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源于充分的课前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课堂源于充分的课前准备

常言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的教学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采取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的追求。而课堂的效率提升,精心的课前准备是前提。下面我想就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观点谈谈看法:

一、钻研教材——激情

1、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

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升,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字,通过查字典,把拼音写在字的上面。凡是新词,都要查词典,弄明白。有些词语的意思虽然不一定讲,但教师必须弄懂。知识性的东西,不能有半点含糊。

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一般要朗读四五遍。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不是一半,是一大半!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朗读水平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如果老师的朗读水平低,就不可能期望他的学生朗读水平会出众。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第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第二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第三,说得远点,是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尤其是音乐修养,丰富自己的情感。艺术修养高了,情感丰富了,才容易和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对接”。再者,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绝绝大部分课文也都是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激荡的产物。所以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欣赏是不能不动情的,学习和掌握语文这种交流工具时,我们自然地接触着人文的、艺术的、情感的文本,所以必须是感知理解知识、赏析品味语言、体验感悟情感并行。教学如此,教师的教前准备更是如此。

3、准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

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使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用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一篇课文都有不同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使用。对文章的妙处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课堂上便会自如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老师毕竟是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老师领悟的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诱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4、认真思考课后习题的要求,有的教师能够先做一做

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先背下来。要求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先努力去做。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先答一答。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语,先写一些,每个要求写的字应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把握准,否则就写不规范。

二、确定目标——深思

对于一节课来说,新奇巧妙的设计,灵动鲜活的对话,先进合时的理念……都是构成一节成功课堂的重要因素。不过恰切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更应该是教师深思的:针对这样的教材内容,教学要赋予学生什么?什么知识?哪些水平?怎样的方法?期待学生通过教学、通过相互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蓄积起怎样的情感……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如此必要,那么备课时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加以考虑呢?

(一)遵循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设计要求遵循三个维度,即知识和水平、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然这三个维度是就整个语文课程来说,但整个课堂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所以针对每一节语文课而确定的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来考量也同样适用。

(二)从文本本身来考虑

王荣生先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对语文教材划分为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他认为不同类型的语文教材分别承担了不同的语文教学任务。换句话说,不同的教材决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重点。这种极富创造性的见解为解决语文教学中的诸多迷惑提供了一条极有价值的思路。这样我们就能够根据不同的类型来把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为学生而考虑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

(四)以教参为补充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升,教师备课时对教参的依赖正在逐步减少,越来越多的教师理解到,教师备课时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大量搜集、占有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资源,教参仅仅这大量资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参不再成为教师备课的唯一法宝,而是真正开始扮演了“参考”的角色。

三、处理教材——设计

(一)抓“题眼”

如果说“深思”主要是宏观地把握教材,那么在“设计”这个阶段就要微观地处理教材了,即,设计教法,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达成课堂上的40分钟的精彩?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给我们提供的有效的方法——抓题眼。抓住它,你的教学就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紧紧抓住“毁灭”这个中心词实行如下建构——“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比如教学《秋天的怀念》紧紧抓住“好好活”展开:先体会母亲的“咱娘俩在一块要好好活”;再探究“我俩在一块好好活”;最后引申到“我们在一块好好活”……

可见主题即课眼,也是一种策略。找到课眼即发现教学的一种策略,我们教师就能够根据这个主题引发开去,纵深、横向建构整个课堂。

(二)板块设计

板块式的教学结构,一般情况下,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板块。

1、未读,营造强烈的阅读期待

强烈的阅读期待为后续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如何营造强烈的阅读期待,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对待的问题。

2、熟读,自由交流内心感受

熟读课文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是感悟、品评文本的重要前提和手段,甚至能够说,

朗读的本身即是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设计多种朗读方式,协助学生熟读课文。

3、研读,注重兴趣点与触发点

(1) 备课时寻找、预测学生关于文本的兴趣点或触发点

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全面地挖掘教材,寻找、预设研读的着力之处,即学生思维与感情的兴趣点和触发点。大体说来,这些点在文本中主要分住在:最感兴趣的地方,最值得研究探讨的地方,勾起自己想象的地方,引起自己迷惑的地方,迫切想了解的地方,让自己感动、高兴、难过、愤怒、懊悔……的地方,文章留白的地方,文章留白的地方……教师只有充分把握了文本的兴趣点和触发点,深入研读才有“抓手”。

(2)备课时要给学生留出静心静气地读书的时间

学生能否充分地感悟文本内涵及蕴涵的情感,取决于是否充足地“倾听”了文本。在重点研读阶段,应让学生抓住自己的兴趣点与出发点,通过对具体语句、段落反复朗读、感悟,自由交流感受。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给学生充分的蜻蜓文本的机会和时间,才能在课堂上实现高质量的阅读对话与教学对话。

(3)备课时要给学生提供大胆质疑的机会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提倡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让学生提问的环节,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兴趣点与触发点质疑;另一方面,教师要多方面预测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出多种教学预设,以便在教学中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

(4)备课时要积极寻找能够激发学生想像之处

教师要充分理解到,语言文字与直观媒体相比,其优势就在于能够激发学生无限的想像。唐人岑参有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们透过这样的诗句,头脑中产生了美好的想像:这是一副怎样绚丽的画面呢?在语文教学中,文本正是培养学生想像水平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文本,看看哪些词句能够激发的想像,使学生大脑中浮现生动的画面。牢牢抓住语言文字去说、去想、去感受和交流,是由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决定的。

(5)充分挖掘文本的留白设计写的训练

新课标要求读写结合,而文学作品特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又给师生提供了极大的思考与填补的空间。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是“留白”的典范。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引发了后人无尽的遐思和美好的想像。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挖掘文本的留白与意义的多元触发之处,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思考,所谓“情动而辞发”,再请学生把思考的成果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最后全班交流。写的过程即是思维的梳理的过程,写的训练即是思维的训练。学生在充分地谈、悟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自由表达。

(6)在适当处设计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不是每课必须设计,但却是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与分享思维成果的重要平台。在学生思维的出发点与学习的兴趣点安排小组讨论,有时不但是必要的,而且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7)备课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