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学派_BelCanto_概述_郎毓秀

合集下载

声乐分几种唱法声乐唱法类型

声乐分几种唱法声乐唱法类型

声乐分几种唱法声乐唱法类型目前在声乐演唱方法上一般常用四种演唱方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原生态唱法。

那么这些唱法分别有哪些不同呢?下面一起看看吧!美声唱法(Bel canto )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

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

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

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

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歌剧,美声唱法也逐渐完善。

佩里根写出意大利最早的歌剧《达芙妮》,1600年又写出了歌剧《犹丽狄茜》。

作曲家的创作,使歌剧突破了以往的唱法。

歌剧中要求咏叹调和宣叙调相结合;要求合唱和重唱相结合;宣叙调需要足够的气息支持,要求明亮优美的声音能穿透交响乐送到观众耳边。

歌剧的出现,使美声唱法趋于完善。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并逐步在我国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

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无疑是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国年青选手纷纷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更进一步说明运用美声唱法来解释和表达外国声乐作品的艺术水准已达到相当水平。

但如何使中国声乐走向世界?如何把美声唱法的优点不断的与我国声乐艺术、语言特点相结合而形成中国声乐学派,这还有大量艰苦细致斩工作,需要广大的专业和业余的声乐爱好者去不懈的努力。

意大利文中称美声唱法为Bel canto。

我国在开始引进这种唱法时,把Bel canto翻译为“美声唱法”,并把学习这种唱法的人统称为“美声学派”。

民族唱法(folk style singing )广义地讲可以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带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的唱法。

这里所指的民族唱法则是作为狭义地来理解,主要是指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时所用的技术方法及一些规律。

它们既是从戏曲、曲艺、民歌这些民族传统唱法中提炼和继承下来的,同时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优秀的结果。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Bel cant)的基础训练一、美声唱法概述1、美声唱法的流派渊源“美声”唱法,这种美好的传统歌唱学派最早起源于欧洲地中海美丽的半岛国家——意大利。

从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初,由于手工业和工业的兴起,欧洲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意大利是欧洲资本主义萌发最早的国家。

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新文化的需要,兴起了历史上有名的“文艺复兴”运动,他们喊着“回到古希腊去”,打着“复兴”的旗号,企图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以便达到建立新文化的目的。

在音乐上,旧的宗教“圣咏”的复调合唱在新的历史时期,就显得单调而又乏味。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在意大利弗罗伦斯城诞生了一种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早期的歌剧(抒情音乐剧),将音乐和戏剧结合在一起。

这是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创造,它为“美声”唱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欧洲的歌咏活动是被宗教统治的。

他们不准群众集会时唱歌,更不准妇女演唱“圣咏”。

这种封建礼教极大地限制了声乐艺术的发展。

为了唱好“圣咏”,教会举办了许多“唱诗班”,这是早期的声乐学校,它在演唱技巧的探索、钻研和歌唱艺术人才的培养方面都有过重大贡献。

但是,这种以童声合唱、假女高音和阉人歌手为主的“唱诗班”,虽然演唱的声音谐和甜美,但缺少雄浑的力度和自然的人声音色,无法展现丰富多彩的人的感情世界。

自歌剧艺术形式诞生以后,音乐创作发生了重大变革:每个歌剧角色都有独唱的主旋律,从而,使歌唱的艺术形式有了新的发展。

独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使得声乐在表现人物的个性化、形象化方面,展现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歌剧艺术形式的诞生对演唱技巧的重大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在“文艺复兴”思想指导下,为了突出歌剧人物形象化、性格化的特点,于是,就出现了旧的演唱方法与新的表演风格上的矛盾:再用童声、虚弱的假声和阉人歌手的声音来表演歌剧角色就不合适了,于是,演唱方法的改革、探索、研究新唱法的工作,便历史地落在了弗罗伦斯艺术家、歌唱家的肩上。

[意大利,美声,学派]论意大利美声学派中正确的歌唱方法

[意大利,美声,学派]论意大利美声学派中正确的歌唱方法

论意大利美声学派中正确的歌唱方法论意大利美声学派中正确的歌唱方法通称为美声唱法(Bel Canto,直译为“动听的歌唱”)的意大利歌唱学派于17世纪在佛罗伦萨形成并在该世纪内传播至意大利其它主要音乐中心:威尼斯、罗马、那不勒斯,随后又传至米兰。

歌唱艺术的这一发展是复调音乐转为单声部旋律的变化而促成的。

在复调作品中,旋律线由几个不同的声部唱出,形成一种复合音乐织体,而新风格则使某一单声部的旋律线居主导地位,由乐器或乐队演奏。

著名的男女歌唱大师,歌剧主角成了独唱家,他们的华丽歌声和嗓音特点就叫美声唱法。

随着意大利学派的日益发展,当代的美声唱法又发展为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意大利美声学派中奇妙的混声唱法。

这个正确的唱法已经被声乐界乃至全世界公认为最理想的唱法。

人生来就有真声和假声,所谓真声就是全声带振动,即胸声区;所谓假声就是声带边缘的振动,即头声区。

胸声与头声区的真声与假声有效结合所产生的那种奇妙的声音便是混声。

声乐爱好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碰到真声与假声唱乱的现象,或用纯真声歌唱,或用纯假声歌唱,这两种唱法都是不正确的唱法。

混声唱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将纯真声和纯假声的两种唱法在混合声区内进行歌唱,从而解决了突出某一个声区的问题,获得一种高低畅通统一,甜美圆润,美妙和谐的歌唱效果。

混声唱法就是将胸声区和头声区有机结合的混合运用。

使这两个声区的比例恰当,平衡稳定地发声。

头声区里有胸腔共鸣,胸声区里有头腔共鸣。

只有这样才能迸发出流畅、均匀、明亮、甜美的声音。

然而我们所追求的美的声音“Bel Canto”,就是亮中有暗,暗中有亮,具备丰富多变的色彩,而这种声音的色彩正是混声唱法才能给予的,混声唱法就是要避免发声中低音纯真声,高音用纯假声唱的这种真假声脱节的不科学的唱法,做到假声要以真声为基础,真声要混有假声,真假揉在一起,产生混合共鸣的歌唱效果。

我认为谈到混合声区这个问题时,应该把头声区比作水,把胸声区比作土,用水和土搅拌成泥来比喻混声唱法,然而混声唱法的优越性就在于:一、混声唱法能获得良好的高位置的声音,音色上不变,共鸣丰富,音域宽广,甜美明亮,气息支持有力;二、混声唱法使声音产生焦点。

音乐美声考试题目及答案

音乐美声考试题目及答案

音乐美声考试题目及答案1. 音乐美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古希腊时期B. 古罗马时期C. 文艺复兴时期D. 巴洛克时期答案:C. 文艺复兴时期2. 美声唱法中,"Bel canto"一词的意思是?A. 美丽的声音B. 歌唱技巧C. 音乐风格D. 声乐练习答案:A. 美丽的声音3. 在美声唱法中,下列哪个术语表示用气息支持声音?A. LegatoB. StaccatoC. CrescendoD. Appoggio答案:D. Appoggio4. 以下哪位作曲家是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A. 贝多芬B. 巴赫C. 莫扎特D. 肖邦答案:B. 巴赫5. 美声唱法中,"Vibrato"是指什么?A. 声音的颤动B. 声音的强度变化C. 声音的音色变化D. 声音的音高变化答案:A. 声音的颤动6. 在声乐训练中,"呼吸支持"是指什么?A. 用腹部呼吸B. 用胸部呼吸C. 用喉咙呼吸D. 用嘴巴呼吸答案:A. 用腹部呼吸7. 以下哪位歌手被认为是美声唱法的典范?A. 弗兰克·辛纳屈B. 帕瓦罗蒂C. 艾拉·菲茨杰拉德D. 鲍勃·迪伦答案:B. 帕瓦罗蒂8. 在美声唱法中,"共鸣"是指什么?A. 声音的反射B. 声音的放大C. 声音的共振D. 声音的传播答案:C. 声音的共振9. 以下哪个术语表示在演唱时声音逐渐变强?A. DecrescendoB. CrescendoC. LegatoD. Staccato答案:B. Crescendo10. 美声唱法中,"声区"是指什么?A. 声音的音域B. 声音的音色C. 声音的强度D. 声音的技巧答案:A. 声音的音域结束语:通过以上题目,我们对音乐美声的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这些题目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美声唱法的技巧和理论。

谈歌剧和美声歌唱的诞生

谈歌剧和美声歌唱的诞生

谈歌剧和美声歌唱的诞生作者:黄佳佳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年第02期摘 ; 要:美声唱法原文为“Belcanto”起源于意大利,翻译为“美妙的歌唱”。

美声唱法的出现是因为意大利歌剧事业的蓬勃发展,美声唱法的出现便迅速地占据欧洲各个国家的舞台,与其相关的音乐技术的教育与教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歌剧的发展让歌唱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关键词:歌剧;美声;起源;流派;影响中图分类号:J809.2;J82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090-01一、歌剧的起源歌剧诞生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极大影响之中,当时,佩里、卡契尼、蒙特威尔第等作曲家,在歌剧创作中为了仿效希腊悲剧的朗诵调,他们使旋律与歌词内容、情绪变化,以及语言的起伏紧密结合,在歌剧中主要起着展开情节的作用。

他们突破了传统和保守的束缚,创造了采用自然声音,由各角色来演唱自己段落的宣叙调演唱形式。

卡契尼提出要以宏亮致远的声音演唱歌剧的要求,蒙特威尔第进一步使歌剧音乐戏剧化,写出了歌唱性的宣叙调和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咏叹调,这些都使得歌唱家们感到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和技艺是良好表现音乐作品的基本保障。

同时,蒙特威尔第在威尼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使歌剧从最初的宫庭和贵族的厅堂走入了正规的歌剧院,为社会各阶层的观众提供了良好的欣赏场所。

随着观众层次的扩大,欣赏要求不断提高,促使歌唱家们开始研究训练完善他们的歌唱技术,使歌唱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

二、17世纪欧洲诸多乐派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歌剧乐派透过17世纪欧洲诸多乐派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歌剧乐派佛罗伦萨乐派、威尼斯乐派、罗马乐派、那波里乐派对演唱风格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它们对“美声”的发展的重大意义。

1.佛罗伦萨乐派。

在佛罗伦萨歌剧乐派中有一个小组,他们突破传统的演唱形式,采用自然的声音,男演男角,女演女角。

为了能使演唱再现古希腊人在广场上演出的悲壮效果,佛罗伦萨小组的成员开始了对声音及唱法的探究。

浅析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

浅析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

浅析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美声唱法意大利文为“Belcanto”,意思是美好的歌唱。

美声唱法实际上起源于教会音乐,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历了中世纪教堂多声部音乐、复调技术的发展,伴随着歌剧、清唱剧及康塔塔的产生,源于意大利的美声唱法,迄今已有400余年的悠久历史。

后来传遍欧洲与世界各国,也大多有数百年的历史。

然而,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却是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至今尚不足百年。

在中国美声唱法接触比较多的往往是音乐学院的师生教学、合唱比赛曲目中以及歌唱家的演唱会中,在老百姓中的普及不是很广泛。

一、美声唱法流入中国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并逐步在我国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

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无疑是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我国在美声教学上成就最突出的是声乐教授沈湘,使得外国许多声乐专家们大为赞赏,并且为我国的美声唱法培养了众多的歌唱家。

舆论界评论说:“西方声乐艺术之花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得到生存,而且发出了耀眼夺目的五彩光华。

三四十年代,以黄友葵、喻宜萱、周小燕、朗毓秀等为代表的我国声乐留学生相继回国,构成当代著名的“四大名旦”——黄、喻、周、朗。

经过一代一代的音乐家的努力和研究,已经逐渐形成中国式的美声唱法。

使得民族唱法渐渐和美声唱法进一步地融合,形成了民族的咬字、美声的气息。

美声唱法让我们进一步地了解唱歌是需要气息的支持的,没有气息的支持声音不会长久。

近年来我国年青选手纷纷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更进一步说明运用美声唱法来解释和表达外国声乐作品的艺术水准已达到相当水平。

像花腔女高音王莹、男低音歌唱家廖昌永、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迪里拜尔(沈湘老先生的门生),还有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二、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策略1.中国美声唱法兼容化。

为什么美声唱法能流入中国,一定有它好的地方,但是不论站在哪个立足点,有一个前提是必备的条件:就是必须真正弄明白美声唱法和我们民族歌唱的精髓特点所在,因为美声唱法要求有声部、有气息的支持、有清晰的咬字和富有生活化的表演,它要求演员的标准是很高的。

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声乐专业课程设置及其特点

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声乐专业课程设置及其特点

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声乐专业课程设置及其特点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王孝忠摘要:欧洲美声唱法在五四运动之后逐渐传入我国。

我国声乐史上第一个留学欧洲的歌唱家赵梅伯先生、20世纪“中国四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的郎毓秀女士、现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授陈其莲女士这三位都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

这三位歌唱家回国后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人才,如今这些声乐人才任教于我国各大音乐院校或者活跃在我国各大歌剧院。

但由于比利时是欧洲小国家,国内对其声乐教学理念研究甚少。

文章结合笔者在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五年求学的经历,以该校声乐专业课程的设置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比利时声乐教学理念的特点。

关键字: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声乐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特点艺术研究|艺术教育美声唱法起源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17世纪开始盛行、发展于欧洲各地。

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我国掀起了“第二次留学热潮”,美声唱法逐渐传入我国。

当时我国最早一批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留学主要分两个方向:美国和欧洲。

如周淑安、应尚能、黄友葵、喻宜萱分别先后于1914年、1923年、1930年、1935年留学美国;而赵梅伯、郎毓秀先后于1929年、1937年留学比利时,蒋英1936年留学德国,周小燕1938年留学法国。

赵梅伯先生是我国第一位赴欧洲留学的歌唱家,是“中国现代声乐艺术教育的开创者①”。

1929年参加中比庚子条款奖学金考试,赵梅伯顺利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下面简称“皇家音乐学院”),师从比利时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维南教授。

1937年8月,被誉为20世纪“中国四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的郎毓秀女士考入同一所皇家音乐学院,师从女高音歌唱家戴依丝教授。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授陈其莲女士曾于198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皇家音乐学院,师从男低音歌唱家巴斯坦教授。

比利时声乐教学理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声乐教学理念。

一、皇家音乐学院的简介皇家音乐学院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13年拿破仑帝国在布鲁塞尔建立的声乐学校(Eole de chant),学校开设声乐课以及视唱练耳课、音乐理论课等课程,旨在培养专业的声乐人才,并取得了优秀的教学成果。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江慧军发布时间: 2009-7-24 19:48:02邯郸音乐二班江慧军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在我国,目前声乐被划分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演唱方法。

从80年代的初步形成到今天,这种划分方法已逐渐得到音乐界人士及整个社会的承认,每种唱法都以其独有的风格和魅力深入人心。

究竟这三种演唱方法在其发声、呼吸、共鸣、吐字以及歌曲的演唱风格、艺术处理方面有何异同呢,本文拟对美声与民族两种唱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加以比较分析,便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它,以期获得更为明确统一的认识。

有利于我们的声乐学习和教学。

一、美声唱法美声唱法,即意大利文Bel Canto,意为美好的歌唱。

主要是指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及歌唱方法。

其最早出现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

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了,在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影响下,又相继发展和确立了德国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英国学派。

由于它的发声科学,声音优美,表现丰富,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公认的最完美的声乐艺术。

在17、18世纪,美声唱法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欧洲出现了阉人歌手。

阉人歌手既保持了比女生还短小的童性声带,又具有男子强健的体魄与活量,因此演唱高音、装饰音、快速乐句以及复杂的华彩乐段都十分轻巧灵活。

根据阉人歌手的演唱将美声唱法推向了颠峰,在声乐史上人们称这一时期为美声唱法的黄金时期。

但由于他们的演唱过分炫耀技巧,演唱脱离现实,缺乏真实感,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封建制度瓦解,妇女走上了歌剧舞台并以高巧的演唱技巧打败了男扮女装的阉人歌手。

另外,德国作曲家格鲁克在歌剧创作理论和美学原理的新思想,强调音乐要服从戏剧台词。

另外,男高音歌唱技巧突破,从配角走到了主角。

人们崇尚艺术的现实性,阉人歌手逐渐被淘汰,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进入19世纪后,美声唱法有了新的发展,以罗西尼(Rossini)、多尼采蒂(D onizelle)、贝利尼(Bellini)为代表的意大利歌剧与迈耶贝尔等人的法国歌剧大胆地采用了自然男女生以取代阉人歌手。

美声的趋势

美声的趋势

美声的趋势美声(Bel Canto)是一种古老而经典的声乐技巧,起源于意大利,并在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与应用。

然而,随着音乐的不断演进与发展,美声也在不断变化与创新。

在当今音乐世界中,美声的趋势有着以下方面的发展。

首先,多样性是美声的一个显著趋势。

过去,美声主要集中在古典音乐领域,如歌剧和声乐独奏。

然而,随着音乐风格和流派的不断分化和扩展,现代美声已经扩展到了更多的领域,如流行音乐、爵士乐和电影配乐。

越来越多的歌手和演员开始融合美声技巧,并将其应用于不同样式的音乐中。

这种多样性不仅拓宽了美声技巧的应用范围,也为音乐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个性化是美声的另一个重要趋势。

在过去,美声技巧被视为一种规范化的训练模式,教学重点是声音的控制和技术的完美表达。

然而,随着审美观念的变化和音乐家个人风格的重视,现代美声已经越来越注重个性化的表达。

歌手们更加注重寻找自己独特的音色和表演方式,强调与观众的情感交流。

这种个性化的趋势使美声更具个性和魅力,同时也更加接近观众的心灵。

另外,技术创新也推动着美声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美声演唱的技术支持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无线麦克风、声音处理器和录音软件等现代技术,为歌手们提供了更多的表演和创作可能性。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使美声演唱更加便捷和高效,同时也为音乐制作和后期处理带来了更高的效果和质量。

此外,跨界合作成为了美声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美声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领域,而是与其他形式的艺术和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例如,美声与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之间的融合,为观众提供了更综合多元的视听享受。

跨界合作不仅创造了更加丰富的艺术形式,也为美声的传承和发展打开了新的窗口。

总结起来,美声的趋势是多样化、个性化、技术创新和跨界合作。

这些趋势使美声更加适应现代音乐的需求和观众的口味,同时也为美声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声将继续与时俱进,拓展其应用领域,并为音乐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魅力。

论美声唱法的诞生与发展

论美声唱法的诞生与发展

论美声唱法的诞生与发展Bel Canto是人类声乐艺术发展历史长河中最重要的发展线,Bel Canto是意大利语,直译过来的中文意思是“美好的歌唱”, 在我国一般翻译为“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是一种科学的发声方法,它的特点是声音优美,气息流畅,发音平滑均匀,装饰音灵活流动。

美声演唱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将近数百年的历史,它同时也代表着欧洲声乐歌剧时代的发展,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音乐艺术,影响深远。

一、美声唱法的萌芽意大利是美声声乐的发源地, 它的产生影响不仅与欧洲音乐的发展研究过程有着密切联系, 同样也是欧洲社会、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

中世纪之前的欧洲音乐是单声音乐,其中古希腊声乐也以单声音乐为主,以严格的诗歌节奏为主,主要以独唱、主唱、领唱、说唱、主唱为主。

以说唱的形式演唱的《荷马史诗》是诗人荷马写作的,诞生在这一时期, 可以说这是比较初期的声乐表现形式。

随着古罗马帝国的不断向外扩张,欧洲进入了漫长的教会统治时期,即历史上的“中世纪”,所有的意识形态都被教会的教义所垄断。

唱歌也成为所有宗教的附属品。

在罗马帝国的末期,基督教仪式的音乐也开始发展起来,教会逐渐取代了罗马帝国,成为了培育发展音乐的主要机构。

在教堂里用拉丁语唱歌与宗教有关的内容叫做唱歌的音乐形式。

根据传说,在公元6世纪左右,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收集并选择了世界各地教堂礼拜中使用的不同赞美诗,并将它们组织成一套赞美诗,被称为“格里高利圣歌”赞美诗来自圣经,它有一个狭窄的旋律范围,采取了无伴奏合唱和二重唱的形式。

欧洲声乐艺术的萌芽是圣咏,它要求在教堂里庄严地歌唱。

虽然圣咏有三类不同风格,吟诵式,花腔式,纽姆式, 但它总归他们只是一个单音进行音乐。

随着格里高利圣歌的进一步发展,歌手们以一些华丽而流畅的“娱乐”,形成了新的更好的歌唱方法。

因此,赞美诗音乐是美声唱法的萌芽。

二、阉人歌手的产生促进发展到了11世纪,新增加的声部被移到了圣咏的上方,多声部进行音乐的出现,是在中世纪进入了一个成熟发展时期,城市、大学的不断涌现,因此它和整个学习西方社会文明的历史教学进程有着密切结合相关。

关于美声唱法的美学特征

关于美声唱法的美学特征

关于美声唱法的美学特征
美声唱法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声乐艺术,同样也影响着社会其他国家的声乐艺术。

下面是美声唱法的美学特征,一起来学习下吧:
一、发声方法的科学性
发声方法的科学性是美声唱法的第一个基本的审美特征。

在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中,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是最科学的,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是从西欧专业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发展起来的,从文艺复兴以后逐步形成了美声唱法。

美声来自意大利文Bel canto,意思是美好的歌唱,Bel canto 在西方音乐界的定义与我们的理解不同,他们对Bel canto 的理解指的是由作者家罗西尼(Rossini)、多尼采蒂(Donizetti)、贝利尼(Bellini)等人那个时期的作品和歌唱艺术,它包括那时代歌唱的风格、技巧、内容、形式以及歌唱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声音轻松自由,音域宽广有共鸣且表现细腻,科学理论的介入与支撑终伴随着美声唱法的产生、发展壮大,与意大利传统美声唱法相关的学科有人体解剖学、物理音响学、声乐美学等等,并且还衍生出嗓音生理学、嗓音治疗学等边缘学科。

这些相关的理论科学,详尽地阐述了歌唱腔体的构造,以及肌肉的运动规律,为美声歌唱方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与帮助。

美声唱法历经几百年传承、总结、发展得更加成熟,在意大利,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多最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比如欧洲声乐史上的加尔西亚家族,在他们的努力下,美声唱法形成了科学的教育体系,训练逐渐地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在演唱过程中声音的运用完全依照极其严格规范的科学的发声方法。

如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深喉头位置、面罩共鸣等等。

二、演唱的严谨性与创造性。

谈美声唱法的形成与发展

谈美声唱法的形成与发展

谈美声唱法的形成与发展作者:赵丹祺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3期摘要:“美声唱法”的意大利原名为Bel Canto,即“美的歌唱”之意,出现于17世纪的意大利,成形于欧洲,是目前世界上发展得最完善、最系统、最科学的一种唱法,我国统称为“美声唱法”。

《辞海》中说:“BelCanto是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

它以音乐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为特点。

”关键词:美声唱法;形成;发展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8-0094-01一、前言起源于欧洲的美声唱法,其产生不仅与欧洲的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需求。

13世纪以前,欧洲的音乐包括古希腊音乐均为单声部音乐,并受到严格的诗歌韵律的支配,主要以独唱、齐唱、领唱、说唱和吟唱为歌唱形式,并产生了一批出色的作品,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等,可以说这就是比较初期的声乐表现形式。

到了中世纪,教会教义垄断了包括歌唱在内的一切思想意识领域。

古罗马帝国的逐步强大与扩张不仅使其领土扩大,而且使得世界各地的优秀艺人及音乐文化聚集到罗马,并使之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音乐中心。

当时的教会演唱圣诗和朗诵《圣经》,成为最早的合唱形式。

公元590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选编、修订了配合教仪的著名《格里高利圣咏》。

圣咏是欧洲声乐艺术的萌芽,虽然其具有宣叙性和旋律性两种歌调,但由于它只是单旋律音乐,因而听之乏昧。

二、歌唱技巧的出现13世纪中期,欧洲音乐逐步突破了单声部音乐,开始进入复调音乐。

声乐演唱也开始了多声部合唱形式。

由于《圣经》的古训规定“妇女在教堂中应保持缄默”,因此,演唱中的女声部均由男童代替,女子们则被剥夺了演唱的权利,从而影响了声乐艺术的健康发展;而这些被阉割的童声歌手,在声乐历史上被称作“阉人歌手”。

19世纪“阉人歌手”逐渐退出歌剧舞台,究其原因首先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妇女走上了歌剧舞台,并以高超的歌唱技巧参加演出,打击了男扮女装的“阉人歌手”。

再现天籁美声的辉煌

再现天籁美声的辉煌

再现天籁美声的辉煌
方泓
【期刊名称】《大观周刊》
【年(卷),期】2011(000)040
【摘要】Bel canto意大利语原意是“美妙的歌唱”,在中国被翻译成“美声唱法”,但更恰当的应该是翻译成“美声歌唱”或者“美声歌唱风格”。

辞海中对“Bel canto”的定义就是:“17、18世纪形成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

其特点是具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音色优美、明亮、圆润、丰满,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丽灵活。

”因此Bel canto是一种歌唱风格而不是技法,其训练的目的主要是怎样把歌喉训练成像笛子一样的纯美、柔和、均衡的声音。

【总页数】1页(P89-89)
【作者】方泓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951
【相关文献】
1.再现天籁美声的辉煌 [J], 方泓
2.豫剧:r从"讴音高调"到"天籁美声"的自然嬗变 [J], 陈连喜
3.来自心灵深处的歌声——小议爱尔兰“灵魂歌手”恩雅的天籁美声 [J], 刘莉朋
4.豫剧:从“讴音高调”到“天籁美声”的自然嬗变 [J], 陈连喜;
5.如何才能在家中再现一场实况音乐会再现天籁之声 [J], 陈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 美声”教学在单簧管教学中的迁移

浅谈“ 美声”教学在单簧管教学中的迁移

浅谈“美声”教学在单簧管教学中的迁移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美声”的歌唱原则、技巧在单簧管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美声美声耳朵美声呼吸打开喉咙舌头感情基调表情记号“美声”(Bel Canto)就是美的歌唱的意思。

仔细阅读“美声学派”大师的著作,我们会发现“美声学派”要求歌唱者能够表现以下这些特点:纯正的发音、优美的音色;演唱时的轻快和杰出的技巧;强弱自如、连音流畅;由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听觉训练所形成的完美的音准;能随心所欲地表达感情和乐思。

由此可见,“美声”的歌唱原则是有助于歌者的训练的。

而将美声的歌唱原则运用在单簧管教学中,同样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1.“美声”耳朵的训练在单簧管教学中的迁移“美声耳朵”的训练其实就是“美声学派”关于听觉训练的目标。

教师不仅训练学生视唱与音程的辨别,而且要求学生像对待发展正确的音高那样去发展学生预想中想达到的完美的声音音质的能力。

一旦做到这一点,受过训练的富有识别力的耳朵就会引导学生自主地在练习中不断地去衡量音色、音准,并判断元音是否纯净、节奏是否准确,以及其它声乐问题。

但是要获得正确的训练有素的听觉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只能在教学中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这一因素同样适用于单簧管教学。

对学习器乐的学生来说,“耳朵好坏”(指听觉能力的高低)是相当重要的,通过系统的耳朵训练可以提高乐谱的记忆能力,辨别吹奏音色的好坏坏,避免乐谱记忆的错误。

几乎所有的学生在接受器乐训练的同时就已开始了有系统的听觉训练。

就拿音乐基础训练之一的练耳课程来说,要从小学一直坚持到大学,几乎成为仅次于专业学习的、历时最长的科目。

单簧管这件乐器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因为它是一种初学时很容易掌握的乐器,(虽然它和其它的吹奏乐器一样,要精通它,达到一定水平是很难的)。

单簧管的携带方便,不需调音,是一件固定音高的乐器,较之非固定音高乐器—拉弦乐器,在音准上相对容易把握一些。

虽然单簧管有这样的优越性,但仍要用耳朵仔细去辨听音色是否统一,音准是否准确。

论belcanto在中国兴起发展的动因

论belcanto在中国兴起发展的动因

论belcanto在中国兴起发展的动因
李雪梅
【期刊名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35)2
【摘要】Belcanto的字面含义为“美好的歌唱”,起始于16到17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为适应欧洲歌剧的诞生而形成的一种歌唱艺术形式,目的是为了造就美好的歌声。

这种使意大利人引以自豪的美妙歌唱,发展成为法、德、俄等国的“美声唱法”。

1920年代末传入中国,被称为欧洲传统唱法,后被约定俗成为“美声唱法”。

它为什么几十年间便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其中原因。

【总页数】2页(P207-208)
【作者】李雪梅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市,201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试析192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公民教育兴起的政治文化动因
2.中国乳业供应链竞争的兴起及动因分析
3.20世纪中国古典美学研究兴起的动因及实践
4.当代中国人学研究兴起的深层动因
5.中国“文化研究”兴起的语境及历史动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为人生咏赞——访著名声乐家郎毓秀教授

为人生咏赞——访著名声乐家郎毓秀教授

为人生咏赞——访著名声乐家郎毓秀教授
梁斌朝
【期刊名称】《四川统一战线》
【年(卷),期】1995(000)001
【摘要】郎毓秀,这位著名的中国声乐家,历经76个人生岁月,辗转亚、欧、美十几个国家,一路高歌,处处体现出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声声都抒发了她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994年夏天,我国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水粉画大师李有行纪念馆落成,郎教授专程从成都到梓潼县参加庆典,其时,我对她进行了采访。

郎教授一边洗杯子为我泡茶,一边和我聊起了她几十年的艺术生涯——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梁斌朝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76
【相关文献】
1.信息安全的国家战略——访国务院原参事、我国著名质量和标准化专家郎志正教授 [J], 秦萍
2.记中国著名声乐家郎毓秀 [J], 车辐;
3.著名声乐家郎毓秀 [J], 车辐
4.大质量、品牌与认证认可——访国务院原参事、我国著名质量和标准化专家郎志
正教授 [J], 秦萍
5.祖国,我为您歌唱——访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郎毓秀教授 [J], 萧源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西方声乐艺术的发展脉络

浅谈西方声乐艺术的发展脉络

浅谈西方声乐艺术的发展脉络
黄东阳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09(000)019
【摘要】在西方声乐艺术发展历史上,BELcanto是最重要的发展主线,BelCanto应翻译为“美声唱法”。

本文分别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简单介绍BelCanto (美声唱法)——西方声乐艺术的发展。

【总页数】2页(P116-117)
【作者】黄东阳
【作者单位】广东梅州嘉应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6
【相关文献】
1.浅谈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脉络 [J], 黄东阳
2.系统梳理西方经济学发展脉络——评《西方经济思想史》 [J], 贺静
3.西方政治学思想发展脉络研究--以西方政治学经典名著为视角 [J], 王磊;王佳节;
4.云南民歌与西方声乐艺术的传承发展 [J], 吴骁桦
5.浅谈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脉络 [J], 付洋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如声乐家、作曲家应尚能,音乐教育家胡周淑安,作曲家黄 自,音乐教育家、指挥家吴伯超,及院长萧友梅等。
众所周知,“美声”源自意大利文Bel Canto,意即“美妙的 歌唱”,这提法是在哪个年代怎样产生已无法可考证。 一般 地讲,美声唱法是在17到18世纪间,随着歌剧的产生和发展逐 步提高和完善起来的,其根源应追溯到4世纪,那时天主教会 已开始在罗马训练唱诗班。到7世纪时,葛莱高利(Gregory)的 主教严格完善地创办了一所培训学校,主要培训男童为教会 服务 (当时人们认为妇女只能围着锅台转)。 这位主教本人 有很高的音乐修养,曾主编过为教堂仪式弥撒中咏唱诗篇所 用的“素歌”(plainsong), 因而此类教会咏歌至今冠以他的名 字,被称为“葛莱高利素歌(Gregorian Chant)”。 事实上,在9世 纪前的“素歌”,只是口传,而并无乐谱记录,最早的手稿真迹, 只能追溯到9至11世纪,因此有关素歌和葛莱高利的相关资料 并不详尽,而流传下来的素歌古谱,还是四线古谱,方形音符, 每小节没有固定的节拍,而是根据教堂仪式中经文乐句长短 的需要,时长时短,长的经文唱的音符就连在一起。
到了1640年开始有女声出现,如卡契尼(Caccini)的女儿
51
佛郎切斯卡和有高超歌唱技巧的桑塔基亚拉修女们。在19世 纪 , 有 瑞 典 夜 莺 之 称 的 女 高 音 珍 尼·林 (Jenny Lind, 1820- 1887),她音域宽广,音色纯静有弹性,18岁就演唱了高 难度的《自由射手》(William tell,罗西尼作曲),到1870年50岁 左右仍在清唱剧和音乐会中演唱。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科学而自然精确的声乐训练方法, 也渐被遗忘,我们只能从遗留的一些文字中窥见当时辉煌时 代的一斑。
音乐家彭丹比在他《音乐历史》一书中,描述17世纪一位 阉人歌唱家费利的演唱说:“你如果没有听过这位异常歌唱家 的演唱,你是不可能想像出那嗓音的清晰度、弹跳性和高难度 乐段中美妙的灵活性,音调的准确性,辉煌的颤音以及用不尽 的呼吸,当你以为他该累了,却又射出没完没了的另一串颤 音,在两个八度间半音阶中上下跳动,对他来说,只是轻而易 举的游戏而已。”这是当时随时可见的阉人歌手的表演,在当 今舞台上已不可见了。
另 一 位 出 生 在 西 班 牙 的 意 大 利 籍 女 高 音 巴 蒂 (Patti, 1843- 1919), 她是1860- 1906年间最负盛名的女高音歌唱家, 能演唱许多不同类型的角色,可说是近代歌唱家中,完全堪比 早期美声学派演唱家的女高音。她从12岁开始演唱至到72岁, 科学准确的发声,自如地在宽广音域中的自由发挥,及高效能 地支配嗓音,轻松灵活的输送力,这种完善操作和经久耐用的 声音运用,就是美声唱法的标志。
纵观以上的歌唱家,总体来说,衡量声乐家的才华和能 力,要视他们天生的条件和潜能,经过正确的方法和训练,逐 步增强力度、共鸣及灵活性,拓宽音域和张力,使整个发声结 构全部功能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发挥,达到至臻完美。
这里我要强调首先树立对声音的正确“概念”。 虽然声 音的威力是必要和应有的,但那是音乐表现力的一部分,不是 需要首先强调的,科学的发声总是从柔声练起的,传统的“美 声”,要求保持半响的、轻松又甜润、自然又流畅的歌唱。声音 的力度,应该是经过正确训练,逐步自然成长而达到的有完美 共鸣、通畅自然有张力的“强”,而不是发自喉头不自然的高声 喊叫的“响”,那样的声音不仅缺乏艺术性和表现力,也会损伤 咽喉,影响嗓音和艺术生命。
上世纪20年代初,我国著名音乐家萧友梅,在著名教育家 蔡元培支持下,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所音乐学院— ——国立 音乐学院。该校随着我国政治历史的发展,曾多次更名变迁, 最终成为现今著名的“上海音乐学院”。 在创办之初,该院即 以“输入世界音乐,整理我国音乐”为宗旨,学制和课程都大体 仿效欧洲音乐院校,除大量西方音乐课程外,部分民族器乐也 在此得到发展。各科聘有优秀外籍教师,俄籍教师比例较多, 意大利籍次之,同时也有一大批从海外留学归国的中国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4-0050-04
美声唱法从17世纪在古老的意大利确立、传播、普及并传 遍了全世界。“美声”唱法华美深厚的音色和科学的发声方 法,使它从全世界各种歌唱方法中,脱颖而出历久不衰,成为 当今世界普遍接受和承认,最为正统和完善的科学唱法,使其 当之无愧地自成一学派—— —“美声学派(Bel Canto)”。
而音名的由来,是12世纪法国本笃会神父阿雷佐(Guido d’Arezzo)所创,他曾负责在意大利阿雷佐(Arezzo)办学而得
收稿日期:2011- 05- 23 作者简介:郎毓秀(1918-),女,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四川音乐学院声名。 他用一首《洗礼约翰赞美诗》的拉丁文歌词 创造了音名,他采用歌词起首7个句子中每第一句第一音节作 为音名:第一句第一个音节发音Do,第二句第一个音节R e,第 三句第一音节Mi,第四句第一个音节Fa……以此类推,组成了 7 个音名沿用至今。据说在教会中,特别是天主教会还多多少 少沿用着葛莱高利素歌和四线方形音符的古乐谱,歌颂“弥 撒”,除了博物馆,在一些古老的大教堂现今还可看到这些古 乐谱。 葛莱高利在7世纪所创办的音乐培训学校,需9年才能毕 业,可见当时即认识到造就一个合格的音乐歌唱人才,需要有 全面的音乐文化修养。其开设的科目,除声乐专业外,还需学 习乐理、和声、合唱、管风琴、拉丁语及一些文化课。当时是专 为教会培养男童,由于男童变声后无法继续担任高声部,于是 出现了“阉割”的现象,以维持男童的音色。 后来随着歌剧的 发展,到14、15世纪,有不少阉人歌者因演唱歌剧而发财,引发 许多贫苦家庭纷纷阉割男孩,一度曾有某年400名左右的记 录。直到17、18世纪歌剧的鼎盛时期,已有出色的女高音出现, 阉割的现象才逐渐式微。歌剧最初的出现,是为宫廷贵族们娱 乐,渐渐流传至民间,内容也从圣经故事、希腊神话发展扩大 到民间喜闻乐见的人间英雄、爱情故事等。剧中女角起初都由 阉割男高音担任,他们的音域可达4个八度之宽(实际上如方 法正确,不需阉割也应该可以唱到high C, 20世纪30年代末,我 在欧洲念书时,就曾听过一个百人男童合唱,音色优美纯净,难 以比喻)。随着歌剧的发展,声乐技巧亦不断跟进和发展,一方 面由于作曲家谱写的难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歌剧咏叹调中的 华彩部分,一度是任由歌者随意发挥,各显神通,相互竞争。作 曲家和歌唱家的相互促进,促成了声乐的“黄金时代”。 “美声”的黄金时代,可以说是在18世纪,这不能不归功于 16 世纪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是他们复兴并发扬了古希腊传 统的结果。大约1594年,由巴尔第伯爵创导的“卡美拉塔”文艺 团体,为庆贺法国亨利第四和玛利亚·麦迪琪的婚礼,在伯爵 家中演唱了希腊神话故事《达夫奈》。 起初只是为和朋友们 共享一个愉快的晚上,没想到反应强烈,所以又将利奴契尼 (Linucini)的希腊悲剧《欧利迪切》(Euridice)谱写成曲,在1600 年搬上了意大利佛罗伦斯(Florence)的舞台,开始了歌剧的时 代。可惜歌剧《达夫奈》现已失传,现存较早的歌剧《欧利迪 切》,当时是由阉人歌手担任女主角欧利迪切一角,现由女中 音演唱,但笔者在上世纪80年代,曾两次在美国听到过由男高 音歌唱《欧利迪切》曲目参加声乐比赛的,也相当动听适宜。 随着歌剧的形成、发展及完善,歌唱家的基本发声原理和 声乐技能训练也随之演变并丰富完善。当时复调音乐已广泛
随着歌剧的式微,自然精确的声乐训练方法也逐渐衰落, 著名歌唱家兼作曲家彼埃 特 罗·弗 郎 切 斯 哥·陶 悉(Pietro Francesco Tosi),出生于音乐世家,他非常熟悉上一代的声乐 实践,也意识到当时乐界一种内在自满的危机,他在其《观测 华丽歌曲》一书中忠告说:谁不努力勤奋去达到最高点,谁就 会降到第二,逐渐地对更低的水准也可以接受了。换言之,满 足于现状就会倒退。
另一位著名的阉人歌唱家法拉奈利(Falanelli)被当时公 认 的 评 论 家 芒 奇 尼(Mancini)描 写 道 :他 的 声 音 奇 迹 般 的 完 美,不论在高或低的声区,都那么洪亮有力又丰满,他的音色 非常均匀,音质平衡,声区统一,技巧地运用渐强渐弱,那惊人 的轻松滑音,雅致哀婉动人的风格和少见的颤音,这一切都是 高超的艺术。 关于法拉奈利美妙的演唱,曾有过传说,在罗 马因他的演唱引起一场争论,人们疑惑于人声的演唱能否和 小号的演奏同样惊人,于是安排了人声和小号的比赛,结果法 拉奈利的歌唱,不仅同样表达了小号的灵动和渐强渐弱,并且 花腔段落的华彩更为优美洒脱,远胜乐器,被认为是美声唱法 的标准代表。
评论家嘎西亚(Garcia)的学生和助手克拉恩和朋友贝兹, 在1902 年听了卡鲁索在英国国教花园的演出后写道:他的声 音像丝绒般地温柔,他是意大利式纯净的男高音。
近代更涌现了意大利男高音吉利(Gigli),女高音玛利亚· 卡 拉 斯(Maria Callas)、女 高 音 嘎 巴 耶(M.Caballe)和 苏 瑟 伦 (Sutherland), 女 中 音 霍 恩(M.H orne),意 大 利 女 中 音 巴 托 利 (Bartoli), 美 国 的 巴 特 尔 (Battle)、 女 高 音 杰 西·诺 曼 (J. N ormann),以及被大家所熟知的三大男高音巴伐罗蒂、多明戈 和卡莱拉斯等。
发展,但在舞台上仅用复调的手法,对戏剧效果的发挥已有局 限,作曲家卡美拉塔改变了合唱的写法,并使剧中人物有了独 立的唱段,使独唱、重唱、合唱都服从剧情的需要,产生了单旋 律和抒情歌曲,其后出现了更多的自由格式如咏叹调、宣叙调 及A- B- A 三部曲式等手法,丰富了歌剧的表现。 至此,歌剧 大量涌入民间,装潢眩目的歌剧院也相继出现,到17世纪末在 意大利一些大城市,已有20多所剧院,音乐剧也有658部之多, 仅在1662到1680年之间,就有百部之多歌剧轮回上演。当时不 仅是剧场华丽的场面吸引了平民百姓,歌唱家们令人眼花潦 乱的声乐技巧,支配着整个演出,引起观众热情的欢呼。对歌 唱要求不断的增长,歌唱家受到人们的溺爱和庆贺,成了当时 的大红人。 他们在舞台上倾情发挥美化自己嗓音,表现自己 的才华,尽兴展示演唱中的情趣和技巧,穿插大量的即兴发 展。他们各显神通,自由发挥,所有的旋律、曲调,都变成了无 止境的音阶、颤音、装饰音、跳音,但却肢解了剧情的完整,破 坏了歌剧的协调,远离曲作家的乐风。 有过一个笑话,说作 曲家罗西尼(R ossini)去听自己的歌剧,却被歌唱家改得面目 全非了!之后,他倡导并制定了演唱者必须忠于原谱,不能自 编自唱的原则。遗憾的是由于歌唱家的滥用发挥,及作曲家为 迎合大众需求,写出大量只追求难度繁复而缺乏实质和音乐 价值的作品,使得歌剧逐渐走向衰落。 但无疑歌剧的兴起, 造就了一批非凡伟大的歌唱家和表演艺术家,造就了声乐的 “黄金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