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学划界
对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

对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对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杨杨科学划界的本质是指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区分.这样看来,只要回答了什么是科学,似乎就可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了,因为凡是符合科学定义的就是科学,否则就是非科学,在没有听《科学的划界》这一讲座之前,从来没有或者是没有认真思考过科学划界的问题,一直以来始终认为科学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的: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目标来看,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狭义科学两类.而自己从事的专业是物理学,故所关心的也是自己专业相关领域的一些科学问题,再大一点也就是自然科学的一些问题,忽略了科学划界的巨大作用。
科学划界不仅是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区分,而且还对科学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划界的准确与否可能导致一个学科的发展或者扼杀一个学科。
通过学习《科学划界》这一讲座和自己下来查阅的一些资料,对科学划界问题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将自己对科学和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陈述如下。
一什么是科学对于这个问题,我借助于查阅的资料以及先前的科学家所给出定义来回答。
Nietzsche:“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
”Darwin:“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Darwin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
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辞海》1979年版:“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
简述科学划界的几种主要观点

科学划界的几种主要观点在科学哲学中,关于科学划界的观点多种多样,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实证主义观点、约定主义观点、历史主义观点、实用主义观点和唯科学主义观点。
这些观点各有其独特性和影响力,下面是对它们的简要概述。
1. 实证主义观点实证主义观点认为科学划界应基于经验证据的可靠性。
根据这种观点,科学理论必须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验证,并产生可重复的结果。
实证主义强调科学的客观性和实证性,认为科学应该追求对自然界的真实描述,并基于实证证据做出推断。
2. 约定主义观点约定主义观点主张科学划界应根据科学家群体的共识和约定进行。
这种观点强调科学家共同体的权威性和专业判断,认为科学理论的选择和接受应该基于广泛的共识和约定。
约定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可检验性和可证伪性,但同时强调理论选择的主观性和社会性。
3. 历史主义观点历史主义观点将科学划界与历史背景和文化因素联系起来。
这种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历史主义强调科学知识的社会性和文化性,认为科学理论的选择和接受应该基于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4. 实用主义观点实用主义观点主张科学划界应基于理论的实用性和实际效果。
这种观点认为科学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生活的实际影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用主义强调科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认为科学理论的选择和接受应该基于其实用价值和实际效果。
5. 唯科学主义观点唯科学主义观点将科学视为一种独特的、最高的知识体系,将其他知识体系视为其分支或应用。
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是唯一能够揭示自然界真相的知识体系,并强调科学的客观性、实证性和逻辑性。
唯科学主义认为其他知识体系都应该以科学为基础,并接受科学的检验和评判。
浅析科学划界

2005年第35期摘要:科学划界是西方科学哲学首要基本的问题。
本文就这些不同流派的科学划界标准作出简要评析。
最后,简单地就科学划界谈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科学非科学科学划界划界标准科学划界是科学哲学中的元问题之一。
萨伽德说:“科学哲学中最重要的规范问题就是划界。
”所谓科学划界(DemarcationofScience)就是为科学划一个边界,从而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区分开来,比如宗教、迷信、伪科学等等。
科学划界经历了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的逻辑标准;库恩、拉卡托斯的历史相对主义的标准;费耶阿本德、劳丹、法因等的消解论;萨伽德、邦格的多元综合标准四个阶段。
下面我们将逐一对其进行简要评析。
一、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的逻辑标准20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运动,在统一科学的旗帜下,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特别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作出了有别于传统的论述。
逻辑实证主义的标准就是可证实原则。
即“当一个陈述或者是分析陈述或者是经验可以证实时,才是有意义的”;“陈述一个句子的意义,就等于陈述使用这个句子的规则,这也就是陈述(或否证)这个句子的方式,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
”由此可见,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一个命题的意义取决于它的可证实条件,凡原则上可证实的,就是有意义的,也就是科学的。
此外,逻辑实证主义明确提出了“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消除形而上学”的主张。
按照这个标准,经验自然科学的命题是有意义的,可证实的;数学和逻辑真理是永真的重言式;而其它不可证实的,无意义无谓真假的陈述被排除在科学之外。
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指出,逻辑实证主义实际上是用意义标准来解决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的批判有:逻辑实证主义用词的意义代替理论的事实问题,这是用典型的假问题来偷换真问题;科学理论,定律作为全称陈述包含着并可推演出无限多个观察陈述,因而永远不可能被证实;实证主义划界标准不恰当,因为它很可能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那样抽象、思辨性较强的理论作为形而上学排除科学;另一方面,又可能将诸如占卜之类具有某种可证实性的伪科学放进门。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1)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
)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
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
在机械论方面: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论心理学的学科划界问题_从科学哲学中关于科学的划界标准谈起

自然辩证法研究Vol.14,N o.7,1998论心理学的学科划界问题———从科学哲学中关于科学的划界标准谈起胡 中 锋 摘要 科学〔1〕的划界标准问题是现代科学哲学的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哲学家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这就给有些学科的划界带来困难。
心理学自从哲学中脱胎出来,就一直面临其划界问题,结果也是众说纷纭。
本文先简要地介绍了科学的划界标准,接下来讨论了当前心理学划界的不同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心理学属于非科学的范畴。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问题是现代科学哲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
由于现代科学哲学流派众多,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不同的科学哲学家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这就给有些学科的划界带来困难。
心理学自从哲学中脱胎出来,就一直面临其划界问题,有的将其划为自然科学的范畴,有的将其划入社会科学的范畴,也有的同时将其划归自然与社会科学,还有的将其划归边缘科学,甚至将其划归为“超科学的科学”。
那么,心理学到底属于什么学科呢?本文试图给出一个答案。
1 科学与科学的划界标准(1)对“科学”的再解释“科学”一词来自拉丁文Scientia,它表示知识或真理的意思。
按国内一般辞典或辞源的解释,科学(science):“广义言之,凡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均称之为科学;狭义言之,专指自然科学”。
这是一种通俗解释法,此种解释有两个缺点:其一,只以“组织”与“系统”两特征来显示知识的科学性是不够的。
其二,单以知识的性质为评定标准是不够的。
科学一词究竟如何解释?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处理问题,从而发现事实变化的真象,并进而探求其原理原则的学问。
此一界说中包括了三个要素:①问题;②方法;③目的。
任何一种科学的产生,都是起于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问题表现于外部的事实或现象,变化不定。
要解决某种问题,自然需要适于问题的方法。
此一界说中所指的科学目的,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发现事实变化真象;其二是探求事实变化的原理原则。
谈谈你对西方科学哲学中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西方科学哲学中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和理解科学划界一直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大部分的科学哲学教科书都以专题形式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科学划界即是在科学与非科学(包括伪科学)之间作出区别。
以期呈示科学特有的品格和认知价值及社会实践价值。
科学划界标准在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领域内表现十分繁荣,其特点可归纳为:发展快,流派多,观点纷呈。
划界标准在这段时期总体而言,可分为从确定的标准,到标准的消解,最后标准消失的总体趋势。
本文对20世纪各流派,代表人物的划界标准阐述试图将这一趋势呈现。
一、确定的划界标准1、一元划界标准⑴逻辑经验主义的可证实标准:他们所主张的划界标准是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
即凡是用经验和逻辑可证实的命题(知识)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反之则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
⑵波普尔的证伪性标准:波普尔说:"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就是他的可否证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既是说,一个理论如果是逻辑上可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不是。
2、多元划界标准⑴邦格:邦格提出含有十种因素的公式:E=(C,S,D,F,B,P,K,A,M)。
他认为科学知识应应该满足这十种因素。
公式中:"E为特定的知识领域;C为确定知识的社团;S为承认C地位的社会;G为C的世界观;D为E的论域;F为E的形式背景(逻辑和数学工具);B为特殊背景:P为问题组合;K 为E所积累的特殊知识储备;A为C在对E提高上所抱的目标;M为方法论。
邦格认为只要对上诉所列十个因素的特征以及之间相互联系作仔细的区分比较就可以区别科学与非科学。
⑵萨伽德:萨伽德认为从逻辑、心理学和历史学统一的角度,科学与非科学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作出区分:科学使用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伪科学使用相似的思维方式;科学追求经验确证和否证,伪科学忽视经验因素,科学研究者关心理论的竞争,而伪科学对科学竞争不关心;科学采用一致并简单的理论,伪科学采用许多非简单的特设性假说;科学随时代进步,伪科学则保守,停滞不前。
自然辩证法论文撰写参考题目

52.科学是“思想的自由创造” 53.“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重要” 54.“无知精神”与“障碍在已知”的哲理透析 55.知识、思想、精神的断想 56.“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57.超越经验世界的理性世界转向 58.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59.精神家园的建构与归宿 60.论科学的功利价值与无功利价值 61.科学越轨行为的校正与控制 62.试论学术道德规范与道德底线 63.学术腐败的防范与治理 64.科研不端行为分析 65.试论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自然辩证法论文撰写参考题目
12.试探地缘环境的文化发生机制 13.析实践的对象化活动 14.论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 15.人与自然的分化与文明进程的演进 16.试析“天人对立”与“天人合一”的互补性 17.科学技术“双刃剑”之透视 18.科学家中的悲观派与乐观派 19.合理吸取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 20.人与自然怎样走向新的和谐 21.科学划界问题浅析 22.对 “观察渗透理论”的再思考 23.为什么说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 24.论科学技术的精神功能
38.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启示 39.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探微 40.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原因及其对策 41.论知识社会化与社会知识化 42.论科技兴国与国兴科技 43.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44.传统经济面对新经济的挑战 45.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46.科技发展的文化背景分析 47.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48.科学传统与科学革命 49.科学发展的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的追求 50.弘扬科学精神 掌握科学方法 51.浅谈科技人才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自然辩证法论文撰写参考题目
1.论科学精神的意蕴 2.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3.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 4.论科技创新精神 5.也谈哲学超验思维的培养 6.试论科学起始于问题 7.对**学科前沿问题的哲学思考 8.古代朴素自然观的透析 9.主义自然观的必然性与局限性
浅析科学划界的历史演变

浅析科学划界的历史演变科学划界作为科学哲学研究中的根本性话题,在经历了建立、过渡、消解与重构四个阶段的发展后,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笔者试图通过对各个阶段划界标准的归纳,希望可以与读者共同回顾20世纪以后科学哲学研究的动态。
标签:科学划界;绝对经验主义;相对实用主义在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科学哲学元理论的的划界问题无疑是科学哲学研究中的根本性话题。
所谓科学划界就是为科学划定一个边界,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作出区别,从而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区分开来,如宗教、迷信、伪科学等,以呈现出科学特有的品格和认识价值及社会实践价值。
科学划界的历史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的巴门尼德时期,他的意见与真理两条道路的区分后来被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并提出了经验知识与理论知识的区分以及当时所谓科学命题的确实可靠性和当时所谓迷信区分的两套标准。
但科学划界问题的真正产生是在近代自然科学诞生后的19世纪下半叶,特别是20世纪初所谓标准科学哲学产生之后才形成的。
本文所谈到的划界问题的历史演变的四阶段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即20世纪以后的科学划界标准的建立、过渡、消解与重构。
一、绝对经验主义标准——划界标准的建立阶段用人类经验确定人类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定性,是人们很早就提出的一种能够区别科学知识和其他知识的标准。
20世纪初西方科学哲学形成了第一个成熟的形态——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经验主义。
它起源于经验论的传统、现代物理学以及数理逻辑的发展。
受实证主义的影响,他们明确提出拒斥形而上学,并把清除形而上学、捍卫科学当作科学哲学的首要任务。
在他们看来,形而上学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是伪科学,如果不加以区分任其发展是会干扰、扭曲甚至束缚科学的发展。
如何把形而上学的伪命题从科学中清除出去就引出了关于科学的划界问题:逻辑经验主义者接受了经验确定的标准,明确提出了用“可证实性”作为鉴别经验命题有无意义的标准,即凡用经验和逻辑可证实的命题是有意义的、科学的,否则就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结合你自己所学的专业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可能在哪些方面对你有帮助。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说。
这就是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括、总结和展望。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和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方法论,是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自然辩证法

浅析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是西方科学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非科学,二者之间的划界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曾是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也是一个举世难题,他们在反复思索,大量探讨的基础上,根据各自不同的标准,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当今世界正处于科学昌盛的时代,但同时也充塞着各种迷信、空想及各种伪科学不同程度地愚弄着人们,并阻碍着人类文明的前进。
因此,科学与非科学及伪科学的划界不仅对我们学习科学哲学的本质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人类生活各个方面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科学和非科学及伪科学的认识及理解19世纪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产场上,对科学进行了宏观、动态的哲学分析,并对科学的本质做出深刻的论述: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其三,科学是生产力;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事业,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科学与方法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形成以下几种观点:一、科学是种社会建制。
这是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指出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会事业,是社会的一个职业门类,它有自己的社会建制。
二、科学是一种文化。
这是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指出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创造方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科学是一种方法。
这是从认识的角度考察科学认识的方法。
近代科学创立以来, 科学的应用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科学的社会作用也得到普遍的尊崇, 但这并不等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都是科学的势力范围。
科学仍然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要素, 科学之外的非科学的社会要素依然存在。
比如, 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都是非科学的, 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中的经验和谋略也是非科学的, 生产、管理、医疗诊断等活动中的经验诀窍同样是非科学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最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门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4)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也探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

也探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科学。
但是,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非科学,至今仍众说纷纭。
比如,中医与科学的关系已有百年的争议历史[1]。
近年来,现代医学是不是科学也成为争论问题[2-3]。
因此,什么是科学?科学与非科学之间有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有,这个界限是什么?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这些都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认为解决这些问题不能拘泥于书本定义、概念或逻辑思辨,而要从科学知识的具体的产生过程去理解和判断。
1 根据目前的科学定义不能划定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一般依赖科学的定义,可是至今没有统一的科学定义。
比如,《辞海》(1999年版)认为“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百度百科认为“科学是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维基百科认为“科学是通过经验实证的方法,对现象进行归因的学科”。
不同的定义反映出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存在各种偏差,但是这种不一致会模糊我们对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认识。
2 科学哲学对科学与非科学界限的认识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科学特征的一门学科,对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限是什么,科学哲学做了深入的研究。
在科学哲学史上,划界问题曾是逻辑实证主义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
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可证实性原则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4]。
但是,波普尔认为可证实性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它所使用的是归纳逻辑,而归纳逻辑具有不周全的特点,无论列举多少例子,都不能归纳和证明一个领域的全部。
因此,波普尔提出了可证伪性标准来解决划界问题,也就是举反例否证,而不是一个个举例实证,以解决逻辑实证主义的缺陷。
他认为一切知识、命题只有经得起证伪的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5]。
但是证伪主义也存在很多问题,后来库恩提出有无范式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所谓范式,即某一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一整套标准和规定。
浅析科学与非科学的三种划界标准

浅析科学与非科学的三种划界标准
科学与非科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划分科学和非科学的标准是必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浅析科学与非科学的三种划界标准。
首先,我们来看看科学的定义。
科学是一种方法,可以用来解决客观事实的问题。
科学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实践,以及实验和观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它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结果,以便在将来的实验中使用。
其次,我们来看看非科学的定义。
非科学是一种以理论或情感为基础,以不确定性为特征的知识体系。
它不依赖于实验,而是依赖于主观的认识,以及古老的传统和信仰。
它的目的是给人以某种意义上的解释,而不是客观的事实。
最后,我们来看看三种划界标准。
首先,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界限可以用实践和理论的区别来表示。
科学是实践的,而非科学是理论的。
它们之间的界限是由实验和观察所界定的。
其次,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界限可以用定性和定量的区别来表示。
科学是定量的,而非科学是定性的。
它们之间的界限是由准确度和精确度所界定的。
最后,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界限可以用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的区别来表示。
科学是直接观察的,而非科学是间接观察的。
它们之间的界限是由可观测性和可衡量性所界定的。
以上就是科学与非科学的三种划界标准的浅析。
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界限可以通过实践和理论、定性和定量、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的区别来界定。
科学和非科学在当今社会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正确理解和划分它们之间的界限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

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科学划界问题。
虽然人们认为这个问题不可能有完美的形而上学解答,但是瑞典科学哲学家图奥梅拉在其代表作《科学、行动和实在》的第十章中,还是力图尝试找到一些标准,来刻画科学的本性或科学研究活动及科学方法的特征,把科学与伪科学加以区分。
首先,科学的客观性标准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研究领域的客观性:科学审查实在的事物,它们是石头、动物、电子和历史文献。
其二在于科学至少在主体间性方面是客观的,科学探索的行为者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探索的促动背景是由它们的共同态度(或共同意向、共同需要和共同信念)形成的,而不是由个人的特异希望和想法形成的;科学研究的过程至少必须原则上是彻底开放的,这个特征也包括(至少在原则上)可重复性的要求,例如科学实验的结果必须是可重复的,尽管可重复性的严格内容是有争议的,但是一些有关的可重复性依然应该加以坚持。
科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批判性。
科学的批判本性并没有对所有的预设放任不管,而是对它们采取批判的、怀疑的态度。
在科学中,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逃脱批判的武器,预设、概念、理论和假设、理论推导、实验装置和实验设施、从数据引出的结论等等都要受到无情的批判和严格的审查。
不用说,一切批判和怀疑也以它自己的背景假定为基础,但是这些假定能够修改和变更。
与科学的批判本性相关,科学也具有可检验性。
所谓可检验性,特别指的是经验可检验性(该性质依赖于探索领域)科学方法相对于进入理论形成的思想而言是极其宽松的,容许大胆的、可能靠不住的思想存在是合理的。
重要的是不要压制科学的创造性,容许所有的花都开放,但是,必须把理论和假设是可以检验的(和可以证伪的)要求加于其上。
可检验性仅仅是间接的,它建立在大量辅助假设的基础上。
但是理论容许的检验越严格,则理论越好。
如果科学不满足可检验性的要求,它就不会再生产和发展,就会变得僵化,乃至转化为伪科学。
批判性和可检验性与自我矫正性密切相关。
自我矫正性是科学方法的一个主要特征。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划界

自近代科学以来,常常出现利用划界问题来提倡伪科学打击真正的科学。 比如1616年,罗马教廷在审判伽利略后,曾宣布哥白尼学说是“伪科学”; 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法西斯上台后,曾宣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犹太人 的科学”,是“伪科学”;1948年,斯大林领导下的苏共中央还曾正式提出决 议,宣布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是“伪科学”,迫使大批科学家入狱。 “伪科学”
非科学特点
非科学按其完备程度及其与科学密切的程度可分为系统性非科学和非系统 性非科学。 前者如形而上学和宗教具有较完备或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具有科学的部分特 征如理性和逻辑性,与科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既对立又统一,既有促进科学 的一面,又有阻碍科学的一面。 后者如神学、灵学、占星术和迷信等几乎没有任何科学的特征,其体系一般 也不完善,远离科学而靠近愚昧,与科学完全对立。因而有必要作区分。但需澄 清的是,非科学还不是伪科学,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伪科学,当且仅当它冒充 科学时。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划界
动科学院B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界问题的意义
划界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科学不同于其他非科学的观念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或者说是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思考会引发许多相 关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科学的实际运行中,科学与诗歌、小说、戏剧、宗教、神话等意识形式 更容易区别,困难的是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总结
显而易见,知识体系论从静态对自然科学进行描述,不足以反映自然科学的本 质。探索活动论从动态对自然科学进行考察,关注的仅是其认识过程,而忽视其 作为知识的一面。 工具论将自然科学当作应付环境的工具,仅注意到其功利的一面,是典型的实 用主义。约定论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用,突出了其主观性、非理性和社会性的 一面,而忽视了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 信念论关注人的精神方面,将自然科学归结为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这与宗 教的信仰方式没有多少区别,因而不可取。 概言之,科学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一种探索性活动,是人类的 一种特殊实践活动,它有其共同体、结构和建制,具有实验性、探索性、理性和 逻辑性等特征,并通过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完整的、不断发展的由定理、 定律和理论等构成的实证知识体系
04 第四讲 科学划界问题——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之分

5月27日,美国公民自 由联合会(ACLU)提出 上诉; 原告方认为,“590法 案”违犯了联邦宪法 第一修正案中国家与 宗教相分离的有关条 款。
被告方则认为,“590法案”并没有支 持或偏袒任何一个宗教派别。 “创世科学”与“进化科学”是关于 起源问题的两个不同的科学模型。
“创世科学”的科学模型
②用鼻认字
1980年初,发现辽宁本溪人张宝胜能用鼻认 字,6月,该市科协组织对张的测试,肯定了 他的功能。后又发现他能作人体透视。
③特异功能、气功热
从1982年下半年开始,特异功能的宣传开始 改头换面,与气功联系在一起。认为‚气功‛ 可以开发‚特异功能‛,于是掀起了气功热。
某著名科学家发表文章,认为‚中医、气功 和人体特异功能的统一,可能引起医学的革 命,而医学的革命可能引起整个科学的革 命。……那是翻天覆地的事,是科学要整个 改变面貌,整个世界也会大大地向前发展。”
美国“创世论”与“进化论”的世纪之争 (20世纪) ‚美国的反进化论运动不只是 科学与宗教相冲突的表现,也 不能简单的将其归结为愚昧无 知者的反科学运动! 不同的科学观念或科学划界标 准在特定社会、政治和文化背 景下的直接碰撞!‛
这场争论始终贯穿着 “科学是什么或科学 不是什么?”这一主 题; 这场争论导致了人类 历史上第一次运用国 家法律禁止或捍卫一 个具体的科学理论。
“进化科学”的科学模型
“进化科学”是指进化的科学证据以及从这些科学 证据中得出的推论。 (1)宇宙从无序的物质中通过自然过程产生,生命从 非生命中通过自然过程产生; (2)变异和自然选择足以使较早时期的低级生命种类 发展出现有的所有生命类别;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浅析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一直是科学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库恩、费耶阿本德等均对这一问题提出过不同的划界标准。
划界问题对科学进行界定,强调科学思维,但也容易形成对科学的非理性崇拜,因此要合理的看待非科学中的合理成分,不能盲目排斥非科学,要树立争取的科学思维方式。
一、科学、非科学的定义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其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科学启蒙大师福泽谕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康有为也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后来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次便在中国广泛使用。
1999年版《辞海》中将科学定义为“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家和哲学家经常试图给科学下一个本质主义的定义。
尼采认为,“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
”爱因斯坦则定义为:“科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努力,力图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对象尽可能彻底的联系起来。
”[1]法国《百科全书》中认为“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
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而英国科学委员会则将科学定义为“以日程现象为基础,用系统的方法对知识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的理解。
”关于什么是科学,学术界大体形成一个基本的共识:科学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的知识积累,即作为“分科之学”的成果体系;二是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研究活动,包含从事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组织机构,包括科学研究活动的管理、服务和保障机制。
[2]由此对于科学的本质特征,学术界也达成了共识,即科学研究一要强调逻辑分析,二要强调实证检验,两者相结合才能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自然辩证法知识整理--来自网上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举例说明科学划界问题

一、划界问题的意义“划界”问题,即科学与非科的划界问题,始终是一个科学哲学中困扰人的举世难题。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清楚科学不同于其他任何非科学的观念形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或者说,是要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
由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但要引发出科学哲学中的许多相关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科学的正常发展,对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以及对于在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中宣传和普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因此,自近代科学产生以来,“划界问题”就历来被科学家和哲学家们所高度关注,而各种邪恶势力,也常常利用“划界问题”上的界线不清和故意混淆界线,来提倡伪科学,打击真正的科学。
举例来说,1616年,罗马教廷在审判伽利略以后,曾宣布哥白尼学说是“伪科学”;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法西斯上台以后,曾宣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犹太人的科学”,是“伪科学”;1948年,斯大林领导下的苏共中央还曾正式做出“决议”,宣布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是“伪科学”,致使大批正直的科学家被投入监狱,甚至被迫害致死。
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见到混淆科学与伪科学,以伪科学、反科学的东西冒充科学,或者以科学的名义支持伪科学的情况;相反,也出现了拿“伪科学”的帽子乱打棍子的情况。
划界问题,目前正成为我国科学界、哲学界甚至整个知识界关注的重点。
由于在科学的实际运行中,科学与诗歌、小说、戏剧、宗教、神话等等意识形式容易区别清楚,困难的是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区别,而且形而上学家也常常为自己的形而上学理论打出“科学的”旗号。
科学家也常常因在研究工作中未能区别清楚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线而犯错误,所以,历史上的科学家与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研究,其着重点都是要划清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线。
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搞清楚了,科学与其他非科学的界线也就清楚了。
确实,划清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线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又是一个科学家所关心的、对科学有重大影响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科学划界摘要:科学划界一直以来是科哲研究的问题。
本文试图从本质主义到建构主义方面浅析。
本质主义的科学划界试图寻找科学独一无二的本质是徒劳无功的,反本质主义消解划界问题的做法也有欠妥当。
为了更充分地理解科学的边界,我们必须从本质主义走向建构论,把边界当作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这种边界是相对的,仅具有暂时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它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迁。
科学划界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论问题,它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和政治问题。
关键词:科学划界;本质主义;情境化;建构论一、引言在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中,科学划界(demarcation of science)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所谓科学划界就是为科学划定一个边界,从而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区分开来,比如宗教、迷信、伪科学等等。
为了实现这一点,哲学家们必须追问“什么是科学”,也就是说必须给出科学的本质定义,然后再把此定义作为划界的充分必要条件。
20世纪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波普尔都试图这样做。
然而,费耶阿本德以及罗蒂等人意识到,本质主义的划界标准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因为科学不仅处于发展之中,而且它本身就是异质性的。
因此,他们试图消解划界问题。
然而,不管是本质主义的科学划界还是对边界的消解都是不合理的,因为科学的边界问题不仅仅是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1]在科学教育、政府决策、临床医学以及科研经费的资助等实践场合,相关的群体必须回答“何谓科学”,科学的边界正是在这些地方性的情境中得到勾画的,它是这些群体的地方性建构的结果。
因此,为了理解科学实际上是如何被定义的,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事实上是如何被区分开来的,我们有必要从本质主义的规范性划界走向建构论。
二、本质主义划界及其消解在20世纪早期,逻辑实证主义首先提出了“可证实的”科学划界标准。
经历了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实证主义把分析的目光投向了语言系统。
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科学是一系列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的有意义的命题集合,那么何谓“有意义”呢?为此,逻辑实证主义制定了两条标准,首先是符合逻辑和句法,其次是经验证实。
一个命题要有意义首先要符合句法,词汇的混乱堆积当然无法获得意义,其次,诸命题之间要逻辑自洽,违反逻辑当然是不允许的。
更重要的是,一个命题必须能够被还原成观察命题从而得到经验的证实,无法被还原成观察命题的语句是无意义的,包含无法得到经验证实的词汇的命题也是无意义的,无所谓真假。
因此,“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
[2]但是,波普尔认为可证实标准无法成为科学划界的充分必要标准,因为这个标准既宽又窄:过宽是因为它无法把占星术等知识形式与科学划分开来,占星术的某些结论也是可证实的;过窄是因为它把某些重要的科学理论排除在科学之外了,比如爱因斯坦的引力场理论等等。
所以,波普尔提出了自己的可证伪性标准:“应作为划界标准的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一个经验的科学体系必须可能被经验反驳”。
[3]在波普尔看来,科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猜想与反驳的过程。
科学从问题开始,为了解决问题,科学家们提出大胆的猜想(假设)。
但是猜想仅仅是猜想,还不足以构成知识。
为了不断地逼近真理,科学家们必须用经验来证伪那些猜想,从而不断地剔除错误,走向更高的精确性和真理性。
没有什么理论能够免于批判,没有什么能够躲避经验的证伪。
那些从逻辑上无法得到经验证伪的命题不属于科学的范畴。
所以,在波普尔那里,可证伪性成为划分科学与伪科学的标准。
但是,波普尔的划界标准依然是有问题的,因为它也无法为科学划界提供充分必要条件。
它是不充分的,因为占星术的某些命题虽然不是科学但可以证伪;它是不必要的,因为生物学的进化理论虽然无法被直接证伪但它依然是科学。
在波普尔之后,许多科学哲学家都意识到了科学划界的困难,所以划界标准不断被弱化。
萨迦特(P. Thagard)和邦格(J. Bunge)不认同上述本质主义的划界思想,认为此种做法过于苛刻,从实践上说是失败的。
他们试图从逻辑、心理学、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提出多元的划界标准,邦格(J. Bunge)甚至给出了由12个变量组成的划界标准。
[4]但是,所有这些划界标准都是有问题的,众多标准的提出本身就表明划界问题是多么棘手。
在费耶阿本德和罗蒂等人看来,寻找本质主义的划界标准是徒劳的,因为科学没有本质。
费耶阿本德把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所表达的观点推向了极端,提出了“怎么都行”的无政府主义的知识论立场。
传统的思想家们总是试图为科学的合理性和客观性辩护,所以中立性实验、观察或者理性方法成为科学的救命稻草。
但是,在费耶阿本德看来,“认为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不变的方法可以作为恰当性的不变尺度,甚至认为存在着普遍的、不变的合理性,这种思想就像认为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不变的测量仪器可以测量任何量值而不管环境如何的思想一样是不现实的。
”[5]与库恩一样,他也否认在科学的历史发展中存在任何永恒的方法论、理论或者经验等等。
这样,科学的权威就再也无法得到辩护了,科学的合理性、客观性和进步等概念成了空中楼阁。
在费耶阿本德那里,划界问题被取消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不仅是人为的,而且也不利于知识的进步”,“断言‘科学以外无知识’只不过是又一个最便宜不过的童话”。
[6]罗蒂同样取消了科学划界问题。
在罗蒂看来,科学划界试图把科学当作是宗教的替代品,从而把科学当作是文明的坚实基础。
在传统的思想家们看来,科学是对实在的正确表象,正确的方法和程序可以保证科学知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实在。
但是,在对实在论和“镜式”知识论作出批判之后,罗蒂发现无论是方法论还是中立的实在、概念框架都无法为科学奠基。
因此,他提倡用“连带性”(sodality)替代实在论意义上的“客观性”,连带性存在于特定的人类共同体之中,是共同体的人之间经由对话达成的一致和共识。
这样,科学就从实在走向了主体间性,从认识论走向了解释学。
一旦把科学置于对话和共同体之内,科学与人文科学、艺术之间的对立就有可能被取消,科学与其他文化部门的分界不足以构成一个独特的哲学问题。
三、走向建构论本质主义的科学划界试图找到科学独一无二的本质,从而为科学的合理性和权威性辩护,而反本质主义者则试图消解科学的边界,否认科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权威性。
但是这两者都是有问题的。
首先,本质主义者无法找到科学的权威来源,无论是恰当的方法论、理性程序、经验验证等等都是行不通的,这突出表现在科学划界所遭遇的诸多困境上。
其次,反本质主义消解科学边界的做法无法解释科学的权威性。
在当代,科学无疑是知识权威的主要源泉,任何知识主张只有把自己标注成“科学的”才能够活动权威性。
反本质主义否认科学的权威显然不妥。
最后,无论是本质主义者还是反本质主义者都是站在知识论的规范性立场上来谈论科学划界问题的。
他们把自己当作是科学的立法者,一方说科学应该有边界,另一方说科学无所谓边界。
但是有无边界的问题不是哲学家所能够决定的,它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具有重大的伦理意义和政治意义。
[7]科学边界的实践意义提醒我们要把目光从哲学的层面转移到社会学或者政治学层面,但是应该采取何种进路呢?我们知道,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科学论(science studies)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许多人不满于传统的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方法,他们试图从库恩和维特根斯坦那里寻找灵感,试图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科学以及科学知识本身,这样的进路一般被称为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其核心的知识论立场一般被称为建构论。
以往的科学哲学从规范性的立场出发来看待科学,认为科学是对客观实在的表象,表象的精确性一方面受经验观察的证实或者证伪,另一方面受制于理性的逻辑方法。
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则被当作是社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这就是“发现的情境”与“辩护的情境”的分离。
默顿学派的科学社会学专注于科学制度和科学的规范结构,丝毫没有触及科学知识这个内核,而以曼海姆为代表的知识社会学则把科学排除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之外,从而否认了社会要素对于科学知识的影响。
但是,以科学知识社会学为开端的社会建构论则一反传统,它试图弥合“发现”与“辩护”的鸿沟,实现科学的“情境化”(contexualization of science)。
科学的情境化意味着,任何科学知识和科学语句都无法离开具体的情境条件来抽象地加以研究。
科学知识和事实是在地方性的情境中被生产和辩护的,离开利益、权力、价值观等社会历史条件,我们就无从理解科学,无从把握它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在建构论那里,知识论与社会学、历史学甚至政治学融为一体了。
在建构论者看来,实在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实在无法决定科学知识的真伪,科学也不是对实在的客观表象。
如果说实在无法为科学知识辩护的话,那么科学的有效性和客观性是如何得到辩护的呢?答案只能在情境条件中寻找,权力、利益、价值观、修辞等社会文化要素为特定情境中的科学知识的有效性提供了基础。
所以,科学的有效性和客观性只能是情境化的、地方性的。
那种无情境的、凌驾于社会和历史发展之上的普遍主义科学观只能是一种幻觉。
既然科学知识的内涵和意义只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获得,那么由此必然得出,意义可以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我们就理解了本质主义的划界为什么走错了方向,因为为一个处于历史发展中的、具有情境依赖性的东西划定一个永恒的边界是非常荒谬的。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认可科学是社会建构的,实在无法决定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性,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认为,科学的边界也是社会建构的,科学自身为何同样也无法决定科学在社会中的形象、权威以及边界。
[8]四、作为社会建构的科学边界建构论无疑为我们考察科学边界问题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进路。
如果说科学知识是在实验室中被建构出来的,那么科学在实验室和专业共同体之外的形象和权威同样也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所以托马斯•基恩(Thomas F. Gieryn)主张把“建构论带出实验室”。
[9]把建构论带出实验室的意思是说,既然我们无法找到科学的永恒本质可以为科学辩护,那么我们也就没有理由认为科学在实验室之外的形象、边界和权威可以由科学的本质来加以说明,它们同样要用建构论加以解释。
哪些主张具有知识权威因而是科学的?谁称得上是科学家?科学与宗教和巫术的边界在哪里?哪些项目应该得到资助?这些问题只能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得到回答。
在这些情境中,相关的群体基于自己的目标、立场和利益而塑造着科学的形象,勾画着科学的边界,建构着科学的权威。
从建构论的角度研究科学的边界还要求我们转换自己的角色,从科学边界的立法者变成建构过程的描述者和记录者,要把目光投向所有在特定的情境中参与边界建构的参与者身上。
哲学家无法决定“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要由相关的社会群体来回答:科学家、政府官员、普通大众、决策者、激进资助者等等。
基恩提出的划界-活动(boundary-work)概念恰当地说明了建构论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