 -80-400=520实际准备率 = ( 400+520 ) ÷ 4000 × 100%= 23%2 、 D1=1/rR=1/10%150=1500 (亿元)D2=1/rR=1/15%150=1000 (亿元)D3=1/rR=1/5%150=3000 (亿元)rd 由 10% 上升至 15% 时,货币供给量减少 500 亿元;rd 由 10% 下降至 5% 时,货币供给量增加 1500 亿元。
3 、法定存款准备金 =10000 × 8%=800 (元)超额存款准备金 =10000 - 800=920 (元)贷款 =920 (元)存款总额 D=1/rR=1/8% × 10000=1250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