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别解和相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谐音别解和相声的“笑”(苏溟)

相声是具一有喜剧风格的艺术。笑在相声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可以说,没有笑就没有相声。在喜剧艺术中,笑料的构成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但在具体使用时又会因艺术形式上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比如喜剧、喜剧影片、滑稽戏,就比较侧重于动作、表清、音乐及道具的帮助,而相声中的笑料,则主要是依靠语言构成的,即使是情节性或动作性的笑料,也往往靠语言交代,这是由相声在表演形式上的特点决定的。相声艺术擅长利用汉语形、音,义结合的待点构成笑料,“谐音别解”便是其中常见的一种手法。

一、什么是谐音别解

谐音别解,指利用语音形式的巧合,不按照词语的固有含义去理解和解释,或似懂非懂,或任意附会,使理解或解释与原意不一致或完全相反。下面是两个例子:

①(官气十足,不懂业务的处长“上课”,引起群众哄笑)

甲:“哈哈哈,同志们全笑了。这说明我们贯彻《准则》贯彻得还可以,说明我这个领导还行嘛”!

乙:什么叫还行啊?

甲:“不行”群众为什么笑呢?笑说明问题,我们中国有一句成语——”

乙:怎么说的?

甲:“上行下笑(效)哇!”

《处长“上课”》

②甲:早在中国的《诗经》里,

乙: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作。

甲:就有这样的句子:“关关唯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乙:噢,“君子好逑”,我听懂了。

甲:怎么讲?

乙:凡是君子人,都好踢足球。

甲,那“窃窕淑女”呢?

乙:那个时候他们踢不好,净输给女的。

甲:你这都是什么呀!

例①中,处长自作聪明,把“上行下效”(上级怎么做下级就怎么做)理解为“上行下笑”(上级做得好下级高兴得笑),这便是利用“行”(行动)与“行”(能干)谐音,“效”与“笑”谐音造成别解,讽刺效果十分显著。例②中,“逑”与“球”同音,“淑”与“输”同音,于是“君子喜欢踢足球,踢不好,净输给女的”竟然成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解释,妙趣横生,令人捧腹。

当然,汉语中利用谐音现象构成的修辞手法不止一种。比如“谐音双关”和“谐音析字”两类。双关是用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法。谐音双关是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如。垂帘倦烦热,卷幌乘清阴;风吹合欢帐,直动相思琴。(王金珠《子夜夏歌》)这里“琴”和“情”近音相关。谐音析字,按照陈望道先生的分析有三式,其中单纯谐音的,叫借音,这一式近乎于谐音别解。例如: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

缺少自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里用“雪”借作同音(方音)的“薛”,揭露“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豪强显赫。在笔者翻阅的近百个相声材料中,用谐音构成的笑料,以“谐音别解”为最常见。为什么?因为与“谐音析字”相比,谐音别解不是单纯地借此音表彼意;与“谐音双关”相比,谐音别解不是言此指彼,一石双鸟。它的目的是通过构思奇巧的笑料去引发去赢得观众(听众)的笑声,而“谐音析字”和“谐音双关”则不一定能构成笑料,上面两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二、谐音别解的类别

根据谐音别解的特点,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一类是谐音误解,一类是谐音曲解。

1、谐音误解

对于一个词语,由于不熟悉而把它理解或解释为具有相同语音形式的另一个词语,这是谐音误解。它一般是由非故意性的理解水平低造成的。按其产生的原因又可分两种情况:

(1)文化水平低造成的

③乙:“今天讲历史课,我给你们讲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李时珍”。

甲:“老师,您别讲了,李时珍我们都认识”。

乙:“认识?”

甲:“啊,就在我们家胡同口,卖酱油的那个少,。

乙:“李时珍是大医学家”。

甲:“是啊,赤脚医生,会针灸,一天给我妈扎十针,姓李,李十针”。

(《红色园丁》)

④(大娘误以为7号乘务员是自己未来的女婿)

甲:“大娘告诉你,你对象她妈住什么地方”。

乙:这就快明白了。

甲:“大娘,我对象家住什么地方我知道”。“知道你怎么不去呀?“太远去不了!”

乙:什么地方?

甲:“外国”。

乙:外国?

甲:“新加坡”。

乙:这是外国。

甲:我妈也楞了:他什么时候把我弄那儿去啦?“孩子,我们那新家没有坡儿,就有条马路”。

乙:这哪和哪儿呀?

(《喜事》)

例③中,弟弟因受“四人帮”的毒害,知识极其贫乏,所以把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误解为自己家附近的赤脚医生李十针。例④中,没有文化的大娘把“新加坡”误解为新居前面加上坡。这两个笑料,都是利用文化水平低构成的,十分风趣而自然。

(2)、不学无术造成的

⑤只见“东皮”先生指着稿子说:“工作太疏忽,怎么连孟姜女是哪国人都搞错了?”我二叔心里又是一楞,孟姜女哭长城谁不知道哇?怎么能搞错呢?这时,“东皮”先生又说话了:“孟姜女明明是外国人,

你怎么把他说成是中国人了?”哎?我二叔一听,差点儿没气晕了。这孟姜女多会儿变成外国人了?你猜“东皮”先生怎么说?“啊!怎么不是外国人哪?这是孟加拉国一个将军的女儿,缩写就叫孟-将-女。”

这一例中,“文革”时期的草总编自命不凡,指鹿为马,竟把家喻户晓的孟姜女也理解错了,这里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又比如《假行家》中的贾行家——一个既欺世盗名又自欺欺人的行家。他连起码的中药常识都不具备,硬着头皮做亏本买卖。他先是把“长着白色羽毛的活鸡”当作“白岌”卖给了顾客,接着又把“银制的小猪”当作“银朱”拿给顾客,最后竟把“附子”理解为“父子”,把“砂仁儿”理解为“仁人儿”,及至把在药铺门口摆摊的姓陈的皮匠吓跑了,因为他怕被假行家当作“陈皮”卖了。这两个笑料都是因不学无术而谐音误解的。

2、谐音曲解

谐音曲解,“即运用汉字的音同字不同或音同义不同的特点进行打岔、曲解。附会、伸引来构成笑料”①。曲解是故意造成的,例如:

⑥甲:光绪三十四年,皇上死了。

乙:死了就死吧。

甲:那年头儿要是这么说,你就有欺君之罪。

乙:那说什么呀?

甲:你得说皇上驾崩啦!

乙:什么叫驾崩啊?

甲:驾崩……大概就是驾出去把他崩哄!(枪毙的意思)

(《改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